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痛恨的父母身上,寫著你未來的模樣
「如果你認為自己已經開悟了,
去和你父母住一個星期看看。」
成年以後,我一直認為過年是件很兇險的事。
本來一心想要討好父母,誰知強行圈在一起委曲求全了好幾天以後,突然不小心爆發,前面就都白裝了……
你的年過得怎麼樣?
01
父母是種神奇的生物
知乎上有個網友說到和母親鬧翻的經歷:
「寒假回家,媽媽對我的控制達到一種無孔不入的地步,小到逼我早睡早起,跟她的作息完全一致,大到逼我接下來的大學兩年接受她的規劃、職業道路。
我表示反對,她就爆發,大罵,夾雜對別人家孩子如何如何的描述和對我的拚命辱罵貶低。我跟她多次溝通,無效,溝通完畢以後她繼續念,只要一看到我閑著就開始逼我按她的要求做事。
每句話的邏輯就是「我為了你付出多少,你要如何如何」。已經崩潰,不想回家,不想見她,很後悔為什麼要回來。現在第N次爭吵後一個人在外面,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該如何收場,以後要怎麼做,心力交瘁,想死。」
明明是想讓你活得更好,卻讓你感覺想死;
有時是世界上最愛你的人,有時卻正相反;
離開他們你會很心疼,但走近了你更心痛;
父母就是這麼一種神奇的生物。如果想在這場愛恨糾纏里學到什麼,你只能試著跳出來看看。
02
你痛恨的父母身上,
寫著你未來的模樣
年紀越大,人就會越像父母。
我奶奶有三姐妹,成年後就不住在一起,生活經歷也不同,可六、七十歲聚在一起時,仨老太太坐在炕上,簡直就像彼此的翻版。
我大姐到了快五十歲的時候,姐夫說看到她就如同見到岳母,外貌、脾氣、說的話、喜歡吃的東西都一樣,但是她二十歲的時候,沒人認為她像老媽。
而我,抓狂的時候和老爸一模一樣。這本來是我最恨他的地方。
青春期無數次和他爭執、暴怒、甚至痛哭流涕;我曾經發誓,絕不要在我的孩子面前這樣,我要做一個和他不一樣的家長。
可是,終於有那麼一天,我驚訝而悲哀地發現,我正在對孩子說著當初父親對我說過的話,那些曾經打擊過我、讓我傷心欲絕的「有毒」的語言。
如果總有一天你會變成你的父母,是不是應該早一點了解一下你的未來?
03
怎樣了解你的父母
在八段錦積極心理群里,說到自卑,群友幾乎都會提到小時候父母從來不鼓勵,打擊、諷刺都很常見。
我家阿姨也說,她媽媽小時候經常因為一點小事用棍子打大姐的頭,她雖然沒挨打,但只是在旁邊看也嚇壞了。
長大以後她非常膽小,怕見生人。我叫快遞必須提前和她打招呼,不然她絕不給開門。
有一次快遞到了門口死活叫不開門,一氣之下就把食物扔在旁邊的電箱里,半個月以後我感到奇怪,給快遞打電話才知道有這麼回事。
父母就是這麼頑固地影響著你,即便多麼賣力想要擺脫也躲不開。
那就不要躲了。
我們身上的每個問題,如果成心要追溯的話,父母都難逃其咎。他們為什麼會這樣?我們會不會變得和他們一樣?
想要搞明白,你可以問自己以下三個問題:
1、你對父母的童年,有多少了解?
2、你是否知道他們恐懼和害怕的是什麼?
3、在他們自身的理解力、經驗和知識的基礎上,他們有更好的選擇嗎?
04
我看到了不一樣的父親
就像我們和孩子的依戀模式受我們和父母的依戀影響一樣,父母從他們的父母那裡得到什麼樣的模式也很重要。
很多人不了解父母的童年是怎麼渡過的,因為那一輩的父母多數不擅長表達感受,就像他們從來不說「我愛你」一樣。
幸運的是,老爸寫過一本「家族史」,其中談到了他的童年,我得以看到一個我不了解的父親。
父親小時候並不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
他性格開朗,喜歡幫助同學,總是集體里的靈魂人物,不是班長就是團支書;而且成績優異,從來沒考過第二名。
但是爺爺的突然去世對父親的打擊很大,他不知道該向誰表達心中的苦悶,只好封閉自己,從此落落寡歡。
每次學校放假回家,他總是放下書包、餓著肚子就開始幫家裡幹活,足足干滿一個假期,直到再次開學。
可是這樣一個懂事的兒子,從來都得不到母親的讚揚和安慰。
奶奶年輕守寡、生活艱難,沒有多餘的力氣考慮父親的心情,反而總是怪他不能照顧好弟弟妹妹。
奶奶一直到去世都是和我們住在一起,所以我聽到她的責怪聲不絕於耳,一直伴隨著父親。
對於這個常年在身邊照顧、努力支撐起整個家庭的長子,她總是各種挑剔和不滿;
但她毫不吝嗇地讚美不在身邊的叔叔和姑姑,反反覆復提起他們做過的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感動得不得了——儘管每次去探望他們,奶奶總是以提前跑回來告終。
了解父親的成長曆程,解開了我的很多疑惑。
第一,我的性格為什麼會這樣?
我一直很奇怪,為什麼性格里有那麼截然不同的兩面,能從一個封閉、自卑、羞澀的人,突變出一個開放、熱情、自然的人格亞型?
原來,我那看來沉穩冷靜的父親,內心裡本來就住著另外一個活潑熱情的他。
如果沒有那樣的時代,沒有那樣的家庭,他會是今天這個樣子嗎?
父親給了我不喜歡的東西,也給了我優秀的基礎,我愛讀書、喜歡思考、做事認真,這也是來自於父親。
讓哪一方面發揚光大,就是我自己的修行了。我很高興,至少我活出了父親被壓抑的另一面。
第二,他為什麼會這樣對我?
這個問題,曾經困擾了我很長時間,我不懂為什麼他總是為一點小事苛責我,很難從他那獲得我期待的鼓勵和疼愛。
對於一個敏感、渴望愛的人來說,想不明白這一點真的很要命。但現在我終於能理解,那是因為,父親自己從來都沒得到過鼓勵和疼愛。
他怎麼給你他沒有的東西?
他有一個情緒不穩定的母親,無論他怎麼努力都會挨罵;他從來沒機會做一個孩子,藏在他心裡的委屈和恐懼,誰知道去了哪?
我們渴望父母像成人一樣包容你,可他們並不像你想像的那麼堅強。看似強大、很難相處的父親,其實和我們一樣,內心的小孩還沒有長大。
就像我很容易被父親激怒一樣,他也很容易被我激怒;就像我渴望愛和認可一樣,他也一樣渴望愛和認可。
兩個小孩相遇,問題怎麼能解決?
誰能滿足對方的需要,或者斬斷這個輪迴?
第三,他努力過嗎?
有時候,我們對父母不滿,不在於他們過去的疏忽甚至錯誤,而在於他們有沒有努力過,現在想不想改變。
孩子想聽父母一句抱歉,就像父母想聽孩子說一句感激。這中間的鴻溝用什麼可以填補?
奶奶對父親的不公,父親選擇了默默忍受。放在縱向的時間軸里看,父親對奶奶,比我對他做得要多得多;但奶奶對他,比他對我要過分得多。
這麼看起來,父親已經比奶奶進步太多了。也許,雖然不盡如人意,但這已是父親所能給我最好的了?
05
何去何從
有人說,那一代的父母除了在自己家庭中承受的一切之外,還要經歷整個社會共同的貧苦、動蕩甚至可怕的運動,可以說是集體創傷了。
他們沒有機會像我們這樣努力學習如何做一個好父母,就這樣帶著自己的創傷把我們養大;但他們沒有祖輩幸運,父母可以對孩子為所欲為,只要說一聲「我是你爸爸(媽媽)」就足夠了。
前一段時間有個轟動的新聞,北大博士12年不回家過年。
他認為他的父母從小就控制他的生活,不讓他做出任何自己想要的選擇。
小的時候他不能反抗,他也按父母的意思做了一個學霸,但是長大以後他堅決選擇了逃離,不來往。
這不一定是最好的解決方案,但這已經是現階段他能保全自己的最優選擇了。連著名的心理大師,都做不到在父親臨死前去看他最後一眼,何況普通人?
那些被深重傷害過的父母和子女,在沒有能力面對一切的時候,保全自己,比為了表面和諧繼續傷害要好得多。
在這種情況下,距離是很有必要的。
父母和子女之間究竟該何去何處?
當父母發現孩子問題多多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這些問題是從何而來?天下沒有不愛父母的孩子,如果孩子不願意待在你身邊,究竟是為什麼?
當孩子發現父母問題多多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這些問題是從何而來?他們是怎樣長大、怎樣變成今天的樣子?他們的擔心和需要是什麼?
聽說北大博士現在美國讀心理,再過十年,他會找到新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嗎?
在心智變得成熟、父母和孩子之中至少有一個真正的成人時,很多現階段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會有更好的辦法。
就像路易斯·海所說,好的父母可以給我們作榜樣;可如果父母不夠令人滿意,我們認識到了,就不要重複它;如果再犯,就是自己的錯。
因為他們已經將錯誤示範給你看了,也就等於教育了你。
王爾德說,孩子最初愛他們父母,等大一些他們評判父母;然後有些時候,他們又原諒了父母。
我們也許改變不了父母,但是我們可以多了解他們、了解我們自己、接受自己,為我們的未來爭取更多的幸福。
我不是完美的小孩,但你也不是完美的父母,所以讓我們相互容忍,更頑強地活下去吧。
推薦閱讀:
※不發生點爛事,永遠看不清身邊人的模樣
※如果有天堂,就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當年走紅的小童星如今長成啥模樣?
※品讀:我記得你去年秋天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