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以為,一切都是不死的(關於死亡的10本書)
在瀕臨死亡的存在的那些瞬間里,感覺到:所有的人都值得去愛。當清醒的時候,你感受到世界的殘酷。
——格奧爾格·特拉克爾
人世間一切智慧和思索的目的,最終都可歸結為一點:教給我們如何才能不畏懼死亡。
——蒙田
我曾以為,一切都是不死的。所以我唱歌。
而今我知道,一切都有終結。於是歌聲止息了。
——羅扎諾夫
人的生命並不因肉體的死亡而終止。害怕死亡——就等於害怕幻影,害怕一個根本不存在的東西。
——托爾斯泰
關於死亡的10本書。
了解死亡,是為了更好地活著。
1.《面對死亡的人》(上下卷)
西方死亡學的開創性著作
讓他的靈魂安息在寧靜和綠蔭中。
——引自《塞拉比祈禱書》
死者入睡,一般都睡在繁花似錦的花園裡。屠賓在貴族們的屍體前祈求上帝:「願上帝在聖潔的鮮花中接納我們所有人的靈魂」;羅蘭也做了同樣的祈禱:「願上帝把他們安放在鮮花中」。這後一句詩表達了死後的兩種形象:安眠或無知覺的沉睡,睡在聖潔的鮮花或花團簇擁的花園中。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西方國家中興起了新的學科——死亡學,而法國歷史學家菲利普·阿里耶斯1977年所著《面對死亡的人》一書則起了開創性的作用。該書展現了西方從中世紀早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人們對死亡態度的歷史。阿里耶斯的著作奠定了一套對死亡觀的話語解釋系統,為後世的研究提供了闡釋、修正和取捨的基礎。
「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
2.《哲學家死亡錄》
「探討哲學就是學習死亡」
如果讓我寫一本書,我將會做一個記錄各式死亡的登記簿,再加上我的評論。教會人們死亡的人也將教會他們活著。
——蒙田
你不必像哲學家那樣去死,但讀讀它可能會有幫助。
——英國《獨立報》
畢達哥拉斯寧可讓自己被屠戮,也不願橫穿一片豆田;
赫拉克利特將自己悶死在牛糞里;
柏拉圖據說死於虱病;
亞里士多德據說是用烏頭草毒死了自己;
第歐根尼自己憋氣窒息而死……
自古以來,如何建構一種「好的死亡」,始終是哲學家們最為關注的中心問題。
本書收錄了190餘位已逝哲學家的死法,跨越幾千年。它調侃地介紹了歷史上那些最出色的思想者,並對人類幸福的意義及可能性進行了積極的探索。通過學習如何死亡,我們學會了如何活著。
現在分手的時候到了,我去死,你們活著;究竟誰過得更幸福,只有神知道。
——蘇格拉底
3.《文化人的「死」與「生」》
人可以通過社會而不死。
——費孝通
塵世無常,性命終得老去;天道好還,人文幸得綿延。
——錢穆
生與死,向來分為兩種:一種是肉體的生與死,一種是精神的生與死。本書顯然側重於後者。一方面,作為個體的文化人從文化中獲取精神力量,從而完成學問的儲備、人格的鍛造,進而服務於社會,並將對以後的社會造成影響;
另一方面,作為集體(可以為小集體,也可以是國家乃至整個人類)中的文化人,又存在著承前啟後的責任,在知識的傳播中,在精神的感召下,在師友間的互相影響中,文化得以永遠延續下去……
你為什麼要為生命的長度擔心呢?
——馬可·奧勒留
4.《致死的疾病》
「絕望是致死的疾病」
無希望就是連最後的希望,即死亡都沒有。當死亡是最大的危險時,人希望生;但當人認識到更恐怖的危險時,他希望死。所以,當危險時如此之大,以至於死亡成為人的希望時,絕望就是那求死不得的無望。
——克爾凱郭爾
索倫·克爾凱郭爾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索倫·克爾凱郭爾(1813-1855),丹麥哲學家、神學家及作家。主要著作有《非此即彼》、《論反諷概念》、《恐懼與戰慄》等。
我感覺一團閃亮的火焰正在震動撞擊著我的靈魂,在那一剎那,我從另一個世界回來了。
——蒙田
6.《存在主義心理治療》
死亡的觀念能拯救人
生命和死亡相互依存;它們同時存在,而不是先後發生的。
死亡是焦慮的原始來源,因此也是心理病理的根本源頭。
我並不是要歌頌死亡的美好,也不是要提倡否認生命的病態觀念,而是要提醒大家,不要忘記我們的基本兩難困境:我們每一個人既是天使也是野獸;我們是必死的生物,又因為我們具有自我意識而知道自己終有一死。
對十位從金門大橋跳下但自殺未遂的人進行訪談,結果發現,與死亡擦肩而過的經歷導致其中六位改變了對生命的看法。有人說:「我重新燃起活下去的意志……天上確實有位仁慈的上帝,在世間萬物中無處不在。」另一位說:「我們身上都具有神性——偉大上帝的博愛。」還有人說:「我現在有強烈的生活動力……我的整個生命得到了重生……我已經從舊有的窠臼跳出來……我現在能感覺到別人的存在。」
存在主義治療是每一個心理治療師在其臨床工作和個人生活中都可能會採用到的一種精神取向,或者說是生活哲學。心理治療的根本問題與人類存在的核心問題在這裡相遇。
在本書中,亞隆教授從臨床經驗、實證性研究、哲學文獻以及其他大量資料出發,圍繞著四個「生命的終極關懷」——死亡、自由、存在的孤獨和無意義——逐一進行深入的探討,闡述每一個存在性關懷的意義,並論述治療師應該如何通過對他們的理解來進行有效的臨床工作。
如果有來生,那麼一片木炭放到火上就無法燃燒。
——休謨
7.《自殺論》
人們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並知道會產生這種結果的某種積極或消極的行動直接或間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殺。
——埃米爾·迪爾凱姆
埃米爾·迪爾凱姆(舊譯塗爾干,1858-1917)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一位著名的社會學家。作者通過系統研究,探索自殺的原因和它的規律性,寫出這部系統論述自殺的著作。
我們的生命沒有終點就像我們的視野沒有界限。
——維特根斯坦
8.《亡靈對話錄》
古典主義最後的代表
在《亡靈對話錄》中,費訥隆假設歷史人物在天堂或地獄相見,在對話中傾訴各自的感想。
「靠罪孽贏得的偉大,不會帶來持久的榮譽和幸福。」
「戰爭是人世間最大的災難。」
本書收錄《論雄辯》和《亡靈對話錄》兩種對話。在《論雄辯》中,作者通過條分縷析,層層深入,對雄辯這一命題做了鞭辟入裡的闡述。在《亡靈對話錄》中,作者假設歷史人物在天堂或地獄相遇,各自傾訴自己的感想。這些人物往往不是同一個時代的,他們中間有作家、君王、政治家等,每篇對話談論一個主題,如權術、道德、藝術等等。
弗朗索瓦·費訥隆(1651-1715),法國作家和神學家。著有《泰雷馬克歷險記》、《論女孩的教育》等作品。
我願重返大地,化作塵土,使我能在生我的地方安息。
——尼采
9.《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我的朋友們啊,願你們的死不會成為對人類和大地的誹謗:這是我要向你們的靈魂之蜜請求的。
在你們的死之中,你們的精神和德性當依然熠熠生輝,猶如晚霞環繞大地:要不然你們的死就是不成功的。
本書為尼采晚期代表作,作於1883-1885年之間。是國內最完備的譯本。本書可以說是晚期尼采思想的起點,在尼采思想生涯中佔據著特別重要的地位。本書既被當做哲學名著,更被視作德語美文學的經典,尼采自己把它看作是超越歌德和莎士比亞的曠世之作。本書以科利/蒙提那裡考訂研究版《尼采著作全集》第4卷為底本,又據第14卷補充翻譯了相應的編者注釋,又做了一些必要的中譯者注釋。
10.《西醫的故事》:人類與疾痛、死亡周旋的智慧
當代法國醫學界三位泰斗與法國著名史學家伊萬·布洛哈爾一起,考察了所有可以找到的醫學文獻,從古代到現代,從國家聯合醫學圖書館到私人圖書收藏家,引領讀者共同探索和思索西方醫學的發展歷史。
本書通過對四大主題(人類的身體、無形的生命世界、微觀世界、內在精神世界)的探索,展現西方醫學思想發展演變、醫學大師們的艱苦摸索和西方醫學領域一點一滴的進步。
45幅人物浮雕點綴著著名的巴黎第五大學聖父生物醫學院的牆壁,45位西方醫學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標誌著西方醫學從古希臘羅馬時代到文藝復興時期的幾個重要階段。這就是《西醫的故事》的出發點。
推薦閱讀:
※《當呼吸化成空氣》:2017年最感人的死亡之書
※「漢初三大名將」死亡背後的無形推手:張良
※作家、自殺、死亡、荒蕪以及那點希望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去世,孫子輩都是什麼感覺?
※從死亡命例看歲運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