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傳統道德的「合理內核」(思想縱橫)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華傳統美德是其核心內容。從良莠並生、瑕瑜互見的傳統道德中發掘其「合理內核」即中華傳統美德,並結合時代需要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對於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基礎性意義。
一般而言,任何社會歷史階段的道德都包含可以作出相對區分的兩個部分:一是反映一定社會歷史階段特徵的道德觀念與道德規範,如我國傳統社會中反映絕對君權與封建家長制關係的道德觀念與道德規範;二是超越一定社會歷史階段、具有久遠社會價值的道德觀念與道德規範。正如列寧所說的,人類社會存在著數百年來人們就知道的、數千年來在一切處世格言上反覆談到的、起碼的公共生活規則。例如,如何對待他人、如何對待國家和社會,就是超越一定社會歷史階段的倫理問題。相應地,建立維繫社會公共生活、調節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道德規範與道德準則,就具有長久的意義與價值。任何文化中都包含這樣的道德因素。
我國傳統道德是以「五倫」關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為基點、以一般公共生活為背景建構的,其核心範疇是所謂「三綱五常」。「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一種封建倫常秩序,即封建家庭關係秩序與政治關係秩序。總體而言,「三綱」所提倡的倫常秩序強調的是臣對君、子對父、妻對夫的絕對服從關係,這無疑不符合現代社會的道德要求,不符合平等的現代價值觀,應當摒棄。「五常」即「仁義禮智信」,它高度凝練地概括了中華傳統美德的精髓。從一定意義上說,「五常」超越了一定社會歷史階段,具有相當長久的社會價值。在「五常」中,「仁」是最重要的美德。「仁」,即仁愛。怎樣才能做到仁愛?依孔子的解釋,從積極意義上說,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從消極意義上說,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說,在人際關係中,我們要積極主動地助人;同時要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想到心同此理,自己不願受到傷害,就不應當傷害他人。「義」,即按照「仁」的道德原則和要求行事,不做不「仁」之事。「禮」,即行為舉止合乎禮儀規則,以及待人有禮。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最基本的要求。「智」是一種情境化的「實踐智慧」,強調行為者在具體環境條件下,依據一定道德原則和具體環境條件作出價值判斷。「信」,即人與人交往的誠信原則。儒家強調「民無信不立」,即不講信用之人是不可以依賴的。要做到有信,就要有誠意。誠、信二者內在關聯。誠為內因,發乎外則為信。因此,從誠與信的關係看,誠更為根本。「五常」所包含的道德觀念與道德規範,今天仍然以「日用而不覺」的方式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產生深刻影響。顯然,對它們進行揚棄,使之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總體範疇,不僅可能,而且必要。
推薦閱讀:
※如何在不做「道德帝」的同時,做一個明辨是非的人?
※為什麼社會普遍反對師生戀?
※「為什麼要報警?小男孩又不是你什麼人」。
※日本福澤諭吉為啥不贊成孔孟等道德教化
※道德(四)----上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