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病中醫經驗集成白癜風
白癜風是一種因皮膚色素原發性脫失而發生的局限性白斑性皮膚病。其臨床特點為皮膚出現大小不等、形態各異的局限性白色斑片。本病可發生於身體的任何部位,可單發或泛發,但多見於暴露、摩擦部位,影響美容,易於診斷而難於治療。白癜風的發病率隨地區、人種膚色而異,一般膚色越深的人發病率越高。本病一般屬中醫學「白駁風」、「白癜」、「駁白」、「斑白」等範疇。
(一)辨證論治
1. 風濕蘊熱 (1)主症 白斑顏色偏紅,邊界清楚,起病急驟,蔓延迅速,多分布於面部及五官周圍,皮損多伴有瘙癢,兼見肢體睏倦、頭重納呆。苔膩,脈濡或滑。 (2)處方何首烏、秦艽、防風、蒼朮、蒼耳子各10g,白蒺藜、赤芍、白芍、冬瓜皮、茯苓各15g,浮萍、龍膽草、白薇各6g. (3)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肝氣鬱結 (1)主症 白斑無固定好發部位,色澤明暗不等,皮損發展較慢,情緒變化時皮損加重,多伴有胸脅脹滿、性情急躁、月經不調。舌苔薄,脈弦細。 (2)處方 當歸、靈磁石(先煎)各30g,鬱金、赤芍、白芍、益母草各15g,白蒺藜、香附、柴胡、茯苓各10g,枳殼、甘草各6g. (3)方法每日l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氣滯血瘀 (1)主症 白斑局限而不對稱,邊界清楚,斑內毛髮變白,病情進展緩慢,治療效果不佳。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舌下靜脈迂曲,苔薄,脈弦或澀。 (2)處方紅花、桃仁、赤芍、白芍、丹參、川芎各15g,劉寄奴、香附、紫草、威靈仙、澤蘭各10g,老蔥1根,鮮姜5片,炮山甲、枳殼、甘草各6g。 (3)方法每日l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血熱風燥 (1)主症 白斑色澤光亮,多發於頭部或泛發全身,發作迅速,快速蔓延,伴五心煩熱、頭昏。舌質干紅,脈細。 (2)處方生地、丹皮、何首烏、白芍、旱蓮草、丹參、桑白皮、白蒺藜各15g,白僵蠶、荊芥、白芷各10g,防風、白附子、烏梢蛇各6g. (3)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5.心腎不交 (1)主症皮損多發生於一側肢端,常沿著一定的神經區域分布,好發於青壯年,常突然發病,病程短而發展較快,發病前常有一定的精神神經因素,伴有心悸、失眠健忘、腰膝酸軟。舌質紅,苔薄白,脈弦細。 (2)處方熟地、白蒺藜、桑葚子各30g,山藥、山萸肉、補骨脂、茯苓、澤瀉、丹皮、阿膠(烊化)、党參、白朮各10g,黃連、遠志、五昧子各6g. (3)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6.脾胃虛弱 (1)主症皮損表現為白斑顏色萎黃,好發於面部及口唇,小兒多見,病情發展比較緩慢,伴有納食減少、脘腹脹滿、身倦乏力、面色萎黃。舌質淡,苔白,脈象虛弱。 (2)處方薏苡仁、党參、黃芪各309,白朮、茯苓、山藥、當歸各15g,丹參、赤芍、白蒺藜、白扁豆各10g,砂仁、防風、白附子、炙甘草各6g. (3)方法每日l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7.肝腎陰虛 (1)主症 白斑邊界截然分明,脫色斑內毛髮變白,局限或泛發,病程長,有遺傳傾向,治療效果不顯著,兼伴有頭昏耳鳴、腰膝酸軟。舌淡紅,少苔,脈細弱。 (2)處方何首烏、補骨脂、女貞子、旱蓮草、覆盆子、生地各10g,熟地、枸杞子、仙靈脾、仙茅、白蒺藜各15g,黑芝麻30g,甘草6g. (3)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8.氣血兩虛 (1)主症 白斑色淡,邊緣模糊,發展緩慢,伴有神疲乏力、面色咣白、手足不溫。舌質淡,脈細。 (2)處方黃芪、党參、雞血藤各30g,當歸、赤芍、白芍、何首烏、旱蓮草、防風、白朮、桂枝各10g,白蒺藜、熟地各15g. (3)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二)名醫經驗
1.張作舟診治經驗 (1)病因病機張老認為,本病的病因病機可分為「三點一要」。「三點」為:肝腎陰虛為本,風濕侵襲為標,日久氣滯血瘀。「一要」即:脾胃虛弱為要。①肝腎陰虛為本:白癜風患者大多先天稟賦不足,腎為先天之本,肝腎同源,腎精不足則肝血虧虛,肌膚失於榮養而變白。②風濕侵襲為標:先天不足者,多衛外之氣不固。此時若風濕邪氣乘虛而入,滯留於皮膚腠理,阻滯經脈,膚失所養,而蘊生白斑。③日久氣滯血瘀:風邪不除,經脈受遏,氣機壅滯,血絡受阻;或久病失治,瘀血阻絡,新血不生,不能循經濡養肌膚,釀成肌膚白斑。④脾胃虛弱為要:患者大多後天失於調養,脾胃為後天之本,主消化和運化水谷精微而榮養周身,脾胃虛弱則氣血生化乏源,肌膚失養而白斑顯現。「三點一要」並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關聯。如先天不足者可由先天損及後天,而致脾胃虛弱;脾胃虛弱者多氣虛無以固表,而易受風邪侵襲;氣虛推動無力,血脈受阻,則加重氣滯血瘀。 (2)基本方葯 白癜風的治療上也要以「三點一要」為主線。肝腎陰虛為本,宜滋補肝腎治療;因風濕侵襲為標,宜祛風除濕治療;因日久氣滯血瘀,宜行氣活血通絡治療;因脾胃虛弱,宜健脾益氣治療。基本方為消斑湯:當歸、川芎、何首烏、菟絲子、補骨脂、羌活、獨活、防風、白芷、女貞子、旱蓮草、黃芪、甘草。方中當歸、何首烏柔肝養血;補骨脂、菟絲子、女貞子、旱蓮草益腎填精,以達乙癸同源、肝腎同治之效;黃芪、甘草健脾益氣,補後天之本以充氣血生化之源;川芎活血通絡;羌活、獨活、防風、白芷補肝腎、祛風濕。全方共奏補肝腎,益脾胃,祛風濕,通經絡之效。 (3)臨證加減①陰虛內熱型:多由於素體陰虛內熱,虛陽外擾;或因暴晒,毒熱傷及陰血所致。皮損多白中透紅,甚則明顯潮紅,邊緣清楚,周圍可見色素沉著。多伴有五心煩熱,失眠多夢,口乾目澀等。舌質紅,苔少,脈沉細。消斑湯加生地黃、熟地黃、北沙參,牡丹皮、地骨皮、遠志、炒酸棗仁等。②肝氣鬱結型:多因郁怒驚恐所致。皮損多色白,周圍色素沉著明顯,常伴胸脅脹滿,煩躁納呆。舌淡紅,苔薄黃,脈弦細。消斑湯加柴胡、鬱金、香附等。③氣滯血瘀型:多由於外傷誘發或無明顯誘因。皮損色白無澤,多久治不愈。婦女常伴有月經不調,經血色暗有血塊,或兼證不明顯。舌質暗紅或暗淡,苔白,脈弦或澀。消斑湯加桃仁、紅花、雞血藤、澤蘭葉、益母草、丹參等。④脾氣虛弱型:多由於勞累或憂思過度誘發。皮損多呈蒼白色,邊緣清楚,周圍色素沉著不明顯。常伴乏力氣短,食慾缺乏。舌質淡,舌邊有齒痕,苔白,脈滑。消斑湯重用黃芪,加党參、茯苓、厚朴等。白癜風四季均可發生,根據發病季節不同,可酌情選用不同藥物。如白斑夏季出現或加重者,可加入紫草、茜草等涼血活血藥物;白斑冬季出現或加重者,可加入桂枝、細辛等溫經通絡藥物;白斑春季發生或加重者,可加用浮萍、沙苑子等藥物。 (4)外治法用復方補骨脂酊(白駁酊):補骨脂20~30g,菟絲子20g,當歸1 0g,細辛3g。以75%乙醇100-150ml浸泡7天,過濾,外塗白斑處,每天2次。
2.劉復興診治經驗 (1)肝鬱氣滯型症見皮膚白斑,兼見兩脅作痛,寒熱往來,頭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經不調,乳房作脹,舌質淡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而虛。治宜疏肝理脾,活血祛風。藥用丹梔逍遙散加減:丹皮、炒梔子、益母草、當歸、白朮、炒柴胡各15g,杭白芍、茯苓、煅自然銅、沙苑子、小紅參各30g,薄荷6g,刺蒺藜60g,蜈蚣2條。 (2)表氣虛弱型 症見皮膚白斑,兼見惡風,易感風邪而病感冒,自汗,舌質淡紅,苔薄白,脈虛浮。治宜益氣固表,調和氣血。藥用玉屏風散加味:生黃芪45g,白朮15g,剌蒺藜60g,防風、煅自然銅、沙苑子各30g,蜈蚣2條。 (3)血熱風熱型症見皮膚白斑,色略粉紅,邊緣模糊,伴微癢感,舌質淡紅,苔薄黃,脈滑數。治宜涼血活血,清熱祛風。藥用荊芩湯加味:荊芥、黃芩、丹皮各1 5g,生地、赤芍、紫草,煅自然銅、小紅參各30g,刺蒺藜60g,蜈蚣2條。 (4)風濕型症見皮膚白斑,兼見頭痛惡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黃,胸悶不飢,午後身熱,舌質淡,苔薄白或薄白膩,脈弦細而濡。治宜健脾除濕,調和氣血。藥用三仁湯加減:杏仁(沖)、白蔻仁(沖)、厚朴、法夏各15g,淡竹葉10g,通草6g,滑石(包煎)18g,生薏苡仁、刺蒺藜各60g,煅自然銅、沙苑子各30g,蜈蚣2條。 (5)脾胃氣虛型症見皮膚白斑,兼見面色萎黃,語氣低微,四肢無力,食少或便溏,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緩。治宜益氣健脾,滋生氣血。藥用香砂六君湯加味:木香、炙甘草、陳皮各10g,砂仁(沖)、白朮、法夏各15g,潞党參、茯苓、煅自然銅、沙苑子各30g,刺蒺藜60g,蜈蚣2條。 (6)肝腎陰虛型 症見皮膚白斑,兼見腰膝酸軟,頭目眩暈,耳鳴耳聾,盜汗遺精,或虛火上炎而致骨蒸潮熱,手足心熱,或消渴,或虛火牙痛,口燥咽干,舌燥咽干,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滋補肝腎,調和氣血。藥用六味地黃湯加味:熟地、懷山藥、沙苑子、茯苓、煅自然銅各30g,山茱萸、丹皮、澤瀉各15g,刺蒺藜60g,蜈蚣2條。 (7)氣虛血瘀型症見皮膚白斑,兼見少氣乏力,舌質淡紅,苔薄白,舌下脈絡迂曲,脈緩或細澀。治宜益氣活血。藥用補陽還五湯加減:當歸12g,川芎、桃仁(沖)、旱蓮草各15g,紅花10g,生黃芪、刺蒺藜各60g,赤芍、煅自然銅、女貞子、沙苑子各30g,蜈蚣2條。 劉老認為,飲食宜忌在白癜風的治療中占舉足輕重的作用。因而,臨證時不厭其煩地告誡患者忌口:少吃酸味食品,多吃動物肝臟,忌食鴨子、臭豆腐及水果中之芒果、菠蘿、草莓。《外科正宗》:「凡病雖在於用藥調理,而又要關於雜禁之法。……牛、犬、腥、膻、腌臘、熏藏之物,俱能作渴;生干瓜、果、梨、柿、菱、棗生冷等類,又能損傷脾胃;雞、鵝、羊肉、蚌、蛤、河豚、蝦、蟹海腥之屬,並能動風發癢;油膩、煎、炒、烹、炙、咸、酸厚味等,最能助火生痰」o
3.陳達燦診治經驗 (1)重視病因病機,強調標本兼治陳教授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發現,肝腎不足及氣血失和為本病的主要病機。治療上善於運用滋補肝腎的藥物,如常使用旱蓮草、女貞子、補骨脂、菟絲子等。關於氣血失和,陳教授認為,在小兒則主要因為先天不足,後天失養致脾腎兩虛,易感風邪,繼而出現氣血失和。臨床上此類患者常表現出面色蒼白或萎黃,食慾缺乏,便溏等。治療上重在健脾益氣,多使用茯苓、白朮、懷山藥等健脾,使氣血生化有源;重用黃芪以益氣,以推動血液循環。對於成人,氣血失和則多因情志不遂致氣機阻滯,外感風濕熱邪而致。臨床上此類患者多表現為精神焦慮不安,納眠差,舌紅苔薄黃,脈滑。治療上重在疏肝理氣,重鎮安神及祛風除濕,多用牡蠣、龍骨、鉤藤、防風等。 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治病必求於本。在臨床治療慢性病時,標本同治,方可取得有效而穩固的效果。陳教授關於本病的標本認識為,肝腎不足為本病之本。黑色乃腎之主色,「發為血之餘」,「發為腎之外候」。因此白斑、毛髮變白乃肝腎不足的表現。並且患者除皮膚變白外,常伴有頭暈、健忘、腰膝酸軟、易疲勞、月經不調等全身癥狀。故補益肝腎亦為治療本病的根本原則之一。常用藥熟地、制首烏、菟絲子、補骨脂、枸杞子等。風邪入侵,氣血失和為本病之標。白癜風初起多為一處或二處白色斑片,日久漸發展為多處病變,甚者泛發全身,故具有風邪善行而數變的特點。從其發病部位來看,多在頭面、頸部、手背、腰背部等,又具有風為陽邪、易襲陽位之特點。因此治療本病必選祛風之品,如荊芥、防風、白芷。而且,患者發病前或精神緊張,或長期的情志抑鬱等誘因,故而需行氣活血,化瘀通絡。常選用丹參、赤芍、雞血藤、牛膝、絲瓜絡等。 (2)結合年齡辨證治療陳教授在臨床上強調不同年齡患者的辨證治療。小兒生機旺盛,但氣血充足,臟腑嬌嫩。本病年幼患者證候以脾虛為主,兼挾風濕證,故治療上主要是健脾為主,輔以祛風除濕。且因小兒臟腑嬌嫩,稚陰稚陽之體,易虛易實,不宜過用滋補的藥物,陳教授臨床上針對小兒少用黃芪、党參、首烏等。所用藥物溫和,劑量宜輕。對於青中年患者,其臟腑功能漸由盛轉衰,其精血暗耗,陰陽漸虧,易出現臟腑功能失調。本病青中年患者常表現為肝腎不足為主的癥狀,故治療上以補益肝腎為主。 (3)重視經絡辨證並進行相應治療 1994年6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了白癜風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標準,將白癜風的中醫證候分類定為氣滯血瘀和肝腎陰虛兩種主要類型。這個分類總結了古今的經驗,抓住了白癜風病機和證候的主要特點,執簡馭繁,規範了白癜風的中醫證候。陳教授在臨床實踐中對於白癜風的辨證治療遵循上述分類的同時,重視結合經絡辨證進行治療。陳教授指出,臨床上好發於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的患者占較大比例,而這些部位以陽經分布為主,故針對陽經使用相應藥物可增強療效。 (4)善於運用現代醫學理論陳教授在治療白癜風的過程中,在中醫辨證治療的原則下,結合中藥現代化研究的理論選用補骨脂、白芷、防風等藥物內服和外用治療以增強療效。 (5)注重心理治療及精神調攝①耐心解釋病情,積極取得患者的信任。大多數患者都存在自信心不足,臨床上可見患者低頭不願正視醫生,聲音低等現象。作為醫務工作者應以平常心面對,既不歧視,也不過於關切。應給患者提供本病的正確信息,告之患者本病目前在全世界範圍內仍尚無根治辦法,但本病並不直接危害身體健康,並且部分患者有自愈傾向。②樹立患者的信心,以及堅持治療的決心和耐心。目前本病雖無根治的辦法,但臨床上屢見療效滿意的患者。本病療程長,故需要患者樹立信心。③輔以重鎮安神的藥物治療。本病患者大多精神負擔重,睡眠差,如果長期得不到改善會加重病情,故輔以此類藥物治療以改善患者睡眠等狀況。
4.唐定書診治經驗 (1)謹守病機,分期論治唐老提出,對於本病應該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先辨病,後辨證。白癜風的病因複雜,癥狀常有兼夾,難以完全劃分開。發生氣血失和是其關鍵,因此在劃分本病時根據氣血失和的程度,結合白癜風西醫診斷的分型分期分性,劃分為以下三型,並根據各型的不同,採用不同的理法方葯。 肝鬱氣滯型:此型多見於白癜風的尋常型的局限性、散在性、肢端性、不完全性白斑,進展期。一般以情志抑鬱,肝經所過部位發生脹悶疼痛,以及婦女月經不調,舌紅苔薄白,脈弦等作為診斷的主要依據。七情內傷,肝氣鬱結,氣機不暢,復感風邪,搏於肌膚,致氣血失和所致。治宜疏肝理氣解郁。方選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枳殼、白芍、甘草、香附、川芎、陳皮。 肝脾不調型:多見於白癜風的尋常型(四性均可出現)、節段型,不完全性白斑,進展期,穩定期也可見到。以胸脅脹滿竄痛,易怒,納呆,腹脹便溏,舌苔白或膩,脈弦為診斷的主要依據。肝氣不疏,肝木乘土,在內脾氣虛氣血生化乏源,運化水濕功能異常,在外風濕遏於絡脈。治宜調和肝脾,健脾除濕。方選四逆散加減:柴胡、枳實、白芍、甘草。 肝腎陰虛型:多見於白癜風的尋常型(四性均可出現)、節段型,不完全性白斑、完全性白斑,進展期,穩定期。一般以脅痛,腰膝酸軟,耳鳴遺精與陰虛內熱(五心煩熱、顴紅盜汗),舌紅少苔為診斷的主要依據。肝氣鬱滯,氣鬱化火,灼傷陰液。肝陽常有餘,肝陰常不足,肝腎同源,責之於腎。治宜滋陰養血,補益肝腎。方選二至丸加減。 此種分型更利於量化,更趨標準。但白癜風的病因複雜,癥狀常有兼夾,難以完全劃分開。故在臨床治療上常有以上幾種治療原則合用的情況。總的治療原則:疏肝理氣解郁,活血祛風除濕,滋陰養血活血。此外,唐老在臨床中指出,氣血不和,瘀血阻絡,肌膚失之濡煦或滋養,釀成皮膚色素脫失而致白斑。故在治療上疏肝解郁、活血祛風法應貫穿始終,通絡法的應用十分必要。通絡法可採用活血化瘀通絡的辦法,也可採用理氣通絡的方法。氣血同源,陰陽互根,故補陽益氣可滋陰養血,同時可扶正固本,驅邪外出,益氣以消斑。 (2)衷中參西唐老指出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①上調酪氨酸酶活性,增加黑素合成:補骨脂中含有補骨脂素,有致光敏作用,內服或外塗皮膚,經日晒或紫外線照射,可使局部皮膚色素沉著。僵蠶、水牛角含有酪氨酸酶;赤芍、菟絲子等36種單味中藥具有激活酪氨酸酶作用,其中赤芍、川芎、黃芩、女貞子及旱蓮草等15種高於或等於8一甲氧補骨脂素,白芷等14種單味中藥對酪氨酸酶有雙向調節作用,其中呈高濃度激活低濃度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有白芷、生地黃等,高濃度抑制低濃度激活酪氨酸酶者有防風、甘草、白芍、北沙參、桂枝等;白芷、刺蒺藜含有呋喃香豆素,可以有利於恢復或加速黑素細胞合成黑色素。②改善體內銅離子水平:如自然銅可以補充銅離子,磁石含有類銅離子的物質。③提高人體免疫水平:因證明白癜風是一種與自身免疫密切相關的疾病,故可以考慮從提高機體免疫功能人手,而中藥滋補肝腎方能使黑素瘤細胞酪氨酸酶mRNA表達水平增加,已經證明對於調節人體的免疫功能有明顯作用。 (3)內服經驗方補骨脂、制首烏、僵蠶、白芷、刺蒺藜、自然銅。內服方體現了疏肝解郁,活血祛風,補益肝腎之法。對於肝鬱氣滯,情志抑鬱,肝經所過部位脹痛者,加枳殼、枳實;月經不調者,加香附、川芎、鬱金、丹參、紅花;脾氣虛弱,納呆腹脹便溏,濕濁中阻者,加藿香、佩蘭、砂仁;如有風濕痹痛,一身麻木不仁者,加威靈仙;有外感風邪表證者,無論風寒、風熱,皆可加防風;對於肝腎陰虛,腰膝酸軟,耳鳴遺精者,加黃精、枸杞、墨旱蓮、山茱萸;對於陰虛內熱,五心煩熱,顴紅盜汗者,加黃柏、知母;對於氣鬱發熱,熱甚入於營血者,加生地;對於肝陽上亢者,可選刺蒺藜、磁石、鉤藤;對於氣陰兩虛者,酌情可加參苓白朮散或玉屏風散。 (4)外用經驗方補骨脂、菟絲子、白芷、紅花、烏梅、制首烏、刺蒺藜、當歸。將方葯浸泡於白酒中,淹過藥物為度。避光密閉1周後去藥渣,取藥酒外搽,早晚各1次。外用方可加強養血活血的力量。
5.王莒生診治經驗 (1)倡導辨證論治,隨症加減王老認為,肝腎不足,脾胃虛弱,氣血失和是本病發病的根本所在;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失調等是其發病的誘因。臨床治以滋補肝腎,調和氣血,祛風通絡為法。自擬經驗方:生黃芪、女貞子、雞血藤、桑白皮、白芷、白蒺藜、白僵蠶、補骨脂、黑芝麻、何首烏、熟地、生地、茯苓、白朮、赤芍、白芍、川芎、當歸、麻黃、防風、全蠍等。 若因郁怒驚恐所致,常伴心煩易怒,胸脅脹滿,納呆,舌淡紅,苔薄黃,脈弦。可加柴胡、鬱金、香附、玫瑰花、夏枯草等葯疏肝解郁。患者性情煩躁,焦慮失眠則可用酸棗仁、合歡皮、首烏藤、遠志、生龍骨等養肝安神除煩,助其性情恢復平和。根據發病季節不同,可酌情選用不同藥物:如冬季加重者可加入麻黃、細辛、桂枝等溫經通絡藥物;夏季加重者可加入紫草、茜草、金銀花、連翹等涼血解毒藥物。病久者加用全蠍、蜈蚣、絲瓜絡、通草等通經活絡葯。瘙癢者加用白鮮皮、地膚子等祛風除濕止癢葯。熱象明顯,舌紅,苔黃,大便干者,可加入金銀花、連翹、野菊花、生槐花等清熱解毒涼血藥物。 內服中藥前兩遍煎後口服,第三遍煎後取汁塗擦或外洗患處,既可增加療效,又可充分利用藥物。 在飲食宜忌及生活起居方面,王老主張飲食宜清淡而富有營養,忌辛辣刺激、海鮮及酒類食物。忌勞累、緊張及情志不暢。重視對病人進行心理疏導,尤其久病或發生於面部的年輕患者,多表現出精神緊張、心情急躁,總是不厭其煩地講解,解除病人的心理負擔。並囑患者要保證足夠的睡眠,避免外傷及機械性刺激。 (2)重視經絡辨證,遣藥引經王老十分重視經絡辨證,善於依據皮損部位所屬經絡,加用引經藥物,因為葯得所引,則可直達病所,起到引經報使的作用。在選用引經葯時,多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藥物,兼顧改善局部微循環。如臨床上皮損發於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的患者占較大比例,而這些部位以陽經分布為主,故針對陽經使用相應藥物可增強療效。白芷一葯,身兼多職,對外其辛之發散可使葯直達病所,對內其歸陽明經可行調理脾胃之功,故對皮損在陽明經者多以白芷引經。如皮損多發於手臂部者用片薑黃,藉助其善行上肢之性,引葯直達病灶。如皮損多發於下肢者用牛膝,旨在借其引血下行之性使葯下行。白斑以肝經循行部位蔓延,如頭髮、雙目、耳周、頸項、胸脅、乳房、小腹兩側、雙胯、腹股溝、外陰等部位者多用柴胡、鬱金、香附作為引經葯,取其人肝經之性口 (3)結合藥理研究,中西合參王老在治療白癜風的過程中,在中醫辨證治療的原則下,並結合現代中藥藥理研究的理論,選用補骨脂、白芷、防風、制首烏、白蒺藜等藥物運用於臨床,效果甚佳。
6.王啟璉診治經驗 (1)病機為寒邪閉阻 王老認為,白癜風病機為寒邪閉阻,氣血瘀閉,脈絡阻滯a王老推究其寒邪來源,有因外感寒邪入侵肌表者;或素體陽虛,寒從內生者;有因外寒直中人里,深入臟腑經絡者;有因過用寒涼,損傷陽氣者;或因陽氣不足,氣血虧虛,而致寒邪入侵者。各種原因導致寒邪入侵,均可成為本病發生的病理基礎。寒為陰邪,其性收引,寒則血澀,血脈不通。《素問·舉痛論》曰:「寒氣人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o《醫林改錯》採用通竅活血湯治療白癜風,其病機為「血瘀於皮里』』o寒邪閉阻,則氣血瘀閉,脈絡阻滯,毛竅閉塞,氣血運行不暢,肌膚腠理得不到充足的氣血濡養,故釀成白斑。 (2)溫通血脈是治療關鍵溫法是運用溫熱性藥物治療寒證,使寒去陽復,屬中醫學治法八法之一。寒邪閉阻,氣血瘀閉,脈絡阻滯是白癜風的病機。王老以開啟毛竅,溫通血脈為治法。基本方:當歸、鹿角各12g,桂枝、威靈仙、桃仁、紅花各10g,麻黃3g,細辛2g,桑寄生30g,萆薢15g.臨床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辨證論治,隨症加減。 溫通血脈:根據《內經》「寒者熱之」、「治寒以熱」的原則立法。王老認為,寒凝非溫通不能散瘀行瘀,故捨棄赤芍、牡丹皮等活血化瘀寒涼之品,採用當歸、桂枝、鹿角、桃仁、紅花為主葯,溫經散寒。當歸辛甘而溫,入肝經,補血活血,散寒止痛,善治寒凝兼有血滯、血虛證;桂枝辛甘而溫,溫陽通脈,流暢氣血,與當歸配伍,溫經散寒之功更強;鹿角咸溫,能溫通心腎陽氣,活血化瘀;桃仁、紅花善人心、肝二經,人心可散血中之滯,入肝可理血中之塞,紅花質輕上浮,走外達上,通經達絡,長於祛經絡或上焦之瘀血,桃仁質重而降,偏入里善走下焦,而破臟腑瘀血,二者相須為用,活血化瘀之力更強。 開啟毛竅:《素問·舉痛論》日:「寒則腠理閉,氣不行」。張介賓日:「寒束於外,則玄府閉密,陽氣不能宣達,故收斂於中而不得散也」o採用麻黃、細辛為主葯,宣達毛竅。用小劑量麻黃,其意不在於解表散寒,而用以宣達毛竅,從表祛除寒邪;細辛能通三陰氣血,外達於毫端,辛溫走竄,鼓動陽氣,溫通表裡。 勝濕通絡:寒邪常挾有濕邪,故溫陽同時應加入祛濕之品,常以威靈仙、萆薢、桑寄生、薏苡仁為主葯。威靈仙辛散溫通,性猛善走,通行十二經脈,能祛風勝濕,通經絡;萆薢祛風除濕通絡;桑寄生為甘平之品,祛風除濕,培補肝腎;薏苡仁甘淡利濕,微寒清熱,長於健脾滲濕,祛風通痹。
(三)內服效驗方
1.白消湯 (1)處方党參15g,黃芪、茯苓、何首烏、丹參、白蒺藜各20g,白朮、紅花、當歸、防風、白扁豆、山藥各10g,砂仁6g。白斑發生於面部者,加柴胡10g或白芷10g;發於頭部者,加羌活10g或川芎lOg;發於項背部者,加葛根20g;發於腰骶部者,加續斷lOg;發於上肢者,加薑黃10g;發於下肢者,加牛膝10g;泛發者,加威靈仙10g;進展期者,加烏梅、五味子各10g,本方有健脾益氣,通絡消斑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日服2次,兒童用量酌減。同時配合外搽氮芥乙醇或補骨脂酊,每日2~3次。
2.消白湯 (1)處方生黃芪、何首烏、桑寄生、丹參各30g,茯苓20g,白朮、女貞子、菟絲子、補骨脂、黑芝麻、紅花各10g.伴瘙癢者,加防風、荊芥、浮萍、烏梢蛇各lOg;煩躁易怒者,加柴胡、佛手、青皮、陳皮各6g;白斑在頭部者,加白芷、川芎各10g;在腰背部者,加川斷、杜仲、金毛狗脊各10g;散在四肢者,加桑白皮、牛膝、雞血藤各6g.本方有補益脾腎,活血通絡之功。 (2)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口同時外塗鹽酸氮芥乙醇,每日2次. 3個月為1個療程。
3.蘇木著色湯 (1)處方蘇木、茺蔚子、蟬蛻、赤芍各10g,白蒺藜15g,何首烏20g,大棗6枚。肝腎虛者,加生地、熟地、枸杞子、黃精、黑芝麻;血瘀者,加丹參;濕熱者,加茯苓、薏苡仁、黃芩。本方有補腎活血,通絡消斑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同時白斑局部配合日光浴,每次20-30分鐘,每日3次。不宜強光暴晒。
4.滋陰通絡湯 (1)處方生地、徐長卿各15~20g,秦艽、知母、芡實、茜草各15g,天冬12g,白蒺藜12~I5g,八月扎15~30g,自然銅30g,甘草6-lOg.本方有滋明活血,祛風通絡之功。 (2)方法每日l劑,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2個月為1個療程。同時配合強的松隔日服15mg,連服1.5~2個月,以後逐漸遞減。並外塗30%補骨脂酊。
5.清涼養陰湯 (1)處方 白蒺藜40g,稀薟草、天花粉、蒼耳草、地骨皮、菝葜、六月雪各50g,松香5g,紫草1 5g,麥冬25g.本方有清熱養陰,涼血解毒之功。 (2)方法 每日l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在服藥同時加用制斑黴素塗擦患處,每日3~5次。並用紫外線照射患處,每日1~2次,每次3~5分鐘,或日光浴,每次10~30分鐘,每日1~2次。3周為1個療程。
6.蒺藜紫薇湯 (1)處方刺蒺藜30g,紫草、重樓、天花粉、白薇、蒼朮、海螵蛸、生首烏、龍膽草各10g,桃仁、紅花各3g,甘草6g.病灶擴散較快者,加黃芪15g,白朮、防風各6g;體弱者,去桃仁、紅花,加丹參10g;毛髮變色不退者,加烏梢蛇粉3g(吞服).本方有補養肝腎,通絡利濕之功。 (2)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2--4次服用。
7.柴胡解郁湯 (1)處方炒柴胡、白芍、香附、當歸、防己、蒼耳草各15g,川芎20g,刺蒺藜45g,炙何首烏、黃芪、自然銅各30g,補骨脂、紅花各10g。發於頭面部者,加升麻、白芷;發於胸腹部者,加瓜蔞皮、鬱金;發於下肢者,加牛膝;肝腎陰虛者,加旱蓮草、黑芝麻;血瘀明顯者,加水蛭、丹參。本方有疏肝理氣,益氣通絡之功。 (2)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留少許葯汁用紗布浸之外搽,每日4-5次。
8.丹蒺消白湯 (1)處方丹參、桑寄生、白蒺藜、故紙、豨薟草、何首烏各25g.肺虛者,加党參25g,陳皮、紫蘇各15g,當歸9g;脾虛者,加茯苓、白朮各15g,山藥25g,當歸12g;腎陽虛者,加制附子、肉桂、乾薑各15g,黑芝麻25g,當歸12g.本方有活血化瘀,疏風通絡之功。 (2)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早晚2次口服。
9.活血祛風湯 (1)處方川芎、木香、荊芥穗各10g,丹參、白蒺藜、當歸、赤芍、丹皮各15g,雞血藤20g,靈磁石30g.情志抑鬱者,加娑羅子、鬱金;面色萎黃者,加黃芪、熟地、甘枸杞子;皮損廣泛者,加桔梗、百部。本方有養血活血,祛風寧神之功o (2)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早晚2次口服。同時可予以中藥酊劑外搽。 30天為1個療程。
10.養血治斑湯 (1)處方 當歸、白朮、補骨脂、紫草各10g,白芍、丹參各15g,何首烏、菟絲子、桑葚子各12g,黑芝麻、白蒺藜各20g.本方有補養氣血,活血祛風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早晚分2次口服。同時可加用局部外搽復方補骨脂酊:補骨脂25g,膚輕鬆粉0.025g,於75%乙醇lOOml中浸泡備用;每日外塗1~2次。
11.復方四物湯 (1)處方補骨脂15g,生地30g,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丹參、桔梗、懷牛膝各10g.若頭面型屬於肝腎虛挾瘀者,加黃精、枸杞子各15g,女貞子10g,旱蓮草259,石斛、銀柴胡各12g;痰火交織者,加石菖蒲、鬱金、柴胡、蒼朮各10g,瓜蔞皮、黃柏各15g.若軀幹型屬於脾腎虛挾瘀者,加桑寄生、雞血藤、淫羊藿各15g,白朮、神曲各10g,薏苡仁30g;氣血虛挾瘀者,加党參、北黃芪、雞血藤各15g,何首烏、黑芝麻各10g,黑棗5枚。本方有養血活血,化瘀通絡之功。 (2)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同時配合用外搽方。
12.復方三藤湯 (1)處方刺蒺藜、生地、丹參、鉤藤各15g,丹皮、赤芍、當歸各10g,雞血藤、夜交藤各30g,白糖適量。本方有養陰活血,通絡祛斑之功。 (2)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同時在白斑處外搽15%白芷酊,每日2次。
13.白癜風消飲 (1)處方柴胡、白芍、川芎、桔梗各9~12g,當歸12~25g,鬱金、桃仁、紅花、防風、荊芥、龍膽草、補骨脂、白朮、陳皮各6-lOg,丹參、何首烏各10^15g.夾風者,酌加蟬蛻、地膚子、白鮮皮、白僵蠶、地龍;夾濕者,酌加茯苓、薏苡仁、車前草、澤瀉;氣滯者,酌加香附、木香、枳殼;氣虛者,酌加黃芪、党參、甘草;血虛者,酌加雞血藤、熟地、阿膠;血熱者,酌加生地、玄參、梔子、丹皮;虛寒者,酌加附子、桂枝、乾薑、鹿角膠。本方有疏肝解郁,活血養血,祛風除濕之功。 (2)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早晚分服。定期觀察、測量並記錄皮損變化。療程最長不超過5個月。
14.消風合劑 (1)處方鮮桑枝1500g,桑葚子、益母草各500g,何首烏、生地、白蒺藜、補骨脂、玄參各250g.本方有疏風通絡,養血益膚之功。 (2)窮法 以上方藥用水煎煮,去渣,濃縮成1 000ml,加入蜂蜜500ml,收成1 200ml.每次服20-30ml,每日3次。
15.消白沖劑 (1)處方補骨脂、當歸、丹皮各100g,陳皮、白蒺藜、赤芍、茜草、雞血藤、沙參各200g,甘草120g,磁石600g,白糖1 200g.本方有補腎活血,滋陰通絡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葯經煎煮,制粒,乾燥,整粒而成,每包1 0g.每日3次,每次1包,2個月為1個療程。
16.調白散劑 (1)處方旱蓮草90g,白芷、何首烏、沙苑蒺藜、刺蒺藜各609,紫草45g,重樓、紫丹參、苦參各30g,蒼朮24g.本方有祛風活血,除濕清熱,補益肝腎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葯共為細末,收貯勿泄氣,每日服用3次,每次6g,開水送服。
17.復方皂角丸 (1)處方 白蒺藜、白鮮皮、皂角刺、桃仁、紅花、片薑黃、赤芍、補骨脂、川芎、桑螵蛸、當歸各80g,蒼朮、麻黃各50g,苦參、檀香各40g,旱蓮草、何首烏、黑芝麻、桑葚子各IOOg,生地黃、熟地黃各120g.本方有祛風除濕,活血通絡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葯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1 0g.每日早晚各2丸,開水送服,兒童量減半。
18.美登消癜丸 (1)處方當歸20g,黃芪、丹參、墨旱蓮、赤芍各15g,何首烏、桃仁、蒼朮各12g,紫河車30g,白蒺藜35g,美登木22g,白花蛇6條。本方有活血祛風,清熱除濕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葯共研細末,煉棗花蜜為丸,每丸重10g.每日2次,每次1丸,用豨薟草39泡水送服,1 5天為1個療程。用藥期間禁食酒、辛辣刺激和魚腥動風等物。
19.滋陰通絡丸 (1)處方生地250g,旱蓮草、黑芝麻、補骨脂、當歸、菟絲子、枸杞子、桑螵蛸各120g,何首烏、熟地、桑葚子各150g,龍膽草、知母、黃柏、白蒺藜各40g,麻黃、川芎、皂角刺、桃仁、丹參、赤芍、檀香、紅花、路路通各60g.本方有滋陰通絡,活血養膚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葯共研成細粉,煉蜜為丸,每丸重1 0g.每日服4丸,早晚2次分服,溫水送下。服完1料為1個療程,一般可服1~2個療程。服藥期間忌辛辣厚味、煙酒、濃茶,戒惱怒,節房事。
20.七寶祛白丸 (1)處方補骨脂、枸杞子、牛膝、茯苓、柴胡、枳實、川芎、桃仁、紅花、當歸各10g,菟絲子、白芍、白蒺藜各15g,生地、制首烏各30g,桔梗6g.本方有補肝益腎,調和氣血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葯依法加工成丸劑,每丸重10g.溫開水送下1丸,每日2次. 1個月為1個療程,服藥期間停用其他藥物。
21.補腎活血丸 (1)處方阿膠、熟地、當歸各600g,胡麻仁450g,川芎、赤芍、苦參、防風各350g,肉桂、威靈仙各250g,附子150g,薄荷200g.瘙癢明顯者,加蒼耳子180g,白鮮皮I50g;面色不華,舌淡者,重用阿膠、熟地、當歸;舌有瘀斑或瘀點者,加丹參3009,紅花I50g;兼肝氣不舒者,加柴胡、制香附各300g,鬱金250g;皮損在腰以上者,加羌活300g,桔梗150g;腰以下者,加獨活300g,牛膝180g.本方有養血活血,疏風燥濕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葯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日3次,每次1 5g,飯前鹽湯送服。
22.滋養通絡丸 (1)處方紫草、降香、草河車、白葯子、白蘞、桃仁、紅花、烏梢蛇各150g,蒼朮、龍膽草各60g,海螵蛸75g,甘草105g,白蒺藜、補骨脂各250g.白芷1 000g.本方有滋養肝腎,活血除濕之功。 (2)方法以上方葯共研細末,水泛為丸,每丸6g.每次l丸,每日2次口服,3個月為11個療程。
23.益氣活絡丸 (1)處方 白蒺藜50g,白茯苓、生黃芪、補骨脂、當歸、丹參、雞血藤各309.紅花、防風各15g.本方有.益氣活血,疏風通絡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葯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10g。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1個月為1個療程。
24.白駁全消丸 (1)處方 炒補骨脂、白芷、石菖蒲、蒼朮、黑豆皮、桂枝、防風、羌活、獨活、桔梗、鬱金、白蒺藜、川芎、陳皮、當歸3 000g,延胡索500g,巨勝子、黃芪、旱蓮草各6 000g,制何首烏、虎杖、雞血藤各9 000g,紅花、甘草各1 500g,蜂蜜20000g.本方有補益脾腎,通絡祛斑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葯按常規製成丸劑。每次10g,每日2餐後1小時服用。同時配合外塗液. 120天為1個療程。
25.硫百馬膠囊 (1)處方 升華硫黃、制馬錢子各5g,醋煅銅錢lOg,百部30g.本方有祛風通絡,殺蟲消斑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葯共研極細末,裝入30個膠囊。成人每日1次,每次1粒,兒童酌減,晚上睡前半小時服。
26.養絡丸 (1)處方 雞血藤、何首烏藤、當歸、赤芍、紅花、黑豆皮、防風各30g,白蒺藜60g.陳皮、補骨脂各1 590本方有養血活血,通絡退斑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葯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g.每次1丸,每日2次,溫開水送下。
27.補腎丸 (1)處方 補骨脂500g,白芷400g,白蒺藜600g,紫草300g,蒼朮、何首烏各1oog.本方有補腎填精,祛風通絡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葯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日3次,每次5g,淡鹽水送服。
28.消斑丸 (1)處方 白蒺藜、桑甚子各300g,旱蓮草200g,丹參150g,白附子100g,甘草50g.濕熱型者,去丹參、白附子,加女貞子1 509,苦參IOOg;寒濕凝滯型者,去桑葚子,加何首烏300g.本方有滋補肝腎,活血祛風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葯共研細末,製成蜜丸,每次服用9g,每日早晚各1次。
29.白駁片 (1)處方 白蒺藜750g,丹參、紫草、降香、重樓、白葯子、白薇、紅花、生何首烏各50g,蒼朮、龍膽草各20g,海螵蛸、甘草各35g.本方有解毒通絡,祛風消斑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葯按常規製成片劑,每片0.25g.每日8片,分2次日服。
30.清白片 (1)處方 紫草、降香、草河車、白芍、白薇、紅花、桃仁、何首烏各50g,蒼朮、龍膽草各20g,烏賊骨、甘草各35g,刺蒺藜75g.本方有疏風清熱,活血通絡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葯製成片劑,每片重1 g.每次服用10g,每日2次。
(四)中藥外治方
1.紅黃酊 (1)處方 紅花、桂枝、牡丹皮各15g,大黃30g,丹參、補骨脂、何首烏各20g. (2)方法 以上方葯以75%乙醇500ml浸泡1周備用,每天2次塗擦患處。
2.烏蛇酊 (1)處方 烏梢蛇90g,白芷、白蘞、枳殼、羌活、牛膝、天麻各50g,熟地、白蒺藜、防風、桂心、五加皮各30g。 (2)方法 以上方葯置於白酒4 000ml中,浸泡7天,取藥酒外搽患處,每日3次。
3.黃礬酊 (1)處方 薑黃、黑礬各300g,補骨脂150g,密陀僧90g,雄黃、輕粉各30g,75%乙醇5000ml。 (2)方法 先將上方中前5味葯放人乙醇中,浸泡7天後去除藥渣,加入輕粉製成酊劑。塗藥前先用生薑片塗搽患處至皮膚髮紅,再用棉簽蘸酊劑塗於患處。
4.消白酊 (1)處方 石硫黃5g,雄黃、密陀僧、梔子各6g,補骨脂26g,冰片3g,白芷8g. (2)方法 以上方葯共研粗末,加入75%乙醇300ml中浸7天,濾渣後加入輕粉裝瓶備用。每日2~3次用棉簽蘸葯外搽皮損處。
5.外塗酊 (1)處方 生補骨脂300g,白蒺藜、菟絲子、沙苑子、決明子、骨碎補、白鮮皮各150g,肉桂90g,斑蝥20g,75%乙醇2 150ml. (2)方法 以上方葯浸泡2周,取液1500ml,加氟美松813mg,氯黴素8.12g,搖成溶液備用。用時塗搽皮損周緣內2mm,塗後2小時後日晒患處1小時,每日1次,白斑發紅起泡。改搽復方呋甘油,每日3~4次,停止日晒。泡干脫屑後,再用本法,日晒10-20分鐘,可逐漸延長。
6.白風酊 (1)處方 75%乙醇1 000ml,白芷1 50g,補骨脂60g,紫草、硫黃、鴉膽子、硫酸銅、硇砂各10g,烏梅20g,五倍子30g,銅綠3g. (2)方法 上方中五倍子水煮取汁,鴉膽子、烏梅砸碎,硫酸銅水溶,共合浸泡1周過濾外用,每日1~2次,塗後日光照射15~20分鐘,連用1~3個月。
7.祛癜酊 (1)處方 補骨脂200g,骨碎補100g,花椒、黑芝麻、石榴皮各50g. (2)方法 將上藥裝入瓶內,用500ml 75%的乙醇浸泡l周后備用。用上藥液每日外搽皮損處2—3次,每次搽藥後在陽光下照射局部15分鐘左右. 30天為1個療程。
8.抗白酊 (1)處方 烏梅、補骨脂各15g,白芷8g,紅花2g,地塞米松0.05g,二甲基亞礬lOml。 (2)方法 將以上方中中藥粉碎成粗粉,加適量95%乙醇浸漬1 0日以上,每日攪拌,過濾,藥渣壓榨。濾液與榨出液合併,靜置24小時,濾過,得中藥浸出液。將地塞米松以適量乙醇溶解後加入二甲基亞礬,過濾。於濾器上加中藥浸出液,再自濾器上添加95%乙醇,得藥液lOOmlo外搽患處,每日3次,療程1-4個月。
9.白癜酊 (1)處方 麝香、烏梅、菟絲子、補骨脂、白芷、肉桂、山梔各等份。 (2)方法 以上方藥用乙醇浸泡,每日搽患處2~3次。並每日日晒30分鐘或紫外線照射15分鐘。 30天為1個療程。
10.白靈酊 (1)處方 菟絲子、補骨脂、細辛、密陀僧、自然銅、綠礬、血餘炭、爐甘石、鱔魚血各適量。 (2)方法 將菟絲子、補骨脂、細辛浸沒於75%乙醇中10天,去渣,澄清;然後將密陀僧、自然銅、綠礬、血餘炭、爐甘石分別研細,過100目篩,最後按比例混合,裝瓶備用。臨用時取澄清液適量於容器中,將活鱔魚剪去尾部放血lOml左右,直接滴人澄清液內,攪拌均勻,最後加入藥粉,調成稀糊狀即成。每日2次,先塗搽,後濕敷,40天為1個療程。
11.葯碘酒 (1)處方 牛糞80g,白蒺藜、烏梢蛇、莪術各1 5g,當歸12g,2%~3.5%碘酒300ml. (2)方法 以上方葯共研細末,過100目篩,溶於碘酒中浸泡3天。用時以棉棒蘸葯汁塗於患處,每日2次,1個月為1個療程。
12.葯醋汁 (1)處方 地膚子、密陀僧、白鮮皮、蛇床子各20g,硫黃、苦參各12g. (2)方法 將上藥搗碎,共置250ml食醋內浸泡7天後,取藥液塗擦患處,每日3-4次。
13.陀硫粉 (1)處方 密陀僧120g,硫黃、雄黃各30g,冰片3g,輕粉15g, (2)方法 以上方葯共研細末,過120目篩,裝磨口瓶搖勻備用。治療時取鮮生薑1塊,切成斜面,斷面蘸藥粉,使勁反覆塗搽患處,至局部有灼熱感為度。每日2次,7天為1個療程。
14.治白散 (1)處方 火硝、枯礬各150g,水銀100g,輕粉30g. (2)方法 將火硝、枯礬置乳缽內研細,再加入水銀共研至不見水銀星為度,放入鐵鍋內,上面覆蓋瓷碗,縫隙用濕紙封固,再用鹽水和黃土調成泥狀,塗封嚴密,以防泄氣,碗底上放棉花一團或大米數粒,用文火燒至鍋碗縫隙泥土乾燥後,再用武火燒2小時,視碗底棉花團(大米粒)變成黃褐色即成。待鍋冷卻後除去封固的黃土和紙,揭開蓋碗,碗內附著有橙黃色結晶一層,刮下,研細,稱量後加入等量的升華硫研勻,再將輕粉研細,與上藥共研勻研細即成治白散,裝入棕色玻璃瓶中備用。用醋潤棉球沾治白散擦拭患處,每次20分鐘,每日2次。
15.黃白散 (1)處方 雄黃、硫黃、密陀僧、硃砂各240g,雌黃60g,白及360g,白附子600g,冰片36g. (2)方法 以上方葯共研細末,以生黃瓜蘸此藥粉塗擦白斑。
16.消斑散 (1)處方 密陀僧、樟腦、硫黃、煅硼砂、枯礬、輕粉各15g,冰片3g. (2)方法 以上方葯(除輕粉外)共研細末,再加入輕粉,充分調勻備用。治療時先將皮損處用清水洗凈,揩乾,而後將生薑切成片蘸藥粉稍加力塗搽患處,每日1-2次。
17.蛇草散 (1)處方 蛇床子、密陀僧各12g,雄黃l0g土茯苓、苦參各8g,硫黃、白芷、輕粉各6g. (2)方法 以上方葯共研細粉,用醋調外搽皮損處。
18.抗白靈霜 (1)處方 烏梅5g,白芷10g,甘草40g. (2)方法 以上方藥水煎取濾液,濃縮至40mlo用補骨脂40g研粗粉,加入40%乙醇1 000ml浸泡l周后,取濾液,揮發乙醇,濃縮至300ml.合併兩濃縮液,加漢防己甲素5g,三乙醇胺6.6ml,尼泊金乙酯1g,加水攪拌,加熱至70~80℃,為水相料,用硬脂酸130g,單硬脂酸甘油38g,液體石蠟54ml,凡士林8g,加熱熔融至70- 80℃,為油相料。攪拌至冷凝。用以塗患處,每日3次,1個月為1個療程,連用1-4個療程。
19.溫通豬脂膏 (1)處方 露蜂房、凌霄花、躑躅花各30g,附子、川烏頭、防風各60g. (2)方法 以上方葯共研細末,用豬脂1 500g煎煉,看葯焦黃,去渣。外搽患處。
20.雙根蒺藜膏 (1)處方 蒼耳根、潼蒺藜各2 500g,茄子根1 500g. (2)方法 將上藥晒乾,一起燒成灰,加水1 000g,煎湯取汁,熬成膏。生研乳香15g,加鋁霜、輕粉各0.3g,調勻共入膏內,再加煉成的黃牛脂60g,調勻。每日3次塗搽患處。
(五)針灸治療法
1. 毫針法 (1)取穴風邪襲表型取阿是穴、風池、曲池、外關、膈俞;濕熱鬱積型取阿是穴、合谷、陰陵泉、足三里、三陰交;肝氣鬱滯型取阿是穴、期門、合谷、太沖、內關。 (2)操作 阿是穴用圍刺法,先在白斑中心刺入1針,周邊5—7針透向中央;風池刺向對側耳區,進針0.8—1.O寸,施捻轉瀉法;曲池直刺1.5寸,施提插瀉法;外關直刺1寸,用提插瀉法;膈俞向督脈方向斜刺0.8寸,施捻轉平補平瀉法;合谷、三陰交均直刺1寸,陰陵泉、足三里均直刺1.5寸,施以提插瀉法;期門直刺0.1寸後刺向肋間隙進針1寸,施捻轉瀉法;太沖直刺1寸,施提插瀉法;內關直刺1寸,施捻轉瀉法。
2.火針法 (1)定位病變局部。 (2)操作患者取舒適位,裸露患處。先用75%乙醇常規消毒患處及周圍皮膚,再用2%利多卡因作患處周圍皮膚局麻,同時囑他人點燃乙醇燈,將1根尖頭火針針頭置乙醇燈火焰中加溫至火紅色。待患處局麻生效後,即取之均勻點刺患處,另將第2根火針加溫備用。當第1根火針溫度明顯下降時,迅速更換第2根火針進行點刺. 5~7天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 (3)注意:首先解除患者心理恐懼,使其配合治療;間隔Imm均勻點刺皮膚患面,不宜過深,達表皮即可;點刺完畢後,用無菌敷料敷於患處,避免水洗;囑患者停止其他治療。
3.皮膚針法 (1)定位病變局部。 (2)操作病變局部皮膚常規消毒後,用皮膚針中等強度叩刺,叩至局部皮膚明顯充血或略有出血,隔日治療1次。
4.穴位埋線法 (1)取穴主穴取曲池、陽陵泉;配穴取首發部位、膈俞、肺俞、胃俞、脾俞、腎俞、膻中、關元、外關、三陰交等。 (2)操作①醫用埋線針數支,或製作好的9號穿刺針;②醫用羊腸線00號、0號、1號各敷根(每根長釓5cm);③選准穴位做好標記,在穴位下0.6寸處為埋線進針點;④常規消毒皮膚;⑤用1%~2%奴夫卡因局麻;⑥左手持鑷夾備用羊腸線,將線中央置於皮丘上,右手持埋線針缺口向下壓線,以15 °角向穴位中心進針,直至線頭全部埋入皮內再進針0.5cm,快速拔針,壓迫針眼;⑦用乙醇小棉球、創可貼保護針眼1~2天即可。一般1~3個月進行1次,見效者按期治療,直至痊癒,3次為1個療程,3個療程無效者此法視為無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