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天下終歸司馬家——西晉

西晉(265—316年)是三國亂世後的朝代,西晉君臣在政治上是得到北魏承認的,這點有別於後來的東晉。晉武帝司馬炎於265年取代曹魏政權而建立,國號晉,定都洛陽,區別於五代時的後晉,史稱「西晉」,又稱為司馬晉。西晉為時僅五十一年,若由滅吳開始計算的話,則僅三十七年,共歷四帝。280年,晉滅東吳,完成統一。公元311年,劉聰領匈奴軍隊攻佔了西晉的都城洛陽,俘獲晉懷帝,西晉軍隊則在長安擁立愍帝,延續西晉政權。五年後,即316年,劉曜又率領匈奴軍攻破長安,愍帝獻城投降,西晉結束。第二年,司馬睿在建康稱帝,續建了晉朝,史稱東晉。

三國時期,司馬懿作為曹操的軍師與吳、蜀交戰,因其卓越的軍事政治指揮才能,連續輔佐曹丕、曹叡、曹芳三帝,成為魏國的實權人物,其家族在政治鬥爭中不斷打壓異己,成為了魏國中最大的實權者,權力超過皇帝。公元251年,司馬懿卒,其子司馬師、司馬昭先後掌權。司馬昭權勢極大,自封為晉王,封其子司馬炎為太子,實則曹魏王朝真正的掌權者已經是司馬家族了,司馬家族開始準備取魏而代之。曹魏在司馬氏的指揮下已先於263年滅了蜀漢,公元265年,司馬昭卒,其子司馬炎廢魏帝曹奐,逼其禪位,改國號為晉,都於洛陽,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西晉王朝,司馬炎為晉武帝。終於279年發動晉滅吳之戰,280年滅孫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統一。

西晉發展:

掃滅蜀國

滅蜀之戰是三國後期的吞併戰。263年,曹魏實際領袖司馬昭決定向蜀漢發動戰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分東、中、西三路進攻漢中。蜀漢則以姜維為首組成抵抗軍,據劍閣天險與魏軍相持,魏軍不能前進。鄧艾遂率精兵偷度陰平攻佔江油城,進逼成都。蜀漢後主劉禪不戰出降,姜維聞訊後帶部投降鍾會,兵變不成,自刎而死,蜀漢滅亡,開始了三國時代統一的序幕。

征服吳國

為了完成滅吳大業,晉武帝在戰略上做了充分準備。早在公元269年,他就派羊祜坐守軍事重鎮荊州,著手滅吳的準備工作。羊祜坐鎮荊州後,減輕賦稅,安定民心,荊州與東吳重鎮石城相距最近,晉軍採取了「以善取勝」的策略,向吳軍大施恩惠。

晉武帝在襄陽一邊命羊祜以仁德對吳軍施加影響,一邊在長江上游的益州訓練水軍,建造戰船。經過長達10年時間的充分準備,公元279年,晉軍開始向東吳展開大規模的進攻。為了迅速奪取勝利,晉軍分五路沿長江北岸,向吳軍齊頭並發。

由於晉武帝準備充分,時機恰當,戰略正確,前後僅用了四個多月,便奪取了滅吳戰爭的全部勝利。從此,東吳的全部郡、州、縣,正式併入晉國版圖。

公元280年,三國鼎立的局面完全結束了。晉武帝司馬炎終於統一了全國,結束了八十年的分裂局面。滅吳之後,王濬送吳主孫皓於洛陽,晉武帝司馬炎封他為歸命侯。

太康盛世

晉武帝統一全國之後,知道如此長時間的戰亂給百姓帶來的苦難,便開始國內的發展。朝廷採取措施,從鼓勵墾荒、興修水利、擴充勞動力和加強監督等方面來促進農業生產。公元267年,晉武帝頒布鼓勵農業生產的詔令。西晉統一後,晉武帝於太康元年頒布戶調式,推行占田法和課田法。占田、課田制下的農民,為一家一戶的個體小農,他們生產獲取的糧食除繳納田租外,都歸他們自己所有。這一制度的推行,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為保持政治穩定,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晉武帝於太康元年還公布了官品占田和蔭人以為佃戶、衣食客的制度。法令規定,官品第一至第九,各以貴賤占田。第一品可以占田五十頃,以下每低一品,遞減五頃。又各以品之高低,蔭其親屬,蔭其客戶,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宗室、國賓、先賢之後及士人子孫,也都有這種特權。特權擴大到士人子孫,這是秦漢時世家地主範圍的擴大,特別是儒宗這一等級的延伸,但也是這些特權為後來西晉的滅亡種下了火苗。

西晉的這些措施,無疑給世族地主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更多的優厚待遇,還有利於統治階級利益上的平衡。但士族地主特權過大,助長了他們在生活上和政治上的腐化,同時影響庶族地主的利益和農民的利益,階級矛盾在後面開始愈發的尖銳,各階級為了利益爭鬥愈發的激烈。

280四月改元太康。在以後的10年左右(280—289),是西晉相對繁榮穩定的時期,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西晉政府重視生產,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民和俗靜,家給人足,牛馬遍野,餘糧委田,出現了四海平一、天下康寧的昇平景象,史稱「太康盛世」,在多年戰亂後終於社會有一點穩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可惜好景不長~~~晉武帝去世不久,西晉王朝就發生了「八王之亂」,這場戰亂長達16年,加上天災不斷,瘟疫流行,廣大勞動人民又開始大批死亡或流離失所,「太康繁榮」的盛景很快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八王之亂是中國西晉時統治集團內部歷時16年(291~306年)之久的戰亂。戰亂參與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王。

301年,趙王倫自立為帝,改元建始,惠帝退位為太上皇。三月,齊王冏、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三王聯合常山王司馬乂(後封長沙王)伐趙王倫。306年東海王越攻入長安。河間王顒和成都王穎敗走,最後相繼被殺。東海王越迎惠帝還洛陽,隨後惠帝被毒死,東海王越立豫章王司馬熾繼位,是為晉懷帝,由東海王司馬越專政。八王之亂至此結束。

16年中,參戰諸王多相繼敗亡,人民才是戰亂最直接的受害者,社會經濟被嚴重破壞,之前的太康盛世得以修養在八王之亂中全部覆滅,西晉統治集團的力量消耗殆盡,隱伏著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便迅速爆發,為之後西晉的滅亡帶來了直接的影響。

西晉最嚴重的腐敗:士族攝政

士族,是由東漢以來見於史籍的冠族、甲族、著姓發展而來的,魏晉時由於九品中正制的實行,士族基本上壟斷了官位,成為世襲士族,對於統治階級來說是可以永久鞏固自己利益,但是帶來的後果是士族力量不斷壯大,他們對於各自士族利益超過對國家的利益。著名的士族大姓有:東海王氏、平原華氏、河東裴氏等大氏族。

他們崇尚玄學,標榜曠達、逍遙。士族大多擁有龐大的莊園,莊園中心建築堡壘,四周是良田茂林,果園清泉,莊園的布局條件極為奢侈。莊園里有眾多的部曲、佃客,平日辛苦耕作,有些特殊情況下還要保衛城堡。按理來說士族是帝國的得利益者,不應該去反對西晉政府。但事實上,勢力的擴展使他們的野心無限膨脹,想要擺脫皇權的桎梏,對於自己士族在於國家中的利益都想最大化;聲勢浩大的流民起義迫使士族們不得不考慮緩和階級矛盾的可能,他們一方面控制著社會資源,一方面又控制著政權,他們為了鞏固自己利益,最後放棄了國家。

公元311年,匈奴大軍第三次圍攻洛陽,帝國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而南方諸州的牧丞或擁兵觀望或象徵性的出兵「勤王」,根本就沒有為了國家去戰鬥。結果洛陽失守,懷帝被俘(漢族皇帝被胡人俘虜這還是第一次!!這簡直就是整個民族的恥辱,然而在利益面前,那些士族放棄國家)。接著漢國大將石勒閃擊荀唏,青兗淪陷。公元313,懷帝在平陽遇害,在長安狗延殘喘的晉愍帝司馬業下令司馬睿、劉琨等的共七十萬大軍分三路合擊平陽。結果身為此戰主力的司馬睿在士族的鼓動下竟抗命不遵,致使西晉王朝的最後一次大反攻流產。公元316年,長安陷落,西晉滅亡。不久,完全代表士族利益的東晉建立,皇權衰微,門閥專政,士族的目的達到了。

氏族建立的國家最終卻敗在了士族手上,即使有太康盛世也改變不了西晉帝國的命運。帝國內部的矛盾太多,利益的衝突導致了政權的動蕩。最根本的人民在長時間的戰亂後還是沒有得到最需要的土地,然而士族的利益卻是最大化,最終卻是他們在一定程度上結束了王朝,毀滅了帝國,不免有些可笑。人民才是國家最基本的利益。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守弱學(西晉)杜預
西晉·張華《鷦鷯賦》
陳益峰:西晉羊祜掘祖墳,破王氣終做折臂三公
西晉·潘嶽《閒居賦》

TAG:西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