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亞閃電入俄 西方爭論拿俄羅斯怎麼辦

俄羅斯與克里米亞「閃電」簽署入俄條約令西方一片驚愕。普京的演講被嘆為充滿血性和自信。19日,對抗性緊張繼續在克里米亞上演:位於該地區的烏克蘭黑海艦隊總部升起了俄羅斯國旗,艦隊司令被親俄人士暫時扣押。雖然對俄羅斯的各種譴責不斷從西方政客口中傳出,但他們心中或許都明白:克里米亞的命運已板上釘釘。對俄羅斯的制裁措施不但遭到克里姆林宮嘲笑,連西方媒體也坦承「無法令俄傷筋動骨」,歐洲可能因為對俄天然氣的依賴而無法「一刀切了自己的肉」。

歐美還有輿論擔心,過度制裁不但會逼俄加速「向亞洲投懷送抱」,還可能讓這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朝鮮半島和伊核問題上「對抗性說『不』」。在他們看來,普京接納克里米亞的演講中聽出的更多話外音是,「那個曾經的蘇聯帝國回來了」。「美俄重返冷戰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俄羅斯學者彼得羅夫斯基稱,冷戰結束20多年來,美俄在互有攻守的鬥爭中已逐漸適應彼此路數,學會力避踩到對方紅線。

「拿俄羅斯怎麼辦」

俄與西方進入「後克里米亞時代」

「莫斯科一片歡呼,基輔滿是憤怒,辛菲羅波爾在流血。」克里米亞與俄羅斯簽訂入俄條約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9日如此描述俄羅斯、烏克蘭和克里米亞的三副截然不同的面孔。報道說,普京宣布接納克里米亞,距離這個半自治共和國公投決定加入俄羅斯不過兩天。該報另一篇文章略帶失望地說,克里米亞的命運已經敲定,3個月內將成為俄羅斯的一部分。

德國《柏林日報》說,北極熊已經將黑海珍珠牢牢地握在手中,西方很難再奪回來,俄羅斯已經掌握了地緣政治的先機。英國《金融時報》稱,整個過程的推進速度快得令人喘不過氣來。俄羅斯搶佔克里米亞的舉動,引發了冷戰結束以來歐洲最嚴重的安全危機。「歡迎觀看冷戰第二季,」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分析師迪米特里·特列寧在美國《外交政策》雜誌這樣為局勢定性。

不少西方媒體認為,普京在協議簽署前向議會講話時已經表明了「堅持強硬立場的決心」。英國《衛報》稱,普京的講話主要涉及克里米亞回歸的合法性,不過,此次講話更廣泛的含義在於告訴西方「俄羅斯帝國回來了」,在蘇聯解體1/4個世紀後,俄羅斯終於可以站起來捍衛自身權利了。文章說,普京不是什麼演說家,他的表情基本沒什麼變化,即使在措辭變得憤怒而大肆指責時。要讓他微笑,就好像要讓他屈服讓步一樣。這個沒有表情的面孔隱藏著深刻的仇恨,帶來一種不寒而慄的效果。德國《每日鏡報》19日的評論認為,普京的演講充滿血性和自信,清楚地傳達出「他多麼瞧不起西方」。德國《明鏡》周刊以「強權」為題寫道,普京的講話是對西方的一次大算賬,同時表明他沒有妥協的空間。

3月18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就克里米亞獨立並加入俄羅斯在克林姆林宮演講

法國《費加羅報》報道稱,西方一致不承認克里米亞併入俄羅斯並表示對俄譴責,加入譴責行列的還有波蘭、日本等國,進一步制裁措施將陸續出台。前美國國務卿希拉里19日呼籲加大制裁力度的同時警告西方,普京想要重寫二戰後的歐洲版圖,「如果他僥倖逃脫懲罰,將會有其他許多國家要麼直接面臨俄羅斯侵略,要麼受到脅迫,成為俄羅斯的奴僕」。喬治亞前總統薩卡什維利的前顧問麥克尤和馬尼亞蒂斯在《華盛頓郵報》撰文,稱普京在講話中對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人付出的不公正高昂代價表達不滿,還譴責西方偽善,這都在動搖後冷戰時代的基本敘事格局。

「放狠話容易,動真格代價大」。英國廣播公司給西方的強硬聲音潑冷水。英國《獨立報》文章稱,對俄羅斯實施經濟制裁的問題是,這對我們自身所帶來的危害要大於其對於俄羅斯的危害。如果西方真想破壞俄羅斯經濟,就需要削減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和原材料,這在短時間內無法實現。在目前這個階段,歐盟自身已經一團糟糕,不想再給自己的傷口上撒鹽,「我們必須要現實些」。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還擔心,如西方制裁加重,俄羅斯可能會加速自己的「轉向亞洲」步伐。文章援引莫斯科投資分析師比爾格的話說,「俄羅斯在建設到中國的油氣新管道,還探討將輸氣管道一直連接到韓國。說到底,這才是俄羅斯未來的大市場。」

「德國之聲」認為,西方迄今的制裁和制裁威脅毫無用處,而普京已決意走一條對抗西方的特殊道路。無論是否願意,西方都將被迫接受這一新挑戰,並表現出決心、強硬及耐久力。與蘇聯的冷戰結束25年後,西方正同俄羅斯處在一個新的根本性抗衡之中。《紐約時報》19日題為「後克里米亞時代的俄羅斯—西方關係」的社論稱,美國和歐盟可能進一步加大制裁力度,但普京基本不可能受此威脅而改變立場。俄羅斯要付出的最大代價與西方採取的措施無關。奧巴馬的警告是對的,俄進一步挑釁除了導致自身進一步被孤立、削弱自身在世界上的地位之外什麼也得不到。這不符合俄利益,也不符合西方利益。

還有西方媒體擔心,如果制裁力度過大,俄羅斯與西方的對立和不合作會加大。德國《明鏡》周刊稱,克里姆林宮以「閃電戰」完成克里米亞併入俄羅斯的事實。普京是否會繼續擴大戰果,挺進烏克蘭東部仍難判斷。英國路透社分析說,儘管沒有人認為超級大國會再回到一觸即發的核對峙或地區性軍事集團對抗的狀態,但對其他安全問題以及全球經濟影響也相當巨大。摩爾多瓦和亞塞拜然等前蘇聯共和國處於冷凍狀態的衝突可能會復燃。德國擔憂,俄羅斯可能會以停止與西方在伊朗核問題、敘利亞內戰、阿富汗安全以及抑制朝鮮方面的合作為條件,加大對抗砝碼。任何一個方面發生問題,都會令美國與其歐洲和亞洲盟友的日子更加不好過。

沒俄羅斯,誰送美宇航員上太空?

德國《焦點》周刊19日說,西方現在只有三種選擇,一是繼續制裁,最後兩敗俱傷。二是默認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西方從此走向末路,影響力縮小。三是對俄羅斯硬碰,不惜發起戰爭,世界經濟大衰退。「今日俄羅斯」電視台網站19日援引俄羅斯之聲政治分析師迪米特里·巴比奇的話說,早在十多年前,西方就已經失去了影響俄羅斯的途徑,未來的措施也不會太明智。他認為,針對俄羅斯的制裁措施瞄準了錯誤的人群,西方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軟弱、不足、太晚。」英國《一周》雜誌網站文章19日的這個標題顯然是在表達對西方的不滿。文章說,普京要重新建立「蘇聯帝國」,西方面對這一威脅本應蘇醒,但現在好像還在夢遊一般。俄塔社報道說,美國國家地理學會計劃在自己的地圖上標明克里米亞是俄羅斯的一部分。該學會主任胡安·巴爾德斯表示,在俄羅斯議會批准克里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加入俄羅斯聯邦條約之後,這些領土就正式成為俄羅斯的一部分,「我必須跟蹤世界形勢,以保證地圖反映當前現實,無論現實怎樣」。

「西方的制裁,僅僅是做樣子嗎?」CNN以此為題的文章說,面對烏克蘭亂局,普京如果閑著什麼都不做,無疑是「政治自殺」。大多數西方領導人顯然認識到這一點,雖然他們表面上不這麼說。事實上,大多數乃至所有西方領導人或許都要感謝他們要對付的是普京而不是什麼鐵了心要恢復前蘇聯帝國的民族主義者。德國《斯圖加特日報》19日稱,普京讓奧巴馬和默克爾明白,誰是真正厲害的政治家。對外,普京採用大棒加胡蘿蔔的策略,而他充滿歷史感的演講顯然征服了國內。

俄羅斯總統普京、克里米亞議會議長康斯坦丁諾夫、克里米亞總理阿克肖諾夫和塞瓦斯托波爾市議會主席恰雷共同簽署條約

在克里米亞入俄協議簽署後,普京在紅場上受到了數十萬支持者的熱烈祝賀。莫斯科列瓦達輿情中心的最新民調顯示,普京的支持度達到72%,是三年多來的最高點。CNN19日引用傳記作者克羅波克的話說:「從許多方面來看,普京是俄羅斯民族意識的具體體現。在過去100年中,我們從來沒有一個領導人能夠像普京一樣如此接近俄羅斯的魂。」克羅波克還調侃說:「制裁俄羅斯並不符合美國利益,因為沒有了俄羅斯人,誰來送美國宇航員進入太空呢?」

西方有分析稱,普京的底氣里還有「中印支持」的原因。普京在18日的演講中稱,「我們感謝中國人民,中國領導人在看待克里米亞問題時,是從整個歷史和政治現狀的角度出發的。我們高度讚揚印度對這個問題的客觀立場。」美國「美國思想者」網站稱,全球1/3的人口支持俄羅斯立場,烏克蘭危機算是結束了。熟悉金融戰爭和恐怖主義的全球金融分析師凱文·弗里曼對美國新聞網站「theBlaze」說,「如果我們用經濟武器對付中俄,他們可能會轉而攻擊我們,並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俄羅斯軍事科學院學者彼得羅夫斯基19日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烏克蘭尤其是克里米亞,對俄的分量遠遠重於對美的分量,無論是用其抵制烏親歐政府,還是對抗北約,俄都不能容忍這個近在咫尺、俄羅斯族人占多數的共和國為美所控制。

克里米亞滿街都是俄國旗

路透社19日報道說,烏克蘭過渡政府總理亞采紐克當天召開內閣會議發布命令,要求第一副總理及代理防長緊急飛往克里米亞,「處理當地局勢」,「確保當地情況不會變成軍事衝突」。1名烏克蘭士兵18日在位於克里米亞辛菲羅波爾的烏海軍基地被打死後,烏克蘭代總統授權當地駐軍使用武器。據克里米亞通訊社19日報道,烏黑海艦隊司令蓋杜科當天被暫時扣押,因為他向部隊傳達了來自基輔對平民使用武器的命令。當天,烏海軍官兵被迫撤離海軍基地。

《環球時報》記者19日在辛菲羅波爾街頭看到,投票之後的大街小巷以及民眾手中的旗全換成了俄羅斯國旗,而之前一直封鎖議會大廈負責安保的哥薩克騎兵已經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正常的警察。首府的大規模集會也不見蹤影,在最繁華的大街上,一支民間樂團在賣力地表演。不過,緊張的跡象仍然可見,比如說首府小巷深處隨時可見的俄羅斯軍人和戰車。儘管他們刻意保持低調,但全副武裝的官兵和朝著街頭的炮口讓人很難放心下來。

克里米亞民眾舉蘇聯國旗和俄羅斯國旗遊行


推薦閱讀:

克里米亞閃電入俄 普京硬氣何處來?
烏克蘭國防部:俄軍進駐克里米亞一座導彈基地
克里米亞酒庄用240年歷史酒招待普京被指盜竊
普京高調歡迎克里米亞入俄 稱感謝中國支持 
烏克蘭局勢最新消息:奧巴馬稱克里米亞公投非法 簽署對俄制裁法令

TAG:俄羅斯 | 克里米亞 | 西方 | 爭論 | 怎麼 | 羅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