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好看又好吃」的好萊塢 [圖]

"好看又好吃"的好萊塢評中美電影協議

1949年,毛澤東同志首訪蘇聯,對於中蘇將要簽訂的協議,毛對斯大林說,這應該是個「既好看,又好吃」的東西——所謂「好看」、「好吃」,正是毛澤東用來譬喻(協議的)形式與內容兼備,有實質「乾貨」的意思;2012年,習近平同志重訪美國,成效卓著、碩果累累,而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所達成的協議,更是迅速成為媒體和公眾所關注的焦點——能受到廣泛關注,那當然是「好看」,而從協議的內容來看,顯然又是個「好吃」的實惠東西。

到目前為止,協議的詳細文本並未公布,據媒體報道,主要有三方面的內容:中國將在原來每年引進美國電影配額約20部的基礎上增加14部3D或IMAX電影;美方票房分賬從原來的13%升至25%;增加中國民營企業發布進口片的機會,打破過去國營公司獨大的局面。由此看來,這一協議最直接的後果就是中國內地每年發行、放映的好萊塢大片數目會爆增——依照商業電影的規律,中小成本的製作一般是不會推出IMAX或3D版本的,大都是那些大投資、多特效的大片會以此取勝。而分賬比例的提高,亦使得美方從每部電影中取得的預期收益幾乎翻倍,絕對數量和分配比例都有了大幅度的上漲,難怪整個好萊塢都歡欣鼓舞,美國電影協會的主席更是高呼:「這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協議」。

對內地電影界而言,「好萊虎」來勢洶洶,已是不爭的事實。中國加入WTO十餘年,電影市場的逐步開放是必然的趨勢,此次對好萊塢的進一步開放,也是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在電影領域的具體體現。其實好萊塢不僅僅是中國電影要考量的對手,全世界電影界幾乎都面臨著其強勢的壓力,不過經驗和事實都告訴我們,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時代,想片面的通過閉關鎖國、通過對民族電影產業的行政性扶持來抗衡好萊塢,反而很難塑造出一個真正能與好萊塢正面對話的電影體系。在好萊塢面前,國產電影的相對孱弱毋庸諱言,但在銀幕數和票房都呈井噴式增長的大背景下,內地電影界無疑贏得了相當的轉圜空間。此外,中國內地電影市場完全可以構成一個自洽的體系,海量的觀眾人數和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讓中國電影有著好萊塢無法比擬的地緣優勢,用句俗話來說,只要影片能「接地氣」,自然會有蜂擁而至的觀眾來買單將之捧為「大片」——近來業界言必稱《失戀33天》,正是這個道理。在這方面,中國內地電影市場有著足夠的容量,不像韓國、台灣這些國家和地區,市場空間過於狹窄,缺乏「戰略縱深」,好萊塢一來,就只能硬碰硬,而我們完全可以以空間換時間,先把一線城市的3D、IMAX銀幕暫時騰挪些出去,然後參照印度寶萊塢的經驗,紮根本土觀眾需求,打磨產品質量,一俟時機成熟,再殺回一線,到那時,好萊塢也不是神話。

不過,要鍛煉國產電影,給國產電影與好萊塢類似的「國民待遇」,則成了當務之急。中國人並不笨,不缺故事,也不缺想像力,但跟好萊塢相比,人家在題材上的自由度顯然要寬鬆得多,以超自然元素為例,近年來我們引進的好萊塢電影中,魔法、鬼魂、女巫之類的就有不少,但國產的超自然題材反而受到了相對嚴苛的限制,基本上就只能集中在《聊齋》的框架里打轉轉,從這個角度來看,國產電影跟好萊塢並不是公平競爭——人家有哈利·波特出沒倫敦,我們就不能有中學魔法生馳騁北京?管中窺豹,盡量給國產電影營造寬鬆的創作環境,才是解放創意、從根本上提升國產電影文化生產力的釜底之舉。

再者,對於外國電影的發行權,目前實際上集中在極少數國有電影企業手裡,這顯然有礙社會主義電影市場體系的健全發展,此次協議中提到要增加民營企業發布進口片的機會,打破國營公司獨大的局面,此舉的破冰意義,恐怕比增加好萊塢引進片數量更為深遠。好萊塢的確「好看」,所以放他們進來,而在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體系中,好萊塢對中國影人來說,其實也是個「好吃」的香餑餑——一來可以學習他們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師夷長技以制夷」;二來,客觀上也大幅增加了內地的票房總值,繁榮了國內電影業。無論如何,應該對中國電影充滿信心,開放乃是對等的,若能理順體制,內地電影整合大中華區的電影力量,「反攻」好萊塢的本土院線,相信也不是痴人說夢。

(2012/02/29雨霖

轉載/編輯/收藏)
推薦閱讀:

· 給秀髮做個食療吧,好吃又好做
東北特色,誰說不好吃 我削他。。。
冬天,一個人更要好好吃飯
香辣排骨的家常做法 香辣排骨好吃到不得了
必須學會的幾道農家小炒,好吃又下飯

TAG:好吃 | 好萊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