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工具手冊(上冊)(八)

書體篇

一、上古書

蒼頡書

傳說中漢字最早的文字。漢·許慎《說文解字·敘》:「蒼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案:目前從實物考知最古的文字是甲骨文,夏代以前不得而詳。世所傳「蒼頡書」者,俱後人偽托,無足徽信。

禹書

傳說中禹所制書體或所書字跡,即『鐘鼎書』或「蜾匾篆」。元·鄭杓《衍極》卷一《至朴篇》劉有定註:「禹命九牧貢金鑄九鼎,象神奸,使民知備,故有象鐘鼎形書,勒銘於天下名山大川。韓文公所謂《岣嶁山碑》,其一也」。今廬山紫霄峰上有禹鑿石系舟之所,磨崖為碑,皆科斗文字,隱隱可見。張懷瓘曰:「向在翰林,見古銅鐘二,高兩尺許,有古文二百餘字,紀夏禹功績,皆紫金鈿,似大篆,神采驚異」。又有《稠戈銘》六字、《鉤帶銘》三十五字,皆鈿紫金為文,讀之不能盡曉,薛尚功諸人皆以為夏禹時書。《法帖》亦有禹書十二字。所舉之例,皆不可靠。

篆 書

甲骨文(卜辭文、契文、殷周古文)

殷、周時刻在龜甲和獸骨(主要是牛胛骨和鹿頭骨)上的文字。全稱「龜甲獸骨文字」,簡稱「甲骨文」,亦稱「龜甲文」、「卜辭」、「貞卜文字」、「契文」、「殷契」,等等。殷、周人崇尚迷信,舉凡祭祀、征伐、疾病、田獵、氣象、出入、年成等無一不卜,以貞凶吉。卜後即在甲骨上刻下卜辭和與占卜有關之事,為研究殷、商寶貴文獻,亦是我國最早的文字實證。甲骨文最初出土於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墟,傳一八九九年為王懿榮、劉鶚等發現,後繼續出土甚多;又在陝西省周原地區、山西洪趙坊堆村發現一批周人的甲骨文。現約有十餘萬片之數,分藏於國內各大博物館和日本、英國哈佛大學等地。現知單字總數約三千五百左右,可辨識一半以上。其造字原則基本上符合「六書」語法亦與後世相差不大,故是一種成熟的文字。常見者系用刀刻,亦有手寫,朱、墨並見。大者字徑半寸,小者細如芝麻,風格清俏,因人而異。近人董作賓曾將甲骨文書體風格分為五期:①磐庚至武丁,以武丁時為多,貞人有「殼」、「賓」、「爭」、「韋」等,大字氣勢磅礴,小字秀麗可愛。②祖庚、祖甲之世,貞人有「出」、「大」、「行」、「兄」、「尹」等,書體工整凝重。③廩辛,康丁之世,書風頹靡草率,常有錯訛,貞人有「荷」、「口」、「旅」、「彭」等。④武乙、文丁之世,常不記貞

人之名,貞文簡略,書風粗獷而倚側多姿,「荷」常有佳作。⑤帝乙、帝辛之世,契文規整嚴肅,一絲不苟,大字峻偉,小字秀瑩。貞人有「黃」、「泳」等,參見董作賓《大龜四版考釋》、《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一九零三年劉鶚編著《鐵雲藏龜》,一九零四年孫詒讓著《契文舉例》,遂開甲骨研究之學。其後重要著作有: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王國維《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郭沫若《卜辭通篡考釋》、商承祚《殷墟文字類編》、中國科學院《甲骨文合集》等等。

篆書

漢字古代書體之一。「篆」,據唐張懷瑾《書斷》卷上:「篆者,傳也,傳其物理,施之無窮」。近人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認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漢代官制,大抵沿襲秦制,內官有佐治之吏日掾屬,外官有諸曹掾史,都是職司文書的下吏。故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掾書,就是官書」。篆書,廣義包括隸書以前的所有書體以及延屬,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國古文、小篆、繆篆、疊篆等等;

狹義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書變體,極為繁伙,如殳書、刻符書等等,統稱『雜體篆』。古人認為篆書為蒼頡所造,如唐韋續《墨藪》卷一《五十六種書》:「黃帝史蒼頡寫鳥跡為文,作篆書」。自不可信。周宣王太史籀著《史籀篇》,漢人名為「大篆」詳『大篆』條。其後列國分治,諸侯力政,文字異形,至秦相李斯乃同一之,漢人稱為『小篆』,『詳小篆』條。篆書字劃圓轉,結構依六書之義,故唐孫過庭謂:「篆尚婉而通」。

推薦閱讀:

[轉載]《中國搖錢古卜講義》總論篇(12)
2017年度中國中央空調市場總結報告正式出爐!
中國古代棋戲
巴菲特中國之行背後的秘密:巴菲特計劃1
中國龍鳳文化之陝西龍鳳剪紙

TAG:中國 | 書法 | 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