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電影反對與台灣動武
中國的電影大片要得是一個氣勢,宏大的場面給人心靈與視覺的衝擊,同時把人的英雄氣質與炮灰精神發揮到極點,力圖在血殺與蹂躪中找回人類最原始的生存本性的衝動。這種衝動與人類的對原始母體的依戀是一樣的,它來源於一種血殺下的人吃人情結,所有的原始人類中都存在並遺傳這種血殺情結,因為如果沒有血殺,所有的原始部落則都將因為食物與生計的問題而滅絕。人對血殺的執迷、崇拜與恐怖,最原始的心理情結來源於人吃人,從人性心理學角度講,人類種群只有在自相殘殺的時候才有一種恐怖感出現,這種人類恐怖感的調動,在余華的一些陰冷的小說里得到充分運用。藝術其實就是要創造鑽入人心的東西,《英雄》、《集結號》和《投名狀》等許多電影都是利用了人類這中最原始的情結來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其實,藝術的本質力量也就是這種在藝術欣賞中的人心震撼。但是,最近的國產電影中,我們可以明顯得看到對生命個體關懷的情結了,在戰爭中每一個生命個體都在被當作生命對待(從藝術家的角度被當作生命個體),藝術的創作者通過生命個體的群體死亡來震撼人心,叫我們的觀眾尊重每一個人每一個參戰的戰士,每一個放下武器的士兵,這是對我們中國觀眾的一次挑戰,因為我們容易在血殺中尋找快感,而忘記死傷的是自己的兄弟。如《投名狀》中在城樓上向手無寸鐵的投降的太平軍射箭的那些士兵們,他們都是眼含淚水的,這在中國的藝術史上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我們從《三國演義》到《康熙大帝》,這其間,有哪一部著作在戰爭中強調個人?我們民族心目中的英雄是關羽的過五關斬六將,是趙子龍的曹軍中進進出出,是要有血殺的,才可叫做英雄,而從來不關心每一個生命個體。這些電影的產生,正是要在滿足民眾心理的大前提下,通過眼淚、通過炮火,叫所有人知道,戰爭是一個人接著一個人的死亡。從《英雄》到《集結號》再到《投名狀》,這其中,我們雖然還一直保持著幾個人物的大英雄主義,但我們應該欣喜地看到,這其中的人性因子已經逐漸濃烈起來。無名不殺秦王,這是義,一人的仁義而至天下,是存蒼生的觀念,是一種對血殺與兇殘的正面解讀,它已經不在單單滿足觀眾的最原始的「兇殘」心理,而是向一種合理的義氣方向轉化。到《集結號》與《投明狀》里,它們所表現出來的,遠比它們的導演所說的多上許多倍。《集結號》導演馮小剛說,人有怕死的本性,求生是人的自然慾望,他的電影就是要表現這種慾望與理智(或者說是一種戰爭中的軍人理智)地較量。抓住人的生的慾望,然後去展現死的慘烈,那個老兵戰後對戰友的找尋,從他個人角度講是一種兄弟情結,從作者與觀眾角度講,則是——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應該得到尊重。後面的一個鏡頭——平地上林立著無名英雄烈士的墓碑,那老兵身邊的女人說別看了,都沒有名字,這就是一種藝術反襯手法,還記不記得在《別拿自己不當幹部》中馮鞏他兒子說「媽,拿幾塊錢,咱帶爸吃包子去」的場景,這是一樣的效果。因為無名,所以我們才要愛護和平,最終與珍惜每一個生命。戰士的肉體炮灰,就是叫人類清醒,不要叫更多的人成為九連一樣的炮灰。到《投名狀》里,這種對生命個體(戰士)地思考開始轉化為對整體戰爭的思考,是一個從小到大的變化,也正是兩個導演藝術創作的不同風格。《投名狀》里最深入人心的情節在圍蘇州城一段,戰爭最後結果往往是那樣的,兩軍對壘數十載,最終兩敗俱傷,都得到戰爭的報復。這些戰爭,一直在強調一個主題,「興也百姓苦,亡也百姓苦」,戰爭的最終受害者是百姓,而不是慈喜太后或者王公。在蘇州城樓上對手無寸鐵的投降士兵射箭,是最震撼人心,叫觀眾深省的。在中國民間,流傳著這麼一個謠言,我們開完奧運會就攻打台灣,而且許多人對武力攻打台灣摩拳擦掌、豪情萬丈,實際這只是一種原始的獸行心理,是兇殘與不理智的,黨中央政府的「不放棄武力」,並不是要一定實行武力,那只是最後的底線。有人說,中華民族是平和的,我們熱愛和平,可事實上卻並不完全是這樣,我們對台灣的戰爭還是十分執著的,並沒有從一個和平的角度考慮問題。和平當然不是受氣,但也不是「亡也百姓苦」。國人很少考慮戰爭的代價。我們在南斯拉夫大使館事件中有太多的人對美國殺氣騰騰,到是我們的政府以一種冷靜的方式處理了此事。戰爭,不是像希臘神話中所說的那樣為搶奪一個美女而發生十年戰爭,而是要考慮這十年戰爭中一個個生命的輪番倒下——戰爭,尤其是兩個民族之間的,不能只為了出一口氣。我們的民眾還是缺少一種戰爭的理智,缺少對戰爭的正面認識。《左傳》中說「肉食者鄙」,有時候中國高層卻是很清醒的,我們沒有發動戰爭的損失遠比毛澤東時代的戰爭損失小得多。國人應該在戰爭面前清醒一下頭腦,相信這些戰爭題材的電影,要說的更多的是這些吧。看看電影,看看戰爭的慘烈,尊重每一個戰爭的犧牲者,因為他們是一個個的生命,作一個真正愛好和平的人。在中國還是缺少這種電影,要用一種藝術的方式來完成民眾的啟蒙。
推薦閱讀:
※李洱:加繆能夠認識到他反對的事物的合理性
※媽媽43歲懷孕了,我堅決反對生下來,爸爸說出實情讓我長跪不起
※印祖故事:不務虛名安本分,反對為己寫傳記
※父母反對的感情,應該怎麼辦?
※女子不顧家人反對裸婚 如今丈夫長期無業獨自養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