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巨輪已經轉動,你還在睡嗎?佛教是生命覺醒的教育,為接引廣大的群眾體驗生命的本來面目;在華嚴經的生命觀中,不是單就個人的生命達到止於至善,而是將所有生命看待像花園百花齊放一樣。華嚴以人性為出發點、由生活面切入,讓佛的利益真正落實於人間,故推展青少年、健康、事業、家庭、老人人生五大議題,協助學習者探索自我的生命,啟發人性覺醒,從周遭的生活改善成就「美麗的人生」,再將個體與群眾結合,邁向美麗新世界為目標。處在一個新舊時空的交替點上,佛教應該如何因應時代的變革做適度的調整?佛教中詮釋的真理應該如何拿來運用於現代社會,影響一切眾生?對於眾生所面臨的種種人生議題如何尋得安身立命的平衡點?始終是華嚴深思的問題!十幾年前,海雲繼夢法師提出了「四大工程」的構想,以「結界工程」、「華藏工程」、「華嚴大學」、「BQ廣場」來接引人們循序漸進學佛,這也是提升個人生命品質、凈化社會環境的最便捷途徑。佛教可以走在最前端,尤其是思想發展、社會發展的最前端。佛教就不會是消極的,不會是悲觀的。從華嚴五大議題、四大工程上,可以感受到佛教的生命力!時代的巨輪已經轉動,你還在睡嗎?走入華嚴世界,在心田裡種下一顆好心念的種子,擁抱幸福其實很簡單!舞動生命的能量 華嚴生命教育——五大議題「我們的社會到底怎麼了?」今天社會出了問題,是因社會結構失去了平衡。個人主義突顯,否定了社會結構存在的價值。所謂的民主主義、個人主義、思想言論自由,都在突顯個人的意識形態,並不是把人性宣揚出來,也不是為了社會的正常運轉而努力。當大家都為自己,社會的平衡、正常運作當然就會產生病變。多樣的生命,百態的社會。今天在社會上看到各式各樣的東西琳琅滿目,物資取用不虞匱乏,社會的資源好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跟以前困頓憂鬱時代完全不一樣,社會所呈現出來的相如此熱鬧豐富,身處這個時代很容易感到頭暈目眩、迷失在這樣富裕的時代里!吸毒、嗑藥、自殺、憂鬱、叛逆……茫然的青少年問題;現代人失眠、潰瘍、緊張、食欲不振……身心失衡的健康問題;競爭、壓力、金錢、名利、失業……成就自我迷失的事業問題;婚姻、外遇、子女問題、柴米油鹽……兩性失調的家庭問題;退休、孤寂、安養、死亡……生命尊嚴面臨考驗的老人問題。人生一切苦樂皆難逃此五大人生議題,與其逃避、耽溺,或為了適應這個環境,任由生命膚淺化,不如積極面對,且讓我們一同進入華嚴世界,一起體驗生命的芬芳,找出生命的質感和生命的價值。青少年議題成長的蛻變 「哎呀!又敗給他了。」好瀟洒的一句話! 現在的年輕朋友們,對於社會的適應,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不錯,實際上卻逐漸膚淺化。無論面對學業、工作、人際關係或未來,許多青少年禁不起壓力,適應不了挫折,真正遇到挫折和逆境的時候,就難以承受。很多成人也看不慣現代青少年的行為舉止,總覺得這些新時代的青少年堆放著滿腦子怪怪的思想。其實孩子不聽話是因為他得不到一點溫暖。大人滿腦子給他愛、給他教育,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大人總從記憶里去推理,努力想獲得一個「假如」的人生,但是卻不知道孩子已經被扭曲了!所以在家裡,幾乎都會遇到青少年孩子叛逆的狀況,其實他不是叛逆,他只是想肯定自己,想要獨立,想要追求溫暖與溫情而已,可是大人總愛說:「我供他吃、供你穿,付出了那麼多,對他那麼好了……」並沒有真正的感受孩子的需要。青少年所需要的是責任、是擔當、是挑戰,是要去克服困難的意志力,但是平常卻都缺乏這樣的訓練。因為在這麼複雜的環境里,要應付種種瑣碎之事,已經忙得暈頭轉向了,哪還有空去鍛煉一股沉著、內斂的意志力,來應付眼前的一切挑戰。生命品質的深度也在這個節骨眼見真章,那是生命真正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之所在。正向的生命起點每個人都是造物主花園的一朵花,每一朵花會結出不同的果實。無論身份和地位多麼卑微,都可以有最高貴的情操。不管別人是否欣賞,每個人都有著獨特的、異於別人的天賦。別人能不能欣賞我,我不能預料;但能不能欣賞自己、肯定自己的價值,那就要看願不願意努力活出自己。只要對自己的角色、對自己的生命經營是認真負責的,每個人的貢獻都是重要的,都是不可或缺的。外面的環境固然需要適應,但最重要的,我們要適應的是自己、認識自己。自己的專長在哪裡?特質在哪裡?要從這個地方去定位,然後深入。對自己有信心,對生活、學業、工作有信心,對社會更有信心;這個信心培養起來以後會產生喜悅。要讓青少年遠離外界不良的誘惑,就要給他們一個正向而積極的生命起點;反生命行為的真正制止並不在於防堵、監測、打擊犯罪或通報系統的建立,而在於根本的防患未然。防患未然之道在於正面人生觀的建立,以及家庭社會的互助互愛,幫助青少年從小開始探索與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與珍惜生命的價值,熱愛並發展每個人獨特的生命,並將自己的生命與天地人之間建立美好的共融共存關係。健康議題 去除煩惱DNA 煩惱多嗎?沒有!就那麼一點點而已!一旦看開了,一切就都過去了,可是看不開時,人生就會黑天暗幕失去了光彩。煩惱其實不多,就那麼一點,那一點點就足以把人整個摧毀,多少人到死還是拋不開煩惱,就因為那麼一點,讓他放不下。現代人經常產生種種生理的疾病,如失眠、潰瘍、緊張、食欲不振……等,這些癥狀絕大部分都是煩惱所引起的。很多人一有煩惱就嘴巴碎碎念,不知道在念什麼;或是一緊張就拚命吃,吃了五個便當還不飽。所以煩惱、緊張會讓人得精神病,就是因為心理上的病變傷害到中樞神經系統。許多生理上的病變,多是從中樞神經直接影響到五臟六腑。煩惱的感染力會讓我們整個生命籠罩在黑天暗幕之下,當你看破那一點而放下時,馬上海闊天空、風和日麗。佛教的修行訓練便是矯正人的煩惱,調整生理跟心理的病變。這一點,西方醫學多少已經承認,可是提不出相對應的邏輯跟理論。他們對於這種慢性病開出一帖Meditation(冥思)的處方,這個處方劑不是叫你吃,而是叫你打坐。其實透過打坐來對治的療法,是佛教修行過程中最初級的部分。藉由打坐,身心世界放下了,會覺得非常輕鬆自在,很多煩惱自然會放下,種種慢性病就對治了。信念創造生理 生病也一樣。生病只是一種煩惱的「相」而已,當它產生了,就把它放下,知道病了就好。病是身體病、身體在痛苦,為什麼要讓心理也跟著一起痛苦呢?身體病了已經虧大了,你又把心理虧進去,那豈不是像北洋軍閥打了敗仗,還要連南洋艦隊也一起賠進去一樣莫名其妙嗎?我們損失了一部分,就到那裡為止,不要再讓它擴大、感染出來。很多人在憂傷時,強忍著眼淚不讓它流出來,不讓別人發現他的傷痛,看起來好像很堅強,可是離開群眾他就崩潰了。這是一種道德、意識形態上的堅強,而非真堅強。真正的堅強是自己能夠駕馭控制,不讓它感染出來。事實上就是指「一種自我訓練」,可以讓自己堅強起來,不受到它的擴散感染,用現代的話講,即是不受「二度傷害」。我們絕大部分的人並非禁不起原始傷害,而是禁不起二度傷害。緊張、煩惱會影響到生理和心理狀況,其實這種生、心理的病變就是二度傷害。走進華嚴世界我們將提供您面對健康問題的正念,和去除煩惱DNA的方法。事業議題 成功的密碼職場生活是每一個社會成員從青壯年到退休之前很重要的生活部分。職場之工作倫理包含了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對顧客真心誠意的服務精神,以及用友善公正方式對待工作夥伴。職場生活如果不講倫理,無論對個人或對企業而言,其負面影響都是非常深遠的。企業本身如果只以賺錢為目的,漠視員工的生活需要,也不重視對客戶之服務品質,這樣的企業不但無法激勵企業的倫理精神,長期來看也很難獲得員工以及客戶的認同。只關心利潤的公司管理,遲早會讓人覺得不值得信任與合作。公司如果不善待員工,讓員工有冤無處申,有困難也無處講,很容易就會使員工離心離德,既無心認真工作,也不會真心去關懷客戶,結果自然就是工作效率與團隊士氣的低落,乃至整個企業的解體。二十一世紀的經濟體系愈來愈是服務加值導向的經濟。企業如果不以服務員工、顧客、乃至社會作為終極目標,大概不會有永續經驗的可能性。企業經營要有一種真正利他的道德精神,而不只是為了利潤而服務。二十一世紀的企業經營必須非常強調道德的分辨、創造與貫徹的能力。輸贏在自己 面對職場,假如只是膚淺的表相,天天穿得光鮮亮麗,出入豪華酒店把酒言歡,觥籌交錯之間儘是肉麻兮兮的應酬,那種自以為瀟洒的笑,其實內心深處是百般無奈,像是一塊到處奔逐的行屍走肉,老是被業障鬼追著跑、漫無目標地奔波,這種人生非常可憐!人生之所以膚淺化是因為靈性僵化了,意識形態讓人僵化了。意識形態怎麼來的?因為為了適應複雜多變而又快速變遷的社會,所以養成了一種適者生存的基本能力——即表面上包裝——所以每個人都很會膚淺的笑笑、打哈哈。很多達官貴人為了爭奪權位,爭到的趾高氣昂,沒爭到的馬上蕭條下去,不知如何生活。其實生活才是重要的,爭到也好、沒爭到也好,事實上都需要活下去,還要活得有尊嚴、有風度,不管上台、下台,都要這樣活下去,這個生活才是真實的人生。只爭「上台、下台」,爭不到,活不下去!爭得到,不可一世!那都是虛幻的人生。真實的人生是爭到如何為大眾服務,帶領群眾建設美麗世界,爭不到也無所謂,因緣福報如此,那麼過個真實、美麗的人生,這就是生活。怎樣在台上做好,在台下把日子過好,活得有尊嚴、有風度,拋開虛幻層面,看看真實生活的部分,那就是真實的人生、真如的生命。家庭議題灰姑娘和大男人 在童話故事裡,白雪公主終於等到白馬王子,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灰姑娘終獲王公貴族的青睞,而成枝頭鳳凰……事實上,在現實的生活中往往不那麼的完美,近年離婚率大增,不婚人口成長,離婚夫妻中由妻子提出離婚要求的比例不低,很多離婚女性對婚姻品質感到不滿,男性對此感到不解,男女雙方對婚姻的認知差距頗大。夫妻通常都有共創幸福生活的基本意願,否則何必攜手走向地毯的另一端?然而,如果情緒智商低落,再加上缺乏反省自覺,就容易從柴米油鹽的爭吵,到婚姻暴力、外遇種種悲劇的上演,陷在彼此傷害的惡性循環中難以自拔。這是現在社會一種普遍的現象,僵化的思維使其生命結構本身產生偏差,一個往這邊偏,一個往那邊偏,當這二個碰在一起的時候天天都在地震,二個人都在不穩定狀態中,基本上來講是不宜結婚,二個人都應該先去接受成人教育,學一個男主人應該怎麼做,一個女主人應該怎麼做,結婚以後有了子女要怎麼教導,這些都是成人教育迫切要做的。婚姻不是尋找一張長期飯票,雙方都必須擺脫灰姑娘和大男人的心結,才能站在平等的立基點上,共創婚姻的和諧。不息的愛 父母愈來愈忙,雙薪家庭愈來愈多,因此,工作與家庭的衝突也愈來愈嚴重。這是世紀末台灣社會的現實寫照,也是全球的趨勢。很多事情是沒有辦法兩全其美的,賺更多的錢、追求更大的事業成就與照顧家庭、陪伴孩子成長之間,必須取得一個平衡點。同時身為社會中堅與家庭支柱的夫妻如果不能在這一個重大課題上一起思考、有所反省,並作出較好的抉擇,那麼,離婚率上升、親子關係疏離、家庭功能式微等現象便無法停歇,其結果是個人與社會都將付出無法彌補的代價。一個貧乏、沒味道、失去靈性的人回到家裡,很難享受天倫之樂,他的意識形態促使他活在表現上,他給家人的幸福是錢!是物質的享受。情,尤其天倫之樂的情,他沒辦法給。家庭環境若是演變至此,溫馨感消失了,所擁有的只是一個意識形態,徒留一個溝通管道或規則而已,久而久之,變成相敬如「冰」。若不能重燃生命的火花、點燃溫情,人性將會冷冰冰,人生也會很可憐。老人議題 退休≠死亡 許多人一退休就像泄了氣的皮球,擔心沒有收入、憂心身體健康、操心孩子是否孝順,整天閑閑沒事做……頓時失去了生活的目標和重心,內心的失衡,導致生活和生理問題一一浮現。假如活著真的就是一種無奈,死活又有什麼好掛慮的?人又何必為了不可測的未來而整天辛辛苦苦地鑽營財富?顯然,活多久根本不是問題的關鍵,重要的是活得起不起勁。佛陀臨終時說:「在一切足跡中,大象的足跡最為尊貴;在一切正念禪中,念死最為尊貴。」死亡不是老人的權利,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死,;了悟生死並非只是對生死的知識而已,而是一種生命智慧,覺悟的智慧與慈悲的愛是交互作用的,人愈覺悟愈會了解愛是人生的真諦。觀想生死尊嚴,希望「死而無憾」,就必須努力「生而無悔」。很少人能體認到:其實,人活著,最重要的不是現實上的成就,而是保持心中的憧憬、嚮往與喜悅。假如我們能像小孩子一樣隨時保持著對這世界的好奇、憧憬與嚮往,我們的心就會隨時保持著喜悅,現實的一切都很難對我們造成困擾。反之,當我們對人生的熱情、理想、憧憬與嚮往愈淡薄的時候,現實對我們的糾葛就愈深。所以,許多人在離開工作職場退休後,常陷入等死的泥淖中,看什麼都不順眼,與其說是因為現實的存在而喪失了理想,不如說是因為喪失了理想所以才會掉入現實的漩渦。越活越靈光 人生舞台是給我們生活的,這生活、生命的本身富有彈性,具有空間。在這個舞台里,我們能夠很優雅、很有尊嚴、很有風度地走台步。生存已經不是非計較不可的事了,所以不必為一丁點兒事斤斤計較,生命不只是生跟死的問題而已,它還有更大的空間供我們舒展,在成敗得失、是非毀譽之間,依然可以用優雅的態度來面對它,這就是風度。我們可以用欣賞的角度來處理人生的種種是非得失,生命的尊貴也在這裡展現出來。否則為了生存,也只有沉浮於生死海。不要以為王公將相很好,他們為了生存而處心積慮、勾心鬥角。但我們卻可以遠離這一切,管他什麼廟堂樓閣!鐘鼎山林,悠遊自在,沒有逼迫和恐懼,生活便能很有風采、很有深度。走過大半人生看清了人生與生命所為何來,就可以自我定位了。人一旦清楚自己的定位,就會發現人生毋須為了斗那一口氣而掙扎吶喊。人生舞台非常寬廣,可以悠遊自在,可以在山林間品茗下棋,可以採菊東籬下,永遠活在桃花源里。你今天活在什麼樣的世界裡?每天掛礙恐懼、患得患失,爭逐的是什麼?為什麼不讓自己當家做主,成為宇宙的主宰、法界的主人,卻要成為宇宙輪轉中,為人所控制的業障鬼?拋棄包裝紙生活 活出全方位的生命 一個人之所以成為一位菩薩,重點不在於那個稱呼,而在於他本身覺醒之外,而又能帶動整個人群覺醒,讓社會離開錯誤、迷茫的範疇;不但自己進行生命的改造,同時也帶動社會的每一份子參與生命的改造工程。這就是生命可貴的地方。生命是可愛的,靈性是芬芳的,而且這部分絕對是可以激發出來的,不但自己可以享受,也可以和人分享。生命品質的優劣取決於自己的信念,當下就加入華嚴生命教育的行列吧!走入華嚴 人生一切的不安 都將找到安身立命的契機 一個探索生命真理的地方 大華嚴寺 大華嚴寺」是依據華嚴經為終極指導所成立的一個追求生命真相、追求真理的總基地。生命的存在就是真理,佛陀的語言就是真理的語言,也是生命的語言。運用生命的語言與生命的思維,來探索生命的存在與生命的價值、生命的真相,這樣一群熱愛生命、追求真理的人所聚集的場所,我們稱他「大華嚴寺」。我們不放棄佛寺為人們提供心靈避風港、精神支柱的傳統功能,但面臨一個資訊發達、個人主義盛行的民主社會,為因應時代,發揮更多導正人心、凈化社會的教育功能,「大華嚴寺」以華嚴經教及行法為基礎,設計出一套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發揮妙用的「四大工程」,藉次將華嚴的法化普披娑婆,讓佛家的富貴境界兌現於人間!到大華嚴寺,不一定是來參禪打坐或持咒念佛,因為這裡除了禪、凈、律、密四種行法外,我們還有青少年、家庭、事業、健康、老人五大人生議題和四大工程——結界工程、華藏工程、華嚴大學、BQ廣場。當然您也可以來參加義工,擔任講師,來當我們的護法阿羅漢、金剛委員,甚至擔任華嚴學會的幹部,因為大華嚴寺是一個激發生命能量的地方。我們祈願真理如陽光朗照,生命的存在,藏不住一點陰霾。歡迎熱愛真理、追求真理的朋友們大家一齊投入,親身體驗「五大議題」和「四大工程」為您的生命帶來無盡超越的喜悅! 華嚴生命教育 為什麼文明愈進步,人們的生活愈來愈空虛?為什麼資訊愈發達,生命沒有方向感的人愈來愈多?為什麼經濟愈繁榮,社會的價值觀愈來愈混亂?為什麼教育愈改革,理性與感性失衡的人有增無減?為什麼科技愈發達,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愈來愈遙遠?我們的生命品質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國家的執政者、社會的觀察者、輿論的主導者、教育的興革者、甚至每一個有自覺的個體,都在談——生命需要再教育!但是,誰能夠把紙上的理論付諸生活的實踐?誰能夠把格局放大到影響全人類?誰能夠眼光長遠到在歷史的洪流中看見光芒?海雲繼夢法師說:生命的教育並非只有生、老、病、死,而是對人性覺醒的教育對生命覺醒的啟發以及展現人生生命的真實義 佛教的本身是具有革命性的,因為他有警覺性,他會對不當的傳統和習氣加以改革,對於優良的傳統他會繼承下來。華嚴真的要進行的,不是要跟著時代走,而是要領導時代。 華嚴秉持著佛陀當年能夠打破傳統社會的禁忌——他反對專業祭司、反對宗教儀式,重新建立僧團,追求人性的覺醒,追求人生的光明面,華嚴要秉承這樣一個光榮的傳統,繼續在這個E時代里走出一條路來,帶領群眾走向新的時代。因此,華嚴要推行的生命教育,是要在新時代的制度底下進行眾生普度的事情,在這個效率這麼高的時代,我們要運用組織化、系統化的E時代效率方法,帶領人性覺醒的教育,參與人們一生的生、老、病、死,婚、喪、喜、慶……做到生命全方位、全過程的關懷,我們一項不能缺席!佛教是教人們獲得解脫、自在、快樂和幸福的,所以為了朝這個方向,讓我們全體總動員,全方位來進行。我們應該展現非常燦爛的生命觀,希望大家一起來努力,大家一起來寫歷史!新時代的佛教運動華嚴生命教育——四大工程佛教可以走在最前端,尤其是思想發展、社會發展的最前端。佛教就不會是消極的,不會是悲觀的。從「四大工程」四個結構上,可以看到佛教的生命力在哪裡! 早在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就已率先領導宗教革新運動,對當時的權威婆羅門教提出了反思,才有了佛教的誕生。西方最近四百年中,宗教在掌握絕對權威的天主教國度里遭到了挑戰,才有新教馬丁路德發起的西方宗教革命。由此可見,宗教具有革命精神,隨著時空的演變,會產生不同的文化特色,因此,我們必須了解時代背景,才有未來可言。目前,我們正處在一個新舊時空的交替點上,佛教應該如何因應時代的變革做適度的調整?佛教中詮釋的真理應該如何拿來運用於現代社會,影響一切眾生?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十幾年前,海雲繼夢法師提出了「四大工程」的構想,以「結界工程」、「華藏工程」、「華嚴大學」、「BQ廣場」來接引人們循序漸進學佛,這也是提升個人生命品質、凈化社會環境的最便捷途徑。結界工程自我身心的認識與調整 「結」是連結,「界」指範圍。結界的意思是:每個人各自發願,於一定的時間和地點,做完一定的功課。亦即就個人所修持的法門,配合「時」、「空」、「願力」相連結的方式,契入華藏妙海。結界工程是屬於個人的工程,是儲備個人菩提道資糧的基礎。從結界中我們可以學到如何肯定自己、認識自己,這是自我定位與成長的課程。結界是在菩提道上的基礎,它的功德很大。為什麼常說捐款造佛像功德很大,那是指它的價值與意義,而不是指供養的多寡。同樣的,學佛沒有助道資糧,難以有成,結界工程的意義與價值,在於它是生命覺醒的最佳啟發站,是人生覺醒的第一步,所以功德最大。結界的修法:以53天為一期,休息七天,做一個反省、檢討,前後是兩個月,以此累積菩提道的基礎,藉此認識自己,讓自己跟佛法相聯結。大華嚴寺依行法,將結界方式分為三種: 1.在家居士結界:在家居士根據個人之立願及需要,自訂功課範圍。2.華藏工程結界:參與華藏工程的同修,訂定共修的功課範圍。 3.華嚴海會集體結界:每一會華嚴海會結束至下一會之始,由參與的同修們共同發願。 結界的儀軌: 結界方式不同,結界儀軌也不同,但內容重點大略不出以下四個範疇: 1.發願禮請:在這娑婆世界中,生命的存在不外乎願力與業力,發廣大願是行者轉業成願的不二法門,例如「於我因地所行,攝受調伏眾生,廣度群倫,不疲不厭,若未果遂者,不成正覺。」發願完畢,以恭敬心,禮請諸佛菩薩為證,並述說進行結界之日期及每日功課內容。2.懺悔:懺悔是破我魔心、摧毀重重障山的最佳方式。為使本性回溯清明,則作一切懺悔,一切惡業悉不再造。3.功課內容:除誦經、拜佛、念佛……等之外,也可針對個人習氣作一實質性的超越,如結一個「27天內不生氣」的界……等。4.迴向:將內心的體驗及覺照之喜悅等諸多功德,作一總迴向,並藉之起觀,擴展心量。 華藏工程 清晰的思維模式華藏工程是人際關係的訓練場所,是小型共修會,是現代人最需要的溝通訓練場所。華藏工程的共修最主要是讓我們了解到生命的語言模式和生命的思維模式。修行屬於行為模式,但行為模式必須符合語言模式和思維模式。這是屬於起飛階段的生命工程。大乘佛法是建立在小乘佛法的基礎上,小乘則建立在健康的人格上。假如人格與心性扭曲了,那就沒辦法修行。修行首先要修小乘二乘的部分,三十七道品、四聖諦、十二因緣、五停心觀等等都要修,沒有這些基礎,根本無資糧道可言,那更不必奢談大乘的靈活運用了。修行若要真正進入佛陀的智慧之海,最重要的關鍵,就是要先打開心量並放下我執、我見。華藏工程的最大特色,就是透過研討、羯磨的方式,訓練自己跳出局限的自我,從不同的角度和立場來欣賞別人的意見,培養觀察和觀照本身的能力,啟發覺性,進而破我、法二執,擴大無限的心量,達到心靈的成長與超越。華藏工程 破我執的前行訓練 以3-5人為一小組,研討內容自定,例如抄經、整理師父講經錄音帶……參加人員必須事先就研討的課題做準備,而於研討時提出想法與心得。透過彼此的探討,才能了解佛法到底在講什麼?否則光靠自己去想,看不到盲點。透過探討而接納不同的立場,就懂得如何平等慈悲。華藏工程是訓練我們去了解經典中的語言模式與思維模式,藉以矯正不當的行為模式,對佛法的疑慮之處,可以一一解明,好比將自身從象牙塔里解放出來。藉著小組的結合,「華藏工程」向內,可以上求佛道,向外,可以下化眾生。因為不能批評,只能觀察,所以從他人身上反照自己,才能勘定、矯正自己的偏差,避免走入偶像崇拜或造成宗教狂熱的傾向。藉由接觸眾生來擴大心量,放下自我、欣賞別人。認真去做,就是修行。華嚴大學 生命全方位的教育要真正地啟發人性,促使生命覺醒,「結界」與「華藏工程」的研討,是兩個非常重要的基礎工作。這兩者都可說是我們的自修工程,屬於小眾修行法。而華嚴大學則屬於大眾的修行方式。推動華嚴大學先要運用教室經營的理念,其實是教室經營的人性化,由此而及於靈性的部分。它是足以涵括人性與靈性的教育。很多現代人的心性都遭到壓抑、扭曲,許多意見不敢說出口,因為從小就被訓練服從與接受指揮,為了要適應生存,所以生命遭受嚴重的扭曲。同時由於物質的成就太高,反而使人性墮落、家庭倫理退化,年輕人喪失了與長輩相處的能力,在社會中的挫折耐受力也大不如前。他沒有能力解決問題,所以只會衝動地採取暴力,不管是傷害自己或別人。華大所積極推動的,就是導正普遍的社會偏差,導引年輕人將他們的衝動,轉化為積極與光明的生命力,而在家庭與社會中建立圓融而和諧的人際關係。華嚴大學是一種心靈的、深度的、全民制的教育,每一個人都可以參加。它沒有國界、沒有種族、沒有宗教、沒有意識形態。它所謂的校區,這個世界每個地方都是校區,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學生,也可以說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老師。關鍵在於它是帶動全體的活動,所以說,華嚴大學是真正可以普度眾生的。華嚴大學的「大學之道」乃「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在明明德」就是「智慧」;「在親民」就是「慈悲」;「在止於至善」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它的功德足以超越大型水陸法會不一定要誦經念佛才是佛法,正視人們的受用與生命品質的超越,才是新時代的佛教觀。華嚴大學是普及化的活動,其活動的功德、價值、意義絕對勝過任何水陸法會。把修十三天水陸法會的時間拿來參加華嚴四大工程,照樣可以超度亡靈。以前的人之所以認為誦經功德大,是因為文盲多,透過誦經可以提高識字率,這對一個目不識丁的草莽老百姓來說,意義很大。現在我們誦經則一直打妄想,功德多半是負的。誦經可以讓我們了解佛法,但是我們有沒有了解到人性?人性的成長與進步才是真功德,真正讓人性與生命成長,這就是華嚴大學所要做的!我們並非主張完全不辦法會,我們的法會是全台灣最莊嚴的,不用錄音機陪唱,完全發自內心。這種傳統的方式我們不拋棄,但在新舊交替之際要將新的方式趕緊培植起來,華嚴大學的作用就在這裡。BQ廣場 用佛陀的智慧探索真理BQ(Buddha Intelligence Quotient)就是「佛智」——佛陀的智慧。是對生命意義與價值的體認、是對生命本然狀況的感受力和欣賞力。BQ廣場的目標,在於將這覺悟的智慧教育推展到各階層,引導大眾認識生命真諦,啟發覺性,消除社會普遍存在的空虛、無奈、恐懼和苦悶,建立祥和的人間凈土。BQ廣場長期訂定主題,透過座談、專題演講或論文發表等,對各類議題提出討論。透過不同的聲音與角度,讓大眾深入了解社會狀況,並將佛陀所悟的真理,活潑而正確地應用於現代生活中。BQ廣場可說是針對高階知識分子所進行的一種佛教文化活動,主要從兩個層面來經營,一是專題演講與討論會,一是專題論文的研究與發表。專題演講討論會廣邀社會各領域中最有成就、最具代表性的頂尖人物進行專題演講。譬如針對某個主題,同時在北、中、南三區展開專題演講與討論,針對社會的、針對家庭的影響,針對整個族群演變與發展……全方位地展開討論。每年針對各月的研究主題與成果票選一次,這十二個主題當中有哪些人或哪些主題對於社會有極傑出之貢獻者,給予表揚,發給優厚的獎金,為其成就賦予歷史裡程碑的意義。相信經過三十年的努力,各領域的佼佼者會一一浮現,東方諾貝爾獎會從BQ廣場里誕生!凡對社會有實質與深遠影響力者,透過BQ廣場的肯定,一定會獲得社會菁英與世人的信服。專題研究論文發表其次,就是鼓勵大專或研究所以上的人才,進行專題研究。研究什麼?不只是研究佛教、佛法或華嚴,甚至可以研究麥當勞引進台灣以後,對台灣族群的影響;或者行動電話發展以後對現代人的影響,乃至機車對台灣生活形態的影響。它的議題可以廣及生命科學、基因工程、電腦科技、地球環保……等等領域。這些議題與數據的研究與開發,會有好多生活之大乘法的法則跳出來。要知眾生心,要了解眾生心,從這最紮實的地方來進行,就是BQ廣場。擁抱華嚴——活出色彩、活出芬芳、活出幸福所謂「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其實就是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通通走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四大工程的所有活動並不會墨守傳統的格局,而是針對生命成長的歷程,非常活潑而積極地參與。例如從剛出生的嬰兒開始,我們怎麼慶祝一個小生命的誕生、滿月,乃至滿周歲的生日等等?譬如結婚,又是一個多麼美好、歡樂與莊嚴的場面,可是佛教卻似乎經常缺席了,多麼可惜!華嚴要積極地參與這人生最美好的一刻。往生的部分也要重新改過,不再沿用傳統的方法,凡是執著於死後如何如何的……這不是佛教的重點。應該是結婚時,佛教如何慎重地介入;小菩薩誕生時,佛教要怎麼慎重地介入,這才是佛教,因為佛教不是專司死亡的哲學。在人的一生一世當中,佛教要教大家的,是如何活出色彩、活得快樂、活得幸福,而不是教人家拚命往死亡的墳墓堆去鑽的;它是教我們獲得解脫、自在、快樂跟幸福的,讓我們一起總動員,全方位來進行人生應有的燦爛生命觀。如今「四大工程」理念已進入完整成熟的階段,「大華嚴寺」全省各分院道場也都努力付諸實踐中。從學員們的熱烈反應參與,我們相信,「四大工程」將可以影響更廣大的群眾,進而達到普度眾生、凈化社會的目的。我們期許華嚴五大議題、四大工程,能領導未來的佛教,讓真正的佛教徒揚眉吐氣,也讓其他眾多無緣進入傳統佛教的菁英份子,發心投入這場驚天動地的時代變革,讓我們以更積極、樂觀的心境,來迎接美麗光明的未來!尋找生命資糧道 盡在華嚴世界華嚴經的思想是佛教根本思想發展到成熟之後的晚期精華,其中包括了佛教根本教義的鍛鍊,以及成熟人格的運用與擴充等等。因此華嚴經的思想在本質上,不但是生命的教育,在定義中其對生命存在的意義,遠非一般人心目中的身體生命,更包涵了心靈生命,永恆生命,以及全方位、無有止境的生命觀。所以在華嚴經中對生命存在的認知,巳經不是大腦刻劃區分的意識型態所能闡述。 在華嚴經的思想裡,生命存在的認知與生命的成長二者具有相同的地位;對生命存在的現象與對生命存在的作用也有同等份量的詮釋。本文所述是華嚴經中的生命教育,當然也該包括這四部份。但礙於篇幅,只能就生命教育的本質,提出個人在華嚴經中所領略的一些概念,提供各方賢達指正。華嚴思想的本質 任何宗教的產生,都必然與生命或人生有關,更必然是由生活中產生的。今人每將宗教與荒誕不經的神怪現象相結合,這是一種社會型態的心理結構性病態現象。宗教的本質是一種人性的教育、生命的教育,這當中有一大部分是目前大腦性的知識型教育所不及的,在這一方面,華嚴經稱為「不可思議境界」。大腦可思可議的範圍,稱為「可思議境界」。但是不可思議境界卻不可與心理結構性病態的現象混為一談。因此,社會上流傳的靈異現象,神通變化傳說等等,絕非華嚴思想所認可的部分。 本文所敘暫不及於不可思議的部分,本文僅就可思議的部分,提出對生命教育中的幾個觀點而已。因此僅就華嚴思想的立場而言,生命教育的本質可分兩方面來談:A.生命境界的展現 生命境界的展現,就華嚴經的術語言之,即「佛境界」。但是就生命教育的本質而言,即是各階段生命所呈顯的現象。就佛境界而言,乃指止於至善的,十全十美的生命境界。就社會人而言,則應區分為各種不同級數的生命境界,才能符合實際的社會需求。 生命的存在是一項事實,但是一般人對生命的認知卻有很大的差異,這不但是對生命分類的標準,也是人們對生命級數高低判別的依據。至今為止,人類的文明發展是傾向知識的發展,而缺乏人性、或生命傾向的發展;因此對於生命級別的認知已然不足,更遑論級別高低的判別。在佛教的領域裡,大略分判為十大類:即六凡的天、人、阿修羅、鬼、畜生、地獄;以及四聖中的羅漢、辟支佛、菩薩、佛。但在華嚴經裡,六凡又分成無量,四聖中大分有六十二位。 因此,就華嚴思想的本質而言,生命境界的展開,其意義是指生命級數的提升與超越。此一基本觀念是與西方式的教育不同,西方的教育目的是在提升知識,或超越目前的水平,反而視生命的品質與數別為一致,無有提升與超越的教育觀念!因此其教育的目的唯在知識方面而已。這是華嚴思想中生命教育,與西方生命教育最大的差別所在。其餘的便是由此而延伸的部分。 事實上,佛教一詞的意義,便是生命覺醒的教育。佛教在基本上是促進人類(包括個人及族群)生活的幸福與快樂。在基本上是不涉及知識的累積,或財富等福、祿、壽的累積,即使偶有觸及這部分也只是附帶的成果,而非主要的目的。如今時下教徒反將此求財求利求名的目的,寄生在佛教或任何宗教之名下,皆是不正確的觀念!B.生命境界兌現的過程 華嚴的生命教育既然是以生命的提升與超越為目的;嚴格的說應是華嚴的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的無限提升,與無盡的超越為目標。既然如此,那麼教育生命的成長過程,就是一件啟人深思的工程了。這項工程我取名為「心靈工程」,或「生命改造工程」。這是一項人類最偉大,也最精微的工程,且這項工程是人人都必須進行的。 心靈工程不是單一目標,或單一境界,它是無限的超越,所以有無盡的目標。這項工程在華嚴經裡為「成佛之道」。道,就是過程,成佛就是止於至善的生命境界。換言之,就是到達止於至善的過程了! 在華嚴經中有無量的語言模式及思維模式,其中有一套語言模式,我將它引用到這裡來說明「其」生命教育中境界兌現的過程,即:大心眾生、羅漢、辟支佛、菩薩、法師、佛。這當中用白話詮釋生命教育的話,即:具足人格性、聲聞教、菩薩教、佛教。 換言之,在華嚴的生命教育中,非常重視基礎教育及基礎教義。不但是根本教義的三法印,三十七道品。甚至連為人處事的人格性皆是根本教義的前提。人格性包括了:甲.社會人格的完整乙.人生觀的健全丙.人性不能扭曲丁.人際關係的和諧共有四部分,這是我個人從事生命教育的心得。而這部分不但是華嚴生命教育中的重頭戲;也可以反觀出目前台灣西式教育中,所完全欠缺的部份。 目前台灣的教育傾向於知識的累積;知識的累積反應到社會上即是名,利與權謀。因此缺乏了人性的溫馨與生命存在的感受。在人格性上的基本要求並非要滿分,但是在健康值的要求下是合理的標準。 整個生命成長的過程而言,人格性是屬於可思議的範圍。三法印以後的部分已經逐漸涉入不可思議的領域。但是在可思議的範疇中,除了人格性以外,華嚴思想中認為生命的存在有兩個基本的特質(DNA),必須先有交待:甲.生命有向上攀昇的永恆性乙.生命有族群生命延伸的永續性 在華嚴經的思想裡,生命有不斷的向上發展的本能,這在現代的術語稱此本能為基因,在華嚴的術語裡稱為精進。基因的名稱是叫第幾基因,因此可以合稱為精進基因。這是生命教育可以無盡超越的前題,也因此生命教育的目的才有達成的可能。 事實上,人類的進化與文明的進步,正是這個因素的作用。只是人類將此因素導向知識的累積,不能導向生命的成長,因此我們看到的整部人類歷史,都是悲劇的重演,這是人類的不幸。所以華嚴的生命教育是在將此精進基因導向生命的成長,而非知識的累積。 其次,就生命的永恆性而言,在華嚴的基因論裡是可以稱為教化基因。在華嚴經的思想中,生命科學,或稱為生命教育也好,教化眾生是主要的課題。教化眾生正是菩薩基因(法身慧命)傳承的關鍵,而眾生是任何的眾生皆平等的可以接受菩薩基因的傳承,此中無有揀別,無有高下。這是華嚴思想中對於生命的永恆性最好的解說。 華嚴經的生命觀,不是單就個人的生命達到止於至善為鴶的,反而是認為生命像花園,像花園的花團錦簇,而非像一朵花的完美。這樣的生命觀並非一般人的大腦思維所能及。由此可知華嚴經是將生命觀建立在整體的眾生上,而非單一的個人身上,因此教化基因在華嚴經中的地位,是多麼的崇高。 分享: 0生命的本質與境界 精進基因與教化基因,可以說是華嚴學中最強調的生命本質。當然在華嚴學的範圍裡生命本質的探討極廣,當不止於此二因素而已。但是在華嚴學的範疇裡,基於此二大因素所展開的教育理論已經非常的豐富。茲略舉如次:A.轉化理論 生命在世間活動有三種常軌,即順境,逆境,不動境。就不動境而言,即生命或心不起作用,故不論。但在順境時其生命教育即在於與眾生分享,此種如何看待順境,及如何與眾生分享的教育,是在「生命存在」的水平上論的。隨其生命品質的水平高低,分享的種類,層次皆不同。 其次在逆境時是教育其如何藉此因緣之助,來令生命的品質得以提升及超越。此時生命品質的種類及層次,與逆境的種類及層次,就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因此生命的教育在揀擇如何了知逆境的存在,以及運用何種方法以令生命成長,這就是心靈工程的重要工作。 如是轉化境界,令逆境成為生命成長的動力。令順境成為社會祥和的泉源。這是華嚴學中生命教育的重頭戲之一。B.定位傾向 在一般的佛教論中,定位被為「發願」。但在華嚴學的生命教育中,我們稱為「人生的定位」。此種定位的模式也是一種動態的。它有兩種傾向,一是絕對定位,這只是一種前提性的命題。人生止於至善的生命境界,看似明白,其實誰都不知那是啥玩意兒。但它卻是人生生命教育的大前提、總目標。 因此就必須有第二個相對性定位,此相對性定位即是按生命存在的水平,各自定位,取其可以達成的下一階段來成就,若是目標定得太高或太遠,顯然不是一般人的意志力所能克服的。因此分階段進行乃就成為「無盡提升」,「無盡超越」的具體作法。 因此華嚴學的生命教育的第一階段即是定位。但是定位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由於社會上的知識教育使人對於生命的存在認知有了嚴重的偏差。所以在定位的同時,必有一段試誤的期間,這段期間我們稱為摸索階段。摸索的目的是在令受教育的人,確定他的生命存在的地位,確立其心靈年齡,若不能在此明確定位,生命教育將淪為另一種知識教育!C.需要善知識 生命的教育有摸索階段,因此善知識的指導就變成是絕對的必要條件。在知識教育的領域須有老師作知識經驗的傳承。但是知識的領域裡是以知識的獨立性與自主性為優先。 在生命的領域裡,生命的存在是主客一體性,沒有自他之別;是一切平等,是主伴圓明具德的境界。所以在華嚴學的生命教學中,基本上是轉化自他的對立為圓融的一體性。因此對於知識領域中的獨立性、各別性、自主性的分裂意識型態,在華嚴學之中,不論是任何的領域皆不存在。 在生命的領域裡,善知識的生命經驗是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且是發揮引導我們生命成長、超越的指標。因此就生命存在的本質而言,善知識的作用是生命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上是就生命存在的本質,略述華嚴學中的一些重要參數,以供有心之士參改,至於其他,族繁不及備載。 其次,就生命存在的境界而言,是指生命品質的層次、階級、次第的。生命的存在是總體性的,是全方位的。因此我們看到一個人的存在是有多方面的:如生理年齡、社會年齡、心靈年齡。生理年齡如歲數及成長的身理狀況。社會年齡即知識與人際應對等的處事狀況。心靈年齡則如為人人品情操、風格、心境、道德操守等狀況。 因此,一個人的生命素質如何,通常是以心靈年齡而論,並非只論生理年齡與社會年齡而已!所以心靈年齡的高低大小,就成了生命存在境界衡量的重要參數。 生命境界的展現是基於三大因素的組合而呈現六道凡夫的境界。此三大因素即是慾望(包括妄想)、依賴、以及識想依。其中的慾望是指物理現象及生理現象所產生的必然性。如食、色性也即屬生理現象的反應。天氣冷熱變化的反應,即屬物理現象的反應。 依賴則是指對社會制度,道德規範等社會現象的反應。傳統的佛教則指對形相的寄託與依賴。這種對社會現象的寄託與依賴,不論是有形的或無形的心理依賴情形,造成了人類社會結構的重要支架。人對社會現象的依賴愈重,則人的生命自主性與獨立性(此處乃指其性德之特點而言)就愈消失。所以在知識文明昌盛的地區,自殺、空虛、苦悶的痛苦指數都會一再的爬升。 識想依是一種心理現象的桎梏。但是識想依的生命水平是超越前兩者而達無色界天的境界。識想依雖不依賴社會上的既存有形、無形現象,但仍有依,依於識想的存在,這也超越了意識型態,意識型態是一種社會意識的共型體,而且意識型態有排他性,有造成相互鬥爭的誘因。識想依是個人的心靈工程進程,不排他,並且不引他,所以不會形成意識型態。 在華嚴的生命教學裡,生命境界的展現是有其依據的,它不是徒託空言的理想,而是由實際的生活中實踐出來的。由自己的實踐認識到生命的存在與價值。並將此意義加以擴大,去認識眾生的生命存在與水平,並按其所具有的因素加以調整,以達到成長、提升、超越之目的。生命教育的基礎與目標 這是一項由實踐中來的嚴肅課題。生命的存在是一種事實的存在,在沒有任何的知識之前,生命就已然的存在。任何的生命都可以沒有任何的知識,而依然活得好好的。可是任何的知識存在,都必須有生命的存在做基礎,生命若不存在,知識只是虛幻而已。今天文明昌盛的地區人們何以會有虛無、苦悶、無奈的痛苦,就是沒有生命的存在感,所以才有空虛的苦悶,若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即能充實之,而卻空虛之苦矣! 任何知識的教育皆從假設中來,從假設中去求證。但是生命的教育不能從假設中來,生命是一種事實的存在。因此,生命是什麼?這是一切生命教育的基礎。生命是什麼?這必須是從實踐中來求證的,而不是從假設中來研究的,這是生命教育與知識教育最大的不同點。 知識教育雖也有實驗,只是實際試驗其假設的前提而已。生命教育的實踐卻不是實驗,它是實踐生命的存在,所以生命教育不在發明,它只是在發現生命存在的寶藏而已,它不在發明什麼新的東西,它頂多是在發現生命中一些既存而不知的新領域而已! 所以我們可以說生命教育的基礎在於實踐,不是在於實驗;而生命教育的目的在發現新領域,而非在發明新東西。那應要如何實踐呢?在佛法中叫智慧,華嚴經稱為佛智,我們乾脆叫BQ教育。B是指佛陀的Budda,Q則是IQ的Q。什麼叫智慧呢?或什麼叫BQ呢?簡單說,就是觀察或感受自己心的存在、作用、調伏的三階段能力。心的存在就是生命的存在。心是否等於生命的這個課題不在本文的範圍之內,暫不論。但是,心在初階中是屬於注意力的作用,心在後階段中是屬於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心,則是百分之百的生命,因此說生命、覺悟、眾生三無差別,則華嚴經中探索生命奧秘的祕密程式已然公諸於世了。 但是在注意力到生命的旅程中,心有無量無邊的多階段。這個主題本文不探討。所以感受心的存在,或感受生命的存在確實是智慧的基本定義。此生命水平的高低確實可以由其作用中看出。若欲超越目前水平,則須加以教化調伏。所謂善知識者,是指已經走過此一階段的人,若我們能夠如實走過此一行程,亦屬真善知識也! 生命教育的更重要意義,就是在走過人生這一調伏旅行之後(此時可稱為覺悟),更進一步,要去調伏眾生。要調伏眾生,先須了知、感受眾生心的存在、作用,並調伏之,這便是佛法中的慈悲。也唯有能將此智慧由能覺悟的人傳達到眾生身上,佛的法身慧命才能得以燈火相傳。這便是教化基因的作用。 就智慧而言,在佛法中是上求佛道,在生命中它是精進基因。就慈悲而言,在佛法中是下化眾生,在生命中它是教化基因,兩者皆是生命教育的基礎。是唯有從實踐中才能肯定的認知。這其中的繁複理論有待於華嚴弟子,再花幾百年的歲月去建設它。在這一前提之下,這些理論與實踐的過程,都屬於華嚴經的眷屬經之一。 而在華嚴學的生命教育目標而言,其本身並無知識型的明確目標。雖也有發現新領域之類的詞彙,但在每個人而言,其個人生命的新領域,唯其個人知之,感受之,外人是不足以道也。所以在生命教學的過程中,既無升級,畢業之名,也無文憑之可言。 同理可知孩子們讀書,每年要升級,換新書。爺爺奶奶一本彌陀經,或金剛經,或普門品,誦了二三十年始終不換新,不能說是被阿彌陀佛留級了。這是因為知識教育在累積知識,而生命教育在改造生命。改造生命的目的不在於知識的更新或擴充。反而在於對自己生命存在的感受力,因此,兩者之間有絕然不同的差別。這對於生命教育來講,人類還有很多的空間須要去努力的。 分享: 0華嚴經的生命教育(下)生命教育的內涵與方法 生命教育的內容主要的是前述人格性的四大部分,即A.人格的完整B.人生觀的健全C.人性的完美D.人際關係的和諧 這個部分的內容與進行,在目前的社會中是極不被重視的項目,被列為公民與道德項下,或生活與倫理項下。 在功利主義與升學主義的前提下,這些都是無法數據化的項目,且對於名利的爭奪毫無幫助,所以就被壓抑下來了。雖輿論公器偶而也有一些制裁,也只是一些緋聞,八卦之類的口水論戰,根本就是虛偽的道德教條論戰,絲毫沒有生命教育的質感。 所以當下的重點不是世人知否這四項的內容,而是目前社會價值的取向如何。當整個社會完全忽視生命存在的事實,而踐踏生存,忽視生命時,生命的教育如何能夠正常的推動與發展呢?生命教育的內容是在肯定生命的真相,肯定人生的目標與方向,肯定人生與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生命的教育不在追求知識、不在財富、名利、權力上。 所以當整個社會傾向於追求知識、追求財富、權力、名利之時,生命的存在價值已經蕩然無存了,生命的教育也無法推動了。頂多只是政客口中的裝飾品而已! 但是無論如何,生命教育是我們僧眾的天職,對於眾生施以無畏的生命教育,尤其是北傳摩訶衍乘佛教的特色。因此,仍舊有必要提出華嚴經中生命教育的方法。 生命教育的方式在華嚴經中,也有無量無邊的方法,本文僅舉其中最膾炙人口的戒、定、慧三學系統,略述其中心思想,以饗讀者: 華嚴學(這是包括華嚴大小經論,及華嚴宗思想,以及當代解讀的部分之統稱)中生命教育,並不分性善性惡等的學說,它除了肯定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人人平等,善根無有差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外,雖也有染淨之說,顯然是就環境影響而言,而非究竟義。 但是在十二部經中論及生命的過去,現在及未來的三際論時,佛法,尤其是華嚴經,其非常特殊的表現,在強調生命的本質,從華嚴的語言模式講是菩薩性德、如來性德的呈現與完美。讓我們發現其思維模式中有調伏生命惡質,淨化生命雜質的作用。 因此發現華嚴學裡,對於凡夫眾生的生命因素之描繪,具有雜質,惡質與本質三部分。雖然這三部分的種類,層級各有不同,但是華嚴卻能夠一一加以處理,其中第一部分就是處理生命中雜質的部分。什麼叫做生命中的雜質?生命雜質是指不能留在生命的領域裡,隨著歲月或輪迴就會消失的,統稱為雜質。如才能.財富.權利.美麗.專才.技術.能力等等。 這些其實都屬於福報,此世福報出現,不論是正的福報,或負的福報,來世都未必再出現。所以不是生命的本質,都是附加的,不論其為正為負都是生命中的雜質。這種生命中的雜質,在華嚴學裡是可以用禪定的方法加以除卻的。本文不詳述其內容。 又,什麼叫生命中的惡質?【惡質】是可以隨生命的輪轉而跟在後世受苦報的,如貪、瞋、痴等,能造惡業因,令其惡果在來世因緣合會時,苦果現前之謂。 【雜質】不隨生命輪轉,可以用禪定除卻之,目的在使現前生命可以明晰可辨,對於生命的存在及作用好掌握,更好令生命的本質得到提升與超越。惡質可以隨生命而輪轉,更會障礙對生命存在的認知,且惡質的生命更會招引雜質,尤其是負的雜質,以令生命的本質墮落。所以生命中的惡質更須清除。而其清除的方法,華嚴經中是以戒律為最佳途徑。清除惡質可使本質免於墮落之威脅,且更能清楚的認知到生命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生命的本質是用來彰顯的,如何顯現生命的本質是用智慧的方法,所以在華嚴學的生命教育中是「破立雙舉」的。空宗的教學用雙破法,性宗的教學是雙立法,華嚴教學是雙破雙立並舉的。但是知識型教學是單立法。 破立雙舉的破是在雜質與惡質方面。立是立在本質的彰顯上面。所以華嚴教學的本質是色彩繽紛的。立既然是在立生命的本質,那麼什麼是生命的本質?這就牽涉到對生命存在的認知了,所以當對生命的存在認知不足時,生命的本質怎麼能呈現呢?因此智慧的作用就出來了。所以如何呈顯生命的本質是用智慧的方法。 生命本質的呈現,在華嚴的語言裡稱為菩薩性德,這也是生命教育的目的,礙於篇幅,僅及於此。結論: 任何的宗教都是傾向於生命的教育,只是由於大腦的錯誤引導,使得宗教的教育變成了意識型態的大本營。使得西方的朋友們在閒談之中不敢及於宗教的領域,這是西方文明發展的不幸!至今西化日盛,東方的人性亦隨之淪喪。這是我們沒有學到西方的好東西,反而學到了西方的壞東西。在發展了這麼一段時間之後,我們有重新檢討的必要。僅將華嚴學中生命教育的部份綱要臚列如上,以宴讀者,倘有任何指教,盼能不吝賜下,感激莫名!http://huayenworld.net/public/view.php?main=009&sub=34&ssub=34&id=1668 好,我們來看看這個圖,附錄1(修行態度深淺圖)。這個圖,我只簡單的跟各位講,每一個信眾,他都很希望接近師父。但是接近師父,不在距離,而在於你的心境跟資糧道;不在於你跟師父的關係,而在於法上的關係。
我們這裡,比較重視血統,而少重視法統。印度人很重視法統,所以他有一句話,婆羅門…他們的婆羅門是指成就者。現在的婆羅門是指一般的婆羅門,是種姓的婆羅門。本來婆羅門是指有成就的,就像我們講的聖人。聖人是有成就的,但聖人的子女,就他的兒子、他的女兒或者他的太太啊,有子女當然有太太嘛,對不對?沒太太哪有子女嘛。聖人,跟他的子女或者他的太太、兄弟,他們只有尊重而已。他很明顯的講一個,「聖人的子女不是聖人」。你要記得這一點啊,「師父的徒弟不是師父」啊,你要搞清楚啊。
因為法的傳承是來自於法,不是來自於血統。來自於血統的部分,是福報。福報我們恭敬。聖人可以解脫,聖人的子女不一定解脫。你要弄不清楚這一點。你跟聖人什麼關係,那是一回事。你在法上跟聖人相應沒?那才是真正的子女。
所以我們從這裡來看的話,這個圖,是跟你講修行態度。
修行態度是什麼?是你跟法之間的關係。你是信眾的關係,就叫莊嚴眾;你是學員的關係,就叫隨緣眾;你是徒第的關係,叫影響眾;你是當機眾的話,那就是「弟子如子女」。
所以在這個系統裡頭看,當你還一再的猶豫,言語當中「你我」還很清楚很明顯的話,那就是(影響眾、隨緣眾、莊嚴眾)這個才有你我。來到這裡(當機眾)已經是「你我」不分了。到這個地方應該是一體了。你還沒辦法一體,你說「我是你的徒弟」,你還在「你的徒弟、我的徒弟,你要怎麼做,我要怎麼做」,那你跟信眾差不多。到這個地方(當機眾)是「我們要怎麼做」,什麼都是我們家的事。對不對?我們家要怎麼做?你以我們家的立場來思考嘛。你還在那邊「你啊、我啊」,那就在外邊了。你要思考「我們家要怎麼做,我要怎麼做,我跟法怎麼相應」,凡事朝這方面思考的話,是不一樣。
所以,你現在進來,你是把自己當做什麼?「我還要再看一下」你一定都在這裡(信眾),信眾才再看一下。「我看好了,我認為可以,我再加入」。那你永遠在這裡(信眾)看。
同樣,還不加入。譬如說這一會來,同樣不加入,也是我們家的人。為什麼不加入?因為「我先護法嘛,讓大家先有經驗嘛。」「我參與進去,大家的生活起居不方便,我暫時不加入嘛。但是我們呢,大家先上軌道嘛。」這個就是家人嘛。雖然他沒進來,也是家人嘛。對不對?
現在你進來了,我只是看一看「我看行不行」,你在裡面,還是外道。對不對?你有沒有想說「我們進來以後,我們這個家怎麼弄會更好?」現在冬天了我們這樣做,那夏天呢?我們怎麼做?你思考的是我們家的思考。我在這裡,我們來怎麼做?我就是我們。這我們啦,北京話就很難講,台語是有區別的。台語講我們「Wang」,你不算。假如一群人,講我們,我們跟你無關。講「nan」就把你們通通包括進去了。所以,今天我們在這裡,你要講的「我們」,是大家一起的「我們」。閩南語講叫「nan」,我們大家都算在裡面的「我們」。那我們還有一個「我們」,我們這一群不算的「我們」,我們跟你們不一樣的這個「我們」,有沒有?台語的「我們」是有這兩個意思,不然,我們在這裡一講的「我們」,到底我算不算裡面?有沒有?所以,來到這裡的「我們」是大家都算在這裡面的那個「我們」,不是我們這一小撮人的我們。你知道嗎?所以,你想把這個修好,你要自己當作當機眾,這個態度是很重要的。
那你是當機眾,這裡頭要承擔什麼?你各種不同的角色嘛。你的職務上擔當什麼。台灣很多人跟我講:「師父,我們其實比四大山頭還大。」「大了幹什麼?」「但是你要出來啊,四大山頭都有精神領袖啊。」我說:「你去搞你的,你不要把我抬轎子啊。」但是你要知道啊,我們為什麼我不站出來,我是想、希望我們第二代能夠走在前面。而大家都一直以第一代來要創造山頭,那你就錯了。任何山頭都只有一個領袖。我們不要一個領袖的山頭。我們是組織的山頭,而不是人的山頭。你要先搞清楚這一點啊。所以,每一個人都要在這裡先認同。
我這裡啊,跟各位談這些,看起來很沒有意思,這個什麼什麼,還是簡單嗎?就把這四個名詞啊,當機眾、影響眾、隨緣眾、莊嚴眾解釋一下就好了,那你就弄錯了。這是一個修行態度的問題,是你的立場、定位問題。你的定位就指這個定位啊。
我定位為當機眾,就像那公案裡面講的,五個人要去閉關,結果五個人都精進啊大家都沒得吃啊,怎麼辦?冬天要睡覺怎麼辦?有一個跳出來說:「我護法。我搞吃的給你們,我劈柴。冬天你們就用功,衣食住行我負責。」他也是當機眾啊。對不對?雖然他沒修也是當機眾啊。等到四個都證阿羅漢的時候啊:「感謝你護法,現在呢,我們四個共同給你加持,你許一個願吧。」「我啊,願生生世世見佛聞法證阿羅漢而且富貴第一。」我看你人都昏倒了,既要富貴第一啦,又要見佛聞法證阿羅漢,那怎麼辦?這個就是給孤獨長者的兒子。
他來的時候,跟波斯匿王的兒子同時出生,他出生的時候也來了一隻象,家裡的大象生了一隻小象。這隻小象跟他同時長大。人家的象呢,就是拉一把大糞啦,它呢就每天拉一把黃金。這個波斯匿王的兒子看了就很喜歡啦,就把,硬是把象給拖回去了。這波斯匿王一看:「你哪來的象。」他說:「是誰的,我跟他要的。」 波斯匿王說:「不行,還給他。」這給孤獨長者說:「給了,這個會有問題。」就告訴這個兒子說:「當波斯匿王死的時候,你要趕快去出家。」
果然波斯匿王死了後,這個小太子就來跟他要這隻象。國王在時他不敢要啊,國王走了他敢要啊。好,就給了,給了他趕快跑去出家。這隻象到那國王家,那國王叫什麼名字我忘了,就那個波斯匿王的兒子。他就帶回家三天,那象又不見了。怎麼?又跑回這個主人那邊去啊。
這個時候,一看問題就來了,這國王一定會追過來要。他就問佛陀說這個什麼因緣。他把這因緣講出來。只是那一世,他沒有證阿羅漢。佛陀把這個故事講完啦,他就證阿羅漢。對不對?
你把你的資糧修好啊,這輩子不證阿羅漢,生生世世很完美。我們就急著這輩子要證阿羅漢,所以焦頭爛額,還是自我吹牛「我證得多好。」你哪有證得多好?你護法有嗎?你處眾生戒有嗎?你自凈戒有嗎?叫你自凈戒,你想一想「我大概是阿羅漢,我境界很高,我是你們當中最高的。」你完了。當你是這樣想,就完了。越有成就的人,他是越謙虛。當機眾啊,更需要這個樣子。
你知道那個神秀啊,他不是要提那個偈子嗎?他要提啊,又怕人家說他張揚,不提啊,師父又不知道,那提與不提?這個就是謙虛嘛。他的這種性德,使他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師。那李淵非常尊重他。他死的時候,李世明以那皇帝的資格、那水平厚葬他。神秀!大家都說慧能如何,結果他是真正的成就者。只是歷史上沒記載,但是不可隱晦的,他是大成就者。
我們要懂得。你是個修行者,你要知道你的修行態度。你不要一直表達,你是多厲害,你是多成就。那沒有用,那是很討厭的事。對你來講,你的自凈戒絕對不及格。所以我們說,你要重視的是你的修行,而不是你的成就。你要留意到這一點。科學是驗證你的成就。好,你現在到哪裡了,科學把你量測你到哪裡了。可是修行者不是要那個答案,要那個答案幹什麼?你現在成就以後,你有辦法嗎?坐在桌上都不要動,給人家拜,是嗎?要不然你要成就幹嘛?你還是要吃飯,還是要蹲馬桶啊。你能夠說:「我成就了,你替我去蹲馬桶吧。」不可能啊。所以,不必談這些,我們也絕不談這些。
我們要談的是,這樣的修行對嗎?這樣的修行還要再修正嗎?會不會觸礁?會不會到達燈塔的目標?可能為了到達燈塔的目標,我們還要繞很久,還要繞出去再繞回來,要不然你會觸暗礁。所以你有什麼成就沒有用啊,你可能還要再轉出去啊。你可能已經碰到暗礁了,碰到暗礁你都已經誤以為到岸了,那你最好不要跳下來,否則非死不可。這是個關鍵。
所以要當個當機眾,有當機眾的條件。要留意到這裡啊,這個當機眾有他的條件。這樣子你看不出來,這個叫理論上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