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與心理健康
禪與心理健康
張海濱 時間: 2006-6-22 10:47:24
「首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 近幾年來,一些學者逐漸關注佛教與當今心理學的種種聯繫,試圖從心理學角度用更科學的方式解讀佛教思想。在國外,對佛教禪定體驗的科學研究更是方興未艾,成果豐富。更多的人則關注佛教對人心靈的醫治和提升,希望把佛教從宗教大背景中釋放出來作為當代人類心理保健的新途徑。正如台灣游乾桂先生在《心靈醫師》中說:「這些年來,東方的心理治療開始出現一股『尋根』的熱潮。日本鈴木大拙的禪宗治療得到西方心理學者如弗羅姆、容格等大師的稱許,終於有了一點起色,1980年之後,東方的心理學終於進入了西方心理學課本之中。」 禪學,是佛教禪定之學的通稱,包括禪宗之學在內。禪定在佛教修持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小乘「戒、定、慧」三學實際上是以禪定為中心,禪定貫徹三學中最重要的定慧二學,大乘六度中禪那、般若二度,禪宗「見性成佛」與密乘「即身成佛」之道也無不是統攝於禪。佛教認為,通過「禪」的修習可以「探究身心世界之奧秘,認識自己,開發本性潛能,激發出般若智慧,解脫以生死為中心的一切系縛,解決人本性中絕對自由之追求與客觀現實的矛盾,達到常樂我凈的涅彼岸,從而凈化人心,莊嚴國土。」 狹義的心理健康是指預防和治療各種心理障礙、心理疾病,廣義而言是指維護和增進心理健康,培養健全人格,提高人類對社會生活的適應和改造能力。探討佛教禪學和心理健康之關係,首先要區分兩個問題。第一,佛教禪學對心理發展有什麼樣的作用,其發生機制又是如何。第二,能否把佛教禪學應用到我們日常生活之中,作為預防、治療各種心理疾病、維護心理健康的方法。
一、禪定對心理發展的影響
佛教一向重視「心」的作用,《華嚴經》中「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被視為佛法心要的高度概括。在佛教看來,我們內在身心乃至外在山河大地無非都是因為心所造的業力所成。大乘經總結為「萬法唯心」,宣稱世間三界五道、出世間的聲聞、獨覺皆是由心而生。然而,包括人類在內的三界一切眾生的心都被無明所覆,產生貪、、痴諸種煩惱,而有生老病死等無盡的苦果。在這種認識背景下,佛教提出了「自知其心」、「自宰其心」、「自凈其心」的心理發展路線,而達到解脫的終極目標。禪定正是佛教知心、宰心、凈心的具體實踐。如大乘《解深密經》卷三說:「一切聲聞及如來等,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當知皆是此奢摩他毗婆舍那(止觀)所得之果。」通過禪定的修習,人可以如實了知心的體性、本質、各種功能,進而學會控制自己的心靈,將之凈化,最終達到常樂我凈的解脫境界。 為什麼禪定能有如此大的力量來改變心靈呢?按佛教的解釋,這種力量是我們的心本來具有的,禪定只是用來激發這種力量的工具。這種力量,佛教解釋為「般若」,即出世間的智慧,分為聞、思、修三種。其中最重要的修慧,就是通過禪定的修習而證到的如實智、自然智。只有激發出出世間的般若智慧,才能真正證得「心」的本性,進而自凈其心。小乘三學、大乘六度,乃至禪宗定慧一體之禪,無不是圍繞這點展開的。
二、禪法在心理健康中的運用
心理學的快速發展推動了人們對自己心理探索的渴求,此時人們突然發現,早在人類古老的過去,東方就流傳著心靈鍛煉和探究的特殊方法。東方的瑜伽、氣功、禪等散發出神秘誘人的氣息,吸引著空虛繁忙的現代人。於是,一些學者試圖把佛教禪法應用於心理保健中,從東方古老的智慧中尋求現代人心靈保健的良藥。 佛教的禪法有其嚴整次第的體系,在修習禪定之前還應具備種種條件,並不是人人均可修習。《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中說,修習止觀(禪定)的人,要先具備五種條件:即持戒清凈、衣食具足、得閑居靜處、息諸緣務、近善知識。可以理解為具備身心的健康、一定的物質基礎、安靜的修習環境、充足的修習時間、真正懂得禪法的老師指導這五個條件。在當今時代,其中很多條件都不易滿足。現代社會的緊張繁忙,使人們難得擁有安靜的心理環境和充足的時間。現代人的身心健康狀態也不容樂觀,環境污染,人口爆炸,不良的生活嗜好,造成種種身心疾病的泛濫。如果沒有親身體驗過禪定的修習,如何能指導別人修習呢?從這些條件中,我們還可以發現,佛教禪定的修習以最終覺悟人生為目標,因此它的起點就很高,很嚴格。而我們想要達到的目的是治療心理疾病、維護心理的健康,提高現代人的心理適應能力。二者的目標雖然都是提升心理層次,都是向內的探究,但畢竟仍是有質的差異。從現代心理保健角度看,心理的健康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在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範圍內,將個人心理發展成最佳的狀態。在佛教看來,這些正是修習禪法的基本條件,而且僅僅是高樓大廈的基礎而已。 佛教禪法的修習注重倫理道德的基礎和目標追求。佛教禪法以「戒」為根基,所謂「禪定心城,以戒為基」,認為只有滿足一定的心理和行為道德規範,才有可能產生良性「定」的境界,這是修定最重要的前提條件。而大乘認為修習禪法,更要以四宏願為目標,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量誓願學」。從現代意義理解,禪定的修習必須以一定的道德規範為保證,才能使禪定的修習不至於走上錯誤的道路,減少修習過程中的障礙。佛教禪法,是以般若智慧的正見為中心,禪定和般若相輔相成,不可分離。如果要把佛教禪定的方法運用在心理保健中,就必須把禪定的般若智慧一併運用,才可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總之,要將禪法運用到心理健康中,必須注重佛教義理中蘊藏的般若智慧,用佛教特有的思維方式和智慧來提升大眾心靈層次,消解人們心理的種種問題,促進人們對自己心靈的認識,最終改善人的行為生活方式,獲得真正健康的幸福生活。而禪定的方法,只有在有經驗的修習者指導下才能嘗試進行,並且針對不同的人,選擇不同的修習方式。
(作者為四川大學博士研究生)
推薦閱讀:
※食用油(葵花籽油、橄欖油etc.)種類的不同對菜的口感與營養是否有影響?
※我越來越不相信現在的醫療與診斷了,如果以後家裡人或者自己病了,該怎麼辦?
※甲溝炎是一種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