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里安娜·拉弗朗斯:臉書網站和新殖民主義

【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2月11日文章,原題《臉書網站和新殖民主義》,參考消息譯。】

今天的帝國誕生於網路,這些帝國在現實世界中發揮著巨大作用。

「印度風波」

馬克·扎克伯格這個禮拜過得不怎麼好。

首先,臉書網站的「免費基本網」(FreeBasics)平台在印度事實上遭禁。然後,風險資本家、臉書董事會的高調成員馬克·安德烈森對他的近50萬推特關注者以下面的驚人評論宣布了上述消息。

「幾十年來,反殖民主義對印度人民來說一直是經濟災難,」安德烈森寫道,「為什麼現在停止?」

然後,互聯網就炸了鍋。

安德烈森刪除這條推文,道了歉,並強調他「百分之百反對殖民主義」,「百分之百支持獨立和自由」。臉書首席執行官扎克伯格隨後在臉書發帖,稱安德烈森的評論讓他「深感不安」,「完全」不能代表他的思維方式。

這場亂子使安德烈森遭到狂風暴雨般的批評,但他所做的聯繫———臉書的全球擴張與殖民主義———卻並不新鮮。這或許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扎克伯格感到有必要介入,而這又把我們帶回到免費基本網。臉書宣稱它是一個幫助人們上網的平台,提供移動網路的基礎版本,人們可以不受流量限制地使用。

殖民主義特性

專攻後殖民研究的埃默里大學英語教授迪皮卡·巴赫里說:「我討厭夾帶殖民主義這種字眼,但很難忽視那種一脈相承的相似性以及可以辨認的DNA。」他在一封郵件中總結了臉書與殖民主義的相似之處。

1.像救世主一樣駕臨;

2.漫不經心地使用平等、民主和基本權利等字眼;

3.掩蓋長遠的利潤動機;

4.找借口說部分傳播總比沒有傳播好;

5.與當地精英和既得利益集團合作;

6.指責批評者忘恩負義。

在印度,免費基本網早就是公共辯論的對象,很多人正是因為那種殖民主義的弦外之音拒絕了這個平台。紅迪網站的一名用戶去年在一個有關免費基本網的平台上說:「我們對東印度公司已經犯下愚蠢的錯誤。絕不會有第二次了,哥們兒,絕不。」

麻省理工學院公民媒體中心主任伊桑·朱克曼說:「我認為,這個項目既有殖民主義色彩,又有欺騙性。它試圖解決一個自己不理解的問題,但不需要理解,因為已經知道解決辦法。這個解決辦法在發達市場放緩的時刻方便地把臉書鎖定為一個將來占支配地位的平台。」

有無商業意圖?

在進一步討論之前,讓我們分析一下這場爭論之下的兩種相左的敘述。

臉書這樣描述自己的意圖:人類有使用互聯網的基本權利。提供有限的使用遠遠好於完全不能使用。臉書不是被商業利益驅動,因為免費基本網版本的社交媒體甚至沒有廣告。此外,臉書不會過度控制人們的網路體驗,因為嘗試免費基本網的人有一半不出一個月就會付錢享受充分的上網服務。就像扎克伯格去年12月在《印度時報》評論版撰文所說的:「這怎麼可能有人反對呢?」

但另一種說法是:當移動網路運營商允許某些公司在不收取數據費用的情況下提供部分上網服務,那麼,這就給那些公司一種不公平的優勢。免費基本網使臉書網站成為一個有太大影響力的看門人———影響力太大以至於與開放網路的基本原則相衝突。

此外,這麼多人在嘗試免費基本網之後很快就升級到全面的互聯網服務,這難道不是粉碎了臉書網站不想通過這個平台擴大全球用戶群的說法嗎?

這一切都提出了免費基本網到底是為誰服務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可能進一步暗示臉書的動機。印度的應用軟體開發者、新興企業創立者蘇門特·拉加文德拉在「媒介」網站撰文稱:「如果你對印度『最窮的』人有多酷感到敬畏,可別這樣,因為這些人,也就是免費基本網的目標受眾,根本不是印度的窮人!情況很明顯,免費基本網最初的目標受眾不是根本沒上過網的最窮的印度人,而是學生和千禧一代,吸引他們的是免費上網。」

截至去年10月,印度最大的移動公司之一稱,有100萬人註冊使用免費基本網。但是,臉書網站告訴印度最大的通訊社印度報業托拉斯,只有大約20%的免費基本網用戶之前不上網。

新型帝國主義

在數字環境下,殖民主義的表現始終存在。但是,網路上的殖民主義並非抽象概念。塑造新型帝國主義的網上力量不僅體現在臉書網站。

以主要聚焦英語文獻的數字項目為例。如果網路要成為新的亞歷山大圖書館,成為人類所有知識的活倉庫,那麼,這就是個問題。絕大多數的維基百科頁面是關於地球上相對較小的部分,這也是問題。比如,牛津互聯網研究院2014年發表的一篇報告稱,全世界有14%的人口生活在非洲,但只有3%的維基百科文章源於非洲。

那篇報告的研究人員寫道:「這種不平衡的知識分布給生活在維基焦點地區的人帶來空間唯我論者的風險。此外,中東、北非和撒哈拉以南地區也明顯代表不足。在今天數字知識經濟的全球背景下,這些數字缺失很可能產生重大影響和後果。」

再想想占支配地位的網上商業模式。公司把人商品化為用戶,開採他們身上的數據,針對他們個人發布廣告。巴赫里教授說:「在數字資本主義中——帝國主義的另一個階段?——資本和公司給免費作保證。所以臉書能夠聲稱永遠免費。」

順便提一句,臉書網站現在不鼓勵使用「用戶」一詞,而傾向於使用「人們」。

2010年,「很多人」意味著臉書的四億用戶。後來,這個數字增至16億人,其中絕大多數通過移動設備登錄該網站。去年,臉書的市場資本總值越過3000億美元大關。利潤報表顯示,臉書2015年的廣告收入超過58億美元,其中有80%以上來自移動廣告。

人們常說,臉書已經在侵蝕互聯網。所以,很容易看明白為什麼網際網路組織(Internet.org)改頭換面成為免費基本網。舊名字聽起來太像臉書網站實質的體現:一股佔主導地位、甚至不可阻擋的力量,一家對公眾上網施加巨大影響力的私人企業。

通信政策活動人士史蒂夫·桑本周在博客中寫道:「這是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在新興經濟體中,臉書早在網際網路組織和免費基本網誕生之前很久就贏得了互聯網。臉書成為事實上的互聯網,因為它做的是互聯網所做的最有用的事情:把人們聯繫起來。」


推薦閱讀:

霍金生前嚴肅警告人類千萬不要主動和外星人聯繫,他在怕什麼?
如何看待歐洲國家在殖民和掠奪基礎上發展的發達經濟?
「環境焦慮」與澳大利亞殖民地反華話語的構建
殖民統治,福兮禍兮?──來自「甜蜜王國」的證據

TAG:網站 | 殖民 | 主義 | 殖民主義 | 阿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