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灶王爺呦,您是吃糖呢,還是吃糖呢,還是吃糖呢?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你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炸羊肉;

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滿街走。

正如童謠中所唱到的,過了臘八便進入了春節的「日程」當中。那夾饃君也會從今天開始,陸續推出「春節系列專題」,陪伴大家一起歡度新春。

今天是2018年2月8日,農曆的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三,也俗稱是小年。「二十三,糖瓜粘」是夾饃君從小就耳熟能詳的童謠。本次,我們的「春節」之旅,就從「小年吃糖」開始講起。

列位可能要問了,這吃糖還有講究么?當然!臘月二十三這一天,不僅是我們凡人,就連灶王爺夫婦也要吃糖的。而且,大家還要多多的給,絕不能吝嗇。

灶王,也叫灶君,現在北京有個地名叫「皂君廟」,就是明代的「灶君廟」,後來改了名字,這是後話,暫且不提。關於灶王爺的身份問題,歷來有不少記載,夾饃君之前也有一篇文章對此稍作說明,小夥伴們感興趣的話,可以翻看一下。臘月二十三忙祭灶,原來灶神曾這麼美。

雖然灶王爺保佑著老百姓的生活,可還是會向天帝打「小報告」,老話兒講「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廣大智慧的勞動人民還是想出了辦法避免「被告」——「拉灶王爺下水」。

跳灶王

臘月二十四,灶王爺就要回到天宮了,在臘月二十三號晚上,民間家家戶戶都要舉行「祭灶」儀式。其實,謝灶之期也分階層。關於何時謝灶,中國民間有所謂「官辭三」、「民辭四」、「鄧家辭五」的說法。「官」指官紳權貴,他們習慣於年廿三謝灶。「民」指一般平民百姓,他們會在年廿四謝灶,「鄧家」即指水上人,他們會在年廿五舉行。但是中國民間百姓大部分會選擇年廿三謝灶,希望有貴氣,取其意頭。

謝灶的貢品,大多都是黏黏膩膩的蜜糖。家中祭灶之時,往往都會貼上灶王爺畫像,更有甚者,會讓家中的小孩子,手指蘸著蜂蜜,在灶王爺畫像上,沿著灶王爺嘴的樣子畫一下,「徹底」的將灶王爺嘴封住,方才罷了。正所謂「拿人手短,吃人嘴短」,吃了大家的蜜,灶王爺就不方便再說大家的壞話了。

明朝劉侗、於奕正之《帝京景物略》亦云:「廿四日,以糖劑餅、黍糕、棗栗、胡桃、炒豆祀灶君,以槽草秣灶君馬,謂灶君翌日朝天去,白家間一歲事。祝曰:好多說,不好少說。」用甜物祀灶王,用槽草做灶君馬,希望灶王爺去說家裡一年中發生的事情的時候,多說好的,不好的少說。等灶王爺下界臨凡的時候呢,大家再來「迎灶」,再奉貢品,以求灶王保佑,正是「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不過,用蜜使灶王爺嘴甜的並不是唯一的方法,還有打算用酒將灶王爺灌醉的。用酒糟去塗灶君稱之為「醉司命」,意思是要把灶神弄醉,讓他醉眼昏花,頭腦不清,少打幾個小報告。在祭灶君之時,擺齊供品,焚香祭拜,接著第一次進酒,此時要向灶君誠心禱告,完畢後再進行第二次進酒,進第三次酒之後,將舊有的灶君像撕下,連同甲馬及財帛一起焚燒,代表送灶君上天,儀式便順利完成。而焚燒一個用篾扎紙糊的馬,是作為灶神上天的坐騎,還要準備一點黃豆和乾草,作為灶神和馬長途跋涉所需的乾糧、草料。此外還要焚香、叩首,一邊在灶坑裡抓幾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一邊喃喃叮嚀些「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平安」之類的話。

明·馮應京《月令廣義》卷二十《十二月令·日次》云:二十四日,「燕城俗,刻馬印為灶馬,市民競鬻,焚之灶前,為送灶君上天。別具小糖餅奉灶君,具黑豆寸草為秣馬,具合家少長羅拜,祝曰:辛甘臭辣,灶君莫言。至次年元旦,又具如前,為迎新灶。」這樣的準備,可以說是非常全面了。等到正月初四,大家再重新的張貼紙張灶王神像,迎接灶王的回歸。

送灶神的馬

如果說民間過小年是「簡而誠」。那古代皇家過小年就可以說是另一個level了。明朝和宋朝一樣,祭灶在臘月二十四日,自此以後,便進入了「過年」這個行程。夾饃君在明代宦宮劉若愚的著作《酌中志》中找到一些記錄,可以一窺明代皇宮裡是如何「過年」的。

在《酌中志·飲食好尚記略》篇中寫道:「正月初一日正旦節。自年前臘月廿四日,祭灶之後,宮眷內臣,即穿葫蘆景補子及蟒衣。各家皆蒸點心儲肉,將為一二十日之費。」也就是從二十三號祭完灶之後,宮中的各位就要開始準備過年的飲食器具了。從這一天開始,大家也換上了綴有「葫蘆景補子」的衣服和「蟒衣」。補子,是綴於前胸後背之上的一塊織物,這是明代服飾制度的一個特徵。(《坤輿萬國全圖》前世傳奇中服飾的前世傳奇)除了用不同紋飾的補子來標識不同的品級之外,明代中後期還出現了在重要節慶場合專用的應景補子。「宮眷內臣,臘月廿四日祭灶後,穿葫蘆補子;上元,燈景補子;五月,艾虎毒補子;七夕,鵲橋補子;重陽,菊花補子;冬至,陽生補子;此則在品服之外,隨時戲為之者。」新年穿的「葫蘆」紋樣,取「福祿」諧音。

明萬曆 滿綉葫蘆江山萬代龍紋圓補

明萬曆 雙龍燈蘢景刺繡圓補

明 雙蟒捧壽圓補

和現代一樣,各機關單位在過年期間也要放假。《明會典》中明文規定,元旦節「文武百官放假五日」,但實際上每一朝的放假日期都在此基礎上有所調整。據《明神宗實錄》記載,萬曆三十六年十二月,「大學士李廷機、葉向高言:本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起該放除夕假,連年節上元假至新年正月二十日方滿。容臣等於二月上旬另擇日恭進講章,以後接續上進。」足足小一個月的年假啊,胖友們,羨慕嗎?既然放假了,辦公用的公章也要暫時封存起來,根據《明史》中記載,在歲末的時候會由欽天監選擇一個良辰吉日,由尚寶監的太監到皇極門(今太和門),用混合了香料的水來清洗玉璽上的印泥,然後放入寶匣封存。

皇帝之寶

大明皇帝之寶

自小年後,連續二十幾天的饕餮狂歡之宴即將開啟,各家各戶要蒸點心做肉,這些糧食要準備出一二十天的量。「三十日,歲暮,即互相拜祝,名曰「辭舊歲」也。大飲大嚼,鼓樂喧闐,為慶賀焉。門旁植桃符板、將軍炭,貼門神。室內懸掛福神、鬼判、鍾馗等畫。床上懸掛金銀八寶、西番經輪,或編結黃錢如龍。檐楹插芝麻秸,院中焚柏枝柴,名曰「?(yu)歲」。」大年三十兒晚上,互相拜年,叫「辭舊歲」。歡宴慶賀。門上貼門神,桃符,屋裡掛劍,張貼鍾馗判官等神像,床上懸掛八寶,經輪,銅錢串成龍以祈福氣富貴。最後晚上在屋外焚燒松柏枝柴,稱為「?歲」。

正月初一五更起,焚香放紙炮,將門閂或木杠於院地上拋擲三度,名曰『跌千金』。飲椒柏酒,吃水點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銀錢一二於內,得之者以卜一年之吉。是日亦互相拜祝,名曰『賀新年』也。所食之物,如曰『百事大吉盒兒』者,柿餅、荔枝、圓眼、栗子、熟棗共裝盛之。又驢頭肉,亦以小盒盛之,名曰『嚼鬼』,以俗稱驢為鬼也。」轉過天來,初一,焚香放鞭炮,將門栓或者木棍在院子里扔三次,叫「跌千金」。飲椒柏酒,吃餛飩(餃子),往餡兒里塞銅錢,誰吃到誰好運。互相拜年,但是初一拜年就叫做「賀新年」,吃著各種點心,另外還有驢頭肉,古人有以驢為鬼的說法,吃驢頭肉也就是吃鬼,怕是人人都想當回鍾馗。「初七曰「人日」,吃春餅和菜。自初九日之後,即有耎燈市買燈。」初七「人日」,吃春餅。然後到「初九」以後,燈市會開。關於初七「人日」,夾饃君會有另外一篇來說明,此處就不再綴表了。

通過這些史料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民間還是宮廷,從祭灶小年開始,一片歡樂。只不過,許是文化人講究多,這裡許多的物件,宮外也是難以尋覓。但無論是宮中奢華還是民間簡樸,大家都希望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辭舊迎新,新年能有新氣象。

祭灶神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甚至還有神人創作了《灶王經》,托神佛之口,以正面說教的寫法勸人向善。這麼重要的節日,文人騷客又豈會放過?

《灶王經》

中華

詩詞

祭灶詩

宋·范成大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

乞取利市歸來分。

栩栩如生的一幅祭灶的風俗圖畫躍然紙上,人們用煮爛的豬頭肉、鮮魚和豆沙餡粉團作為供品。此時只要供上酒水,焚燒紙錢,就該禱告灶王爺心滿意足了。至於家裡曾經的婢女打鬧、貓狗禍亂、杓長杓短這等雞毛蒜皮的小事,都希望灶王爺不要計較了,無論過錯大小都不用再管了。當然,同時還要祈禱灶王爺來年從玉皇大帝那裡回來時,不妨申請一些福利獎金之類的,也好「乞取利市歸來分」。可以說是祭灶詩中的俏皮之作了。

元代文海有一首《祭灶詩》寫道:「何年呼得灶為君?鼻是煙囪耳是鐺。深夜乞靈余不會,但令分我膠牙餳。」

這是一首模仿灶王爺口吻寫成的祭灶詩。詩中「膠牙餳」即麥牙糖。全詩的意思是:不知是什麼時候把灶台叫作「灶君」的,不就是一個「鼻是煙囪耳是鐺」的灶台嗎?我其實沒有什麼靈性,也上不了天,只不過是要你分一點糖果給我吃罷了。讀來不禁蜜汁微笑。

最後,讓夾饃君用一首北宋呂蒙正的《祭灶詩》,結束今天的文章,畢竟,夾饃君也要吃糖~

中華

詩詞

祭灶詩

宋·呂蒙

一碗清湯詩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問人間事,亂世文章不值錢。

關注

一個有姿勢的公眾號


推薦閱讀:

幹掉侄子,強佔侄子媳婦,大清最風流的王爺
代雍正受過:十三王爺從失蹤到官至極品的秘密
王爺載振與晚清性賄賂案(貼圖)
大清最悲情的王爺,一生晦氣不斷,死後眾老婆還被強佔
清代王爺的穿戴

TAG:尊敬 | 灶王爺 | 王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