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 ----音樂 、咒語

藏傳佛教——音樂、咒語媒體:網路媒體作者:schehera發布:烈焰紅塵2006-8-13 10:11:41找了很多藏傳佛教的資料,想研究下他們的起源,教派,信仰,修行…看來看去,除了晦澀的部分就都是類似傳說了…無意中翻到幾首藏傳佛教音樂,聽起來比較類似班得瑞的曲風,沒有一般佛教歌曲頌經似的呢喃,韻律優美但悲傷,不知是不是因為悲閔蒼生……許多藏傳佛教的介紹中都有提到密宗師徒親口傳授的咒語。好象看過這麼多傳說首次知道真有咒語此物。下面這段描述的比較詳細:關於神秘咒語的問題,這是人類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事實,也是人類迄今尚未探明的奧秘,是一個「音聲之謎」。世界上具有悠久歷史的神秘古國,為埃及、印度、中國,在他們的古文化中,都認為咒語與原始的語言、文字一樣,是文化的重心。因為咒語早在語言文字之前,但人類因為有了實用的語言文字的進步之後,對於聲音的研究,除了應用在文字語言的結構以外,便把有關聲音的神秘部分,推之於巫術或宗教。現在人類有系統的咒語,就比較完整地保存在密教里。印度的傳統文化,一直重視聲音的奧秘,婆羅門教衍分出來的彌曼差學派,就極力宣揚「聲常住論」。佛教也非常重視聲音,不但要通內明,而且要能通五明,其中首要的就是聲明。人類文化雖然有了上下幾千年的歷史成就,但對於聲音的神秘功能,至今還沒有弄出一個所以然,更不要說窮其究竟了。古今中外所有聲音之學,也大都是為了語言文字的應用而加以研究,並未能夠真正從根本上加以探討。就是在物理、化學、生物等科學上,雖然對於「聲學」、「光學」已有很深的研究,甚至可以追求銀河系統的音波作用,但研究的目標,也還沒有完全轉到聲音與宇宙萬有生命關係的功能。現在人類已經知道宇宙間有許多聲音存在,如同有許多光存在一樣,可是人的耳目有限,無法看到聽到。現在已經在追尋宇宙的「暗物質」了,但限於人在「粗身粗心」階段,一時還無法弄得明白。所以老子也說:「大音希聲」。透過有形聲音的作用與功能,在人類的知識範圍內,尚且知之不多,甚至無知,更何況還有無形像可得的心聲心音的神秘呢!正因為如此,所以光想通過梵文、藏文,或者梵語、藏語來了解印度古代流傳下來的梵文密咒的神秘,那是很不夠的,因為其奧秘並不單純在語言文字上。口密——聲音的奧妙,如同身密、意密一樣,密在汝邊,密在汝身。那就是聲音有關人體奧秘的問題,聲音關於宇宙萬物生命的根源問題,特別是聲音與人體氣脈的關係問題,按佛法的道理來說,那就要靠親修實證來解決。一種法門可以用種種無盡的音聲來傳達,「恆轉理趣妙」,由此展現推動宇宙生命的真理,引導眾生進入佛法的正知正見,這就要修口業轉口密,對佛的語言功德,要發願修學,「我深智力普能入」,在音聲海中,不管念誦也好,持咒也好,隨時都要堅持梵行——持戒、修定、證慧,培養自己般若智慧的成就,開發自性無可限量的潛力,以深入佛法重重無盡、圓融無礙的華嚴世界。弘法大師《聲字實相義》說:「內外風氣才發必響,名曰聲也。響必由聲,聲則響之本也。響發不虛,必表物名號,曰字也。名必招體,名之實相。聲、字、實相,三種區別名義。又四大相觸、音響必應,名曰聲也。五音、八音、七例、八轉,皆悉待聲起,聲之詮名必由文字,文字之起本之六塵。」故頌曰:「五大皆有響,十界具言語,六塵悉文字,法身是實相。」從密教念誦咒語的修習方法來講,它是利用一種特別的音符,震動身體內部的氣脈,使它發生生命的潛能,變為超越慣有現象界中的作用,而進入神妙的領域,乃至可以啟發人體特異功能和高度智慧。所以東密密法中,如金(金剛界)、胎(胎藏界)兩部,便有各自不同的咒語,使修學者為不同的目的而達到不同的效果。因為密教咒語的聲音秘密,它的最大重心,就是聲音與人體氣脈的關係,現在科學還無法解釋,它是一種超越宇宙物理的奧秘作用。據佛教的說法,咒語的秘密只有八地以上的菩薩方可了解,而證到八地以上的菩薩,也能自說咒語。總之,聲音的奧秘是人類未知的領域,聲音與人體的關係,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個問題。就修行來說,要明白聲音的念誦對人體功能的作用。佛法認為密咒或者咒語,是一種清凈語,包含無量意義,無法翻譯完全,所以只譯音而不能譯義。勉強譯義,反而會弄錯了,甚至造成過失。過去顯教叢林和禪門課誦中每逢初一、十五還念《普庵咒》。普庵祖師便是南宋時得道的一位大祖師,他悟道之後,說出普庵咒,聲音非常和諧好聽,這是要八地以上菩薩才能做到。佛菩薩說咒,猶如他們成立了一個專門與眾生聯絡通訊的電台,自由收發信息。咒語就是信號密碼,發出之後,必然會收到,必然會反饋。講起來是有點神奇,佛教認為這種能力是來自語業清凈的功德。由於眾生的業力不同、意樂不同,音聲海也就不同。要「隨諸眾生意樂音」,就要通達一切語言,要通五明——內明、因明、聲明、醫方明、技巧明,乃至一切科學技術,才能語言清凈、辯才無礙,「一一流佛辯才海」。要語言清凈,就要喉輪打開,語言自然清凈。反過來,語音真正清凈,喉輪自然打開。這兩件事是互為因果,一而二、二而一的。佛學認為,要了解「三世一切諸如來,於彼無盡語言海」,一音可說三藏十二部的法門,一種法門可以用種種無盡的音聲來傳達,「恆轉理趣妙***」,由此展現推動宇宙生命的真理,引導眾生進入佛法的正知正見,這就要修口業、轉口密,對佛的語言功德,要發願修學,「我深智力普能入」,在音聲海中,不管念誦持咒也好,日常作事也好,隨時培養自己般若智慧的成就,開發自性無可限量的潛力,深入佛法重重無盡、圓滿無礙的華嚴世界。現在科學還難解釋,為何未來一切劫的事,一念之間都能知道?那真是不可思議。依顯教的說法,成佛須三大阿僧祗劫;現在一念頓悟,即超三大阿僧祗劫,這與修音聲海法門的關係極大。李長者(通玄)云:「七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這是時間與空間融化在定慧的境界中,融化在音聲海的境界中,只此一念可以轉化時空,一念之間超越了這個地球成住壞空的歷史,自我了知過去、現在、未來的歷史,就是「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這是由音聲轉念的修法,音聲即是念,念動聲動,「我於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亦當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因為普賢如來的根本咒通一切音聲海。普賢如來有如幻三昧的修法,在中空的境界中,在音聲海的境界中,能起無限威力,能作無量事業。佛法認為這種特異功能,是眾生自性本具,潛在人體而未發揮罷了。修密教口密,要持咒,念誦真言。念誦得法至為重要,念誦得法可通氣脈入音聲海。一般來說,念誦方法要點有三,即心氣合一、聲氣合一、身心合一。這三項如能做到,音聲自然不同,尤其身體內部的氣脈——海底輪、臍輪、喉輪、心輪、頂輪等等都會震開,一下便能進入音聲海三昧中。「唵阿吽」三字明是普賢如來根本咒,它通括一切咒。念誦「唵阿吽」三字也好,念誦其它密咒也好,念誦的聲音與華嚴字母及身心的氣脈都有關係。能如法念,一口氣順著下來,有助氣機暢順,貫通中脈;念誦不如法,氣就外散,乃至斷了氣,就不易震開氣脈。念誦正確得法,上下七輪的氣脈都能振動到,抑揚頓挫有致,高低平仄分明,節拍自然順暢,而重點在於聲音隨著氣機自然在體內任運轉動,該高則高,該低則低,三部音輪迴周流,聲音保持一樣,但是音調可以不同,隨氣自然而轉。如「唵」字音轉到頭部發出來,「阿」字音在喉部,氣下降到臍輪則是「吽」字音,「吽」字音震動臍輪,此音屈低,然後氣再接著自然上沖至頂輪。頂輪有時會發脹,此時要把覺受空掉,定在光明中念。這些都要靠智慧,知時知量,善加調整。持密咒要懂華嚴字母,其中轉音的道理,與氣脈的修持大有關係。佛教梵唱確是一個修行法門,不單是供人娛樂的音樂。以前叢林住眾多,為求方便,古德乃將佛法的音韻統一整編,配上法器,藉供大家一起熏修,後來逐漸演變成音樂性質,忽略了它實際的修行功用。華嚴字母一字轉了四個音,以「有」字為例,拉長音時還是「有」字音,「有」字轉音可以,但不能加上花腔,轉成別的字音。因為轉成別的字音雖好唱也好聽,但已形同一般音樂,在生理上不合氣脈原理,而心理上也失去梵唱那種恭敬讚歎的情操。心一散亂,所有唱念修行的利益都要大打折扣,這一點極為重要。華嚴字母每個字都有平上去入四階,而平上去入中又有各之四音。練習純熟的人,自己可以隨心所欲而唱,循以悟道,乃至方便度人,大有作為,妙不可言。關鍵是要念誦得法,就是要作到心氣、聲氣、身心三合的境界,也就是要真正做到「心一境性」,才能發生實效。念誦的方法,也是持咒的方法,一般來講,有開口念誦、蓮花念誦、金剛念誦、瑜伽念誦。這四種方法,一般來說也可以說是四個層次,但各有其獨立的特殊功用,不可執著。開口念誦首要調氣,調氣就是調心。調氣念誦,就要聲氣合一。從喉輪到頂輪這一部分的氣脈很難通,要一口氣一口氣、心氣合一地出聲念誦,等於在修氣修脈。一開口念誦,沒有妄念妄想,自然身氣專一,而且身心皆空,感到與法界同體。開口念誦眼宜睜開,與外界自然之光融成一片光明,化為無相光,身心俱忘。一口氣一口氣地念,為的是使內心氣脈打開,那麼心輪、頂輪、大樂輪等整個氣脈就會逐步打開。開口念要舌頭在拌動,唇齒不動。念時要迴轉來聽自己的聲音,不是聽別人的,念到速度相當快時,便自然由開口念誦轉為金剛念誦,即心氣慢慢自然向內合一,嘴巴自然不動,唇齒微動或不動,而只由舌根彈動了。開口念誦中有蓮花念誦。蓮花念誦是觀自心月輪上或自己舌心上有蓮花,蓮花上有白螺貝,從螺貝中發出妙音,產生念誦。蓮花念誦一般是開口,唱贊也同樣可用蓮花觀想唱贊。深入一步,閉口念誦也可以蓮花念誦。金剛念誦是唇齒不動,而以舌根彈動。舌根就是心苗,心氣合一,心平如鏡,念的很慢,但不能太慢,太慢又多成唱誦了。唱誦也是開口念誦之一種。唱誦每句最後一個字音拉長,在這音的平上去入音節內舌頭去彈動。調子雖是固定的,但腔可因人而異。入聲的氣是往內部下沉,吸進氣內不往外散。念得如法,喉輪自開,而且因耳通氣海,耳根自然向內反聞自性,不往外求,心氣合一自然而得,得止得觀並不難。唱誦修好了,氣息深長微細,睡時無呼吸聲,這就是龜息。佛教梵唱不僅是清凈的音樂,要懂華嚴字母,要通聲明,而且是修鍊身心的法門。修鍊得法,一開口就梵音清凈,人一聽妄想雜念就沒有了。能修到如此境界,這種軟修法門的唱念就功德無量了。這軟修法門的方便力,要同時與華嚴字母的咒音配合研究,再以觀音法門的修法,迴轉過來自己聽自己的聲音,內聞心聲,達到「入流忘河」的境界,再進而「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就會發生種種感應和種種成就。金剛念誦也是一口氣一口氣唇齒不動地念,音聲氣脈都在身體裡面念,猶如一身千百萬個細胞都在動、都在念,全部身心都投進去了,成為金剛誦。因為人身體的障礙、四大的老化全在一口氣,所謂習氣也是一口氣,習氣不能轉化就是氣質不能轉化。氣質是個真東西,它不改善,身上的情愛欲、業力就難克服。這所謂的「氣」,不是呼吸之氣,但要轉化它,倒先要從呼吸之氣開始。金剛誦就是心氣脈震開,完全融合在一片音聲海里,然後轉為光海,即由氣、聲而光。修定與念誦,一般都容易犯兩種毛病。一種是散亂,就是攀緣不止,由甲想到乙,由乙想到丙,由東事想到西事,由南地想到北地,念頭不易集中。一種是昏沉,就是昏昏欲睡,沈沈不起,不肯用心,提不起正念,甚至身口意觀想的念頭都沒有,那是嚴重的昏沉。很多畜生,尤其是低等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昏沉中、在睡眠中、在冬眠狀態中。天氣冷打坐,覺得很清凈,很舒服,那是細昏沉,一種變相的冬眠狀態;氣候太熱也會昏沉,只想睡眠。一個是陰的,一個是陽的,天氣冷的昏沉是內斂的,天氣熱的昏沉是外耗的。對付昏沉的有效辦法之一就是閉氣。閉氣不是寶瓶氣,做法好像差不多,實則有別。氣一閉精神就來了,然後提神衝上來,氣勢就不同了。真修持人的聲音,句句從胸襟中流出,每個聲音從丹田發出,自自然然的,不假造作。所以常人之息以喉,真人之息以踵。一口氣一口氣地金剛念誦,如同煉九節風(藏密修鍊氣脈的一種功法)一樣,念到後來,連肚皮都癟進去了,沒有了,還在念,最後放鬆,自然吸氣,充滿了再開始煉,很有奇效,身體精神越來越健旺,乃至兩腿坐不住。氣脈念好了,一直念到下面氣通了,自然經過會陰那裡,一路一路都會自己震開了,到了大腿、膝蓋、足底心,連十個足趾都在發樂,最後沒有身體感覺,完全在一片音聲海中。音聲海是什麼?空的。念念皆空,念念皆有,然後法界同聲、此身同空,投入本尊佛母與我合一的心海中。這時念速等同光速,念速比光速還快,沒有進程,當下成辦,不假方便,自然感應。瑜伽念誦就是心念,也是默念。意要觀想,都攝六根。耳根迴轉來(內聞),眼根迴轉來(內視),身心念頭與觀想配合為一,才能得止。其中也同時修慧,也就是參禪合一,即觀照自己,觀照得清清楚楚,忘卻身軀,融化身心。觀照同時,也就是密,也就是禪,即觀即照,即照即觀,即觀照,即是止,即是定。都攝六根,凈念相續。正常念誦是正常發音,瑜伽念誦是聲自內發。瑜伽念誦,心聞在念,氣脈在身體裡頭震動,發生動搖現象。可以讓它動一下,不讓它動也可以,應收放自如、恰到好處。人的念頭一般跟隨人的受陰(身體所受種種感覺)走,所以它才會動。如果念頭不跟感覺跑,這個身體坐在那裡,就是一具白骨,甚至白骨都沒有了,由氣而聲而光,發光了。等於一個虛架子,一層很薄的煙霧一樣包著身體,內外都是光明,都是氣,哪裡會動!不動了,我不理會你這個受陰,不管酸也好,麻也好,脹也好,舒服也好,都不管。你覺得舒服,一耽溺這個享受的滋味,你就會被受陰所困,色受想行識五蘊就不能解脫。所以修定要舍,千萬不要被受陰困住。話說回來,因為常人一般不易得定,氣脈不能通,不能解脫色身,所以修禪定要你先得喜得樂。先發起樂,再得喜,那也是為了打破受陰,是打破身中業力的一個轉機。這是以楔出楔的道理,拿這個釘子去除那個釘子,最後再把它拔掉。所以修定要不執著,要能舍。真言密咒多從吸氣時默念,呼氣時不念,這是異於常人念誦法的。在念誦時也多與觀想結合,有緣形、緣聲等說,克立大師在《密宗道次第論》中對此有詳透說明。藏密的口密在持三字明。「嗡阿吽」三字明是藏密主教金剛總持即普賢如來的根本咒,代表佛的三密。「嗡」字代表佛的身密,「阿」字代表佛的口密,「吽」字代表佛的意密。普賢如來即是「普現」,普遍現前,意譯妙密,普賢就是普遍而賢善地充滿一切處所、無時無處而不存在之意。三字明正是充滿人類宇宙的根本法音。梵文(唵)、藏文(嗡)字:它是宇宙原始生命能量的根本音,是形而上天部的聲音。它含有無窮無盡的功能,是佛部的聲密。在人體而言,它是頭頂內部即腦部的聲音。修持藏密定功時,是人體中之氣轉向腦部所發之聲。內聞時,它的聲音與自己所聽到的心臟與血脈流動的聲音相近。修藏密定功,必須懂得「嗡」字發音的機括妙用。最低效果,它可以使頭腦清醒,精神振發。傷風感冒,連續不斷念此字音,可使頭部發汗,不藥而癒。可以說,嗡是中脈音,是梵穴輪音;是天部音,是佛部聲密;表示佛的身密。梵文藏文(阿)字:它是宇宙開闢、萬有生命生髮的根本音,是人與動物生命之間的開口音,同時是世間一切生命開始散發的聲音。它具有無邊無際的功能,是密宗阿部的開口音,是蓮花部的聲密。人出母胎,呱呱墜地,開口第一聲就是「阿」音。小兒說話,最初就呼父母,無論中國人喊爸爸媽媽,英語系喊father、mother,都是「阿」音,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日本東密,以「阿字本不生」,概括金胎不二兩部,包括全部曼荼羅,其尊重可知。蓋阿字本不生,應如實知自心,自心為息,「阿」即息之本聲。在人體而言,它是心臟內部即心部的聲音。修持藏密定功時,是人體中之血轉向心 部化而為氣所發之聲,也是氣轉而至喉所發之聲。內聞時為無聲之聲,開口即聲。修藏密定功,懂得阿部音的妙用,就可以打開身體五脈輪結,同時也可以清理臟腑之間各種宿疾,修習久之,可體會內臟氣脈震動之效果。可以說,阿是心音,是喉息輪音;是人部音,是蓮花部聲密;表示佛的口密。梵文、藏文(吽)字:它是萬有生命潛藏生髮的根本音,是物理世間地部的聲音。它具有無限無量的生髮功能,是金剛部的聲密。物質世界,天上雷鳴,地下地震,都是「吽」音。藏密特重「吽」音,以「吽」音通一切音,表五方佛之心。觀想「吽」字,可轉五煩惱成光明五智。在人體而言,它是肚臍內部即丹田的聲音。修持藏密定功時,乃氣轉至丹田臍輪所發之聲。內聞時為雷鳴或地震之聲。修藏密定功,懂得以吽部音來念誦,可以震開脈結,促進新陳代謝,啟發新的生機,最少也可達到健康長壽的結果。可以說,「吽」是丹田音,是臍輪音;是地部音,是金剛部聲密;表示佛的意密。修持藏密,如修大圓滿法,其前期的功法次第是:七支坐、九節佛風、金剛誦、寶瓶氣、拙火定。其中金剛誦就是藏密的六妙門。六妙門又分為兩部分,即四息法和三字觀。四息法就是數息、隨息、止息、觀息,這是修密乘金剛誦的四種方便。在四息法的基礎上修三字觀,即觀想「嗡阿吽」三字為進氣、住氣、出氣,即出息、入息、住息都變成「嗡阿吽」三字,以通解遍身脈結之氣,這就是藏密六妙門的還息和凈息。修持功法,需要師父口授。釋迦牟尼佛涅槃後變身為咒音。《大陀羅尼末法中一字心咒經》明載釋迦牟尼佛說:「我滅度之後,分布舍利已,當隱諸相好,變身為此咒。」此咒即大日金輪種子(bhrum)之一字。《白寶口抄·金輪法》云:「此字(梵bha,ra,u,ma)四字合成也。……《大妙甘露經》云:『修三摩地,當於自心觀部嚕吽(三合)而成佛頂輪王,形量盡虛空法界無有邊際,迥然清凈,得成佛身,無有生死,不轉肉身,得無漏果。』此文四字功能也。邊際,字也。清凈離塵垢故,字也。生死不轉肉身,字義。得無漏果,字,損滅生死得果故也。」《白寶口抄》又引文泉房云:「師口雲,納三身之相好也,隱化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之色身為此咒也。他受用身,隱八萬四千相好為此咒。自受用身、理智法身,隱無量無邊之相海為此咒也。結勝身三味耶印,誦字印自身五處,圓滿五智即自身同虛空法界身。五智即三身也。故金輪法納三身之舍利,輪法納三身舍利之法習也云云。」《白寶口抄·金輪法》釋金輪一字咒又云:「同口雲,此一字是身口意三密合字也。亦是(梵on,bhrum,kha)三字合成字也。此三字即三密,三密即三身也。故此一字者含彼三密三身功德字也。」「口雲,付釋迦金輪此字習舍利一體也。 《末法經》云:『我滅度之後,分布舍利已,當隱諸相好,變身為此咒』,此咒者字也。或雲,付此字有二種,是也。字大日金輪種子,字體字故也。釋迦金輪種子,字體字故也。」又《覺禪鈔》云:「 大日法身也,釋迦應身也。」由此可知,在法門寺地宮八重寶函上刻大日金輪曼,覆蓋在釋迦舍利上,正是以大日法身來相印釋迦佛應身,以大日金輪來相印釋迦金輪(佛舍利),以顯示兩部大日、兩尊佛頂於無邊法界,清凈離垢,不轉肉身得無漏果之金輪也。為莊嚴法門寺地宮,余設計地宮頂部安大日金輪曼荼羅,頂部中心即一字金輪咒字。因釋迦牟尼佛為度娑婆眾生了脫生死這一大事因緣而在人間示現八相成道。釋迦佛應身,同常人一樣是四大和合、五蘊俱全的肉身,但佛修禪定,修四念處,其色蘊因觀身(四大)不凈而凈,成為法身德,四大合成金剛體,碎金剛體為舍利;其受蘊因觀受是苦而樂,其想蘊因觀想無我而我,其行蘊因觀行無常而常,受想行蘊成為解脫德;其識蘊因戒定慧而轉識成智,成為般若德。所以般若、解脫、法身是涅槃三德相,成為三德秘藏;而常、樂、我、凈是涅槃四德性,成為常寂法光。佛涅槃後分舍利已,法身變為一字,有無量光,如天鼓雷音,此光此音皆從佛頂放光而出,故有特大威力,加持眾生成就各種特異功德。如臨終念佛,心若散亂,誦此一字咒,依靠此咒光音加持,能助行者令住正念,一心不亂,決定往生。故頌讚曰:莊嚴金剛宮,供養法界雄。生老病死了,常樂我凈空。三德秘藏伊,一字金輪吽。頂供心眼應,光天化日虹。【聲明】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
推薦閱讀:

 藏傳佛教生死輪迴圖詳解
密宗邪淫之密 |◆變質的藏傳佛教(唯識與中觀皆是般若)廣論班誤解龍樹菩薩《中論》成為無因論外道
(1)藏傳佛教達賴和班禪的區別
藏傳佛教—寧瑪派
藏傳佛教諸大德傳記

TAG:音樂 | 佛教 | 藏傳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