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市場原教旨主義的衰敗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西方世界,新自由主義取代凱恩斯主義成為主導美歐意識形態和經濟對策的主流經濟學派,之後逐步蛻變為美國政府對外推行霸權主義、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和平演變、對發展中國家推行新殖民主義的工具。在近現代經濟思想史上,沒有哪一個經濟學派曾經像新自由主義一樣在世界政治、經濟生活中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但是,2008年9月一場席捲全球的經濟風暴掃盡了它的威風,這場世界性金融、經濟危機宣告了新自由主義的破產。面對這場給全人類帶來深重災難的危機,全世界的學者、政客、乃至平民百姓都在反思,力求尋找新的出路。
一、資本主義制度的全面危機:美國華爾街金融寡頭和美國政府戰後對全人類發動空前嚴重的浩劫
2008年8月,美國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產,標誌著一場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降臨。危機起始於銀行信貸資金斷裂,但很快便殃及實體經濟。在危機最嚴重時,美國有14萬家企業倒閉,工業生產下降46.2%,銀行倒閉140家,西方世界工業生產下降37.2%。危機重創了西方國家經濟,泡沫經濟破滅,股市崩盤,資產大量縮水。據2009年3月9日亞洲開發銀行報告,僅2008年全球金融資產縮水超過50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球一年的產出。5年來,美國家庭凈資產縮水36%,從10.29萬美元下降到6.68萬美元。大約有1100萬宗住宅抵押貸款(佔美國住房貸款總額23%)己資不抵債,即貸款餘額大於房價。另據美聯儲數據,衰退吞噬了美國人近20年的財富。失業人數劇增。據國際勞工組織報告,2008年危機以來,全球約有5000萬個工作崗位消失,2011年底,全球有l.96億人失業,預計2012年將上升到2.02億,失業率達6.1%。發達國家的就業率要到2016年末才可能恢復到2008年危機前的水平。美國失業率一度升至近10%,隨後一直在8%左右擺動。歐盟2012年一季度失業人口達2470萬人,比上季度增加19.3萬人,比上年同期增加210萬人。歐盟為應對衰退所採取的緊縮政策,進一步加劇了歐洲就業形勢惡化,大量失業人口流入龐大的貧困隊伍。
危機加劇了貧富兩極分化,原本富裕的社會呈現貧困化的頹勢。由於經濟泡沫破裂,居民資產嚴重縮水,中產階層處境艱難。有媒體認為,中產階層正在消失。中低收入群體受害最為嚴重。據墨西哥《宇宙報》網站l月24日報道,美國最新人口普查統計顯示:經濟衰退已使4600萬美國人口生活在貧困之中,創近52年來最高紀錄。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報告(2011年10月25日),1979—2007年,1%最富有的人稅後家庭收入增長了275%,而最貧窮的20%的人稅後家庭收入僅增長18%。2010年,美國貧困率上升到15.1%。2009年,領取免費食品券的人數增加到3220萬。危機傷害的不僅是發達國家的勞動人民,發展中國家的勞動人民所遭受的災難更加深重。危機爆發後,美歐國家運用經濟、行政手段轉嫁危機,加害於發展中國家,使它們蒙受雙重災難。
危機爆發己5年,各國政府相繼出手救市,但經濟未見全面復甦,失業率居高不下,財政入不敷出,債務危機深重,救市舉措如同飲鴆止渴,社會矛盾加劇,整個西方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
二、反思經濟危機、批判新自由主義和「華盛頓共識」、挑戰美國經濟霸權、抨擊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已經發展成為西方世界不可逆轉的群眾性思潮
1. 2011年9月17日,在美國爆發的「佔領華爾街」運動,標誌著西方國家廣大下層民眾對標榜自由、民主、人權的資本主義制度和政府政策的強烈不滿,已經從單純言論發展到群體性有組織的政治運動。這個運動提出,我們「是佔總人口99%的普通大眾,對於僅佔總數1%人的貪婪和腐敗,我們再也無法忍受」。其主要特點就是具有極其鮮明的政治色彩,矛頭直指華爾街金融寡頭、美國政府及其所推行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佔領華爾街」運動目前雖無嚴密組織,沒有政治綱領,但決不會到此為止,導致這場政治運動的資本主義固有矛盾一個也沒有解決,危機還看不到盡頭。
2. 在西方信奉新自由主義的營壘里,許多學者、官員、政治家直面危機,正視現實,重新審視,深刻反思,轉而批判新自由主義。日本有位知名的兼官學一身的經濟學教授中谷岩對自己所學所講所用的經濟學進行了認真反思,說自己曾經「過於天真地相信資本主義全球化和市場至上主義的價值」;曾宣揚「如果日本也能像美國那樣進行自由經濟活動,轉變成市場機制發揮機能的社會,就能變得像美國人那樣富裕、幸福」。在參與政府決策時,曾力主把美國的經濟體制、政策和結構引進日本。危機使他的幻想破滅,他終於清醒地認識到 「美國式資本主義已經開始自滅」,疾呼「有必要大聲反對追隨美國那種拋棄弱者型的結構改革。」
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號稱「四朝元老」,在四屆政府中執掌金融大權,竭力推行新自由主義貨幣政策,是造成危機的罪魁禍首之一。他於2008年10月23日在國會作證時承認其在執掌美聯儲期間對金融業疏於監管,助長了金融自由化。他認為這是個「錯誤」,現代風險管理範式已經「走偏」,他對放鬆監管這一政策的信念已經「動搖」。國際金融大鱷索羅斯對於市場原教主義的批判可謂一針見血。他說:「眼下發生的事令人難以置信!這是我所說的市場原教旨主義這一放任市場和讓其自動調節理論作用的結果。危機並非因為一些外來因素,也不是自然災害造成的,是體制給自己造成了損失。它發生了內破裂。」
3. 從批判新自由主義思潮,進而擴展到批判現行資本主義制度,這是近幾年西方意識形態領域的重要變化。20世紀80—90年代,國際輿論界崇尚資本主義制度,醜化詆毀社會主義制度。但新世紀初,美國這位帝國老大自己不爭氣,一場金融經濟風暴撕掉了披在它身上的「皇帝新裝」。
關於資本主義的種種神話,已經被它自己製造的危機無情地戳穿,令精英人士崇拜的「美國模式」已經丟盡顏面,信譽掃地。國際工會聯盟秘書長沙蘭·伯羅認為,20世紀的資本主義已經過時,不再適應21世紀。達沃斯論壇主席克勞斯·施瓦布提出避免「制度腐敗變質」問題。他認為:「人們絕對可以說,當前形式的資本主義制度不再適合當今世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肯尼斯·羅戈夫列舉了現代資本主義諸多弊端,指出所有現行資本主義制度形式歸根到底都是過渡性質的。當今居主導地位的英美模式將被其他模式所取代。
經濟危機還暴露了西方政治制度的腐敗性、虛偽性。西方的「民主」,名為「票主」,實為「錢主」。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賴克支持「佔領華爾街」運動,要求建立一個免受金錢腐蝕的乾淨的民主制度。他認為,當收入和財富如此集中於少數人手中時,極少數富人有足夠的金錢主宰民主,會不可避免地破壞民主。
4. 世界經濟危機這場由美國金融寡頭、政客、文人合謀釀成的大災難,徹底戳穿了他們編造和散布的關於美國社會、制度、體制、模式、道路的種種神話、迷信。在事實面前,謊言重複千遍萬遍也變不成真理。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梅格納德·德賽提出,西方資本主義已步入老年,充滿活力的資本主義已經向東方轉移。但是西方資本主義危機對於東方來說,也是一件令人深感不安的事情。他說,許多國家在籌劃一條通向未來繁榮的道路時,決定推行越來越「資本主義」的政策。但是,那條通往繁榮的道路現在看上去再危險不過了。他認為,資本主義制度對亞洲國家來說可能是最糟糕的經濟制度。曾任德國總理的施密特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是「社會市場經濟」的倡導者和踐行者。就在美國佐利克等人拋出旨在最終瓦解我國社會主義國有經濟、實現全盤私有化的所謂「頂層設計」改革方案的時候,施密特發出令國人深省之語:「國有企業是中國人民的命根子,應當否決私有化。」
5. 西方學界不僅直接挑戰新自由主義,而且名校學生群起造了新自由主義學派大師的反。2011年11月2日,在美國哈佛大學發生了一起震驚美國乃至世界學界的學生罷課事件。被學生罷課的是哈佛「明星教授」——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大師曼昆。他撰寫的《經濟學原理》被譯成20多種語言,在世界發行100多萬冊。他曾任小布希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罷課學生說,他們屬於美國社會中「99%的人民」,抗議另「1%人的貪婪和腐敗」。罷課是為了表達他們「對於這門導引性經濟學課程中根深蒂固的偏見的不滿」。罷課學生響應「佔領華爾街」運動,當天走出校園加入了「佔領波士頓」的遊行示威隊伍。遊行隊伍也走進哈佛,支援罷課學生,打出紅色標語: 「我們希望大學為99%的人服務!」罷課學生認為,真正合理的經濟學研究必須同時包含對各種經濟學的優點和缺點的批判性探討。但在曼昆課程中我們幾乎無法接觸其他可供選擇的路徑來研究經濟學。哈佛學生的罷課行動提出了許多問題,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6. 世界經濟大危機爆發,導致新自由主義衰敗,引發了西方國家意識形態的危機。在這個背景下,馬克思及其著作、理論在經歷了一段政治寒潮之後,在西方世界重新受到重視,出現了不容小視的「馬克思熱」。新自由主義衰敗和馬克思熱,形成了強烈對比,構成當今西方政治生態的重要特點。
在西方世界,蘇聯解體後出現過一股反馬克思主義思潮,馬克思主義遭到詆毀、批判、冷待。當時,美國的福山斷言,蘇東國家蛻變是歷史的終結,即人類社會已經達到了最佳狀態,資本主義己無可替代。「自由、民主與資本主義取得勝利的今天,歷史已經終結」。但是,面對此番大危機爆發的嚴酷現實,他不得不說,這場危機「凸顯了資本主義制度內在的不穩定性。美國式資本主義已經從神壇上跌落下來」,「這場危機是美國在全球事務中佔據經濟主導地位的終結」,「尤其是美國不再被看作有社會政策創新思維的唯一中心」。西方出現的「馬克思熱」有以下特點:一是發生在仍在延續的世界性大危機的背景下。上世紀30年代大危機,各國應對之策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採取的以國家工業化、現代化和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為主旨,擴大內需,同時充分利用西方經濟危機提供的機遇,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人才,發展自己;另一類是西方國家按照凱恩斯主義,實行擴張的財政貨幣政策,靠經濟軍事化擴張軍備和羅斯福新政,使經濟走出險境。到70年代,由於經濟陷入滯脹泥壇,凱恩斯主義的主流地位被新自由主義取代。但好景不長,進入新世紀,一場金融風暴緊接著一場經濟颱風橫掃全球,掃盡了新自由主義的顏面。正是在這種困境中,一些有識之士和公眾把目光投向「世紀偉人」馬克思。「馬克思熱」的另一特點是波及的面廣,從歐洲到美洲、亞洲,從金融帝國到發展中國家,涉及的人群眾多,從學者到政治家、從企業家到經管人員、從青年學生到普通勞動者、從神職人員到平民百姓,幾乎遍及各行各業、各類群體。
「馬克思熱」的出現完全是自發的,而不是有組織的。如果沒有世界經濟大危機,沒有新自由主義衰敗,西方「馬克思熱」不可能如此迅速出現。這股思潮反映了世界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必須清醒地看到,「馬克思熱」的出現,並不意味著新自由主義及其領軍者從此放棄自己的陣營。鬥爭將是長期的、曲折的。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