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賴心理學:精神分析的本能、本我、性的意義 過度依賴小心釀成心理缺陷
06-17
過度依賴小心釀成心理缺陷 很多人在心理和行為上都有依賴的行為,如果我們身邊有第二個人存在的時候,我們永遠仰仗他去做事,而我們則成為那個享受成果的人,我們盲目地以為身邊的人應該幫助我們解決問題,而不是親力親為。很多時候,這種依賴性是人格障礙的一種體現,如果過於強烈的話,就是一種心理上的疾病。這種疾病,更多的是從孩童時期就開始體現出來。 此類人格障礙患者在生活的很多重大領域裡都放棄了自己對他人的義務,並且讓被依賴者的需求取代了自己的需求。 依賴型人格形成原因 依賴性人格障礙是一種最常見的人格障礙,它是一切人格障礙的基礎和雛形。依賴性人格障礙的主要成因是,童年早期的依賴需求沒有得到足夠的滿足,從而導致成年期的心理固著在「口欲期」,以至於使一個人的「心理哺乳期」不斷延長,有的人甚至處於「終生心理哺乳」狀態。依賴性的人常常被別人稱之為「長不大」、「幼稚」等。 依賴型人格源於人類發展的早期。幼年時期兒童離開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兒童印象中保護他、養育他、滿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萬能的,他必須依賴他們,總怕失去了這個保護神。這時如果父母過分溺愛,鼓勵子女依賴父母,不讓他們有長大和自立的機會,以致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會逐漸產生對父母或權威的依賴心理,成年以後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總是依靠他人來作決定,終身不能負擔起選擇採納各項任務、工作的責任,形成依賴型人格。 依賴性的行為動機 首先,他們中的有些人從小生活在一個家長包辦的環境中,父母把本該由孩子決定的事攬過來自己承擔,待到孩子長大成人之後,就會具備「知覺型」特點,也就是更善於認知和學習,而不是做決定和判斷,這樣的人往往優柔寡斷、依賴性強,雖然聰明卻不善於解決實際問題。 另一種情況是,那些做不了決定的人往往有一種不現實的完美主義渴望,企圖把握所有的因素。這讓他們變得「前怕狼,後怕虎」,擔心在某一個環節上出了差錯,或是讓身邊的人不夠滿意。而一旦他們做出了計劃,也總會把能想到的所有情況都包括進去,最終卻由於缺乏創造性,反而失敗。 法國心理治療師皮納認為:「那些不做決斷的人是在等別人替他們做決斷。他們因此不用承擔任何因選擇失誤而導致的責任。」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第3種情況,有的人本來完全可以做決定的,但由於害怕承擔責任而放棄了這一權利。他們把決定權交給別人的方式好像在說:「你幫幫我吧,我倒樂得悠閑。」 依賴型人格特徵 依賴性人格的最明顯特徵,就是對於別人情感和物質資源的飢餓和貪婪。存在著依賴性人格障礙的人,以「吞噬」別人的情感、判斷、決定為生。所以,他們的情感、自尊、自信是完全受制於人的,別人的情感和判斷,決定著這些人的喜怒哀樂。他們常常乞求別人為自己做決定,但是,又不願意為自己的決定承擔後果。所以,他們對於自己所依賴的人,抱著一種既感恩、又不滿的矛盾態度。由於依賴性人格者的心理資源有限,所以只能一味地為自己著想,表現得就特別自私,他們很難表現出對別人的感激和愛。 依賴性人格者在人際關係方面表現大都比較幼稚,最明顯特徵,是與別人缺少「界限」感。顯得似乎是一見如故,實際上是本能地通過「套近乎」,來獲得新的更多的「依賴源」。這種類型的男人,很容易激發起母性較足的女人的感動。反過來也如此。但是,隨著關係的發展,就越來越象一家人甚至達到彼此不分的程度。這時候,很多人把這樣的感情視為「偉大的愛情」。其實,本質上是一種「共生依賴」狀態。潛藏著很多危機。 依賴型人格對親近與歸屬有過分的渴求,這種渴求是強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與真實的感情無關。依賴型人格的人寧願放棄自己的個人趣味、人生觀,只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時刻得到別人對他的溫情就心滿意足了。依賴型人格的這種處世方式使得他越來越懶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創造性。由於處處委曲求全,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會產生越來越多的壓抑感,從而使他漸漸放棄自己的追求和愛好。 心理學家在分析依賴型人格時,指出這種類型的人有幾個特點: (1)深感自己軟弱無助,有一種「我知砂小可憐」的感覺。 當要自己拿主意時,便感到一籌莫展,像一隻迷失了港灣的小船,又像失去了教母的友姑娘。 (2)理所當然地認為別人比自己優秀,比自已有吸引力,比自己能幹。 (3)無意識地傾向於以別人的看法來評價自己。 氣,改變事事依賴他人的弱點。依賴型人格障礙的自我矯正 1、首先要矯正日常行為習慣。要認真清查一下自己的行為中那些是習慣性地依賴他人去做,那些是自己做決定的。可以每天做記錄,記滿一個星期,然後將這些事件按自主意識強,中等,較差分為三等,每周一小結。 2、依賴行為並不是輕易可以消除的,一旦形成習慣,你會發現要自己決定每件事畢竟很難,可能會不知不覺地回到老路上去。簡單的方法是找一個自己最依賴的人作為自己的監督者。3、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之道: (1)形成童年不良印痕。依賴型的人缺乏自信,自我意識十分低下,這與童年期的不良教育在心中留下的自卑印痕有關。可以回憶童年時父母,長輩,朋友對自己說過的具有消極影響的話,把它們仔細整理出來,進行認知重構。 (2)重建勇氣。可以選擇做一些略帶冒險性的事,每周做一項。例如:獨自一人到附近的風景點做短途旅遊,獨自一人去參加一項娛樂活動。通過做這些事情,可以增加勇氣,改變事事依賴他人的弱點。克服依賴心理 克服依賴的弱點,並不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在心理學上,依賴心理常表現出以下主要特徵:1.如果沒有他人大量的建議和保證,對日常事情不能作出決策,總是希望別人為自己作大多數的重要決定。2.由於害怕被別人遺棄,明知他人錯了,也隨聲附和。3.獨立行動能力很差,很難單獨進行自己的計劃或做自己的事。4.為討好他人過度容忍,甚至放棄原則和自尊做自己不想做的事。5.害怕孤獨,獨處時有不安和無助感。6.當親密的關係中止時,感到無所適從,難以接受分離。針對依賴心理的這些特點,心理學家提出了消除依賴心理的有效方法:第一,克服依賴習慣。當依賴成為一種習慣時,對人心理的影響就會達到根深蒂固的地步。你應該分析一下自己的行為中哪些應當依靠他人,哪些應由自己決定和把握,從而自覺減少習慣性依賴心理,增強自己作出正確主張的能力。第二,增強自信心。有依賴心理的人往往缺乏自信,自我意識低下。第三,樹立奮發自強精神。當今社會是開放競爭的社會,每個人都要在激烈的競爭中求生存、謀發展。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擁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第四,培養獨立的人格。德國詩人歌德曾說過,「誰若不能主宰自己,誰就永遠是一個奴隸。」獨立自主的人格是克服依賴心理的重要保證。依賴心理學:精神分析的本能、本我、性的意義 根據榮格的觀點,人們不應該讓感情處於上風,或者說讓感情控制自我的活動。一個被感情所控制或壓倒的人就無法和他自己的內部世界保持正確的關係。 但是在我看來,或許科學必然會影響倫理學,但是,科學畢竟不是倫理學。正因為這一點,所以我會盡量避免說應該不應該;可以不可以之類的指導人們怎樣生活的話,我只告訴人們,人是什麼,人有什麼等等關於人的真相。並且,人是因為這種種真相,而不是因為倫理學,所以才這樣或那樣地活著的。在我看來倫理學永遠會是科學的一個陰影。因為只有當科學不夠用或科學懶惰的時候;科學不具有超越時代的時候,它才變得有效起來。 當然,最偉大的倫理學往往是一種科學的預言,但很顯然這種倫理學更像是科學而非倫理學,因為當它是作為科學的預言時,它只能作為科學而不是倫理學。比如,我們對孔子的信賴就決不是迷信! 那麼在關於人的感情方面,什麼是人的真相呢? 很顯然,當我們重溫榮格的觀點時我們就會發現:事實上,人是非常或比較容易受感情的控制的。儘管這樣或許會使人無法和自己的內部保持正確的關係,但我們還是無法否認人是容易受感情控制的動物。而在整個人的感情方面,控制人的感情事實上就是人的依賴或依賴情感。並且,事實上情感是什麼?當我們問這樣的問題時,我們就無法否認感情就是依賴。因為當我們說我們對什麼很有感情的時候,事實上,我們是在說,我們非常依賴什麼。比如,當一個遊子說自己對故鄉有著太深的感情時,其實他說的是自己太離不開故鄉了,以至於當他是一個遊子時,對故鄉的依賴甚至變成了一種情結。 很顯然,依賴什麼不是人的本能,但依賴本身卻是人的一種本能。 如果說一個人的感情部分就是人的本我,那麼,我要說,依賴就是人的本我。而理性或不依賴才是人的自我。這個自我是社會化了的人,而非本我。儘管榮格和佛洛依德一樣並沒有把人的感情部分命名為本我,但是很顯然,人的感情部分就是人的本我或人的本我中的一個部分。 榮格說,如果一個人的切身環境中沒有一個異性和他保持關係,使他能把自己的內部意象投射到她身上,那麼,這種關係缺乏就會使人渴望成為除自身之外其所缺乏的東西。人類的自然狀態本來就包括個體與異性之間的關係,不管它是暫時的還是永久的,而這種關係的缺乏必定會導致某些無法預料的結果。 對此我們要說的是,正是這種必須把自己的內部意象投射到異性身上的這個事實以及需要,才使人依賴某個能投射他內部意象的人。我們經常會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愛上某個人,其實,因為內部意象的投射,正是我們找不到原因的原因:我們愛上某個人的原因。 而人類的自然狀態本來就包括了異性和個體之間的依賴。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人們並非只能把自己的內部意象投射到異性身上,他同樣能把自己的內部意象投射到某物身上,比如網路------並使這個對象具有性別——比如繪畫。性,可以經過這種意象投射的改變,而使人在這種性的缺乏中仍然讓人處在較健全的程度。而不健全的僅僅是他和異性的關係。並且,事實上任何東西都可以是有性別的,在人們的投射中,象徵中。所以,和異性關係的缺乏並不像榮格所說的那樣,使人變成同性戀者。但是,的確容易使人更容易和同性相處而非與異性相處,並且,所依賴的,對之有感情的也很容易是同性,這是需要人們警惕的。同時,假如我們不把性當作甄別同性戀的尺度,而是把依賴當作甄別同性戀的尺度的話,那麼,不幸就被榮格言中了。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弗洛伊德:偉人還是神棍?
※揭開迷霧7——解體的心理原因
※無盡的恨
※影響人格解體的文化因素
※為什麼心理學普遍認為錯誤的弗洛伊德的理論,仍然被運用在文學批評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