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漢文化丨復興與思考
但是,如果現在讓你給文化下定義,該 怎麼說呢?
歷史上不同的人對於文化有著不同的理解,各種定義有一大堆,比如什麼「人類歷史上所創造的......政治經濟……」云云。那我們先從「文」字說起,按照 《說文解字》中解釋,文:「錯畫也,象交文」。
什麼意思呢?交錯的紋理,「文」就是「紋」的意思。甲骨文和金文中的「文」字,就像是用刀子刻的交錯網紋。 可以看出來,漢字是一脈相承的,現今的「文」字相比較甲骨文,上面相交線演化為了一橫。
可以用動物界來形象的解釋「文化」的意思。文化中的「文」通「紋」,紋有什麼用?人原本和動物一樣生活,所以最初的文化一定和動物相關。
動物界的花紋有幾 個用處,之一便是識別同類,一些動物通過花紋來識別同類,花紋相同或相似的就是同胞;其二就是保護的作用,很多動物有保護色,比如一些蛇類,其他動物看到 這樣鮮艷的花紋就不敢接近,正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另外一些花紋是與四周環境相似,使其逃跑的時候便於隱蔽;其三便是用花紋求得配偶,吸引異性,最典型的 例子就是孔雀。
文化中的化是什麼意思?就是教化、改變的意思,如果給文化下一個定義,那就是:除武力或直接物質利益外,能夠改變人的東西。
動物的花紋就是它的文化,就是一種軟實力,用來來識別或團結同類、嚇走外敵以及求得配偶,這種方式不是經濟誘惑或直接動武。人與動物不同,動物的文化/紋化多是與生俱來的,而人的文化往往是自己創造和學習來的。
文化有多麼重要呢?現在國際之間經常講軟實力嘛,就是通過文化滲透來減緩對立國的敵對意識,甚至瓦解對方。(如果綠教也算文化,大概是擴張性最強的)
人類是分為不同的競爭團體的,國家、民族、政黨、家族、宗族等 都是如此;但任何一個稍微有點分量的團體,單單靠錢和武力就是不行的,也是不穩定的,若想要安定人心,那一定也要靠文化。
就算是黑社會也不是單單用錢和暴 力來維持的,越是厲害的黑社會,就越重視文化的作用。我舉個例子,比如上海青幫,也講「尊師重道」,裡面有嚴格的入會程序和拜師禮儀。
漢這個民族,之所以能夠屹立幾千年而不滅,和自身所擁有的文化息息相關。歷史上北方游牧/漁獵眾民族經常解體,然後組成新民族,然後再解體;這和他們缺乏 深厚的文化基礎有關。(當然我強調一點,文化是為人服務,空有文化,而人種滅絕是毫無意義,可以參考現代埃及)
雖說游牧/漁獵民族往往可以強盛一時,比如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和滿洲,但是往往走了下坡路後就一蹶不振。
有一個現象,那就是,不管是誰來統治,他們很少有人說漢文化統統是垃圾,他們必然要利用漢文化來統治漢人,並把漢文化重新解讀和篡改。這說明什麼呢?
這說 明漢文化的基礎太過深厚,直接去否定是不行的,那就必須加以利用。就好比鮮卑人北魏孝文帝,改制漢俗,令鮮卑人說漢語穿漢服,雖然後來這個政策遭到了很多 鮮卑人的反抗,並引發了六鎮起義。再比如女真人的金朝,金熙宗在金上京(今哈爾濱)建立孔廟,還給孔家後人封號;金很有意思,利用了一些漢人學者,對漢人 的文化進行重新解讀,並且創造出符合他們統治的文化氛圍。比如金的御用文人趙秉文,吸收了宋理學的一些東西,然後又把佛教融入進去,並對「華夷之辨」進行 了重新解讀,以有利於他們的統治,以後的滿清更甚於金。
將「以漢制漢」「以華制華「發揮到極致的是滿清,滿清是怎麼來的呢?在現今東北一地,明末有個叫努爾哈赤的人,他統一了關外女真各部(建州、海西和野 人),建立了金國,史學上稱之為後金。
後金的國土面積包括現在東北外加俄羅斯的一小部分,為什麼叫金呢?因為他們自認為是宋朝時金國的繼承者。滿人建立的後 金(後來改名為清)滅亡南明,中華全境淪陷。
清有兩手,剃髮易服和編纂《四庫全書》,剃髮易服是為了消滅漢民族的外表, 強迫漢人的服裝與髮型遵照滿洲人樣式,在明清之際劇烈的社會變動之下,主體人穿的漢服就消失了,只有和尚道士等特殊群體還被允許穿;你現今看到的排扣唐 裝、馬褂和旗袍等,都是從滿族服飾發展過來的。《左傳》中講:「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滿清剃髮易服就是為了消滅漢人的「華」字。《四庫 全書》嘛,則是以發揚中華文化為口號,修書也是毀書。
有本書叫《四庫禁毀書叢刊》,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翻開之後簡直慘不忍睹,凡是關於文化的、民族 的、明朝的等等,大量被滿清禁毀,甚至連《軍器圖說》這種科技類著作也要禁。據統計,滿清禁毀書達3000多種、15萬部以上,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是一場空 前的浩劫。
當然漢人統治者也有諸如篡改歷史、燒書等行為,但是有一個區別,漢人統治者最多維護的是他們的階級統治,而異族統治者則維護的是民族統治,所以 異族統治者要從根本上篡改漢人的基礎文化, 從擴大到整個民間的文字獄就可以看出來。
對於那些被廣泛流傳的,無法禁毀的書籍,那麼滿清對此進行重新解讀,往有利於統治漢人的方向進行解讀;同樣的話, 若站在不同立場上來看它,就大不一樣。
利用文化來統治漢人的,也包括後來我們的日本同學,日本侵略者「提倡」中華傳統文化,你敢信嗎?1938年日本內閣發布的《從內部指導中國政權大綱》中 說:「尊重漢民族固有的文化」;汪偽政權在黨六大宣言中說:「以至誠發揚固有之道德。」
日本人控制的偽華北政府,還把學習儒家當做八條學校訓育方針的內 容。日本侵略者最常喊的口號是:「王道政治」、「同文同種」、「東亞共榮」等。
但日本人實際上幹了什麼,那就不多說了,日本殖民者為一等公民,實行強制學 日語等教育、強制勞動等等,和蒙古與滿清侵略者如出一撤。有人說滿清繼承孔孟之道啊,滿清是中國一個朝代啊,要我說那是扯淡,日本人更繼承孔孟之道,大東 亞共榮豈不是中國更大的朝代?
在當時後金/滿清和明朝,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民族國家的關係。滿清是漢族的亡國史,但不是中國歷史本身,只是滿洲歷史。
漢文化一定是和漢這個民族有關的,就像動物用花紋識別凝聚同類,漢文化也是要起到凝聚漢人的作用。被異族重新解讀後用來統治漢人的文化,則是偽漢文化(偽中華文化)。
像「中國」,「中華「「華夏」等這些詞都是漢語詞,是漢人發明之後來稱呼自己的,而不是稱呼外族的。但是後來異族的入侵,他們也稱呼自己為中華,為了是爭 取漢人的認同,日本在近代也這樣做過。
漢服是個切入點,漢文化雖然代代相傳至今,但是中間經歷了太多的風風雨雨, 其中很多文化因為異族統治而被歪曲。當然,並不是要排斥外來文化,而是要認識自己真正的文化,漢人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自我的民族意識在復甦,漢服運 動就是漢人要爭取自己對漢文化的解釋權,站在漢人的立場上來解讀祖先。
近代以來西學漸入,新鮮感撲面而來,在西方強勢文明之下,很多人似乎找到了批判傳統的理由。
新文化運動大家知道吧?發生在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一些學 者辦了《新青年》雜誌,他們的主編大家不會陌生,比如胡適、魯迅、錢玄同、陳獨秀等等,這些名字至今依然如雷貫耳。《新青年》雜誌影響太大了,年青的時候無不被這個雜誌影響的熱血沸騰。
《新青年》雜誌有個特點,那就是特別反對中國傳統,好像絕大部分傳統 文化都是腐朽的、沒落的和專制的,這些說的有道理沒有?
我認為是有道理的,可是他們批判的傳統文化,更多的是被滿清重新解讀後的漢文化,不是真正的漢文化。
那個時代的人錯把滿 清文化當成真正的中華文化。為何說滿清所篡改後的文化多為糟粕?可以想一想,一個關外落後的漁獵民族,科技文化非常貧乏,人口又佔據少數(據統計,入關時 的滿人至多100來萬,漢人有一個多億),來統治那麼多的漢人,那麼不專制行嗎?
更何況這種專制還是民族專制。這裡我不是在批判滿族文化,滿族及其文化是 應該被尊重的,我這裡批判的是滿清文化,滿清文化是指滿人統治漢人之後,篡改漢文化而形成的文化。
給漢服運動定位的話,那就是一場漢民族的文化回歸運動,和歐洲文藝復興的理念有類似之處。文藝復興的目的就是為了找回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古典文化精華,涵蓋 藝術、文學、哲學與政治等各個方面,按照相對主流的說法(可能有質疑),歐洲經歷過古希臘和古羅馬的輝煌,但是後來被日耳曼、匈人等滅亡,最終陷入了千年的中 古黑暗。如同歐洲一樣,中國有著先秦和漢唐的輝煌,比如漢唐盛世,可謂是「大中國定要讓四方來朝」,但自從走了下坡路,而後被異族統治以後,漢文化的古典 精華就隨之逝去。
一個民族在不重視自己優秀文化的時候,就會走下坡路,於是就無法有效抵抗異族入侵,於是自己優秀文化就被歪曲和篡改,從而造成更大的悲 劇,就是這樣。
希望為漢古典文化的回歸運動盡一些微薄之力。當然並不是要全盤復古,就好像文藝復興不會全盤照搬古希臘,我們是要「繼往開來、與時俱進」。
推薦閱讀:
※因何我們要崛起華夏民族主義?
※論徐州兩漢文化藝術元素
※漢文化滅亡主義
※徐州一景,漢代三絕!徐州漢文化景區,為您呈現立體漢代史!
※[漢文化]七夕不是情人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