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內臟脂肪超標嗎?兩大法寶為內臟瘦身
我們通常用體重指數(BMI)作為是否肥胖的衡量標準。體重指數(BMI)等於體重(㎏)/身高(m)2,中國人的BMI在18.5~23為正常,≥25為肥胖。眾所周知,肥胖不利於身體健康,然而內臟肥胖比外形肥胖更可怕,脂肪在腹腔內聚集會導致很多種疾病,特別是代謝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
什麼是內臟脂肪
從脂肪的分布來講,脂肪分為皮下脂肪和內臟脂肪,皮下脂肪主要堆積在臀、背及腹前壁的皮下,佔全部脂肪的80%以上,皮下脂肪堆積的人,人體呈「梨型」;內臟脂肪主要堆積在腹腔、大網膜、腸系膜、腹膜心包、肝臟、胃、腎臟和胰腺等主要臟器,多表現為腹型肥胖也叫中心型肥胖,會形成我們常說的「將軍肚」,身體呈「蘋果型」。亞洲人傾向於腹型肥胖,在體重指數低於歐洲肥胖標準時就發生與肥胖因素相關的疾病。
近年來有人提出正常體重代謝性肥胖,即按體重指數計算不屬於肥胖,但有和肥胖患者一樣的高胰島素血症和胰島素抵抗,有患2型糖尿病、高血脂和高血壓的傾向。據研究調查發現,中國人正常體重者也有14%的人內臟脂肪過多。因此,不僅肥胖的人有內臟脂肪,看上去不怎麼胖的人也可能存在內臟脂肪過多的現象。
內臟脂肪與糖尿病的關係
內臟脂肪水解產生遊離脂肪酸,遊離脂肪酸能抑製糖代謝過程,產生胰島素抵抗,降低葡萄糖的酵解,最終導致血糖升高。遊離脂肪酸導致胰島素抵抗的同時,又促進β細胞代償分泌胰島素,加上胰島素滅活下降而出現高胰島素血症。但最終由於脂質在β細胞中堆積,β細胞數目減少和纖維化導致胰島β細胞功能缺陷,致使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的功能下降。由於內臟脂肪的遊離脂肪酸能直接進入門靜脈,則更容易導致胰島素抵抗、β細胞功能衰竭最終導致糖尿病。
如何判斷是否存在內臟脂肪過多
我們可以從以下3點判斷自己是否有內臟脂肪。
1.看身材
如果是皮下脂肪堆積,身體呈「梨型」,一般良性肥胖較多;但如果是腰圍太粗,內臟脂肪堆積,身體呈「蘋果型」,未來發病幾率較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來讓自己的肚子變小,身體變瘦。
2.看腰圍
腰圍可以粗略地反映內臟脂肪堆積的程度。男性腰圍≥90厘米、女性≥85厘米即為腹型肥胖。
3.看胰島素分泌
做相關檢查看胰島素的分泌情況及敏感性,看是否存在高胰島素血症及胰島素抵抗;也可用CT或核磁共振的方法檢查內臟脂肪含量,B超可確定有無脂肪肝及其嚴重程度。
如何減少內臟脂肪
肥胖是多基因遺傳疾病,環境因素是目前肥胖增加的重要原因。合理飲食和經常性運動是減少和治療肥胖的關鍵。
建立合理的飲食結構,分配一天的總熱量,不漏餐,不吃甜食及甜飲料。粗纖維食品有利於減重,減低食慾。多食新鮮的蔬菜、粗糧,少吃高熱量食物。烹飪方式多採用蒸、煮、拌等用油較少的方法,少用煎、炸等方法。
鼓勵根據個體情況定製習慣性的經常性的日常活動,宜選擇飯後1小時開始運動,每次運動30~60分鐘,每周3~5次。肥胖者不宜劇烈運動,走路、游泳、騎自行車均有益。
推薦閱讀:
※病在脊柱,害在內臟!別說我沒告訴你!
※胃決定壽命長短 如何養胃
※吃得太撐怕有肚腩?九步操燃燒內臟脂肪助消化
※有了胎兒我們的內臟去哪了?我保證看完你會哭!
※巧除內臟老年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