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監測,不能忽視這些細節!

如何進行規範合理的自我血糖監測?看這裡!

作者:武漢市中醫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 徐乃佳

來源:醫學界內分泌頻道

血糖監測是了解糖尿病病情的基本手段,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臨床工作中,存在著對血糖監測重要性理解不夠、血糖監測的方法不夠規範的問題,由此可能造成血糖達標困難的局面。

目前臨床上常用4種血糖監測方法,包括患者採用血糖儀進行的自我血糖監測、連續監測3天血糖的動態血糖監測、反映2~3周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血清白蛋白(GA)和反映2~3個月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血紅蛋白(HbA1c)。本文將重點探討如何進行規範合理的自我血糖監測。

自我血糖監測,因治療而異

自我血糖監測能反映實時血糖水平,評估餐前和餐後高血糖以及生活事件(如鍛煉、用餐及情緒應激等)和降糖藥物對血糖的影響,及時發現低血糖,有助於為患者制定個體化生活方式干預和優化藥物干預方案,提高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自我血糖監測可以選擇一天中不同的時間點,包括餐前、餐後2小時、睡前及夜間(一般為凌晨2~3點)。具體的監測頻率根據患者病情的實際需要及治療方案而異。

1、胰島素強化治療(每天3-4次胰島素注射或胰島素泵治療)

患者在治療開始階段應每天監測血糖5-7次,涵蓋三餐前後、睡前及夜間,如有低血糖表現,需隨時測血糖,如出現不可解釋的空腹高血糖或夜間低血糖,更應監測夜間血糖,達到治療目標後,每日監測血糖2~4次,以早晚餐前血糖為主。

2、使用基礎胰島素(中長效胰島素)

患者在血糖達標前,應每周監測3天空腹血糖,每兩周複診1次;複診前1天加測 5個時間點血糖譜(空腹、三餐後、睡前);在血糖達標後每周抽檢3次血糖,即空腹、早餐後和晚餐後;每月複診 1 次,複診前1天加測上述5個時間點的血糖譜。

3、使用預混胰島素

患者在血糖達標前,每周要監測3天空腹血糖和3次晚餐前血糖,每兩周複診1次,複診前1天加測上述5個時間點血糖譜,在血糖達標後每周抽檢3次血糖,即空腹 、晚餐前和晚餐後,每月複診1次,複診前1天仍然加測5個時間點血糖譜。

4、口服降糖葯治療

患者可選擇短期強化監測方案和餐時配對方案。

短期強化監測方案:如有低血糖癥狀、感染等應激狀態、正在對治療方案進行調整、糖化血紅蛋白升高者等,較適宜該方案,具體為:每周3天,每天監測5-7個時間點血糖。

餐時配對方案:是為了解飲食和相關治療措施對血糖水平的影響,一般患者均能選用,建議每周3天,分別配對監測早餐、午餐和晚餐前後的血糖。實施短期強化監測方案後,如血糖穩定、治療措施確定後可改為餐時配對方案。對於生活方式治療患者,建議每周測7點血糖譜(三餐前後、睡前),每天監測1次不同時間點的血糖。

自我血糖監測,操作細節很關鍵

自我血糖監測時,需規範操作細節,否則易造成血糖測量誤差。

1、使用血糖儀前,清潔采血部位,可用肥皂和溫水將手(尤其是采血部位)洗乾淨,並用乾淨的棉球擦乾,清潔後將采血部位所在的手臂自然下垂片刻,然後按摩采血部位,並使用適當的采血器獲得足量的血樣。

2、注意切勿擠壓采血部位以獲得血樣,因為組織間液的進入,會稀釋血樣,干擾血糖測試結果。

3、應一次性吸取足量的血樣量,在測試中不要按壓或移動血糖試紙或血糖儀等。

血糖監測表,作用很大

自我血糖監測對疾病的改善作用並不大,它的主要意義在於:一是可以客觀反映日常生活習慣(如生病、情緒變化等)和藥物對血糖的影響,從而促進患者的自我管理做出必要的改變;二是幫助醫護人員給患者提出個體化的建議。

因此,督促患者填好血糖監測表就顯得非常重要。血糖監測表應包含血糖、飲食、運動、情緒等多方面信息,能反映患者在一段時間內的血糖控制趨勢以及藥物、飲食和運動等對血糖控制的影響。

(血糖監測表模板,點擊可看大圖)

最後舉一個例子:一位老糖尿病患者複診時,筆者發現前一天其餐後血糖值明顯偏高,達到了13.1mmol/L,而往常都能控制在10mmol/L以下;但該患者那一天的飲食、運動等情況並無異常,唯有早上跟家人鬧矛盾,心情鬱悶,於是引起血糖波動。通過血糖記錄了解了這些,就不會輕易地調整治療方案了。

(本文為醫學界內分泌頻道原創文章,轉載需經授權並標明來源。)
推薦閱讀:

專家講堂 | 妊娠期糖尿病的飲食與監測
CDS 2015 | 5張表 6條口訣,助你輕鬆搞定血糖監測
骨密度:重複篩查有價值、定期監測可預測 10 年骨折風險
監測表明抗感染葯居藥品不良反應之首
2015 年全國細菌耐葯監測報告

TAG:細節 | 血糖 | 監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