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農民拒絕被城鎮化:現金不敢放家裡 不防賊防強拆

拒絕城鎮化 天津葛沽鎮農村「滯留戶」調查

一棟棟住宅樓拔地而起,一批批村民陸續住進城鎮。這是近幾年來天津市津南區葛沽鎮城鎮化過程中的一幅圖景。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不斷被拆除的農民房屋和愈發空蕩蕩的村莊,以及少數「滯留荒野」的村民。

大部分村莊都有「滯留戶」

2012年9月的一個夜晚,康泰一家三口像往常一樣,安然入睡。突然,「哐當」一聲巨響,激起了此起彼伏的犬吠聲,康泰從夢中驚醒,「這下壞了」。果不其然,康泰家的大門被反鎖,停在外邊的夏利車窗被砸得粉碎,車身被砸癟。

康泰是葛沽鎮南辛房村村民,汽車被砸,對他來說,早已不是第一遭了。村子沒拆遷前,康泰家裡就裝了4個監控器;現在又安裝了5個。通過調看錄像,康泰辨認出,3個砸車人中有兩個是跟拆遷有關的。康泰很肯定地說,汽車被砸,跟自己沒在「村民整合工作協議書」上簽字有著密切的關係。

2007年3月開始,葛沽鎮所轄村莊陸續推行「宅基地換房」政策(即農民自願以其宅基地,按照規定的置換標準,換取小城鎮內的一套住宅),與之同時進行的還有「土地換保險和補償」(即農民放棄自己的耕地,而政府則給予一定補償,並為其購買一定的社會保險)。這些就是康泰所說的「村民整合工作協議書」的主要內容。

當地多名村民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最早知道村裡要「宅基地換房」,是通過一份落款為「葛沽鎮鎮政府」的《告村民書》,但上面並沒有加蓋鎮政府的公章。其間,村委會還組織村民代表圍繞土地整合問題召開了「徵求意見會」,但許多村民認為是「下達命令會」。此後,政府委託評估公司對村民的住房和宅基地做了評估,並下達評估報告單;如果村民同意評估補償,村裡將為其提供一份「村民整合工作協議書」。簽完字、摁完手印後不久,村民就得在規定時間內交出房屋鑰匙,並從村裡搬遷到鎮上新建的還遷樓。而鎮整合工作辦公室隨後就會把村民住房推倒、推平,並對村民的耕地進行整合。

按照天津市的規劃,通過「宅基地換房」和「土地換保險和補償」,政府對原村莊建設用地進行整合,而節約下來的土地「招」、「拍」、「掛」出售,用土地收益彌補小城鎮建設資金缺口。

記者在當地採訪了解到,截至目前,葛沽鎮25個行政村中,將近20個村莊已通過「宅基地換房」和「土地換保險和補償」實現了城鎮化。

不過,近20個村莊中,跟康泰一樣,沒有在「村民整合工作協議書」上簽字,仍「滯留」在村裡的村民,還有不少。記者實地走訪了解到,楊惠庄村有3戶,劉庄村有3戶,辛莊子村、鄧岑子村也有兩三戶,南辛房村至少有4戶,葛沽三村甚至還有60戶左右。多位村民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近20個村中,大部分都有幾戶「滯留戶」。

提心弔膽的「滯留戶生活」

在其他村民搬到鎮里之後,「滯留戶」的生活開始變得不方便和不安全。

首先是吃水問題。多位「滯留戶」向《中國經濟周刊》反映,同意換房的村民搬走後,村裡的自來水管就被拆掉了,家裡的自來水也因此被停。楊惠庄村一位「滯留戶」說,2012年4月8日該村大部分村民搬走,4月20日該村就全面停水。「滯留戶」要吃水,就得去附近還沒有整合的村莊去拉水。「得厚著臉皮找熟人。」一名村民無奈地說。有的甚至要到幾里地外去拉水。

不單是水,「有線電視、固定電話也被掐了」,有的村甚至連電也給停了。南辛房村村民劉寶生,是村裡的低保戶,之前跟鄰居共用一個電錶。去年鄰居搬走後,房子被拆除,劉寶生便開始了沒有電的生活。因為沒有窗戶,即便在白天,劉寶生的屋子裡也「伸手不見五指」,照明,只能依靠他從鎮里買來的蠟燭。

但是,與這些生活上的不便相比,「滯留戶」更難以承受的是精神上的緊張與恐懼。

康泰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現在值錢的東西,比如首飾、現金、存摺等都不敢放在家裡了,「就口袋裡有一點錢,不過這並不是防賊,而是防強拆」。因為擔心被強拆,康泰夫婦晚上睡覺時,都「輪流值班」。

因為害怕強拆,一名村民在床頭上放著一把砍刀,不遠處還放著兩根木棍,以作防身。有的「滯留戶」則被人半夜用鎖鏈反鎖在了家中,天亮報警後,才被解救出來。

「整合是好事,我們都同意整合,就是給的不合適」。在葛沽鎮,幾乎所有不願搬走的村民都向記者表達了這樣的態度。

「宅基地換房」

為什麼變成「以房換房」

葛沽鎮靠近渤海,臨近濱海新區,土地以鹽鹼地居多,絕大多數村民種地收入並不多。

「如果給的合適,基本上都想搬。現在老頭老太太,都想吃勞保,只要交鑰匙搬家,就給你上勞保,夠60歲的,最低的好像800來塊錢,最高的好像1500多塊錢。」一位已經搬到鎮里居住的村民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誰不想住樓啊?住樓乾淨,而且還有暖氣。」

而「滯留戶」,大多數的宅基地上都存在「違章建築」。所謂「違章建築」,就是2003年之後建的房子。

據當地村民回憶,2003年,政府有關部門對葛沽鎮的農村住房做過一次普查,普查結果後來成了「宅基地換房」的重要依據。2007年開始的「宅基地換房」,為什麼選取2003年作為時間節點?採訪中,包括多位曾在村委會工作過的當地人都說「不知道」。

根據村民提供的有關拆遷補償方案,葛沽鎮的「宅基地換房」政策為:2003年房屋普查之前的住房:主房為土草結構,按可置換面積1:1.0置換還遷樓房;主房為磚木結構,按可置換面積1:1.1置換還遷樓房;主房為磚混結構,按可置換面積1:1.2置換還遷樓房。上述三種結構的「附屬房屋」的置換比例則分別是1:0.5、1:0.55和1:0.6。

而2003年房屋普查以後未經批准建設的房屋,則不能享受上述「換房」政策,只能按評估價值給予補償。「明明是宅基地換房,為嘛最後成了以房換房了呢?」多位「滯留戶」很是疑惑。

康泰一家三口,目前共有170多平方米宅基地,住房面積140平方米左右。其中,建於2003年之前的房屋,大概只有70平方米。剩下的70平方米,都建於2003年以後。康泰說,自己是考慮到孩子逐漸大了,將來要結婚,所以才新建了住房。

與康泰情況類似的村民還有很多。在許多「滯留戶」提供的房屋評估單上,記者發現,大多都存在著一定面積的「2003年房屋普查後建面積」和「2007年錄像保全後建面積」(即2007年的衛星航拍照片)。據「滯留戶」介紹,2007年錄像保全後建的房屋,補償更少,有的甚至沒有補償。

據了解,2003年後蓋的房子,補償基本上在每平方米1000元以內,而目前葛沽鎮的住宅每平方米市場價為3500元。以一間70平方米的房子計算,2003年後建的住房,補償價與市場價相差17.5萬元。這就是很多「滯留戶」不願搬走的重要原因。

在當地村委會看來,2003年房屋普查後建面積和2007年錄像保全後建面積,都是「違章建築」。因為2003年後,鎮里就不讓蓋房了,村裡也不給批地了。

此外,附房的置換比例只有主房的一半,多位村民也表示難以接受。「為什麼用作廚房、廁所、儲物間的附房,1平方米要折算為0.5平方米呢?」

評估存在很大的水分?

實際上,除了房屋之外,耕地上的果樹補償,也是很多村民不滿意的地方。

「1000棵棗樹只補償了60多棵,你說我能走嗎?」一位村民反問。另一位沒走的村民,地里種了500棵棗樹,最後只評估了20多棵。為此,他將評估的人臭罵了一頓,結果對方馬上改口說,「大爺你別著急,我給你40棵」。

據了解,棗樹補償最高280元一棵,如果按每棵棗樹補償280元計算,少評估940棵與少評估460棵,將分別少補償26.3萬元和12.9萬元。

果樹補償數量差距之大,原因何在?按照葛沽鎮「整合工作拆遷補償方案」的規定,2007年1月以後搶種的樹木不予補償。

當然,上述村民也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他們的棗樹,很多都是2007年1月之後種的。葛沽三村的一名村民說,2007年1月份之後,該村有100多戶搶種樹木的,主要是棗樹。據他猜測,應該是大家知道了將要土地整合的消息。後來,這些搶種樹木的村民得到了巨大的收益,「多的兩三百萬,最少也有十幾萬」。

所以,許多村民認為,評估存在很大的「水分」,有關係的就多評估一些,沒關係的就少評估一些。一些認為自己被少評估的村民很不平衡,從而成為「滯留者」。

就上述相關內容,記者與葛沽鎮政府聯繫採訪,鎮政府相關工作人員表示,要得到津南區宣傳部的通知才能接受採訪,而津南區宣傳部則拒絕了記者的採訪請求。

「村裡的財產沒有公開透明」

在眾多「滯留戶」中,葛沽三村村民的利益訴求最為特殊。同時,葛沽三村沒搬走的有60戶左右,在記者實地走訪的村莊中是最多的。他們不搬的主要原因是「村裡的財產沒有公開透明」。

2009年11月,葛沽三村村民李春福收到葛沽鎮鎮政府發的《告村民書》,得知葛沽三村即將進行土地整合,實行「宅基地換房」政策和「土地換保險和補償」政策。

因為擔心村集體資產評估有問題,李春福聯合村裡其他幾個村民,對葛沽三村的集體資產進行了摸底調查,並在此基礎上,繪製了一份集體資產地圖。在李春福家裡,記者看到了這份地圖。根據李春福等人的測量結果,葛沽三村人均擁有1.3畝耕地、8平方米的建築物面積和價值7萬元的農用工具、機械設備和其他設施。

而後來評估公司給出的評估價結果是:人均耕地0.6畝,集體資產1000萬元。據當地村民介紹,葛沽三村村民有3000人左右,1000萬元的集體資產,摺合每人3000多元。

對於如此之大的差距,李春福等人希望村委會能夠公開村集體資產。不過,據介紹,村委會並沒有公開相關信息。

按照葛沽鎮的「土地換保險和補償」標準,在「村民整合工作協議書」上簽字的村民,將得到5萬元一畝的土地補償款和一定的養老保險。60歲以上的村民,可以憑這份養老保險,每月領取700~1600元不等的養老金。這一補償措施,在葛沽鎮頗受老人歡迎。

不過,對於5萬元一畝的土地補償款,很多村民還是覺得太少了。楊惠庄村一名「滯留戶」告訴記者,該村人均耕地只有0.4畝,即每人只能得到兩萬元的土地補償款。而之前每年種地收入就有2萬元,再加上養羊收入2萬元,年收入就是4萬元。要是住樓,這些收入就都沒有了。

因為沒有工作,鎮里的物價又高,多位已經搬到鎮里居住的村民,也覺得有些後悔。「很多人住到鎮里後,呆在家裡沒什麼事干,這等於吃老本。之前蘿蔔才4毛錢一斤,現在都4塊錢一斤了。」一位村民說,「農民都住到了鎮里,土地都不種蔬菜了,物價上漲是肯定的。」

一位張姓村民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為了不閑著吃老本,自己都在天津衛視的求職類節目《非你莫屬》報名了,看看能不能找到工作。


推薦閱讀:

盤錦血拆:「依法擊斃」與「違法強拆」
點贊【強拆縱火主犯 被執行死刑】
非法強拆中的正當防衛權

TAG:天津 | 農民 | 城鎮化 | 拒絕 | 現金 | 強拆 | 城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