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子」創盛世「促織皇帝」留話柄——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1398~1435)是明朝歷史上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長子,永樂九年(1411年),被立為皇太孫,確立了儲君地位。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熾病逝,朱瞻基即皇帝位,年號宣德。雖然明成祖朱棣曾經預言朱瞻基是個「太平天子」,但他從小就喜歡鬥蟋蟀)促織),因此又被稱為「促織天子」、「促織皇帝」。儘管他在位僅有十年時間,但卻是明朝歷史上著名的守成之君,以自己的德政和治道將明朝推向了「仁宣之治」的黃金時期,非常值得後人追記。  幼年受寵朱瞻基出生於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二月,自幼聰慧,喜好讀書,深得明成祖朱棣的寵愛。據說在他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曾經作了一個夢,夢見太祖皇帝朱元璋明宣宗朱瞻基像將一個大圭賜給了他,大圭上鐫著「傳之子孫,永世其昌」八個大字。在古代,大圭是權力的象徵,朱元璋將大圭賜給他,正說明要將江山送給他。朱棣醒來以後正在回憶夢中的情景,忽然有人報告說孫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馬上意識到,難道夢中的情景正印證在孫子的身上?在朱瞻基滿月的時候,朱棣看到他滿面英氣,長得非常像自己,感到非常高興,認為這個夢有特別的寓意,是個吉兆。  永樂五年(1407年),到了朱瞻基讀書的年紀,朱棣特地命自己最為信任的大臣、靖難之役的第一功臣姚廣孝為他講習經書,可見對他的殷切希望。朱瞻基也沒有辜負祖父的期望,學習刻苦,加之天資聰穎,過目不忘。他還留意古今興衰、歷朝治亂的內容,從中領會治國的道理。永樂十一年(1413年)端午節,宮中射柳時,朱瞻基再次給祖父臉上增了不少光彩。他不僅屢射屢中,而且當祖父當眾剛剛說了上聯「萬方玉帛風雲會」時,便立即叩頭對道:「一統山河日月明。」  朱瞻基既有著祖父朱棣的英武,又具備了父親朱高熾的睿智,難怪朱棣每每對人說:「此他日太平天子也。」一次,謁陵途中,當時身為太子的朱高熾因身體肥胖,行走不便,靠著兩名內侍攙扶,還是滑了一跤。漢王朱高煦在旁說道:「前人把滑,後人知警。」話音未落,身後有人應道:「更有後人知警。」說這話的便是皇太孫朱瞻基,漢王朱高煦不由得回顧失色。  在朱瞻基的成長過程中,不僅有寵愛與驕縱,同時也有鍛煉與拼爭。這一切當然都出自朱棣的安排,他一心想把這個皇太孫培養成同自己一樣追求文治武功的開拓之君。永樂中期以後朱棣遠征漠北,總是將朱瞻基帶在身邊,讓他了解如何帶兵打仗,鍛煉他的勇氣,這對後來朱瞻基的親征有非常大的幫助。每次遠征歸來經過農家,朱棣都要帶朱瞻基到農家看看,讓皇太孫了解農家的艱辛,希望他以後做一位愛民的好皇帝。正是在祖父朱棣的精心培育下,朱瞻基文韜武略,熟知政務,為將來治理國家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宣宗射獵圖》壯年勤政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明仁宗朱高熾病逝。朱瞻基以29歲的年齡即皇帝位,正值壯年,精力充沛,又有一定的治國經驗,且可以不用像他的父親那樣在太子的位置上苦苦等待20年之久,可謂恰得其時。  朱高熾病逝時,朱瞻基正在南京,當日就動身北歸。途中,聽說他的皇叔、漢王朱高煦要在半途截殺他,然後自立為帝。左右都勸他整頓兵馬以作防範。朱瞻基說:「君父在上,誰敢如此膽大妄為?」依然輕身出發,日夜兼程趕到北京。當時朱高煦還真的沒有派人設伏,因為他沒有料到朱瞻基會來得如此之快。回到北京之後,朱瞻基一方面妥善處理了父皇的後事,另一方面加強北京城的戒備,防止有人伺機作亂,然後從容登基,改年號為宣德,開始了他的帝王生涯。  朱瞻基登基之後,擺在他面前最大的問題依然是太祖皇帝朱元璋留下的外藩問題。這個問題在建文、永樂、洪熙三朝都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朱瞻基即位之後,馬上著手整頓軍務,準備迎宣德年間造雲紋銅熏爐接來自強藩的挑戰。朱瞻基的皇叔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就戰功赫赫,很會帶兵,永樂朝被封樂安之後,就從沒有放棄武力奪取政權的野心。終於機會來了,朱高熾病逝,年輕的朱瞻基即位,國家動蕩,正是造反的好時機,於是經過精心的準備後,朱高煦也像他的父親一樣扯起了「清君側」的大旗,矛頭直指五朝老臣夏原吉。  早已準備就緒的朱瞻基在大臣楊榮的建議下御駕親征,在聲勢上一下子就壓倒了叛軍,以前同意與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幾路兵馬也都按兵不動,明軍很快就包圍了樂安城,見大勢已去,朱高煦只得棄城投降,戰役以明軍的大獲全勝、生擒朱高煦而告終。群臣都勸朱瞻基將朱高煦正法,朱瞻基念其是藩王網開一面,沒有殺他,而是將他廢為庶人,軟禁在西安門內逍遙城。得勝回京後,朱瞻基馬上傳詔給另外一個皇叔、趙王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權,朱高燧並沒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衛兵馬)當時的親王都有自己的軍隊,稱做衛)。就這樣,明初近半個世紀的藩王問題在宣德朝終於得到了解決。  安南(即交阯國,今越南北部)問題也是朱瞻基成功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早在朱棣時期,由於安南內部的爭鬥,使得安南原來的統治者絕嗣,安南一片混亂。朱棣派大將張輔率兵平叛,並在安南正式建衙,派人管理。但是由於一些貪官污吏的壓榨,加之歷史淵源,安南幾乎沒有斷過兵燹,這使得明初的財政背上了沉重的負擔。朱瞻基即位時,安南問題日趨嚴重,朝廷軍隊不斷在安南遭遇敗績。在這種情況下,他毅然決定議和,放棄對安南的佔領。這在當時曾經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但從長遠來看,此舉減輕了人民負擔,節省了大批人力財力,也利於安南與中國各族人民的交往。  成功平定漢王朱高煦叛亂,圓滿解決趙王朱高燧危機和安南問題,除了朱瞻基本身的因素外,還與他所重用的賢臣有很大的關係。在他周圍有一批著名的大臣,文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又有像于謙、周忱這樣的巡撫,真是人才濟濟。  當然,作為守成之君,朱瞻基深知「民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而注意體恤民情,愛惜民力,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尤其重視農業,力勸農桑,鼓勵墾荒。因此,在他統治期間,百姓安居樂業,生產生活得到保障,商品生產程度提高,手工業得到發展,商路增闢,國內外貿易有所發展,農民起義也很少,社會財富迅速積累起來,時稱「宇內富庶,賦入盈羨」,是明王朝財力最雄厚的時期,也是明朝二百七十餘年間的極盛時期,出現了繼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之後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谷應泰說:「明有仁、宣,猶周有成、康,漢有文、景。」這樣的評論是有一定道理的。朱瞻基有一句名言,叫做「清心乃省事,省事可省官」,應該說這也是他為政治國的指導思想。  明宣宗繪《武侯高卧圖》英年早逝作為太平天子的朱瞻基,幼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使他能吟詩作賦,擅長書法繪畫。他登基後經常在春秋時節,與諸儒臣登臨萬壽山,泛舟太液池,於良辰美景中賦詩唱和。他的詩內容側重於重農、求賢,表達了勵精圖治、奮發有為的治國理念。他的繪畫則以山水、花鳥見長,他所繪的《戲猿圖》、《花下狸奴圖》手法細膩,頗見功底,有《瓜鼠圖軸》等流傳於世。  儘管朱瞻基涉獵廣泛,睿智過人,但作為一國之君,在歷史上也有一些為後世所不齒的事情。朱瞻基的正宮皇后胡氏,舉止得體,賢良溫淑,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皇后,但身體病弱,未能生育,故受到冷落。朱瞻基更喜歡貴妃孫氏,孫氏十歲時,經朱瞻基母親張太后等人向明成祖朱棣推薦,選入內宮撫養,成為以後他擇配的人選。孫氏雖出身低下,但面貌姣好,聰明伶俐,雖亦無子,然而深得朱瞻基的寵愛。  明宣宗繪《瓜鼠圖》朱瞻基一直不喜歡胡皇后,想更立孫貴妃為皇后,只是胡皇后賢明,沒有什麼過錯,找不到合適的借口。據說孫貴妃為達到自己的目的,想出了一條偷梁換柱的計策,派人在宮中四處打探,看哪位宮女被皇帝臨幸後懷有身孕,將找到的宮女藏在秘室之中,與外界隔絕,派專人送飯、照看。然後買通御醫,對外號稱自己懷孕,並偽裝了許多懷孕的跡象。由於當時孫貴妃深得朱瞻基寵愛,因此無人敢透露半點風聲,就這樣十月懷胎,宮女順利產下一子,孫貴妃馬上派人將孩子抱到自己身邊,並秘密處死了宮女,然後派人立即通知朱瞻基,自己也裝出一副產後非常虛弱的樣子。這個小男嬰就成了孫貴妃的親生兒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  孫貴妃「生」皇子朱祁鎮,使朱瞻基更立皇后的想法更加強烈。在朱祁鎮出生後不久,就有大臣上表請求立他為皇太子。胡皇后很賢惠通達,主動表示應早立皇太子。其實,按照當時的嫡長子繼承製,皇后親生的兒子才是最佳人選。此時雖然胡皇后沒有子嗣,但畢竟年輕,或許日後會有皇子。因此立朱祁鎮為皇太子,明顯有些操之過急。孫貴妃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假意推辭,說等皇后身體恢復後定會有兒子,自己的兒子不敢先於皇后之子成為太子,然而朱瞻基卻不願意等。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朱瞻基冊立尚不滿三個月的朱祁鎮為皇太子,是明代冊立太子時年齡最小的。三月,又發布敕書,廢胡皇后,立孫貴妃為皇后。對於胡皇后無故被廢,時人聽說後都很不理解,議論紛紛,非常同情胡皇后。幾年後,朱瞻基也頗生悔意,曾說過「此朕少年事」,算是自我解嘲吧。  《明宣宗行樂圖》(局部)  除了這件事外,朱瞻基還有一個很值得一提的問題。這位年輕的天子有一種很特別的愛好,就是喜歡鬥蟋蟀。因為這種緣故,鬥蟋蟀在全國風行起來,蟋蟀的價格扶搖直上。朱瞻基對鬥蟋蟀達到了痴迷的程度,即位之後,他經常派宦官選取上好的蟋蟀。後來他覺得北京的蟋蟀不好,曾經讓各地採辦上等蟋蟀來京。地方官員為了取悅他,都變本加厲地下達任務,一度給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負擔,弄得雞犬不寧。朱瞻基也因此被百姓們稱為「促織天子」、「促織皇帝」。  也許是忙於歌舞昇平,聲色享樂,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朱瞻基染上不明之症。病危之時命左右起草遺詔,由太子繼位,所有軍國大事均須稟告太后方能決定。不久死於乾德宮,終年三十八歲,可謂英年早逝。朱瞻基死後,被謚為孝章皇帝,廟號宣宗。
推薦閱讀:

開元盛世有多盛?
第二講 唐太宗:開創盛世的聖君(6)
[轉貼]唐末宋初:1000年前的山水畫盛世 【貓眼鑒寶】
上聯:鳥語花香,鳳舞江山歌盛世,如何對下聯?
范冰冰&阿嬌的盛世美顏都敗給小粗腿,還有救嗎?

TAG:皇帝 | 明宣宗 | 盛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