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差票房好成常態 青春片得了什麼病?

《匆匆那年》劇照

《微愛》劇照

《同桌的你》劇照

  自2012年《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在大陸上映以來,國產電影圈就吹起一股青春片之風,以年輕人為故事主角、講述年輕人愛情、成長故事的青春片屢屢創下票房佳績,在去年國產片票房前十榜上拿下4席,年輕偶像、年輕導演開始嶄露頭角,就連老導演們也開始涉足青春題材,絕對不敢忽視年輕人市場。

  但是,國產青春片也暴露出不少問題:除了少數紅得發紫的幸運兒之外,跟風的「票房炮灰」更多;口碑差票房好也成了青春片的常態。

  文/記者黃岸

  票房有奇蹟但跟風成「炮灰」的更多

  據統計,2014年中國內地電影總票房達到296億元人民幣。其中,在36部票房破億的國產影片中,以年輕人為主角或描寫年輕人成長、愛情故事的青春片對票房的貢獻不容小覷。其中,有兩部描述校園生活的青春片成績相當亮眼——《同桌的你》出人意料地拿到近4.6億元票房,《匆匆那年》更是在競爭激烈的賀歲檔中突出重圍,收穫近5.8億元票房,與主打年輕人市場的電影《後會無期》、《小時代3》一起打入2014年國產片票房排行榜前10位。

  然而,除了這些少數紅得發紫的幸運兒之外,國內每年產出的青春片堪稱海量,更多的青春片因種種原因而被埋沒在了茫茫「影海」之中。也有不少青春電影遭遇「影院一日游」,甚至根本沒人知道它曾經上映過,最終只能淪為票房「炮灰」。

  廣州金逸珠江院線經理謝世明認為,在跟風成性的電影圈出現這種現象很正常:「當年《瘋狂的石頭》火了之後,就出來一堆『瘋狂』系列電影,《泰囧》之後一堆公路喜劇跟風,一旦看到一個成功案例,馬上就會出現很多跟風之作。但很多電影話題不足、明星不多,再加上本身質量也不行,很有可能票房不好。」

  青春片大數據

  誰在看青春片?

  有調查數據顯示,中國觀影觀眾已經從2009年的25.7歲下降到21.4歲,90後觀眾正在成為中國電影觀眾主力軍。

  誰在拍青春片?

  與早些年只有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少數幾個導演才能堪稱大腕相比,年輕導演在近年迅速崛起,在2014年,韓寒、郭敬明、郭帆、陳正道、肖央、田羽生六位80後導演擠入億元票房俱樂部,他們的電影無一例外講述的都是年輕人的故事。而最近上映的電影《諜·蓮花》及《青澀日記》更是讓90後導演躍上舞台。而老導演們也不甘示弱,顧長衛以《微愛》首度嘗試現代都市青春題材,連張藝謀、徐克都曾表示,《歸來》、《智取威虎山》是拍給年輕人看的。

  誰在演青春片?

  有調查數據顯示,超過四成觀眾觀影前會關注演員的陣容。這也讓如今的電影越來越傾向於讓年輕演員擔綱。2014年,彭于晏、林更新、陳赫、楊子姍、楊冪、周冬雨、王珞丹、謝依霖等年輕演員都成了片方爭搶的香餑餑。而在2015年,可以預見還有更多新的年輕偶像走入大銀幕,鹿晗加盟的電影《重返20歲》上映10天票房破兩億元。即將上映的吳亦凡電影處子秀《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票房也被多方業內人士看好。

  影片質量差票房好成常態

  狗血的劇情、老套的故事、令人審美疲勞的老梗,或者徹底淪為粉絲電影,近幾年來雖然青春片屢創票房佳績,但遭到的觀眾詬病也不少。有網友戲稱:「所謂的國產青春片,無非就是一分手就下雨,一鬧彆扭就墮胎,這根本不能代表大多數人的青春,我們的青春沒有那麼不堪!」雖然票房「錢景」相當走俏,但青春片的口碑卻一直存在爭議,除了被吐槽「不墮胎不青春」,也有不少影評人認為,與周邊國家相比,國產青春片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泰國、韓國青春片的熱潮來得比我們更早,質量也更好。」

  此外,口碑越差票房越好也成為國產青春片一大怪現象。去年票房最高的青春片《匆匆那年》在豆瓣網上評分僅有5.4,《小時代3》遭到網友瘋狂吐槽,票房照樣高居榜單前列。

  業內意見:青春片熱潮遠遠未退

  青春片成了不少業內大公司的搖錢樹:博納影業2014年的單片冠軍為《後會無期》(6.2億元),樂視影業2014年的單片冠軍為《小時代3》(5.2億元),華誼影業去年的單片冠軍為《微愛》(2.8億元),三部都是青春片。雖然光線影業去年的單片冠軍為《爸爸去哪兒》,但《匆匆那年》和《同桌的你》兩部賣座青春片同樣為光線發行。在榜樣的鼓勵下,今年還將有大批青春片「襲來」。改編自暢銷小說的《左耳》、《何以笙簫默》,李玉導演新作重口味青春片《萬物生長》、由何炅執導的《梔子花開》都定檔今年上映。而在院線方面,同樣認為青春片未來將繼續形勢看漲,謝世明告訴記者,對於青春片接下來幾年的發展,他持樂觀態度。

  娛評  

  既然青春留不住,何必再去糟蹋它

王振國

  青春懷舊題材一拍再拍,一火再火,原因大概是感嘆青春不再的人太多了,面對生命中最難忘的記憶,不悔夢歸處,只恨太匆匆。只是,中國的電影製片人已經把青春弄成一坨快消品,把一代人的記憶如法炮製,快速上市。

  比如《匆匆那年》,有人批評它旁白矯情,有人批評它情節莫名其妙,不講邏輯,有人批評它濫用和拼貼80後青春時代的符號,這些都對,但在我看來,最大的問題是它不是一部正常的電影。

  你可以叫它流行音樂MV集錦,你可以叫它聲畫拼成的PPT,或者是一段抒情散文視頻,但就是不能將它稱為一部電影。沒錯,唯美的慢鏡頭,不著調的愛情嘆謂,矯情的旁白,無論男女主角多麼浪漫,最後都要想盡方法把他們分開,《匆匆那年》跟早年流行的抒情散文電視節目沒兩樣。

  再高的票房,也不能掩蓋電影的問題。《匆匆那年》主演的顏值高則高矣,可惜都是面癱,只有鄭愷扮演的男配角勉強過得去。情節雖然跌宕起伏,但轉折靠的都是女主角自作孽作死,或者,讓主角每到緊要關頭總是鬼哭狼嚎,難道這才叫做感情豐富?為什麼青春片里的人都不會用正常人的思維來處理問題?為什麼他們總是拚命地、離奇地害死自己?這成了2014年我不解的最大懸案。最不靠譜的是,你能相信,這幫成熟得夠資格生娃的男人女人,能像是高一的學生?30歲的人,能演得了16歲的少男少女?為什麼不用真正適合角色的新人?說白了,因為讓明星來演圈錢更容易。

  在我看來,這樣把心思放在如何植入廣告而不是拍好電影的做法,是廉價販賣了一代人的青春,對電影也缺乏基本的尊重,根本談不上什麼電影情懷,本質上是把懷舊青春片套路化公式化。

  年度金曲+歷史事件=中國式青春愛情片,看到中國觀眾這樣的消費習慣,估計中國的電影製片人都笑醒了,何必努力何必辛苦,從劇本、表演到細節都這麼隨意的電影,居然能隨便賣幾個億,還不趕快再拍一部!

  對青春片不能一竿子打死

黃岸

  不能因為少數的幾部青春片,就一竿子打死國產青春片,通通貼上「爛片」的標籤。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故事,雖然時下的青春電影代表不了80後、90後大多數人的青春,但也部分反映出了現代年輕人的某種狀態,且從目前的票房看來,它至少還是讓一部分人產生了共鳴。以及時下年輕觀眾對於青春片有巨大需求。

  青春片中也有不少帶有正能量的好電影,從小成本製作《青春派》到青春勵志電影《中國合伙人》都創下不俗口碑。而更多的青春片也不再只局限於「懷念青春」,轉而聚焦到年輕人的生存現狀。例如不久前上映的《微愛》,探討的就是「北漂」一族混電影圈的潛規則。


推薦閱讀:

趙文卓電影蕩寇風雲怎麼票房這麼差?
《侏羅紀世界》當年為什麼票房那麼高?
電影《我就是我》票房失利有哪些原因?
同樣是開心麻花《驢得水》為何票房不如《夏洛》

TAG:青春 | 票房 | 青春片 | 口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