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布卡塔仁波切】四聖諦法教的精髓
噶舉弟子學習園地,分享大寶法王噶瑪巴等噶舉上師教言。歡迎正信法友關注、轉發,共同傳播上師教言
新浪、騰訊微博:@噶瑪噶舉中國論壇
---------公眾微信號:kagyuchina--------
摘錄自堪布卡塔仁波切《正法眼》
佛陀時代,時間大約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名叫喬達摩·悉達多,誕生於伽毗羅國,國王位於北印度毗鄰尼泊爾的地方,國王凈飯王,王后摩耶夫人。當王后十六歲時,她夢見一隻六牙象入胎,從那時 起,變得異常寧靜祥和,她需要閉關,並得到國王應允。於是她住進森林,歷時九月十天,感諸事無常。某日,忽然,舉手抓一樹枝,佛陀即從其右脅毫無苦楚地降 生。出生後,佛陀前後左右步行七步蓮步,然後手指上天說著:「於此世界,我將救度一切有情眾生,使其清凈解脫。」
這些事很快的傳達到國王耳中。國王於是帶著太子面見一位占卜家。他預知太子如選世俗人生,他將成人中王,若是選擇出世修行,他將成就佛道。
凈飯王為著王位繼承,遂儘力替年輕的悉達多太子籌計將來王國統治,故特廷請名師教導五明、技術等等諸類學科,由於太子穎悟過人,最後超越其師。
十六歲時,依禮俗與耶輸陀羅公主結婚,過著一般家 居生活,國王殷切關愛儘力避免他的心中悶悶不樂,設計一切玩樂技術使其享受安逸,可是悉達多太子卻經常個人離開家人、朋友獨自到王宮附近各處花園靜坐,內 心自然地反省思索。國王知道太子對於奢侈生活漸生不滿,深怕太子修行成佛的預言實現,而導致王位繼承的中斷,於是凈飯王嚴禁悉達多太子離開王宮。
凈飯王的努力失敗了,悉達多太子私自出宮四次游 玩,他遇到佛法所說的眾生四苦(生、老、病、死)。首先,他遇到三件事:見到一位老人、一位病人及一具屍體,因此深深地受到這種沮喪情景的影響,於是萌生 隱居之念。他開始思考痛苦的緣由。第四度外游,遇到一位尋求解脫的和尚,此後不久,悉達多太子決定放棄王宮生活。
由他的隨從車匿陪伴,趁眾人熟睡時出離王宮,經過 多時行程,他們停下腳步,悉達多太子遂脫棄太子服飾及珍寶,換穿車匿所穿的簡單服飾,他要求車匿回到王宮,帶給家人安慰的信息:因受無明四苦的纏擾而要尋求解脫之法。他指出一切眾生聚會,終必不可避免地分離,故而力當放棄一切感情執著。悉達多太子立定志向,他說:「不達圓滿解脫,誓不返家園。」 於印度境內,六年時間,他勤修各種瑜伽,努力求成平等一心。他又從事各種苦行,曾一度節食以致瘦骨如柴,節食期間幾臨死亡邊緣,可是心靈卻澄澈、明朗。曾 經思索著,苦修未必可達成解脫,於是取消節食,接受牧羊女的供養,如此,他六年來的同修遂認定他放棄神聖修行而驅逐他離去。
悉達多遂入尼羅禪河沐身清凈,步行到達菩提迦雅, 傍晚在菩提樹下以蓮花金剛坐,誓言:「縱使消瘦嶙峋,不取正覺,誓不離此。」晚間,雜念叢生,親見無數隨身帶著可怕兵器的武士圍攻,由於三昧定力遂使消極 恐懼成為祥和清凈,兵器化成花朵,當再產生妄念與散亂時,他卻安住不動,全神貫注端坐,最後成就正等正覺。大地震動,晴空落雨,響應他的無上成就,破曉時 分,成就佛道。
首先,於成佛四十九日內,佛陀保持靜默,由於他人 未必能了解成佛本質故未行說法。後來,天人們請求佛陀為求法者說法,佛陀到達波羅奈,以前的同修駐錫在鹿野苑,當他們在佛陀來臨的時候,彼此嬉笑,決定嘲 弄佛陀,可是當佛陀接近他們的時候,他們看見佛陀毫光閃鑠,瞬間自然肅然起敬,他們向佛陀請法,佛陀開始弘揚佛法。
當佛陀在鹿野苑初轉法輪的時候,他開示什麼是四聖 諦。佛陀把四聖諦分為三個階段。第一他簡單將它們命名為:苦諦、集諦、滅諦、道諦。第二他說明諸諦所受的業苦應被知曉,它的根源應被去除,為了根除苦受, 需要修習一個法訣——道,然後才可離苦得樂——滅。第三他說:假如人人知道痛苦,則沒有什麼別的需要知道的;設使人人都能去除它的根源,則沒有什麼別的需 要去除的;假如人人應用法訣,則沒有什麼別的需要應用的;如人人經驗到滅境,則沒有什麼別的需要經驗到的。聽受如此殊勝之法教,聞法者有的證得了阿羅漢果 位。可是我們沒有如此幸運,能夠親聞佛所說,如今還需要詳細解說。
任何有身及有苦樂感覺的,就會嘗到苦。眾生都可享受不同程度的幸福快樂,可是幸福快樂不是永恆的,失去快樂的本身是苦。被稱做「苦的真諦」就是因為苦是不可避免的。
苦者即六道眾生,是六種輪迴的方式。地獄道的眾生 須不斷接受冷熱的煎熬。餓鬼道眾生要納受被剝奪食物及飲水的痛苦,這些最不幸的惡趣眾生,要接受極苦、無盡期、無死的苦受,直到所受的業報圓滿為止。在畜 生道,特別是因為無明、愚拙而受苦,但不能夠與其他眾生相比較。人道眾生所受的是苦樂交加,是由於累積了善惡業的結果。人類所受的苦是:生、老、病、死、 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阿修羅道較為幸運,他們所受的苦是由於怒罵、打鬥、戰鬥。最幸運的是天道,在死亡前七天之前的日子裡他們不受苦。
然後,他們發現逸樂生活終結的徵象:被他們的伴侶遺棄,他們壯實的身體將毀壞,美麗的外貌將褪色,他們能夠預知未來生於其他道將受的痛苦。由於他們福報享 盡,即應業緣投生其他較低各道。由此可見輪迴中沒有一道眾生能夠離苦。
有六道是因為有六毒或心垢(煩惱)成為六道的業種或業因。憎恨或忿怒是生於地獄道的因;貪或吝嗇是投生餓鬼道的因;無明是轉生畜牲道的因;愛欲是投胎人道的因;嫉妒是轉生阿修羅道的因;貢高我慢(指行善但具有傲氣)是輪迴天道的因。
煩惱導致愚拙行為,因愚拙無明而造業,此為眾生心識的因果律。煩惱所造的惡業是六道受苦的根源,減少痛苦唯一的方法是走修行的道路,修持法訣即是消除煩惱及惡業的辦法。
發慈悲心可以減少煩惱,若想根本去除煩惱,則需要有分別智,它是由空慧所生的。悲智雙運是奉行法的結果,也即是眾人周知的五道:一、資糧道;二、加行道;三、見道;四、修道;五、無學道。
第一道的資糧道又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由三個 步驟組成:(一)擬定正確方向、皈依、修習止觀;(二)聆聽法教的智慧,所謂聞慧;(三)聞法分析的智慧,所謂思慧。在這階段當做四種不同的觀修(四念 處),即觀視我們的:身、觸、心、一切現象(法)。以邏輯分析方式可以在理智上了解這全然只是因緣所生的名字(即是因緣所生諸相,十二支因緣),並無實質 存在。這樣可進而接受空的觀念。第二階段包括去除惡行及培養正行,以聚集功德(四正勤)。第三階段由四種品德所成(四神足),如果沒有它們將不可能再進 步:(一)發心和動機(強烈修持佛法的決心);(二)精進(熱心努力);(三)覺性(不忘修持);(四)專註冥想(不散亂專一的心)。
第一道上發展的品德促使第二道更加堅固,它是凡人 之階層與聖界之系環。在第二道上,行者將感受到更大的平靜、更多善行之樂及較少的惡念。並具信心、精進、內省、專註、智慧增長、及業障忍受力的成長。最後 成就最高可能的現俗的覺悟,在禪坐間產生一種短暫的空性本質的直接感受。有了這種感受以後,行者就被稱為聖人。他能直接洞覺四聖諦,這種經驗如同瞎子的眼 睛被治好了,首先看到各種顏色,所以被稱為見道。
在第三道上,有甚細微的無明還存在,當處於冥想專註狀態的時候,行者直接感覺到空,但不在靜坐時仍能繼續一般的感受,只是了知所感受的是幻象,好像看魔術表演的人看透魔術家所玩的把戲一樣。這就是初地菩薩的果位,從此以後就不退轉了。
第四道——修道,就是一種見道的熟習過程,它可使 解悟穩定。它包括菩薩道的第二地至第十地,到第七地一切煩惱凈盡,到了第十地,連它們的微妙蹤跡如同苟存的香味一樣,也完全消失了。為著利益眾生,菩薩顯 現八種殊勝的特性,即眾所周知的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最高的十一地即是第五道無學道之開始,它之所以稱 為無學道,乃是已無可求進步的。實際上它並不是道,而是果,是圓滿開悟之佛果。在這一地,它是一種智集的果,其心是無所不知,其意義為一切事物自然如實了 知(勝義諦),如其演變(世俗諦)而了知,此二真理從未分離。佛之此種心,名為真身,即法身,是究竟實相。佛的身體為萬德具足,可顯現為兩種形狀:一為化 身,如本師釋迦牟尼佛;另一為報身,具備能力去教導高度開悟的眾生或凈土中的眾生。
不管這個地步離我們輪迴中的眾生多麼遙遠,我們基本上跟這樣的開悟者並無區別,我們開悟的本質被業障所蒙蔽,但此業障可逐漸消除,這就是四聖諦法教的精髓。
附註 八正道者: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髓,七正念,八正定也。
正見者,謂如信作布施,禮沙門道人供養佛及孝順父母之一切善法,後世得福。
正思惟者,謂念道不瞋,守忍辱不相侵。
正語者,謂不犯妄語、綺語、惡口、兩舌之口四過。
正業者,謂不盜、不殺、不淫。
正命者,於飲食,床卧等不貪,離非法。
正精進者,謂行精進。
----------------------------------------------
推薦閱讀:
※Z形手縫針法教程,縫出有彈性的線跡
※2011最新張釗漢原始點手法教學片
※當你八字命局不順時,簡單的方法教你化解!
※中醫按摩手法教程之扳法(圖)
※毛筆書法教案1
TAG:法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