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產視野丨隱秘西南的南宋洞天:大足道教石刻(上)
幼時看《西遊記》,讀到豬八戒的故事,八戒官居天蓬大元帥,後因得罪嫦娥仙子,被玉帝貶下凡塵,才變成這副模樣,當時便想這天蓬大元帥該是何等威武呢?在重慶市大足縣的宋代道教石窟中,我找到了答案,在南山、石門山、舒成岩那些僻靜的山頭,童年的神話世界裡的千里眼、順風耳,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也在眼前一一浮現,恍若道教的諸神之國。道教在兩宋極受尊崇,神系也在此時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道教美術逐漸走向成熟,造像也完全成了中國人喜聞樂見的「柳眉杏眼」形象。
南山,中國最繁複精美的道教龕窟
1945年,一支由國學大師楊家駱、顧頡剛、馬衡率領的14人考察隊從陪都重慶來到大足縣,順著一條青石板路走進一個叫寶頂山的地方,眼前是一個雜草密布的洞窟,幽靜、陰森,只聽見水滴在岩石上的迴音。隊員擰開手電筒,光束照在一個菩薩的臉龐上,她面容清秀,雙目微閉似在沉思,只有花冠上的蜘蛛網與衣飾上厚厚的塵土,暗示著這裡是一個塵封已久的佛國。幾天後,考察隊返回重慶,向全國宣布:「大足石刻湮沒千載,此次考察隊的成就,實與發現敦煌相伯仲。」「考論其價值,以為可繼雲岡、龍門鼎足而三。」
這次發現後,大足石刻作為中國宋代佛教石窟的代表作開始為世人所知,如今更是享譽全球的世界文化遺產,與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雲岡石窟並稱「四大石窟」。可有誰能知道,在這片土地上,同樣誕生了中國題材最豐富、雕刻最精良的道教石刻。如今,寶頂山、北山已是遊人如梭,而在南山、石門山、石篆山、舒成岩僻靜的山頭,那些道教神靈至今仍不為人所知。
大足縣城的一北一南,橫亘著北山與南山,如果說北山梵音繚繞,那麼南山就是清靜寧謐了。2015年初秋的一個清晨,我來到南山時,狹長的石板路上鋪滿了落葉,踩在上面簌簌作響,一步一步引領著我走向朝拜之路,路的盡頭有個古樸的院落,硃紅色的木門緊鎖,木門的那頭,那些宋朝故事彷彿仍在活靈活現地上演著。
八百多年前的一天,或許也是這樣一個秋日,重慶府大足縣鄉賢何正言與妻子楊氏來到南山,當時的南山也叫廣華山,修篁夾道,古樹參天,山中有座玉皇觀。何正言徑直走進玉皇觀,找到道長,聲稱自己願意出資開鑿石窟。道長對這位何大官人早有耳聞,在此之前,何正言已在大足各地廣施功德,比如北山多寶佛塔中的第8、9龕,就是他捐資的。何正言生活的南宋,老百姓既信道,也信佛,佛道諸神一同庇護著芸芸眾生。在縣城西南二十多公里的龍崗鎮,有個叫嚴遜的官人以錢五十萬購買了一處石篆山,並延請工匠在山上開鑿了佛教的三身佛、文殊普賢,以及道教的太上老君與十真人,佛道融合在當時的大足似乎頗為常見。
圖01/「三清古洞」採用中心柱窟布局,龕口立有兩根龍柱,中心柱雕有「三清」「六御」,通道兩壁排列三百六十位靈感天尊。
何正言捐資的這龕,就是南山第4號「三清古洞」,高391厘米、寬508厘米、深558厘米,體量龐大,雕刻精良,堪稱中國道教最繁複精美的龕窟,縱使何正言家境殷實,恐怕也難承受,於是道長安排同縣人張全一與他一同成了功德主。「三清古洞」採用中心柱窟布局,龕口立有兩根龍柱,中心柱上雕有「三清」,中心柱與後壁形成一個通道,通道兩壁密密麻麻排列三百六十位靈感天尊,它們或為文官,或為武將,文官持笏板,武將雙手合攏,兵器橫放在腕上,道教宣稱今世的富貴榮華皆是前世供奉上元、中元、下元各一百二十天尊之果,這些靈感天尊恍若佛教的千佛一般,密布整窟。
北宋末年,金人佔據北方,宋朝皇室逃亡至臨安(今浙江杭州)建國,大量遺民隨之南遷,其中就有不少工匠、畫師。對打小就生活在大足的何正言而言,國讎家恨離他很是遙遠,蜀地自古安定,縱使北宋滅亡對他的生活也沒太大影響,只是縣裡來了幾個北方來的工匠,鄉鄰都說他們手藝不錯,有個叫胥安的工匠,祖籍潁川(今河南禹縣),在北山開鑿了轉輪經藏窟,裡面的寶印觀音、蓮花手觀音、白衣觀音細膩柔美,極富神韻。或許,何正言延請的也是位北方匠師,這才能將中國北方早期流行的中心柱窟布局帶入大足。
圖02/大足南山三清古洞堪稱中國最繁複精美的道教龕窟,體量龐大,雕刻精良。
「三清古洞」中,三清之下有六尊造像,四位男神頭戴冕旒,手捧玉圭,端坐在龍椅之上,一派君王派頭;兩位女神顏容美麗端莊,衣飾鮮艷華美,又有後、妃之態。長期以來,關於這六尊造像的身份,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四川省社科院胡文和研究員認為,四尊男神為玉皇大帝、紫微大帝、長生大帝、青華大帝,兩尊女神為后土皇地祇與王母娘娘,即道教的「四御」與「二元君」。美國密歇根州大學景安寧先生則提出,三清下方的六尊神像應為完整體系,即道經中的「六御」,而「六御」在宋代只有一種組合,即玉皇大帝、天皇大帝、北極大帝、聖祖及后土皇地祇、聖祖母。
圖03/南山三清古洞通道兩壁密密麻麻排列三百六十位靈感天尊,道教宣稱今世的富貴榮華皆是前世供奉上元、中元、下元各一百二十天尊之果,靈感天尊恍若佛教的千佛一般,密布整窟。
這個聖祖頗值得一說,它是宋朝皇室信奉的趙氏始祖趙玄朗,說起來還是北宋年間的一樁舊事。唐朝尊太上老君為「大聖祖」,宋朝皇室祭拜起來總有點名不正言不順,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十月,真宗自導自演了一場「歷史劇」,主演是他自己,演員則是他的臣子們。真宗稱夢見玉皇大帝傳書,言祖先趙某不久將攜天書下凡,果然,幾天後的一個夜晚,趙玄朗天尊在眾仙簇擁下飄然而至,他自言是人皇九人中一人,曾下凡為軒轅氏黃帝,後又為趙姓祖先。宋朝皇室給趙玄朗上尊號「聖祖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下詔在各州縣天慶觀(宋時皇家道觀)增設聖祖殿,供奉聖祖造像,州縣官吏上任或卸職都要到聖祖殿朝拜,不得騎馬坐轎入門。為避趙玄朗之諱,玄元皇帝老子改名為真元皇帝,連玄聖文宣王孔子都改為至聖文宣王。
從宋真宗朝開始,「六御」在宋朝國家祭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們分別對應著天地崇拜、天帝崇拜與祖先崇拜——玉皇大帝與后土是上天與大地的主宰,天皇大帝與北極大帝掌管著浩瀚的宇宙星空,聖祖趙玄朗與聖母則承載著祖先的榮光。
不過,北宋與遼、金的對抗中一直落於下風,丟掉了北方、中原的大片領土,聖祖、聖祖母崇拜在遼、金統治區無法推行。元朝更甚,至元三十年(1293)4月,元成祖忽必烈下詔搗毀中國所有的聖祖殿,元成宗更是下令,道士私藏皇宋像者可處極刑。在這樣的高壓政策下,盛極一時的聖祖、聖祖母造像大多被搗毀,而在偏僻的大足縣卻僥倖留存了下來。有意思的是,毗鄰大足縣的安岳縣獅子岩,也有一龕聖祖、聖祖母造像,居然還在岩壁上留下了「聖祖」「聖祖母」題刻,這在元朝是殺頭的罪名,可能是南山、獅子岩太過偏僻,元朝統治者也是鞭長莫及了。
「三清古洞」左右龕口各浮雕六個圓龕,隱約可見螃蟹、獅子、一人牽馬、天秤等圖案,遊客往往大為驚奇,這不是十二星座么?中國古代天文學中,其實早就有十二宮的說法了,即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大火、析木、星紀、玄枵、娵訾。道教以十二支辰配屬十二宮,每一宮中有主神參將,主宰眾生的壽命、福報、財運、災難。現代人喜歡用星座占卜星辰,殊不知古人早就認為十二宮可以影響人生禍福了。如此說來,這位何正言,還是位占卜愛好者?
后土三聖母,何正言的希冀與煩惱
兒子何浩自幼飽讀詩書,早些年通過了鄉試、府試兩級選拔,只是參加禮部的進士科考試未能擢第(故題記中稱鄉貢進士),雖說有點遺憾,倒也不勞何正言費心。在南山,何正言與何浩還捐資開鑿了一龕「注生后土聖母」,她們是宋代主管生育的女神,宋人無不希望祭拜她們求得子嗣。讓何正言發愁的,是否也因何浩未有子嗣?至少,石窟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想像空間。
后土聖母雍容華貴,頭戴鳳冠,身著華服,端坐在龍椅之上,左右各有一位女神,可能是道經里記載的「衛房聖母」和「保產聖母」。「衛房聖母」曾出現在明代小說《金瓶梅》中,西門慶去玉皇廟做醮事,就乞求過她的保佑。石窟左壁有一位身著甲胄的神將,題記顯示,它是「九天監生大神」,右壁有一位頭戴釵、身披霞帔的女子,便是「九天送子夫人」了。
中國人常說「皇天后土」,后土信仰早在先秦便已出現。《禮記》說:「地載萬物,天垂象,取材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故教民美報焉。」在農耕社會,人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大地,萬物的生長也是大地的恩賜,因此對土地的崇拜便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漢朝將后土列入國家祀典,成為與昊天上帝對應的大神,此後歷朝歷代都供奉有加。后土本是男神,古人受天陽地陰觀念的影響,隋唐年間逐漸將后土塑造成女神形象,民間俗稱「后土娘娘」。宋代后土信仰尤為興盛,北宋政和六年(1116)9月,宋徽宗封后土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祭祀禮儀等同玉帝,掌管陰陽生育、大地山河。
掌管大地的后土,享受著國家的祀典;而流傳在民間的后土,則因為有生育、送子的神力,擁有著廣泛的信仰,成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神祗,這或許也就是何正言、何浩父子捐資開鑿這龕「后土三聖母」的希冀了。這倒頗符合「后土」的本意,甲骨文中的「後」字都是女性形象,有的還帶有明顯的乳房之形,可見「后土」本身就有生殖、孕育之意。
何正言的生活軌跡中止於1154年。在北山觀音坡第1號地藏、引路王龕中,我們找到了一則「亡……何正言」的題記,地藏、引路王菩薩通常為亡者而開,推測何正言死於1154年前。除了這些斑駁的題記,這個鄉紳並未在史書中留下更多線索,我們無法得知,他去世前是否得償所願弄孫為樂?歷史要感謝何正言,他的希冀與煩惱,為中國道教留下了兩龕精美絕倫的佳作。
玉皇大帝,從跑龍套小神到「四御」之首
「三清古洞」中心柱側面還雕了一幅「玉皇大帝巡遊圖」,玉皇大帝氣宇軒昂,雙手捧玉圭,立於瑞雲之上。侍從有的執華蓋,有的執日、月寶扇,有的高舉幡、旌、幢,有的捧瓶、盆,簇擁著玉帝前行,那派頭真如古時的皇帝出巡了。
幼時讀《西遊記》,除了孫悟空,印象最深的就是玉皇大帝了,它住在金闕雲宮靈霄寶殿中,掌管天地人三界,統率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托塔李天王、哪吒、四大天王、四值功曹、九曜星官、二十八星宿以及四海龍王、雷部諸神等都是其屬下,連如來佛、觀音菩薩都敬他三分。《西遊記》第四回「官封弼馬心何足 名注齊天意未寧」,寫到了玉帝的天宮:
天上有三十三座天宮,乃遣雲宮、毗沙宮、五明宮、太陽宮、化樂宮……一宮宮脊吞金穩獸;又有七十二重寶殿,乃朝會殿、凌虛殿、寶光殿、天王殿、靈官殿……一殿殿柱列玉麒麟。壽星台上,有千千年不卸的名花;煉藥爐邊,有萬萬載常青的瑞草。又至那朝聖樓前,絳紗衣星辰燦爛,芙蓉冠金碧輝煌。玉簪珠履,紫綬金章。金鐘撞動,三曹神表進丹墀;天鼓鳴時,萬聖朝王參玉帝。
道教此前以「三清」為尊,為何《西遊記》中玉皇大帝反而成了天庭的主宰?它究竟有何來頭?其實,早在南北朝道士陶弘景編纂的《真靈位業圖》里,就有一位叫玉帝的神祗,他是元始天尊屬神,位列右位第十九神階,是個跑龍套的角色。中國人歷來有祭天的傳統,殷商時期稱天為帝或上帝,甲骨文卜辭之中,帝、上帝支配日月風雨,掌管人間禍福。西周之後,對於天的稱呼,又有了昊天、上天、皇天上帝等新的說法。《詩經·周頌·時邁》說:「時邁其邦,昊天其子之,實右序有周。」巡行在邦國的土地上,自稱昊天的周王愛民如子,上帝佑我周室。
道教中這位叫玉帝的小神,純屬名字取得好,一來二去就與天帝、上帝、昊天上帝混淆了,唐代詩人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元稹常以玉帝入詩,代指天帝,元稹就有詩云:「萬里洞中朝玉帝,九光霞外宿天壇。」久而久之,傳統信仰中的天帝和道教神祗中的玉帝、玉皇逐漸合二為一了。
當然,玉帝信仰的盛行還有著政治背景。北宋年間,宋真宗導演了一幕「天尊降臨」的大戲,不過趙玄朗純粹是編出來的,老百姓自然不買賬,宋真宗又抬高玉皇大帝的身份,以消弭唐朝「大聖祖」太上老君的影響,他在大中祥符七年(1014)九月將玉帝列為國家奉祀對象。真宗對於玉帝的尊崇,在《宋真宗御制玉京集》一書中最為明顯,該集收錄了真宗向諸神列祖祈求、致謝的表文157道,其中49道是給玉帝的,其次為給聖祖的30道。
素有「道君皇帝」之稱的宋徽宗更甚,史書記載他常夢中與玉帝相見,後來乾脆把玉帝與昊天上帝合為一體,上尊號「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將玉帝納入國家祭祀體系之中。自宋徽宗以後,中國歷代帝王對玉皇大帝並不感冒,重新供奉昊天上帝,說來也奇怪,玉皇大帝信仰卻在民間紮下了根,成為老百姓最信奉的道教尊神。究其原因,中國自進入封建社會以來,皇帝一直是最高統治者,老百姓下意識覺得,道教也應該有一位皇帝,如同人間一般掌握著天庭,並逐漸演變為以玉帝為中心的龐大神系。
王母娘娘,總是與國人有距離感的女神
《西遊記》中,王母娘娘是玉皇大帝夫人,她居住在瑤池仙境,在蟠桃園親手種下能延年益壽、長生不老的仙桃,每年舉辦一次蟠桃會,延請天庭中的各路神仙。不過這個蟠桃會常常惹出是非,天蓬大元帥就是在蟠桃會喝醉,調戲嫦娥,這才被玉帝貶下凡塵;孫悟空聽說自己不在蟠桃會邀請之列,面子上掛不住,這才有了之後的大鬧天宮。
大足中敖鎮長源村有座桂花廟,廟中有個石包,環繞石包開鑿4龕石窟,分別為王母娘娘、東嶽大帝、三世佛、城隍。石包原本在山上,後在一場暴雨中崩塌,滑落到村裡,淹沒在泥土中,直到1983年才掏出來。村裡人說,這是天上的神仙下凡了,遂在旁建了個簡陋的小廟供奉香火。「王母娘娘」窟高170厘米、寬150厘米、深190厘米,王母結跏趺坐在束腰座上,頭扎髮髻,身披道袍;左右站立一宮女,上身著對襟短衣,下身著裙,石窟上部有五位騰雲駕霧的仙女,縹緲如瑤池仙境。
王母娘娘來自中國傳統的西王母信仰,西王母是上古神話中掌管著災疫與刑罰的女神,住在昆崙山中,相貌如人,卻長著一口虎牙,拖著豹尾,旁邊站立著三隻青身紅頭黑眼的大鳥。到了漢代,西王母的形象和藹了不少,漢人司馬相如的《大人賦》把西王母描繪成一位慈祥老太太,世人傳說西王母掌管著不死葯,漢人無不幻想著死後能升入仙境,遨遊昆崙山,甚至連中央政府設立專門的官員負責西王母的祭祀,在出土的漢代畫像磚、畫像棺上,我們常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西王母端坐在龍虎座上,世人夢寐以求的不死葯,由活潑的玉兔、蟾蜍不停搗制著,三足烏、九尾狐往來穿梭;生著雙翼,長著長耳,赤身裸體的仙人自在遨遊……
這樣的女神道教自然不會放過,道教宣稱西王母本是元始天王與太元玉女的女兒,名九光元女,天上、天下女子成仙得道者,都隸屬她的管轄,是道教地位最高的女神,居住在「崑崙之圃,閬風之苑。有城千里,玉樓十二,瓊華之闕,光碧之堂,九層元室,紫翠丹房,左帶瑤池,右環翠水」。西王母的神話流傳得久,世人也就不斷張羅著給她婚嫁,先是把她許配給了黃帝,後來又嫁給了東王公,待到玉皇大帝主宰天庭後,又將她獻給了玉皇大帝為後,這便是讀者們熟悉的王母娘娘了。
中國的神話故事中常常寫到王母娘娘,不過卻經常以反派形象出現。《天仙配》中,王母娘娘得知織女下凡與牛郎相戀後,拔出頭上的金簪,划出一道無邊無際的天河,把這對恩愛夫妻拆開;月宮仙子偷偷把月宮桂樹的果實撒向人間,使凡人得以延年益壽,王母娘娘就把她貶作一隻醜陋的蟾蜍。這些神話故事口口相傳,王母娘娘兇惡、孤僻的形象也就隨之在國人心目中紮下了根,甚至令人聯想起舊社會的惡婆婆。
在長源村,我遇到幾個燒香的老婆婆,她們在王母娘娘窟前燒了些香燭,便轉身離開了。爾後到村子東邊的小廟裡給觀音燒香。她們在這裡停留了許久,有個姓張的婆婆一邊哭,一邊和觀音拉起了家常:媳婦過門後不下地干農活,前幾天放到抽屜里的幾百元錢不見了,硬賴著說她拿的,她一個老人家要錢幹什麼,希望觀音菩薩能為她主持公道。同樣是女神,為何老百姓寧願拜外來的觀音,而不願意親近本土的王母娘娘呢?恐怕是王母娘娘在神話傳說中的形象過於可憎,老百姓對她沒有什麼感情,相反,佛教的觀音菩薩進入中國後,便以和藹可親、有求必應的形象俘獲了中國人,尤其是廣大女性的心靈。道教一度曾想讓呂洞賓替代觀音,做中國女性的「婦女之友」,不過男女有別,終究也只是一廂情願罷了。
未完待續
相關鏈接:
知·道:石窟里的中國道教
美術遺產
美術 | 考古 | 建築| 文物保護
推薦閱讀:
※道教認為修行的初因是什麼?道教對無常和苦的認識是怎樣的?
※相對於道士,和尚為什麼評價不太好?
※道教齋醮科儀的整理者:張萬福
※道教的人生理想--劉仲宇
※庖丁解牛 ,庖丁是入禪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