標籤:

聊齋先生——蒲松齡

聊齋先生——蒲松齡  2012-01-30 18:06:02 http://www.gmw.cn 來源:山東人民政府網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又字劍臣,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蒲家莊(今山東淄川)人,生於明崇禎十三年,卒於康熙五十四年,終年七十六歲。清代短篇小說大家,他創作的《聊齋志異》是中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創作的最高峰。  不第寒儒 一生窮困  蒲松齡出生於世居淄川的書香門第,祖上多讀書之人,但功名一直不顯。到其父蒲砅時,被迫棄儒經商,後來家境好轉,蒲砅便親自教子讀書。蒲松齡小時候家境還比較寬裕,蒲氏四兄弟中數蒲松齡最為聰穎,且勤於攻讀。順治十五年(1658),十九歲的蒲松齡初應童子試,「即以縣、府、道三第一,補博士弟子員,文名籍籍諸生間」。(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  淄川山川靈秀,人傑地靈。蒲家莊東的柳樹下有一口柳泉,因水滿而溢,故又名「滿井」。這也是蒲松齡自號柳泉居士的來歷。柳泉水滋養了少年的蒲松齡。入學後的他少年得志,並得到時任山東學政的清初文壇大家施閏章的賞識。在父兄的蔭庇下,蒲松齡度過了幾年悠閑安定的讀書歲月,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希望。  

蒲松齡像

    但是,他沒有料到此後的人生之路會如此坎坷多難。先是諸嫂不賢,家事不寧,蒲父被迫於康熙四年(1665)給四兄弟分家。這次分家很不公平,蒲松齡只分到少量糧食、二十畝薄田與幾間破舊老屋,而蒲松齡夫妻兩口卻默然不爭。這時蒲松齡還只有長子,日子還算過得去。後來子女漸多,他又志在科舉,只知讀書而不善俗務,生活便漸漸陷入困境。才華橫溢的蒲松齡終於背上了家庭的重擔。窮困潦倒中,他只得以設帳教學來養家糊口,並且終其一生也沒有擺脫窮塾師的身份。康熙九年(1670),三十一歲的蒲松齡被同鄉、江蘇寶應縣知縣孫蕙聘為幕僚。在寶應期間,蒲松齡目睹當時貧富對立、權貴橫行的社會現實,十分憤慨,並寫了《挽船行》等詩篇予以揭露。加之他厭倦那種「無端代人歌哭」的無聊文字應酬,不久便借故還鄉。  回到家鄉後的蒲松齡迫於生計,從此走上了長達五十年設帳教學的塾師生涯。其中,在同鄉西鋪顯宦畢際有家設館的時間最長,從康熙十八年(1679)一直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在三十年的西賓生涯中,賓主結下了深厚的情誼。蒲松齡在畢際有死後曾作《哭畢刺史》詩慨嘆:「海內更誰容我放,泉台無路望人歸!」字裡行間流露出對畢際有的深厚感情。畢際有之子畢盛矩,敬佩蒲松齡的人品才學,兩人平時詩酒論文,關係也甚為親密。畢家的萬卷藏書樓,更是為蒲松齡博覽群書、從事文學創作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在教書期間,蒲松齡還不斷參加科舉考試,屢試不中卻屢敗屢戰。「墨染一身黑,風吹鬍子黃;但有一線路,不作孩子王。」(蒲松齡《學究自嘲》)這是蒲松齡幾十年塾師生涯的真實寫照。清苦的坐館生涯,是蒲松齡為了養家糊口而做出的無奈選擇。但客觀地看,正是這大半生的寂寞生涯成全了他,也成全了《聊齋志異》,使他得以在貧困的境況中擺脫柴米油鹽等家庭瑣事的干擾,擁有一個個安靜的夜晚集中精力進行構思與創作。  經過幾十年設帳生涯和無數次科場失意後,康熙四十八年(1709),古稀之年的蒲松齡終於從畢家撤帳返鄉。第二年,七十一歲的他按當時慣例成為貢生。貢生的身份對於年老的蒲松齡來說,已失去了仕途經濟的意義,只有按例應發的貢銀能帶來些許安慰,減輕生活負擔。但縣令卻一再拖延,這令蒲松齡很惱火卻也無可奈何。康熙五十二年(1713),蒲松齡的三子蒲筠請來江南著名畫家朱湘麟為父親畫像———畫像至今仍保存在蒲松齡紀念館中,是這位偉大作家留下的唯一畫像。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飽經風霜的老人溘然長逝。  寫鬼寫妖 刺貪刺虐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國小說史上文言短篇小說的頂峰之作。正是因為《聊齋志異》的成功,才使得其作者蒲松齡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在《聊齋志異》中,蒲松齡以出神入化之筆,創造了一個神奇的聊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花妖鬼狐、草木蟲魚都具備了可愛的性靈,它們不僅具有超凡的本領,而且能夠自由地出入塵世;它們不僅追求飄逸洒脫的精神生活,而且追求俗世愛情、幸福的熱情一點也不遜於凡人。然而,《聊齋志異》的成功,並不僅僅在於它的搜奇誌異和談鬼說狐,而是因為它描寫了生活,揭露了現實;是因為它「用傳奇法而以志怪」,借鬼狐寄託了作者的孤憤;是因為它極具個性、與眾不同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因為它古雅簡煉、清新活潑的語言藝術;更是因為它在思想和藝術上所取得的成就。《聊齋志異》深刻的社會價值以及對現實生活的重要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是對理想愛情的嚮往。愛情是文學永恆的主題。或許因為人世間的愛情易受紅塵牽絆,蒲松齡才賦予鬼狐花妖以特殊的本領洞穿塵世間的諸多無奈,為理想的愛情不懈求索。《小倩》中的鬼女小倩為了愛而由死轉生,重返塵世得以與意中人長相廝守;《公孫九娘》中鬼女九娘願望的最終破滅,卻向我們昭示著:人世間有許許多多的苦命冤魂,縱使白骨重生,也尋不回世間的溫暖與期待的愛情。在這裡,平凡的愛情、婚姻也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夢。《鴉頭》中勇敢倔強的狐女鴉頭,她的境遇跟一位婚姻不能自主的塵世女子沒什麼區別。她苦苦尋找愛情棲居的角落,多年之後終於得以與情人團聚。《香玉》中黃生與花仙香玉的愛情可謂感天動地,最後黃生和香玉同為花仙,在理想的仙界涅砅重生。這成為多少人追尋的夢想。《嬰寧》中的嬰寧更是一位相當成功的藝術形象,她的天真爛漫、質樸無邪及對愛情表面不解、實際堅貞的可貴品質,在世俗社會是罕見的。後來進入社會生活的她不再笑了,是成熟了,還是適應了世俗的無奈?《嬌娜》篇中作者通過對孔雪笠與松姑的夫妻關係及與嬌娜的良友關係的描寫,體現了作者對兩性關係的深層探索已突破了性愛、情愛的限制,達到了靈與肉的統一。知己之愛的境界,一反傳統「郎才女貌」的描寫,對後世產生了重要影響。《紅樓夢》中寶玉與黛玉的愛情描寫,就是這種境界的發展。  其二是對科舉制度的批判。科舉制度的黑暗與不合理是作者終生不得志的根源之一,因而也是作者深惡痛絕的社會現象。所以蒲松齡才會用最激憤的語言、最怪異的事實,對科舉制度給予了徹底的揭露。科舉制度發展到明清已到了僵化、死板的境地,它不僅限制了人才的選拔、阻礙了社會的發展,而且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受到其消極的影響。所以,在《聊齋志異》中我們幾乎看不到有識之士能真正通過科舉之路實現正常的人生追求。即使僥倖地通過科舉走上仕途,也只是名利的滿足,更何況決定廣大考生命運的主考官們連正常人的判斷能力都已喪失殆盡,甚至不如瞎子、聾人。《賈奉雉》中的賈奉雉以「金盤玉碗貯狗矢」的文章稀里糊塗地「竟中經魁」,當人生的理想終於實現的時候,他卻羞愧得無顏出見同人,只好遁跡山丘而去。《司文郎》中能憑氣味辨別文章優劣的瞎子更是明確地指出:「仆雖盲於目,而不盲於鼻;簾中人並鼻盲矣!」《葉生》中的葉生才華橫溢卻久困場屋,以至抑鬱死去。而用他的藝文作敲門磚的丁公子卻連考連捷,順利進入仕途。葉生的鬼魂終於意識到:這是命運的捉弄。不怪文不好,只怪自己命不好。這不正是作者的自喻嗎?  那麼,大量考生孜孜以求的仕途經濟之路的實質是什麼?《王子安》中的王子安在醉夢中實現了科考高中的美夢,而美夢實現後的所作所為,原來是耀武揚威、橫行鄉里;《續黃粱》中幸運的書生最後也成了奸相。這些亦真亦幻的描寫,客觀上顯示了作者對讀書人「學而優則仕」這一追求後果的質疑,流露出作者對知識分子命運的深層思索。夢想成真的路尚且如此,美夢破碎的人更是鬱郁終生。掩卷沉思,直令我們今天的讀者也感到悲涼。  其三是對社會黑暗的揭露。蒲松齡長期生活於農村,雖然終生未能入仕,卻做過短暫的幕僚,因此他對民生的疾苦、吏治的腐敗、官場的黑暗都有深刻的感受。《席方平》中的席方平在父親屈死後,為替父昭雪而上天入地,受盡種種非人的磨難,最後他終於發現:原來地獄猶如人間,全是一派黑暗世界。儘管故事的結尾有個光明的「尾巴」,但給讀者印象最深的仍然是正義遭拒絕的無奈以及無辜者慘遭虐待的駭人情景。「自古衙門向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已使陽間人世與陰森的地獄無甚區別。大官如此,小吏也不示弱。《梅女》中的典吏為了區區幾百錢就陷害好人,置良家女子於死地;《紅玉》中的官吏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強搶人妻。在《夢狼》中,作者藉助白翁的夢境,巧妙地把吸吮民脂民膏的貪官污吏直接寫成猛虎、惡狼,衙門內外,白骨如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封建衙門的罪惡本質。在著名的《促織》中,作者更是把批判的矛頭指向了最高的統治者。皇帝為了一小小玩物,就可使小民傾家蕩產,也能使之飛黃騰達。

《聊齋志異 嬰寧》插圖

    對黑暗現實的揭露,使以「談狐說鬼」為主要形式的《聊齋志異》具備了深刻的現實性。從中可以看出:作者並非妄談鬼神而忘記民生。作為下層文人的蒲松齡,以手中的筆為武器與現實的醜惡進行了不懈的鬥爭。  除以上三大主題外,《聊齋志異》還記載了許多作者耳聞目睹的奇聞異事,如地震、海嘯、海市蜃樓、夏日飛雪等自然現象;還有一些反映社會倫理、家庭生活的作品,如《邵女》、《喬女》、《珊瑚》等。部分作品中雖不乏道德說教,但基本上都體現出對真善美的褒揚和對假惡丑的揭露批判,反映了作者進步的人性觀。  從藝術上來說,《聊齋志異》同樣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的與眾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是《聊齋志異》具有詩情畫意的境界。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歌一直被視為最正統的文學體裁,因而其形式、意蘊對其他文體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聊齋志異》在繼承詩歌傳統時,主要吸收了詩歌的「詩情畫意」之神,而不是單純在形式上喧眾取寵、連篇累牘的大量引用,從而使作品擺脫了單純獵奇和講故事、重情節的弊病,達到了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聊齋志異》中的某些作品吸收了古詩歌的意象,並在此基礎上創造出了一些新的意象群。如《嬰寧》中嬰寧的命名,本自《莊子大宗師》:「其為物無不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其名為攖寧。」「攖寧」即「嬰寧」,含有天真童心、不矯飾之意,非常符合嬰寧本身的性格特點。《黃英》中菊花仙子的命名則明顯吸取了陶詩的意蘊,而其幹練、善持家的形象則具備了新的時代特徵,體現了商品社會對傳統觀念的影響。還有些作品則把吟詩作賦作為情節的關鍵。如《白秋練》中慕生的吟詩引來白秋練的好感和愛慕,直接帶動了情節發展;《公孫九娘》中公孫九娘的洞房苦吟,其所吟詩詞正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而更多的作品則是體現出一種「詩美」,能給讀者帶來讀詩的美感。尤其是某些故事的結尾,似斷非斷,引人遐想,給人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的感覺,如《綠衣女》、《西湖主》等。  《聊齋志異》絕不是單純講故事、說道理,它每一篇玲瓏剔透的短文都像詩一樣,含有無限的意蘊,具有優美的意境。雖長短不一,卻各臻奇妙。較長的故事,情節搖曳多姿、顧盼生輝;短的故事也意蘊深厚,發人深思。在各種環境的渲染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達到了「化境」這一高妙的境界,體現了作者非凡的藝術功力。  其次是「一書而兼二體」的寫作特點。中國文言小說源遠流長,原始神話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已初步孕育了小說的因素。先秦諸子散文及兩漢歷史散文在情節的敘述、人物的描繪上,進一步豐富了後代小說的表現手法。魏晉文人開始大量寫作筆記小說,尤其是以干寶《搜神記》為代表的志怪小說,雖然文筆樸素、篇幅較短,卻對後來的蒲松齡影響很大。至唐人有意為小說,已標明了中國小說的成熟,傳奇小說遂成為後世文人仿作的典範。蒲松齡創造性地用傳奇法而以志怪———即採用傳奇小說的創作手法寫出了一些情節生動曲折的志怪故事,窮形盡相地再現了世態人生,形象生動,意蘊豐富,從而使《聊齋志異》具有了「一書而兼二體」的顯著特點。  此外,《聊齋志異》雖為文言短篇小說集,卻淺近易懂,沒有古文生澀難懂的弊病,同時還收到了言簡意豐的效果。其奧妙就在於《聊齋志異》吸收了大量的口語因素,增強了文言的表現力,因而才使它的語言既古雅簡練,又清新活潑。無論是對環境的描寫、還是對細節的敘述,無論是人物的塑造、抑或是場景的渲染,都繪聲繪色,具有很高的藝術功力。尤其是人物語言極具個性化,諸如書生的雅言、少女的嬌語、俗人婆子的粗話,都因人而異,絕不雷同。即使在一些極精短的篇目中,也能以三言兩語的勾勒,使人物情態畢現。  蒲松齡自幼聰明好學,多才多藝,加之他勤奮刻苦,一生著作十分豐富。可惜因為他生前無力刊行,許多作品被埋沒了二百多年。二十世紀末,盛偉先生搜集整理了《蒲松齡全集》,除他的代表作《聊齋志異》外,還廣泛收錄了他的詩、文、詞、賦、戲劇、俚曲等大量作品。  蒲松齡的詩歌自成一家、獨具風格,並得到了當時文壇領袖王士瞴的讚賞和肯定。清人張鵬展在《聊齋詩集序》中稱:其詩「因境寫情,題材不一,每於蒼勁刻峭中,時見渾樸」,「當漁洋司寇、秋谷太史互以聲家相高時,乃守其門徑,無所觸亦無所附,卒成一家言。」《聊齋詩集》共收詩九百餘首,題材極為廣泛。在詩歌風格上,蒲松齡傾慕李白的狂放,但詩風更接近李賀、杜甫。由於蒲松齡長期生活於農村,接近下層民眾,其詩廣泛地反映了民生疾苦,如《邸報》、《旱甚》等。還有的詩則表達了他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展示了自己不同流俗的「狂生」秉性,如「共知疇昔為人淺,自笑癲狂與世違」(《雪夜》);甚至宣稱「敢向謫仙稱弟子,倘容名士讀《離騷》」(《九月晦日東歸》)。

山東淄川蒲松齡聊齋

 《聊齋文集》收錄蒲松齡的散文四百多篇,其文諸體皆備,風格獨特,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王士瞴曾稱讚其散文「蒼潤特出,秀拔天半,而又不費支撐,天然曠夷」,「精細透削,呈嵐聳翠,復非人間有」,在清初文壇上獨佔一席。  《聊齋詞集》收錄蒲松齡的詞作一百多首,數量雖然不如詩多,卻也受到時人的好評。唐夢賚在《聊齋詞序》中曾說:「詞家有二病:一則粉黛病,柔膩殆若無骨,李清照為之則是,秦淮海為之則非矣。此當世所謂上乘,我見亦憐,然為之則不願也。一則關西大漢病,黃齒蝟須,喑啞叱吒,四平弋陽之板,遏雲裂石者也。此當時所共非之,然鬚眉如戟有丈夫氣者,於此殆不能免。免此二病,其惟峭與雅乎!峭如雪後晴出砆砇皆出,一草一石,皆帶靈氣;雅如商彝漢尊,斑痕陸離,設之几案間,令人神遊三代之上。聊齋詞都無二病,可謂峭矣。」聊齋詞除贈答、抒懷類外,還有題為《田家樂》、《貧家樂》一類的詞,這些詞多用白描手法描寫鄉居生活,生活情趣極為濃厚。《聊齋俚曲》收錄蒲松齡的俚曲作品十多種,體現了他在俗文學方面的創作成就。俚曲是明清時期的時調———即當時的通俗歌曲,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聊齋俚曲》多採用清初淄川地區民間流行的曲調,並根據內容的需要採用曲牌聯套的形式,來敘述較為複雜的故事。有的俚曲則直接改編自《聊齋志異》,如《磨難曲》由《張鴻漸》改編而來。因為俚曲貼近民間,生活氣息濃厚,所以《聊齋俚曲》曾在民間廣泛傳唱,它雖不如《聊齋志異》影響大,但在人物塑造、情節處理方面與《聊齋志異》有異曲同工之妙,顯示了作者高超的創作技巧,促進了俗曲類說唱藝術的發展。著名的如《牆頭記》等。  蒲松齡還有戲曲三種,稱為《聊齋戲曲》,包括《闈窘》(附《南呂調九轉貨郎兒》)、《鍾妹慶壽》和《鬧館》,大多反映了私塾先生的生活。  此外,他還著有《農桑經》、《日用俗字》、《省身語錄》、《懷刑錄》、《葯祟書》等實用性雜著,總稱為《聊齋雜著》。《農桑經》包括《農經》、《蠶經》、《補蠶經》等部分,主要采自前人所著農書,並考慮到淄川當地的氣候與農業生產實際,對當地的農業生產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所以在淄川一帶流傳很廣。《日用俗字》共三十一章,分「身體」「莊農」「養蠶」「飲食」「菜蔬」「器皿」等部分,採用七字韻語來解釋日常事物,並嵌入當地的常見俗字,使初學者在閱讀中學會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字,並糾正常見俗字的讀音錯誤。《日用俗字》不單是字書和普及讀物,它還有道德勸誡的內容。《葯祟書》主要採選《本草綱目》中的常見病驗方,遵循簡便易行的原則,便於一般老百姓採用。所以流傳很廣,起到了治病救人的實用目的。  聊齋故事 步出國門  蒲松齡是清初文壇上的大家,一生著述十分豐富,其詩、詞、散文都得到同時代文人的好評,尤其是他的代表作《聊齋志異》,更是婦孺皆知,膾炙人口,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聊齋志異》尚未完成時,就已在文人中紛紛傳閱,並受到了高度的肯定與讚揚。青柯亭本刊行後,立即風靡天下,並帶動了清代文言小說的大量創作,從而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上文言短篇小說創作的第三次高潮。大學士紀昀因不滿《聊齋志異》情態畢現的鋪敘而作《閱微草堂筆記》,來與《聊齋志異》相抗衡,力圖保持六朝志怪小說的樸素風格,結果更提高了《聊齋志異》的知名度。有清一代,擬《聊齋志異》的作品層出不窮,如曾衍東的《小豆棚》、解鑒的《益智錄》(又名《煙雨樓續聊齋志異》)以及沈起鳳的《諧鐸》、和邦額的《夜譚隨錄》、漁歌子的《螢窗異草》等,無不體現了《聊齋志異》的巨大影響。《聊齋志異》集中國歷代文言小說之大成,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流的作品,堪與詩騷、史記、李杜詩、蘇辛詞及四大奇書並列。《聊齋志異》與《紅樓夢》更是一短一長,一繁一簡,並駕齊驅,都達到了古典小說創作的最高水平,在中國小說史上堪稱雙峰並峙。《聊齋志異》也成為後世很多戲曲、影視作品的素材來源,如呂劇《姊妹易嫁》、評劇《花為媒》,就是以《聊齋志異》中的《姊妹易嫁》、《寄生》為藍本。近年來又相繼投拍了多部聊齋系列劇,更使《聊齋志異》走進了千家萬戶。「打開聊齋本,不是狐狸就是鬼」,《聊齋志異》已成了老百姓津津樂道的話題和永不枯竭的故事來源。《聊齋志異》很早就走出了國門,對世界文學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日本明治年間就出現了模仿《聊齋志異》的作品———《本朝虞初新志》;同樣,《聊齋志異》對西方文學———如卡夫卡等人的創作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截至目前,《聊齋志異》的外文譯本已有十七種語言、數十種譯本傳世,已卓然躋身於世界文學之林。《聊齋志異》的研究在中國方興未艾,在國外也同樣出現了專門研究《聊齋志異》的「聊齋學」。  參考文獻:  1.任篤行:《全校會注集評聊齋志異》,齊魯書社2000年版。2.朱一玄:《聊齋志異資料彙編》,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3.袁世碩:《蒲松齡事迹著述新考》,齊魯書社1988年版。4.路大荒:《蒲松齡年譜》,齊魯書社1980年版。5.張稔穰:《聊齋志異藝術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推薦閱讀:

專訪:網上超准算命先生
張氏意拳功法精要 張廣玉先生口授 戴軍整理
千年不衰的民間算命秘訣,看懂從此不用求算命先生!
新刻來瞿唐先生易註卷之四
驚聞噩耗,武生泰斗王金璐先生仙逝

TAG: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