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一阿含經》第十二卷 三供養品第二十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人,世人所應供養。云何為三?如來、至真、等正覺,世人所應供養;如來弟子漏盡阿羅漢,世人所應供養;轉輪聖王,世人所應供養。
「有何因緣如來世人所應供養乎?夫如來者,不伏者伏,不降者降,不度者度,未得解脫者令得解脫,未般涅槃者使成涅槃,無救護者與作救護,盲者與作眼目,病者與作救護,最尊第一。魔若魔天、天及人民,於中最尊福田,可敬可貴,與人作導,令知正路,未知道者與說道教,以此因緣,如來世人所應供養。
「復有何因緣如來弟子漏盡阿羅漢世人所應供養乎?比丘當知:漏盡阿羅漢以度生死源,更不復受有,以得無上法,淫、怒、痴盡,永不得全,是世福田。以此因緣本末,使漏盡阿羅漢,世人所應供養。
「復以何因緣轉輪聖王世人所應供養?比丘當知:轉輪聖王以法治化,終不殺生,復教他人使不殺生;自不盜竊,亦復教他人使不偷盜;自不淫泆,復教他人不行淫泆;自不妄語,亦復教他人使不妄語;自不兩舌,斗亂彼此,亦復教他人使不兩舌;自不嫉妒、恚、痴,亦復教他人不習此法;自行正見,復教他人使不邪見。以此因緣,以此本末,使轉輪聖王,世人所應供養。」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阿難:「有三善根,不可窮盡,漸至涅槃界。云何為三?所謂於如來所而種功德,此善根不可窮盡;於正法中而種功德,此善根不可窮盡;於聖眾所而種功德,此善根不可窮盡。是謂,阿難,此三善根不可窮盡,得至涅槃界。是故,阿難,當求方便,獲此不可窮盡之福。如是,阿難,當作是學!」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三痛。云何為三?所謂樂痛、苦痛、不苦不樂痛。諸比丘當知:彼樂痛者,欲愛使也;彼苦痛者,瞋恚使也;不苦不樂痛者,是痴使也。是故,諸比丘,當學方便,求滅此使。所以然者?當自熾然,當自修行法,得無比法。諸比丘當知:我滅度後,其有比丘念自熾然,修其行法,得無比法,此則是第一聲聞。
「云何,比丘,當自熾然,當自修行,得修行法,獲無比法?於是,比丘,內自觀身,外自觀身,內外自觀身而自遊戲;內觀痛,外觀痛,內外觀痛;內觀意,外觀意,內外觀意;內觀法,外觀法,內外觀法而自遊戲。如是,比丘,當自熾然,修行其法,得無比法。諸比丘行此法者,於聲聞中第一弟子。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事,覆則妙,露則不妙。云何為三?一者女人,覆則妙,露則不妙;婆羅門咒術,覆則妙,露則不妙;邪見之業,覆則妙,露則不妙。是謂,比丘,有此三事,覆則妙,露則不妙。
「復有三事,露則妙,覆則不妙。云何為三?日、月,露則妙,覆則不妙;如來法語,露則妙,覆則不妙。是謂,比丘,有此三事,露則妙,覆則不妙。」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女人及咒術,邪見不善行, 此是世三法,覆隱而最妙。 日、月廣所照,如來正法語, 此是三世法,露則第一妙。
「是故,諸比丘,當露現如來法,勿使覆隱。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此三有為有為相。云何為三?知所從起,知當遷變,知當滅盡。彼云何知所從起?所謂生,長大成五陰形,得諸持、入,是謂知所從起。彼云何為滅盡?所謂死,命過不住、無常,諸陰散壞,宗族別離,命根斷絕,是謂為滅盡。彼云何變易?齒落、發白、氣力竭盡,年遂衰微,身體解散,是謂為變易法。是為,比丘,三有為有為相。當知此三有為相,善分別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人有三相三法,不可恃怙。云何為三?於是,愚者不可思惟而思惟之,不可論說而論說之,不可行者而修習之。
「云何愚者不可思惟而思念之?於是,愚者意三行便思憶之。云何為三?於是,愚者起嫉心,於他財物及於女色,心念惡言,悉興嫉心:『彼之所有,願是我許。』如是,愚者不可思惟而思惟之。
「云何愚者不可論說而論說之?於是,愚者造口四過。云何為四?於是,愚者恆喜妄言、綺語、惡口、斗亂彼此。如是,愚者造口四過。
「云何愚者造於惡行?於是,愚者造身惡行,常念殺生、竊盜、淫泆。如是,愚者造於惡行。如是,比丘,愚者有此三行,愚痴之人習此三事。
「複次,比丘,智者有三事,當念修行。云何為三?於是,智者應思惟者,便思惟之;應論說者,便論說之;應行善者,便修行善。
「彼云何智者應思惟事,便思惟之?於是,智者思惟意三行。云何為三?於是,智者不嫉妒、恚、痴,常行正見,見他財貨,不生想念。如是,智者應思惟者,便思惟之。
「云何智者應論說者,便論說之?於是,智者成就口四行。云何為四?於是,智者不行妄語,亦不教人妄語,見人妄語者意不喜樂,是謂智者而護其口。複次,智者不行綺語、惡口、斗亂彼此,亦不教人使行綺語、惡口、斗亂。如是,智者成就口四行。
「云何智者成就身三行?於是,智者思惟身行,無所觸犯。然復智者自不殺生,亦不教人殺生,見人殺者心不喜樂。自不偷竊,不教人盜,見人盜者心不喜樂。亦不淫泆,見他女色,心不起想,亦不教人使行淫泆;設見老母,視之如己親,中者如姊,小者如妹,意無高下。如是,智者身成就三行。是謂智者所行。如是,比丘,有此三有為之相。是故,諸比丘,愚者三相常當舍離。此三智者所行,不廢斯須。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三法,不可覺知,不見、不聞,經歷生死,未曾瞻睹,我及爾等曾不見聞。云何為三?所謂賢聖戒,不可覺知,不見、不聞,經歷生死,未曾瞻睹,我及爾等曾不見聞。賢聖三昧、賢聖智慧,不可覺知,不見、不聞。如今我身並及汝等,皆悉覺知賢聖禁戒、賢聖三昧、賢聖智慧,皆悉成就,不復受有,已斷生死根原。是故,諸比丘,當念修行此三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衙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法甚可敬愛,世人所貪。云何為三?所謂少壯,甚可愛敬,世人所貪;無病,甚可愛敬,世人所貪;壽命,甚可愛敬,世人所貪。是謂,比丘,有此三法,甚可愛敬,世人所貪。
「複次,比丘,雖有此三法,甚可愛敬,世人所貪;然更有三法,不可愛敬,世人所不貪。云何為三?雖有少壯,然必當老,不可愛敬,世人所不貪。比丘當知:雖有無病,然必當病,不可愛敬,世人所不貪。比丘當知:雖有壽命,然必當死,不可愛敬,世人所不貪。是故,諸比丘,設有少壯,當求不老,至涅槃界;雖有無病,當求方便,使不有病;雖有壽命,當求方便,使不命終。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春時天雨大雹,設如來不出世,眾生入地獄,亦復如是。是時,女人入地獄多於男子。所以然者?比丘當知:以三事故,眾生之類,身壞命終,入三惡趣。云何為三?所謂貪慾、睡眠、調戲。有此三事纏著心意,身壞命終,入三惡趣。
「女人竟日習玩三法而自娛樂。云何為三?晨朝,以嫉妒心而自纏縛;若至日中,復以睡眠結而自纏裹;向暮,以貪慾心而自纏縛。以此因緣,使彼女人身壞命終,生三惡趣。是故,諸比丘,當念離此三法。」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嫉妒、睡眠、調,貪慾是惡法, 牽人至地獄,至竟無解脫。 是故當舍離,嫉妒及睡、調, 亦當舍於欲,莫造彼惡行。
「是故,諸比丘,當念去離嫉妒,無慳吝心,常行惠施,不著睡眠,當行不染,不著貪慾。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三法,習之、玩之,不知厭足,亦復不能至休息處。云何為三?所謂貪慾,若有人習此法,初無厭足;若復有人習飲酒者,初無厭足;若復有人修習睡眠,初無厭足。是謂,比丘,若有人習此三法者,初無厭足,亦復不能至滅盡之處。是故,諸比丘,常當舍離此三法,不親近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供養、三善根,三痛、三覆露,
相、法、三不覺,愛敬、春、無足。
分類:佛經 書名:增一阿含經 作者:[符秦]曇摩難提(譯)
推薦閱讀:
※如何供養三寶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什麼是法供養?為什麼法供養的功德比財供養大
※如何對上師做最好的承事和供養?
※為何要供養三寶
※[轉載]仙門各大神獸供養法門[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