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龍年看龍城(三)濮陽 中華龍鄉
作為「龍的傳人」,在生肖龍年,訪十大龍城,感受龍城文化,激發愛國熱情,這樣的旅途才夠精彩。
2012是農曆壬辰年,生肖龍年。而龍是中國的象徵、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文化的象徵。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澱。作為龍文化的具體體現,在中國有36個叫龍城的地方,我將以此為各位介紹文化底蘊深厚、旅遊資源較為豐富的十大龍城。希望通過我的介紹讓能您了解十大龍城的文化,知曉十大龍城的風景。
三、濮陽中華龍鄉
濮陽概況
濮陽市位於中國河南省的東北部,黃河下游北岸,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東北部與山東省的聊城毗鄰,東、南部與山東省濟寧、菏澤隔河相望,西南部與河南省的新鄉市相倚,北部與河北省的邯鄲市相連。東西長125千米,南北寬100千米;城市建成區面積49.5平方千米,總面積4266平方千米。2009年,濮陽市總人口為365.17萬人。
濮陽資源豐富,主要有石油、天然氣、煤、鹽等,其中石油儲量10多億噸,天然氣儲量2000多億立方米。濮陽是中原油田所在地,是國家和河南省重點建設的石化基地之一。濮陽的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1.4%,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4.6平方米。1995年以來,先後榮獲了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良好範例獎、國際花園城市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被譽為「人居佳境」、「中原綠洲」。
濮陽古稱帝丘,據傳五帝之一的顓頊曾以此為都,故有帝都之譽。濮陽之名始於戰國時期,因位於濮水(黃河與濟水的支流,後因黃河泛濫淤沒)之陽而得名,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1986年,境內出土的石磨盤、石磨棒、三足陶等裴李崗文化典型器物證明,七、八千年前這裡已有人類活動。1987年,在濮陽西水坡發掘出三組蚌砌龍、虎圖墓葬。據測定,其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蚌殼龍被考古界公認為「中華第一龍」。專家據此遺址推斷,6000年前濮陽地區已率先進入父系氏族社會,並成為中華民族龍文化的發源聖地。
龍城得名
西水坡位於濮陽縣城老城牆的北側,這兒原是濮陽老城內的一塊低洼地帶,在這樣的地方建水庫,文物部門自然是要「跟進」的。1987年4月1日水庫工程動土後,挖土機在前面轟鳴,文物部門的人員就緊跟在後面尋找「寶貝」,看到什麼磚頭瓦塊碎瓶爛罐的,就叫挖土機停下,然後在這兒插個從附近柳樹上砍下來的小棍兒,把其列為挖土機的禁區。後來,整個工地都插滿了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柳棍,一算有5萬多平方米,挖土機簡直就寸土難挖了。
而考古學家就是從這5萬平米的工地上發掘了仰韶時期的「西水坡遺址」,第一組蚌圖即B1發現於T137仰韶文化第四層下,打破第五層和生土,由北向南:B1是龍虎和人骨架相組合,在人骨架腳邊正北有用兩根人脛骨和蚌殼擺成的勺形圖案;B2是由下而上為虎、龍、鹿(暫名)相錯並重疊而組成,虎和鹿頭向北而龍頭向南;B3是北虎南龍,背相對,虎頭向西而龍頭向東,龍背騎一人;B4位於B3西南邊,蚌砌動物的頭、腹部以下被晚期坑所打破,僅殘留脊和尖尾巴,其形象已無法辨認,尾巴的東邊,用蚌殼貼砌一圓圈,似日似月。
這組蚌圖就是著名的「中華第一龍」,它是仰韶時期墓葬的隨葬品,與之同時出土的,還有虎。龍和虎都是用蚌殼擺塑而成的,其墓的主人則是一具1.79米的、躺在龍虎之間的森森白骨。更撲朔迷離的是黃帝「乘龍升天」這一中國最古老的傳說,被在該墓葬所出土的「乘龍升天」蚌殼擺塑所證實——「乘龍升天」是傳說,卻系歷史的真實反映。
在「中華第一龍」之前,中國天文學中傳統的「四象」(東蒼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只被著名考古學家夏鼐推到公元前八世紀,也就是說它只有2800年的歷史。「中國是一個農業高度發達的國家,沒有天文學的強大支撐是不可想像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馮時說,「濮陽仰韶時期墓葬的龍虎蚌塑圖被證實為天文圖後,不僅把中國天文學的"四象』傳統在夏鼐的基礎上又前推了3700年,而且還讓那些堅持中國「四象」來自西方的人啞口無言。濮陽天文圖不但是中國最早的天文圖,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圖。
西水坡蚌砌「中華第一龍」出土後,立即轟動了海內外,並引發了對龍文化的探討。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宋兆鱗先生認為:「龍的形象在中國史前時代是多源的,但是,以西水坡的蚌龍為最古老,可以稱為"中華第一龍』。從這一點可以證明,黃河流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搖籃。所以說龍的主要故鄉在黃河流域,在濮陽。」
北京大學考古系鄒衡先生也對這一點作了肯定:「中夏文明,淵源有自,龍虎俱在、鐵證如山。」尤其重要的是,與我國其他地方發現的龍跡相比,西水坡蚌龍是作為陪葬品的形式出現於墓葬中,並且和虎相伴出,這就提示學者們:蚌龍不僅是名副其實的龍,而且在仰韶時代就和先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聯,在先民的精神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濮陽旅遊
濮陽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濮陽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為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不少詩篇都描繪了「桑間濮上」的繁榮景象。這裡民風淳樸,人傑地靈,歷史上曾出現過許多傑出人物,如造字聖人倉頡、軍事家吳起、政治家商鞅、思想家呂不韋、天文學家僧一行等。濮陽是著名的中原古戰場,歷史上曾發生了許多重大事件和著名戰役。
戚城遺址
戚城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上的部分為周長1520米的古城殘垣,佔地面積1440平方米,地下則保存著自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到漢代等不同時期歷史遺存。戚城遺址是濮陽悠久歷史的重要見證。戚城文物景區總佔地面積760畝,自1991年3月起,歷時5年建成,其中有紀念景點5處,文物及遺址展示3處。
戚城又稱「孔悝城」,是春秋時衛國的重要城邑。向北隔黃河與晉國相望,南與魯接壤,西與鄭毗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正是由於這一點,使它成為諸侯爭奪的一個戰略目標。同時,戚城又是衛國孫氏家族的采邑,孫氏家族權傾朝野,其立場的向背直接影響到衛國的政局和諸侯勢力的均衡,所以,史書記載,許多歷史事件與戚城有關,孔子的弟子子路就是在與戚城有關的政治事變中遇難。
中原綠色莊園
中原綠色莊園,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國三八綠色優質工程,河南省十大旅遊熱點景區。景區位於濮陽城區西部,總面積72.46公頃,是一處集生態保護、觀賞遊樂、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綜合性林業公園。作為濮陽最大的旅遊景區,中原綠色莊園以清新、質樸、野趣的田園風格,成為濮陽市一道最亮麗的風景線。
中原綠色莊園突出「綠色」精品園林景觀,栽植花木40餘萬株,植草坪30萬平方米,開挖水面5萬多平方米,並採用自然風景式造園手法,規划了百果園、百花園、水杉銀杏園、梅園、竹園、玉蘭園、丁香園等十多個專類植物園。中原綠色莊園處處是美景,四季皆如畫:春日芳草如茵,繁花似錦;夏日樹木蔥蘢、波光粼粼;秋日漫山紅葉,果實累累;冬日雪壓青松,踏雪尋梅,暗香浮動。
濮陽揮公陵·舜帝宮景區
位於濮陽縣城東南部,是為紀念張姓始祖揮公所建。據史書記載,揮公為青陽之子,與帝顓頊同為黃帝之嫡孫,因發明弓箭而被賜張姓。濮陽是揮公成長、生活和得姓的地方。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和姓氏文化,當地政府根據廣大民眾意願,捐資籌款,修建了張揮公園。規劃建設成尋根祭祖、休閑娛樂、生態園林為一體的森林公園。張揮公園於1998年開工建設,完成了揮公墓、揮公雕像等項目,栽植的各類樹木20多萬株和與公園相配套的南北主幹道,使揮公陵初具規模。
新建的舜帝宮氣勢宏偉,與揮公陵一呼一應,相得益彰,成為濮陽市又一個旅遊亮點。舜帝生於姚墟(今濮陽縣徐鎮鎮政府西南一華里),遷於負夏(濮陽縣東南),四千多年來,舜帝後裔,子孫繁衍,昌盛不息,宗族中出現了許多國家棟樑,民族精英,為華夏文明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倉頡陵遺址
倉頡、史皇氏,今濮陽市南樂縣吳村人,相傳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仰觀天象、俯察鳥獸蟲魚之跡,總結遠古各部落的刻劃符號首創文字,從而結束了遠古先民結繩紀事的歷史,後人尊之為「造字聖人」。
倉頡陵遺址上建有倉頡陵墓和倉頡廟,還有藏甲樓、故宅井及部分石刻、碑刻。目前主要修復的建築有萬古一人殿、仰聖門、碑亭、朝天門、六書殿、字聖坊、造書台、碑林。
子路墓祠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也叫季路,以擅長政事著稱,曾任衛國蒲大夫、後為衛權臣孔悝的家將,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儒學後人尊其為仲夫子。
公元前480年,子路在宮廷政變中為保衛孔悝而戰死,留下了「君不死,冠不免」的歷史佳話,死後葬於戚城東,即今子路墓祠。子路墓祠的整體布局自北而南有:墓冢、墓碑、石象生、衛國公石坊、望柱,再向南為享殿、兩廊、「高明正大」石坊、山門。
市區周邊景區:玉皇閣、世錦園、濮上園、鴕鳥園、八都坊、中心閣、迴鑾碑等。整編/化春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