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棉王朝的錢幣
早期真臘時期
真臘,高棉語:?????;越南語:Chan L?p;同時期的占婆碑銘以kmir稱之。扶南王朝時期,真臘是中南半島的一個農業古國,地佔今之柬埔寨北部和寮國南部,中心在寮國巴龜一帶,建都伊奢那城,為扶南王國屬國。其居民是孟—高棉人的一支,語言與風俗習慣相同。據中國《隋書》載當地:「人形小而色黑,婦人亦有白者。悉拳發垂耳,性氣捷勁。」
公元550年前後,真臘國王去世,王位由女婿、扶南王子拔婆跋摩繼承。扶南國王死後,拔婆跋摩欲再繼承扶南王位,發動軍隊攻打扶南太子,使後者遷都以避之。拔婆跋摩死後,其弟摩訶因陀羅跋摩即《隋書》所說「質多斯那」繼位,繼續用兵,死後由兒子伊奢那跋摩繼位,終至627年前後滅亡扶南。
伊奢那跋摩死後,拔婆跋摩二世繼位,國勢更加強盛;至拔婆跋摩二世的繼承人闍耶跋摩一世統治時期,又征服了寮國的中部和北部地區,使國境北接南詔,南抵湄公河之下游,包括了今天的柬埔寨、寮國以及越南南部。
闍耶跋摩一世無嗣,卒後由侄女闍耶提黛維繼位,國家分裂,史稱水陸真臘。其中陸真臘又稱文單、婆鏤,割據真臘故地;水真臘則大致是昔日扶南國的疆域。水真臘後來又有太陰王朝和太陽王朝之分,後更分裂成5個相互敵對的小國家。
柬埔寨天國神鳥幣
高棉王朝的雄起
公元787年前後,水真臘太陽王朝的都城桑比補羅被爪哇海盜攻陷,國王摩希婆提跋摩被殺,王子(後來的闍耶跋摩二世)被虜。水真臘由此受到爪哇的夏連特拉王朝的統治。
今人對闍耶跋摩二世知之甚少,主要是因為至今也沒有發現他在位期間的碑文。有關這位君王事迹的一些記錄見諸於11世紀中葉的Sdok Kak Thom寺碑文——但這已是200年以後的事情了。
Sdok Kak Thom寺位於現今的泰國沙繳府的亞蘭縣,寺中最有名的發現,是一份詳細列明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之前所有高棉國王排序的碑文,讓現代的考古學家得以進一步了解先前高棉吳哥王朝的歷史。現在的一部分碑文收集於曼谷的國家博物館。
根據該碑文,闍耶跋摩二世在返柬之前曾經在爪哇夏連特拉王朝的宮廷里住過一段時間。根據後來一位阿拉伯商人的記錄,爪哇夏連特拉王朝曾經對古高棉國首都發動過一次突然襲擊,經湄公河和洞里薩湖直逼高棉都城。高棉帝國年輕的國王、羅貞陀羅跋摩一世(Rajendravarman I)的兒子被斬首,高棉淪為爪哇夏連特拉王朝的附庸。從這方面來看,闍耶跋摩二世很有可能就在這次戰爭中被俘虜並被囚困在爪哇的。
後來,闍耶跋摩二世作為夏連特拉王朝的封臣回國即位。經過12年的戰鬥,802年,闍耶跋摩二世使兩個真臘統一併脫離了爪哇的控制,宣布真臘獨立,定都於因陀羅補羅(Indrapura)。其後又多次遷移都城,原因不明但推測主要還是為了糧食,這些都城其中就有羅洛士(Roluos),是前吳哥時期的領地。不久,闍耶跋摩二世再次遷都。這次他選擇了荔枝山(Phonm Kulen),位於現吳哥宮東北40公里處。
在荔枝山(Phnom Kulen)完成第二次加冕儀式後,闍耶跋摩二世自稱轉輪王(Cakravartin,意即宇宙之王),宣稱自己是高棉王朝的統一君王。高棉王朝開始信奉濕婆(Shiva),崇拜林迦(Linga),將君主神化,闍耶跋摩二世成為政教合一的領袖,使得民族有了很強的凝聚力,為高棉王朝成為帝國奠定了基礎。
高棉(Khmer), 中國《唐書》譯為「吉蔑」、「閣蔑」,即柬埔寨。
吳哥王朝的發展
不久闍耶跋摩二世再次將都城遷回到了羅洛士(Roluos),此後至850年這位偉大的國王謝世,他的都城沒有再遷過。
闍耶跋摩二世去世後,他的兒子闍耶跋摩三世(Jayavarman III)繼承了王位。雖然統治了國家40多年,但很少有資料提到他。接下來的繼承者因陀羅跋摩一世(Indravarman I)如何獲得的王位仍是個迷,因為他似乎和之前的兩位國王沒有任何聯繫。不過因陀羅跋摩一世是吳哥王朝的第一位偉大的建設者,他建造了第一座山型寺廟:巴空寺(Bakong)供奉濕婆,還建造了神牛寺(Preah Ko)供奉祖先。柬埔寨半年雨季半年旱季的氣候使防洪和灌溉變得非常重要,於是因陀羅跋摩一世挖掘了人工湖——因陀羅塔塔迦湖(Indratataka)。
889年,因陀羅跋摩一世的兒子耶輸跋摩一世(Yasovarman I)登基為王。因為訶里訶羅洛耶(Hariharalaya)的面積太小,他在建造了獻給祖先和濕婆的羅萊寺(Lolei)後遷都今天的吳哥,並以巴肯山(Phnom Bakheng)為都城的中心建造了國廟巴肯寺(Phnom Bakheng Temple)。為了解決防洪和灌溉問題,耶輸跋摩一世挖掘了更大的人工湖:東池(East Baray)。他還開始了另外一座偉大神廟—柏威夏寺(Preah Vihear)的建設。
因陀羅跋摩一世的兒子曷利沙跋摩一世(Harshavarman I)在910年成為國王,並統治了國家13年。他建造了獻給毗濕奴的豆蔻寺(Prasat Kravan)和獻給濕婆的鳥守城寺(Baksei Chamkrong)。之後,他的弟弟伊奢那跋摩二世(Isanavarman II)繼承了王位。
928年,有王室母系血統的闍耶跋摩四世(Jayavarman IV)篡奪了王位,並在他的封地戈給(Koh Ker)登基為王。在戈給短短20年的建設,他給我們留下了近100座建築,並創造了藝術上的戈給風格(Koh Ker Style)。闍耶跋摩四世去世後,他的兒子曷利沙跋摩二世(Harshavarman II)繼續在戈給統治了3年。
944年,曷利沙跋摩二世的弟弟羅貞陀羅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在戈給登上了王座,但他很快便把都城遷回了吳哥,以東池的南岸作為中心。他首先建造了東池中央的東梅奔(East Mebon),與此同時,將鳥守城寺作為臨時的國廟。在東梅奔完工9年後,建造了國廟比粒寺(Pre Rup)。羅貞陀羅跋摩二世還打敗了占婆(Chamba),開啟吳哥王朝第一個盛世。
968年,10歲的闍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 V)繼承了王位。他規劃在東池的西岸建設新的都城,以國廟塔高寺(Ta Keo)為中心,這是第一座完全使用砂岩作為建材的大型神廟。種種原因,神廟沒有完工,闍耶跋摩五世也沒有留下子嗣就去世了。
公元1000年,優陀耶迭多跋摩一世(Udayadityavarman I)通過內亂登上了王位。兩年之後,他被殺身亡,吳哥王朝陷入了長達9年的內戰。
1010年,蘇利耶跋摩一世(Suryavarman I)贏得了與闍耶毗羅跋摩(Jayaviravarman)的王位爭奪戰,登基為王。他統治吳哥長達40年。蘇利耶跋摩一世在位期間,吳哥王朝的領土擴張到了今天的寮國。他開始挖掘最大的人工湖——西池(West Baray),並完成了柏威夏寺絕大多數的建築。
1050年,耶輸跋摩一世妃子的後裔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Udayadityavarman II)繼承了王位。他完成了西池的建設,並在湖心修建了西梅奔(West Mebon),他還修建了偉大的巴本寺(Baphuon)和Sdok Kak Thom(今天泰國境內)。在Sdok Kak Thom的石碑詳細的記載了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之前所有高棉國王的排序,是非常重要的史料。
左側圖案高鑄,中央上方為三行銘文,帶有佛歷、沙卡歷、Chula Sakarat和傳統的高棉歷
偉大的王位篡奪者
1066年,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的哥哥—曷利沙跋摩三世(Harshavarman III)繼承了王位,沒有碑文記載這位國王,但相信他是死於叛亂。
1080年,來自卑邁(Phimai)的闍耶跋摩六世(Jayavarman VI)利用內亂奪取了王位。他在位期間除了修建了卑邁寺(Phimai Temple,今天泰國境內)。1107年,闍耶跋摩六世去世,他的哥哥陀羅尼因陀羅跋摩一世(Dharanindravarman I)繼承了王位。這位沒有什麼野心的國王在1113年死在了自己侄子的刀下。
這個篡位者就是吳哥王朝時代一位最偉大的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他在位時南征北戰,使吳哥王朝的疆域到達了最廣。一直統治到了1150年。
蘇利耶跋摩二世是所有高棉統治者中最耀眼的一代君王,吳哥窟就是他在位期間造的。他與中國建立了關係並派遣使節出使中國大宋王朝。統治後期他多次捲入與占婆人的戰爭,1145年他再次發起戰爭擊敗了占婆人並洗劫了占婆人的皇城。他的形象兩次出現在吳哥窟迴廊南側的淺浮雕之上:一次是站在大象背上在他的將軍陪同下檢視他的鐵軍;另一次是坐在雕刻精美的王座之上。
信奉毗濕奴(Vishnu)的蘇利耶跋摩二世給後世留下了最偉大的建築—吳哥窟(Angkor Wat)。工程和他在位年限一樣,從1113到1150年,總共37年。此外,他還建造了崩密列(Beng Mealea),班蒂薩瑪蕾(Banteay Samre)等神廟。
蘇利耶跋摩二世的死使得吳哥王朝的國勢開始下滑。他之後的繼位者陀羅尼因陀羅跋摩二世(Dharanindravarman II)幾乎都沒有史料記載,唯一讓他驕傲的是他的長子——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
吳哥王朝復國之戰
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雖是陀羅尼因陀羅跋摩二世的長子,但他對王位沒有野心,並將王位讓給了自己的弟弟耶輸跋摩二世。
1177年占婆人成功地發動了一場水戰徹底破壞了吳哥城。這是高棉歷史上最慘痛的一次失敗。占婆人這次軍事行動經過了精心準備並取得了攻其不備的最佳軍事結果:艦隊從現在的越南中部出發沿海岸線進入湄公河再溯流而上直逼洞里薩湖,吳哥城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被洗劫一空並陷入一片火海。軍事行動勝利以後占婆人佔領吳哥4年之久。
在國家危難之際,已經50多歲的闍耶跋摩七世站了出來,經過4年的浴血奮戰,他終於打敗了占婆,恢復了吳哥王朝。1181年,闍耶跋摩七世登基。1190年,他打敗再度來犯的占婆,並俘虜了占婆國王。1203年,闍耶跋摩七世吞併了占婆。
闍耶跋摩七世信奉大乘佛教(Mahayana Buddhism),但他並不干涉國民的信仰。他修建了以國廟巴揚寺(Bayon)為中心的大吳哥城(Angkor Thom),為其父修建了聖劍寺(Preah Khan),為其母修建了塔普倫寺(Ta Prohm),他修建了今天吳哥古迹里的大部分建築。
闍耶跋摩七世是吳哥王朝最後一位偉大的國王,他完成了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路網,修建了大量的醫院和驛站。他統治期間是吳哥王朝的頂峰,也是高棉文化的頂峰。
1203——1220年闍耶跋摩七世去世,占婆實際上已經被併入柬埔寨版圖。作為一位傑出的軍事家,闍耶跋摩七世還將高棉帝國拓展成東至越南海岸線、西接緬甸、北抵寮國、南望馬來半島大部的東南亞大國。
闍耶跋摩七世去世後,他的兒子因陀羅跋摩二世(Indravarman II)繼承了王位,完成了很多他在位時仍然在建的神廟。因陀羅跋摩二世也是虔誠的佛教徒。
之後的繼任者闍耶跋摩八世(Jayavarman VIII)是位堅定的印度教徒,他建造了吳哥時代最後一座重要的印度教神廟—曼加拉塔寺(Mangalartha)。他在位期間開展了大規模的滅佛運動,無數的佛像被毀壞,大量的佛像還被改為了象徵濕婆的林迦。在聖劍寺、塔普倫寺等地方都能見到他滅佛的痕迹。1295年,闍耶跋摩八世被自己的女婿因陀羅跋摩三世(Indravarman III)推翻。
有碑文記載,不僅因陀羅跋摩三世信仰上座部佛教(Theravada Buddhism),此時的王室也以小乘佛教為主要信仰。因此,國王不再是「神王」,從此,吳哥王朝再也沒有了大規模的神廟建設,當然,此時的國力也大不如前。
因陀羅跋摩三世在位時的1296年,中國元朝使節周達觀來訪。他在吳哥生活了近一年時間,寫下了《真臘風土記》。這是吳哥王朝政治、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唯一書面資料。
當時的中國稱呼這個國家為「甘勃智」,來自於「Kampuchea」(柬埔寨)的音譯。
高棉帝國雄起的歷史機遇
公元1200年,高棉帝國統治的面積基本上涵蓋了整個東南亞。這個豐功偉績除了上述國王和他們的繼承者闍耶跋摩七世雄才大略,還有當時外部大環境和內部的很多因素,綜合起來發揮了作用,也就是天時、地利、人和。
從天時上來看,1200年前後正好是南宋的興盛期,南宋和南亞、西亞、歐洲的海上貿易空前發展。
從地利角度看,高棉正好壟斷從越南中部一直到馬來半島的兩岸,就是克拉地峽也被它佔住了,克拉地峽也成了東西方貿易的重要中轉站,東南亞重要海岸線都在高棉帝國控制之下,所以它具有非常良好的地理位置。
人和就是在高棉帝國被占婆滅國5年之後,闍耶跋摩七世重新帶領高棉人民起來推翻了占婆人的統治成功復國,所以他當時擁有著非常強大的民意基礎,包括軍事力量都聽他的,所以他能夠成功地進行宗教改革,完成從婆羅門教向佛教的重大轉變。
高棉帝國鼎盛時期,定都吳哥,大興土木,建造王城及大小寺廟600餘座,散處於4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景象極為壯觀。特別在12世紀建成最宏偉的吳哥窟,充份表現出吳哥民族的藝術成就。 此外,更積極興建大規模的灌溉系統,有利農耕,經濟發展,可謂國泰民安。中國元朝使者周達觀,曾於1296年抵達吳哥,且住了很久,回國後寫成高棉帝國的國情通報——《真臘風土記》,上報朝廷。《真臘風土記》詳細敘述當時吳哥的風土人情、政治面貌。據他形容,吳哥王朝可以說是豐衣足食之地,很多過來做貿易的中國人也不願回國,定居該處。
在吳哥王朝時期,極力吸引印度教和佛教文化,並且建造一系列大規模的寺廟,這些寺廟分布於都城內及周圍區域。現存的吳哥建築群包括吳哥城(Angkor Thom大吳哥)、吳哥寺(Angkor Wat小吳哥,又稱吳哥窟),以及其他的建築約600座,散布在約40平方公里的熱帶雨林中。
高棉帝國衰落的原因
闍耶跋摩七世當政接近40年,1219年去世。在他有生之年,高棉帝國非常強大。但在他去世之後,高棉帝國很快就開始由盛轉衰走下坡路,這個背後是什麼原因呢?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暹羅帝國的崛起。這背後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由於蒙古的崛起,導致蒙古人從北向南壓過來,這激起了整個東南亞民族遷徙潮,使東南亞的很多國家的民族成分發生了重大變化,暹羅也就是現在的泰國,正是在這個時期崛起。
泰國的原駐民為孟人,他們的生活方式以貿易為主,他們很早就建立了國家,在扶南國的西部,也就是現在的泰國這些地方,包括緬甸,當時已經有好幾個小國,都孟人建立的國家。他們最大的特點是城邦制的商業王國,以做生意為主,信奉佛教。
公元802年吳哥王朝興起之後,高棉人西征一直打到馬來半島的北部,克拉地峽,控制了兩大海洋,孟人的這些小國都變成了吳哥王朝的屬國。
東南亞政局的劇烈變化引發了第一次泰族人的南遷。泰族人從現在中國的雲南地區沿著各條江河,向東南亞地區進行移民,他們到達了緬甸,到達了泰國,到達了寮國和越南。
在這個過程之中,很多地區發生了民族成分的變化,特別是在現在泰國的北部地區,泰族人數越來越多,而且不斷向南擴展,便想獨立建國。
闍耶跋摩七世去世後,當時的國際形勢又發生了重大變化,北方的蒙古人迅速崛起,特別是在1235年開始大規模南征,1258年滅了大理國。大理國滅亡後,激發了第二次泰族人南遷,這次規模比以前更大人數更多。
大量的泰族人南遷,實力變得強大,1235年成功建國。這就是素可泰王朝(Sukhothai)。
泰族人獨立建國後,從錫蘭也就是現在斯里蘭卡引進了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什麼區別呢?大乘佛教告訴大家最後都要成佛,在成佛的道路上,大家可以直接去向釋迦摩尼祈禱,除了這個之外,還有一條僅次於涅槃的道路,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菩薩,菩薩可以普度眾生,可以幫助大家成佛。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思路不一樣。小乘佛教發源於斯里蘭卡,也叫南傳佛教。他們相信成佛的道路上沒有捷徑可走,你不能靠祈禱,必須要苦行,修鍊出家,沒有什麼其它的道路可走,也不存在什麼菩薩。對於高棉帝國而言,這兩種佛教,顯然大乘佛教是比較有利的。
為什麼呢?因為大乘佛教有菩薩這個概念,國王可以把自己打扮成菩薩,就像巴戎寺我們看到的佛像,它既是人間權力主宰,同時還是神靈世界,或者精神信仰的主宰,兩件好事合二為一,國王具有天大的權力。
但在小乘佛教教徒認為這是錯誤的,所以在闍耶跋摩七世之後,大家都轉信了小乘佛教。
素可泰王朝建立了統一信仰之後,戰鬥力爆發出來,成為一個非常驍勇善戰的民族,開始逐漸東征西伐,特別是向南部擴張,佔領了曼谷,控制了暹羅灣。這樣就出現了一個重大的戰略格局改變——高棉帝國被攔腰截斷。
高棉帝國本來是東邊一直到湄公河三角洲,西邊一直到馬來半島,貫穿東南亞沿海,全部在它的控制之下,現在泰族人勢力擴展到了曼谷,就等於把高棉帝國一分為二,西部所有的馬來半島沿海地區,全部喪失殆盡,只剩東部地區,貿易收入大幅下降。這對高棉帝國來說是一個沉重打擊。
大城王朝也叫阿瑜陀耶王朝。1350——1767暹羅國封建王朝。1350年由拉瑪鐵波底(烏通王)所建,建都阿瑜陀耶城。大城王國取代了素可泰王國,打敗了高棉帝國,征服大片土地,統治期間不斷擴張領土,與鄰國戰爭頻繁。
大城王朝與古代泰國的各時代的王朝一樣,充分利用處在中國和印度、歐洲方面的連接點上的位置優勢,以貿易富國。大城王朝亦是以皇家為中心進行獨佔貿易。主要是通過向中國出口大米來增強國力。此外,也通過與日本、琉球等東亞國家、東南亞諸島、阿拉伯、波斯及西洋國家等進行貿易積攢了大量的財富。在此背景下,大城王國一邊吸收了當時正是繁盛期的高棉文化,一邊受到了中國、歐洲、波斯等諸文化的影響,發展出了獨自的輝煌的文化。
柬埔寨王國1847年銀幣
吳哥王朝的輓歌
因陀羅闍耶跋摩(Indrajayavarman)於1309至1327年在位,期間吳哥的灌溉系統沒有得到良好的維護,糧食產量下降,加之生態破壞,洪災頻發,吳哥王朝江河日下,陷入混亂之中。直到今天都沒發現任何吳哥王朝1327年之後兩個世紀的碑文。
暹羅的素可泰王朝日益強大,不斷的侵犯著吳哥王朝。1352至1357年,暹羅曾短暫統治過吳哥。1357至1431年,吳哥王朝做著最後的苟延殘喘。
1393年,吳哥王朝的末代國王博隆利吉二世(Barom Reachea II)登基。1431年,暹羅再次入侵,包圍吳哥城7個月,最後攻破並洗劫了吳哥,標誌著吳哥王朝的結束。除了作為佛教寺廟的吳哥窟外,吳哥城其他古迹幾乎完全荒廢。
因為吳哥城太靠近暹羅邊境,1432年,國王蓬黑阿?亞特決定放棄吳哥,遷都至湄公河邊的烏棟,次年又遷到四岔口(扎多木),即今天的金邊。這標誌著吳哥王朝的結束,柬埔寨喪失了在中南半島的強國地位。
柬埔寨陷入了內憂外患的困境,外有泰國侵略,內部紛爭不斷,後一度出兵協助泰國抗擊緬甸軍隊,曾寄望於西班牙及葡萄牙援助未果。1594年,柬埔寨新的首都又被佔領,王室成員及9萬居民被俘虜。史載,吳哥王朝以來的重要文物和文獻均被損毀,成為真臘走向衰落的轉折點。
中國的《明史》、《東西洋考》等史籍記載,真臘約在16世紀末改稱柬埔寨,一直到19世紀上半葉,柬埔寨被越南和暹羅(泰)兩面夾擊,加上經常發生王室內訌和國內叛亂,柬埔寨國勢日衰,領土逐漸被吞併,國家基本處於泰(暹羅)、越兩國的輪番控制之下。
1434年,高棉國王在金邊建起了五座廟宇,拉開了新都的歷史。但是,始建為首都後的金邊,又多次被廢棄,直到1865年國王諾羅敦在此重新建都,首都的地位才算穩固下來。
受制於東西強鄰的安東王國
柬埔寨長期受制於其東西強鄰,安南及暹羅。1841年,安東被囚禁在曼谷,當時在安南人的調停以及柬埔寨中首領的努力下,安東被拉瑪三世任命為柬埔寨國王。1847年,在暹羅軍方的支持下,國王安東掌握了主要權利,並使柬埔寨與暹羅及安南簽署附屬條約。由於財政原因,暹羅及安南撤出柬埔寨。
同時,暹羅和越南兩國達成協議,各自從柬埔寨割取了大片領土:越南得到了交趾支那,而泰國得到了柬埔寨的西北部。同時雙方均承認安東為柬埔寨國王。後世的柬埔寨國王均是他的兩個兒子諾羅敦?安?吳哥和西索瓦的後代。
1848年,安東被正式加冕,並任用暹羅及安南人作為政治顧問。安東國王復興了瀕於消亡的柬埔寨宮廷舞,使柬埔寨古典宮廷舞再次得到了發展,並積極發展柬埔寨的各種傳統文化。
安東國王還十分熱衷於西方技術與文化,他利用西方先進鑄幣技術以改良本國的造幣廠。1852年,本土藝術家用象牙雕刻了錢幣模型,並於1853年送往至伯明翰仿鑄。這些錢幣並非剛需品,並且他太熱衷於歐洲事物。當造幣設備抵達,包括3組模具,分別是1/4提卡、1提卡和4提卡,壓力極佳。但不幸的是,設備卻沒有帶說明書,導致他們無法確認如何安裝和使用,所以這些設備從未進入使用。一年後,又有新設備抵達,國王聘請泰國技師前來安裝。結果安裝錯誤導致設備只能用手工進行壓鑄。顯而易見,這些用手鑄造的錢幣壓力無法令國王滿意,因此他們在1854年4月中旬再次訂購了新的鑄幣設備。
1860年,安東去世。12年的統治讓柬埔寨煥然一新。
高棉王朝的貨幣
真臘王朝以農業立國,國內商貿較少,因而製造錢幣的時間滯後。約9世紀至19世紀主要流通以半手工方法製造一種圓形小錢幣。這種錢幣多從緬甸和泰國輸入。柬埔寨使用機器造幣,始於19世紀中葉。
這種圓形小錢幣呈不規範的狀態,每一枚皆不一樣,沒有文字,單面,分別壓印植物或動物圖案,至少有17種圖形,其中以一種叫做哈姆薩的神鳥啄叼蚯蚓的圖案為多。這種小錢幣有銅質和銀質兩種,幣徑在11—15mm之間,幣重5.5克至5.8克不等。這種現象可能是因為製造時間長,為不同時段有不同重量標準之故。
幣面上的哈姆薩神鳥圖案,相傳是高棉神話中造物主杜恩的化身。據說遠古時杜恩給高棉人送來火種、石器、以及牛、豬和家禽等。還為百姓解難消災,因此為高棉人世代尊崇膜拜。
中國唐宋元三朝,兩廣、閩浙沿海對外貿易繁忙。明清時期雖有嚴厲海禁,但民間對外貿易從來沒有中斷過。由於商貿結算和華僑出入頻繁,使早期的外國貨幣流存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十分豐富。在這些外國貨幣中就有神鳥小錢幣,由於人們不知道它的典故,就按其形似小雞的模樣,俗稱其為「小雞幣」,另外也有人稱其為「紅鳥」。神鳥小錢幣為手工打制幣,小巧玲瓏、古樸拙巧,小鳥圖案神態各異,因而深受錢幣收藏愛好者喜歡。
1834年柬埔寨囯王安贊逝世,安南(今越南)扶立其女安眉為王。1841年,柬埔寨發生反安南起義,暹羅與安南趁火打劫,在柬埔寨土地上交戰4年,最終雙方妥協,同意在暹羅和安南共同保護下,讓生活在暹羅的安贊之弟安東回國即位(1845-1859)。
安東在柬埔寨建立了國家的第一家貨幣製造廠,從英格蘭購買了造幣機,定製了沖模,製作了柬埔寨最早的機制幣。安東受暹羅影響較深,他按照泰國的標準發行了1阿特銅幣,1/8、1/4、1和4泰格爾銀幣,量都很少。
安東時期的泰格爾銀幣——柬埔寨吉祥鳥幣。正面三頂塔為從一方向所能見到的著名的吳哥大佛寺,中雕有高棉銘文,意為「柬埔寨王國」, 外側兩扇門上雕有銘文「因陀羅普拉斯特」( 雷神之所)。柬埔寨受印度文化影響甚深,奉印度教為囯教,又受暹羅與安南夾持。其曆法有三種:1. 朱拉歷,以公元639年為元年,公曆紀年=朱拉歷+638;2. 佛歷(暹羅古歷),以公元前534年為元年,即佛祖釋迦牟尼逝世那年,公曆紀年=佛歷-543;3. 是釋迦歷,即印度古老的陽曆,起源於公元78年3月3日,都釆用高棉文數字。背面中間雕有天國神鳥哈姆薩鳥(梵天神和智慧女神薩拉悉婆諦的坐駕),用高棉文銘刻有他舉行加冕禮的日期1847年。神鳥以上,下為3 、 3+4,意為第四年的第三月的第三天;中意為陰曆羊年,即甲子六十年第五周期第四年(乙未年),最上為佛歷2390年;左為大曆1769年;右為朱拉歷1209年(克書標為1208)。其實都指的是公元1847年。
柬埔寨王國諾羅敦·安·吳哥時期1860年銅幣
1847年的神鳥系列機制銀幣,根據版本不同實際鑄造於1853年和1856年,全部參與流通。從貿易接受度來說,柬埔寨當地及周邊國家更樂於接受1847年的神鳥系列機制銀幣,而且存在大量1847年的神鳥系列機制銀幣被穿孔和打戳,從戳記看多為漢字,說明1947年的神鳥系列機制銀幣確實進入流通,在貿易中使用。
現在柬埔寨的古玩商店裡,仍有零星看到被流通磨損嚴重或被穿孔的神鳥幣,稱為「宮殿版」,不過現在市場上有許多神鳥系列的機制假幣。
另據報道,目前珍藏於中國廣西錢幣博物館的柬埔寨真臘王國時期的雄雞金幣是鎮館珍寶之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枚真臘雄雞金幣。
這枚金幣正面圖案為昂首啼鳴的大公雞,邊緣鑲嵌凸起的珠環圍繞;金幣背面中央是太陽神圖案,輝煌旭日在海平線上升起,光芒四射,背面周邊也鑲嵌了凸起的圓珠。
廣西錢幣博物館錢幣專家祁兵介紹說,雄雞即「火紅鳥」,是真臘的象徵,所以成為金幣的主要圖案;邊緣的珠環象徵真臘王國庇護恩澤的周邊屬國;太陽神圖案代表所羅門教的宇宙觀,背面珠圈寓意普度眾生到極樂世界。
真臘雄雞金幣的珍貴還在於它產生的時期———真臘王國,它是柬埔寨歷史上出現的東南亞歷史大國之一,當時的貨幣鑄造、發行和流通達到了鼎盛時期。
柬埔寨王國諾羅敦·安·吳哥時期1860年銅幣
「真臘王國時期從7世紀到16世紀,在其強盛時期,國家很重視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在商品交易中既進行以物易物,也沿用金屬貨幣。為積極發展國際貿易,進而促進真臘王國商業的發展,真臘王國也模仿中國、印度鑄造發行了各種金銀幣及鉛錫幣。現在發現的各種真臘王國時期的金銀、鉛錫幣,尤其是目前發現的這枚罕有的真臘雄雞金幣,充分反映了真臘王國空前繁榮的景象。」祁兵如是說。
相關更多的文章:
http://www.khmereco.com
高棉經濟雜誌 2016年8月號(總第54期)
推薦閱讀:
※古錢幣五十珍之第四十四珍——貞佑通寶、元寶
※兩宋時期錢幣的鑄行?2
※唐代珍稀錢幣乾元重寶折十背瑞雀
※靖康恥 及 靖康錢幣
※筆記之七:我斷中國古代錢幣制度的演化與變革--戰國中期錢幣演化為圜錢 第一類圓孔圓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