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稻米懸疑內幕大曝光

轉基因稻米懸疑內幕大曝光

轉基因種子優勢之疑

方立鋒並不認同農業部在給本刊記者回復中闡述的轉基因種子優勢。他說,即使以轉基因棉花為例,它也使棉農成本上升,收入下降。國內外的研究表明,轉基因棉花會出現幾方面的問題:

一是次生害蟲頻發,農藥用量加大。一方面,棉鈴蟲的抗性不斷增強;另一方面,江蘇沿海地區農研所的調研發現,次生害蟲日益嚴重,並成為棉花的主要蟲害。次生害蟲的增加不可避免地帶來持續大量的農藥投入,並且使用的農藥將越來越多。

二是其他病害易發,無法應對氣候變化。2009年江蘇省種植轉基因棉花的實際案例表明,轉基因棉花更容易得黃萎病和枯萎病,造成的減產嚴重。揚州大學的科研小組研究得出,轉基因棉花不能更好地應對高溫條件。

據2006年8月4日中國科學院官方網站所發布消息:中美兩國科學家進行的一項歷時7年的聯合研究表明,儘管Bt轉基因棉花能有效控制棉鈴蟲,但長期種植會導致其他害蟲肆虐,這使得中國種植的Bt轉基因棉花長期經濟性不如預想。

由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和美國康奈爾大學合作的這一項目,是世界第一個對轉基因棉花種植狀況進行長期跟蹤和評估的課題。科學家調查的Bt轉基因棉花是第一種投入商業種植的轉基因棉花。它因在棉花基因組中插入蘇雲金桿菌(Bt)基因而得名,能分泌毒素殺死棉田最主要的害蟲棉鈴蟲。早先的一些小規模研究表明,轉基因棉花能有效提高棉田單產、降低殺蟲劑用量,有較好的經濟和環保效益,因此已陸續在美國、中國和印度等多個產棉國推廣。

中美兩國科學家對中國481戶棉農的長期研究揭示了問題的另一面。研究人員經過歷時7年的跟蹤調查後發現,這些農戶在種植轉基因棉花的第三年經濟效益最大,他們的平均殺蟲劑用量比種植普通棉花者低70%,而收入要高出36%。

但情況從第四年開始發生逆轉。轉基因棉花儘管抑制了棉鈴蟲,但它無法殺死盲蝽等其他害蟲,導致盲蝽侵害棉田。當年轉基因棉花種植戶殺蟲劑用量上升,投入成本比普通棉花種植戶高了3倍,而他們的收入卻低了8%。到第七年,轉基因棉花種植戶所使用的殺蟲劑,已明顯高於普通棉花種植戶,加上轉基因棉花種子成本也較高,使棉花種植戶的收入大幅下降。

康奈爾大學教授、這一研究的美方負責人平斯特拉普·安德遜說,早先科學家曾認為Bt轉基因棉花可能面對的最大挑戰是棉鈴蟲產生抗藥性,但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轉基因棉花無法對付的「次生害蟲」會造成更大的危害。他認為,只有儘快開發出抑制其他害蟲的方法,才能讓Bt轉基因棉花產生明顯的效益。

三方面的不確定性

對於轉基因糧食的安全性,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科學家蔣高明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說,在全球科學界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存在激烈分歧、各國政府對其嚴格限制的大背景下,轉基因水稻真的像農業部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專家所聲稱的那樣,「不存在任何風險,可放心食用」,「轉基因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唯一可選途徑」嗎?這是公眾最為關心的問題,也是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種植的兩個「硬傷」。

蔣高明說,轉基因水稻的安全性問題並沒有解決。大米是中國人的主食,每年我國要消費1.7億噸大米,對其安全性問題絕對不能輕描淡寫。就連積極推廣轉基因的美國也沒有將主食批准轉基因安全證書,中國科學家憑什麼能拍著胸脯說「轉基因不存在任何風險」呢?其實,轉基因的安全性問題是該技術難以逾越的障礙,也是根本不可能逾越的障礙。這是因為,從理論上講,轉基因進入食物鏈的出發點就是錯誤的,是違背自然規律的。

他指出,基因交流在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但大都發生在相同的種或同屬的物種之間。植物和微生物之間進行基因交流,在理論上講是零概率事件,否則,生物進化史上早就有了這種基因交流的事件發生。人類通過生物技術可以實現不同物種,甚至不同生物界(動物、植物、微生物)之間的基因交流,但對於這樣的基因轉移,人類不可能不付出安全代價。以轉基因水稻為例,科學家希望通過Bt基因合成的毒蛋白餓死害蟲,但生存是物種最基本的權利,它不吃水稻的葉子,就得吃別的植物葉子,或者莊稼或者雜草。但是,其他作物也都轉了基因,雜草也通過基因逃逸帶了Bt基因,那麼害蟲只有加速進化而與人類抗衡。其結果是,人類需加大農藥用量而抗蟲,這與轉基因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

「昆蟲都無法下口的轉基因抗蟲水稻,對人體就沒有害處嗎?」蔣高明說,關於抗蟲轉基因作物對人體的影響,即使老鼠吃了沒事,也不能說明人吃了也沒事。即使對實驗動物,也不是沒有問題的。1998年,匈牙利籍英國科學家阿派特普斯陶伊教授在電視節目上宣稱,用轉基因馬鈴薯餵養大鼠,導致大鼠體重及器官重量嚴重減輕,免疫系統被損壞。這個實驗結果公布後,普斯陶伊教授受到排擠離開了英國羅威特研究所。但他被除名後,很多科學家出面為其辯護,極力維護其科學家的人品,他的文章也在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上重新發表。英國皇家學會最後組織專家調研,也沒有完全推翻他的實驗結論。

2007年,法國科學家證實:孟山都公司出產的一種轉基因玉米對人體肝臟和腎臟具有毒性。2008年,美國科學家也證實了長時間餵食轉基因玉米,小白鼠的免疫系統會受到損害,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同年《農業與食品化學》雜誌上。2009年12月22日,法國生物技術委員會最終宣布,轉基因玉米「弊大於利」,這意味著轉基因作物種植在法國被永久廢除。

蔣高明認為,轉基因至少存在三方面的不確定性:一是轉基因對生命結構改變後的連鎖反應不確定;二是轉基因導致食物鏈「潛在風險」不確定;三是轉基因污染、增殖、擴散及其清除途徑不確定。「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帶頭將Bt基因轉入13億人的主食,害莫大焉!轉基因生物一旦出了問題,根本無法控制,所轉移的基因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可以忽略不計」的增產幅度

「轉基因作物能不能增產,看美國的例子就知道了。」蔣高明說,美國是掌握轉基因技術最早、最多的國家,其技術遠比中國先進,但該國糧食總產量僅3.63億噸,遠低於中國的5.01億噸;中國糧食單產為278公斤/畝,美國只有125公斤/畝。美國擁有全球最先進的農業技術包括轉基因技術,耕地還比中國多11億畝,為什麼其糧食無論單產還是總產,反而不如中國呢?答案就在於「人」身上而不在「武器」身上。

蔣高明說,國內轉基因的專家聲稱,他們的轉基因水稻能夠在現有的基礎上提高產量8%,我們不知道他們與什麼品種比較,是袁隆平的超級稻嗎?如果是普通水稻,這個增產幅度相對於其巨大的生態風險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因為從土壤改良上,增產的潛力很大。據報道,雲南省農科院進行的一項新肥料試驗取得了非常明顯的增產效果:9畝水稻增產幅度達21.55%。每畝增加的水稻產量所使用肥料的成分構成中,氮磷鉀含量不足10%,但有機質含量豐富,能起到很好的改良土壤效果,而通過土壤改良提高糧食產量並不帶來環境危害。

他具體指出,根據農作物種植的科學法則,影響糧食產量的因素包含「水、土、肥、種、密、保、管、工」八個方面,轉基因僅在「種」上做文章,其他要素則以生態和人為因素為主。可見,轉基因僅占糧食構成要素的1/8,而非「唯一可行技術」。過去30年來,我國耕地退化程度已遠超過去幾百年,恢復地力需要大量有機肥還田,精耕細作。而轉基因是在大農藥、大化肥、專用除草劑的基礎上做「種」的文章,會讓人越來越懶,地越種越瘦,成本越來越高,導致農作物種植惡性循環。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從過去的300多公斤/畝,提高到700多公斤/畝,現在逼近900公斤/畝,那才是真增產。轉基因水稻只是對蟲害有所控制而已,與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相比並不增產,且連續種植幾代後畝產量就會越來越低。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已覆蓋了中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7%,即6000萬公頃;雜交水稻平均產量為7.2噸/公頃,比常規水稻單產高出1.4噸/公頃。我們放棄推廣非常成熟的雜交水稻的優勢,而轉向風險重重的轉基因水稻,實非明智之舉。」

蔣高明指出,剛剛獲得安全證書的兩種轉基因水稻,至少涉及十幾項國外專利。而我國正在研發的另外5個轉基因水稻品系中,每個品系涉及的國外專利至少有10項。這些國外專利的持有人中不乏一些大型跨國農用化學品公司。此外,一些轉基因水稻由於其原始材料來自國外機構,因此還受到其他國外所有權、法律合同的制約。這些涉嫌國外專利的轉基因技術用於科研沒問題,一旦商業化,就會被索要高昂專利費,這就給我國的糧食主權埋下了「定時炸彈」。

他認為,影響中國糧食安全的主要因素,一是農民種地積極性下降,二是地力下降,三是播種面積不能得到有效保障。這是轉基因技術所不能解決的。對待轉基因這項高科技技術,一定要高度警惕其負面影響,科學決策,增加透明度。

西方未生產作為國民主糧的轉基因小麥

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首席專家薛達元對本刊記者說,轉基因生物對環境和對生物多樣性的負面影響已有多次報道。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發生了一系列的事件:加拿大轉基因油菜多年種植後,因發生基因漂移,產生了能夠耐受多種除草劑的超級雜草;墨西哥農民種植的美國轉基因玉米,其花粉對當地野生玉米發生了基因污染,產生基因重組,破壞了當地野生玉米的遺傳結構;此外,轉基因玉米花粉能夠讓北美的珍稀瀕危物種——君主蝶大量致死,也是不爭的事實。

有專家認為,目前轉基因水稻和轉基因玉米普遍使用的目的基因是Bt殺蟲基因,由於使用多年,這個基因已證明是比較安全的。對此,薛達元認為,目前安全並不等於若干年後仍然安全,這種基因產生的毒素在人體和動物體內能否累積,尚不清楚。即使Bt基因已證明將來也是安全的,但是並不能表明轉基因研究使用的其他目的基因也是安全的,需要逐案進行風險評估,並在研究、田間試驗和商業化生產的各個階段逐步進行風險評估。「事實上,在軍事、醫學等多個領域都在進行轉基因研究,這些領域的許多轉基因研究實際上風險很大,研究者常常不敢公開他們的研究成果,甚至不敢公開他們使用的基因,否則公眾一定會恐慌。」

薛達元強調,至今國外對主糧的轉基因品種一直不敢商業化生產,美國雖然批准了玉米、大豆的轉基因商業化生產,這些主要用於飼料和榨油,而用於主糧的轉基因小麥研究雖然早已成功,但是從來沒有批准為商業化生產,因為小麥是西方的主糧,相當於中國的水稻。因此,對轉基因水稻的商業化生產一定要慎之又慎,否則,潛在風險太大,出了問題誰也擔不了責任。

點擊進入更多閲讀>>>
推薦閱讀:

感知過去,預測未來:23魔方基因檢測體驗測評
1你會食用轉基因食品么? 2你是否認為轉基因食品有害?
父母的哪些特徵是會遺傳給子女的?概率多高?
為什麼癌症研究發病機制的腳步如此緩慢?

TAG:基因 | 轉基因 | 內幕 | 懸疑 | 曝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