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講記1-7(於曉非)

[轉載]《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講記1-7(於曉非)

編輯:山宗三原

於曉非教授簡介

著名佛教文化研究專家、印度宗教研究專家、中央黨校教授、北京大學禪學社首任名譽社長。 一九六一年十月生於北京,漢族,無黨派。一九八五年七月畢業於南京大學天文學系天體物理學專業。一九八二年八月五日在浙江省普陀山普濟寺了空法師處受三皈依,法名「根培」。於先生先後師從於賈題韜老居士、黃念祖老居士、韓鏡清先生和任傑先生,並受教於清定上師、凈慧大和尚和徐梵澄先生。

在近二十年的學佛歷程中,於曉非先生深入經藏,潛心修持,對於佛教的歷史淵源、法脈沿革等都進行過深入的研究,並堅持每日定課念佛持咒修行,感應頗多。近年來,為了追本溯源,更深刻地理解佛陀的不共教法,於先生又學習了巴利文和梵文,並於每日修習瑜伽。   於先生對科學、哲學與宗教的關係有深入的研究;尤其對於中國和印度古典文明有很深的造詣。為人大度、熱情,演講風格獨具,有著特別的激情與活力。   十多年來,於曉非先生組織了大量弘法利生的活動,令許多人士因此生起正信,獲得法喜。於曉非先生被譽為當今大陸最受歡迎的弘法居士;在青年學子當中,於先生更享有甚高聲譽。  

於先生十多年前即提出關於「21世紀母系文明回歸的預言」,倡導母系文明的「女尊男不卑」,倡導多元世界;他的主要觀點是:二十一世紀將是母系文明回歸的世紀,他認為寬容與多元是二十一世紀的主流,極力推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思想。  多年來,於曉非居士以深厚的佛學造詣和無礙的辯才,弘傳佛陀正法。對於樹立正見、破斥邪說、如法修行大有裨益。這方面主要講座有:   《二諦與三性》  《佛學漫談》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講習》   《佛陀——覺者》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講記(一)於曉非教授講解

藥師琉璃光前面這五個字是這一部經,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述的這東方七佛里最主要的一尊佛。他的佛號就是藥師琉璃光,也就是大家通常說的藥師佛。 那麼首先談藥師這兩個字。藥師佛在每一個佛教徒心目當中呢好像都有一種固定的形像,大家肚子痛了,哎呀,你快念念藥師佛嘛,哪裡身體不舒服了,快快念念藥師佛嘛藥師佛,但是僅僅是這樣來理解藥師的話,那麼這兩個字這樣理解的話就太窄太窄了。

藥師佛這些葯究竟是治什麼病的呢? 當然我們參學這部經之後,就可以體會到,我們每一個眾生如果生理上出現了病,當然這些葯可以給我們治療,所以生理上的四大不調,出現了某種病症或者是生理上某種殘疾,那麼藥師佛慈悲會關懷我們,會加被我們。如果我們心理上有病,比如說種種的貪、嗔、痴,藥師佛這些葯也同樣是對治我們這些心理上病的。對於我們人,藥師佛的葯是有用的。對於這個自然。對於這個自然,讀完這部經之後,大家會發現自然界出現的某種不好的事情,某種自然災難的產生,那是我們眾生的共業所感,比如說風不調,雨不順,比如說自然資源的枯竭。這些都與我們給我們的生存帶來了很多的違緣,障緣。

那麼,藥師佛這些葯也同樣是對治這些病症的。再有社會問題,比如說,作為一個家庭,眷屬不榮盛,家庭不和,一個社會經濟衰退,物質生產不夠豐富,社會出現變亂,比如說戰爭呀,動亂呀,這一切一切,在藥師佛眼裡,這都是眾生的病。那麼藥師佛這些葯是對治這一切病的葯,那麼前面談的這些病還僅僅對治是世間的病,那麼更主要的還有出世間的病。我們被無明所障,不能解脫,在生死當中輪迴,這是我們根本的大病,那麼藥師佛的這些葯,是從根本的意義上是我們解脫的葯,是得生死解脫的葯。是出世間的葯,是法葯。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藥師佛這些葯是法葯,法葯就是佛法。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每個眾生都生著病。 大家知道有部經,叫維摩詰經,裡面有個大居士叫維摩詰,釋迦佛說他是個古佛,金粟如來,那麼現在呢,現居士身來說法。但是維摩詰是個古佛,但是他在現實生活中有一大特點,就是他總是生病,所以大家讀維摩經嘛,釋迦佛還派弟子去問一問這個維摩詰居士。那麼維摩詰居士為什麼要生病?這也是大家學習維摩詰經要探討的一個問題,那麼有一天忽然恍然大悟了,哦,為什麼維摩詰居士要生病呢?因為眾生皆在病中呀。維摩詰居士焉敢不病呀。他的生命是權現病症來告訴大家,作為一個古佛的應化,他都要權現疾病。這就是要告訴我,每個眾生都在病中呀。四大不調是身病,五蘊不遂是心病呀,三障四迷是真病呀。所以藥師琉璃光如來的這些葯是對著這一切病症的葯,所以大家一定要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藥師法門。所以藥師就是能夠為利益眾生,為利益眾生能夠運用世間,出世間一切的葯,來為眾生解除世間,出世間種種病苦的這麼個人,就叫藥師。 當然藥師是十方諸佛的總稱。佛可以稱為大醫王。大藥師。十方諸佛都可以稱為藥師,但是就這一部經來講,這個藥師是專指藥師琉璃光如來。這是講藥師兩個字。第二琉璃光,琉璃不是我們通常說的琉璃瓦的琉璃,它是梵語的譯音譯過來的。我們讀到後面,讀到藥師佛的咒子,其中就有琉璃光。琉璃是什麼呢?是一種寶石,青色寶。這種寶石呢,晶瑩剔透,而且閃爍著湛藍湛藍的青色光,這個藍要藍到什麼程度呢?大家坐飛機,在一萬米高空的時候,你看那湛藍湛藍的天空,或者我們坐船到遠海,在晴朗的時候,天海一色,湛藍湛藍的這種色,就是琉璃色。這種琉璃的寶物呢就映射著這種光,非常地純潔,非常地清涼。 那麼這尊佛為什麼叫藥師琉璃光佛呢?大家打開經書的第34頁,看藥師琉璃光發了十二個大願。這位佛在陰地發了十二個大願。他的第二個大願,在第34頁第四行倒數第五個字開始,叫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清澈,光明廣大,遍滿諸方。看這幾個字,這是藥師琉璃光如來在陰地發的一個願,就是我成佛之後,我要身如琉璃,我的身體就要像琉璃那種寶物一樣的晶瑩剔透,而且放射出湛藍、湛藍的青色光,而且這種光是光明廣大,遍滿諸方呀。大家注意,天為什麼是藍色的?科學有科學的講法,如果從佛教的講法的話,天為什麼是湛藍湛藍的,這就是藥師琉璃光如來第二個大願所成就的,湛藍湛藍的天,這就是藥師琉璃光如來成佛之後,他身如琉璃,內外清澈,光明廣大,遍滿諸方呀。我們每時每刻都沐浴在藥師琉璃光如來的這個琉璃光之中。所以說藥師佛跟我們多麼、多麼地親切!藥師佛與我們的關係有多麼多麼地密切!

所以為什麼要弘揚藥師法門,為什麼我們要重視藥師法門!大家要注意,我們不管學佛與不學佛、不管念藥師佛與不念藥師佛,我們每個眾生,每時每刻都在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光芒照耀之下;而且大家注意,不僅我們人間是這樣,這個藥師如來的第二個大願緊接著下面它焰網莊嚴,過於日月、鐵圍中間、幽冥之處,互得相見呀。不僅我們人間是這樣,地獄當中都映照著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光芒呀。所以這個如來的願大得很呀。所以為什麼這尊佛的名號叫藥師琉璃光如來,這是因為他有這個願,成佛以後,身如琉璃,內外清澈,光明廣大,遍滿諸方。藥師佛成佛啦,他的身如琉璃光遍滿諸方。我們每個眾生,每時每刻都在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光明映照之下呀。當然在佛教裡面,琉璃光也是一種比喻,他比喻什麼呢?比喻諸法的真實性,這個我們可能過二天,在幾次講藥師經的時候,順便也要穿插些教理上的內容,諸法的真實性,也就是我們說的空性,法性,真如,佛性,所以在佛教裡面,諸法的真實性就用琉璃,用這種清凈的,晶瑩剔透的這種琉璃光作比喻。所以從這意義上講呢,這種琉璃光是諸法的真實性。

我們眾生之所以有生死,之所以在生死當中輪迴,就是因為無明所障,不能夠體證諸法的真實性,所以,藥師琉璃光如來的這個琉璃光,他會加持我們,破我們每個眾生的二我,人我執,法我執,頓我們的二障,煩惱障,我執障;要我們能夠顯真實,證涅盤。所以大家注意,從藥師佛這第二個大願我們可以看出,藥師法門是要我們成佛的法門,要我們每個眾生都能夠親證諸法真實性的法門。 所以千萬不要小看了藥師法門,不是僅在肚子痛的時候,生理出現了病症的時候,才念藥師佛。其實這藥師法門深得很,藥師法門是令我們成佛的法門。這是我們學習藥師經,首先要在觀念上做一個轉變。大家一般都是消災延壽藥師佛,有了災難啦,有了病啦,老人想長壽呀,就多念念藥師佛,當然藥師佛會滿我們的願。但是更重要的是,藥師佛是要我們成佛的法門。所以這尊佛,他的名號就叫藥師琉璃光。大家注意,藥師是治病的,琉璃光這種光明是照破我們眾生的無明的,是要我們解脫的。那麼藥師是慈悲,琉璃光是智慧。這樣一個名號,他就是悲智不二。藥師琉璃光。所以這尊佛的這個名號是非常好的,非常的重要。 我們一般念藥師佛呢,一般都念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而弘一大師就非常強調,希望大家在念藥師佛名號的時候,念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這是佛講的藥師佛最標準的名字。這個名號裡面有無限的功德,念這樣一個標準的名號,能夠令我們得到無限的利益。因為你念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那麼你就把藥師佛的功德限制在了消災延壽呀,所以這僅是藥師佛很小很小的一部份功德呀。所以現在大家注意,凡是弘一大師當年住過的道場,念藥師佛都念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所以這個名號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講七佛兩個字,首先說佛,佛是佛陀這兩字的簡稱。佛陀是從梵文音譯過來的。那麼佛是什麼呢?佛就是覺悟者。覺悟什麼呢?覺悟諸法的真實性。覺悟了諸法的真實性,就可以解脫,不在生死中輪迴,所以這叫佛。 那麼七佛,是講這部經,釋迦牟尼老人家給我們講了東方的七位佛。在佛教裡面出現七佛的地方很多,你比如說,包括釋迦牟尼佛在內,應化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有過去七佛,大家經常念南無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婆佛、拘留孫佛、俱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這是佛教經常講的七佛。再有就是我們每天晚課也要念南無多寶如來、南無寶勝如來、南無妙色身如來、南無廣博身如來、南無離怖畏如來、南無甘露王如來、南無阿彌陀如來。又是七佛。那麼這一部經所講的七佛,不是前面所講的七佛,是另有七佛。南無善名稱吉祥如來、南無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南無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南無無憂最勝吉祥如來、南無法海雷音如來、南無法海勝慧遊戲神通如來、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都講是這七位佛。七這個字在佛教里很重要,現在好像都興八字,佛教其實重視的是七字。這是一個周期數,一個圓滿的數,一個吉祥的數。這裡一個星期是七天,我們打禪七呀,念佛七呀,全是七字。七是佛教其實重視的數字。七是代表著吉祥。所以這個藥師法門,講藥師七佛,這是藥師法門的圓滿修法。把七個佛合在一起就圓滿了。佛教其實重視的是七,這七就解釋完了。 那麼本願,何為願?我們通常講願望,這個願望跟什麼是相對應的呢?願望是跟慾望相對應的。願望是無我的,慾望是有我的。比如說,我見到一位老同志,我說我祝願你老人家健康長壽,是祝願他,注意,我祝願他老人家健康長壽,這裡面沒有任何私利。說你多活日子,然後提拔提拔我,說你多活日子,你到時候每月多給我點錢,沒這意思。這是不包含任何私利的叫願;包含自私的心那叫欲,是慾望而不是願望。所以願是無我的,是無我的覺心。那麼什麼是學佛呢?學佛就是發願,就是行願,成佛就是願行的圓滿。所以願在佛教里是非常重要的。沒有發願,不去行願,談不上學佛。那麼願有二種:一種呢,叫作通願,就是十方諸佛成佛,他們都發的願叫通願。比如說我們每天的早晚課念的四宏誓願,叫作眾生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願是每一個佛成佛的通願,都要發的願。我們學佛修行也要發這四宏誓願。比如說,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這是諸佛的通願呀。十個大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是諸佛的通願。我們要成佛,我們的每一個人也一定要發這十大願。

但是就每一個個人來講,他因地的修行,觀眾生的因緣,他還要發他跟別人不一樣的願,這叫別願。比如說,我們大家都很了解的阿彌陀佛在因地作法藏比丘的時候,在世間自在如來王面前,發了四十八個大願。這四十八個大願就是法藏比丘的別願,也是阿彌陀佛的別願。他不同於其它的佛,不同於其它眾生的願,那麼這一部經,就講了東方七位佛的別願,所以這個別願也就是他的本願。這部經就講了東方七位佛的別願,所以這個別願也就是他的本願。這部經講了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願,講了這東方七位佛一共四十四個大願,是他的本願。大家一定要注意,願之所在,法門之所在。阿彌陀佛的法門怎麼修?藥師佛的法門怎麼修?那就看他的願。你去發心去行這尊佛的願,就是修這尊佛的法門。所以叫願之所在,法門之所在呀。 所以在這個,大家手裡拿的這本經的前面,我寫了個序言,小字的序言,這個序言最後的一句話,就是普勸一切眾生,發菩提心,行藥師願,建立人間凈土。修行藥師法門,最後歸根結底是發菩提心,行藥師願,行藥師如來的願,這是真正修行藥師法門。所以本願就是藥師如來的別願。 功德,下面兩個字是功德,諸佛在因地都始發了願的,他發了願之後,就要經過多生累積的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地去行願。所以在果上所成就的就叫做功德。比如說他的名號,比如說他的國土莊嚴,比如說他度化眾生的善巧方便,這都是他的功德,都是由他往昔的發願,行願,願行圓滿所成就的。所以這部經是講藥師琉璃光如來為主的,東方七位佛的本願以及他本願所成就的這些種種的功德。那麼講最後一個字叫經,在佛教裡面這個經是指什麼呢?指佛說的法,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就是在2500年前,那位在印度恆河流域降生的,修行成就的,這個釋迦牟尼所說的法,佛說的法被稱為經。那麼佛陀的弟子以及後世的菩薩們,他開顯佛陀的教法所寫的著作不能叫作經,只能叫作論,這是很嚴格的。佛說的叫經。所以我們看到的這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那麼就知道,這是一部佛說的法,是可以令我們後世眾生信授、依止的。關於經就講到這裡。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講記(二)於曉非教授講解

下面講翻譯的譯者。唐三藏法師義凈奉詔譯。唐,大家都知道,唐朝。不多解釋了。三藏法師,哪三藏呢?就是經、律、論三藏。這個好像大家也都曉得。三藏法師,誰呢?義凈。這部經的譯者是義凈法師。義凈法師生於公元635年,圓寂於713年,住世78年。義凈法師比我們著名的玄奘法師小35歲。義凈法師是山東濟南人,14歲出家,義凈法師非常仰慕玄奘法師西行求法的風範,所以,他也去了。他從小就立志要去印度求法留學。 義凈法師先到的洛陽,去學習《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這是印度大論師無著菩薩很著名的一部著作。又學習了無著菩薩的《攝大成論》,這是在洛陽。而後又去了長安,就是現在的西安,又學習了世親菩薩的《俱舍論》,去學習了玄奘法師譯的成唯識論。通過這些學習之後,那麼在公元671年,也就是義凈法師36歲的時候,開始西行求法。從長安先南行經過江蘇到了廣州,然後從廣州上船南行,經過20天在海上的航行,到了蘇門達臘,停留了六個月,在那裡學習了聲明,就是五明當中的聲明。而後繼續經過海路,經過斯里蘭卡,在公元673年,經過一年零三個月的行程,就到達了東印度。停下來之後,先學習了一年的梵語,而後遍游印度,瞻游釋迦牟尼佛的聖跡,在各地參學佛法,特別是義凈法師來到了當時印度大乘佛教鼎盛時期的佛教中心,最高學府那爛陀寺(Nalanda-Temple)。在這個寺院一住就是十一年。玄奘法師到印度求法的時候也住那爛陀寺,住了五年,跟戒賢老和尚學習《瑜伽師地論》,那麼義凈法師來到爛陀寺,一住就是十一年。全面系統地學習了印度的大乘佛教,學習了因明,就是佛教里的邏輯,因明學。義凈法師回國之後,譯了陳那菩薩因明的很多著作。他學習了對法,就是剛才講的無著菩薩的《阿毗達磨集論》,像世親菩薩的《俱舍論》這都稱為對法。他學習了戒律,義凈法師他西行求法的一個動機,義凈法師回國後從事翻譯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翻譯戒律,後來又進一步學習了中觀,進一步學習了瑜伽。 在公元687年的時候,義凈法師走上歸途,經過兩年公元689年的時候,他54歲的時候,回到了廣州。義凈法師回國之後,他寫了一本書,叫《南海記歸傳》,記述他悉心求法的整個過程與見聞,就像玄奘法師西行回來之後寫的《大唐西域記》一樣的。

義凈法師特別重視律集,律藏,戒律,他所譯的著作當中以律藏為最主要,而且他在律部裡面的獨尊《根本說一切有部》,可惜義凈法師所翻譯的律藏現是無人問津呀,而且有的已經散失了。當然幸好有些散失的在藏地還有保存。所以看玄奘法師和義凈法師這些西行求法的大師們,回國之後,兩個人都譯了藥師經。下面就講藥師經的譯本。 在中國,我們的漢傳佛教,據傳藥師經一共有五個譯本,那麼現存的有四個譯本,其中有一個譯本失傳了。現有哪四個譯本呢?一個是東晉時期西域歸斯國有個出家人,一位大師,叫帛屍梨密多羅,他翻譯的,那麼當時他是翻譯編輯了一本密教的典籍,密部的叢書,佛教密部的叢書,就是佛說灌頂大神咒經,那麼這部藥師經就作為這部經的第十二卷,最後一卷,叫作佛說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這位帛屍梨密多羅把藥師經譯做《佛說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你注意,這個法門是令我們眾生能夠生死得度的法門,不是肚子疼而才想起來的,這麼一個只是治治病的小法門。這是第一個本子。這個本子大藏經里有。第二個本子,就是隋朝有一個大譯師,叫達摩吉多,他翻譯的藥師經,叫《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這個本子大藏經里有。這是現存的第二個譯本。第三個本子就是我們唐朝著名的玄奘法師,西行求法回來之後翻譯的《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第四個譯本,就是義凈法師所譯的《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現存我們漢傳佛教就是這四個譯本。比較起來呢,前三個譯本相同,都是講的東方一位舊琉璃世界的藥師琉璃如來,前三個譯本跟我們現在手裡的譯本不一樣,他不僅講了東方琉璃的一尊佛,同時還講了另外的六尊佛,他是講了七尊佛。相比較呢,前三個譯本是略本,是個簡略的本,第四個譯本是個廣本,是廣泛的本。 那麼對於玄奘翻譯的譯本和義凈翻譯的譯本,兩個之間誰優誰劣呢?我想我們不能分優劣,這在我這個前言,序言里前面寫了二句:說在這藥師,七個佛的藥師法,這七個佛的藥師法,是藥師法門的圓滿修法。對這句話,我是讚歎藥師七佛經的。是讚歎這個義凈譯本的。那麼緊接接著一句話,說這在藥師七佛裡面又是以藥師琉璃光為主尊,這個藥師琉璃光又是最主要的一尊,所以把最主要的一尊提出來,也有他特殊的意義。所以這句話我是讚歎玄奘譯本的,所以兩個譯本都好。 那麼我們現在社會上流通的本子,每到廟裡送的那個本子呢,它是以玄奘譯本為底本,而又摻合著其它三個譯本做了一些裝加,比如說玄奘譯本就沒有藥師灌頂咒,那麼後人又從義凈法師那個譯本里的把灌頂咒拿出來補進去。比如說,講我們臨終的時候,有八大菩薩能夠送我們去彌陀凈土,那麼這八大菩薩,在玄奘譯本里沒有這八大菩薩的名號,那麼我們後人又從其它譯本里把這八大名號補進去了。那麼現在的流通本是以玄奘譯本為底本,摻合著其它三個譯本,所搞出來的一個善本,流通本。 這是在我們漢傳佛教是有這樣是個譯本,實際上就是兩個譯本,一個是一佛藥師經,一個是七佛藥師經。在藏傳佛教裡面呢,非常的巧,我去年到西藏去,專門去請藏傳佛教的藏文藥師經,藏文的藥師經同樣是兩個本子,一個是玄奘法師譯本一樣的藥師經,一個是義凈法師譯本一樣的藥師經。藏地也是存在著兩個譯本的藥師經。這裡就存在個問題,就是玄奘這個本子,和義凈的這個本子,一個是略本,一個是廣本,是不是大家從廣本里刪節出的譯本呢?還是佛當時就講過兩次呢?這是一大問題。我是傾向佛陀講過兩次,即便就是講過一次,是後人刪節的,從這藏傳也是兩個本子,漢傳也是兩個本子,那麼這個刪節肯定不是玄奘法師刪的,也不是漢人刪的,也不是藏人刪的,刪也是印度人刪的。所以現存的藥師經是這兩個本子。

那麼這一次我們共同參學著藥師琉璃光,這個藥師法門呢,是以義凈法師的這個七佛本子為主,我們參考其它三個譯本。那麼就到此為止,經題和譯者講完了。但是後面有兩個字,奉詔譯,詔就是皇上的詔書。當然這個是客氣的,當然,佛法佛教能夠在世間生存,它不應該和政治相衝突,相抗衡。政治是眾生的共業所感,佛教徒永遠是愛國愛教的。奉詔譯,就是奉皇上的詔書譯的,就是皇上讓他譯的,當時的皇上是誰呢?那就是著名的武則天。經題和譯者講完了。

下面我們就開始讀這部經正文。每一部經呢,大概都可以分為三部份,叫序分,叫正宗分,叫流通分。這是過去的分法。現在划出的,序分就是前言,正宗分就是這部經的正文,流通分就是最後,它的結束語。佛陀付囑諸大菩薩,這部經在後世怎樣去流通。基本上佛經都是這三部份。 那麼作為這個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呢,第一頁,第二頁,第三頁,到第三頁倒數第二行為止,是這部經的序分。最後第七十七頁,也就是倒數第二頁第四行,爾時具壽阿難陀。即從座起禮佛雙足,一直到完是這部經的流通分。就是最後的結束語。那麼中間都是它的正宗分,它的現在我們開始讀正文。也就是這部經的序分。在佛教裡邊呢,一部完整的佛經呢,開頭都是「如是我聞」這四個字。那是一部完整的佛經呀。 所以有人經常問我,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至般若波羅蜜多時,開頭就沒有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呀。大家讀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哎,這沒如是我聞呀,注意,它不是一部完整的經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在藏地有本子,完整的,那開頭一樣,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哪裡……。那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妙法蓮華經這部大經里的一品,它是中間節錄出來的。那作為一部完整的佛經呢,開頭都是如是我聞。為什麼是這樣呢? 這是佛陀的遺囑。釋迦牟尼佛快涅盤的時候,當時大家都很傷心,阿難也很傷心,直哭,哎呀要涅盤了。這時一個長老叫阿彌羅多比丘,就給阿難說,你不要傷心,趕快有什麼要問的,這提醒了阿難,阿難就到了釋迦牟尼佛前,在佛陀涅盤之前,請問了四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說,你老人家滅度之後,諸比丘等以何為師呀?那你老人家在世,以你老人家為師,那老人家涅盤了,我們這些比丘以誰為師呀?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我們諸比丘以何住?我們依靠什麼而住呢?第三個問題:惡性比丘,云何共之?就是那些壞和尚,我們怎麼能和他們住到一塊?云何共之呀?第四個問題:一切經首置何字?就是這個。你老人家涅盤之後,把你老人家的教誨編成經典,首,經首置何字?這個經的開頭是用什麼字呀?阿難問了這樣四個問題,那麼釋迦佛老人家在他馬上就要陀涅盤了之前,給阿難回答了這四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諸比丘等以何為師呀?佛陀說以戒為師。戒就是戒律。第二個問題:我們諸比丘以何住?佛陀說以四念而住。哪四念呢?叫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念就是念身,念受,念心,念法。念身就是念身體,要觀我們這身是不幹凈的;受就是我們的感受,叫受念,叫觀這個受為;第三是觀我們的心,叫觀心無常;第四叫觀諸法,叫觀法無我。就是依這四念而住。這是回答的第二個問題。回答第三個問題,惡性比丘,云何共之?佛陀說,以沒擯之。就是說如果出了惡性比丘,壞和尚,大家怎麼辦呢?大家都不理他,就是全都不跟他說話,叫以默擯之。大家也看到,佛陀很慈悲,不是說是殺,是剮呀,而是說大家都不理他就完啦。這是回答的第三個問題。第四個問題:一切經首置何字?佛迦牟尼佛回答說,如是我聞。就這四個字。那麼這四個字怎麼理解呢?我不談玄說妙,如呀,如若不動等等,談玄說妙我不會,我們講要把握住他的真正地精神,為什麼要說是如是我聞?這是佛迦牟尼佛的遺囑呀。這四個字是釋迦佛的教誨呀。

為什麼佛迦牟尼佛要把每部經的開首都要置這四個字呢?我們每天誦經,打開經,首先映入我們眼睛的就是這四個字,這佛迦牟尼佛要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呀?我們應該很好的參究這個問題,佛當年說法,沒有記錄,都是靠他的地子記憶,是佛涅盤之後,這些大比丘們聚積到一起,把當年佛迦牟尼佛的教誨背誦出來,結集起來,那麼開頭就置這四個字如是我聞。如果說從字面上理解呢?就是說我們這些結集佛陀教誨的後世弟子們,佛陀當年是怎麼說的,我們是怎麼聽的,我們現在就如實地把他記錄下來。而這些佛陀的弟子們,沒有自作聰明地給佛陀教誨增加或刪減點,沒有。大家注意,從字面上的理解就是這樣。就是我們這些結集佛經教法的弟子們,是如實地結集的。我們當年是怎樣從佛迦牟尼佛那裡聽來的,我們就如實地、一字不漏地把他結集起來。我們沒有自作聰明地認為這該增加點,那該刪減點,如是我聞,從字面上理解就是這樣。那麼對於我們後世弟子呢?首先第一個作用就是信成就。 有人一講經,開頭就叫六六成就,第一這如是我聞就是信成就。這後世學佛的人一看如是我聞,那一定是佛陀弟子如實地記錄了佛迦牟尼佛的教誨,那麼我們這些學佛的,就可以對下面的文字我們可以去信受,沒有什麼值得懷疑的。這是信成就。但是還有更深的一層含義。佛陀也說,我的教法只能夠如是我聞呀。為什麼呢?大家知道,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在我們所能認識的文明史當中,只有佛迦牟尼老人家是佛。大家注意,只有他老人家是佛。只有他老人家化現為佛陀到這個世界來度化眾生。只有他老人家是佛,也就是說,只有他老人家一個人是徹底地,圓滿地親證了真實,徹底地解脫了。別人跟他老人家相比,你再高明再高明,你就是彌勒,你也是菩薩,你也是法王子,而不能是法王。大家注意,所以佛陀所說的法,那是從最清凈的法級等流的,是徹底地離了二我執的,佛說的法是經,是亘古不變的。

這就涉及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佛陀的教法,在後世有沒有可能被我們的後人把它發展了,提高了?現在經常聽到我們的佛教一些會議上,啊,這個佛教呀,到大乘佛教時期,被印度的諸達論師把佛陀的教誨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新的高度。而佛陀的教法傳到中國,我們中國人又把佛教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以示來標榜我們中國的佛叫了不得。甚至有些日本佛教徒都說,佛教從中國傳到日本以後,又被我們日本人進一步發展了,豐富了,提高了。這種言論在現在很多很多。 如果他是一個做佛教文化研究的人,他說這樣的話嘛,我們姑且不說。但是他做為一個佛教徒講這樣的話,那就是不折不扣地謗佛、謗法。罪業深重呀。你說你能把佛陀的教誨給發展了,豐富了,提高了。那麼就說你比佛陀還高,對不對?佛陀所親證的諸法真實,即便就是到你成佛的那一天,你無非親證的也不過就是這個,佛陀所親證的真實是圓滿具足的,它是不存在後人去發展,豐富,提高它的可能性的。 大家注意,所以佛教的教法是不容得後人去發展,豐富,提高的。它根本不存在被後人去發展,豐富,提高它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大家注意,看看每一部佛經開頭都是如是我聞,看看每一部佛經最後的四個字是什麼?類有差別,但基本上是一個意思。信受奉行。你讀完這部經呀,你相信它吧,你受持它吧,你一直去做不就完了。這就是佛教徒。 你說不行,我要把它發展發展,提高提高的,豐富豐富。如果是做為佛教徒的話,那就是不折不扣地謗佛、謗法。當然有人不贊成我這,哎,這,不能發展?如果我退一步講,我不講發展,那佛陀的教法會不會發生某種變化呢?可以,什麼變化呀?能詮的變化。能詮與所詮,所詮就是佛陀所說的這個教法的意叫所詮。佛陀所說的這個教法,這個所詮的意,是根本不容得後人去發展的,去提高的。如果說佛陀的教法還能夠有所變化的話,那就是能詮可以變。比如說,早期的佛教是巴利文,是巴斯文,那巴利文可以翻成泰國文,翻成緬甸文,現在,我前些天還跟到斯里蘭卡留學的比丘說,我們發心把巴利文的經典翻成漢文,這是語言變化啦,注意,這是能詮。能詮,這個語言形態變了,這個是可以變化的。

比如說,在印度所存在的大乘經典都是梵文,那我們中國人要學習,得有玄奘法師,義凈法師他們把它翻成漢文。西藏人要學習,得要把梵文翻成藏文,這語言形態可以發生變化,但這語言形態的變化,絕不是發展,絕不是提高,絕不是豐富。而且這種語言形態的變化好與不好的標準是什麼呢?就是看你的這個語言變化是不是嚴格地遵從了原來的這個教義。如果你變化的本身把原來的意思都給變了,那你這個變化本身就有問題了。你比如說,巴利文的這個經典,日本人一百年前都翻譯成日文了,那麼現在一些台灣的佛教學者,就又從日文把它翻譯成中文了。那我的意見就是覺得不可靠,所以我現在就發心,和一些從斯里蘭卡留學回來的比丘,共同合作,我們直接從巴利文直接往漢文譯,為什麼呢?因為日本人在從巴利文往日文譯的時候,他是用大乘佛教,我們漢傳佛教的思想去理解巴利語的這個南傳佛教的,他譯的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沒有遵從原意,而我們再從日文過一道手,這恐怕出入太大啦,所以我們發心直接從巴利文直接往漢文譯。這個能詮是可以變化的。但是所詮,所表達佛陀的那個意,那是絕對不能變化的,所以,大家可能有人不理解,那麼不理解就慢慢去理解。

每當我講這事的時候,很多人都不理解,很多佛教徒都不理解。這佛教難道就不能發展啦?當然是不能發展啦。你有能力去發展,那你比佛陀高明,你才能發展,才能提高。但是只有佛陀,因為我們佛教徒相信,只有佛陀他老人家在我們這個文明史是唯一的成佛的人,所以剛才也講,佛陀說的法叫經,佛陀說的戒律叫律。那麼後世佛陀弟子以及後世佛陀所授記的那些諸大菩薩為開顯佛陀的教法所著的著作,只能叫論。所以經、律、論三藏。既然佛教是不可以發展的,不可以豐富的,不可以提高的。 那麼我們後世的佛教徒就要時刻地告訴自己,要提醒自己,什麼才是值得我們可依指的。經常有些學的朋友到我這來,跟我討論問題,開口就是某某某師父說的,某某某居士說的,他怎麼怎麼說的,我說這樣一些法師呀,居民士呀,他們說的可能很多都是對的,正確的,但是大家注意,只可供為參考。最後,學佛學到最後都是某某某老師說的,某某某居士說的,他從來不問問佛陀是怎麼說的。所以我經常講,我們現在的後世的弟子呀,我們忘卻了佛陀。我們忘卻了佛陀。總是遵從後世的某位師父,而忘卻了佛陀。只有佛陀說的經、佛陀說的律,特別是佛陀所授記的,佛陀所預言的,印度的諸達問士所寫的論,那是徹底的,不折不扣地,可供我們依指的,別人寫的那是可供參考的,大家這個界線一定要劃分清楚。可供依指的和可供參考的,這個之間差別是很大的。這就是我們怎麼學佛。所以從如是我聞四個字,我就有這一段感嘆。這是我對如是我聞四個字的理解,談玄說妙我就不會了。我們每天都翻佛經,每天都讀到了釋迦佛這個遺囑,如是我聞,我們都要問一問自己,如是我聞了沒有?我們是不是如是我聞。 當然,有一些搞佛教文化的人,有一些學者,說通過學佛以後,他構造一套他自己的哲學思想,他說他要把佛陀的教法什麼發展,豐富,提高,那他去做,那不是佛教徒。那是搞佛教文化,或者是想創立他自己思想哲學的,他自己想成一個哲學家,這個可以,但是這不是佛教徒。 我們在廟子里讀經,那就在教言教,應該怎麼樣的教法,那我們就應該怎麼講這個教法,這是如是我聞。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講記(三)於曉非教授講解

下面兩個字,一時。這是每部佛經都遇到的,一時,就那個時候,他沒有說某年某月某日,一時,這個不好辦。對不?一時,但是這也有深意呀,為什麼呢?如果說的是某年某月某日,後人就會說,哦,那是那天說的,恐怕在那天管用吧,在今天就不管用了。我要把它改變改變,發展發展吧。佛陀這個佛經,那些弟子記得是一時,佛陀說法是一時,今天依然是一時。有人說佛陀依然在說法,對的佛陀的應化是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時壽80年,涅盤了。但是佛陀的報身,在色究竟天依然在說法呀,那時是一時,今天也是一時呀。所以一時當中也還有不變意。

下面薄伽梵,這是梵語bhagavant,音譯過來的,他不好直譯,因為他有吉祥王,大威猛,極尊貴等等很多意思,當時說挑不出一個恰當的意思,那麼就叫薄伽梵。那麼薄伽梵是什麼呢?也有人譯了,就是世尊。佛教講的世尊bhagavant。,就是世間極其尊貴的,名世尊bhagavant。但是他不單單有極尊貴意,他還有吉祥王的意,有大威猛的意,所以暫且譯作世尊。那麼這個世尊,是十方諸佛的通稱,十方諸佛都是薄伽梵bhagavant。但是在這部經里,薄伽梵bhagavant。是專指釋迦牟尼佛。一時,釋迦牟尼佛游化諸國,他老人家在各國之間遊行說法。 游化諸國,在這些印度的諸小國當中遊行說法。那麼這個時候至廣嚴城,廣嚴城就是一個城市的名字,在吉達婆經里叫毗夜離,毗舍離,這是譯音。翻譯過來叫廣嚴城。為什麼叫廣嚴城呢?這個毗夜離這個城呀,在中印度,是當時印度最富饒,最安樂的地方。這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最好的地方。而且在毗夜離這個城市周圍所管轄的土地廣闊呀,文化,物質水平都極高極高,人民的生活都非常安樂,舒適。它這城市的建築樓閣都很莊嚴,所以它叫廣嚴,非常廣博,莊嚴。所以它叫廣嚴城。所以釋迦牟尼佛就來到這個廣嚴城。在這個城外有片樹林子,在樂音樹下,這片樹林子有個特點,微風一吹呀,這樹葉花啦啦一響呀,它就會發出非常清凈的音樂,清凈的音聲,猶如奏樂一般,這個樹林子很微妙,所以在樂音樹下,注意,它不是在菩提樹下,是在樂音樹下,大家注意,你聽你坐在一片林子裡面,微風一吹,這個樹林的聲響都是非常清凈的音樂一樣,那你說我們坐在這樹下清凈不清凈,舒適不舒適?安樂不安樂?那一定是最清凈、最舒適、最安樂的。你看佛陀到了印度最富饒的地方,又到了這麼微妙,這麼美好的一個地方住下來了。 注意,大家不要小看了這經前面的這些序分呀,它是跟這部經的法義是相合的。藥師法門是講東方的法門,這個法門很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它首先是立足於眾生的現生安樂,這個我在前言里提到了這個問題,它首先是立足於眾生的現生安樂,當下的安樂,繼而引導眾生去入究竟的解脫,他出世而不離世間,這是藥師法門非常殊勝的地方。所以這個序言我寫是弘揚藥師法門,建立人間凈土呀。我們要把我們的國家建設的整個國家都跟廣嚴城一樣,我們的自然環境都像樂音樹下一樣的美好,人間凈土。所以這部藥師經所講的藥師法門,它是立足於當下,立足於現生的。所以你看佛陀來到這個地方多麼美好,跟這部經所講的道理,法義恰恰是相合的。藥師法門首先要建立一個當下美好的國土,一個幸福安樂的生活,要讓眾生都具有無上的福德,而後才來學習佛法,才得到究竟的解脫呀,這是這個法門最無比殊勝的地方。所以說你看,佛陀說這部法的地方與他說這部法的法義是相合的。 大家不要小看了這個地方。下面,在這個地方,與大與大苾芻眾八千人俱,苾芻就是比丘的另外一種翻譯。就是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什麼叫苾芻,什麼叫比丘,它這是譯音,如果意的話,叫乞士,乞就是乞討的乞。為什麼叫乞士呢?因為這些比丘出家了,他為什麼呢?他上要向佛陀乞法,以滋慧命,滋養自己的慧命;他要向下,向眾生乞食,以養自己的生命。比丘不要自己從事社會勞動的。上要向佛陀乞法,以滋慧命,滋養自己的慧命;他要向下,向眾生乞食,以養自己的生命。修行而得解脫的,所以苾芻,、比丘翻譯過來就是乞士。那麼注意,講的是大苾芻,大比丘,何謂大比丘呢?兩個含義:第一,是證了聖果的比丘為大比丘。證了五學位的,就是見道的,所以見了道的比丘就是大比丘;第二呢?就是回小向大的比丘叫大比丘。不甘以證阿羅漢為究竟解脫,還要回小向大,要發菩提心,要度化眾生呀。發大乘心的比丘視為大比丘。那麼釋迦牟尼佛游化諸國,來到了廣嚴城,在這樂音樹下,與大比丘八千位在一起。經常有些佛經講千二百五十人具,佛陀有一千二百五十常隨眾,這佛陀走到哪,他們都跟到哪。那是有一千二百五十人。那麼這八千人呢,不單單有這一千二百五十人的常隨眾,還有很多非常隨眾,都來了,八千人。那麼緊接著,還有菩薩摩訶薩三萬六千。菩薩就是菩提薩埵,是覺有情。

什麼是菩薩呢?從我們每個眾生從初發心學佛的時候就都可以叫菩薩,但是程度大有不同。初發心的,剛剛發心學佛的菩薩,那叫初發心菩薩;初發心登上資糧位、加行位的,那叫顯位上的菩薩;那麼經過一大阿僧祗劫的修行,見道了,進入修道位啦,那麼就是聖位上的菩薩,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初地菩薩、二地菩薩、三地菩薩、四地菩薩,這是聖位上的菩薩。那麼這裡邊的菩薩摩訶薩,翻譯過來也是大的意思,就是大菩薩。什麼才能夠稱大菩薩呢?就是得到見道位後,登地的這些初地菩薩、二地菩薩,就是我們今天一進廟門,四個大字:登歡喜地。大家進廟門都看到了。登歡喜地,就是登初地,登了這個歡喜地,初地,他見道了呀。佛陀說:一切法呀,緣起性空呀,說一通,那都是你從枝節上去理解,你得是正見。經過大阿僧祗劫的修行之後呀,他見道了。哎呀,親證了釋迦佛老人家說的,真實不虛呀。真實不虛呀,他歡喜呀。登初地就是登歡喜地。那麼登了初地即歡喜地的菩薩,在這之上的菩薩,才能叫聖位菩薩。才能叫菩薩摩訶薩。那初發心的,叫菩薩,那叫初發心菩薩,當不了摩訶薩。那麼菩薩摩訶薩三萬六千呀也來了。注意,這登地的菩薩摩訶薩三萬六千,比大丘數目要多,這也表徵這部法是以大乘法門為主。 就像剛才說的,大家不要小看了這個佛陀說法的地點,廣嚴城,樂音樹,是與這部法義相契合的呀。我們也不要小看了這部經的聽眾,這個法會上的人。你比如說,我們今天開個會,參加會的都是一群幼兒園的小朋友。聽眾是小朋友,你說我能講什麼?不是寓言就是兒歌呀。絕不會講藥師經,也絕不會講黑格爾哲學。所以大家注意,大家讀經的時候,也要看,看這部經是哪些聽眾,你也就知道會這部法大概講在哪個層次的。

所以讀經的時候,不要輕看了序分里的裡邊的聽眾呀。所以這個菩薩摩訶薩三萬六千,下面舉了十三位這三萬六千個大菩薩里的上首菩薩,那也是有法義的。下面姓名曰:曼殊室利菩薩、觀自在菩薩、慈氏菩薩、善現菩薩、大慧菩薩、明慧菩薩、山峰菩薩、辯峰菩薩、持妙高峰菩薩、不空超越菩薩、徹妙音菩薩、常思惟菩薩、執金剛菩薩。如是等諸大菩薩而為上首。就是在三萬六千位菩薩摩訶薩里,有著十三位菩薩是上首菩薩,這是有法義的。

首先看前三位菩薩:曼殊室利菩薩,就是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文殊菩薩;文殊室利菩薩有時也翻譯為曼殊室利菩薩,所以曼殊室利菩薩就是文殊菩薩;觀自在菩薩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第三位叫慈氏菩薩,慈氏菩薩是誰呀?就是彌勒菩薩。慈氏菩薩就是彌勒菩薩。其實也是大家很熟悉的一位菩薩。每一位菩薩都是代表著一個法門,代表著佛陀的一種功德。你比如說,曼殊室利菩薩就是文殊菩薩,叫做大智文殊室利菩薩,他表徵的是智慧,是般若。觀自在菩薩呢,他表徵的是大悲,大悲觀世音菩薩。悲是什麼呢?悲是救苦。大家讀法華經觀世音普門品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呀。

那麼彌勒菩薩表徵的什麼呢?是大慈,慈悲的慈。慈是與樂,給你快樂叫慈。把你從苦裡救出來這叫悲呀。再給你快樂這叫慈。所以觀世音是大悲,彌勒是大慈。那麼這位大慈的彌勒菩薩也叫慈氏菩薩。有個偈子四句話是這麼說的:彌勒菩薩法王子,從初發心不食肉。以此因緣名慈氏,未欲成熟度眾生。彌勒菩薩這位法王子,法王是佛,法王子就是佛的繼承人,法王子從初發心不食肉呀,就是從他最初發心學佛那天開始就不再吃其它眾生的肉了,你說吃肉對身體有沒有好處呀?科學說法有好處。但是彌勒菩薩說:再有一萬個好處,這種好處是建立在其它眾生的極端痛苦之上呀,我不吃,我不忍吃呀。所以以此因緣名慈氏,他太慈悲了。未欲成熟度眾生呀。所以慈氏就是彌勒菩薩。

那麼在十三位菩薩裡邊,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這開頭的三位菩薩,是我們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的眷屬呀。那麼看這十三位菩薩的最後三位,叫徹妙音菩薩、常思惟菩薩、執金剛菩薩。這後面這三位呢,有個特點,是法身如來,毗盧遮那佛的眷屬呀。釋迦牟尼佛如來是應化身,毗盧遮那佛如來是法身。開頭的三位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眷屬;最後三位是法身毗盧遮那佛的眷屬。我們都學顯教和密宗,顯跟密有很多很多的差別,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差別就是說法者不同。

顯教的經通通是釋迦牟尼佛老人家說的,而密教的法是大日如來,是摩訶毗盧遮那如來,這是法身如來所說呀。那麼這部藥師七佛經,開頭上這為上首的大菩薩,開頭三位是應化身釋迦牟尼如來的眷屬,最後三位是法身毗盧遮那如來的眷屬。這表徵什麼呢?這表徵這部藥師法門是顯密圓通的法門。大家注意呀,這聽眾很重要,是一部顯密圓通的法門。所以在這前言裡邊,我第一句話就是:藥師法門圓通顯密教。這是有根據的。那麼中間還剩下七位菩薩呀,十三位嘛,前面三位,後面三位,十三減去六位,中間還剩下七位菩薩。這七位菩薩對應著我們這部經所要出現的七位如來的眷屬。中間的七位對應著我們這部經所要出現的七位如來的眷屬,所以合起來是十三位菩薩。所以佛經里出現的人物,他不是隨便出的,出個張三,出個李四,出幾個都一樣,不是這樣的,他是有法義的。 對這十三位菩薩,我重點的講講第一位和最後一位。因為這兩位在這部經中非常重要。第一位就是曼殊室利菩薩,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文殊菩薩。曼殊室利是譯音,把他翻譯過來是什麼呢?曼殊這兩個字就是妙,很微妙,奇妙的妙;室利翻譯過來就是吉祥,所以文殊菩薩也叫妙吉祥菩薩。文殊菩薩了不得呀,在經里,釋迦牟尼佛這樣說,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室利之恩典。釋迦牟尼佛說我今天成佛呀,那是蒙了文殊室利菩薩的恩德呀。往昔文殊菩薩曾經是釋迦牟尼佛的老師呀,那麼釋迦牟尼佛緊接著還說,不僅我釋迦牟尼佛呀,說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室利弟子,說過去還有無數無數的佛呀,也同樣是文殊菩薩的弟子。緊接著釋迦牟尼佛又說,當來者,亦是其威神所致呀。說未來的這些成佛的眾生,也都依然要靠著文殊菩薩的威神力呀。 所以釋迦牟尼說: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諸佛之父母。所以我們說文殊菩薩,雖然他是菩薩,但他是諸佛之師呀,是十方諸佛的老師。當然佛陀也說過,文殊菩薩在久遠久遠前早已成佛呀。龍種上尊王佛。而無非是現菩薩身,這一身在我們,現在是在這個娑婆世界現菩薩身來輔佐釋迦牟尼佛說法。所以大家看,文殊菩薩是諸佛之師呀,是十方諸佛的老師呀。所以我們要很好地學習文殊菩薩。文殊菩薩之所以重要,因為大家知道,釋迦牟尼佛的教誨,大乘佛教的與一切教法所不共的是什麼呢?大家都知道是般若。大乘六度的第六度叫般若。這是佛法最不共,最根本的。那麼大乘的這個般若波羅蜜多,這個根本的法門是由誰來攝受的呢?就是由文殊室利菩薩來攝受的。所以般若波羅蜜多這個法門是由文殊室利菩薩來攝受的呀。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左脅士,左邊是文殊,右邊是普賢呀。以左為上,所以文殊菩薩被稱為法王子。文殊菩薩非常重要。 那麼還有一點,切實落實到我們中國人,我們漢人,還有一條非常非常重要的地方,很多人都不曉得的,我們漢地呀,我們漢族人所居住的地區呀,是文殊菩薩的應化剎土呀。文殊菩薩的道場在哪裡呀?就在我們中國的五台山。所以我們漢民族是由文殊菩薩攝受的。自古以來,我們漢民族所出現的偉大人物,都是文殊菩薩化現,是文殊菩薩所攝受的呀。所以文殊菩薩的法門對我們漢民族就有一層更重要的含義。藏民族是由哪個菩薩攝受的呢?是由觀世音菩薩攝受的。所以你到藏地看看,藏地的佛教徒每個人都念嗡、嘛、呢、叭、咪、吽。這是觀音菩薩的心咒。同樣的,文殊菩薩也有心咒呀。叫嗡、阿惹、巴扎啦諦。其實我們漢民族的每一個佛教徒都應該念文殊菩薩的心咒。阿惹、巴扎啦諦這是文殊菩薩的五字真言,這是表五方佛,五種智。最後面的一個字,諦,是文殊菩薩的種子字,諦。一切諸佛都從諦字聲。所以說文殊菩薩是諸佛之師呀,一切諸佛皆從諦字聲。諦字可念一個,也可念五個,我就喜歡念五個。所以文殊菩薩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念這咒子,應該念這樣一句話:南無般若文殊室利菩薩摩訶薩。這是十三位菩薩,我講了第一位。重點講了文殊菩薩。

下面看,這十三位菩薩的最後一位,叫做執金剛菩薩。這位菩薩也不得了呀。這位執金剛菩薩,在藏傳佛教里,也叫做金剛手菩薩。因為這位執金剛菩薩他在密教里所處的地位就跟文殊菩薩在顯教里所處的地位一樣。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第一大脅士,緊跟在釋迦牟尼佛後面的。是由文殊菩薩攝持釋迦牟尼佛教法里,那個最及不共,最根本的法門,般若法門,是由文殊菩薩攝受的;那麼毗盧遮那佛所說的密秘法門,這個最根本的陀羅尼門執金剛菩薩攝持的。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講記(四)於曉非教授講解

剛才講,文殊菩薩表徵大智,觀世音菩薩表大悲、彌勒菩薩表大慈、地藏菩薩表大願、普賢菩薩表大行,那執金剛菩薩表什麼呢?表大力,大的力量,無比的力量。所以這位執金剛菩薩的相呢,大多是現威猛相,是力量的象徵,具足大士力的,是能夠降伏各種邪魔的,所以,執金剛菩薩是三世諸佛力量的表現。他能夠破除種種內外魔障。所以大家注意,在我們這個像法、末法,魔現身的時候,這種大勢力菩薩是非常重要的,那麼這種大力量,大勢力的菩薩,往往是現威猛相。那他有沒有現寂靜相,現慈眉善目的相有沒有呀?有。那麼這位執金剛菩薩現寂靜相的時候,是哪位菩薩呀?大家再熟悉不過啦,就是大勢至菩薩。 我們讀這藥師經,讀到後面就會發現,這一部法是文殊菩薩請佛說的,而釋迦牟尼佛講完這部法後,而第一個站起來表態要護持這部法的又是文殊菩薩。而後有諸多的菩薩站起來要護持這部法,那麼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執金剛菩薩。所以到這個廣嚴城,在樂音樹下,聽佛說法的大比丘八千,大菩薩三萬六千,而以這十三位為上首。那麼,緊接著還有其它人也來聚會了。其中國王,很多小國呀,那些國王來了。大臣,婆羅門,婆羅門在印度是一個典型的種族,是主持宗教活動的那麼一個階級。那麼一個階層叫婆羅門。這個婆羅門在印度是很有地位的。下面是居士。注意,這個居士,不是我們說的受了三皈依戒的那個居士,我們受了三皈依的叫居士,可這裡的這個居士可不是那個意思。佛經里在出現了那個居士,是在印度有一個階層,叫吠舍,就是商人的這個階層。 現在這廟裡,改個廟呀,印個經呀,也得靠這些居士,這些有錢人。你得有這些有錢人護持佛嘛。這他們出錢印這經,你看我們現一進門,就可人手一冊。這些居士指的是當時印度有產階級,他們沒有政治地位,但是他們有錢。那麼從比丘,菩薩,國王,大臣,婆羅門,知士,到這為止,到這都是人。緊接著下面是天龍八步,就是天、龍,緊接著下面有葯叉,有健闥婆、阿蘇羅、揭路荼、緊那羅、莫呼洛伽,他們都是非人,不是我們人,但是雖然都是天眾,龍眾,是葯叉眾等等,但是他們都是發心護持佛法的,所以凡是有這樣的法會,他們都要到場的。所以有前面的人與天龍八步,下面看,有人還有非人等等,無量大眾,太多太多啦。因為剛才講的是大比丘呀,那不是大比丘的比丘還有好多好多,他講的是菩薩摩訶薩三萬六千,那還有很多很多一般的菩薩呀,對吧?所以有無量的大眾恭敬圍繞,都恭敬地圍繞在釋迦牟尼佛周圍,而聽釋迦牟尼佛說法。 下面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凈鮮白,梵行之相。示教利喜,皆令具足,微妙行願,趣大菩提。這段話有的字面上很好理解,有的就不好理解。最初這四個字不好理解,初中後善這四個字不好理解,實際上是初善,中善,後善,就是初也善,中也善,後也善。省略為初,中,後善。那何為初善,那何為中,那何為後呢?注意,從初、中、後善開始是讚歎釋迦牟尼佛以及讚歎佛陀所說的教法的。

所以初是什麼?初就是我們初發心學佛的時候,我們要親近善知識,要親聞佛陀的正法,要去如理的思維,有我們親近善知識,接受善知識的接引,我們對佛陀的教法生起了正解,因而就具足了正見,如實的三皈依,增長我們的善根呀。這叫做初。概括一句話就是聽聞時,聽聞佛法的時候叫初。要親近善知識,要聽聞正法,要如理的思維,要在善知識的接引底下對佛陀的教法生起正確的理解,具足正確的見地,如實的修行三皈依,增長我們的善根,這是初,叫聽聞時。何謂中呢?由於有初的修行,我們有我們的正見而生起正信,正確的信仰,設置善根,我們發起了堅固的出離心和廣大的菩提心。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入了資糧位了呀,修菩薩行。 這菩薩行里包括清凈諸障,要清理我們的那些諸障;要成熟有心,成熟相聚呀,而且多修聖典呀,要修取上品的福德資糧呀,這樣才能夠法隨法行,以無倒的智慧,就是沒有顛倒的智慧,如實的通達如來的真實意,這個時候你通過資糧位、加行位的修行,你見道了。見道之後,以此通達的這種見解而修習善行。這個時候,見道之後的修習善行,就是登了歡喜地了。登了歡喜地之後,就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十地,十地菩薩的修行呀。這樣一個整個的過程就叫作中,概括起起來就叫修行式。修行的過程。那麼後是什麼呢?後就是證得最寂圓滿地正覺,成佛的時候,也就是究竟式。究竟成佛的時候。 所以初、中、後善,善是什麼?善是表他的功德。那麼初也善,中也善,後也善。就是聽聞時是善,修行時是善,究竟時也依然是善。這是對佛陀,對佛陀教誨的讚歎。那麼這裡面就涉及到一個修行的過程。第一叫做資糧位,我們上路得有吃的,資糧。第二叫做加行,加減的加,行走的行,加行位。第三叫做見道位,真實地見道。第四叫做修道位,修行,修道位。第五叫做究竟位。每一位眾生的修行都絕對地不能離開這五個過程,沒有誰能離開的。 那麼打個比喻,這五個過程是怎麼個過程,比如說,我要到奧運會去參加百米比賽,那你得從小就鍛煉身體,而且上體校,得有個好的田徑老師輔導你,經過這一切的準備,那參加了全國的比賽,被選拔上了,你才有資格呀。否則你說你想去參加奧運會,都想,你有這資格嗎?參加奧運會得有資格呀。那得經過前面很長的一段時間呀,那就得從小就得好好鍛煉身體,特別是得遇到一個好的體育老師,從小培養你,然後遇到一個好的機遇,被選拔上了,有資格了。有這個資格了,那開奧運會你就去了,注意,首先要有資格。那麼到了比賽那一天,早早就起來了,得吃點好東西,得把自己的運動衣穿好,這個起跑器都得帶好,注意,這個過程是資糧。你得有資糧呀。你到那跑鞋也沒帶,早上沒吃飯,餓著肚子就去了,暈暈乎乎,這都是資糧。

注意,得有這個過程。那麼到了體育場,你得活動活動身體,最後把起跑器釘好,最後貓下腰登好了,就是比賽前的一?那熱身,,叫加行。眼看著就要比賽了,就要加行。那麼裁判員舉起槍了,預備,啪,槍一響,啪得一下子,見道位。這一見道了,哇得一下就使勁跑呀,在這一百米跑道使勁跑,這才是真實的比賽,這個過程就是修道位。那如果啪,槍一響,你就摔一跟頭,修什麼,甭修了,根本就談不上修了。你跑上去,這一路,這是修道位。最後呢,有根線攔在那,你使勁胸脯一撞線,叭,得第一名,冠軍,這就是究竟位。所以你看整個就是這一過程,成佛啦。就這麼一個比喻。那麼大家注意,首先你得有去奧運會的資格,你連資格都沒有,什麼啪,槍一響,那跟你無關,你坐家裡看電視呢,比賽與你無關呀。對不對?要去,你得有這資格呀。那麼獲得這個資格那是很難很難的呀。 所以這初、中、後善,這初就是獲得這資格,你要親近善知識,你從小就得有個好的老師,對不對,你得聽聞正法。他給你講的是要有道理的,得教你訓練的方法,你看那馬俊仁,教得學生跑得多快,他有好方法呀。你得親臨這好老師,聽聞正法,而且如是思維,你自己還要善於思考,總結經驗,為什麼這次比賽我成功了,那次為什麼比賽我失利了,在善知識的接引底下,你能夠對佛陀的見解生起了正確得理解,具足了正見,如實地修三皈依,增長善根,這一切一切都是準備。有人說要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祗劫啦,哎喲,真長呀。但是你要知道這些準備呀,你為獲得這資格這一系列地修行呀,這三大阿僧祗劫還沒上呢。那麼通過這樣一個資格訓練,你獲得了這個資格了,這時候叫登上資糧位了。這下你有資格登上國家租的那大飛機去美國參加奧運會,你有這資格了,否則人家哪會讓你去呀。對不對呀,座位都有限,你說你跟著去,別人不讓呢。那麼你真能跟著去了,這是上了資糧位了。那麼我們學佛入資糧位,它的資格是什麼呢?就是通過那個初,親近善知識,親聞正法,如理的思維,生起正解,具足了正見,好,注意大家,具足正見之後,設置善根,,發起了堅固的出離心和廣大的菩提心,注意,具足正見這是第一,你發起了堅固的出離心。你發起了廣大的菩提心,這兩個心生起了,這你算入資糧位了。這表證到了你有資格參加奧運會了。哦,具足了這樣三條,正見,出離心,菩提心,那這你算入資糧位了。你要修菩薩行,哪些菩薩行呢?要清凈自己的諸障,因為你無始劫以來,你造了多少業呀,障礙你見到真實呀。

所以什麼叫具足正見呢?正確地見解,就是佛陀所說的教法,你從道理上理解了,比如說,咱們搞個考試來問問,中國的佛教徒據統計也不少了。咱們出個考卷考考看,說究竟釋迦牟尼佛老人家講了一個什麼道理,這是與其它一切非釋迦牟尼佛老人家所說的教化都不一樣的,那是孔子沒說過的,老子沒說過的,耶穌沒說過的,默罕默德說過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力斯多德,黑格爾,康德,愛因斯坦,牛頓,馬克思這通通沒說過,偉大的宗教家,偉大的哲人們,偉大的科學家們,偉大的思想家們通通沒說過的,只有我們迦牟尼佛老人家說過的,那個根本的道理是什麼?終歸得有吧,那沒有的話,就不能稱其為佛教了。你比如說,我們說馬克思主義,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呀?辨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你學了半天,你最後就是不知道什麼叫辨證法和唯物主義,那你還口口聲聲說學馬克思主義,那不是開玩笑嗎?你說我現在宣揚的是馬克思主義,可講來講去就是沒有辨證法和唯物主義,就是跟辨證法和唯物主義相矛盾,那你說的是沒馬克思主義嗎?不是呀。 那佛陀的教誨也有這樣的根本法,是什麼呢?拿這個考卷考考我們,據說都快上億的佛教徒,能答上來的有幾位?你具足了這個,就是有正見。有人說:佛陀說的,那佛教是親證的,不是說的。但是你連說的都不知道,你怎麼能夠親證呢?有人說:佛陀那說的因指見月,因那個手指頭一指,你才見了月亮,你可千萬別執著這手指頭就是月亮呀。但是他還要因指見月呀,你連手指頭都不要,你就更沒地見去了。可能看到湖裡的月亮就當成月亮了。對不對?所以,你要從道理上理解佛陀的見解,要具足正見,具足了佛陀的正見之後,到這個時候你才會對佛教有真正的信仰,到這個時候你才會如實的修三皈依呀。太難太難了。 我們佛教是學佛的,因為練氣功現就練到佛門裡來了;因為身體不好,到佛門裡來了;因為生活中受了挫折,到佛門裡來了;因為老了怕死,到佛門裡來了;因為想求財神,做買賣賺錢,到佛門裡來了;你看,這就是我們佛教徒的種種樣,有幾個是具足了佛陀的正見,為解脫而來的呀,真沒幾個。

所以要具足佛陀的正見,有了這個正見之後,你發起了堅固地出離心和廣大地菩提心,這時候才入了資糧位。這資糧位,那才是為親證佛陀所說的那個真實,為了親證做做準備的。哎呀,那的要清理我們的那些諸障;這要經過種種過程。大概是四個過程。首先是四個過程。第一叫清凈諸障,清除你的障礙,成熟相聚,要多修聖典,要吸取上品的福德資糧。這清凈諸障,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資糧位里的實現位;成熟相聚,是資糧位里的實住位;多修聖典是資糧位里的實行位;那要吸取上品的福德資糧,是是資糧位里的實迴向位。那麼經過漫長的過程呀,最後就是快到見道之前的那個時候,只有到這個時候你才能法隨法行,法隨法行叫做加行位。用這個參加奧運會來講,這時候你已經跑鞋已穿好了,起跑器都釘好了,你都擺好姿勢了,貓著腰都已經趴在那了,眼看就要比賽了,這叫加行位。修四善法,今天就不具體講了。

到加行位。經過這加行位修行,圓滿的時候,到時機一發的最後一?那,叭,見道了。叫見道位。這個時候就不是從枝節上,從道理上理解佛陀說的,哦,緣起性空的道理,是你從切身的體悟上親證了,哎呀,釋迦牟尼佛老人家說的真實不虛呀,從心底里歡喜呀,這就是見道之後,你就登了初地了。這叫歡喜地。注意,從具足正見,發起了堅固地出離心和廣大地菩提心,入資糧位,到你經過這一個資糧位的修行,加行位的修行,到你能夠見道,親證真實,這是一大阿僧祗劫,說三大阿僧祗劫成佛,這是完成了第一大阿僧祗劫。 然後經過初地的修行,二地的修行,這我就具體講了,每地都有修法,都有境界。三地修行,四地修行,五地修行,六地修行,七地的修行修行圓滿,煩惱障斷盡。登八地,不動地,不退轉,第二大阿僧祗劫就完了。登了八地菩薩之後,斷我執障,八地菩薩,九地菩薩,妙覺菩薩,最後等覺成佛。這是第三大阿僧祗劫。 從登初地到圓滿時地,這叫修道位。就比喻成那奧運會跑百米,叭,槍一響,你就衝出去了。在跑道上啊的跑步這一百米,最後實地圓滿到最後的一剎那,徹底地成佛,最後一位叫究竟位,解脫了。每個學佛的都是要經過這五位。那麼初就是聽聞時,是獲得這個資格。中是獲得了這個資格,入了資糧位,入了加行位,以及見道位時的加行位的修行叫中,後就是最後的解脫。 初、中、後善,那麼用這個標準衡量大家,實際上我們,但我不敢說所有的,絕大部份都是在為獲得資格而努力,都是在資糧位之前呀。資糧位第一個叫實信位,我們都在實信位之前呀。為了這個獲得資格在那裡努力呀。連個資糧位都沒登啦。所以還學佛,談何容易。說起阿彌陀佛,往生阿彌陀佛,到阿彌陀佛那幹什麼去?到阿彌陀佛那裡其實不是干別的去了,請阿彌陀佛,請觀音菩薩,請大勢字菩薩給我們說法,你在這在五濁惡世,障礙太多,你學不了。到阿彌陀佛那裡去,到那裡去具足正見,到那裡去發心,你以為到那黃金鋪地,你到那撿金子去了呀。所以我們現在很多很多的修行,都是在資糧位之前的修行呀,都是為了獲取入資糧位的那個資格在那努力呢。所以我們每一個佛教徒,不管自己學得好還是學得不好,首先都應該生起慚愧心,首先都應該生起慚愧心啦。我們差得遠呀。 所以這是初、中、後善。文義巧妙,實際上是文巧義妙。文就是文字,佛陀所說教法的那個文字,能表達佛陀意思的那個文字,文是巧的,非常的善巧,而這個非常的善巧文字所表達的意,是非常微妙的呀。文義巧妙,就是文巧義妙。那麼佛陀這個教法,不僅文巧,不僅義妙,他純一,他圓滿,他清凈,他鮮白,他是具足了法因之相的呀,這都很好理解。那麼佛陀所說的這個教法,示教利己,他開示給我們,這樣開示給我們,這個教法,令我們聽到的眾生能夠利樂我們,讓我們這些眾生都能夠生起無量的歡喜心,所以示教利己,佛陀就著樣開示他的教法,能夠利樂有情,讓我們這些能夠聽到教法的眾生歡喜無量呀。示教利己,而且令我們這一切聽到這些教法的這些眾生,這些教法就包括我們今天一起要參學的藥師經,他是能夠讓我們皆令具足,微妙行願,去大菩提呀。注意,佛陀的教法,包括我們正在參學的這部藥師經,他都是皆令我們聽聞這部法的眾生具足微妙行願,什麼微妙行願?這東方藥師如來的微妙行願呀,去大菩提呀,就是得解脫呀。這一段話,是對釋迦牟尼佛教法的讚歎,也是對這部藥師法門的讚歎。大家注意,只有在重要的經典,大的經典,佛陀講甚深法義的時候,才有這樣的讚歎,就是初、中、後善這一段讚歎的話。那麼到這為止,我們就把這部經續分的第一自然段學完了。

下面看第二段,在這樣一個殊勝的時候,「爾時」,那個時候。曼殊室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出場的是文殊菩薩,曼殊室利法王子,就是文殊菩薩。為什麼叫法王子,法王就是佛。那法王子就是佛陀的接班人,差一點點就是佛的這個菩薩,就被稱為法王子。能被稱為法王子的,那文殊菩薩,彌勒菩薩這些都屬於法王子。這都是絕頂大護法呀。所以曼殊室利這文殊菩薩是法王子。菩薩摩訶薩,他乘佛威神,他是靠佛的威神的加被,這時候站起來了,文殊菩薩也是智慧絕頂的,但是這裡面依然還是要表述他是乘佛的威神而站起來發問,他也是表法。難道文殊菩薩沒這能力問嗎?不是,而是表法。表下面佛陀所說的這部法義之深呀,那只有在佛陀的加被之下,才能夠有菩薩請問呀,所以是乘佛威神加被,文殊菩薩從座而起,站起來,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

大家想,這個一部佛經都能拍部戲,它很形像呀。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然後合掌,在佛前非常地恭敬。這時候白佛言,對佛說啦,請佛說法,文殊菩薩這時候給釋迦佛提了個問題說:世尊呀,世尊就是指釋迦牟尼佛。今有無量人天大眾,意思是今有人、天,天都是非人,天魔眾生,有無量的人天大眾為聽法故,皆以雲集,是想聽佛法的今天都來了,不是干別的來了。你注意,是聽法故,皆以雲集,是為聽法的原因,今天都到這裡來啦。都聚積到這裡來啦,注意,是為聽法來的,不是看熱鬧來的。為聽法故,皆以雲集。 那文殊菩薩說:惟佛世尊,只有佛你世尊,從初發意乃至於今,所有無量塵沙數劫。就是說你從初發心學佛到成佛,所有的這無量塵沙數劫,那麼那麼長的時間,以及諸佛剎土,所有所有佛的剎土,這一切的過程,這些佛的剎土呀,無不知見。你現成佛了,所以你通通地都可以了解,通通地都可以見到呀。這是文殊菩薩願對釋迦牟尼佛說的。那麼,既然都知道,看釋迦佛問了一個什麼問題呢?認為我等及未來世像法眾生,願為我等,就是今天我們在場的,以及不在場的,但是是未來的像法眾生慈悲演說呀,請你釋迦牟尼佛老人家慈悲慈悲,演說開示什麼呢?諸佛名號,本願功德,國土莊嚴,善巧方便,差別之相。請你給我們講一講佛的名字,大家不要小看了佛的名號,每一個佛的名號,都是他因地發願,經過多生累積的修行之後,他的功德所成就的。從每一個佛陀所不共的名號里包含他無上的功德呀。所以念佛的名號是很重要的。所以請佛給我們說一些佛的名號,講一講這些佛的本願功德,還有他們由本願所成就的他自身的凈土,國土是怎樣的莊嚴,以及他度化眾生的善巧方便,總而言之,給我們講些佛,他的差別之相。這跟以前講得阿彌陀佛不一樣的,以前也給我們介紹了很多很多佛,再講些跟那些不一樣的佛,差別之相呀。差別很重要。目的是什麼呢?是令諸聞者,令那些今天在坐的,以及未來的一切眾生,令聽到諸佛的名號,本願功德,國土莊嚴,善巧方便,聽到這些後怎麼樣?業障消除,乃至菩提得不退轉。 注意,文殊菩薩是請佛說說,本願功德,國土莊嚴,善巧方便,為得是什麼呢?為得是眾生都能夠業障消除,乃至菩提得不退轉。釋迦牟尼佛就是因文殊菩薩這樣一問才說了這部藥師經,也就是說這部藥師法門就是令我們這些眾生聞者是業障消除,乃至菩提得不退轉呀。所以藥師法門是消除我們業障的法門。是要我們證得菩提的法門,是要我們得不退轉的法門,是一個無比殊勝的法門。那麼這是文殊菩薩發的問,我們不繼續講,因為這裡面還有幾個問題要闡述清楚。其中像法眾生,第三頁,這裡第一行大家看到了吧?像法眾生。

第一個就叫正法時期,正確的正,那麼這個正法時期,大家自然就會理解,第一個含義正確麻。佛陀說在我涅盤之後的第一個歷史時期,為什麼叫正法時期呢?他不僅說我的教法在世間流布,他非常正確,而且聽聞這些教法之後,有很多很多眾生,他善根很好,他們都能夠依照我說的教法如法去修行,都能夠證得一定得果位。能夠有所的證果,所以叫做正法時期。 那麼佛陀涅盤之後的正法時期大概有長呢,一千年。所以叫正法一千年。一千年之後就進入了叫像法時期。這是我們這部經提到的像法時期。像法也是兩層含義,第一層,像,形像,塑像。說到了第二個時期,眾生就喜歡搞形式主義,喜歡塑像。修廟呀,搞像呀。就是像法。當然,並不是說這廟不該修,寺不該建,像不該塑,那像太應該塑啦。太應該好好地塑啦。我們漢傳佛教對於塑像有時候是很不嚴肅,有很多著名的佛教聖地,佛像塑得不如法呀。像法,搞這些佛像呀,修塔寺呀,眾生非常願意干這些事情。另一層含義就是像者,似也。似是而非的似,像者,似也。

說在這第二個歷史時期,好像還有佛法在世間流布,但是佛陀說,流布的法,大多都是相似佛法。看著模樣好像像,是在說佛法,但是呢,它是似是而非的佛法,嚴格一推,很多不如法,甚至還跟佛陀所說的教法還矛盾,所以叫相似佛法。像法時期的相似佛法。那麼像法時期大概多長呢?一千年。 緊接著就進入第三個時期,叫作末法時期。末者,微也。就是微小,微弱的微。哎呀,到了末法時期,就沒有完整系統的佛說的教誨啦。佛法在世間的流布就很微弱啦。只剩下只言片語啦,甚至最後就只剩下一句佛號啦。沒佛法,就剩一句佛號啦,微也,末落啦,衰落啦。這是非常衰弱的表現呀。這就是末法時期,那麼像法時期之後的末法時期有多長呢?佛陀說:一萬年。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萬年。那是不是就很嚴格地說這正法就是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呢?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講記(五)

於曉非教授講解

佛教不是宿命論。佛陀是作過這樣的授記,作過這樣的預言。但是由於在後世不同的時期,有些大菩薩應世,發大心護持正法,希望能夠令正法久住世間,由於他們發心大,行之勇猛,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他也能令正法延續,能夠多住世一些時間,這也不是很嚴格地。也能夠令正法多住世一些時間。而且我們真佛子,真正發心學佛的每一個佛子,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發心,發大心,願正法久住世間呀。我們每一個佛教徒,每一個佛子都發心令正法久住世間呀。我們都如法的去做,那麼正法會因我們的願力會多住一些時間的。所以佛教不是宿命論。那麼這一部經講,文殊菩薩說:願為我等及未來世像法眾生,慈悲演說諸佛名號,像法眾生,這個像法眾生。為什麼要專門提出像法眾生呢?就是因為正法過去了,到了像法時期,魔都出來啦,魔都當道啦。所以像法多魔呀。那麼末法,魔就更多了,所以法臨像跡,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說佛法到了像法時期,那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呀。所以到了像法時期,這個佛法就很難住世了。眾生就很難聽到正確的佛法了。

因為有魔種種的干擾,所以到了像法時期,就必須有那些悲願極深的法門來攝授眾生,令正法久住。所以文殊菩薩就是看到了像法多魔,看到了像法時期眾生的福德很薄啦,正法難以住世啦。那麼文殊菩薩慈悲呀,所以文殊菩薩請佛說個到那個時候,能夠利於眾生的法門吧,到那個時候一般的法門不成了呀,得是那些悲願極深的法門才能夠攝授眾生。是這樣一個含義呀。這是對像法眾生呀。

所以藥師法門是個悲願極深的法門,它是在佛法衰落時期,魔都出世,障礙著眾生聽聞正法的時期,來護持佛法的,來利益眾生的,所以越是佛教衰落,越應該弘揚藥師法門。這是有根據的。越是佛教衰落,越應該弘揚藥師法門。 我們現在處在一個什麼歷史時期呢?依據我們漢傳佛教的計算,我們漢傳佛教依據一本書叫聖眾典記,就是在印度呀,釋迦牟尼佛在涅盤之後,那些佛教弟子們,每年在結夏安居時點一點,結夏安居點一點,這就是點一點就是一年,那麼就這樣,這本書點到900多個點的時候傳到我們中國,我們中國的佛教徒就趕快依據這本書上推,看釋迦牟尼佛是哪年圓寂的,那麼我們漢傳佛教徒推出來了。釋迦佛是公元前486年涅盤的。那麼按這樣算來呢,到2014年,我們漢傳佛教應該紀念釋迦佛老人家涅盤2500周年。按照難傳佛教他們1956已經紀念過了。他們計算得比我們早些年。按照我們漢傳佛教的計算,還有18年,就是釋迦佛老人家涅盤2500周年。而這就是說,釋迦佛老人家涅盤即將2500周年了。那麼也就是說正法一千年已過去了,像法一千年也已過去了,現在正處在末法一萬年開頭那五百年,快結束的那18年的時候,這就是我們現所處的時期,這個時期很重要。是佛法從像法即將進入末法時期,魔更多了呀,障礙正法在世間流的魔是越來越多呀,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更應該努力地弘揚藥師法門,來護持佛陀的正法久住時間呀。 但也有人給我提出問題,我很多年前開始弘揚藥師法門,最初就有人給我提出問題:你看這藥師經是利益像法眾生,現在都是末法啦,這經可能不管用了吧?他只是利益像法,到末法是不是不管用啦?哦,我說此言差矣。為什麼呢?大家看,這部經里有根據,是不是只是利益像法而末法不管用了呢?大家翻開這部經,看第49頁,倒數第五行,倒數第七個字。爾時那開始,說這部經到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講完了東方七佛,那麼第一個站起來表態的就是文殊菩薩。看,爾時,蔓殊師利童子白佛言,文殊菩薩站起來表態說,說什麼?說:世尊呀,我於末法之時,是以種種方便令諸盡信男子女人得聞七佛如來名號,乃至睡中亦以佛名令其覺悟耳。文殊菩薩第一個站起來就發願呀,在末法的時候我文殊菩薩要護持這部藥師經呀,要讓眾生都能聽到這東方七佛的名號呀,注意,文殊菩薩在末法護持這部經呀,強調文殊菩薩在末法護持這部經呀。而我們今天能夠在這裡讀到這部經,能夠聽聞東方七佛的名號,這冥冥之中,都有文殊菩薩老人家的加被呀。這是一個根據,末法是要弘這部經的呀。

大家再看這部經最後第76頁,倒數第二行:爾時,七佛告諸菩薩、釋、梵、四天王曰:「我今以此神咒付屬汝等,並此經卷,說我把這部經及這部經里的神咒都交給你們啦。於未來世後五百歲法欲滅時,汝等皆應護持是經。此經威神利益甚多,能除眾罪,善願皆遂呀。東方的七佛,住囑著當時在場的菩薩們,說後五百歲,法欲滅時,你們要護持這部經。 那麼這後五百歲,法於滅時,這是什麼時候呀?這個在佛教界可是議論紛紛,這後五百歲不單在這部經里出現,在很多很多經里都出現了。你比如說,大家讀金剛經,金剛經里有一段話: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佛對須菩提說呀:在我滅度後五百歲的那個時候,如果有持戒,有修佛的人,於此章句就是於這部金剛經這裡面的詞句呀,他能生信心,以此為實,他能夠信受金剛經這些詞句,他能以金剛經里所說的這些為真實,那麼佛說這個人不得了呀,他一定已經是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呀,他不是往昔在一個二個佛面前種了善根呀,這個人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那一定是在往昔親近了無量千萬佛呀,那佛讚歎,在後五百歲有人能這樣的話,這金剛經里還有這樣的話,說須菩提白佛言,這須菩提對佛說了,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如果有眾生得聞此經,信解受持,世人皆為第一稀有呀。須菩提對佛說,說到了未來後五百歲的時候,說如果有眾生他聽到這部金剛經以後,他能夠信解,能夠受持,哦,須菩提讚歎說,此人為第一稀有。再難得不過得啦。你看,出現後五百歲。

那法華經里也有,法華經藥王菩薩本是品里也說:佛說,宿王華!以此藥王菩薩本事品囑累於汝,也是我這一品呀,付囑給你啦,我滅度後後五百歲中,你要廣宣流佈於閻浮提,無令斷絕。你是要在後五百歲的時候,佛要宿王華菩薩來護持法華經里的這個藥王菩薩本是品。那麼在法華經最後的勸法品裡面,普賢菩薩對佛說:世尊,於後五百歲、濁惡世中,其有受持是經典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隱。普賢菩薩說:到了你滅度後五百歲的時候,如果有眾生他受持法華經的話,我普賢菩薩就要守護他,令這個眾生沒有衰患,令他得安樂呀。也提到五百歲,我就不多舉例子了。 那麼在大乘經典里,經常出現這後五百歲,這後五百歲是什麼時候呀?有很多人解,說是在佛陀涅盤後的第二個五百年,那我不贊成。不贊成有二條:第一條,後五百歲,如果說在佛陀涅盤後的第二個五百年,也就是在佛陀涅盤後五百到一千年時期,你看看佛教史,那時正是龍樹、提婆等這些大菩薩在印度應世的時期呀,那時正大乘佛教在印度興盛的時期,那個時候讀金剛經,般若經能夠信受的,能夠以此為為實的,那可多得很啦,須菩提,佛陀如此讚歎。那我覺得說佛陀涅盤後的第二個五百年就為後五百歲,我不贊成。那麼第二條,我有根據,還有一個經叫大集月藏經,在這部經當中,佛陀也說,說我的法在未來世流布呀,他給劃分了五個時期,給講正法、像法、末法不一樣,佛陀說我的法在我涅盤後最初的五百年,他叫解脫堅固式。解脫,說這五百年,那眾生聽了我的法,那都能夠信授,而且一修行馬上就能得果位,就能解脫。所以第一個五百年叫解脫堅固的五百年。

佛陀說第二個五百年,叫禪定堅固的五百年。說雖然不能解脫,但是他也修行,也能證果位,修個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叫禪定堅固的五百年。那佛陀說,這第三個五百年,叫多聞堅固的五百年。說這個時候,大家修行不能證果位,但大家還喜歡聽,多聞堅固的五百年。那麼,第四個五百年,叫塔寺堅固的五百年,這時候講經就不太愛聽了,但是喜歡修塔蓋廟呀,叫塔寺堅固的五百年。那佛陀說,我涅盤後的第五個五百年,也是他涅盤後的二千年到二千五百年,叫鬥爭堅固的五百年,這時佛教亂了。邪法外道多了,開始辨論了,你是正法,我是正法的,魔都出來了。叫鬥爭堅固的五百年。那麼這就是第五個五百年。 那麼與佛陀說的這三期佛教相比較呢,最初的二個五百年,解脫堅固的五百年與禪定堅固的五百年這一千年對應的是正法;那多聞堅固的五百年與塔寺堅固的五百年,這一千年對應的是像法;那麼第五個五百年,這鬥爭堅的五百年,就是末法時期開頭的五百年。就是我們今天所處的歷史時期。那麼在大集月藏經里就管這第五個五百年稱為後五百歲,這就找到根據了。所以這個後五百歲指的是什麼時候?就是佛陀涅盤後的第五個五百年。 所以大家一看,在這第76頁最後一句話,於未來世,後五百歲,法於滅時啊。都是末法開頭這五百年,法才滅了呀。於後五百歲,法於滅時啊。這時候東方七佛要好好地弘揚這部經呀。所以今天這也是在文殊菩薩,在東方七佛,在諸大菩薩的攝受下,我們今天才聽到這部法呀。也確實,在這個佛陀涅盤後的第五個五百歲里,在今天這個五濁惡世,你說如果有人對金剛經他能生信心,以此為實,那真是此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那他可真是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呀。也正如像須菩提所讚歎的,如果在今天這個歷史時期,如果我們有眾生得聞此經,信解受持,那真是第一稀有呀。所以這個後五百歲,就是指的今天。 所以你看,像法眾生,有人跟我說,像法、末法是不管用了,那我就找到了這樣的根據,末法是管用的。而且佛法越是衰落,越要弘揚這部法。文殊菩薩越攝受我們,加持我們弘揚這部法,這部法是很重要的。當然另外還有根據,就是在另外一個譯本,玄奘法師的譯本,他譯得是這樣說,文殊菩薩請佛說這個法呀,說:為欲利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他不是講像法時期,他是講像法轉時,轉變的轉,那麼弘一大師對這個轉字有註解,弘一大師說是轉者,起也。不是說只利於像法眾生,而是由像法轉者,而是由像法開始弘揚,並不是像法過後就不弘揚,那麼,在隋朝達摩提多的譯本里他是這樣說的,說文殊菩薩請佛說這個法,是攝受來世,正法壞時諸眾生,他用的是正法壞時,正法壞了,自然就進了像法和末法,沒有說只是像法,到了末法就不弘揚了,而恰恰這部法在未來世這個後五百歲,而我們今天恰恰就處在這個後五百歲,將要結束的時候,就是這部經說的法於滅時,同志門大家看看,真是法於滅了呀,現在有幾個真能講佛陀的根本教法的呀,除了說句阿彌陀佛名號之外,中國佛教徒就沒幾個能說法了呀,真是這樣,這不是聳人聽聞。所以在這種法於滅時,那時東方七佛,諸大菩薩護持我們要弘揚這部法呀,所以這是今天能坐在一起來探學這部法的大的因緣,最深的因緣。 我們這是一起學習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上次我們一起學習了序分,但還沒有完。這部經是講藥師法門的,也就是講大家都很熟悉的藥師佛。對佛教徒絕大部份人來講,一提起藥師佛,大家就覺得只有在生病的時候,大家才念藥師佛。當然,我們生理上出了某種病症,我們應該多多祈求藥師如來的加被。但是藥師法門決不僅僅是針對我們生理上病症的,所以藥師佛給我們的這一味葯,是非常非常廣泛的。我們四大不調,身體上出了病症,當然我們要靠藥師佛如來的加被;五蘊不遂的心病,也依然要靠藥師佛如來的加被。種種得自然災害,種種的社會問題,這都能我們眾生帶來痛苦與煩惱,從佛教看,這些都是病,那麼藥師佛如來所給予的這副葯,一樣的,要對治這些個病症。這還都是些世間的病。那麼更有的就是我們眾生無明,三障自迷,生死輪迴,不能解脫。這是根本的大病。那麼藥師佛如來的這副葯,更是針對於我們眾生的這個根本大病而施予的葯。

所以藥師法門是非常非常寬泛的法門,佛教徒往往把藥師法門理解得窄了。哪位就是生理上出現了病,大家好像肚子痛了,快念念藥師,實際上藥師法門不僅能給我們解決世間種種的病苦,而且,藥師法門具有無上的出世間的作用,所以大家必須要在這樣一個根本觀念上來正確的理解藥師法門。 我們已學習到了第三頁,就是第二頁的倒數第一行的最後,這六個字,文殊菩薩請佛,請釋迦如來說法,說願為我等及未來世相法眾生慈悲演說,諸佛名號,本願功德,國土莊嚴,善巧方便,差別之相,上一次我們就講到這句話,沒有講完,這裡面講到相法眾生,上一次我就討論了正法,相法,末法,特別討論到這部經,對於我們今天這個末法時期,是非常非常當機。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是佛陀的教法,在釋迦牟尼佛老人家涅盤後的一千年之後,佛法進入相法時期,那麼相者,似也。所以佛陀涅盤後的一千年,很多魔王出世,就要破壞佛法,到了末法時期,那我們今天已經接近末法時期了,那麼更是魔出世壞法的時代,所以相法時期,特別是到了末法,眾生的業障是越來越重,福德是越來越淺薄。因此也就趕著了魔王出世破壞佛法,所以在末法時期弘揚佛法是非常艱難的呀。

當年在一次法會上,這個波旬魔王站出來對釋迦牟尼佛說呀,等到了你的法的末法時期的時候,我將如何如何的壞你的法,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聽了以後落淚了。那麼釋迦牟尼佛就說,就問在坐的諸大菩薩們說,誰願意到了末法的時候,擔當住持正法的這副擔子?當時在場的諸大菩薩們都默然了,都不敢輕易表態呀,因為自己要想一想,是不是有足夠的智慧與福德和力量,能夠承擔這份重擔,所以菩薩們都默然了,都不敢輕易的表態呀。 就在這個時候,法王子文殊師利菩薩坦然的從座而起,到釋迦牟尼佛前表態,說我願意承擔這副責任,就是到了末法時代,我願站出來護持正法,護持正法住世。就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就非常歡喜,哎呀說,我無憂啦。我沒有什麼可憂慮的了。說文殊菩薩是發願在末法時期,要來住持正法的。也只有像文殊菩薩這樣的法王子,具有無上的智慧,無上的福德,無上力量的大菩薩,才能夠承擔起在末法時期住持正法的這份責任,文殊菩薩既然承擔了這份責任,那麼他就以他無上的智慧來觀照眾生到相法時期,到末法時期會是什麼樣的景象。文殊菩薩以他的智慧,觀照到眾生到相法時期,到末法時期,眾生業障是很深重的。因此,為了到相法時期,到末法時期,能夠佛陀的正法住世,那麼文殊菩薩就一定要請佛說一些悲願極深的法門。

悲願極深的法門。因為只有這樣的法門到了末法時期才能利於眾生,那麼藥師法門就是文殊菩薩請佛說的這種悲願極深的法門,在末法時期,能夠令眾生得到真實利益的法門。所以是文殊菩薩請釋迦牟尼老人家講一個到了相法時期,能夠利益眾生的一部法門。所以越是末法,越是佛法衰落時期,越是要弘揚藥師法門,藥師法門是能夠令正法住世的法門。當然我們能夠在這裡,一起共同參學藥師經,這都是蒙文殊菩薩老人家的護持和加被。 那麼文殊菩薩請佛說的在相法時期,能夠利益眾生的一個法,那麼這個法是什麼呢?這個法有諸佛的名號,有本願的功德,有國土的莊嚴,有度化眾生的善巧方便。注意差別之相。這差別兩個字非常重要,什麼叫差別呢?差別就是不同,不同的差別。讀完這部經大家會發現,釋迦佛在講藥師經之前,已經給我們講了很多很多諸佛的名號呀、國土莊嚴呀、本願功德。比如說,阿彌陀佛的法門就是釋迦牟尼佛在講藥師法門之前就講了彌陀法門,彌陀法門是在講藥師法門之前講的,所以大家讀到後面就會發現,釋迦佛講到後面就不講了,說這就跟我以前講的西方極樂世界一樣的,他就省略了。因為以前已經講過了。那麼為什麼以前講了很多很多諸佛名號,本願功德,國土莊嚴。

那麼文殊菩薩還要請佛講,而且還要講差別之相,就是講了與以前你所將的不同的法門,不同的叫差別。跟差別這個詞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叫平等,平等就是一樣的,差別就是不一樣的。那麼平等與差別這在佛法里是個什麼關係呢?應該是在平等中顯差別;在差別中見平等。平等與差別是無害的,這是平等與差別是不相妨礙的。但是我們後世的佛教徒,往往是以平等否定差別,而講差別就要否定平等,他把平等與差別總是對立起來了。這是往往後世的佛教徒容易犯得一個錯誤。比如說,我們總講眾生平等,一講平等就忽視了差別。講眾生平等,什麼平等呀?法性上平等。就是在眾生本具的這個佛性,眾生本具的這個諸法的真實性上,那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沒有錯。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

但是在法相上,眾生是有差別的。你不要講六道眾生,就是講我們人與人之間,沒有任何兩個人是一模一樣的,對吧?性別不一樣,年齡不一樣,長相不一樣,思想方法不一樣,生活環境不一樣,親近佛法的親近程度不一樣,種種都是不一樣的。絕對找不到兩個人是完全一樣的。所以從法相上講,眾生的差別是絕對的。那要講六道眾生之間的差別,那就太大啦。天道眾生與地獄眾生的差別,那簡直就太大啦。人道眾生和畜生眾生,大家比較起來看看,那差別簡直就太大啦。所以講平等不能抹殺差別,當然講差別也不能抹殺平等。佛教在教理上,中國佛教辨論了一千多年,就一切眾生皆具佛性,這是講眾生平等的一面;但是佛陀的教化裡面還說,說在所有的眾生裡面,它分了五大類;叫具有五種性的眾生,哪五種種性呀?有菩薩種性、有聲聞種性、有緣覺種性、有不定種性,還有一種叫作無種性。沒有,無。也叫一闡提。佛陀把眾生分成這五大類。 當年玄奘法師到印度求法的時候,在那爛陀寺,在戒賢老和尚那裡聽法,戒賢老和尚講到五種性的時候,玄奘法師就說,哎呀,這我回到東土以後我不敢講,當即戒賢老和尚就生氣了。說你回到東土,必須講,這是佛陀的正法。為正法住世你必須講。所以玄奘法師從印度回來以後,遵從老師的教誨,就講了。但是也正如玄奘法師所預料的,這個五種性在漢地不能被的漢人接受,不能被接受,人們就要有不同的想法,甚至就要有人誹謗五種性,你誹謗五種性,就是誹謗佛。所以當年玄奘法師說我回東土不能講五種性,是他老人家的慈悲。你接受不了,你講了以後,人們就要誹謗,誹謗佛法。那是要下地獄的。但是戒賢老和尚為了正法的住世,他要求玄奘法師必須講。那為什麼我們中國人對於五種性接受不了呢?就是我們沒有很好的把差別與平等統一起來。

玄奘法師,大家看他翻譯的要典,佛性的性,大家注意,玄奘法師譯的是豎心旁的性,豎心旁一個生活的生,就是性別的性。而種性的性的時候,玄奘法師用得是女字旁的姓,是姓名的姓。所以佛性與種姓是兩個概念。講一切眾生皆具佛性,就是一切眾生本具諸法的真實性,都有成佛的可能。但是都有成佛的可能,並不是說你每個眾生一下子都可以成佛。那麼具體到每個眾生上呢,你能夠成佛的這個能,能成佛的這個能力上他就是有差別的,這就是五種姓。 所以講佛性是講平等性的一面,講種姓是講差別性的一面。比如說,一個成年的,沒有殘疾的人都會跑步,這是講我們平等性的一面,但這並不是說我們每個人都能跑到奧運會百米的成績吧,不是我們每個人都成北京馬拉松這個比賽冠軍的水平吧。那跑起馬啦松來,有人跑得很快,有人跑得很慢,有人跑在半道心臟病發做,他死在半道上,沒跑到終點。還有的根本跑不下來,對不對。每個人都會跑步,這是大家平等的一面,但是跑起步來,我們每個人的能力是有差別的,這個差別性不能抹殺呀。

所以佛教的正見是講平等,不妨礙講差別;講差別不妨礙講平等;要在平等中見差別,差別中見平等,這是往往我們佛教徒,特別是漢地的佛教徒容易犯的一種錯誤。講平等抹殺差別,講差別抹殺平等。再比如講,說佛佛是平等,佛與佛是平等的,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對不對,對。佛法實際上是平等的,佛與佛是平等的。每個佛成佛了,都是32相,80種好的光明相好的報身。在這一點上是平等的,毫無疑問的。但是講平等,不能抹殺講差別。那麼佛與佛之間是不是有差別呢?那肯定是有差別的。每個佛他在陰地裡面,上節課我們講過,他們觀了眾生的因緣之後,發了自己的別願,不同的願。阿彌陀佛因地里有四十八個大願。我們這部經讀完就會發現,藥師琉璃光如來有十二個大願,東方的七位佛以共有四十四個大願。這是諸佛在陰地里發的別願,別願就是不同的願。那麼因為他們在因地觀眾生不同的因緣,而發了別願,因此他們成佛之後,就要成就自己與其它佛不一樣的度化眾生的方便善巧,他不一樣。諸佛為什麼陰地里會發不同的願呢?就是觀眾生有種種差別,眾生有喜歡吃酸的,有喜歡吃甜的,有喜歡吃苦的,有喜歡吃辣的呀,酸甜苦辣,有不同愛好的眾生呀。那麼為了度化這些不同愛好的眾生,那麼佛在因地就要發不同的別願。因此也就成就了不同的度化眾生的善巧方便,也就成就了不同的法門。大家要注意,佛與佛之間這個法門之間差別是很大的,那麼這些之間差別是很大的法門呢,他就適合於我們這些差別很大的種種眾生,所以八萬四千種法門對治八萬四千種病呀,對治八萬四千種不同愛好的眾生呀。 所以我們廟裡每天晚課要念八十八佛,有三千佛名經,要拜萬佛懺,釋迦牟尼老人家給我們講了多少多少的佛,我們都曉得阿彌陀佛,現在我們又學習藥師佛,佛與佛之間這是有很大差別的。但是我們往往犯的這樣一個錯誤,以平等來抹殺差別。啊,佛陀都是平等的嘛,有一個佛就可以啦。你講那麼多佛幹什麼呀,你不能抹殺差別呀。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病,那麼我們就需要有八萬四千種法門來度化眾生。可是現在呢,我們往往都是以一種法門來取代所有的法門。以一種法門來代替所有的法門。比如說,我現經常在一些地方講藥師經,有人就說,你講藥師經幹什麼呀,講彌陀就可以了嘛。當然,阿彌陀佛的法門是無比殊勝的法門,特別是在末法時期,可以講,是極為殊勝的法門。彌陀法門是非常非常重要,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其它的法門,不能因為彌陀法門是非常的重要,而就不去講其它法門,就只弘揚彌陀法門。這是不應該的。

你比如說,人蔘這一味葯好不好?好,是非常非常地好。都說好,不能因為人蔘好,所有的藥店就只賣人蔘這一味葯,別的葯通通不賣了。咱們就賣人蔘,因為人蔘很好嘛。但是你要知道,人蔘固然好,但其它的葯一樣的好。種種的病,需要種種的葯。每種不同的病,需要不同特性的葯來治,所以葯是有差別的,我們不能以一種葯來取代所有的葯,而且這裡存在著一個極為可怕的後果,你要都搞成人蔘的話,那有人就不敢吃人蔘,那濕血很重的病人,你要給吃人蔘的話,那會把濕血憋在身體裡面,給吃死啦。那麼他會說,什麼人蔘是好葯呀,人蔘是毒藥。他會砸你藥店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呀,講平等不能妨礙講差別。所以文殊菩薩請佛說諸佛名號,本願功德,莊嚴國土,善巧方便,差別之相呀。

所以我們到末法時期呀,有人說末法時期就是一句彌陀名號,說佛經里說過,到末法時期就是一句彌陀名號,所以我們還弘揚別的幹什麼?就弘揚一句彌陀法門就可以啦。但是,大家知道呀,到末法時期,說如果我們佛陀的教法在世間只剩下一句彌陀名號了,大家可以想一想,這是一件好事?還是一件不好的事?如果說我們當今的中國佛教就只剩下一句彌陀名號了,別的都沒了,大家都不讀了,也讀不懂了,也不知道了,這表證我們的佛教是極其衰落了,這是佛教衰落象徵。所有的八萬四千種法門全沒有了,就剩下一個法門了,佛陀法門。而且教理也不明白了,就剩下一句彌陀名號了,這其實是一件不好的事情。這是佛法衰落象徵。我們沒一個真發心的佛弟子,要盡量的努力,讓這種情形不要早出現,要讓它晚出現才對,是不是這個道理。讓佛陀的種種法門在世間長久的住世,要剩下一句彌陀名號這種的情形盡量讓它晚出現,不要早出現。這才對。所以真發心的佛弟子應該是護持佛陀所說的八萬四千種法門,護持佛陀所說的每一個法門,盡量讓他多住世呀。因為眾生有種種的病,需要有種種的葯呀。

好像辦一個餐廳,本來是魯菜,粵菜,川菜什麼都有,適合於種種口味的眾生都可以到我這裡來吃飯,最後我辦著辦著,最後我這餐廳就剩下一個麻婆豆腐啦,別的什麼都不會做了,那固然會有人來,有人他就愛吃川菜,還就愛吃川菜里的麻婆豆腐。比如我吧,我就最愛吃麻婆豆腐,那麼固然我就非常願意來,但是你要知道呀,還有那麼那麼多的眾生他不愛吃川菜呀,他就怕吃辣的呀,那怎麼辦呢?所以大家注意呀,這個弘揚佛法,這需要讓佛陀種種的法門都應該住世呀,但彌陀法門是非常重要的法門。一句彌陀,解脫生死。這是非常重要的法門,特別是在末法時期,大家要極力地弘揚彌陀法門。但是,就一個人來講,就你自己來講,我自己一句彌陀,解脫生死可以。但是不能因此而讓我們的佛教走向就是一個彌陀法門。你自己念彌陀,臨終往生,阿彌陀佛凈土,這非常好,我一萬個讚歎。 但是不能因此讓我們整個的中國佛教就只剩下一句彌陀,所以,這裡面的關係大家一定要清楚。不知道我這個話表達清楚沒有?那表達不清楚就很容易造成誤解。甚至現在在錄音,甚至就這個錄音帶傳出去的話,都會有人有不同意見,說,你看於曉非在謗彌陀呀。他就會說誹謗彌陀。但是從開頭到現在,我哪句話是在誹謗彌陀法門呢?我是極為地讚歎彌陀法門,我只是說,我們作為整個中國佛教來講,我們不能只講一句彌陀,佛陀的八萬四千種法門,我們都應該弘揚,都應該學習。但就你個人來講,你可以抱定一句彌陀名號,專心的修持,我一萬個讚歎,但是這是就你個人來講的。但是就整個中國佛教來講,不成。

現在我們出現一個偏差,就是把整個中國佛教往一個法門,就跟往一個餐廳里,本來是魯菜,粵菜,川菜什麼都有,非要讓他就剩下一個麻婆豆腐不可,所以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呀。這是我從講差別之相,很感嘆這個事情呀。當然講彌陀法門,我是無比的讚歎。明天上午,咱們廣化寺要請夏居士來講彌陀法門,我一萬個讚歎,我也希望明上午大家都來聽,都來學。你看今天講藥師,明天講彌陀,這就好。要把彌陀的種種法門都弘揚起來。這個法門與法門之間的差別是很大的。大家讀過藥師經之後就會發現,藥師法門跟彌陀法門的差別是很大的。他會度化不同根性的眾生。當然兩個法門之間也有相互的關係,所以這是講差別之相。我從這差別之相里有這麼些感嘆。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講記(六)於曉非教授講解

我們繼續看經文,文殊菩薩請佛說,佛陀的諸佛名號,本願功德,莊嚴國土,善巧方便,差別之相,為的是什麼呢?令諸聞者,業障消除,乃至菩提,得不退轉。這十二個字是非常重要的。是這藥師法門的一個作用。我們修持藥師法門會得到什麼樣的作用呢?能夠令我們這些能聽聞到藥師法門的眾生,如法修行藥師法門的眾生,能夠業障消除,而且乃至得至菩提,得不退轉。業障是什麼呢?是我們這些眾生,無始劫以來,由於無明造作的種種行為,身、口、意造作所形成的業力,這種業力障礙著我們解脫,所以叫業障。末法時期的眾生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業障深重。所以文殊菩薩請佛說,能夠消除業障的法門,佛陀就因文殊菩薩這樣的請問而講了這部藥師法門。

所以藥師法門是令眾生消除業障的。業障深重會表現為種種情況,你比如說,聽聞不到佛法,根本不具聽聞佛法的因緣,你根本沒法降生到有佛法流布的時期,根本沒法降生到有佛法流布的地域,你根本聽聞不到佛法,這是業障,自己的業障深重。那麼,恰恰自己生逢在有佛法流布的時間,有佛法流布的地域,但是你遇不到善知識,沒有聽到人給你講,錯過了這麼一個很好的機會,人生短暫呀,一晃就過去了。再造人生,不知是何年何月啦。這是業障,自己的業障深重。那麼更有呢,他聽到佛法之後呀,他不信,他不信受佛法,他半信半疑,甚至有的人皈依三寶之後,又跑去學什麼一些外道,以為那是佛法,而受到魔的種種干擾而信受外道,這都是業障深重呀。再有我們學佛很發心,但是拿起經來一看,全讀不懂呀,這佛經怎麼看半天不知道什麼意思呀,為什麼讀不懂佛經呢?業障深重呀。所以業障重就有這種種的表現。業障重的眾生也就是他的福德很淺薄,大家不要輕視了福德。 我們說佛陀是兩足尊,什麼叫兩足尊呢?是兩種功德具足的尊者。哪兩種功德呢?這就是一個是智慧的功德,一個是福德的功德。所以智慧的成就與福德的成就,這叫兩足尊。所以成佛都是兩足尊,都是智慧與福德這兩種資糧圓滿成就了,才叫成佛。不僅往昔的佛陀是這樣成佛的,今天我們要成佛以及我們未來要成佛,都必須是兩足尊,這兩種功德的圓滿成就。就是智慧與福德。大家都知道,大乘法門是有六度。 這個法門是成就我們的智慧,它最終成佛時,是表現為我們的法身成就。而這五度的前五度,修布施,修持戒,修忍辱,修精進,修禪定,這都是成就我們的福德。而我們的福德成就了,他所表現的就是我們圓滿的,具足32相,80種好的種種報化身,所以成佛是法報化是三身的成就。修般若,是修智慧資糧,成就的是法身。修布施,禪定,忍辱,尊敬,持戒這前五度,是修福德,他所成就的是報化二種色身,所以兩種資糧圓滿具足的成就,就成就了圓滿法報化三身,法報化三身圓滿的成就,這是圓滿的佛。 所以修智慧,修福德,大乘的六度不能偏廢。修般若,修智慧,這固然是佛陀的教法與外道一切所不共的,但是,沒有福德資糧的成就,智慧資糧依然是成就不了。 那麼,福德與資糧這者是什麼關係呢?它們就如同魚與水之間的關係。沒有福德之水,豈可養育智慧之魚。六法眾生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業障深重,就是福德淺薄,這個福德淺薄,它就會形成種種的障礙,障礙著我們聽聞到佛陀的佛法,障礙我們去正信佛陀的佛法,障礙我們去如法修持佛陀的佛法,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輕視福德,六法眾生就是業障深重,福德淺薄呀。 而藥師法門這部法門呢,就是增加增益眾生福德的法門,大家注意,藥師法門的重點,它是增加增益眾生福德的法門,它是消除我們眾生修行佛法,學習佛法種種障礙的法門。所以說為什麼在末法時期,越是在末法,我們越是要弘揚藥師法門?越是在末法時期,眾生業障越是深重,越是需要藥師這樣的法門來增益眾生的法門來消除眾生的種種業障。

那麼講福德的時候,人門往往把修福德資糧與修人天福報混同一談。學佛是不修人天福報的呀,那你修福德不是修吃得也好,穿得也好,住得也好,睡得也好,你這不是修人天福報嗎?所以福德資糧與人天福報是不同的。 那麼有什麼不同呢?首先發心不同,修福德資糧,你是為什麼而修?是為出離,為解脫而修,如果你沒有發起出世心,不是為了出離解脫而修,修福德,那麼就是人天福報,而不是福德資糧。你沒有發起菩提心,你不是為了眾生解脫而修,你僅僅是為自己一己的現實享受而修,那你是人天福報,而不是福德資糧。所以發心的不同,所以上次講過,我們入資糧位,說成佛是三大阿僧祗劫,入第一大阿僧祗劫的表標誌,標誌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發起堅固的出離心與廣大的菩提心,具足佛陀教誨的正見,這是標誌。所以具足了這樣的發心,我們的修行,修佛就是福德資糧。否則就是修人天福報。所以是為解脫而修,而不是貪著世間的五蘊,因此修得是福德資糧,而不是人天福報。我們是發起廣大的菩提心,是為利益眾生而修,我們就是修的福德資糧,而不是人天福報。 你比如說,我們一個人,你總是病病歪歪的,今天這個病,明天那個病,你總是生理上種種病症,不僅給你所在的單位花了很多很多的醫療費,也給你的家庭帶來了很多很多的負擔,你說我還要發菩提心,利益眾生,其實是一句空話,你何嘗不是一個社會的負擔呀。你先把作你為一個社會的負擔,你給解除了好不好。整個就是一社會負擔,還口口聲聲說利益眾生,那為什麼總是生病呢?福德不夠。 所以真實發心,真實發菩提心,你就應該有真實利益眾生的種種資糧,種種的能力,種種的手段。你具足這樣的能力,手段就是具足福德,你不足具這樣的福德,或者說你福德淺薄,你根本談不上利益眾生,你自己還是社會的包袱呢。你自己的生活還給社會帶來種種困難,給工作,給社會,給家庭帶來多少問題,所以福德資糧不是人天福報。再有一條不同的,就是見地不同。 剛講資糧位,第一就是發心,第二就是見地。大家讀金剛經,佛說要布施,對的,為什麼布施,以什麼樣的見地去布施?如果你沒有發心,不是為解脫而布施,不是為利益眾生而布施,你沒有一種無我的見地起布施,那是人天福報。當然,這樣的布施,我們也隨喜,也讚歎。人天善法,一個人能布施總比那不布施要好得多,一個人能布施總比老是索取那當然要好得更多,能布施,我們就隨喜,就讚歎。但是你僅僅去布施,說見要飯的就給五毛錢,你心想,你看我今天布施了,早晚我會有好報應的。這就是在修人天福報。當你在布施的時候,你生起的是慈悲眾生的心,當你在布施的時候,你就如金剛經里所說的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無相布施的時候,這樣的布施就是修福德資糧。所以講福德,人們千萬不要跟人天善報混為一談。 所以修福德資糧是每一個修佛的人必修的。你說我就是往生彌陀凈土,我不管這個,但是大家看看,阿彌陀經有句話: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你別忘了這句話呀。所以這也是現很多人的一大偏差。今年上半年,我們搞了幾次放生活動,我的一位朋友很發心在家念彌陀,所以我就通知他,說我們在頤和園放生,你來呀,他一聽,放生?我沒錢。我說,你沒一千,一百,你總有十塊,一塊錢呀,你沒一塊錢,你總有一毛錢吧?他說,我不放生。我說你一毛都沒有,那你來隨喜吧,他說,我不來,與其放生,還耽誤我念佛的時間呢。有那些時間,我還可念一千聲佛呢。大家誤解了。連慈悲眾生的心都不具有了,怎麼能往生彌陀凈土呀? 所以大家注意,這個福德資糧是非常重要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大家一定要注意,這是阿彌陀經里的原話。所以福德非常重要的。藥師法門就是增益眾生福德的法門。當然福德資糧與人天福報它也不是絕對矛盾的,它也是統一的,這個福德資糧,一個人福德比較具足,那麼他在世間的表現就是福報很大,這也並不矛盾。你比如說,一個人他能夠得一個閑暇的人生,他不是一天到晚為了生計,為了吃一口飯到處去奔波勞碌。有人說,我真跟你去學佛呀,但又沒時間呀,我工作是多忙多忙呀。聽說你周末要講藥師經,哎呀,我周末都得加班呀,我真忙呀。他是真忙,不是假忙,他不忙就沒飯吃,這是什麼呢?這是福德不夠。福報沒有,一天到晚為生存去奔波,忙得不得了。一看這種人福報不夠。

再有就是諸根不具足,殘疾人。經里講得盲聾瘖啞,種種諸根不具足的眾生,這都是往昔的業障很重,現實得福報很小很小,這都障礙著他親近佛法,傾聽佛法。那麼一個人福德很具足的人,在人世間,少有病痛,不是一個病病歪歪的人,身體強健。而且形像端嚴,這個形像很重要呀。佛陀在世時,我們很多佛弟子都是相好莊嚴。那外道一見了我們佛弟子,還沒聽教法,那莊嚴的身相都令外道弟子跪下來頂禮呀。可是我們今天看看,我們佛弟子的形像如何?我們莊嚴與否?哎呀,一個個形像都不怎麼好,慘兮兮的,臉綠綠的,你走在大街上,不信仰佛教的說,你看看那學佛的,臉都那麼綠,這都是我們佛弟子的福德資糧太差了呀。我們在世間的表現就是福報太差太差呀。你說你學佛,我說你學佛,千萬別宣傳啦,你就在家信好嗎?因為你宣傳,那麼不信佛教都說,你看這人是學佛的,都學成這樣啦,這佛能學嗎?令那些沒有信仰佛教的人都退心呀。真是這樣呀,福報太差啦。看到我們佛弟子,福報太差太差啦。 再有就是這種能力,世間的能力,我們說利益眾生,不是一句空話,你要利益眾生,你一定得有利益眾生的能力,手段。一天到晚的念著利益眾生,發菩提心,但實際問起你來,你用什麼樣的能力,你具有什麼樣的手段來利益眾生呢?不知道。請你給我們講講佛法好嗎?你回家嘛,一句彌陀嘛。當然,對佛教已經生起了堅定信心的人,他可能,好,我回家念彌陀。但你想想,現在對大街上人來人往的人,你啦幾個你告訴他,你回家念一念彌陀嘛,他要不說你有病才怪呢,彌陀是什麼?我憑什麼回家一句彌陀?你說那些大學請我去講課,我站在大學講台,面對著學生,我一上講台我就說:同學們呀,西方世界,十萬億佛陀,有彌極樂,有佛號阿彌陀。那學生不哄堂大笑,說滾蛋,回家回家算了。他不會信的。那你要把佛陀的教理,把佛陀的教法給他講清楚,你得講得比黑格爾還黑格爾,那學生講,哎呀,佛陀的教法有這麼深刻呀,他對宇宙人生有這麼深刻的利解與認識呀,這佛教真好,他就會來學,可能他學的最後結果,就是他好好地去念彌陀了。 但是你不能一進門你就告訴他去念彌陀,但是我們現在還這麼多佛教徒,如果現有有想學佛教徒的人來向我們請教佛教的時候,我們現在絕大多數佛教徒只能告訴人家一句,回家好好念彌陀吧,真的特好,我念了以後覺得特好,無非就這幾句話嘛,對不對?講不出別的東西嘛,為什麼呢?自己的經看不懂,只能看幾本通俗的佛教小冊子,乃讓他讀佛經看不懂,學不通,為什麼看不懂佛經呀?業障重,福德淺。 我有一個經驗,如果我現在讀經,讀某一部經,發現有點讀不通,我把佛經放下,我在佛陀的像前點上燈,點上香,我禮拜,懺悔,至誠的懺悔,無始劫來的業障,障礙著我今天來學習佛陀的教化,點上燈,點上香呀,作上供養,至誠的禮拜,一百拜。五百拜,一千拜,五千拜,一萬拜,十萬拜,拜下來,你在回頭看這部經,哎呀,怎麼就明白啦?,每當我讀不懂佛經的時候,都要佛像前點上燈,點上香,去發懺悔心,生慚愧心。

你看佛陀的教誨今天,到了我這裡,我竟然讀都讀不懂了呀,愧對佛陀老人家為我們說法呀,生慚愧心。可是我們現的佛弟子有幾個生慚愧心的?是呀,三藏十二部留給他人悟。讀不懂,就是呀,你哪讀得懂呀,別讀啦,念一句彌陀吧,你讀不懂呀,當然,有人此生此世是無望了,由於文化水平的限制,由於歲數年高啦,精力的限制,家庭生活的拖累,種種種種,恐怕今生坐下來,讀佛陀的教誨有些難,但是你要知道,難你要發慚愧心,而不能成為我們不去佛陀精典的一個理由了,你推辭了,也許一讀讀煩了,哎,不讀不讀了,讀不懂,咱讀不懂,一說讀大成論,讀不懂,成了不去學佛陀教典的一個推辭理由了,一點慚愧心生不起來,一點懺悔心生不起來。你此生讀不懂,你好好的生慚愧心,好好的懺悔,好好的拜佛,你來生讀嘛。發願生生世世不離佛陀的正法,生生世世不離善知識,這是真發心佛徒。 所以福德淺薄呀,所以我們現實的福德多淺呀,所以一定得修福德資糧。當然我們具有現在的人生,哎呀,這下好了,吃喝嫖賭幹起來了,那你就是享受你自己的福報,享盡了那就是墮落。說我諸根具足,少有病苦,身體強健,形像端嚴,在社會上就去爭名奪利去了,而不去好好地修行佛法,不發心,那麼這就是在享受你自己的人天福報,享盡了那就墮落了。所以如果我們貪著這世間的福報,你的人天福報,享盡了就墮落了。如果我們很好地利用這些福報,這個福報就不是福報,而是福德,如果我們很好地利用它,去做什麼呢,去修行,去解脫,所以這福德和福報就在這一點上的差別。講藥師法門一定首要任務先要把這個觀點講清楚。 有人說:你講藥師法門幹什麼?大家一念也不生病呀,一念身體都好了,也強健啦,他不幹起壞事來更好了嗎?當然,你如法的修習藥師法門,藥師如來加被我們,增長我們的福德,同時藥師如來一定會加被我們,要我們去發心,不會的、念藥師的人越念越壞,不會的。藥師如來加被我們,所以藥師法門是增長我們福德的法門,所以從業障兩個字,我就引申出這些內容。在末法時期,相似佛法跟附佛外道盛行,福德資糧的具足,往往抵禦不住外道的誘惑,現在世上,大家看看,多少多少受過三皈依的佛弟子,現在去修什麼無上師的觀音法門,也不問問那是不是觀世音菩薩的法門,多少人去修行,現社會上什麼菩提功,種種的,打著佛教旗號的外道,當然,你說他沒受過三皈依,本來就是外道到也罷了,有很多是受過三皈依的佛弟子呀,都去學外道,這是很痛心的一件事。福德不夠,這是業障深重。所以藥師法門能夠消除眾生的業障,能讓我們證得菩提,而且永不退轉。

這是文殊菩薩請佛說,只有這麼樣一種作用的法門,那麼佛陀就文殊菩薩這樣一問,馬上說話啦,說:爾時世尊呀,贊曼殊師利菩薩言,佛陀立刻就讚歎文殊菩薩,說,善哉,善哉,曼殊師利呀,好啦,好啦,文殊菩薩!如以大悲憫念無量業障有情,說你文殊菩薩以這樣無上的悲心呀,你憐憫思念那些有無量業障的殘福有情,他們是有種種的疾病,憂悲,苦惱,這些種種業障所纏的眾生呀,你為了他們得安樂故,為了讓他們得安樂,今天你勸請果說,諸佛名號,本願功德,國土莊嚴呀。大家注意呀,佛陀讚歎文殊菩薩,是以大悲憫憐無量業障有情,文殊菩薩是以大智為特徵的。在這裡面,釋迦牟尼老人家讚歎文殊師利菩薩是大悲呀,這就表證悲智不二呀。

具有無上智慧的文殊菩薩,那一定具備了無上悲心的菩薩,那反過來講,只有具備無上悲心的菩薩,他同樣是具備了無上智慧的菩薩呀。那麼釋迦牟尼繼續說,說你文殊菩薩能夠今天請我說這樣一個甚深的法門,此有如來威神之力呀,所以你文殊菩薩具有無上的智慧,法王子。但是你今天能夠問這問題,也不是你單單自己問的,那是有十方諸佛的加被呀,那是佛的加被而問的呀,也可看出來,這樣來講,這部法門是非常非常深的法門,是靠著如來的威神之力發問的呀,佛陀說:汝今諦聽,善思維之。好呀,你現要好好的聽,好好的思維呀,諦聽呀,善思維之。這幾句話很重要。

往往我們讀到這幾句話的時侯,我們都一看而過了。汝今諦聽,善思為之。這是佛陀的教誨呀,這是佛說的話,我們讀讀佛經,幾乎是所有的佛經,當有佛弟子請佛說法的時候,佛首先都要讚歎這位佛弟子的問法,請法,爾後佛都要說,諦聽,諦聽,善思為之。或說,諦聽,諦聽,即善思維呀。都有這樣相類似的話,什麼叫諦聽呀?認真的聽,仔細的聽。什麼叫思維呀,思維就是思考,而且還不是一般地思考,要善思為之呀。有的經里叫即善思維。不僅要一般的想,而且要好好得想,認認真真地想,是集定你能力的志向,所以聽法就是聞,好好地思維這就是思。

我們學過修行的次地,就是聞、思、修。其實聞法跟思維依然也就是修。藏傳佛教咯魯巴教派的創始人叫宗咯巴大師,他有這樣一個弟子,他說最初廣大求多聞,中顯經論皆教授,至後晝夜勤精修,一切迴向教宏昌。說一個學佛的人,最初應該怎麼樣呀?最初廣大求多聞呀,一個最初發心學佛的弟子,你應該求廣大地多聞,要多多地聽聞,要聞法,爾後要在佛陀的經教上面接受教授,接受老師地教授,再到第三部,才是你晝夜、勤進的修行,那麼這一切的功德都迴向給佛陀的教法,能夠令正法久住世間呀。最初廣大求多聞呀,中顯經論皆教授呀,至後晝夜勤精修,一切迴向教宏昌。所以這宗咯巴大師的弟子,所以說聽佛陀的教法是非常重要的,經常有人說學佛是修的,你老一天到晚聽這聽那幹什麼?但是大家要知道,,你聽的是佛陀的教法,在我們這個文明史,只有釋迦牟尼老人家一個人是徹底地,圓滿具足地,親證了諸法真實地,所以只有釋迦佛老人家他能夠從最清凈的法界,給我們等留出佛法這樣的言教,所以佛陀的教法是從最清凈法界等留的,所以我們後世的眾生呀,首先應該升起對佛陀的教法,佛陀為我們說法這種功德,這種崇尚的心,這種感恩的心呀。 我們今天生逢在有佛陀教法流布的歷史時期,能夠聽聞到佛陀的教法,這是我們今生今世最值得慶幸,最可寶貴的一件事情,可是我們呢?往往得到這樣一個寶貴的機遇,而我們不去很好地去把握這樣一個機遇,不很好地去聽聞佛陀的教誨。現在的佛弟子,絕大多數都是廢棄多聞,不願意多聽佛的教誨,哎呀,難嘛,聽不懂嘛,就是剛才說的,一點不生慚愧心,一點不生懺悔心,你自己聽不懂,就不去聽,不去學。真的佛弟子要發心呀,今生能讀懂一句是一句呀,大家讀讀金剛經,金剛經里佛陀是怎樣讚歎的呀,你對於大乘經典,那麼你讀懂一偈一句,功德有多大,多大呀,大家回去讀一讀金剛經以及一些諸大佛經,大乘經典裡面看佛陀是怎麼讚歎的,我們讀懂一句佛陀的教典,哪怕一偈一句,將有多大多大的功德呀。我們今生讀不懂,發願來生讀,發願生生世世不離佛陀的教法,本來佛陀的教法就是甚深微妙的,開經偈嘛,無上甚深微妙法,其實,確確實實不是我們一生二生所能夠讀通讀懂的,正因為這樣,我們才要發心,要多生多劫不離佛陀的正法。藏傳佛教薩迦派的班智達也有四句偈,他說,說是修時不需聞,此是淺慧愚者說,說是修行的時候,根本不需要聽聞佛陀的經典,班智達說,那是很愚痴,很淺薄人的說法。不聞經教只修行,縱勤亦是畜修法。 說三藏十二部,留給他人悟。一些祖師們說這樣的話,他們是一生的經歷,深入佛陀的教誨,深入佛陀的經典,學習,弘法,到自己晚年的時候,到自己臨終的時候說,三藏十二部,留給他人悟。我抱定彌陀名號,往生彌陀凈土了呀。這是可以的。 但是現在我們佛弟子拿這句話來教誨每一個佛弟子,我們所有的佛教徒都三藏十二部,留給他人悟的話。,那留給誰悟呀?留給外道悟?外道才不悟呢。要都不悟了,那佛陀的正法怎麼住世呀。有人說:哎,一句彌陀名號嘛。我今年夏天在百靈寺講課的時候,上節課講過,說到再過十八年,到2014,15年的時候,是佛陀釋迦牟尼佛涅盤2500周年,如果到佛陀釋迦牟尼佛老人家涅盤2500周年的時候,中國的佛教就只剩下一句彌陀名號,別的全沒啦,大家都讀不懂啦,那個時候,中國的佛教徒無臉面見釋迦牟尼佛。真發心的弟子是要讓佛陀的八萬四千法門住世呀。都要住世呀

所以講三藏十二部,留給他人悟,我的朋友給我開玩笑,說你看人家,都三藏十二部,留給他人悟了,就你自己在那兒一個悟,悟吧,悟吧。我們都往生西方凈土了,你一個人在娑婆世界站好最後一班崗。大家知道,不悟佛陀的教誨,不具佛陀的正見,你就不具真正修行佛法的資糧呀。當然對於年事已高,文化水平又不夠,工作又很忙的人,當然抱定一句彌陀名號很好了。要堅定信心,抱定一句彌陀名號,決定往生,毫無疑問。往生到西方凈土那幹什麼去呀,開花見果,請阿彌陀佛,請觀世音菩薩,請大勢至菩薩給我們說法,那是因為你在娑婆世界業障深重,你讀不懂。讓你到那暫且留學去。我們中國科學技術比較落後,為了趕上發達國家,怎麼樣呢?派很多很多留學生到美國留學。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學到又怎麼樣?回到祖國,報效祖國。建設自己祖國。 所以我們在這世間呢,我們不能荒廢了我們的人生。有人說那好呀,既然到彌陀那讀,那我現就不在這讀了。其實這是懶惰的表現。你讀懂一句,你把金剛經的一句讀懂了,那也是你往生彌陀凈土的資糧呀。說一向專念,那大家理解的就能只念一句彌陀名號,有人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不需念了,你就念彌陀吧。那你念藥師佛幹什麼呀,阿彌陀佛一看,你還念藥師佛?我不管你啦。到時候握我不接你啦。哎,有人真有這種講法呀,我不是開玩的。有人還帶人到我家講過,我在家聽說過,這個想法不合適的。你說某位朋友到了北京,到了廣化寺,只看了一學師。本來跟我挺好,他沒看我,我生嗔心了,你只看一學師,你不看我?我不理你了。就我這個人可以有這個嗔心,要是佛陀怎麼會有這樣的心呢?一向專念,不是只念一句彌陀名號,別的不準念,別的不準干。一向專念是你的念頭專一。我上公共汽車給老人讓了坐位,這是一個善舉呀,我這一善舉不求人天福報呀,一次功德迴向彌陀凈土,莊嚴凈土,一向專念。走到大街上,看到一個要飯的,我給了五毛錢,是功德,我迴向西方凈土,一向專念呀。

我們今天開講藥師法門,功德無量,對於發心要往生彌陀凈土的人來講,以此功德迴向西方凈土。一向專念,這叫一向專念呀。那我們讀金剛經,把佛陀的四句偈弄通、弄懂,以此功德迴向西方凈土,一向專念呀。我們給老人讓坐位,給要飯的五毛錢,我們在這裡聽藥師法門,我們在回家讀經當中,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為往生西方凈土積攢資糧呀。 大家讀後面就會發現,你聽了藥師琉璃光佛的名號,對你往生西方凈土有多大多大的幫助呀。有八大菩薩到時候送你去呀。所以現在弘揚彌陀法門,弘揚到最後就是鼓勵大家不去讀佛陀的經典,鼓勵大家不學佛,說得嚴重點都到這種程度了呀。我想起我就痛心呀。彌陀法門是無比殊勝的法門,我們今天弘揚彌陀法門,再用比現在大千倍萬倍的力量,我都覺得不為過。我都讚歎,我都隨喜。但是我們不應該弘揚這一個法門而障礙我們去深入佛陀的教誨,去多聞佛陀的教誨,如過那樣的話,佛陀的教誨真會斷送在我們這一代人手裡呀。

按我說的一系列話,我絕沒有讓我們發心往生西方凈土的人去退失信心,沒有!在座很多很多的居士們,都是發心往生西方凈土的,我無比的讚歎,一定要抱定彌陀名號,一定要堅定信心呀,彌陀的大願一定會攝受我們的。末法時期,彌陀的法門是無比無比的殊勝呀。但是作為整個的中國佛教,我能不能大家急急忙忙地只剩下一句彌陀名號,那是大家急急忙忙地把中國佛教推入末法。對不對?所以我們現在有很多弘法的方式就是巴不得末法早來一天。所以有一次印藥師七佛經,我送給一居士朋友,他一看,拿藥師經幹什麼?你給我找一彌陀經吧,或無量壽經嘛。我說,誰學彌陀經,誰學無量壽經,我都讚歎誰,但是現在已經多得,我們很多廟裡彌陀經,無量壽經多得都發不完,送不出去了,太多了。那麼我們印印藥師經也同樣得很好呀。得了得了,你還是印無量壽經吧。他說不要印藥師經。這個是觀念有問題呀,觀念有問題。再有我到一廟裡送經,別人一看,哎呀,什麼七佛八佛的,我就知道彌陀一佛。這七佛八佛又不是我說的,是佛說的。你覺得你輕視這七佛八佛的,你是輕視佛陀的教法呀。講這句話是輕視佛法,是漫法呀,是要不得的呀。所以我們現在學佛,千千萬萬不要一般地學著佛,同時由於我們福德的淺薄,我們智慧的不足,我們還在那不斷地在謗佛呀,佛陀所有的教法都好,要讓佛陀所有的教法都要住世呀。所以要多聞,要諦聽。

人人都想開悟,學佛得開悟,得見道,開悟,你這一生能開悟,能見道,那是往昔多生累積的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圓滿成熟到這一生瓜熟蒂落的呀。。大家回去讀一讀師集論,達智德論呀。讀一讀這些大菩薩的論點,我們看一看你開悟需要有什麼資具,什麼是能夠引導我們開悟的資糧?

第一條就是佛陀正法的熏習,你根本沒有聽到佛陀的正法,你何談開悟呀?所以正法的熏習是我們修行見道的增上緣之一。當然,第二條,如是思維,再有廣修善行,我們沒有見道之前,沒有入修道位之前,我們的善行,說讓你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無的了嗎?你無不了。還是有個我在,我們的善行也還是有漏的,有我的。但是不要因為它是有漏的,有我的你就不去做。這有漏的,有我的善行恰恰是引發無漏菩提種子現行的增上緣,為什麼我們佛教徒要做好事,要做善事,要做善行呢?它是引發無漏菩提種子現行的增上緣,無漏菩提種子現行的見道,就是見道位。所以第一條就是多聞佛陀的正法,要正聞熏習,這正聞熏習很難。

我們無始劫來都是在無明當中,我們以為聽一次佛陀的法就把它清楚了,難呀,難呀。無始劫來熏習的這種我見、這種我執,怎麼可能聽一回法你就能夠弄清楚了呢。所以我的老師講大成論講了三年了,我是每次,凡是不出差沒事,我是每次都到。其實老師講的種種教誨,,翻來覆去就是根本那點東西,我幾年前就清楚了,但我依然還要去聽,為什麼呢?學習,要不斷地學習,才有可能把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無明當中顛倒過來,這個學習甚至都不是一生、二生、三四五生的呀。我們要多生累積地聽聞正法,要不斷不斷地修行我們,才有可能解脫。所以正聞熏習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有些青年學生來我那裡說要學佛,我首先送他們四個字:聞不厭足。聽聞佛陀的正法要多聞,要永遠永遠的不厭其煩,要永不滿足。叫聞不厭足。 當然,你不聽聞佛陀的正法,你就沒有一個正確的抉擇什麼是佛法?什麼不是佛法的這種能力。為什麼很多人皈了三寶之後又去學外道呀?是皈依之後,他沒有很好的如法修行。裡面講,三皈依之後有四正行,說我們皈依之後要做四件事情,使我們正確的行持,哪四件事情?第一件事就是親近善知識,第二件事就是聽聞正法,第三件是如是思維,第四件是法隨法行。叫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是思維,法隨法行。這是三皈依之後的四正行。我們在受三皈依之後,我們是不是努力地依照這四正行去做了呢?我們是不是對佛陀甚深的教法聞不厭足了呢?聽了一叮叮點,甚至聽了一句佛號後,就覺得自己多懂得佛法了,差得太遠太遠啦,甚至講我們為什麼聽了正法要聞不厭足呢?要反反覆覆地聽呀,在反反覆覆地聽的時候,你才能不斷地以親近善知識所講的佛陀的正法來反省自己,來反觀自己,照自己的無明,至少我自己的經歷是這樣。最初聽聞所謂的佛法,今天我反觀來想想,其實就是相似佛法。 我是1982年皈依三寶的,學佛也十多年了。我現在回想我自己這十幾年來走過的歷程,十幾年前所聽聞的佛法,從張三那聽來的,從李四那聽來的,買些小冊子看來的,當時很歡喜很歡喜呀,現在想起來,哎呀,其實當時聽來的不過是相似佛法,看著模樣像佛法,其實根本就不是佛法。那我當時為什麼會很歡喜呢?因為相似佛法跟我的無明相應了,大家注意呀,我們很多人聽法,聽了之後他高興的不得了,哎呀,我從某某某老師那聽法,高興呀。其實你仔細一聽的是什麼呀,有的是相似佛法,有的整個就是附佛外道,但是他很歡喜,恰恰跟無明相應了。

所以最初聽聞到真正佛陀正法的時候,有很長的一段時期呀,我們扭不過那思想彎子來,扭不過來呀,為什麼呢?佛陀真正的正法是跟我們多生累積的這個無明是相對的,是對制我們無明的。哪是僅憑聽一回,兩回,看兩本小冊子就能清楚的呀,差得太遠太遠了。所以聞佛的正法要聞不厭足呀。所以佛陀在每一部經裡面序分,都要教誨弟子們,對於我,以上要說的法要諦聽諦聽呀,好好聽,好好聽呀。而且善思為之。要很好的思維。有人說佛教是無分別制,無分別,這無分別好像就是不分別,不分別就是不去想,哦,佛法是這樣的不可得呀,我緊接著還要說一句話,你不思量呀,你就必不可得。所以無分別,不是什麼都不想,不注意就什麼都不想。注意,什麼都不想的,恰恰是外道。什麼都不想,最後升的是無想天,這是好的結果,不好的結果是墮畜生道。這佛經里講得很清楚呀。什麼都不想的,什麼都不思量,那佛陀還教誨我們四念住呀,上一次說過呀,你怎麼能什麼都不想呢?

對於初學者來說,所謂無分別,就是在不當分別的地方不要去分別,這叫無分別。我們多生累積的都是在法我、人我上去分別的,佛陀的正法教誨就是不要在這些不當分別處去分別,這叫無分別。不是要我們什麼都不想呀。什麼叫善思為之呀?這個思維如果不善,就是我們世間的思維,就是不信佛陀教法的教育思維,是對應無明的思維,是在我執上的思維。那麼善思維就是順從佛陀教誨的思維,雖然我們還是凡夫,我們沒有見道,更沒有證到某一地的菩薩,我們都不是,我們只能隨順佛陀的教誨,我們沒有親證。你能夠隨順佛陀的教誨,隨順佛陀的教法去思維,這叫善思維。 所以大家知道,佛陀的教法不是讓我們什麼都不想,是要我們好好地想,甚至有的佛陀經裡邊講,說諦聽諦聽,極善思維。還加個極字,要儘可能的去思維,才對了。極善思維。所以上分別,要如理地去分別。所以這是我們受三皈依之後的四正行之一呀。所以佛陀說:諦聽諦聽,善思維之。當令汝說,當令汝說。我現在就開始給你說。那麼曼殊師利菩薩言,那麼文殊菩薩就說,惟願演說,我等要聞。好呀好呀,我們都在很高興,很踴躍地在聽。這部經到這裡序分就完啦,就是佛陀為什麼說這部法,它的佛法的因緣叫序分。序分到這裡就完啦。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講記(七)於曉非教授講解

下面開始就是這部經的正宗分,就是這部經的正文。正是因文殊菩薩這樣一問,那麼佛陀說了法。 佛告曼殊師利呀,佛陀就對曼殊師利菩薩說:東方去此,過四弶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無勝。佛號善名稱吉祥王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世尊。佛到此就開始說法了。佛告曼殊室利,第三頁的最後這一行。東方去此,注意是東方,佛陀講的阿彌陀佛的法門是西方,這我看我們很多老居士念佛,一念阿彌陀佛,趕快就把椅子一挪,臉朝西,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嘛。當然臉朝西,我讚歎,好好。但是,是不是就這麼狹意的理解這彌陀凈土就在西邊呢?那咱們現在坐著飛機到了美國,到了地球那邊,我這椅子面朝西,大家想想,方向正相反呀對不對。那麼佛陀說法,他說東、說西,那是表法的,表法的。西邊是什麼地方呀,西邊是太陽落山的地方呀,太陽落山的地方是西方。因此西方它所表徵的是歸宿。是死。所以大家回去讀讀無量壽經。看看阿彌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的時候,在世間自在如來王面前所的那四十八個大願,大家數一數,看一看,我看了,四十八個大願有四十二個大願都是談死後如何如何的,都是談死後如何如何的,所以阿彌陀佛的法門是藉死度眾生的。 而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表徵是生,是春天。所以我們去讀一讀,講的這東方七位佛一共四十四個大願,在這四十四個大願里,一個死字都沒說,反而說得是生,在你當下生的時候如何如何的利益,讓你解脫。講的是生,四十四個大願里一個死字都沒說,講的全是生,所以你看,這是佛在因地里觀眾生的因緣不同而發的不同的別願,因而就成就了這麼不一樣的法門。西方的彌陀法門是無比殊勝的呀,他藉死度眾生呀。 我們人死之後到下一生降生之前有這樣一個短暫的過程,佛教裡邊叫中陰呀,中陰生。這中陰生很重要,因為中陰,佛教為什麼要把它單獨列出來講中陰呢?為什麼不把中陰也作為一種確切的生命存在形態呢?說我死了以後,可能下輩子變了狗,那麼從我死之後到狗降世,投胎這之間有個過程,這個過程叫中陰。大家知道,中陰是有一大特點,就是在中陰的時候,我們自己抉擇自己未來的生存形態的這種抉擇能力特彆強,這可以說,我現在是個人,是個男人,我現就要變女的,我就變不過去呀,這種可抉擇自己的存在形態的這種抉擇能力很弱呀。可是在中陰的時候,這種可抉擇,可選擇的能力很強。

你比如說,我們無始劫以來,我們造了很多很多的業呀,這業障可能能讓我們生天道,也可能讓我們又來人間,也可能讓我們下地獄。你說我們在座的,包括我自己,我們誰能保證我們沒造過下地獄的業?恐怕誰都不敢拍這個胸脯。我們在我們臨終的時候,可能我們有很多很多的去向呀,這些業可能啦著我們上天堂,也可能拽著我們再來人間,也可能一下就把我們拽到地獄裡去了。它有很多很多的去向可供我們選擇,這就看你臨終時的念頭,看你在臨終之後,在中陰狀態之中,抉擇的這個念頭,非常非常重要呀,所以不僅佛教重視這個臨終,一切的宗教都重視臨終,都重視人死的這時候。非常重要呀。因為在人死之後,在中陰的這個狀態裡面,如果你這一念,這個時候如果你這一念清凈,你就可以往生彌陀凈土或者發願再來人間;你這一念胡塗呀,可能就隨往日造的惡業就下了地獄啦,變了畜生啦。當然,佛教徒不應該怕下地獄,不應該怕當畜生,既然你往昔造了業,但我們該敢作敢為,不應該懼怕。但是我們還是要祈求有更好地這種生存形態,來使我們有一個很好地聽聞佛陀教法,修行的這樣一個機會。希望我們能夠儘早地修行。所以中陰這個狀態是很重要的。

所以彌陀法門是藉中陰,藉死的這個時候度眾生的。這是這個法門非常重要的特點,也是這個法門無比殊勝的地方。所以我們靠著阿彌陀佛所發的這個無比的大願,我們臨終的時猴,我們一念阿彌陀佛他老人家,由他老人家願力的加被,幫我們一下,往生他老人家的凈土。到那去聽聞正法,去進修呀。我們這一生,你能夠生起對阿彌陀佛這個往生法門的信心,大家注意呀,你能夠生起這樣的信心呀。這是福德不可思議呀。我們今天能夠對阿彌陀佛這個法門生起信心,能夠堅定信心,不可動搖,這是我們往世不可思議的福德呀。這生能夠信授彌陀法門呀。 所以阿彌陀佛法門是無比殊勝的。這是西方的法門。而我們現在在這裡學的這部經呢?是講的東方的法門。那麼東方的法門有它另外的特點,它的特點就是重視生的一面。那麼東方的這個法門,它與彌陀法門一樣,在今天這個末法時期,一樣的當機,一樣的重要。所以我們用多大的力量去弘揚彌陀法門,我們就應該用多大的力量去弘揚東方的藥師法門。不可偏廢。因為它一樣的當機,一樣的重要呀。為什麼呢?因為本來佛陀講生和講死,在理上是不二的呀。所以在講了西方的彌陀法門之後,又應文殊菩薩所請,說了東方的藥師法門呀,這一東一西,一生一死,本來是平等的,我們不應該有所偏廢。今天我們講藥師法門,同樣的我們要讚歎隨喜講彌陀法門。兩個法門不應該有所偏廢。 而我們今天,中國佛教有沒有偏廢的情形呢?不應該說沒有,我們只重死的一面而輕視生的一面,這種偏廢不僅不利己,而且在現實的佛法弘揚中,會有種種弊端。比如說,很多對佛教不理解的人就會說,你學佛不是都說死後嘛,我記得我初學佛的時後,我的很多親戚朋友都不理解,經常問我這樣一句話,你怎麼年輕輕的,怎麼就為死後打算了呢?好像佛教就是只是為死後打算,而與現實的人生無關。有人也說,要想得今生呀,學道教,長生不死;要想得來生呀,學佛教。對吧,往生彌陀凈土。好像我們佛教就是只管來生,不管今生。這是我們中國佛教在弘法的時候,重彌陀,輕藥師,而且那些對佛教還沒有完全了解的人,造成這些種種得誤解呀。

這個誤解不利於正法久住呀。是總給人一種很消極的形像,佛陀的教法很消極,只管死不管生,其實不是這樣的。佛教裡面有很重視當下的法門呀,很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這部藥師法門,是生的法門。特別是在這末法時期,大家注意,越是到末法時期,眾生越是急功近利,你看現在咱們社會上,不管從事什麼工作的,都是急功近利,眼前就要得利益。 不信我們到王府井大街或到哪,咱們搞個民意測驗,過來1000個人,咱們挨個問,你相信有來生嗎?恐怕問1000個人,有995個人不信有來生,那幾個信的呀,半信半疑。即便有是真正學佛的,他天天在家裡念阿彌陀佛的,你問他你真信?也打折扣。我們每個人捫心自問,特別是你真信彌陀,你當下往生彌陀。哎,多數佛教徒呀,嘴上不說,咱們佛教徒直心是道場,甭自欺欺人。自己問問自己,如果今醫生告訴你,你得了絕症,你痛苦不痛苦,一樣的痛苦。痛苦得不得了呀,你甭騙人。有幾個說,既然得了絕症了,那好嘛,往生彌陀凈土。很坦坦然然的。不要說那些大街上沒學佛的,就是我們已經學佛的,而且在那自稱是修彌陀法門的人,甚至不要說年輕人,就說老人,已經都六、七十了,你要說醫院都判你得晚期癌症了,恐怕心裡咯蹬一下,很失落,很痛苦。

為什麼?對世間留念呀,哎呀這老伴怎麼辦呢?這兒女我也看不見了,這孫子這麼可愛,我就看不著了。對不對,不貪戀嗎?不貪戀是假,絕對是假,不要自欺欺人。相信有來生的人,真心不疑的人,他對世間也貪戀呀。是不是心裡話呢?所以末法時期的眾生就是這樣的根性,不要自欺欺人。

所以末法時期的眾生都很重視眼前的現實生活呀,我們念彌陀法門,有的時候說實在的,一種自我安慰。我不怕死,因為你們死了沒地去,我有彌陀凈土,給自己留條後路。那你說你今天就死或醫生判你得了絕症,痛苦得不得了呀,還是不想死,再說彌陀凈土那,那黃金布地,不想去呀,那沒我可愛的孫子呀,還是不想去。放不下,能放下的有幾人?直心是道場,既然學了佛,不要自欺欺人。注意,這就是末法時期眾生的根性。所以末法時期的眾生講生的一面是非常重要的。 講生的一面。必須關懷現實民生的疾苦,讓大家在生的時候就要得到佛法的利益,這樣才能夠攝受絕大部份眾生呀,百分之九十九的眾生,如果說佛法能給你利益,說什麼時候給呀,死後了給,恐怕在當今的這個時代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不會理會這樣的利益。我還是要現實利益。這是不是句實話呢?所以為什麼說講生的法門在末法時代的當機,為了利益末代法時代的眾生,文殊菩薩為什麼一定要請釋迦牟尼佛老人家說這樣的法門呢?大家要仔細地參究這個問題呀。 中國佛教現兩大問題,一大不能頂天,這兩次我們談得很多了,究竟佛陀所談的根本教誨是什麼?我上次說過,如果我們在場的人我們考個試,一會出門時發個考卷,讓大家下一次聽講時就帶回來。就是你學佛那麼多年,究竟釋迦牟尼佛老人家給我們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根本教誨,他不同於一切外道的?恐怕這個考卷太難答啦。現在我們的佛教徒絕大部分都不知道啦。你不知道這樣一個東西,你就沒有辦法判別正法與外道這樣的一個抉擇能力,你說我們現在很多人都念阿彌陀佛,但說實在的,不具阿彌陀佛的正見呀。把阿彌陀佛當一個大神在那念,在那拜呀,嚴格地講,這都不是正信的佛教徒呀。 再一條就是中國佛教立地的一面,高高在上,不關乎現實民眾的疾苦,這樣的佛教在世間是不會再轉下去的呀。對於廣大的非佛教徒,我們要來攝受他們,幫助他們信仰佛教,從何入手?得在當下的現實生活當中他們的疾苦,給他們現實的利益,他才會來親近你。所以我們的善事做得很不夠。也就是我們藥師的大願行得不夠呀,所以在印的這經前面我寫的序言裡面,最後這句話:我願一切眾生髮菩提心,行藥師願,建立人間凈土呀。要行藥師如來的願呀。我們現在就是用生的法門,藥師法門,這種當下利益眾生的這種願行的不夠,弘揚的不夠,行持的不夠,這是我們中國佛教衰落的一大原因,所以藥師法門在當今是非常當機的,非常重要的。 當然彌陀法門跟藥師法門這兩者之間有差,非常不一樣的地方。彌陀法門是藉死的往生法門,藥師法門是藉生的現生法門。當然彌陀經里也不是不講生,比如法藏比丘發的四十八個大願,是在誰的面前發的呢?是世間自在王如來面前發的四十八個大願,你注意,世間自在王如來,在世間就是自在,王就是頂尖的呀,彌陀法門當然同樣的是利於我們現實眾生的。那麼藥師法門是講現生的,但是講不講往生呢?大家讀讀這個經裡邊,也有一些詞句,是勸我們如果你能夠願意往生藥師凈土,藥師佛也會非常歡喜地接受大家。他裡邊也有往生的內容,並不是絕對的。但是,他重點不同。彌陀法門雖然也關懷現實眾生的疾苦,但是重點是在往生;藥師法門雖然也講往生的內容,但是他重點在現生;這就是東方和西方在佛法里所表的法義。 所以這就是差別之相。所以文殊菩薩請佛說一些佛的名號,本願功德,國土莊嚴,善巧方便,差別之相。這是跟以前說得不一樣的地方。所以這是東方的法義。我們把這部經讀完後就會發現,這部經就是講生的。是跟講東方這個法義是非常契合的。

「佛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四弶伽河沙佛土。」弶伽河就是印度的恆河,說東方去此,很遠很遠呀,過四弶伽河沙佛土,那個地方有塊佛土叫光勝,叫光勝世界。阿彌陀佛的世界叫極樂世界。我們這個世界叫娑婆世界。那麼釋迦佛說,東方去此,過四弶伽河沙佛土,有個世界,叫光勝世界,那個世界有一位佛,佛的名號叫善名稱吉祥王如來。所以這是東方光勝世界的善名稱吉祥王佛。這首先佛陀給我們說了這樣一個名號。下面是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世尊。這是很多經都出現的,因為佛,他成佛之後,他的功德是無比的圓滿。因為我們世間的一個、二個辭彙語言來表達這樣一個至高無上,這樣圓滿的功德,都是掛一漏萬的。所以我們為了儘可能的表徵佛陀的功德,我們就用很多很多的名字來讚歎他。一般經里都出現十種名號,我們真正去讀經會發現,其實各種各樣的稱呼還有很多很多。

首先講善名稱吉祥王如來,如來是對佛的一種稱呼。如來如果從佛的報化二身來講,《成實論》有句話講叫做:乘如之道,來成正覺。乘如實的道,來成正覺叫如來。《金剛經》是從如來的法身說的,說無從所來,亦無從所去,故名如來。這是表佛的功德。下面應,就是應故,他成佛啦。應受人天供養呀。這叫應供。正等覺,這是正等正覺。何為正等正覺?首先講是覺而不是迷,迷了就是外道,覺了就是正道。那麼他是正覺,是遠離一切顛倒的正覺,不僅是正覺,他是正等正覺,等是普遍的意思,是普遍地覺悟一切諸法的真實性,正等正覺,正等正覺。所以這是正等覺,表的是大乘,明行圓滿。在有的經里譯的是明行足。明,是光明。

什麼是光明呀?般若智慧是光明,所以明表徵的是智慧資糧,是般若。行是行知,在般若在智慧的關照底下,去布施、去持戒、去忍辱、去精進、去禪定,修福德資糧,修福德就叫行。明行就是智慧資糧與福德資糧怎麼樣呢?圓滿啦。足就是圓滿啦。明行足就是兩足尊,他的智慧資糧與福德資糧圓滿了呀啦。逝就是去了。比如誰死了叫逝世。是善逝,就是他的去,他的走是解脫的走,是涅盤,所以叫善逝。他不在輪迴,他是善逝。佛陀講是無住涅盤,有智慧不住世間呀,有悲心不住涅盤,無住涅盤呀,是善逝。世間解,解就是了解,對世間的一切都是明白解了的,這是佛的一種功德,叫世間解。無上丈夫,有的翻譯叫無上智,無上,天上人間而獨尊,至高無上故名無上。無上丈夫或無上智。調御士,有的譯本叫調御丈夫。就是具足種種的善巧,能夠調御種種的難調眾生令得解脫呀,所以叫調御士。天人師,天、人的導師呀,不僅是人間的導師,而且也是天人的導師。天人導師叫天人師。 佛,上次講過了,是佛陀的簡稱,佛陀是覺悟者,覺悟什麼?覺悟宇宙人生的真實。所以佛教不是講說有一個佛陀是至高無上的神,他能創造世界,佛教沒這麼講。佛陀覺悟的人,覺悟什麼?覺悟宇宙人生的真實。而我們之所以是凡夫,之所以是眾生,之所以生死流轉,就因為我們沒有覺悟宇宙人生的真實。我們有無明所障。所以佛陀是覺悟。世尊,吉祥王,大威猛,極尊貴,所以世間最吉最貴故名世尊。所以這都是佛的稱呼。那麼這是講了十個稱呼。實際上在佛經里對佛的讚歎稱呼還多得很,而且僅此這十個稱呼呢,也不能完全把佛的功德來表徵了,但一般經裡面,都是舉這十種功德。

那麼這位東方的光勝世界的善名稱吉祥王如來,他是佛,他是如來,他是應供,他是正等覺,他明行圓滿,他善逝,他世間解,他無上丈夫,他調御士,他天人師。這種種功德都是具足的,都是圓滿的呀。而且在這個光勝世界,不是善名稱吉祥王如來一個人在那坐著,有無量億眾的不退菩薩之所圍繞呀,有無量億的不退菩薩,注意,修到不退轉果的菩薩呀,那都是煩惱障斷盡,登八地的大菩薩才能是不退菩薩呀,有無量億的不退菩薩圍繞在善名稱吉祥王如來的周圍呀。而這些菩薩都是善名稱吉祥王如來往昔所度化、所攝授的眾生呀。

那麼這位如來呢,安坐在七寶勝妙莊嚴獅子之座,安坐在七寶,這個寶貝來講,就是金、銀、琉璃,玻璃、車渠、赤珠,瑪瑙等等等等,這七寶不僅僅是七,七是吉祥數,種種的寶物所莊嚴的勝妙的莊嚴獅子之座,什麼叫獅子座呢?大家知道,獅子這種動物呀,它是獸中之王。獅子在山裡一吼呀,那山裡面那些動物都要打一個冷顫的。所以我們在佛教裡面就以獅子來比喻佛的威猛,他能夠摧破眾生的無明,令眾生得解脫。就以獅子來比喻佛的威猛。所一佛陀說法就叫獅子吼。那麼佛為人中獅子,所以佛陀所座的這個位子呢?我們就尊稱為獅子之座。 這位善名稱吉祥王如來呢,就在這光勝世界,有無量億眾的不退菩薩圍繞,安坐在七寶勝妙莊嚴獅子之座,他現在說法呀,現在正在那裡說法呀,是個現在佛,在他凈土說法。釋迦牟尼佛還說不說法呀?釋迦牟尼佛應化在我們人間的化身,活了八十年,說法過去了。但是釋迦牟尼佛自己在他自己的凈土,在色究竟天摩西多羅國,他的報身依然在說法,大家注意呀,釋迦牟尼佛也是一位現在說法的佛呀。但他在我們此方世界,不是東,不是西,是在此方世界的色究竟天,這色界天中最高的那一層天,叫色究竟天。色究竟天摩西多羅國,釋迦牟尼佛的報身依然在說法。

這個成就報身呀,不在欲戒城,也不在無色戒城,他只能在色戒城,所以釋迦牟尼佛的報身依然在說法。但是能見佛的報身的,那只有登地菩薩,見了道的登地菩薩能見佛的報身說法。我們凡夫見不到。所以有人說佛陀依然在說法,是在說法,沒錯的。佛陀的化身,化身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應化身活了八十年,說法四十幾年。那麼說過之後,眾生不再請法啦,他老人家也就涅盤啦。所以是個現在說法的佛。釋迦牟尼佛也依然在說法。 那麼佛繼續說:曼殊室利呀,彼佛國土,那個國的國土呀清凈嚴飾,非常清凈,非常莊嚴的這種布置呀,叫嚴飾。縱廣正等百千踰繕那。就是何謂叫踰繕那呀?踰繕那就是我們說的由旬,經常經裡邊高有多少多少由旬,跟踰繕那同一個詞。什麼叫踰繕那,什麼叫由旬呀?它是一個長度單位。在古印度呀,以帝王出行,走一天的距離,就叫做一由旬或叫一踰繕那。那有人算了算,摺合我們現在是多長呢?這不大統一,有人說是三十里地,有人說是四十里地。總而言之,它是一個長度單位。那麼在這個佛的光勝世界。他的凈土呀,縱廣百千億踰繕那,都是以贍部金而為其地。都是具足金子鋪的地呀。而且地是很平正柔軟的,氣如天香,空氣很好,氣如天香。而且無諸惡趣及女人名。沒有惡道,都是善趣,而且無女人名。

這經里經常出現這樣的話,無女人名或者轉女成男。有的人就說:哎呀,佛教重男輕女。其實呀這是佛陀的悲心呀。佛陀關照眾生呀,這個女性比男性在心理上,在生理上,在種種的方面,她都承擔了更多更多的痛苦呀,這是不是真的呀?是真的。所以這個佛陀他是觀眾生的種種因緣,他慈悲眾生,都要發心我的凈土無女人呀,都要發願呀,那些個極端痛苦的女身,如果她真發心她不願做女身,那我攝授她轉女成男,這不是佛陀重男輕女,而恰恰是佛陀對女人的慈悲。所以大家得這麼理解。所以無諸惡趣及女人名,亦無瓦礫沙石棘刺。沒有那些瓦礫、沙石、棘刺。 你注意,他的佛土呀,氣如天香,而且是平正柔軟的。而且沒有種種不好的景象。為什麼呢?說這個佛土的成就是因什麼而成就的呢?是因善名稱吉祥王如來因地所發的無上清凈大願所成就的。佛說的凈土都是佛的願所成就的。他的願清凈,他的願平等,那麼他的國土就清凈、就平等。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我們這些個眾生的業力所成就的,我們的心不清凈,我們的心不平等,所以我們這個世界就不清凈,就不平等。你看呀,有高山,有深溝,上個山有荊棘,這都是我們的心不清凈,心不平等呀。這空氣很惡濁,這都表徵我們的心很惡濁。佛法講:離心不境,離識無境。離開我們眾生的心沒有一個外境呀,這一切所謂外在的環境都是我們心識的變現呀。 我們眾生自己這是我們的正報,我們的環境是我們的依報。佛教講依正是不二的,依正是統一的,是圓融的,所以佛教的思想是重視保護環境的思想。你破壞這樣一個自然環境,就是破壞我們自己的身心。而要改造這樣一個自然環境,首先要改變我們自己的心態。所以佛教講依正不二,佛教是環境保護主義者。所以你看佛陀的凈土有多好,它沒有瓦礫、沙石、棘刺。它都是寶樹行列,而且花果滋繁。而且多有浴池洗澡,能清凈自己。內浴池能清凈我們往日的業障,我們這些帶著業到了佛陀凈土,到了那的浴池洗一洗,那無始劫來的業障能消掉很多很多呀,但你注意,我沒說都能消掉呀,大家不要以為到了佛陀那,我的障全消了,都了啦,不成呀,最後還得回娑婆度化眾生,你要還債來呀。

有些不同懺的,你以為走了,往生彌陀,往生哪就可以逃債了呀?以為跑出去就可以逃債了,那楊伯老跑出去到山上,不成呀,還得還債呀。多有浴池,而且是皆以金銀真珠雜寶而為砌飾呀,你看佛國的凈土有多好呀,所以佛說:曼殊室利呀。彼國菩薩皆於七寶蓮華化生。所以你說凈土為什麼無女人?他不需要媽媽生,要女人幹什麼呢。他也就無男人,對吧?所以男女相都是表法。所以你說這個西方極樂世界也是無女人,所以有些把觀世音大士菩薩樹成女相了,有些人說不正確,得塑男相,那沒女人嘛。你怎麼把這西方三聖,西方三聖你得把觀世音大士塑成男相,這話說法也對。但是也不能這麼執著。為什麼到凈土,男女相他是表法呀。我們為什麼觀世音菩薩是女相?母親,這是人間悲心慈悲的表徵呀。表徵菩薩關懷眾生,憐憫眾生,慈悲眾生這中無上的悲心,他現女相。塑個女相的觀世音菩薩,女相的大勢至菩薩,作為西方三聖,可以。他無女人也就無男人。大家有時在這個問題上還爭論不休。都是蓮華化身,注意,往生彌陀凈土也是蓮華化身。所以佛陀說:是故凈信善男子善女人。皆當願生彼佛國土。佛陀勸大家你還是可以去生那個國土呀,那好得很呀。

那麼這一段講得是什麼呢?講的是東方光勝世界善名稱吉祥王如來的依正莊嚴。什麼叫做正報呢?那我們每個人有正報,那就是我們自己的身體,那就是我們的正報,往昔的業報報到我們的身體,長這麼高,不是別的,不是更高,也不是更矮,長這麼胖,不是更胖更瘦。長這模樣,不是更美或更丑,他就這樣。這都是往昔的業力所感,這是我們的正報。那我們還有種種的眷屬呀、我的家庭呀、我周圍的環境呀,這都是我的依報。比如說北京,那就是我們北京的這些眾生所感的依報。這個正報跟依報大家一定要搞清楚。 順便插一句,有人說佛教講吃素,他們太虛偽。動物你們不殺,植物也是活的,你們怎麼就殺?大家注意,這個植物是有生而無命,它只顯現出某種生機而並沒有生命,人死了能夠轉變成狗,這人死了可不能變棵樹。大家注意,六道輪迴沒有樹這一類。樹死了也不會變個人。有人說,哎喲那可有樹神,那是一些精靈附著在樹上的,它以樹為家。樹本身是我們的依報,不是正報。而這種樹的依報跟我們的桌椅板凳,跟土地依報不一樣在哪呢?,它是顯現的是有生機的依報,但它無論如何它是依報,而不是正報。所以不吃動物而吃植物這不虛偽。這是順便插這麼一句。這是講正報與依報的問題。

那麼佛陀成佛之後,也有自己的正報和依報。那佛陀的正報是什麼呢?就是他自己成就的報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呀。後面有時間的話,可以具體講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成就了自己報身,這是他往昔多生累積所成就的福德資糧的圓滿,成就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報身。往昔發菩提心,度化眾生,所度化與他有緣的眾生,都在他的佛國凈土,他的眷屬,不是孤家寡人一人坐那,在他的國土裡,這些國土的眷屬,都是他的依報。那麼這段是講善名稱吉祥王如來的依正莊嚴。當然,他自己還有一個正報,那就是他的佛號。佛自己所成就的名號也是他的正報。我們下一次講他的願的時候就會發現,他這名字的本身就是把他的大願都凝聚在他的佛號裡邊啦。他的名號也是正報。所以這段就是講這個佛他的依正莊嚴,他的正報與依報的莊嚴。 那麼佛陀給我們講他的依報莊嚴是幹什麼用的呢?是為我們念佛而用。念佛,現在這個念佛話說的,哎,大家念佛,念佛好像就是拿嘴裡念一個佛的名字叫念佛。大家注意,念佛這個念字是想念的念,如果僅僅是理解為僅是拿嘴念一個名字的話,那一般都是念字邊加個口字,那個叫念佛。而真正的廣意的念佛是念佛的依正莊嚴,所以什麼叫念佛法門呢?是想念佛的依正莊嚴,念佛的身形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佛陀怎麼樣成就他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呢?都是因地發了無上大願,行願,種種的功德所成就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所以念佛的相好,就要近而念佛的功德,念佛的功德,我們發心學佛的弟子就要按照佛往昔所成就,所行功德的去做。這是真正的學佛。這才是真正的念佛。不僅要念他的正報,還要念他的依報。念他的國土莊嚴,念他的眷屬隆盛。念他的國土莊嚴,佛陀為什麼給我們說阿彌陀經呀?我們為什麼晚課天天念阿彌陀經呀?你念阿彌陀經你是不是升起了對阿彌陀佛國土的想念呢?所以念佛念佛,是念佛的依正莊嚴。當然佛陀的名號也是佛陀大願所成就的,那麼我們持他名號的本身也是念佛,但是這是念佛當中的一個方面,而不是所有的方面。

大家注意,念佛法門是念佛的依正莊嚴,念他的身相好,念他的國土莊嚴,近而要思念他為什麼成就這樣的依正莊嚴呢。因為他無始劫來所成就的種種功德,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功德呢?他往昔發願,行願,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那我們這些後世的佛弟子就要比照往昔佛陀這些個發願,行願去做,這是真正的學佛,這是真正的念佛法門。

那麼大家也要看到,這個成佛在哪成呀?每一個成佛都是在自己的凈土去成,那自己的凈土是怎麼成就的呀?都是自己發願、行願,最後所成就的。所以現在很多外道說我是佛,我就當下在這成佛了。在這個娑婆世界只有化身佛。2500年前有個釋迦牟尼,下一位是彌勒,中間沒有,就這麼回事。每一個眾生,你或者是我,都是在你的凈土或者是我的凈土自己去成就自己的凈土,去成佛的呀。所以講佛教的法門,一切的法門最終都是以凈土為歸,是這個意思。每一個成佛的都是在自己這成的。而不是我們都跑到,擠到阿彌陀佛那去成,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成佛的地方,他的依正莊嚴。 這個光勝世界是善名稱吉祥王如來所成就的凈土,那是他自己所成就的。我們每個人自己要發自己的願,成就自己的凈土,在自己的凈土上成就自己的依正莊嚴,這是我們自己成佛。所以這是凈土法門,是廣義的凈土法門。現在一提凈土法門,都是念阿彌陀佛名號,然後臨終時借念彌陀名號的願力,往生彌陀凈土,而叫凈土法門,大家現都這樣理解了。其實嚴格地講阿彌陀佛的法門,應該叫往生法門,這是比較嚴格地概括這個法門的特點,所以世親菩薩說的是往生論,到了漢地以後,變來變去,把往生法門變成了凈土法門了。實際上它應該叫往生法門。它是藉此往生彌陀凈土這個往生法門。所以凈土為歸,一切成就都是成就自己的凈土而成佛。當然現在也有講頓悟成佛的,我當下就成了,我就是成佛了。這種講法充其量是是方便說法,你見佛的法身,見道,那是法身成就。 真正每個眾生的成佛,都不能離開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都不能離開智慧資糧與福德資糧的圓滿,只有這兩種資糧徹底圓滿了,業障徹底斷盡了,人我二我兩種執徹底斷盡了,我們才能成就我們自己的佛。那是法報化三生成就的佛呀。所以,我們這一段經文就是講善名稱吉祥王如來所成就的,他自己的依正莊嚴。在佛經當中,佛陀經常給我們講這樣的事情,為的是什麼?為的是讓我們念佛,思念佛的依正莊嚴,近而思念佛陀為什麼成就這樣的依正莊嚴呢。因為他無始劫來所成就的種種功德,那麼念佛的相好,繼而念佛的功德,念佛的功德,就用我們自己去比照,去如法的修行。去發願,去行願,最後成就我們每個人自己的凈土,你在你那個自己的凈土成佛,而不是在別的地方成佛。 藥師法門在佛教裡面是非常重要的。顯教和密教都非常重視藥師法門。特別是在末法時期,因為末法時期眾生的最大特點就是業障深重,福德淺薄。所以末法眾生修行佛法,首重懺悔與修福。就是懺悔業障與修行福德。那麼藥師法門呢,就是一部消除眾生業障,增長眾生福德資糧的法門。所以在末法時期,藥師法門是非常當機的法門,是非常重要的法門。


推薦閱讀:

八宅風水速學法 (轉載)
[轉載]社交吹牛術
【轉載】紫微斗數——看命程序
【轉載】@當今生的相遇驚艷了時光@
[轉載]太極拳的內勁是傳遞性的力嗎?

TAG:轉載 | 藥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