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知識掃盲全集  [書法泰斗歐陽中石推薦]——必看!!!

書法基本知識普及系列——楷書

依照不同的分類標準,楷書有不同的類別

(一)按大小分類

1,大楷:指直徑在數寸一下、拳頭大小的字

2,中楷:直徑約1寸以上的楷書

3,小楷:直徑約兩三厘米一下的小字。

(二)按時代分類

1.晉楷:主要指從漢末到魏晉時期,以三國魏時鐘繇、東晉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等人為代表的楷書有《樂毅論》、《黃庭經》、《洛神賦十三行》等。主要特點是筆道爽利,凝重古樸,結構舒朗,體勢清逸。

(洛神賦十三行)

2.魏碑:主要指北魏時期的銘石楷書,有《張猛龍碑》、《元倪墓誌》、《張玄墓誌》、《石門銘》等。主要特點是總體形態特徵趨向「斜畫緊結」,以茂密為宗,點畫峻厚,結構天成,造型生動,稚拙古茂,雄強樸質。

《張玄墓誌》

3.唐楷:指唐代楷書,有《九成宮醴泉銘》、《夫子廟堂碑》、《雁塔聖教序》、《多寶塔碑》、《玄秘塔碑》、《神策軍碑》等。主要特點是點畫定型,用筆細緻。結構規整,法度森嚴。

《雁塔聖教序》

(三)按風格分類

傳統意義上的楷書四大家:顏、柳、歐、趙,世稱「顏體」、「柳體」、「歐體」、「趙體」

隸書

隸書文字依靠載體得意流傳,因載體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書法效果。不同歷史時期的隸書也會體現出不同的時代特徵,同一歷史時期不同的隸書作品也會有不同的個性風格,從文字載體、時代書風和個性風格上了解隸書的不同特點,對於加深對隸書書法的理解是十分有益的

(一) 載體和書刻方式類型

載體種類主要三類:竹木簡牘、石刻、帛或紙。簡化為墨跡和石刻兩大類。

1. 墨跡類:直接書寫在竹木簡牘上火是帛和紙上,未經加工改造,墨跡明顯,清晰可辨,保留了初寫時的真實原貌。

(馬王堆帛書)

2. 石刻類隸書:漢代石刻類隸書有摩崖刻石和碑兩大類。西漢石刻文字數量稀少,文字簡短,鑿刻粗率。東漢中後期碑刻興起,很多宏碑巨製成為隸書的鼎盛時期,有法度而不僵化,充滿藝術活力,其主要集中在陝西褒城石門。陝西略陽、甘肅成縣。著名的「漢三頌」《石門頌》、《西峽頌》、《埔閣頌》就是摩崖隸書的精品。

(石門頌)

碑又有經籍碑、功德碑、紀念碑、墓碑。魏晉時期

(二)時代書風分類

1.秦隸:指戰國時期的秦國及統一國家後的秦朝的隸書。處於隸書的萌生期,具有不成熟和過渡性的特點,有篆書的痕迹。但其隸書的基本筆畫形態、結構已經顯現出來。它高古稚拙、率意自然,雖然法度不嚴謹,筆畫有篆意,機構多變,卻體現出生動,質樸的美感。

2.漢隸:指漢代隸書。從漢武帝開始,隸書進入了成熟期,成為官方民間正體,特有筆畫固定下來,左波右跌、蠶頭燕尾的特徵明顯。

3.魏隸:三國時期曹操禁碑,石刻減少,隸書處於衰落期。此時魏隸規整有餘,變化不足,風格單調,表達簡單。

4.唐隸:指唐代隸書,它豐腴方正,華貴典麗但缺少變化,風格雷同,有小異而無大別,藝術內涵膚淺,表現力貧乏。

5.清隸:指清朝隸書。清代隸書從漢碑入手,直法其源,取法廣泛而高古,清隸多是紙書墨跡,形式便於懸掛展示。

總結:秦隸處於隸書的肇始期,魏隸開始走向衰落,唐隸又存在明顯局限性。漢隸是隸書的輝煌期,清隸是隸書的復興期

行書

行書萌芽於隸變時期,成型於漢末三國、規範於東晉、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漢子字體。它在發展和定型過程中與楷書和草書相互影響,偏於楷者稱行楷,偏於草者稱行草。

常見角度和結論有三種:

一,按照與楷書和草書的關係劃分為「行草」、「行楷」兩類

二:按時代風氣來劃分: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

三:按審美風格來劃分:妍媚、雄壯

著眼於學習目標可以這樣分類:

第一, 原生行書,沒有特別明顯地受過藝術化書寫訓練,是一般意義上的文字書寫,而不是書法意義上的藝術書寫效果

第二, 經典行書,主要指晉唐時期的行書,它是在書法藝術經典時代出現的,奠定了行書最基本的藝術手段和藝術原則,是後來所有行書藝術創造的根源。

(蘭亭序節選)

第三, 宋元明清文人行書,這是以文人精神為知道,以經典行書為基本典範進行藝術發揮的行書。這類作品有一些與經典行書較為接近,但也有一些個性過於強烈,不適合作初學範本,但適合作為主攻對象以較快地找到風格建構的門徑

(趙孟頫書杜甫詩節選)

第四, 明清大幅縱式行書。從宋代開始縱式大字行書開始出現,至明末清初達到高峰。

(傅山詩軸)

第五, 篆隸北碑影響下的行書。是清代篆隸北碑復興以後出現的新發展。清代以來的部分行書,逐漸吸收篆隸北碑的成分,形成了新的面貌。這類作品的寫法往往與傳統行書有較大差別,需要學習者同時兼通篆隸北碑,難度較大。

(清代名家伊秉綬行書)

草書

草書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字體,最早是為了實現書寫快速的要求而產生的,草書開始時草率的寫法,後來逐漸形成一套規則,使其能夠在是哦那個領域通行,成為一個輔助性的字體。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人們更看重草書的藝術表現功能,草書在書法藝術中佔有重要的位置

草書的類型:

(一) 章草:是隸書草化的一種字體,是草書最早的一種成熟的形態。從書法史上看,東漢末年章草基本定型,三國時期吳國象所書的《急就章》歷代被公認為是章草的典範之作。章草主要是將隸書中的壁畫進行了減省,並體現了一些連筆寫法,形成了連綿的「S」線。

(急就章節選)

特徵:一是橫畫多帶有隸書的大波磔,二是字與字之間不相連屬,即所謂字字區別。章草起筆已多不取蠶頭,而是直接順勢而入。形體上不像隸書那樣以橫扁取勢,已經有了向豎長為型的發展。

(二) 今草:今草是楷書的變化。東晉時期今草定型,今草貢獻最大的是書聖王羲之,他所寫的今草流暢清晰,為這種字體明確了基本的規範。今草的章法從章草演化而來,其基本原理大體相同,只是比章草更為簡略。

(王羲之書法)

今草三種說法:大草、小草、狂草。

小草:指今草中形體較小,筆畫雖省略但較容易認。懷素晚年所作《小草千字文》、王羲之的多數作品也可以歸屬到小草系統中

大草:指今草中形體較大,筆畫較小草更簡省、體勢更放縱的草書。大草近於線符,純用草法,難以辨認。

狂草:草書中最為恣肆放縱的一種。通常指唐代張旭、懷素等人所做的大草書

篆書

篆書屬於古文字,一般包括甲骨文、大篆、小篆。

甲骨文:是中國商王朝晚期和息周期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於占卜。

甲骨文四種表現形象:

  1. 墨書、朱書:用毛筆蘸墨或硃砂直接書於骨片上,其筆法變化多姿,筆勢圓潤沉著,有節湊感。

  2. 刻辭:用單刀刻辭、雙刀刻辭兩種,有的先書後刻,有的直接用刀刻。

  3. 刻辭飾色:卜辭刻完之後,字中塗上丹朱、墨或褐色,整塊骨板晶瑩如璧,文字凃丹朱的鮮艷奪目,凃褐色的古樸典雅,神采各異。

  4. 灼燒:在刀刻的基礎上又灼燒而成。

甲骨文的特徵:筆法已經趨於完善,長短、粗細、尖鈍、方圓的多樣性筆法初現端倪。結構形態趨於定型求方、求穩、求美、求變。章法布局趨於成熟,自上而下、從左至右的排列方式,錯落有致、左右揮灑的行氣,整體布局意識的形成為書法章法、品式的發展、完善奠定了基礎。

大篆:主要指的是金文和石鼓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吉金文字、鐘鼎文。金文的特點是筆法厚重圓融,結構自然錯落,朴茂雍容,章法氣度宏偉,古趣橫生。

代表作:1商代《司母戊方鼎》:字體寬綽,筆畫豐腴。2晚清吳大瀓《吳大瀓篆書論語》其取法西周金文,筆法厚重精到,結體穩定端嚴露出靈動之氣。左右錯落,大小隨勢。

石鼓文:現存共十石,每石1米高,直徑60厘米,形狀像鼓,所以叫石鼓,所刻的文字就叫「石鼓文」。是大篆向小篆演進過程中的重要資料。筆畫趨於均勻,體勢趨於方整。

小篆:是古文字發展到最後一個階段的正體文字。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書同文」政策,命令李斯等人加以整理頒行,小篆得意推廣。

小篆賞析:

  1. 秦《泰山刻石》:文字筆畫整齊劃一,線條珠圓玉韻,有如曲鐵,富有彈性;橫、縱布白秩序井然,講究對稱、和諧,結構均勻工穩。

  2. 漢代《袁安碑》、《袁敞碑》:體勢寬博,用筆渾厚

小篆筆法:1藏頭護尾,筆筆中鋒。2婉轉流暢,筋力內含。3伸縮自如,修短合度。

結構:1端莊內斂、精氣十足。2重心集中,挺拔舒展。3虛實相生,疏密得當。

大篆筆法:1凝練厚重。2筆酣墨暢。3蒼古質樸

結構:1疏密參差,開合有度。2正斜相參,一派天機。3向背分明,擒縱自如。

文章內容摘自歐陽中石主編《書法教程》


推薦閱讀:

歐陽中石先生一生崇拜兩個畫家,一個是齊白石;另一個是……
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作品欣賞

TAG:推薦 | 知識 | 書法 | 歐陽中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