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需要一場膳食革命
我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顯示,與膳食密切相關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鐵、維生素A等微量元素缺乏在我國城鄉普遍存在。分析表明,肥胖等導致慢性病的重要因素的發生率還會大幅增加。這將嚴重影響我國居民的健康素質、健康壽命,加重疾病負擔,並影響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為此,人民日報今天發表衛生部副部長王隴德的署名文章,指出中國人迫切需要來一場膳食革命。
⒈問題——部分居民膳食結構不科學
研究表明,我國成人超重率為22.8%,肥胖率為7.1%,估計人數分別為2個億和6000多萬;大城市成人超重率與肥胖率分別高達30.0%和12.3%,兒童肥胖率已達8.1%。
血脂異常患病率為18.6%,估計現患人數為1.6億,中、老年人相近,城鄉差別不大。高血壓患病率為18.8%,農村患病率上升迅速,城鄉差距已不明顯。糖尿病患病率為2.6%,估計現患人數為2000多萬,另有近2000萬人空腹血糖不正常。
缺鐵是導致我國居民貧血的主要原因,平均貧血患病率為15.2%,2歲以內嬰幼兒高達24.2%,即平均4個嬰幼兒中就有一個患貧血。我國3~12歲兒童維生素A缺乏率為9.3%。維生素A缺乏可導致免疫系統損害,兒童多病,使兒童死亡率增高1/3。
以上健康問題的形成,膳食因素在其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居民膳食方面在結構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城市居民的畜肉類及脂肪消費過多,穀類食物消費偏低。二是城鄉居民鈣、鐵、維生素A等微量元素普遍攝入不足。三是城市居民蔬菜的攝入量明顯減少,絕大多數居民仍沒有形成經常進食水果的習慣。在攝入食物的數量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攝入的熱量大大超過身體每日代謝所需的熱量,多餘的熱量被身體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因而超重與肥胖的人數迅速增加。
⒉影響——導致慢性病患者逐年增加
要保持身體健康,需要把握好的一個關鍵因素, 掌握好攝入與消耗的平衡。當前影響我國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一是缺乏鍛煉,二是攝入熱量過多。大量科學研究表明,肥胖是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險因素。而攝入高熱量食物過多又是形成肥胖的基礎因素。因此,攝入熱量過多是以上慢性病的直接成因之一。當今的醫療技術還無法徹底治癒這些慢性病,只能及早控制其危險因素,控制熱量過多攝入是一個重要方面。如糖尿病患者不控制飲食,就不可能滿意地控制血糖水平。這些疾病如不能很好地控制,晚期形成的併發症和傷殘將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另外,慢性病還會對家庭的經濟生活水平和國家的經濟發展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專家估計,我國糖尿病人的年治療費用約為4000元左右;根據慢性病的現治療費用及年均增幅測算,到2010年,我國慢性病的治療費用將高達5880億元。如此巨大的費用負擔將會對宏觀經濟的發展形成沉重的壓力。因此,防控慢性病行動必須儘快啟動。
⒊對策:科學飲食「八字方針」
㈠調整:調整進食順序。近年來,中國人的膳食消費中悄然形成了一種常規,那就是飯後吃水果。飯後吃水果,往往是在吃飽或吃的過飽的基礎上,再添加食物。因此,這部分的熱量幾乎全部被儲存,從而加重了超重和肥胖問題。
從水果本身的成分和身體消化吸收的特性分析,建議成年人最好在每頓飯前吃水果(柿子等不宜在飯前吃的水果除外)。飯前吃水果,有很多好處。首先,水果中的許多成分是水溶性的,飯前吃水果有利於身體必需營養素的吸收。其次,水果是低熱量食物,其平均熱量僅為同等重量麵食的1/4,同等豬肉等肉食的約1/10。先進食低熱量的食物,就比較容易把握總的攝入量。第三,許多水果本身容易被氧化、腐敗,先吃水果可縮短其在胃中的停留時間,降低其氧化腐敗程度,減少可能對身體造成的不利影響。
㈡維持:維持高纖維素攝入、維持食物多樣化。高纖維素的攝入是中國傳統飲食的一個明顯特點。這是一種非常有利於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我們繼續堅持。纖維素來自植物,它不能被消化吸收,因此不含熱量。
但近十年來,我國城市居民膳食中蔬菜的進食量持續下降,穀物的供能比也明顯低於合理水平,這一不良趨勢需要儘快地干預和阻斷。食物多樣化是中國傳統飲食的另一顯著特點,非常符合保持健康的要求。世界衛生組織和糧農組織提出的保持健康膳食因素的第一條就是食物多樣化。一個吸收消化功能正常的人,只要做到了食物多樣化,就絕對不需要膳食增補劑或保健品等的補充。食物是身體必需營養素的最好補充劑。所以中國人的經驗叫「葯補不如食補」。
㈢控制:控制肉類、油脂、鹽的攝入。肉類是高熱量食物,許多人已了解,但油脂類單位重量的熱量更高,絕大多數人不清楚,每100克豬肉所提供的熱量是395千卡,而100克油脂提供的熱量是899千卡,高出一倍還多。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每人每天油脂的攝入量是25克,而全國調查平均人日攝入44克,北京市的居民每人日為83克,遠超過合理的攝入量。許多科學研究已清楚表明,過多的鹽的攝入造成水、鈉在體內的瀦留,是導致高血壓病的最主要的危險因素之一。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每人日均食鹽攝入量為6克(約相當於成人拇指蓋大小的湯勺一平勺),而我國居民的平均日攝入量為12克,超出整整一倍。
㈣增加:增加水果、奶、穀物及薯類食物。大量科學研究表明,經常進食水果可明顯降低患腫瘤等慢性疾病的危險度;水果中含有許多抗氧化成分,可延緩細胞的衰老過程;大量的維生素可維持細胞的正常分化。而中國人,特別是男性同胞普遍認為水果是零食,平時很少吃。要進行膳食成分的科學調整,首先要增加水果的進食量,使水果成為每頓飯必不可少的成分。
牛奶中含有大量的人體所必需的營養素,且極易被身體吸收。發達國家的居民從出生到老年,每天均飲用牛奶,而我國一般只有孩子和老人飲用,絕大多數成年人從不喝牛奶。當前我國居民鈣的攝入量不足,如每天補充300毫升牛奶,則正好補足每日鈣的需要量。因此,中國人每日應補充300毫升牛奶,這應是膳食革命的重要內容。
穀類中植物蛋白、B族維生素、不飽和脂肪酸及纖維素的含量較高。薯類為低脂、高纖維、含有豐富礦物質的食物。而近年來,我國居民膳食中除大米、小麥外的其他穀物和薯類的量明顯減少,這種變化趨勢,對維持身體的健康十分不利,應儘快逆轉。
摘自《揚子晚報》 2005.02.24
推薦閱讀:
※看!醜陋的中國人
※《中國象棋階梯強化訓練手冊》 掛角馬殺法
※呂嘉健:中國需要公共理性嗎
※李河君戰勝馬雲和王健林成為16年來第12位中國首富|李河君|王健林|馬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