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的預防與康復
06-17
上海中醫藥大學 徐建國教授 中風是什麼樣的一種疾病?有哪幾種類型?「中風」,西醫以前稱作「腦血管意外」是一類急性的腦血管疾病,它是由於腦動脈或供應大腦的頸動脈或椎動脈發生病變,從而引起腦部局灶性的血液循環障礙,導致急性或亞急性的腦損傷。臨床上表現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神志不清,口眼歪斜,或口齒不清、半身偏癱等等。中風有缺血性和出血性兩大類,目前一般按照1995年中華神經內科與神經外科學會的規定進行分類,中風主要有以下幾種:1、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缺血性)2、 腦卒中(1) 蛛網膜下腔出血(出血性)(2) 腦出血 (出血性)(3) 腦梗塞① 動脈血栓性腦梗塞(缺血性)② 腦栓塞 (缺血性)③ 腔隙性腦梗塞(缺血性)以上各種類型中,腦出血、動脈血栓性腦梗塞、腦栓塞和腔隙性梗塞最常見。 幾種常見的中風之間有什麼不同-腦出血----是指腦部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進入腦組織形成血腫、引起腦水腫而造成腦損傷與功能障礙。屬於出血性中風。臨床表現一般有頭痛、頭暈,嘔吐、失語、跌扑、昏迷和偏癱等。由於出血部位與出血量的不同而癥狀症有所差異。腦出血起病突然,常常在活動時,尤其是情緒激動時,過度用力或摒氣時發病,病情危重,後遺症也較嚴重。其最常見的原因是高血壓、腦動脈硬化,其次是腦血管畸形、先天性腦動脈瘤。-腦梗塞(包括:動脈血栓性腦梗塞、腦栓塞、腔隙性梗塞)----是指腦動脈閉塞引起相關部位的腦組織缺血、壞死和軟化。屬於缺血性中風。-動脈血栓性腦梗塞(又稱腦血栓形成)----是指由於腦動脈血管病變,管壁增厚變硬,失去彈性和管 腔縮小,至完全閉塞,引起局部腦組織缺血壞死。發病率最高,約佔全部腦中風的70-80 %。臨床表現一般有偏癱或單側肢體癱,也可能有失語症,昏迷較少見。病情一般較輕,輕的患者僅有頭或肢體麻木等癥狀。動脈血栓性腦梗塞發病相對較緩慢,往往在睡眠或休息時發生。部分患者癥狀起初較輕,以後逐漸加重,有的發病後2一4天才達到高峰。這一類腦梗塞絕大多數是由腦動脈粥樣硬化引起,其他還有動脈炎、血細胞增多、血粘稠度高等原因。-腦栓塞----是指由腦血管以外部位的栓子如風濕性心臟病的附壁血栓,主動脈、頸動脈等的血栓或動 脈硬化斑塊脫落,骨折時的脂肪栓子等,運行到腦部,堵塞腦血管(多數栓塞在大腦動脈支 ),而引起相應部位腦組織缺血壞死。臨床表現一般有一側肢體癱瘓、麻木和感覺障礙,言語困難,偏盲,口角或一側肢體抽搐等,多數患者神志清楚,出現昏迷的較少。腦栓塞起病非常急劇,各類腦中風中腦栓塞的發病最快最突然,常在數秒鐘內癥狀即達高峰。-腔隙性腦梗塞----是指腦的微小動腦閉塞引起的微小梗塞,很小範圍的腦組織缺血壞死和軟化,形成 不規則的小腔隙。直徑約2-20mm,有時頭顱CT檢查不出而需做MRI才能發現。其最常見的病因 是高血壓性小動脈硬化。臨床表現一般有突起一側面、臂、腿部無力、麻木、感覺減退,構音障礙、吞咽困難、嗆咳嗆食,口角歪斜,手動作笨拙、但無明顯肢體偏癱。腔隙性腦梗塞因病灶較小或位於非功能區,往往癥狀較輕,持續時間較短而且後遺症較少。有些患者以前自覺無典型的發病史,平時也沒有臨床癥狀,而是在做頭顱 CT 或 MRI 檢查時才知道有腔隙性腦梗塞病灶存在。中風的危險因素☆1、 疾病因素:(1)高血壓: 高血壓是腦出血最常見和最主要的危險因素。那麼高血壓是如何致腦出血的呢?① 高血壓可使腦動脈管壁變脆,或者形成微動脈瘤(多見於50歲以上的患者),當血壓驟升時,血管和微動脈瘤可能破裂而引起腦出血。② 高血壓引起的腦小動脈痙攣可能造成其遠端腦組織缺氧、壞死,發生點狀出血和腦水腫。此外,腦動脈的外膜和中層在結構上遠較其他器官的動脈薄弱,可能是腦出血比其他內臟出血多見的一個原因。因此,防治腦出血的關鍵在於控制高血壓病。臨床資料表明,血壓高持續升高會使中風危險增加4一6倍。血壓越高則風險越大,收縮或舒張壓升高都有害。臨床上腦中風患者常伴有顯著的高血壓。因此,防治腦出血的關鍵在於控制高血壓病,一旦發現已患高血壓,就必須就醫,聽從醫生的忠告,有效地控制血壓,預防腦中風的發生。(2)糖尿病: 糖尿病容易造成微血管損害,引起動脈粥樣硬化,毛細血管管壁增厚,增加中風的機會。高血糖,尤其是近期高血糖是中風尤其是腦梗塞的重要的危險因素。臨床上反覆發作腦中風患者,有10-30 % 證明有糖尿病。中風後血糖高者臨床癥狀更重些,恢復也較差。在腦中風死亡的患者中,糖尿病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以上。(3)高血脂: 高脂血症是腦中風的危險因素,主要是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指標升高,血管壁容易形成蠟樣脂肪沉澱,從而導致動脈閉塞。尤其是50歲以上的人,血脂增高往往和腦中風有關。因此,中老年人定期檢查血脂是十分重要的。(4)心臟病: 一方面動脈粥樣硬化是全身性疾病,可同時影響心臟與腦血管等,因此,腦中風和冠心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這兩種疾病常常互相影響。另一方面風心病,心內膜炎等特別在伴發心律失常、心肌梗塞、心絞痛、心房纖顫時心源性栓子脫落進入腦部,易誘發腦中風。所以說心臟病是腦中風的危險因素,一旦發現自己心臟功能不好就及時就醫,避免進一步導致腦血液循環障礙。(5)眼底動脈硬化: 國內外調查資料表明,伴有眼底動脈硬化者發生中風的危險性顯著增加,其硬化程度越高,危險性越大,合併高血壓者差別更為明顯(6)血液學因素: 紅細胞增多、紅細胞壓積增高等,可升高血粘度,降低血流量,影響腦的微循環,促進血栓形成,增高中風的危險度。此外,臨床上白血病可並發腦出血。因此,血液病和血液流變學異常亦是中風的危險因素。☆2、生活習慣:(1) 吸煙: 吸煙對於中風尤其是缺血性中風是危險因素。① 吸煙及煙霧中的某些成分除可直接導致血管內皮的早期損害外,還可影響膽固醇的代謝,促使動脈硬化發生並刺激斑塊增大。② 長期吸煙者由於吸煙引起肺部疾患而致慢性缺氧、血液中紅細胞代償性增多,紅細胞壓積和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增高都可直接導致血液容易凝固和血小板聚集,血液粘滯度升高,加之血小板聚集增多而易引起血栓形成。③ 吸煙對周圍血管有顯著的收縮作用,引起腦血管痙攣,增加血管阻力,導致腦血流量減少。統計資料顯示,30一40歲的吸煙者的腦中風發病率幾乎是不吸煙者的5倍,50一60歲吸煙者發生腦中風的危險性比不吸煙者要多3倍。這足以說明吸煙危害人體健康決不是危言聳聽,應該引起重視。(2)飲酒:大量飲酒一方面可引起血壓升高和凝血功能障礙,導致腦出血。另一方面可誘發心律不齊和心臟壁運動異常而引起腦栓塞,激活凝血系統增強血小板聚集作用以及刺激腦血管平滑肌收縮造成腦血流量減少,引起缺血性中風。發生腦中風的青壯年患者中,43% 在發病前有酒精中毒史,而且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更甚,分別為4倍和5倍。過量飲酒是出血性中風和缺血性中風的危險因素所以飲酒要有分寸,掌握自己的酒量,切忌豪飲。(3)飲食因素:主要指鈉、肉類和動物油等。高鹽、高肉食、高動物油的攝入,是促進高血壓、動脈硬化的因素,因此對中風高危人群是不利的。☆3、年令、體質、遺傳因素:年齡: 中風的發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高。尤其是55歲以後至75歲各年齡組中,增高更為明顯。因此,中風是55歲以上人群應該重點防治的疾病。肥胖: 肥胖與高血壓、高血糖、心臟病有關,中風病人的體型肥胖者居多。腦血管病家族史: 腦血管病有家族遺傳因素,我國調查表明直系親屬中有腦血管病史的人患中風的機會多。中風先兆中風先兆的臨床表現,歷代醫家有不少描述,歸納起來有以下一些癥狀體征:(1) 頭暈、頭痛,逐漸或突然加重,甚至昏昏欲撲。(2) 一側肢體暫時或經常麻木、無力、顫抖、或其他感覺異常。(頸椎病除外)(3) 突然口角歪斜、流涎,舌體麻木、強硬、歪斜,口齒不清,聲音嘶啞、飲水嗆咳。(4) 耳聾突然加重、甚則突然耳聾,視物模糊、或偏盲。(5) 突然昏昏欲睡,突然精神行為異常。此外,為了積極有效地防治中風病,儘早作出診斷,目前有人作了一些實驗室觀察,發現中風先兆患者:① 全血粘度明顯升高,②甲皺微循環微血流速度減慢,紅細胞聚集明顯增強,微血流態明顯改變,部分患者有明顯微小血栓,③ 腦血管管徑明顯變細,管壁波動波幅減弱,血流減慢,腦供血量減少,腦循環阻力增大。關於中風的預防預防中風確實要從多方面著手,而且貴在持之以恆。一方面要長期不懈地監控高脂血症、高粘血症、高血壓和糖尿病等,以減緩腦動脈硬化的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要從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自我保健著手。預防中風具體的措施☆1、戒煙,少飲酒:這是老生常談,也是最難做到的。但無論如何吸煙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喝少量低度酒如葡萄酒,對身體有一些好處,但過量飲酒尤其是高度酒對心、腦血管和肝臟肯定是有害的。☆2、合理安排飲食(低脂、低糖、低鹽飲食)(1) 少吃動物脂肪及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少食豬油、牛油、奶油、蛋黃、動物內臟、動物腦、魚子及貝殼類動物如蟹、蚌、螺等,雞蛋或鴨蛋每天攝入不應超過1隻,血脂增高者每周2隻亦足夠,植物油用量不宜過多。含膽固醇較低的食物:瘦肉、魚類(包括大多數淡水魚和海水魚)、海參、海蜇等。魚類脂肪中含有長鏈不飽和脂肪酸,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2)多吃蔬菜、水果,它們含有豐富的維生素、鉀和鈣等。維生素C能增加血管彈性,改善血管通透性和降低血清膽固醇。維生素B6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從而抗血栓形成。鉀和鈣有利於保持血管彈性和血壓。蔬菜的體積大、熱量少、容易飽,有利於減肥,其中纖維素可以減少膽固醇的吸收,促進膽酸排泄和有利於膽固醇分解,並具有通便作用。(3)節制飯量,進食勿飽,宜搭配部分粗糧。少吃甜食,控制體重。糖和碳水化合物在體內會轉化成脂肪,使身體發胖,增加心臟的負擔。(4)限制食鹽的攝入,菜肴勿過咸,每人每天不超過5克,即三口之家每月用鹽量不超過500克,鹽中的鈉能增加心臟的負擔,使血壓升高,促進動脈硬化。鈉還廣泛存在於各種食物中,尤其是腌、熏食物(如鹹肉、鹹魚、醬菜和鹹菜)。醬油和味精等含鈉量也很高,應盡量少吃。(5)保證足量飲水,飲水不足則體內血液粘稠度會增高,代謝廢物也難以排出,如果晨起空服飲一兩杯白開水,可降低血液的粘稠度,使血管擴張,有利於改善機體新陳代謝,減少血栓形成。平時還要及時補充足量的水分,以滿足生理需要。☆3、 適當的體力活動,(體力勞動和體育鍛煉)改掉如吸煙等不良習慣,(1)可改善脂肪代謝,增加機體能量消耗,以達到減肥的效果。(2)增加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血中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提高血液中纖維蛋白溶解酶的活性,以防止血凝過高,從而有效地預防或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降低血壓,降低冠心病的發病率,顯著減少中風和心臟病發作的危險性。高密度脂蛋白是心腦血管的保護神。它具有清理血管壁上沉積的脂肪和膽固醇的功效。如果參加體育鍛煉,這種蛋白就會增加,並能自動築成一道防線,隨時清除血管壁上的沉積物,使血管通暢無阻。一旦停止體育鍛煉,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又會下降。經常進行體育鍛煉的人比活動少的人的中風發病率明顯降低。(3)鍛煉的好處還包括激發中樞神經的活動,使大腦血流量增加,供氧增加,腦力增強,思維敏捷,並可解除神經緊張和焦慮,有助於睡眠。鍛煉使心肌有力,全身血液供應充沛。(4)鍛煉能促進胃腸道的分泌和蠕動功能,預防和治療習慣性便秘。(5)體力活動應掌握以下原則:① 量力而行:根據各人的年齡、體力、耐力,決定鍛煉的種類、強度和時間。特別是年齡偏大、體質較弱者不宜過長,運動量不宜過大。例如,跑步結束後,心率在5一10分鐘內恢復到原來水平。大體合適。一般運動量適中的脈搏平均為每分鐘110-120次,(運動量適中的脈率 = 180 - 年令)。② 循序漸進:鍛練由易到難,動作由簡到繁,時間由短到長。先從小運動量的散步、慢跑、體操、跳舞和氣功等開始,不可操之過急,以不感到明顯疲勞為度,或在醫師指導下進行。而更多的體力活動則無任何更大的益處。③ 方法得當:避免快速、旋轉、低頭,迸氣、突然用力等動作。④ 持之以恆:主要是樹立一種觀念,養成一種習慣,把體育活動作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要把它作為一項任務來完成。☆4、 勞逸結合,保持情緒穩定、避免精神緊張和情緒波動,養成寬容的性格,合理安排工作、生活,注意勞逸結合,改善睡眠,。情緒過於緊張、激動甚至大怒,都可引起血管痙攣、血壓驟升、血液變稠,加速動脈粥樣硬化和脂質沉積,從而影響人體正常血液循環,誘發血栓形成或血管破裂。調查表明,精神緊張者,中風和冠心病發病率明顯增高。尤其對冠心病者精神緊張可誘發急性心肌梗死。因此,應盡量避免精神緊張,加強思想修養,保持快樂的心情。尤其注意不要發脾氣,因為愛發牢騷和發怒的人得冠心病的可能性要比性情溫和的人大得多。有人認為經常發怒等於慢性自殺,肯定會縮短壽命。☆5、服用抗凝與改善腦循環的藥物進行防治:(1) 抗凝葯阿司匹林,每日服用0.05一0.3克,有潰瘍病者,需用腸溶片劑,有出血傾向者禁用。抵克立得(新一代廣譜血小板聚集抑製劑),每天0.25一0.5克,迸餐時服用,副反應較少。(2) 改善腦循環尼莫地平,每次20一40毫克,每日3次,低血壓者慎用。達納康,每次40一80毫克,每日3次。血栓心脈寧,每次2一4粒,每日3次。中風患者飲食方面的問題哪些食物具有降血脂、降血液粘稠度、抗動脈硬化的作用?☆1、以下食物具有不同程度的降脂作用:(1) 豆類及豆類製品:豆類(如黃豆、赤小豆、綠豆、蠶豆、豌豆、扁豆、毛豆、芸豆)是對人體健康有益的食物。研究發現,豆類中有一種叫"植物固醇"的物質,能競爭性地抑制內源性和外源性膽固醇吸收,並加強膽固醇從糞便中排泄,故降低膽固醇作用尤為明顯。(2) 蔬菜:蔬菜含較多的纖維素,也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如韭菜、芹菜等。纖維素可以阻止腸道對膽固醇的吸收,維生素C則可以降低血清膽固醇。生薑:人們在烹調魚、肉時要放一些生薑,一是為了去腥,二是為了調味。但人們較少知道,姜也能降血脂。可抑制人體對膽固醇的吸收,使膽固醇在腸道中的排泄增加,還可以防止肝臟和血清中的膽固醇升高。黃瓜:黃瓜也能降血脂。黃瓜性涼,味甘。現代醫學研究證明,黃瓜營養豐富,每100克含維生素A O.26毫克,含維生素B1和維生素B2 O.4毫克,還含有豐富的鉀鹽、糖、鈣、磷、鐵等。鮮黃瓜中含有丙醇二酸,能抑製糖類物質轉化為脂肪,故有減肥作用。黃瓜的嬌嫩細纖維,能促進腸道中腐敗食物的排泄和降低膽固醇。其瓜藤更有藥用價值,能擴張血管,減慢心率,有降低膽固醇和血壓的作用。(3) 蘑菇:蘑菇不僅肉嫩味美,還是降脂食物。人們從蘑菇中分離出一種香菇嘌呤,它具有抑制體內膽固醇合成、吸收,並促使膽固醇排泄的功能,它的降脂作用比傳統降脂藥物安妥明強10倍,而且無安妥明所引起的噁心嘔吐、食欲不振、胃腸不適,甚至出現脫髮和白細胞減少等副作用。(4) 胡桃:胡桃又稱核桃。核桃仁含油,味美,屬中醫補養類藥物。性甘溫,能補腎強腰,斂肺定喘,又能活血化瘀,潤滑腸道。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核桃肉含維生素C、維生素B、亞油酸、扁桃苷,能促進膽固醇轉移到毛細血管壁以外的組織中去,能抑制腸道吸收膽固醇,使膽固醇隨糞便排出,因此能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含量。(5) 獼猴桃:獼猴桃風味獨特,酸甜可口,營養豐富。每100克中含維生素C 100-420毫克,鉀264毫克,鈉7毫克,鈣3.5-5.6毫克,鐵0.4-1.6毫克,鎂6-9.7毫克,還含有果膠0.85毫克。獼猴桃對人體有降血脂的作用,能增強缺氧的耐受性,並有助消化、解毒和阻止腫瘤發展的作用。(6) 蘋果:蘋果含糖、蘋果酸、奎寧酸、檸檬酸、鞣酸、酒石酸、鉀、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性味甘酸平,歸脾胃二經。除健脾、開胃、生津外,還能降血脂。蘋果含大量的果膠,能防止腸內膽酸重吸收,使之排出體外。蘋果在腸道內分出來的乙酸有利於膽固醇代謝。蘋果中的維生素C、鎂元素、果糖均有利於脂質代謝。此外,蘋果中含豐富的鉀,能與體內過多的鈉結合,使之排出體外,從而排除食入人體內的過多的鹽分,對高血壓有治療作用,但胃酸過多,脾胃虛寒者不宜多食。(7) 杏仁:杏仁中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高達52%。試驗表明,每天吃含脂肪量極低的食物和100克杏仁,吃用杏仁油炒的菜,三周後受試者體重沒有增加,血清膽固醇平均下降0.65毫摩爾/升。2、 降低血液粘稠度、抗動脈硬化,預防血栓形成的食物:如大蒜、洋蔥、番茄、韭菜、芹菜、海帶、紫菜、黑木耳、銀耳、香菇、桃仁、山碴、香瓜、木瓜、草毒、檸檬、葡萄、菠蘿、鯉魚、鱔魚、沙丁魚等,這些食物具有降低血液粘稠度、抗動脈硬化的作用。以下食物具有不同程度的降脂作用:(1) 豆類及豆類製品:豆類(如黃豆、赤小豆、綠豆、蠶豆、豌豆、扁豆、毛豆、芸豆)是對人體健康有益的食物。研究發現,豆類中有一種叫"植物固醇"的物質,能競爭性地抑制內源性和外源性膽固醇吸收,並加強膽固醇從糞便中排泄,故降低膽固醇作用尤為明顯。(2) 蔬菜:蔬菜含較多的纖維素,也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如韭菜、芹菜等。纖維素可以阻止腸道對膽固醇的吸收,維生素C則可以降低血清膽固醇。生薑:人們在烹調魚、肉時要放一些生薑,一是為了去腥,二是為了調味。但人們較少知道,姜也能降血脂。可抑制人體對膽固醇的吸收,使膽固醇在腸道中的排泄增加,還可以防止肝臟和血清中的膽固醇升高。黃瓜:黃瓜也能降血脂。黃瓜性涼,味甘。現代醫學研究證明,黃瓜營養豐富,每100克含維生素A O.26毫克,含維生素B1和維生素B2 O.4毫克,還含有豐富的鉀鹽、糖、鈣、磷、鐵等。鮮黃瓜中含有丙醇二酸,能抑製糖類物質轉化為脂肪,故有減肥作用。黃瓜的嬌嫩細纖維,能促進腸道中腐敗食物的排泄和降低膽固醇。其瓜藤更有藥用價值,能擴張血管,減慢心率,有降低膽固醇和血壓的作用。(3) 蘑菇:蘑菇不僅肉嫩味美,還是降脂食物。人們從蘑菇中分離出一種香菇嘌呤,它具有抑制體內膽固醇合成、吸收,並促使膽固醇排泄的功能,它的降脂作用比傳統降脂藥物安妥明強10倍,而且無安妥明所引起的噁心嘔吐、食欲不振、胃腸不適,甚至出現脫髮和白細胞減少等副作用。(4) 胡桃:胡桃又稱核桃。核桃仁含油,味美,屬中醫補養類藥物。性甘溫,能補腎強腰,斂肺定喘,又能活血化瘀,潤滑腸道。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核桃肉含維生素C、維生素B、亞油酸、扁桃苷,能促進膽固醇轉移到毛細血管壁以外的組織中去,能抑制腸道吸收膽固醇,使膽固醇隨糞便排出,因此能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含量。(5) 獼猴桃:獼猴桃風味獨特,酸甜可口,營養豐富。每100克中含維生素C 100-420毫克,鉀264毫克,鈉7毫克,鈣3.5-5.6毫克,鐵0.4-1.6毫克,鎂6-9.7毫克,還含有果膠0.85毫克。獼猴桃對人體有降血脂的作用,能增強缺氧的耐受性,並有助消化、解毒和阻止腫瘤發展的作用。(6) 蘋果:蘋果含糖、蘋果酸、奎寧酸、檸檬酸、鞣酸、酒石酸、鉀、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性味甘酸平,歸脾胃二經。除健脾、開胃、生津外,還能降血脂。蘋果含大量的果膠,能防止腸內膽酸重吸收,使之排出體外。蘋果在腸道內分出來的乙酸有利於膽固醇代謝。蘋果中的維生素C、鎂元素、果糖均有利於脂質代謝。此外,蘋果中含豐富的鉀,能與體內過多的鈉結合,使之排出體外,從而排除食入人體內的過多的鹽分,對高血壓有治療作用,但胃酸過多,脾胃虛寒者不宜多食。(7) 杏仁:杏仁中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高達52%。試驗表明,每天吃含脂肪量極低的食物和100克杏仁,吃用杏仁油炒的菜,三周後受試者體重沒有增加,血清膽固醇平均下降0.65毫摩爾/升。☆2、 降低血液粘稠度、抗動脈硬化,預防血栓形成的食物:如大蒜、洋蔥、番茄、韭菜、芹菜、海帶、紫菜、黑木耳、銀耳、香菇、桃仁、山碴、香瓜、木瓜、草毒、檸檬、葡萄、菠蘿、鯉魚、鱔魚、沙丁魚等,這些食物具有降低血液粘稠度、抗動脈硬化的作用。中風患者康復的問題中風康復的內容與手段涉及範圍很廣,包括中西藥物、針灸、氣功、推拿、熏洗療法、各種理療、醫療體育、語言訓練、心理康復、娛樂康復工程、大自然療法等,同時還在於患者本身的配合與努力。今天我主要介紹日常生活中簡易可行的康復與保健。偏癱病人的早期康復治療,應根據病人具體情況而定,只要病情穩定,意識障礙輕,生命體征平穩,就可進行按摩、推拿、針灸及適度的被動運動等。腦出血病情穩定2周,腦血栓神志清楚者,發病的第2天,便可開始功能鍛練。一旦清醒,脫離了明顯的抑制狀態就應及時做主動運動鍛煉。其手法宜從輕逐漸加重,針刺強度由淺至深,被動活動由小到大,總之動作不宜過猛,刺激不宜太強,以病人能忍受為度。對於中風病人的早期康復,很重要的一點是在發病早期就應儘力保持患肢於功能位置,以減少日後的肌肉萎縮,關節強直、肢體畸形等。病情穩定後,即可進行康復治療。癱瘓肢體的手指應伸展稍屈曲,手中可放一卷海綿團。肘關節微屈,上肢肩關節稍外展,放於身體兩側,下肢膝關節稍屈曲,膝下放一軟枕。為防止足下垂和足內翻,使踝關節稍背屈,並放足下襯墊。為防止下肢外旋,可在外側部放沙袋或其他支撐物。翻身時不要將癱肢壓於身體下,也不宜將手臂壓於心胸部。此外,癱瘓病人宜經常翻身、按摩,以預防褥瘡;一般禁用熱水袋及其代用品,預防意外燙傷中風病人康復訓練常有哪些方法中風病人康復訓練主要有三方面的內容:☆1、認知鍛煉:主要用於智能障礙的康復。針對患者不同的癥狀,結合其文化程度、興趣愛好、生活習慣等各方面情況進行康復工作的指導。(1)閱讀鍛煉, 從簡單的句子甚至單詞開始訓練,逐步加量。閱讀又可以分為主動閱讀與被動閱讀,前者由患者主動閱讀,然後檢查其對內容的記憶程度,判斷其智能的恢復程度。後者由護理人員閱讀,患者當聽眾,讀完一定的數量後,向患者提問,檢查其記憶能力。(2)綜合性的腦力訓練,如搭積木、玩紙牌遊戲、下棋、聽廣播、聽音樂、看電視、電影等,練習書畫、背誦詩詞、簡單計算、智力拚圖等,以不斷活躍患者的思維能力,激發患者的志趣。有助於減緩其記憶能力的衰退。☆2、 語言康復訓練:主要用於語言障礙的康復。對於失去發音能力的患者,每天讓其發"啊"音,或用咳嗽,或吹火柴誘導發音。有發音能力不能言語者,陪護者要有計劃地每天固定教幾個宇,不斷重複,直至教會為止,在教時讓患者學教者的口形發音,先教字,然後教句。同時定時給患者宣讀文章,進行聽覺刺激的語言訓練。☆3、 運動功能訓練:主要用於肢體功能障礙。目的是舒展處於縮短狀態的癱瘓肌肉,改善血液及淋巴循環,刺激神經營養功能。同時訓練代償功能,改善中樞神經系統對各肌群的協調控制。(1)被動運動:被動運動應包括患肢所有關節各個方向的運動,運動幅度從小到大,爭取盡量達到最大的幅度。動作應平緩柔和,過快的牽伸往往激發牽張反射,使痙攣加重,粗暴的牽拉,容易引起損傷。可先進行按摩或在溫水中進行被動運動,肌肉鬆弛,提高活動效果。(2)主動運動:運動應輕鬆平穩,先簡單,後複雜。要多做放鬆緊張肌肉的練習,深呼吸和輕鬆的腹背肌運動,帶動患側肌肉、關節的活動。然後做進一步恢復協調功能的練習,四肢互相配合的運動訓練等。要注意調節運動量,避免疲勞過度,加重偏癱病人的肌肉痙攣。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腦中風,真的可以預防嗎?
※客廳字畫暗藏玄機 個中風水需牢記
※你的婚姻「中風」了嗎?·每日商報
※中風先兆
※不想中風吃什麼?
TAG:中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