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洛的高峰體驗理論述評
馬斯洛的高峰體驗理論述評
陶宏斌
摘要本文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對馬斯洛的高峰體驗理論作了較為全面系統的述評,說明了何謂「高峰體驗」,評析了馬斯洛關於高峰體驗中的「真實自我」和「存在認知」的思想觀點,評介了高峰體驗的形成及其特點,評價了高峰體驗理論的價值,等等。全篇在肯定馬斯洛高峰體驗理論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的同時,也指出了它的不足乃至錯誤之處。
馬斯洛的自我實現心理學包括三個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層次論、自我實現論及高峰體驗論。需要層次論是基礎,自我實現論是核心,高峰體驗論則是其中最具特色的內容。
一、何謂高峰體驗
馬斯洛的高峰體驗論從多個側面對高峰體驗現象進行了詳細、生動的描述,所以我們對這一現象能有個大致的了解。但是,由於他對這種現象只是描述而未加確切的界說,加之其描述又未能保持前後一致,因此其筆下的高峰體驗便似乎有點捉摸不定。如以下一段描述:「這種體驗可能是瞬間產生的壓倒一切的敬畏情緒,也可能是轉眼即逝的極度強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痴、歡樂至極的感覺……最重要的一點也許是,他們都聲稱在這類體驗中感到自己窺見了終極真理,事物的本質和生活的奧秘。」[(1)]這段描述從內容來看,涉及到了情感體驗以及他稱之為「存在認知」的認識活動,似乎高峰體驗就包括這兩種成份。從形式來看,好像高峰體驗只是一種情感體驗,至於存在認知則是高峰體驗的伴隨物。一種描述,由於確切性不夠,便使人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理解。的確,這種歧解存在於研究馬斯洛高峰體驗論的中外學者之中。
一些學者認為,馬斯洛的高峰體驗指的是人在高峰時刻的情緒體驗。「創造自由或自我實現則給人以最高喜悅,這種感覺他(馬斯洛)稱之為『高峰體驗』。」[(2)]另一些學者的理解則寬一些。《第三思潮》的作者弗蘭克·戈布爾認為,高峰體驗指的是「處於最佳狀態的時刻」。[(3)]這兩種意見中哪一種是馬斯洛的原意呢?這個問題沒有答案,因為在他的真實思想中本就存在兩種高峰體驗。在一些論述中,他視高峰體驗為情感體驗的一種。這一思想可從三個方面看出。首先,從他研究高峰體驗的起因來看,他之所以關注這一現象,是由於他所研究的自我實現者都報告他們有過強烈的、奇特的、完美的情緒體驗。其次,從他引用的類似高峰體驗的概念來看,他認為高峰體驗類似於弗洛依德所說的「海洋感情」,也類似於詹姆士所指的「神秘體驗」。所謂「神秘體驗」就是「有時變得氣勢磅礴、渾渾沌沌、漫無邊際」的「強烈的感情」。[(4)]最後,還可從馬斯洛提供的高峰體驗的例子來看,在例子中他使用「不可遏制的愛」、「強烈的興奮和幸福」[(5)]等詞語來表示高峰體驗。在另一些論述中,他將高峰體驗的外延擴大了。他曾直接說:「在這種神秘體驗中,都有視野無垠的感覺。」[(6)]甚至他還以「高峰體驗中的存在認知」[(7)]作為文章的標題,並花相當大的篇幅描述這種認知。這裡的高峰體驗不單指某種情感體驗,它還含有認知成份。既然如此,我們只能這樣理解它,即高峰體驗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高峰體驗指的是高峰時刻的情緒體驗。由於情緒體驗和存在認知的複合狀態只能稱作是心理活動狀態,因此廣義的高峰體驗就是這兩種成份構成的心理活動狀態。
馬斯洛關於高峰體驗的描述詳細而又精彩。但是,倘若認真分析他的廣義的高峰體驗概念,就不難發現其不足。體驗就是情緒體驗,因此高峰體驗只能是情緒體驗的下位概念,它絕對不可能是後者的上位概念。如果再聯繫他在兩種意義上使用高峰體驗而不加任何界說,我們便不能不說他對高峰體驗理解比較混亂。
二、高峰體驗中的「真實自我」
高峰體驗是馬斯洛研究工作的焦點。這是因為高峰體驗能帶來真實自我。馬斯洛認為高峰體驗是強烈的認同體驗,「處於高峰體驗的人具有最高程度的認同,最接近其真實自我,最富有個人特色」。[(8)]高峰體驗能將人帶進「人性發展能夠達到的境界」。[(9)]而這一點正是他刻意尋求的。他極力主張心理學應該關心對個人和社會有意義的問題,應該揭示人類真正的特點和潛力、價值與尊嚴。最初他試圖通過研究自我實現的人以達到這一目的,後來他發現自我實現者不常見,自我實現事件則經常見到,因而認為「再也用不著僅僅去尋找那些在多數時候實現了自我的罕見的研究對象了」。[(10]於是他把注意力轉移到自我實現事件上,而自我實現事件從一定意義上講也就是高峰體驗。
真實自我具有哪些特徵,它與現實的自我有什麼不同?馬斯洛通過高峰體驗的探討,尋找到了這些問題的初步答案。他認為真實自我應該是:自我更加整合、獨特,自我與非我融為一體;行動輕鬆自如,潛能充分發揮;行動更具有自發性、表達性、純真性與創造性;更富有責任心和創造力,更富有主動精神和主體意識;超越需求,面對現實,無須努力,順其自然;熱愛世界,樂於行善;謙卑與高傲並存等等。
馬斯洛關於真實自我的描述,實際上是對人性的揭示。這種描述觸及到了人類心靈最精微、最絕妙之處,將人們帶到了神奇的、令人嘆為觀止的人性最高境界。過去,心理學無論是行為主義學派還是精神分析學派都沒有給人性以足夠的評價,以至於人們對自身的發展前景感到悲觀。而馬斯洛從人道主義立場出發,以一種樂觀主義態度向人們展示了人性中近乎完美的一面,如自我更加獨特、達到「天人」合一;更富有責任心和創造性;超越需求,樂於行善;充分發揮潛能等等。這從根本上改變了人的形象,對於提高人類自信心,激勵人們發展自我的積極面,正視生活、面向未來,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他在這個問題上的基本觀點是非科學的。表現在:第一,他認為人在高峰體驗中接近真實自我。這就意味著自我是人自身早已內在規定了的,不存在著在社會歷史條件影響下所經歷的矛盾鬥爭的形成過程。第二,在他看來,真實自我超越時代限制,似乎任何時代的真實自我或人性都是一樣完美,它永遠不變,不能超越,不存在著揚棄和辯證發展的過程。第三,在他眼裡,真實自我超越社會、階級和文化限制,整個人類的真實自我是同一的、完美的,不存在任何社會性、階級性和文化差異性。這些基本觀點的錯誤,歸結到一點便是過分強調人的基於先天潛能的內在價值,忽視了時代條件和社會環境對人性及自我的制約與影響。
三、高峰體驗中的「存在認知」
在研究高峰體驗的過程中,馬斯洛接觸到了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這種認識活動與由個人匱乏需要組織起來的認知形成了對比,他稱之為存在認知。存在認知是「目的的認知」,是終極性認知,是一種超越。它的特點是:第一,它超越自我,它的體驗或對象傾向於被看作是超然獨立於任何關係;第二,它不僅超越時空,而且是擺脫了任何文化、歷史框架和外部制約的絕對認知;第三,存在認知是一種結構化整合認知;第四,存在認知是被動性、開放性、創造性認知;第五,它是具體性與抽象性相結合的認知;第六,它能全面地、充分地、真實地、不斷豐富地感知對象,把握事物的本質;第七,它是「上帝的」終極的目的性認知;第八,存在認知是在認知對象中對主體自我的真正佔有。
馬斯洛已經描述了有別於一般認識過程的超常認識活動,提出了能達到最終頓悟、盡善盡美的涅pán@①狀態和真正的終極真理的認識論。應該說,他的這一理論包含著不少富有啟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的反映論是能動的反映論,因此心理學應研究認識活動中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問題。在人類的認識活動中,主體的主觀能動作用有多大,表現在哪裡,認知主體的認知機制和方法結構是怎樣的,如何發揮認知主體在認識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等等,這些問題是我國認知心理學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馬斯洛關於認識主體能進入存在認知狀態,全面、充分、真實、豐富地感知對象,把握本質的觀點;關於存在認知是一種結構化整體認知,是具體與抽象相結合的認知的觀點,以及只要進入高峰體驗狀態,超越自我、環境、歷史、文化,就可以出現存在認知的觀點,對我們正確認識這些問題無疑是有益的。
馬斯洛分析了普通認知中對象的關係、主體的主觀因素、認知活動的環境的消極作用。這種分析有合理的一面。問題在於,他誇大了這些因素的消極作用而忽視了其積極意義,以至於認為高於普通認知的存在認知超然獨立於對象的任何關係之外,主體的情感、意志、動機、個性特徵、知識經驗不再在其中發揮作用。這種認知擺脫了歷史和文化的制約,即使相當基本的認知操作如比較、判斷、評介等,在這種認知中也不復存在。這樣的認知至少在目前是超出了人類的理解範圍的。
四、高峰體驗的形成及特點
在高峰體驗的形成的問題上,馬斯洛所持的基本觀點是:高峰體驗來源於生活。此前,他總把自己感到的那點少得可憐的神秘體驗歸結為宗教迷信,後來則認為這類體驗大多與宗教無關,它們都來自愛情,來自審美感受,來自創造衝動和創造激情,來自意義重大的頓悟與發現……來自女性的自然分娩和對孩子的慈愛……來自於某種體育活動,甚至可能產生於非常平凡低下的生活天地里。不過,不是生活的任何情形都可以產生這種體驗,只是在人們處在臻於完美、實現希望、達到滿足、諸事順心之類的完滿狀態時,它才可能出現。
基於這一認識,他進一步分析了影響這種體驗形成的因素。他認為,1、導致高峰體驗產生的根源很多;2、意志不能導致高峰體驗的產生,它的產生是自然的,人不能強迫、控制或支配它;3、經驗是高峰體驗產生的重要因素,我們可以根據以往的經驗使這種感受可能產生,或者不那麼可能產生;4、較好的人和處於較好環境的人更容易產生高峰體驗;5、沒有任何一種途徑能確保這種體驗產生。
他還認為,高峰體驗是一種獨特的體驗,具有如下特點:1、產生的突然性。高峰體驗都是以毫無預料,突如其來的方式產生的,是喜出望外,人們無法預計他們會在什麼時候出現。2、程度的深刻性、強烈性。這種體驗壓倒一切,令人欣喜若狂,如醉如痴,歡樂至極。3、感受的完美性。產生這種體驗的人像突然步入了天堂,實現了奇蹟,達到了盡善盡美。4、存在的普遍性。它比人們預料的要普遍得多,不僅在健康人中產生,而且在一般常人甚或在心理病態者身上也可出現,幾乎每一個人都有這種體驗。5、結構的同一性。這種體驗產生的刺激因素各不相同,但主觀體驗卻彼此相似。6、保持的短時性。所有的高峰體驗轉瞬即逝,而非永存不變,雖然其影響和作用可能長期存在,但是體驗出現的一剎那卻是短暫的。
馬斯洛在上述兩個問題上的一些基本思想,有助於我們更清楚地把握高峰體驗。不過,他的這些思想多是些直覺判斷。如他認為沒有任何一種途徑可以確保高峰體驗的產生,而這是什麼緣故,他卻沒有交待。由此可見,他對這些問題的認識還只停留在感性水平上。
五、高峰體驗的價值
馬斯洛的高峰體驗理論涉及到了高峰體驗與自我實現及自我實現者的關係。他認為,高峰體驗是自我實現者的重要特徵,自我實現者能更多地產生高峰體驗;自我實現時刻在一定意義上講就是高峰體驗,高峰體驗是自我實現的重要途徑。馬斯洛特別重視高峰體驗對自我實現的重要意義。首先,他認為高峰體驗是自我實現的暫時片刻。他說:「任何一個人在任何一種高峰體驗中都暫時具有我在自我實現者身上發現的許多特徵。這就是說,此刻他們成了自我實現者。」[(11)]「在這些高峰時刻,他更真實地成為他自己,更完全地實現了他的潛能,更接近於他存在的核心,更充分地具有人性。」[(12)]其次,他認為自我實現不是一種終止狀態,而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趨向自我實現必須經歷無數自我實現片刻。換言之,不斷的高峰體驗能使人達到更豐滿的自我實現。馬斯洛的這一思想豐富了個性的心理活動依存性這一心理學的基本原理。
馬斯洛在研究自我實現者時發現,研究對象普遍認為高峰體驗有許多後效。他自己也相信這一點。這些後效主要反映在三個方面:第一,高峰體驗可以而且的確具有有益的治療效果--能消除神經病癥狀,有些神秘的或如海洋一樣廣闊無邊的體驗是如此深刻,以至於永遠消除了精神病癥狀。第二,高峰體驗可以改變一個人對世界、對人生、對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第三,高峰體驗可以把一個人解放出來,使其具有更大的創造性、自發性、表達力和獨特性。
高峰體驗對人的身心、態度、個性乃至人的自我實現確實有較大的積極作用,馬斯洛對這一問題的探討提高了我們對其價值的認識,但是個性完善、心理健康受許多因素制約,既有類似高峰體驗的主觀因素,又有與高峰體驗有著密切聯繫的客觀因素。即使情感因素也有積極與消極之分。積極的情緒體驗對於個性完善和心理健康在某種意義上不可缺少。如果孤立而非系統地看待高峰體驗,看不到其它因素的作用以及這些因素與高峰體驗的相互關係,就不免誇大其價值。馬斯洛正是犯了這樣的錯誤。
六、高峰體驗研究的方法論
我們已經涉獵了高峰體驗論的基本內容,從馬斯洛的有關思想中,我們既已見其獨到之處,也已看到它存在著的嚴重不足。這種良莠並存狀況與他的方法論是分不開的。
馬斯洛關於高峰體驗研究的方法論包括三個層面。最高層面是其哲學指導思想。他認為高峰體驗並非迷信,它來源於生活,是普遍存在的;在他看來,高峰體驗可以被誘導、談論、描述、交流,我們完全可能對這類體驗進行科學的研究。而且他認為,只有在人本主義指導下才能對高峰體驗進行正確的研究。他的所謂人本主義指導思想主要來源於存在主義和現象學,也吸收了我國道家的一些觀點。他從現象學中吸收了對意識經驗進行整體的自然描述的觀點;從存在主義那裡繼承了重視獨特的個人和尊嚴,強調個人的自由選擇、創造與責任的思想;從中國道家則引進了「無為之治」和「任其自然」的觀點,這些思想構成了他的哲學方法論。
從人本主義哲學方法論出發,他提出了研究高峰體驗的整體分析原則。這是其方法論的第二個層面。他的整體分析原則包括兩個重要方面。其一,他認為研究高峰體驗要使用整體論方法。他說:「下面我們用整體論的方法描述認同,而不是把它分割成相互排斥、彼此孤立的成份,就像將一個東西放入手掌,從不同的側面注視它……我們討論的每一個『側面』都可以看作是對任何一個其它『側面』的部分解釋。」[(13)]這段話生動地說明了他的整體論方法。其二,他認為高峰體驗的研究也可使用分析的方法,但這種分析是整體性分析,與還原論或還原論分析法截然不同。這種整體分析要求研究高峰體驗時,首先對它有初步的了解,然後再研究其組成部分。分析主要是把高峰體驗分析為更小的整體,這種分析是「包含在內」而不是「分離出來」。在介紹認同體驗的研究方法時他說:「下面列舉的『彼此分離』的特性,實際上並非分離,它們是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彼此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替地訴說同樣的事情,在一種隱喻的內含中顯示同樣的意義。」[(14)]
馬斯洛根據其哲學方法論和研究原則制定了一套具體的研究方法,例如個案法、臨床法、談話法、歷史法、問卷調查法等。這些方法構成了其第三層次的方法論。
由此可見,馬斯洛研究高峰體驗的方法論比較系統。在這個方法論中,他針對弗洛依德主義者和行為主義者只看到人和動物界的連續性,忽視或否認人的特質的偏向,強調重視人的價值和尊嚴、自由創造與責任;針對心理學中盛行的實驗主義,冒著陷入神秘的危險,提倡能使高峰體驗納入心理學研究領域的現象描述方法;針對心理學照搬自然科學所用的靜態的原子論分析方法,相對地提出了整體分析的研究原則。這些無疑是心理學方法論的一大進步。但是,他的方法論的不足也是很明顯的:首先,他脫離現實的社會關係和社會生活實踐而片面強調人的尊嚴和價值,片面強調人性的自然特性、穩定特性、同一特性,顯然帶有唯心主義的性質。因此,他所描述的「真實自我」只能是「心理學上的烏托邦」。其次,他將人的心理生活看作一個整體,然而在人與社會的關係上卻沒有用整體的眼光去考察,可見其整體分析原則未能貫徹到底。再次,描述是高峰體驗研究的重要策略,但是他對存在認知、真實自我的特徵的描述分別達到近20個之多,這表明僅僅描述是難以把握這一特殊的複雜的體驗的。
摘自《黃岡師專學報》 199501
推薦閱讀:
※天才道 · 雜談論述篇 | 輕靈平穩似流水
※論述二十四山的立向與兼向的重要性
※《滴天髓》實例評析:寅巳申三刑的論述,一對一錯
※《窮通寶鑒》十天干調和之經典論述----三
※不孕不育症綜合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