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于山水詩詞歌賦間

一場秋雨飄飄洒洒,送走了秋日的乾燥,給灰濛濛霧靄沉沉的天空徹底洗了個澡,露出了它往日乾淨的笑臉。人們終於可以舒緩一口氣,放心大膽且貪婪地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月到天心、風來水面,都有著清涼明凈的意味,只有微細的心情才能體會,一般人是不能知道的。人與自然的關係與感應,是密不可分和且是永恆的。美好的大自然風光,總能帶給我無限的遐想與美好感受。我願意享受這美好,也願意徜徉在描寫山水的詩詞歌賦中來陶冶性情,寄情于山水詩詞之間。「東臨礙石,以觀滄海。水何潺潺,山島聳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光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曹操於建安十二年,東征烏桓大勝,于歸師四季經碣石,乘興登臨,即景抒情,寫下這首豪邁的詩章,詩篇描繪了波瀾壯闊的大海圖景。全詩以滄海為中心,動靜結合,展現了它那吞吐日月含蓄星辰的雄偉氣勢和浩瀚景象,寄託了詩人浩大宏偉的胸襟和一統天下的壯志宏圖。登上高高的礙石山,來眺望蒼茫的大海。水波洶湧澎湃,山島高高的挺立在水中。山島上有叢生的樹木,各種各樣的奇花異草生長得很茂盛。吹起蕭瑟的秋風,水中湧起了水花波浪。太陽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銀河、太陽和月亮燦爛,好像出自大海里。慶幸得很,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感受。王維既善於作詩又精於書畫,其作品大都以寫意為主,力求神似,被譽為「畫中有詩,詩中有畫」。代表作是《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此事雖寫的是山居秋暮的幽靜景色,但詩人卻將自己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寄語於詩中。詩人用聲、光、色、態的語言,點染著大自然的一山一水,給人以平淡、自然、含蓄、空靈的藝術美感。如山水畫賞心悅目,清秀新麗,使人怡然自適。白居易的山水詩《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月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這兩篇作品都描繪得色彩濃艷,景色瑰麗,富有情味。它在藝術上用經過提煉加工的通俗平易的口語,以貼近自然的比喻,在美好的畫面中飽含著對山河的珍愛。柳宗元的山水詩,他的作品大多寓情於景。柳宗元的《江雪》是一幅江雪垂釣圖,又是比興寄託的自我人格的寫照。「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四句詩如一幅畫,有遠景、有近景,有山水、有人物,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既有層次,又有中心。廣闊遼遠,安謐冷寂,天地間完全被白茫茫的大雪所籠罩,飛鳥絕跡,渺無人跡,構成獨特的意境。詩人以漁翁自喻,身處逆境,不向惡勢力屈服,流露出孤芳自賞和不肯同流合污的精神。李白擅長各種詩體的題材,他不以山水詩著稱,但他的山水詩卻遠遠超越前人,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的山水詩與孟王詩派長於情韻不同,而充分體現盛唐的時代精神,以浪漫主義情調、豪邁的氣勢、飄逸奔放的風格,瑰麗的語言,描繪祖國山河的雄奇壯麗。他寄情山水,放浪形骸,充滿追求個性解放的熱情。《蜀道難》一詩氣勢磅礴,想像豐富,隨著反覆吟嘆的主題「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展開奇麗驚險的山川畫卷,雄建筆力蘊含著征服自然艱險的信念。他的山水風景詩,意境恢宏,構思神奇。如《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大膽的誇張,奇特的想像,構成雄偉氣魄,那驚詫讚歎之情躍然紙上。又如《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山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詩人描寫大山雄奇的對峙,長江激流奔騰,它充滿巨大的生命力,衝決一切阻遏前進的障礙。青山、白帆、紅日襯映,江山多嬌,引人神往。《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早晨才辭別了五彩雲霞映照中的白帝城,一天時間就回到了千里之遙的江陵。只聽見兩岸山間猿啼的聲音連續不停,輕快的小舟已經從重重疊疊的高山峻岭中的江面駛過了。寫行舟如飛鳥,猿聲、山影、大江一瀉千里,寄寓了作者豪邁和歡快的心情。他又常常把大自然擬人化,如《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又如:《登太白峰》:「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願乘冷風去,直出浮雲間。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一別武功去,何處復更還。」李白寫下了一首又一首的山水詩,譜寫出了一曲又一曲祖國河山的讚歌,表現了人民征服自然的自豪感。 杜甫也是描繪山水風景的聖手。他青年時代的《望岳》共三首,以詠東嶽泰山的這一首最具藝術魅力,為千古傳誦:「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首聯寫遠望之景。「岱宗」是泰山的尊稱,作者設問:泰山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然後回答:從齊到魯都可以望見它的顏色。「走了」即「未盡」。次聯寫近望之勢。「造化」指大自然,「鍾」是集的意思,這一聯說大自然把神奇和秀美都集中在泰山。山的北面背日易昏,山的南面迎陽早晚,一個「割」字寫出泰山莽蒼蒼地矗立的高大形象。三聯是細望之景。仔細一看,山中層雲疊起,使人的心胸為之激蕩,鳥兒飛歸山林,越飛越小,使人望穿雙眼也望不到底。末聯寫極望之情。登泰山頂峰極目遠望,其他的一些山都顯得那樣小。景象極為壯觀,又包含著深刻的哲理,發人深省,展示了詩人奮發進取的胸襟和抱負。晚唐詩人的山水風景詩不似孟王的恬淡,不似李白的豪邁,也不似杜甫的沉鬱。杜牧、李商隱,濕庭筠都有寫景名篇,以杜牧的絕句最為清秀,流傳最廣,《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這幅動人的山林秋景圖,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將其有機地結合起來,主題在第四句:夕陽晚照、層林如染、滿山雲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火紅、還艷麗。寫得情韻悠揚,餘味無窮。唐朝的山水詩題是歷代以來藝術成就最高的。這其中不僅僅是於唐朝的國力興盛,詩人們能夠覽遍祖國廣大河山寫下優美壯麗的山水詩,還因為這一時期的人才輩出,但是,山水詩的發展是沒有年代所限的。從總體看,宋代山水詩的數量質量不及唐代,宋詞以山水為主要題材的更少。但是也產生了一批描寫山水風光的名詩。王安石的詩喜歡用前人的詩句,但經他點化,常能構造出新鮮的意境。他晚年在隱居生活中寫了不少的山水小詩。如《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首詩寫晚年罷官,臨近金陵瓜洲渡口的所見所感。通過對景物的描寫抒思鄉之情、王安石的詩,學杜甫的剋扣錘鍊,而並不沉鬱蒼涼;學王維的詩情畫意又充滿對生活的熱愛。他還善於在小詩中發揮深刻的思想,探索人生的哲理,如《登飛來峰》:」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高層中。」蘇軾的詩詞風格,有李白的飄逸豪放,又集杜甫的沉鬱蒼勁,柳宗元的清新峻峭和白居易的自然明麗之下,「出新意於當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中」。他的山水詩以明麗的形象,濃郁的抒情、清新而獨特的意境和警策的寄意寓理見長,尤以小詩最精彩。如他詠西湖的名篇《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灧晴方時,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濃扶總相宜。」這首詩並沒有筆墨直接具體地描繪西湖的湖光山色,只抓住「斂灧」「空濛」兩個特徵加以「晴方好」、「雨亦奇」的讚歎,然後把西湖與西施媲美,欣賞和肯定西湖和西施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那種本色美,詩人在詩中努力創造的是意境美。他的《六日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寫雨景;"黑雲翻墨未遮斷,白雲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雲天。"小詩對雨景作了跌宕生姿的描述,詩人用「翻墨」比喻突如其來的烏雲,烏雲襲來而未遮青山,四周仍可見青山俏影:把雨點比喻珍珠紛紛跳入船艙,繪聲繪色,是急雨:一陣急風卷地而起,吹散烏雲,雨過天晴,望湖樓外的西湖更加浩瀚汪洋,開闊如天。詩人在酒醉之後,以矯健的輕捷的筆觸,描繪了西湖風雨突變的大自然美景。在民族頻臨危亡的關頭,近代詩人描寫山水的記行詩,恢復了悲壯蒼涼之聲,寄寓了重整山河的壯志。如譚嗣同七絕《潼關》:「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河流大野猶嫌來,山入潼關不解平。」開篇氣勢不凡:潼關雄居高山,馬蹄聲隨風飄散,黃河奔流在廣闊的原野上還嫌來縛,進入潼關後所有的山巒都突兀高峻。詩人寓情於景,表現了奔瀉千里的雄心和高山一樣奇拔的鬥志。 最喜歡毛澤東筆下的山水,則是另一種境界。不愧為一代偉人,千年難得一遇的一位傑出的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詩人。從詩詞中可讀出大氣魄,現摘錄幾首。沁園春《長沙》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 萬物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攜來百侶曾游。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推薦閱讀:

藝術時間 ? 司馬相如
10首原作籍籍無聞一經化用後名聲大作的詩詞歌賦
詩詞歌賦16(節令)

TAG:詩詞 | 詩詞歌賦 | 山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