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專業怎麼選,才能不後悔?

從6歲上小學算起,到高考鐵窗苦讀十餘年,多少沉冤一朝雪,你得了多少分?操勞「大半輩子」,手裡的「積分」能落哪兒的戶?十二年老工齡一買斷,換來的「錢」能買幾環的房?

不是我這個過來人嚇唬小孩,不要以為高考完了就萬事大吉,真正決定命運的時刻才剛剛到來:怎麼選專業?或者對我們當中大多數人來說:如何用手中有限的分數換取最好的學校、最有前景的專業、最想要的未來?

歡迎來到成人世界: )

選專業,我不由自主就聽了我媽的

也許你自認為是個很有主見的人,但心理學家提醒我們,很多因素都在影響你的選擇,對我們亞洲小朋友來說,親戚朋友就是其中之一。

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席娜·伊加爾(Sheena Iyengar)教授是研究選擇的專家,她和她的團隊化繁為簡,在眾多影響選擇的因素中抽離出了最重要的因素,其中有一個有趣的因素是文化背景。

他們做了這麼一項實驗。

伊加爾教授曾邀請白人小朋友(從小生活在更崇尚個人自由的環境)和亞裔小朋友(從小生活在更注重人際關係的環境)來實驗室做造句題。這些小朋友被分為三組,第一組小朋友可以自己選詞造句,第二組小朋友必須按照研究者選定的詞造句;而在第三組,研究者跟小朋友撒了一個小小的謊,告訴他們必須按照母親選定的詞造句,而事實上,這些詞也是研究者選出來的。

伊加爾教授有一個Ted演講即名為「選擇的藝術」。圖片來源:ted.com

結果很有趣:白人小朋友和亞裔小朋友在自己做選擇的時候,表現得水平相當,都不錯;在完成「母親指定」的任務時,亞裔小朋友表現得尤其好,白人小朋友表現得尤其差;而在完成實驗者指定的任務時,無論是白人小朋友還是亞裔小朋友,都表現得很爛。

更有趣的是,當小朋友認為選擇是由母親或者同班同學做出的,亞裔小朋友不光成績最好,完成任務的意願也尤其高;而白人小朋友在成績很低的同時,完成任務的意願也出乎意料的低。

從這個研究里,不難看出,當個人更加關注人際關係時,選擇似乎更容易受到親人和朋友的影響。這跟生活在集體文化下的我們的日常經驗還是頗為類似的,估計有不少人做選擇時都會有意無意地參考親朋好友的意見,尤其是針對重大選擇,如果得到了親人和朋友的支持,我們也更有意願去做。

全國top50隨便挑,可把我愁壞了

分數高,選擇多,全國名校隨便去,但是到底選哪一個呢?學霸的憂愁也是愁。畢竟,選項多少和幸福與否並不成正比。

早在2000年,伊加爾和列波爾就已經採用實驗法探討了選項數量對選擇過程的影響。第一個實驗中,他們在超市門口擺了果醬攤,邀請路過的人品嘗不同品種的果醬。在實驗過程中,他們不辭辛勞地每過一個小時就換一下果醬攤的擺設,有時桌子上會擺6種果醬,有時果醬多達24種。他們後來統計了不同擺設情況下,品嘗果醬的路人的購買情況,結果發現,只有6種果醬可選的人,更有可能買果醬。

「挑花了眼」可能並不會讓人獲得更好的體驗。圖片來源:pixabay

第二個實驗中,兩位教授給不同班級的學生布置了命題作文。A班的學生需要從6個題目中選一個題目來寫;B班的學生就慘了點,需要從30個題目中選出自己的題目。結果,到deadline的時候,B班有更多學生沒有及時上交論文,上交的論文質量也比不上A班。

可以看到,當選項太多的時候,選擇反而變成了一種負擔,研究者將這種現象稱為「過度選擇」。當過多相似的選項出現時,人們必須小心謹慎地對每個選項進行權衡,這時不光不會有「坐擁三千佳麗」的「幸福感」,還會感到壓力、混亂和不滿,也更有可能後悔。所謂「過猶不及」「花多亂眼」,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3]。

掌握命運很焦慮,但你也不要放棄

放棄選擇,聽從命運安排會好一些嗎?你可能會說這個小孩是不是有毛病,但當年多少人的專業就是放棄型的啊。

而這將會讓你非常後悔。即使在面臨最痛苦的選擇時,也是如此。

伊加爾教授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美國和法國的法律制度都要求,對於先天性腦死亡的嬰兒,成年人可以選擇是否斷掉維持嬰兒生命體征的裝置。只是,法國的決定是由專業醫師做出的,而美國的家長則可以自行決定。

幾年以後,法國的家長普遍表示:這個孩子的到來讓他們有了不一樣的體驗,讓他們收穫很多;而美國的家長則更有可能體會到悔恨和痛苦,他們會不斷地問自己,如果做了另外的選擇,現在會發生什麼?然而,當採訪人問美國的家長,他們是不是願意放棄這個選擇權時,美國家長給出的答案是:不!

或許,不後悔的選擇並不存在,但選了總比沒選要好。圖片來源:123rf.com.cn 正版圖片庫


推薦閱讀:

有這4點的夫妻不要離婚, 後悔就晚了
這四種女人一定不要娶,否則你會後悔一輩子!
經期做這9件事後悔一輩子
前任攻略3:那些後悔錯過的人
「醫生,我怕痛幫我剖吧!」誰知她後悔了一年多

TAG:大學 | 大學專業 | 後悔 | 怎麼 | 才能 | 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