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宋朝皇帝列表

宋朝皇帝列表

大宋王朝立於公元960年,亡於1279年(北宋亡於1127年),共320年,歷18帝(北、南各9帝),算是我國很長的朝代了。宋朝的國號只為一個單字「宋」,「大宋」的「大」只是加上去的尊稱(我國只有「大元」和「大清」國號是倆字)。宋朝皇帝多迷信,認為換個年號能轉個好運,故每個皇帝的年號都好幾個,這給紀年帶來很大的麻煩。宋朝皇帝在即位前後有改自己的名字的習慣,而且有些都改過不只一次。並且除了開國皇帝(趙匡胤)外都是一字名,這些名字在今天看來都很特別,不太會讀。宋朝皇帝普遍能書畫善詩詞,文化藝術素養都很高。並且相對其它朝代而言宋朝皇帝壽命較長。

都城東京開封府時期,史稱北宋(公元960~1127年,共167年,歷9帝)

宋朝(北宋)開國皇帝 (太祖)趙匡胤(「胤」讀yìn)

【年號】建隆(960~963年)、乾德(963~968年)、開寶(968~976年)【生卒】927~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終50歲。葬於永昌陵(今河南省鞏義市)【在位】960年~崩,共17年,稱帝時34歲。【生平】趙匡胤出身軍人世家。公元948年投後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戰功。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是為後周太祖,趙匡胤任禁軍軍官。郭威死後傳位於養子柴榮,是為後周世宗。趙匡胤深得世宗賞識,升至殿前都點檢(也就是禁衛軍老大),世宗死後恭帝即位,顯德七年正月初四(960年)趙匡胤以鎮定二州的名義謊報契丹聯合北漢大舉南侵領兵出征,在陳橋驛站(今河南省新鄉市封丘縣陳橋鎮),被眾將士黃袍加身高呼萬歲,擁其為帝(史稱「陳橋兵變」),遂返回都城開封廢恭帝,自立為帝,建立宋朝,定都東京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市),改元建隆(趙匡胤當年在「陳橋兵變」中稱帝應該是並非自願,對之前部下的小動作可能是不知情的。甚至在登基後還有意將帝位還與後周)。太祖登基後成功地通過「杯酒釋兵權」以和平的方式解決了分裂割據的局面(防止軍隊政變),加強了中央集權,為之後的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終宋一朝,沒有軍事政變發生。太祖生活簡樸但並不吝嗇,總能將錢花到刀刃上。關心人民疾苦,寬減徭役,保持水土、治理環境。太祖性格溫厚。由於自己的皇位是從後周末代皇帝柴宗訓處奪得,登基後頒布聖旨優待柴宗訓母子,賜柴氏「誓書鐵券」(相當於免死牌),立誓碑遺訓留給後世皇帝,遺言三條中的一條即「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從而保證柴氏子孫永享富貴,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然而,建隆三年(962年)柴宗訓被遷往房陵(今湖北省十堰市房縣)居住之後,時任房州太守的辛文悅(趙匡胤的啟老師)馬屁拍錯了地方,於開寶六年(973年)三月把柴宗訓殺害(當時他只有20歲)。趙匡胤「聞之震慟」、「素服發哀,輟朝十日」,謚曰「恭皇帝」,歸葬於世宗慶陵之側。之後柴氏家族能夠與大宋朝共存亡,並得以升遷。(個人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做人應像趙匡胤!)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太祖與弟趙光義飲酒共宿宮中,清晨暴死。太祖當時身體狀況很好,突然死得不明不白。《續湘山野錄》有「燭影斧聲」的說法。依現存證據,世人多認為是趙光義弒兄篡位,連趙光義的後代皇帝也都認可這一說法。宋朝是我國歷史上自東周后,第二個比較開放和寬容的時期。其根源就在於太祖皇帝趙匡胤的重文抑武和寬宏大量。太祖統一中國後,通過杯酒釋兵權,實現了向文官治國的轉變,未殺有功大臣。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太祖制定了法律,規定不能在朝堂上鞭打大臣,不準辱罵公卿。宋朝不興文字獄,對知識分子比較寬容。但太祖執政後太過重文抑武,這也使得整個宋朝外強中乾,和外族戰爭屢吃敗仗。儘管執行「重文抑武」的政策,但太祖本人從小練就一身武功,武藝高強,傳我國武術界六大名拳之一的「太祖長拳」即由其創立。「大小盤龍棍」(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雙節棍」)也是他發明的。宋太祖趙匡胤應該是我國所有皇帝中武功最高的(可能也是唯一真正會武功的)。因為太祖當年是歸德節度使,掌管宋州(今屬河南省商丘市),故稱帝後國號定為「宋」。太祖死時尚未統一中原,大業是由其弟太宗完成的。太祖很討厭大臣們在朝堂之上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地評論朝政,故發明了長翅帽,即在襆頭紗帽後面分別加上鐵片、竹篾做骨架的長翅,一頂帽子兩邊鐵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後做得越來越長)。這種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員正式活動時戴外一般場合是不戴的,否則行走很不方便。從此大臣們上朝就很難排列在一起交頭接耳而影響朝堂嚴肅性了。這也使得現在的我們可以在古裝影視作品中從官帽上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否宋朝。【謚號】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傳位】太祖暴崩,二弟(晉王)趙光義即位(非正統傳位)。

宋朝(北宋)第二位皇帝 (太宗)趙炅(太祖趙匡胤二弟),(「炅」是多音字,這裡應該讀jiǒng,明亮的意義,如「炅炅有神」) 【年號】太平興國(976年十二月~984年十一月)、雍熙(984年十一月~987年)、端拱(988~989年)、淳化(990~994年)、至道(995~997年)【生卒】939年~至道三年三月(997年),終58歲。【在位】開寶九年(976年)十月二十一日~崩,共22年,登基時38歲。【生平】原名趙匡義,太祖稱帝後為避諱更名趙光義,本人登基後更名趙炅。太宗比兄(太祖)趙匡胤小12歲,陳橋兵變時有他一個(時年22歲),參與了太祖統一天下的大業。即位後,繼續進行始於後周世宗時的統一事業並最終完成,鼓勵墾荒,發展農業生產,擴大科舉取士規模,編纂大型類書,設考課院、審官院,加強對官員的考察與選拔,進一步限制節度使權力,力圖改變武人當政的局面,確立文官政治。這些措施順應了歷史潮流,為宋朝的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因為急功好利,幾次北伐攻遼都受挫,太宗轉而執行守內虛外的政策。晚年政治大計循規蹈矩,使宋朝漸漸形成了「積貧積弱」的局面,給宋代社會的發展也帶來了不利的影響。現已知的種種跡象表明,太宗是其兄太祖之死的頭號犯罪嫌疑人!太宗兄弟排行居中,本與皇位無緣。世人又多疑太宗「燭影斧聲」涉嫌謀殺兄長趙匡胤以篡帝位,連太宗的後代皇帝也都認可這一說法。從(真宗)趙恆起至南宋(高宗)趙構的宋朝皇帝都是(太宗)趙炅的後代。從(孝宗)趙昚起之後的南宋皇帝都是(太祖)趙匡胤的後代。這絕不僅僅是巧合,而是有意為之。也就是說宋朝皇室也認可當年「燭影斧聲」趙光義弒兄篡位這一說法,而給死去的太祖一個合適的處理結果。太宗晚年「身帶舊瘡,每年發作,痛苦殊甚」,多年後瘡發去世。【謚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傳位】三子(韓王、襄王、壽王)趙桓

宋朝(北宋)第三位皇帝 (真宗)趙恆(太宗趙炅三子)【年號】咸平(998~1003年)、景德(1004~1007年)、大中祥符(1008~1016年)、天禧(1017~1021年)、乾興(1022年)【生卒】968~1022年,終55歲。葬於永定陵。【在位】997~1022年,共25年,登基時30歲。【生平】原名趙德昌。從真宗起至南宗高宗期間的宋朝皇帝都是太宗趙炅的後代。真宗也是一位詩人。在位期間治理有方,宋朝的統治日益堅固,國家管理日益完善,社會經濟繁榮,國力比較強盛。民間傳說「狸貓換太子」即發生在真宗時期,故事裡面被換的「太子」即為真宗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仁宗趙禎。當然這個故事本身是虛構的。事實上,趙禎當年被劉皇后搶走並沒有故事裡那麼複雜誇張,並且從頭到尾也與包拯一點兒關係也沒有。【大事】公元1004年,遼國入侵宋朝,多數大臣建議不抵抗,而以宰相寇準為首的少數主戰派極力說服真宗御駕親征,雙方在澶淵交戰,最終宋朝獲勝。但真宗決定就此罷兵,在獲得戰爭勝利的情況下,仍屈辱地以每年向遼納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來換取與遼的和平,定澶淵之盟。這是宋朝向外族納貢以換取和平的開始。【謚號】應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傳位】六子趙禎

宋朝(北宋)第四位皇帝 (仁宗)趙禎(真宗趙恆六子)【年號】天聖(1023~1032年十一月)、明道(1032年十一月~1033年)、景祐(1034年~1038年十一月)、寶元(1038年十一月~1040年二月)、康定(1040年二月~1041年十一月)、慶曆(1041年十一月~1048年)、皇祐(1049年~1054年三月)、至和(1054年三月~1056年九月)、嘉祐(1056年九月~1063年)【生卒】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四月十四日~嘉佑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終54歲。葬於永昭陵。【在位】1023~崩,共42年,登基時13歲。【生平】本名趙受益,立為皇太子後改為現名。仁宗死前遺詔喪事從簡。去世後全國百姓自發哀悼,連敵對國遼國皇帝(道宗)耶律洪基也握著大宋使者的手號啕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還將仁宗贈送的御衣下葬為衣冠冢年年紀奠。【大事】仁宗在位期間,發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官)交子。仁宗慶曆年間,平民畢昇在雕版印刷術的基礎上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對人類文明進步進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仁宗期間,出了一批名人——廉官典範「包青天」包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倡導文章應明道、致用,領導北宋古文運動的歐陽修等等。【謚號】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傳位】侄(鉅鹿郡公)趙曙(真宗之弟(商王)趙元份孫、(濮安懿王)趙允讓十三子)

宋朝(北宋)第五位皇帝 (英宗)趙曙(仁宗趙禎侄、真宗之弟(商王)趙元份孫、(濮安懿王)趙允讓十三子)【年號】治平(1064~1067年)【生卒】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15日,終36歲。【在位】嘉祐八年(1063年)~崩,共5年,登基時32歲。【生平】即位後因尊生父還是仁宗為皇考的爭論(濮議),和群臣、太后爭論十多月。後因體弱,疑為心腦血管疾病駕崩。英宗本人對於「北宋中興」抱有極大期望,相對其子神宗,政治手段也更為成熟。無奈壽短,使得宋朝過早進入神宗朝,從而失掉了可能的中興計劃,為神宗朝王安石的變法提供了機會。【大事】治平三年任命司馬光設局專修《資治通鑒》,神宗元豐七年成書,神宗親作序。【傳位】長子趙頊

宋朝(北宋)第六位皇帝 (神宗)趙頊(英宗趙曙長子),(「頊」是多音字,該讀xū或xù,他到底叫幾聲我還真不敢肯定,個人感覺應該是一聲,否則他的兒子趙煦讀音不就和他父皇一樣了嗎) 【年號】熙寧(1068~1077年)、元豐(1078~1085年)【生卒】慶曆八年(1048年)~元豐八年(1085年),終38年。葬於永裕陵。【在位】1067年~崩,共19年。登基時20歲。【生平】對宋朝積貧積弱深感憂心,而他素來都欣賞王安石的才幹,故即位後命其推行變法,振興大宋王朝,是為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但由於改革操之過急,不得其法,最終二十年後以失敗收場。勵精圖治滅西夏,但壯志未酬。【謚號】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傳位】六子(延安郡王)趙煦

宋朝(北宋)第七位皇帝 (哲宗)趙煦(神宗趙頊六子)【年號】元祐(1086年~1094年四月)、紹聖(1094年四月~1098年五月)、元符(1098年六月~1100年)【生卒】1076年~元符三年(1100年),終25歲。葬於永泰陵。【在位】元豐八年三月(1085年)~崩,共15年。登基時10歲。【生平】登基時由高太后執政,任用保守派大官司馬光為宰相。司馬光一上台,就把神宗時的「王安石變法」(熙寧變法)全部廢止。哲宗對於司馬光與高太后的執政與壓制深感不滿。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死,哲宗親政,追貶司馬光,並貶謫蘇軾、蘇轍等舊黨黨人於嶺南(今廣西一帶),重用革新派章惇、曾布等人,恢復王安石變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減輕農民負擔,使國勢有所起色。次年改元「紹聖」,並停止與西夏談判,多次出兵討伐西夏,迫使西夏向宋朝乞和。哲宗是宋朝較有作為的皇帝。但是由於在新黨與舊黨之間的黨爭不但沒有獲得解決,反而在哲宗當政期間激化,種下了北宋滅亡的種子。【謚號】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傳位】無子嗣,傳位於弟趙佶

宋朝(北宋)第八位皇帝 (徽宗)趙佶(哲宗趙煦弟、神宗趙頊十一子),(「佶」讀jí)【年號】建中靖國(1101年)、崇寧(1102年~1106年)、大觀(1107年~1110年)、政和(1111年~1118年十月)、重和(1118年十一月~1119年二月)、宣和(1119年二月~1125年)【生卒】元豐年間(1082年)~天會十三年(紹興五年,1135年)四月,終54歲。被俘後病死於五國城(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依蘭縣)。照當地習俗火葬(這在我國歷史上是罕見的)。【在位】1100~1125年,共25年,登基時19歲。【生平】徽宗生前積極致力於發展書畫藝術,廣收字畫古物,擴充翰林圖畫院(宮廷書畫院),培養選拔書畫人才。徽宗本人的藝術造詣相當相當高,是我國著名的書畫家,作品非常多,流傳到今天的作品也很多,並且都是國寶級的。自創書法字體——「瘦筋體(瘦金體)」(這種毛筆字體看上去像是用鋼筆寫的,看上去很「清爽」,屬於「楷體」的一個變種),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的「清明上河圖」五個字,即為徽宗本人用瘦金體所書。關於徽宗在藝術方面成就,即使使用本篇文章全部篇幅來介紹也不一定夠用。徽宗對足球運動(蹴鞠)也很感趣,草民高俅(史上確有其人)因也踢得一腳好球而深得徽宗喜愛,在徽宗登基後最終被提拔為開府儀同三司(一品官),這點很多文獻及文學作品(如《水滸傳》)中都有提到。但是,做為一名帝王來說,他的首要工作應該是帶領人民「奔小康、構建和諧社會」,而不應「不務正業」,但徽宗恰恰正是這樣的人。他是我國歷史上失敗得不能再失敗的一個皇帝,昏君一個,根本不是當皇帝的料兒。他當皇帝如果能有他畫畫的十分之一用心,也不至於國破被俘,我國歷史也會被改寫的。【大事】見「(欽宗)趙恆【生平及大事】」徽宗時,爆發了著名的方臘起義及規模較小的宋江起義,根據這兩個歷史事件及當時的社會背景,於明朝初年經藝術加工後被寫成了長篇古典小說《水滸傳》,一般認為作者是羅貫中,或其老師施耐庵,或由二人合作完成。【謚號】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傳位】長子趙恆

宋朝第九位皇帝、北宋末代皇帝 (欽宗)趙桓(徽宗趙佶長子)【年號】靖康(1126年~1127年四月)【生卒】1100~1156或1161年,終60歲左右(死期不詳)。【在位】1126~1127年,共2年,登基時27歲。【生平及大事】宣和七年(1125年),金人南下入侵,徽宗無法應對,於臘月急忙傳位於兒子趙恆,自己則當上了「太上皇」,並帶了蔡京、童貫、蔡攸等一幫親信逃命到南方。趙桓接過了父親徽宗的亂攤子,即了皇帝位,是為欽宗。即位後立刻貶蔡京、童貫等人,然後重用李綱抗金。但他懦弱無能,優柔寡斷。後來聽從奸臣讒言,罷免了李綱,向金人求和。靖康元年(1126年),徽宗回到了都城東京(汴梁)。同年八月,金人再次大兵壓境並於十一月兵臨東京城下,欽宗入金營下跪求降,但未果。靖康二年(1127年),欽宗二次入金營談判,但從此被扣留。同年四月,金人將被俘的欽、徽二帝及皇子、皇孫、后妃、公主、宮女、大臣(包括秦檜)、內侍、僧道、醫卜、娼優、百工、技藝、民間少女等共3000多人以及掠奪的巨多金銀財寶、古玩字畫等等等等返回金國。這一事件史稱「靖康之變」。同年,(金太宗)完顏晟下詔廢徽、欽二帝,貶為庶人,強行脫去二帝龍袍。冊封宋臣張邦昌為帝,國號「大楚」,北宋就此滅亡。靖康二年七月,二帝被上遷到中京(今北京)。靖康三年(天會六年,1128年)八月二十一日抵達金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哈城區)。二十四日,二帝著素服跪拜太祖廟,行「牽羊禮」,在乾元殿拜謁金太宗。(金太宗)完顏晟封徽宗為昏德公,欽宗為重昏侯,十月,二帝遷往韓州(今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偏臉城)。天會八年(1130年)七月,又將二帝遷到五國城(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依蘭縣城北舊古城)軟禁。天會十三年(紹興五年,1135年)四月,徽宗病死於五國城,死後被金人焚燒製成燈油。大約在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六月,欽宗去世。死因眾說紛紜,《大宋宣和遺事》中說是金國皇帝完顏亮叫當時57歲的欽宗和81歲耶律延禧去比賽馬球,欽宗從馬上跌下來,被馬亂踐而死(耶律延禧企圖縱馬衝出重圍逃命,結果被亂箭射死)。五年後的紹興三十一年(正陵六年,1161年)欽宗死訊才傳到南宋,這使得對於欽宗去世於1156年還是1161年也產生爭議(耶律延禧是遼國末代皇帝,也為金國俘虜。但《遼史》則稱其早在金太宗天會六年(1128年)就病死了,死時只有54歲,而不是《大宋宣和遺事》中說的81歲,二者差了相當大)。故,欽、徽二帝至死也沒有回到大宋國土。【謚號】恭文順德仁孝皇帝【傳位】宋(北宋)亡後,其弟(康王)趙構南遷都城稱帝,另起爐灶延續趙宋王朝,統治南部殘存的半壁江山,史稱「南宋」。

=============== 北宋至此滅亡,我中原淮河以北大片國土被外族侵佔,人民塗炭。 ===============

都城臨安時期,史稱「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153年,歷9帝)

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開國皇帝 (高宗)趙構(徽宗趙佶九子、欽宗趙恆弟)【年號】建炎(1127年五月~1130年)、紹興(1131~1162年)【生卒】1107~1187年。終81歲,為宋帝之最,這個壽命在我國所有的帝王里可以排在第四,即使在醫療衛生水平發達的今天也算是高壽了。葬於永思陵(今浙江省紹興市寶山)。【在位】1127年~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共36年,登基時21歲。【生平及大事】靖康之變時(1126年),(康王)趙構以親王身分在金營中為人質,但金人懷疑他並非皇子而被遣還。之後金人馬上發現是自己看走眼了,遂以大兵追趕,但最終還是被趙構逃脫到了南方,事後他自己還虛構了一個荒誕的「泥馬渡康王」的故事來告訴別人是神靈助他大難不死。種種經歷使得趙構的後半生對金人聞風喪膽。建炎元年五月初一庚寅日(1127年6月12日),趙構南逃到南京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不是今江蘇省南京市)登基稱帝,改元「建炎」,建立南宋,後定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遙尊被擄到金國的生母韋氏為「宣和皇后」,封自己的外祖父韋安道為郡王,親屬三十人均任官職。並且從此不斷派遣使者到金國求和要迎韋氏回南宋。趙構能當上皇帝完全是因為他是(徽宗)趙佶31個兒子中唯一逃過劫難的皇子。雖然也算是一朝的開國皇帝,但高宗的這個開國皇帝顯然做得太差勁了,背上了千古罵名、遺臭萬年:紹興十年(1140年),金軍大舉入侵,宋軍在反擊金軍南下的戰役中,取得了順昌、郾城等役的勝利,岳飛軍收復西京(洛陽),前鋒直抵朱仙鎮,離原宋都城東京開封府(此時已被金人改稱為汴京)僅45里之遙,已有收復的機會。但高宗卻唯恐有礙對金的和議,他與秦檜迫令張俊、楊沂中、岳飛等撤軍,完顏宗弼(金兀朮)則乘機率重兵進軍淮南,形成大軍壓境之勢。為了徹底求和,高宗召韓世忠、張俊、岳飛三大將入朝,明陞官職實解兵權。同時還撤銷了專為對金作戰而設置的三個宣撫司。紹興十一年,被金人關押在五國城的高宗生母韋氏託人送信給高宗,高宗在得知生父徽宗已死後,以能接回自己母親為條件與金國訂立和議誓約,即《紹興和議》。金人提出的條件包括殺岳飛等人,以防止十萬岳家軍攻入黃河以北。紹興十一年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高宗和宰相秦檜以「莫須有」(大概可能吧、也許有吧的意思)的罪名殺岳飛、岳雲父子及部將張憲於都城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至此,高宗和宰相秦檜以稱臣賠款,割讓從前被岳飛收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為代價,簽定《紹興和議》,兩國東以淮河,西以大散關為界。高宗也於處死岳飛後立刻馬不停蹄地成功迎回生母韋氏。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紹興和議》被(金海陵王)完顏亮撕毀。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高宗以「倦勤」想多休養為由禪位給養子(太子)趙眘,是為孝宗。孝宗登基後馬上為岳飛等人平反,趙構卻沒發表任何意見,既不支持,也不阻撓。這也就說明,對於岳飛的錯殺,高宗心裡是非常清楚的。高宗和其父徽宗一樣,也為我國著名書法家,只要沒什麼大事就天天練字。元代書法大家趙孟頫早年即以高宗書法為榜樣。如果非要說出(高宗)趙構對黨國和人民做過哪些積極的貢獻的話,那一個就他成功地保住了自己的性命逃到了南方,保住了趙家的龍脈,延續了趙宋王朝政府,使得至少我大半江山還在我漢人政權統治下。再一個,就是他晚年英明地將帝位傳給了養子,即後來的(孝宗)趙眘(事後歷史證明趙眘是個君),並且難能可貴的是(高宗)趙構是(太宗)趙炅的後人,而趙眘並不是(太宗)趙炅的這一支,而是(太祖)趙匡胤的後代(雖然趙眘也為皇室宗親,但血緣關係已經和趙構遠得可以忽略不計了,而高宗卻正是將帝位傳給了這一個幾乎和自己沒什麼血緣關係、另外宗族的「陌生人」,可以看出高宗的胸襟還是很什麼的)。【謚號】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傳位】元懿太子夭折後無子嗣(高宗當年逃命時被金人嚇得沒了生育能力),傳位於養子趙眘。

宋朝第十一位皇帝、南宋第二位皇帝 (孝宗)趙昚(高宗趙構養子、太祖趙匡胤次子(秦王)趙德芳的七世孫,秀安僖王趙子偁子),(「眘」讀shèn,同慎)【年號】隆興(1163年~1164年)、乾道(1165年~1173年)、淳熙(1174年~1189年)【生卒】建炎元年十月廿二(1127年11月27日)~紹熙五年六月初九(1194年6月28日),終67歲。葬於永阜陵。【在位】1162年~淳熙十六年(1189年),共27年,登基時35歲。【生平】本名趙伯琮,入宮時更名趙瑗、過繼高宗時更名趙瑋、立為皇太子時更為現名。孝宗是宋朝較有作為的皇帝。登基後立志光復中原、收復河山,遂平反岳飛,謚號武穆,追封為鄂國公。並命令老將張浚北伐中原,但在符離遭遇金軍阻擊,大敗。接著金軍趁勝追擊,南宋軍隊損失慘重。孝宗被迫於隆興二年(1164年)和金國簽訂「隆興和議」。次年改元「乾道」,並又任用王淮理財備戰。乾道年間,由於沒有戰事的干擾,孝宗專心理政,百姓富裕,五穀豐登,太平安樂,一改高宗朝時貪污腐朽的局面。由於孝宗治國有方,所以使南宋出現「干淳之治」的小康局面。雖然不是高宗親生而只是養子,但孝宗對養父仍非常孝敬,被尊為「孝宗」名符其實。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高宗病卒,孝宗為了服喪,讓太子趙惇參預政事。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又禪位於太子,是為光宗,孝宗自稱太上皇,閑居重華殿,繼續為高宗服喪。儘管孝宗本人很孝,但他的兒子光宗卻不像他這樣。與父不和,長年不去探望孝宗。為此孝宗鬱悶致病而崩。從孝宗起之後的南宋皇帝都是(太祖)趙匡胤的後代。【謚號】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傳位】禪位於三子趙惇

宋朝第十二位皇帝、南宋第三位皇帝 (光宗)趙惇(孝宗趙昚三子),(「惇」讀dūn)【年號】紹熙(1190~1194年)【生卒】1147~慶元六年(1200年)春,終54歲。葬於永崇陵(今浙江省紹興市寶山)。【在位】1189~紹熙五年(1194年),共5年,登基時43歲。【生平】體弱多病,沒有安邦治國之才,是一們比較昏庸的皇帝。聽取奸臣讒言,罷免辛棄疾等主戰派大臣,又由心狠手辣的皇后李鳳娘來執政,奸佞當道,朝政從孝宗時的清明轉向腐敗,光宗自己卻不思朝政,沉湎於酒色之中。光宗歷來就與孝宗不和,孝宗遜位後他長期不去探望。紹熙五年(1194年),孝宗得病,光宗既不請人看病也不去探望,乃至孝宗病逝他也不服喪。因此,大臣韓侂胄和趙汝愚經過太皇太后的允許,發動政變逼迫光宗退位。光宗只好讓位於太子趙擴,自己閑居臨安壽康宮,自稱「太上皇」。趙擴主持完爺爺孝宗的葬禮後登基稱帝,是為寧宗。【謚號】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傳位】次子趙擴

宋朝第十三位皇帝、南宋第四位皇帝 (寧宗)趙擴(光宗趙惇次子)【年號】慶元(1195年~1201年)、嘉泰(1201年~1204年)、開禧(1205年~1207年)、嘉定(1208年~1224年)【生卒】1168~1224年,終58歲。葬於永茂陵。【在位】1194~崩,共31年,登基時27歲。【生平及大事】因其父光宗不守孝道,大臣韓侂胄和趙汝愚經過太皇太后的允許,發動政變逼迫光宗退位。光宗只好讓位於太子趙擴,自己閑居臨安壽康宮,自稱「太上皇」。趙擴主持完爺爺孝宗的葬禮後登基稱帝。寧宗在統治初期由於韓侂胄的作用對金朝持對抗態度,他追封岳飛為鄂王,剝奪秦檜的所有封職。但是1206年韓侂胄北伐失敗後寧宗改變了政策。1207年11月他的皇后楊氏與史彌遠一起秘密策劃利用韓戰敗的機會謀殺了韓並將其首級送往金朝作為謝罪。1208年在史彌遠的操縱下寧宗與金朝達成了嘉定和議,向金朝稱伯,自己稱侄,又向金朝進貢金銀。韓侂胄死後史彌遠成為寧宗的宰相兼樞密使,獨攬宋朝大政。史彌遠恢復了秦檜的王爵和官職。寧宗時期,宋朝比較安定,百姓比較富裕。寧宗還恢復理學地位。【謚號】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聖睿恭孝皇帝【傳位】寧宗先後有8個兒子,但都未及成年就夭折了,他立趙竑為養子和太子,但因為趙竑對史彌遠專權不滿,因此寧宗崩後宰相史彌遠廢黜了趙竑,另立寧宗養子趙昀為皇帝。

宋朝第十四位皇帝、南宋第五位皇帝 (理宗)趙昀(寧宗趙擴養子),(「昀」讀yún)【年號】寶慶(1225年~1227年)、紹定(1228年~1233年)、端平(1234年~1236年)、嘉熙(1237年~1240年)、淳祐(1241年~1252年)、寶祐(1253年~1258年)、開慶(1259年)、景定(1260年~1264年)【生卒】1205~1264年,終60歲。【在位】1224~崩,共41年,登基時19歲。【生平】本名趙與莒,過繼沂王時更名趙貴誠,過繼寧宗後更為現名。本不是皇子,寧宗死後,宰相史彌遠篡詔廢太子趙弘,而立趙貴誠為帝,是為理宗。理宗十分無能,登基後將所有國家事物都交給史彌遠,自己對政務完全不過問,直到1233年史死後理宗才開始親政,但他依然對政治不感興趣,將國家大事交給他的宰相丁大全處理,他本人崇拜理學。1234年南宋聯蒙古國滅金。1259年,蒙古攻鄂州,宰相賈似道以理宗名向蒙古稱臣,並將長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讓給蒙古。元朝時西藏喇嘛教僧人楊璉真伽盜掘南宋六陵,見理宗屍身保存完好,將屍體倒掛在樹上三天,結果流出水銀,又以理宗頭蓋骨奉給帝師八思巴為飲器,是為骷髏碗。明朝時(太祖)朱元璋得知此事,「嘆息久之」,派人找回理宗的頭顱,於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以帝王禮葬於應天府(今南京),次年又將理宗的頭骨歸葬到紹興永穆陵舊址。【謚號】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傳位】元子嗣,傳位於侄趙孟啟

宋朝第十五位皇帝、南宋第六位皇帝 (度宗)趙禥(理宗趙昀侄),(「禥」讀qí,同「祺」)【年號】咸淳(1265~1274年)【生卒】1240~1274年,終35歲。葬於永紹陵。【在位】1264~1274年,共10年,登基時25歲。【生平】原名趙孟啟,1251年賜名趙孜,1253年立為皇子後賜現名。度宗年少時聰慧,但長大後昏庸無能。即位後北方元軍大舉南下,多次出兵進攻南宋,宋廷雖腐朽,但是廣大軍民的抵抗,使得元軍不得不撤回。國難當頭他卻將軍國大權交給奸臣賈似道,元軍猛攻襄樊,決定了南宋小朝廷興亡役,然而賈似道密而不報,還說已經取勝,度宗在完全不予以審問的情況下竟對此言深信不疑。最後元軍於咸淳十年(1274年)初攻破圍攻5年的襄樊,為宋朝敲響喪鐘,宋度宗聞知頓時昏倒,但是他仍然借酒澆愁。不久就因酒色過度而死。使得宋朝最終走向滅亡,【謚號】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傳位】次子趙隰

宋朝第十六位皇帝、南宋第七位皇帝 (恭帝)趙隰(度宗趙孟啟次子、端宗趙昰之弟、宋末帝趙昺兄),(「隰」讀xí)【年號】德祐(1275~1276年四月)【生卒】1271年~1323年,終52歲。【在位】1274~1276年,共3年,登基時3歲。【生平】德祐二年(1275年),都城臨安(今杭州市)被伯顏率領的元朝大軍佔領,5歲的恭帝和謝太后出城投降。遂北上入覲(元世祖)忽必烈於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大安殿,忽必烈封恭帝為瀛國公。後入吐蕃(今西藏自治區),成為薩斯迦大寺住,嘗取漢藏佛經互譯比勘,校訂異文。法號合尊。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四月,因聚眾謀反罪名於河西被賜死。【謚號】孝恭懿聖皇帝【傳位】兄趙昰

宋朝第十七位皇帝、南宋第八位皇帝 (端宗)趙昰(恭帝趙隰兄),(「昰」讀shì,同「是」)【年號】景炎(1276年五月~1278年四月)【生卒】1268~1278年,終10歲。葬於永福陵(今廣東省江門市)。【在位】1276~1278年,共3年。被立為帝時7歲。【生平及大事】恭帝被俘後,其兩個異母兄弟(益王)趙昰和(廣王)趙昺在國舅楊亮節、朝臣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和文天祥等人的護衛下南逃。在金華,趙昰被封為天下兵馬都元帥,趙昺為副元帥(晉陞為衛王)。1276年,剛滿7歲的趙昰在福州即皇帝位,是為端宗,改元「景炎」。元軍統帥伯顏欲對宋朝皇室斬草除根,故對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窮追不捨。景炎三年(1278年),端宗死。【謚號】裕文昭武愍孝皇帝【傳位】弟趙昺

宋朝(南宋)末代皇帝 (永國公、信王、廣王、宋衛王、宋帝昺、宋少帝、宋幼主)趙昺(度宗趙禥子、端宗趙昰弟),(「昺」讀bǐng,光明的意思)【年號】祥興(1278年五月~1279年二月)【生卒】1271~1279年,終8歲。【在位】1278~1279,共1年。被立為帝時7歲。【生平及大事】。恭帝被俘後,其兩個異母兄弟(益王)趙是和(廣王)趙昺在國舅楊亮節、朝臣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和文天祥等人的護衛下南逃。在金華,趙昰被封為天下兵馬都元帥,趙昺為副元帥(晉陞為衛王)。端宗死後,南宋軍心渙散,無心戀戰,當時陸秀夫在碙州梅蔚(今香港大嶼山梅窩或廣州市)擁立趙昺做皇帝,改元「祥興」,並逃往崖山(今廣東省新會市南海灘)避難。元朝命令大將張弘范大舉進攻崖山的趙昺小朝廷。當時的宋軍還未到岸,一行人還在海上。宋軍水師在張世傑的指揮下進行頑抗,在崖門海域里與元朝軍隊交戰,史稱「崖門戰役」,結果宋軍全軍覆滅。公元1279年3月19日,43歲的丞相陸秀夫見大勢已去,背著8歲的小皇帝趙昺跳海殉國,二人壯烈犧牲。隨行十多萬軍民在敵軍面前不做亡國之臣、與國家生死與共,相繼跳海殉國。宋王朝滅亡。


推薦閱讀:

中國皇帝故事—他背叛了項羽又反了劉邦,氣得劉邦唱了一首「大風歌」!  
崇禎:一個最能折騰的皇帝
300年前,皇帝流放中國一位奇人,不然中國武器將領先全世界
唐紀五十一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貞元十年(甲戌、794)
萬曆皇帝為何28年不上朝?打開他的陵墓,史學家們恍然大悟!

TAG:宋朝 | 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