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八大山人《個山小像》之「圓中一點」考釋

一、

研究八大山人的重要文獻之一,是1955年於奉新縣羅塘村奉賢寺發現的《個山小像》。《個山小像》是八大在49歲時(康熙十三年,1674年),其好友黃安平為其所作的一副畫像。之所以有很高的文獻價值,是因為除了畫本身之外,還有八大及諸位友人在畫上的題跋。顯然這些題跋是探索八大思想、師承、生平及經歷的重要材料。

學者們對這些題跋早有研究,其內容也早被解釋的比較清楚,八大的研究因此有突破性進展。但是,八大好友蔡受的那則題跋,則比較特殊,其中一些部分至今未能有一個合理的解釋。

題跋內容如下:

「*,⊙。咦,個有個,而立於一二三四x之間也;個無個,而超出於x四三二一之外也。個山,個山,形上形下,圜中一點。減余居士蔡受以供,個師已而為世人說法如是。」

奇怪的題跋

第一個「*」,是「金木水火土」五個字按照五行方位所組合的一個字,顯然和下文的「一二三四x」相對應;「一二三四x」中的「x」其實就是「五」字的異體寫法。

「形上形下」,指的是上文所提及的「五行」,「形」和「行」二者相通。形上形下,其實就是上文提及的「五行間」、「五行外」的意思。

「個有個」、「個無個」,是用「個山」的名字進行雙關引申。含義大致為——個(這裡)有個(人),立於五行之間;同時,個(這裡)又沒有個(人),而超出五行之外。這是以佛教立場,從現象和本質層面,來表達佛學哲理:個體生命從現象上而言,是在五行(世界)之中的,但是生命的本質是空性的,是沒有一個「人」或者「我」在五行中,所以是超越五行界限的。

在這裡,蔡受是雜用中國五行概念和哲學理論,來表達佛學觀點的。這種表達方式在中國古代知識分子中非常常見。他們往往把「空」和「無」等同起來,所以會有似是而非的說法。但是大體上,還是能了解他想表達的意思的。

所以,蔡受題跋中的這些內容,還是比較清晰的,也沒有太多異議。

二、

但是「⊙」和「圓中一點」,理解起來就比較吃力了。看現在的一些解釋,比較多的是想當然的理解,要麼毫無根據的臆測,要麼過分引申和發揮。

比如這種解釋:

它不是無謂的文字組合,在篆文中「個山」正好被寫成「圜中一點」。圜,是圜道的,是大道的形而下呈現。道本無形無狀,無大無小,無生無滅。」

篆文中「個山」可以寫做「⊙」?目前好像沒有這方面的佐證;

還有解釋:

「圜中一點」乃太極一氣,為三教聖人之心法,儒曰執中,道曰守中,釋曰虛中。其形象不偏不倚,無前無後,無背無面,無頭無尾,非有非無,非色非空,虛圓不測,無象而能主宰萬象,無形而能造化有形,生天生地生人物。欲人若能執守其「圜中一點」,能達至成真人、高人、聖人、神仙也。

甚至進一步解釋為:

八大山人把《易》的五行生剋制化,以太極一氣含兩儀化三重會體生四象的理數,叫減余居士蔡受題跋在《個山小像》畫上,清楚地表明「個山」欲心求道,並已安身立命於道的現實,同時也清楚地表明八大山人慾執守其「圜中一點」,達至成真人、高人、聖人、神仙,等待時機到來,橫空出世而光復大明。

則是明顯發揮過頭了。

「⊙」,這是一個很簡單基礎的符號。按照符號學原理,越是基礎性的符號,可指代和表示的範圍就越廣。符號越高級,所指代的對象就越精確。比如「道」、陰陽等,都是基礎符號,所以任何終極一點的東西都可以統攝在其內。

那麼,在傳統文化語境中,可以用「圓中一點」這個基礎符號的表達意象非常多。比如無極(圓)和初始一氣(點)——這就可以抽象為任何終極概念;道的體(點)、用(圓)——也可以表達終極概念;天地(圓)和個人(點)——可以表現人獨與天地相往來的孤寂感····等等。

但是如果這樣去毫無限度的解釋,就太過泛泛了。

「⊙」和「圓中一點」,是出現在這段題跋中的。而且後文還說了「個師已而為世人說法如是」,顯然,應該有一定確切含義的。只是這個表達過於隱晦,我們不好理解罷了。

三、

筆者開始也很迷惘,但是看到這段題跋的旁邊,有八大自己的題跋「生在曹洞臨濟有」,忽然就明白了「⊙」的確切含義。

這應該和八大的禪學淵源有關。

八大從弘敏禪師參禪並得法,這已經是公認的觀點。而弘敏禪師呢?據《五燈全書》記載,穎學弘敏禪師,生於1606(明萬曆丙午年)正月二十四日,俗姓陳、字穎學、法名弘敏、號耕庵老人,江西省宜豐縣人,於廣豐縣博山能仁寺雪關智誾禪師座下參禪,從「船沒子蹤跡處話」而悟道。示寂於清康熙壬子(1672)冬十一月三十日,享年六十六歲,僧臘四十二年。

穎學弘敏禪師的師父,是雪關智誾禪師。智誾禪師比較有名了,他是曹洞宗三十五代法嗣弟子。

也就是說,八大山人的禪學淵源,是曹洞宗思想。

說到這裡,可能熟悉禪宗思想的朋友就已經猜到了。「⊙」正是曹洞宗核心法義——《五位君臣頌》的內容。

《五位君臣頌》,為曹洞宗開山祖師洞山良價禪師所作,目的是表達其教理宗義。「五位君臣」非常有名,人們提及曹洞宗,一定會想到其獨自面貌的禪法思想。

《五位君臣頌》原文如下:

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識,隱隱猶懷舊日嫌;

偏中正,失曉老婆逢古鏡。分明覿面別無真,休更迷頭猶認影;

正中來,無中有路隔塵埃。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

兼中至,兩刃交鋒不須避。好手猶如火里蓮,宛然自有衝天志;

兼中到,不落有無誰敢和。人人盡欲出常流,摺合還歸炭里坐 。

個山小像

四、

禪宗主旨,就是不立文字,打破一切有可能阻礙體悟空性、獲得開悟的障礙。所以表達禪宗思想的 偈子,也充滿了大量比喻、隱語。同樣的,這首《五位君臣頌》也不太好理解。最淺顯的理解,《五位君臣》就是用「君」和「臣」的對立關係,比喻佛教觀念中「色界」和「法界」、「現象」和「本質」的關係,也有匡正學僧在修持當中,偏於「有」或者「空」、偏於「頓」或者「漸」的意味。

深入分析曹洞宗門大義,不是本文的任務。我們有一些基本了解就可以了。

這並不妨礙我們從《五位君臣頌》中考辯《個山小像》中「⊙」的淵源的問題。

曹洞宗的創始人,除了洞山良介禪師之外,還有洞山的徒弟——曹山本寂禪師。為了照顧學人,曹山禪師就對表達自己宗門核心教義的《五位君臣頌》做了解釋。這解釋,不僅有文字,還有圖畫(還配有卦象)!!!

他用黑白五種圓相圖,來分別表示「君臣五位」。其原理是借「黑(●)」表「正」,假「白(○)」示「偏」。

於是洞山良介禪師的君臣五位就對應為:

正中偏——(畫不出來,一個圓圈,裡面黑多白少);

偏中正——(一個圓圈,裡面白多黑少);

正中來——⊙;

兼中至——○;

兼中到——●

《個山小像》中蔡受題跋提到的「⊙」、「圓中一點」,恰恰和曹山本寂禪師,用圖畫表示《五位君臣》的「正中來」,一模一樣。

五、

或許我們會問,僅憑這一點,就能說明「圓中一點」就是「正中來」嗎?

那麼,請我們稍微深入分析一下 「正中來」的含義,答案或許就出來了(本文不過多涉及對曹洞思想的深入,證明作者觀點即可)。

首先,洞山良介禪師《五位君臣頌》中,關於「正中來」,其解釋的文字是:

「無中有路隔塵埃。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

當今諱——指當朝所要避諱的;斷舌才——取典隋朝李知章,此人辯才無礙,凡是和他辯論的,都被說的啞口無言,所以稱其為「斷舌才」。

「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這句話,從字面意思來說,就是相比較口無遮攔、辯才無礙來說,不觸犯當今天子的忌諱,才是高明勝利的。

清朝建國後,民間一直有反清復明的活動,打的旗號往往就是明朝宗室後裔。聯想八大山人的特殊身份——明室後裔,活在清朝,被逼出家,縱然你再有才氣,也得時刻警惕不要冒犯到清室的心病。這不正是「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嗎?

當然,禪宗偈子是用比喻來闡發宗門大義的,不能簡單從字面去理解。但是在很多特殊情況下,人們會故意「斷章取義」來隱晦表達情感思想。這也是司空見慣的做法。

蔡受是八大的好朋友,自稱減余居士,想來對曹洞宗的教法也是比較清楚的。也或者是八大撰好文字,請蔡受來寫,都有可能。用「正中來」的圖示「⊙」,來暗指自己「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的尷尬處境,是極有可能的。文人玩這種遊戲,是太正常不過了。

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從曹洞禪法來看,「正中來」這個環節,是極其重要的。世間所有的事物,都是有明顯的二元對立概念。比如剛意識到前、就立刻有了後,有了善就立刻有了惡。所以禪宗要不思善不思惡,打破二元對立、不落兩邊。 「正中偏」和「偏中正」, 「兼中至」、「兼中到」都是明顯有對立,只有「正中來」獨露無對,妙攝挾前後四位。

曹洞宗的元賢禪師曾解釋過,「正中來」是前後四位的樞紐,前二位入此位,後二位出此位,屬於正象至尊之位。

這樣一來,「正中來」不僅恰恰符合「既在五行中、不在五行外的」離言狀態,又似乎能「統攝」其他四位,可代言「五位君臣」。八大恰恰是曹洞宗的得法弟子,當時還被譽為「禪林拔萃之器」。

用「⊙」來形容八大,既呼應上文的「形上形下」,又暗指八大深得曹洞法脈精髓,似乎是非常順理成章了。

六、

這麼一來,蔡受的這段跋文就顯得非常豐富而清晰了。按八大或者蔡受的意思,一個「*」(金木水火土的組合字),和一個「⊙」,兩個符號,就概括了八大山人的特質。後面的文字,其實就是對這兩個符號的解釋。

第一、暗指八大雖然行走世間,卻也難在世間立足——又在五行內,又在五行外;並且要 「不觸當今諱」。總的來暗示其明王室後裔的特殊身份。

第二、形容八大磊落超然,佛法精湛,深得曹洞法髓。生命現象還在世間相續,但是本性寂滅,託身佛門,早就不受五行約束,超越生死輪迴了。

所以,就有了下面的一句話:

「個師已而為世人說法如是。」

這應該是從八大的畫像和題跋的第二重含義,順承而出的——八大往畫中一站,就是不言之教,就已經是「表法」了。

所「表」的法,就是佛家的「二諦」——在世俗諦上,安立一個「我」,仍在五行中受制現實;但是從勝義諦、究竟層面,佛教是不認為有我的,一切都是緣起現象——最終是超越五行的。這個「表法」,就是曹洞教法「五位君臣」。

推薦閱讀:

脂硯齋即石頭記,《紅樓夢》作者是朱明皇室八大山人
為什麼「八大山人」的字和畫都很難學?
八大山人的署名有何玄機?
如何鑒賞八大山人的《魚石圖》?
陳半丁舊藏 八大山人絹本山水條屏

TAG:八大山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