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1644年崇禎皇帝選擇了南遷,大明朝的結局又會如何?
1644年3月,李自成將明帝國的首都北京團團圍住,在紫禁城中的崇禎皇帝已經退無可退。在失去了所有希望的情況下,他砍死了自己的女兒,並將自己的兒子交給親信太監分散逃亡以後,他自己本人選擇了在煤山自盡。死之前留下來遺詔「朕非王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看見崇禎皇帝十分的不甘心,那麼現在我們假設一下如果在李自成圍城之前,崇禎皇帝選擇了遷都南京,明朝的結局又會如何呢?
一、即便崇禎遷往南京,李自成也做不了北京城
1643年,明帝國陝西方面的主力軍全軍覆沒,統帥孫傳庭陣亡。此時的明朝北方除了山海關外還有吳三桂率領的3萬多關寧鐵騎以外,再也沒有任何有生力量可以去抵抗李自成的農民軍。「傳庭死,明朝亡」,孫傳庭的陣亡使崇禎身邊再也無將可用。1644年春節剛過,李自成就率領著20萬以上的部隊開始向北京進軍。此時,崇禎最明智的選擇就是趁李自成尚未到來,自己火速南遷,北方讓給李自成,而自己先鞏固南方在圖發展。
當時的北方在兵災、水災、旱災的反覆蹂躪之下,農業生產已經支離破碎。河南由於人為的黃河決口成了一片澤國;山東在兵災和旱災的作用下也是哀嚎遍地;河北和山西的情況也不比魯豫兩省好多少。李自成沒有任何的政治經驗,完全是四處流竄,其佔領了晉豫兩地的許多州縣以後,沒有選擇設立官員管理地方,使當地成為自己的轄區。而是毀其城牆之後選擇撤離,至於為什麼要拆毀城牆,答案很簡單——為了下次再來搶時方便。從這一點看李自成根本沒有帝王那種一步步發展的雄心,也沒有把攻陷州縣的百姓當做自己的子民,只把他們當成了隨到隨取的「取款機」。
李自成在進入北京以後,同樣也會選擇大肆劫掠一番,猶如一個沒有見過世面的暴發戶。至於他提出的那句「均田免糧」的口號,完全是一句廢話。鑒於土地的情況,根本不可能實現平均;至於免糧就更加子虛烏有,沒有了軍糧他的部隊用什麼。從各方面來分析,李自成進入北京以後,將沒有能力管理這一大片的區域,最後的結果只能是民心喪失殆盡,華北地區陷入持續的混亂。
二、該來的清軍還回來,管你是不是李自成
李自成進入北京給華北人民帶來的絕不是幸福,而是災難。東北方一直雄心勃勃想入主中原的滿清絕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也許有人會問吳三桂,吳三桂最大的可能就是跟隨崇禎皇帝南撤,李自成的部隊接手山海關。清廷的攝政王多爾袞的目光顯然要比李自成高遠得多,李自成進入北京,他肯定會率領八旗主力南下,與李自成爭奪華北地區的控制區。即便李自成的部隊守住了山海關,清軍也會繞道從其他方向南下。
在明朝抗擊清軍的過程中,清軍多次選用繞過明軍主力,直插縱深的戰術,這套方法對待李自成同樣好用。從當時李自成部隊的作戰能力來看,絕不是以騎兵為主的清軍的對手。即便不在山海關、也會在北京城下,這場大決戰在所難免。而交戰的結果會與現實的歷史基本相同,李自成同樣會敗退出北京,然後向他的老巢陝西撤退。清軍進入北京這個很難阻擋。
三、明朝不會這麼垮掉,最少也是又一次南北朝
崇禎皇帝的南遷至少可以保證南方不會垮掉。崇禎的南遷使自己這位大明帝國的皇帝仍然毋庸置疑,絕對不會出現原來時空那種南方諸王爭位的亂象。也正應為他是這個帝國的最高統治者,他在調配全國資源中處於無可抗拒的優勢。他完全可以命令部隊扼守黃河天險阻止李自成軍或者清軍的進攻。至於將領和軍隊不是問題,通過現實中南明的表現不難看出當時明朝的威望在南方猶在(現實的情況是南明在南京建立以後,閩浙、兩湖、西南、兩廣之人紛紛入南京,希望能夠重建大明)。
至於清軍的入關將在所難免,不過清軍絕對不可能統一全國,想通過黃淮地區都將十分的困難。雖然清軍也可以組織起一批偽軍,但是由於南方的正牌朝廷還在,這幫人有多要作用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最主要的是根據全國的情況來看,明朝在對抗中會具有優勢。
之前的南北朝和南宋都是在雙方均等的情況下產生的,而明清的對抗將會有所不同。由於北方戰亂已久,經濟崩潰,民生凋敝;即便清廷佔領了華北也很難立刻南下。而南方由於戰亂波及較少,經濟的底子還在,而且具體來講民心還在。崇禎皇帝在南京站穩腳跟以後,至少可以保住半壁江山。最理想的可能是與清廷以黃河為界,明軍守住黃河天險;最差的可能也能守住淮河一線,使東南地區絕對的安全。在這場新的南北對抗中,將會是明強清弱的態勢出現。至於四川的張獻忠,從他的種種行為來看,他很難長久在四川待下去。至於具體四川一帶地區的歸屬問題,就要看明清兩方的高層誰能把握住最好時機,收取四川技高一籌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明朝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
※為什麼清初推行剃髮易服激起了漢人激烈的反抗?
※400多年前的明朝武器超過100多年前的清朝 盤點明朝超時代的武器!
※李自成軍事能力及敗亡因素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