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的自白

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的自白 作者:佚名 發布時間:2015-12-27 22:47:12 來源:網路 字體:大|中|小

  我原本有一個伯父和一個姑媽,可伯父與我父親是同父異母,且上世紀六十年代就已去世;姑媽和父親是同父同母所生,可她在成人時的解放前就嫁人遠走他鄉並早就客死異鄉。如此一來,父親也算是獨子了。母親解放前就父母雙亡,她沒有兄弟姐妹,當時只有十一、二歲,便讓其族人賣給人家做了童養媳,是個地道的獨苗。我呢,一生下來就是孤家寡人,無兄弟姐妹,除了父母外,便是舉目無親,是個標準的獨生子女。

  這是一個典型的單傳獨生子女家庭。父親、母親以及我與生以來,都是形單影隻的孤雁,遇事沒人商量,沒得幫襯,孤掌難鳴。古話講: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過去的人為啥要多生?不能生就多娶呢?除了傳宗接代、優中選優外,恐怕人多力量大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為了宅基地、屋檐滴水為界、田地搶水活命等事務時,誰家門前地頭站立著一排門板樣的壯漢,誰敢爭鋒?誰敢齜牙?勝負輸贏已然見了分曉——此時此刻,孩子多強。

  與那些有許多子女的家庭比,或者說在人們的眼睛裡,都認為獨生子女快活,日子過得舒坦。事實上看,也的確如此,但只能是說對了一半,因為生活、學習上他們雖然無憂無慮,可誰能知道他們精神世界是怎樣的哩?沒有親戚來往,沒有兄弟姐妹相伴,凡事都得靠自己闖、自個兒干,自己拿主意、一人獨當一面;更多的是恐懼、無助、防範、戒備、乖戾、任性、孤僻、偏執、冷漠、沉默無語、不善交際——這個時候,還是孩子多好。

  誠然,獨生子女小時候與同齡的多孩子的家庭子女比確實令人羨慕,最起碼的可以說是父母雙親四隻手捧著一個娃娃。大多數孩子被父母嬌慣、虐愛得放在手裡怕飛,含在嘴中怕化,在外面玩耍弄破點皮或出了點血,就心肝寶貝的不得了啦,倘若是別人家孩子欺負的,那就更要拽著自己孩子打上人家的門。這麼的護犢子,對孩子尤其是對獨生子女的成長成材是一點點好處也沒有,他們依賴性很強,一旦離開家庭離開父母后,大多缺乏獨立能力,很難經風雨見世面,一遇挫折就會氣餒——從這些個角度看,獨生子女有先天(來自家庭和社會對獨生子女的認識與追捧)的不足與後天(獨生子女自我意識與鍛煉)的發育不全之缺陷。

  剛剛泛泛地講了些獨生子女們不可逾越的硬傷,但特例也還是不少,比如我自己獨生子這個帽子戴的是不大不小,正好,這是沒法改變,是先天的。我至今還為自己不會游泳而遷怪父母,是他們把我管得死死的,不讓下河,你只要前腳去,他們後腳就會到的;不會游泳,一直成了我的一塊心病,好在後來離開父母去縣城讀書他們管不著時,還是偷著學了幾招應急。我始終覺得環境不可能為你而生,它不可能去適應你,只有你去適應環境的道理。因而,我沒有親戚與兄弟姐妹可供來往,就把我的同學視為兄弟姐妹,將他們當作我的至愛親朋。我非常珍惜同學之情,我和我小學、初中、高中、師範的一些同學始終來往聯繫。我對自己有八個字的評語:重感情,講義氣,夠交。我認為為人處事多為別人著想,盡量不要欠別人的;結交要有廣泛性,黑道白道,窮人富人,男的女的,老的小的,文的武的都要有結交;更需要的是富貴不淫,威武不屈,貧賤不移,活得有個性。

  因此,我先天的獨生子,後天里的我卻脫胎換了骨——說起來是我自身後天的叛逆精神所致,細究起來,也有父母的開明。我能理解父母對我下河游泳之事管得過緊過死,但那是為了香火的延續。除此之外諸如學習上,父母從來都不慣我,並且時時刻刻督促我,常常與老師聯手教育我;孩子們的交往上,如果是我做的不對,是我在外面惹的禍,他們是絕不輕饒我;有時興起花錢買了不該買的奢侈品,我父親就會很嚴厲的教訓我。有兩件事我至今仍然記得:1、大概七、八歲時,街上店裡到了個放在嘴上吹的玩具,隨著人的吹氣與吸氣,那東西也能一伸一縮,很好玩,但價錢蠻貴,做生意的老闆就當著我父親面兒,極力慫恿我買,街上的孩子們當時也還沒有多少人買,我父親就不同意買,我呢,就死活不肯非要不可,這下把我爸惹惱了,就在那大街的店鋪門口,給了我一頓好打,很多路人求情都不行;2、我讀二年級的一天,我在店裡看見貨櫃中有個筆記本不錯,裡面還帶有鏡子的那種,要一元來錢,我那心裡象貓抓樣喜歡,就回家四處翻騰抽屜,最後還是讓我找到了錢,東西也買回來了,可是沒一頓飯的工夫,父親便知道了,他要我拿出來,我不想拿,但最終拗不過他,我父親拿到筆記本,順手抄起菜刀將那筆記本斬了個稀巴爛,當時我那個哭吧,哭得很是傷心。由這些事來看,我在父母眼裡是他們的獨生子,可又不完全是獨生子,或者說很多地方沒有享受獨生子女應該享受的待遇。今天,雖然父母已都離我而去,我仍然感謝他們,因為他們真正可以稱「嚴父慈母」,他們中的任何一方教育子女時,另一方從不干涉,橫加阻攔,我因他們的開明而受益匪淺,永生難忘!

  到了我這裡,我有了一對孩子,可我內心深處的感嘆卻是:早知道現在的消費水平這麼高——大的開支方面是讀書、看病、就業、房子、結婚——不該多生了一個。自己知道,此話還萬萬不能說出口,因為人們會講你輕狂、得了便宜還賣乖,結果只能是打落牙齒肚裡吞,啞巴吃黃連有苦沒處說。因為我那是自討苦吃,當初多生,一是考慮幾代單傳,政策的幾個框框都符合,而且大家想多生還不行,機遇難得,我不能讓我的孩子步我獨生子的後塵,飽嘗孤零零無兄弟姐妹少有歡笑的日子;二是當時的物價消費指數低,自家人勒一勒褲腰帶就會挺過去的。

  那時根本沒有或者是想不到今後,尤其是社會發展到了今天,多一個孩子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由出生到大學畢業須十幾萬元的支出,意味著一棟樓房的失去,意味著為人父母者壽命的打折,人的機體這個機器的使用率大大降低。放眼望去,均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各自家庭內都是寶貝疙瘩,穿的衣服已經沒有什麼破了縫補過的,也看不見舊的或者大改小的——因為在過去,那是常見現象,一家生個五、六個,七、八個,都是拖著拉著拽著過來的,都是將老大的衣褲一而再,再而三地往下往小的改,是餓著打著罵著長大的。為此,就環境二言,窮人(兄弟姐妹多)的孩子早當家,獨生子女嫩崴崴。

  人們常言「多子多福」,可我就從不相信:你想想現在,除非你不生養孩子,否則,孩子一落地,許多事情也就接踵而至,尤其是當今,孩子大學畢業二十二、三歲(讀研還不算在內),就業工作的同時戀愛找朋友又提上了議事日程(孩子們沒多少錢拿回家,這階段工資本身也不高),接著孩子們都已經二十六、七便是買房子結婚(光靠孩子工資是到老都難買上房子的,即使三親六故,七拼八湊加按接,孩子從此也就當上了房奴)。屆時做父母的早老矣,零部件壞光了,想吃什麼牙口不好;出門坐車吧,又暈車;打點小牌呢,坐不下來,不是頸椎疼痛就是下肢浮腫……「多子多福」從何而來,一個都已夠嗆,還談什麼兩個孩子。做父母的啊唯有為兒女做牛做馬的份。每當夜深人靜我時常生髮出早知今日,真不該多生之嘆息。

  獨生子女們倘若人到中年,其苦衷與憂慮更甚,原因主要來自於我們國家的社會養老配套措施不健全不完善:夫妻上班工作,孩子們上高中或大學,爺爺奶奶年齡應都在七老八十。老人們的身體是每況日下,活一天是一天,不少人都是在醫院病床或家庭靠椅、床鋪上度日,如果遇到一個癱瘓在床,這個家庭就會亂了套,就會唱空城計:一個得在醫院服侍,沒人去給他換班;一個要留守於家照料孩子,陪孩子在家睡覺,送飯送水往醫院;兩人同時還須隔三岔五地到單位上班出勤。那個累呀煩哪就沒得講,父母老了,做兒女的理當侍奉他們,獨生子女更是不可推卸,沒有皮球可踢地對二老雙親一肩挑。兒女眾多、人丁興旺之家遇到此類事情,還可以來個輪流換班——當然,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如果遇到不肖子孫,人再多也是枉然,弄不好,反而會吵鬧不休,搞得老死不相往來——獨生子女們沒皮扯,是福是禍躲不過,喜樂是你,苦累是你,你義不容辭!倘若有人不這樣,那社會輿論就會譴責你,就會有人在背後對你指指點點,戳你的脊梁骨,人言可畏之下,你也不得不就範,融入中國幾千年儒家傳統禮教氛圍之中。

  有時我在想,解放初,我們的國家倘若能按馬寅初老先生的理論辦事,恐怕就可以避免後來的諸多政策(計劃生育實施初的一蠻三分理和目前的獨生子女補助補償)彎路,經濟建設的進程也會縮短許多,我們的人口壓力(就業、下崗等)不會如此之大…… 世界上的事,很多都是此一時彼一時。兒女多有多的好處,少也有少的好處,但我至今仍然贊同周恩來總理的話:一個太少,兩個正好。三個以上嘛有點過了,兩個,對孩子的身心發育有利無害。

  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的後遺症已經開始在不同程度的顯現出來了。

*來源:民族復興網

推薦閱讀:

二胎,生與不生的糾結|獨生子女
一德:周易預測懷孕生子技巧大揭秘
剖腹產擇日生子起名一條龍
港生子真的有看上去那麼美么?
香港第一美女,為報恩嫁給殘疾富豪,今為生子改名

TAG:中國 | 獨生子女 | 子女 | 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