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吳青:女權的實質是人權

89歲的吳青依然精神矍鑠。儘管腿腳不太靈便,需要拄一根拐杖,但她仍然堅持要全程站著對聽眾發言。她講起話來像中年人一樣中氣十足,與她看起來年邁的外貌似乎有些不符。吳青是已故中國著名作家冰心和社會學家吳文藻的幼女,也是北京外國語大學的教授,而晚年的她,更是以北京市人大代表和社會活動家的身份聞名。這是一場名為「女性力量-重塑商業」的沙龍,在其他嘉賓主要在討論創業、職場、領導力乃至育兒經驗的大氛圍下,吳青所聚焦的人權、民主、法治等政治性話語,似乎顯得有些不協調,而且,像「所謂中國特色主要就表現為中國欠缺人性」這樣的言論,也顯得有些過於刺耳。但她堅持認為她所關注的,才是中國社會最重要的話題。吳青一直積极參与政治活動。在1984年當選北京市海淀區人大代表後,她以憲法為武器,積極從事維權活動,成為第一位設立「選民接待日」的人大代表,為她的選民服務,後來又成為北京市人大代表。2001年,因開創性地倡導婦女權益和法律原則,她榮獲菲律賓政府頒發的「拉蒙·麥格塞塞公共服務獎」。後來,已經70多歲的吳青,又在北京市昌平區創辦了一所公益性的農家女學校,免費培訓學員。她的理念是,她想讓每一位農家女都記住:「你是一個人,然後才是一個女人,而每一個人都必須依靠自己的雙腿站立。」談到為什麼要在晚年關注農村女性問題,吳青表示,她的目標就是讓大家都能過上好日子,社會有正義、公平、公正。她覺得,要改變中國就要改變農村,要改變農村就要改變婦女,教育一個婦女,就相當於教育一代人,甚至幾代人。吳青為此親力親為。在這所學校里,她每次都要上第一堂課,主題就是講一個「愛」字——「因為每個人都要懂得愛,懂得真善美,才能是個真人。」然而,對於中國的整個教育體制,吳青還是很失望。她直言,中國教育里缺乏人性和道德教育,原因就是文革遺毒——「以階級鬥爭為綱」,「與人斗其樂無窮,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而她想通過自己一點微薄的努力,來爭取改變這樣的現狀。在中國,女性話題正在日益得到關注,女權主義者正在大量出現,其中甚至包括一些男性,而且,新生的女權主義呈現出多樣化的面相。作為一個老人,吳青能為中國的女權運動帶來什麼?在早年,吳青受在西方接受的教育影響,主要關注女權,但她後來發現,在中國,還是要從人權的角度去理解女權。「因為在中國,男人也沒有權利,只有男人女人都知道人權的重要,人們才會關心女人的權利、老人的權利、兒童的權利和所有人的權利。」在她看來,美國等國的經驗表明,最先關注環保等公共議題的往往是女性,這與女性對生命的重視和保護有關,而這為女性參與人權事業提供了天然的優勢。也許正因為這個原因,中國最近發生的與人權、法治有關的事件,也一直在吳青的視野範圍之內,也是她關注的焦點。在她看來,雷洋之死證明,中國依然是一個「人治」社會,而沒有進步到法治。但同時,她讚譽雷洋的妻子,認為她「很了不起,是一個很好的模範」,因為這位妻子依法、以和平抗爭的方式,要求得到知悉真相的權利。「權利沒有恩賜與給予,你必須站起來說我要我的權利,才有可能獲得權利。」吳青說。就像當年做人大代表時的做法一樣,她一直貫徹這樣的原則:用非暴力的形式來爭取權利,而且必須有法律依據,而不是只憑自己的感情,「因為憑自己的感情還是人治」,而中國不能再在人治的怪圈中越陷越深。「我在中國長大的,我經歷了所有的政治運動,太缺德了,都是人治,所以我要法治,所以我要改變。」從最初當人大代表的時候起,吳青也一直遭遇很多詆毀。「有人說我反黨反社會主義,說我『二百五』,說我瘋了,說我神經病,說我多了,我也不怕人罵我,」吳青很淡定地笑著說。但對於中國的改革是否在朝著正確的方向走這個問題,她認為,目前的形勢越來越糟糕,沒有民主和自由,言論受到嚴格的限制。從保護人權的角度來推動中國的女權運動,這或許是一個作風有些「老派」、但在中國當前現實中頗具新意的觀點。也許,這給人的啟示是,中國的女權主義者可以更多地考慮,如何將她們的訴求融入整個社會的人權法治訴求之中,成為推動中國社會整體轉型的一支獨特力量。(責編:林覺非)
推薦閱讀:

陳水扁家庭系列貪瀆案被刊入美國全球人權報告(圖)
什麼是人權——目前為止說的最清楚的
《世界人權宣言》圖文版
韓國廢除「通姦罪」 稱侵犯公民個人權利

TAG:人權 | 女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