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旨要(上)
原文: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 陷阱之中。而莫這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譯文:孔子說:「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被驅趕到羅網陷阱之中,卻不知道如何躲避。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選擇了中庸之道,卻連一個月也不能堅持下來。」 至用: 1 、進退結合,做人真諦 進退之學,隱含著做人辦事之道。 人生中總有迫不得已的時候。大凡人在初創崛起之進,不可無勇,不可以求平、求穩。而在成功得勢的時候,才可以求平、求淡、求退。這是人生進退的一種成功哲學。 退,是因為再往前,就可能遇到大麻煩,甚至大危險。退一步,是為了更好的前進一步。 不善於進退者,必然是失敗者。進,是基於摸清對方心理的行為,只有摸准對方,才能進行有效的行動。 進退之道是一種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解決問題的最穩妥的辦法。 身處弱勢者,要巧妙避開對方的鋒芒,從對方弱處找機會,尋找以退為進的機會。 「好漢不吃眼前虧」,變通一下:「好漢能吃眼前虧」。能吃眼前虧,可保百年身。 2 、屈伸之間,把握分寸 真正的智者應當根據不斷變化的條件選擇和執行自己的行事準則。 荀子說:真正的君子推崇他人的德行,讚揚他人的美德,這並非是阿諛奉承;正直地議論和指出他人的過錯,這並非是出於毀謗和挑剔;客觀地表現自己的優點,可以與舜、禹相比,可以與天地相參合,並非是虛誇狂妄。真正的君子能夠隨時勢能屈能伸,柔順如同蒲席,可卷可張,並非是出於膽小怕事;剛強勇敢,從來不會屈服於別人,並非是出於驕傲和暴虐。 屈,無疑是一種保全自身的智能;伸,當然也是一種光大自己的智慧。屈於當屈之時,伸於當伸之機,是真正的君子應該做到的。把握其中分寸,才能不失軟弱,又不失狂傲。 3 、難得糊塗,聰明之舉 「難得糊塗」——聰明人難得做一次糊塗事。 4 、固步自封,勇者不為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即使你有知識,又善待人,但你膽小怕事,缺乏勇氣,固步自封,仍然不會成功。勇者大膽應對事物、環境的變化,更具有適應生存能力。 膽小怕事,固步自封,給人一種懦弱者的形象。要重新塑造自己的心象。
八、服膺
君子由於受到各種理念的約束,不願違背良心,總是耿耿於原則。因此,從來不敢懈怠,也不敢放任一次,潔身自好,保持著人格的純粹,做著孤獨的固守。
而小人對於中庸,總是持著無所謂的態度,所以做事沒有什麼顧忌,為所欲為。所以他們總是顯得自在而瀟洒。
原文: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譯文:孔子說:「顏回的處事為人是這樣的,他選擇中庸之道,每有所得,就牢牢切記不忘,並在行動上躬行實踐,養成自己的美好品德,而不讓它失去。
至用:
1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達爾文)適應環境,隨著環境而改變自己,這樣才能順應中庸之道。反之,則會受到淘汰。一味順著自己的心思稟性去做人處世,免不了要受挫折和排斥。別人,是沒有義務忍受你的個性的。
事物發展的方向,要麼有利於自己,那麼示利於自己,遵循柔忍之道,既非不切實際的奮然一捕,也不永遠銷聲匿跡,而要在貌似「不動」中尋求「變化」的契機。
「靜中細思,古今億百年無有窮期,人生期間數十寒暑,僅須臾耳,當思一搏。大地數萬里,不可紀極,人於其中寢處游息,晝僅一室,夜僅一榻耳,當思珍惜。古人書籍,近人著述,浩如煙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過九年一毛耳,不思多覽。事變萬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及者,不過太倉之粒耳,不思奮爭。然知天之長,而吾所歷之短,是憂患橫逆之來,當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則遇榮利爭奪之境,當退讓以守其雌。」(曾國藩)
只要不失去信心,處境再壞,也能夠適應,並將之向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轉變。
人生總有不如意的時候,但是人的承受能力不同。有的人會毫不在意,認為這是生命中必然會碰到的事;有的人很快應能 掙脫沮喪的枷鎖,重新出發;而有的人卻被挫折擊敗,倒地不起。
只有奉行中庸之道的人,才能夠適應困境,並找到改變它的辦法。所以,他總能佔用困境,成為生活的強者。
2 、學會接受,面對現實
人的情緒會受到環境的影響,人們要明白,外界環境是客觀的,心情則是主觀的。不能改變外界環境,但是可以控制主觀感情。
心情的轉換隻在一念之間,而選擇一個快樂的心情卻可以影響做人的態度。無論心情怎麼樣,客觀現實都是不可改變的,唯一能做的,就是調節自己的心情,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
很多時候,會因為這一念之間的轉換而改變自己的人生。
人們往往會忘記這一點:總是希望別人或是周圍的環境適應自己,卻不知道要主動去適應別人和周圍的環境。
懂得糊塗做人哲學的人才知道征服自己、改變自己,從而獲得戰勝一切挫折的力量。
如果強行讓外界適應自己的話,可能會花費巨大的代價,而且還不一定取得成功,倒是改變自己來適應外界更容易些。
聰明的善於運用中庸的思維來調整自己,並最終完善自己。
當不能改變環境的時候,就要適應環境;當不能解決困難的時候,就要改變自己。
3 、處世圓通,不可圓滑
做人做事必須圓通,只有圓通,才有方法可言。
人,必須建立自身的道德標準和價值標準,這是「方」,「無方則不立」。但是,只有方,沒有圓,為人處世只是死守規矩與原則,無變通之心,過於直率,不講情面,過於拘泥於禮儀法度,不懂得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把握,則會流於僵硬刻板。
做人,要學會圓通,但不能圓滑。
圓通,意味著一個人有一定的社會經驗,對社會有一定的適應能力,能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對複雜的局面能控制得住。
圓滑,是一些人在做人做事方面的不誠實、不負責任,油滑、狡詐。圓滑的人外圓內也圓,為變通而變通,失去原則。有圓無方失之於圓滑,看似對人一團和氣,卻是喪失了立場。
4 、自作聰明,傻子所為
「假聰明」與「真糊塗」兩者之間只有一步之遙。
有「假聰明」毛病的人,好像自己是最聰明的,無論大事小事,都要「謀算」,玩弄心機。還有一類人,總是在小事上「聰明」,一遇大事就亂方寸,不知如何是好,自然不能把事情處理得當。
「凡小事精明,必誤大事」。(左宗棠)
九、可均
有著明確價值取向的事,容易做到,可以毫不猶豫地對自己的行為做出決定。但很多的事,都是有著極其複雜的因果和歷史背景,並與客觀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要做出合乎天道的抉擇,則是非常困難的。要做到中庸,則需要大智大勇,需要「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毅力和勇氣。
原文: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譯文:孔子說:「天下國家是可以治理的,官爵俸祿是可以辭讓的,鋒利的刀刃是可以踐踏而過的,但中庸卻是不容易做到的。
至用:
1 、硬充好漢,必然吃虧
「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正直固然可敬,但曲徑通幽地以中庸的智慧達到正義的目的,更有作用。
許多人儘管在處理工作等事項上很才幹,但在做人處世上卻很沒有技巧,不免使他處於劣勢。
2 、經人所難,為人禁忌
工作、生活,難免需要他人幫助。如何讓別人幫助自己,是一門學問。而強人所難,是做人做事過程中的大忌。
做什麼事都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不在乎別人有什麼困難;一旦自己有事相求,就要求別人非答應不可,完全不考慮別人的實際情況。這種做法是非常令人反感的。
人與人之間交往應在自然為宜,雙方都覺得沒有壓力,這是人際交往的理想境界。
3 、轉化不利,變成有利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人:「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一方面令人羨慕他們在人際關係中遊刃有餘的能力,一方面也令人討厭他們的圓滑。其實,就是我們自己,在遇到左右為難的情況時,也免不了要中庸一些。
「處世圓滑,內心中正,而為人謙和」。在處理具體事情的時候,可以依情況不同而採取不同的方法,然而內心一定要誠實忠厚,保持誠信,應該堅持的要堅持,但是是以委婉的方式來堅持。如果遇到需要妥協的事,也應該作出適當的妥協。
如果一個人什麼事情都堅持已見,會被人看作繭自縛頑固不化,情商偏低;如果一個人什麼事都聽別人的意見,就會失去別人的尊重。
在柔與忍的做人哲學中,圓滑一點,是提高社會交往能力和適應能力的表現,有助於做人處世,而且有助於把不利的因素變得有利。
只要我們能在處世圓滑的同時記住一個原則:內心中正,誠信為本,就能夠處世靈活而心態成熟,待人處事時能保持適度的彈性,學會婉轉和含糊,以保持平衡的人際關係。
4 、堂堂正正,遵守道義
中庸要求一個人不斷地自我修養、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因為人生中誘惑多多,只有通過自身修養的提高,才能把選擇的法碼傾向於道義一邊。
十、問強
中道,能達到和諧、和平,但又不同流欲,不人人云亦云,能中立而不偏倚。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能保守中道,這樣的人,才能稱得上強大。
強者的品質是在逆境中塑造的,人生的困窘向人們昭示的並不純粹就是災難。
應該自信,不論處在何種位置,境況如何,在這個世界上,無人能夠代替自己。當你跌入低谷時,可能就預示著命運轉機的來臨。成為強者,或者淪為弱者,取決于于自己。
原文:子路問強。子曰:「南方這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無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譯文:子路問什麼是剛毅果敢的品質。孔子說:「你是指南方人的精明強幹呢?還是指北方人的剛健強悍呢?或者是指你認為的強呢?用寬厚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對我蠻橫無理也不報復,這是南方的強,品德高尚的人具有這種強。枕著兵器鎧甲睡覺,即使死也在所不惜,這是北方的強,勇武好鬥的人就具有這種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順而不隨波逐流,這才是真強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這才是真強啊!國家政治清明,不改變志向,這才是超強啊!國家政治黑暗,能堅持操守至死不變,這才是真強啊!」
至用:
1 、保持樂觀,自強不息
「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沒有樂觀的心態,就不能成功極高的「道」。
樂觀者容易依賴別人,也願意涉入險境。但他也能察覺別人的惡意或缺點,只是他不願將之視為障礙而猶豫不前。他相信每個人都有優點,並努力喚醒別人的優點,使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
多數的時候,人們不會把樂觀與成功聯繫起來。表面看,樂觀主義與悲觀主義在本質上有相似之處,而且兩者正好具備相反的缺點和優點。往往認為樂觀的人在行動雖然比較積極,但往往低估了實際上的困難,因此容易碰到意外的失誤和偏差。
這不完全正確。真正的樂觀者,並不是未來的盲目狂想,也不是在困難面前毫無畏懼和不假思索地前進。可取的樂觀態度,是儘管知道人生會遇到風險和意外,也相信前進的道路上會有不少的阻礙和挫折,但是他始終堅信自己最終會成功,堅定的信念促使他們不斷學習、進步,從容不迫地面對意外的出現。
樂觀者看起來勇往直前,毫無畏懼,但是並非不加思考地吸納,而是有所選擇地採取行動。
相形之下,樂觀者比悲觀者單純質樸多了。他也能覺察別人的惡意或缺點,只是他不願將之視為障礙而猶豫不前。
樂觀者也比較容易克服困難。他會積極尋找新的解決方法,在很短的時間內把不利的條件轉化成有利的條件。悲觀者則會因為一下子就看到困難而心生畏懼、退縮不前。很多情況下,只需要一點想像力,再加上勇氣的推動,情況就會完全改觀,朝有利於成功的方向發展。
樂觀者之所以能成功,首先便是在任何時候都相信自己,相信社會,並且相信無論如何都會有勝利的一天。
樂觀的人面對現實的態度,是冷靜、客觀、主動的。他們從不不論事實,也不追求虛榮,而是腳踏實地的向前走。
樂觀的人具有一種巨大的感召力,能使他們身邊聚集起一大批有志之士。因而,樂觀的人人緣很好,不念經什麼時候,身邊總有同他們一樣志向遠大的人們幫助他,也反過來激勵他。
2 、通過磨練,完善自己
人生總會遇到大小的困難。如果人們不能承受一時的挫折,或者不能重整旗鼓的話,一生就在悔恨和痛苦中度過。
人生的磨練是一個長久而艱巨的學習過程,需要每個人都能正視每一次挫折或失敗,從而從中找到失敗的原因,進而思考下一步怎麼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有在人生的經驗中學習、思考,在人際交往中才不會走上極端。
磨練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經驗,只有經過磨練出來的人才能擔當重任。磨練可以使一個人成長,也可以使一個人成熟。
3 、君子為人,和而不流
朋友間的交往要恰如其分,不強交,不苟絕,不而譽以求新,不愉悅以苟合,「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腳跟做人,」即「君子為人,和而不流」,小事「和」,大事「不流」。
朋友之間,在非原則問題上謙和禮讓,寬厚仁慈,多點糊塗。在大是大非而前,保持清醒,不能一團和氣。見不義不善之舉應阻之正之;如力不至此,亦應做到不助之。
精神力量的「強」,體現為和而不流,柔中有剛;體現為中「庸之道;體現為堅持自己的信念不動搖。
「用人不宜刻,刻則思效者去;交友不宜濫,濫則貢諛者來。「用人要寬厚不可太刻薄,否則,即使想為你效力的人,也會由於受不了你的刻薄而離去;交友太輕率隨便,那些逢迎獻媚的人就會沒法接近你。
4 、自尊自強,安身立命
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會遇到一些事情,唯有自尊自強自立,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十一、素隱
道,如同種子,深深根植在人們天性的血脈里,在天性的汁液滋潤下茁長壯大。當然,或者由於一念之差使心中的「道」有所損傷,但是「道」永遠不可磨滅,深深地保留著,在適當的條件下,又恢復生機,勃然而生。
原文:「素隱行怪,後世有術焉,吾弗為之矣。君子尊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譯文:孔子說:「探尋隱僻的道理,做些怪誕的事情,後世也許會有人來記述他,稱讚他,但我絕不會這樣做。君子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中途改變,不能堅持下去,而我是絕不會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隱遁在世間一生不被他人知道,也決不後悔,這隻有聖人才能做得到。」
至用:
1 、鍥而不捨,堅持不懈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這是堅持。找到正確的道路,不能走到一半就停下來,應該堅持不懈地走下去。
一個人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就應該有恆心,鍥而不捨。懂得堅持的道理,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孟子說:「自暴的人,不必與他交談;自棄的人,不必與他同事。」在現實生活與人交往中,對於那些自暴自棄的人,要謹慎的與這來往。這種人畏懼挫折和困難,只能同甘不能共苦。
2 、力不足者,中道而廢
一個人最大的失敗,是失掉自己的信心,對什麼都沒有主意或主見。
在做事時,應該認識自己的優點,肯定自己的優點。要保留自己,發展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一個人能發揮自己的特長,就容易獲得成功,得到滿足感,就能發揮自己的潛能。
「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並非從野心或只有責任感產生,而是對人及事物的愛與熱忱產生。」必須對人及事物產生愛與熱忱,這樣才能使自己在處世中不至於產生萬事不如人的自卑感與恐懼感。
3 、發現過錯,勇於改正
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過則勿憚改」,是對待錯誤和過失的正確態度。
君子這過有三種:
第一,在學習方面要儀態莊重,否則就會缺乏威信,學過的東西難以鞏固。
第二,為人處世,講究忠誠和信譽。如此,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使自己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否則,就是過。
第三,處世交友,不與沒有修養的人交朋友。因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人對於自己的過錯,很容易發現。但是人類有個毛病,尤其不是真有修養的人,明明知道自己錯了,就找出很多理由,支持自己的錯誤完全是對的,尤其是事業稍有成就 的人。勇於改過,才是真學問,真道德。
4 、遵道而行,避禍有方
一個人的事業、功績,發展到了相當的時期,尤其要知道怎麼去妥善對待、處理,即使不激流勇退,也得避禍有方。
「經從塔下幾春秋,每恨無因到上頭;今日始知高處險,不如歸去卧林丘。」能體會到高處的危險,自然能居安思危,溢滿思退,就能知足知止,淡泊藏用。就能不驕不矜,無得無失。
十二、費隱
費,道的普遍性以及用途的廣泛性。隱,道體的精微性與隱秘性。
人與道不可須臾離開,所以道就應該有普遍性的可適應性,可以學習,可以踐行。但是,要徹底了解,進入其高深境界,道又必須有精微奧妙的一面,供人們進行深造,進行創造性的實踐。
原文: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詩云:「梟飛戾天;魚躍於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譯文:君子堅持的道,用途廣大而又深微精妙。一般來說愚夫愚婦,也是可以知道的;但到了最精微的境界,即使是聖人也有弄不清的地方。普通男女雖然不賢明,也是可以實行君子之道的;但若是最精妙的境界,即使是聖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天地如此之大,但人們對天地仍有不滿足的地方。因此,君子論及「大「,整個天下都無法承載其廣大;君子談論其「小」,其微小的程度就達到了不可再分解的程度。《詩經》說:「老鷹飛向天空,魚兒躍入深淵。」這是說君子之道,和鷹飛魚躍一樣,由上到下,顯明昭著。君子的道,是從普通的男女所能懂能行的地方開始;但到了最高深精妙的境界,卻能夠明察天地間的一切事物。
至用:
1 、嘮叨不休,大悖其道
爭辯時要做到「溫良恭謙讓」,不能講死理。鑽牛尖,抬杠子,無論說什麼,都要把對方的口封死,保顧自己頭頭是道,是反中庸的。
有的人喜歡唱反調來表現自己的與眾不同。他們常為自己擁有與眾不同的一得之見而自鳴得意。這樣,即使是真的見識高明,也是要不得的。
這種習慣的人,朋友、同事多半會疏遠他,沒有人肯向他提建議,更不敢忠告。不幸的是他養成了抬杠唱反調的習慣,結果使人不喜歡他。
說話的時候,即使一個很好的話題,對方感興趣,也要適可而止,不可無休無止說個沒完,否則,會令人厭倦。
說一個題材後,應停頓一下,讓人發言,若對方沒有說話的意思,而整個局面由於你的發言而人心向你,你就必須另找新題材,如此才能引起大家的舉並維持氣氛。
2 、剛性有餘,自己敗已
孔子說:愚昧支喜歡自以為是,卑賤卻喜歡獨斷專行。生於現在的時代卻一心回復至古時去。這樣做,災禍一定會降臨到自己身上。」
處世剛性有餘,柔性欠缺;與人共事,別人的意見一句也不聽,卻喜歡把自己的意見強加於人,所有人都看不順眼,只有自己好,結果常常把自己打敗了都不知道。
如果自己的性格剛烈,就要剋制自己,要發脾氣時,不如先抽身離開,冷靜下來再處理問題。對他人斥責,對方要麼雖表面忍受,不反抗,但內心是恨你的。要麼被你的怒氣點燃,發生尖銳的衝突,事情的結果更壞。
明白自己的位置。你手上有權,並不必然就有隨便罵人的權力。心裡容忍不了別人,同時把自己推向了孤立的境地。
清楚自己的狀況。對方向你發火,要以柔克剛,不能對著來,等對方火發完了,再陳述自己的看法,但不可指責對方不應該發火。
3 、兩面三刀,害人害已
《韓非子》中說:「巧詐不如拙誠。」「巧詐」是反映姑息而表面掩飾的做法。巧詐乍看之下,好像是機靈的策略,但,時間一長,周圍的人反抗的可能性會提高。
「拙誠」是指誠心地做事,行為或許比較愚直,但是會贏得大多數人的心。與其運用巧妙的方法來欺瞞他人,不如誠心誠意的對待別人。
4 、巧言令色,搬弄是非
王安石在《致一論》中說:以小善為無益,以小惡為無傷,凡此皆非安身崇德也。」生活中不乏喜歡到處散布別人的流言蜚語,搬弄是非的人。其言辭對別人造成很大傷害。
不做搬弄是非的人,但卻可能與搬弄是非的人交往。可採取以下方法對付:
第一,給予拒絕。與比自己強的人交往,需要誠懇、虛心;與不如自己的人交往,需要謙和、平等。而與那些搬弄是非的人交往,則需要正直、坦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尊重對方,以朋友式的姿態善意規勸對方,適當的時候還要與他合作。
第二,置之不理。不要認為那些把是非告訴你的人是信任你的表現,他很可能是希望從中得到更多的談話材料,從你的反應中再編造故事。所以,聰明的人不與這種人推心置腹。而令他遠離你的辦法,就是對任何有關傳聞反應冷淡、置之不理,不作回答。
第三,不做過多交往。有時候儘管聽到關於自己的是非後感到憤慨,但表面上必需努力控制情緒,保持頭腦冷靜、清醒。可以這樣回答:「啊,是嗎?人家有表示不滿的權力嘛。」或者說:「謝謝你告訴我這個消息,請放心,我不會在意的。」如此,對方會感到無空子可鑽,也不會再來糾纏你。
如果對方總是不厭其煩地把不利於你的是非、過錯四處傳播,以致對你造成巨大的影響,與此類人,不宜過多交往。
十三、不遠
道不可須臾離的基本條件是「道不遠人」,因為人人按照自己本性行事,人人皆能知能行。好比一條大道,所有的人都可以行走。相反,如果不從自己的腳下走起,而是把道弄得離奇高遠,道則無法實踐了。所以君子只是從人身具有的本性出發,教化人,能改正錯誤就可以了。
從大處著眼,從小事著手,是處世的基本姿態。任何轟轟烈烈的事業都是從隱微處著手。人們總是感嘆歷史在轉折之機的微妙,對那些決定時刻的微妙變化扼腕不已,而試圖做出假設。正是這些具體的細節,使歷史走向發生著質的變化,成為無法更改的必然選擇。
那麼,人道是什麼呢?如「忠恕」就是。它要求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地為他人著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人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如孔子那樣從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四大人倫方面反省自己,從日常的言行做起,符合中道,不萎縮,不極端,言行一致,就是一個很篤實的人。
原文:「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人不可以為道。《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晲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譯文:孔子說:「道是不能離開人的。如果有人實行道卻離開人,那就不可能實行道了。《詩經》說:『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樣就在眼前。』握著斧柄砍削樹木來做斧柄,應該說不會有什麼差異,但如果你斜眼去看,還會以為差異很大。所以君子根據為人的道理來治理人,只要他能夠改正錯誤實行道就行。一個人做到忠恕,離道也就不遠了。什麼叫忠恕呢?自己不願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給別人。君子的道有四項,我孔丘連其中的一項也沒做到;用我所要求兒子侍奉父親的標準來孝順父親,我沒有能夠做到;用我所要求臣下侍奉君王的標準來竭盡忠誠,我沒有能夠做到;用我所要求的弟弟對哥哥做到的敬重恭順,我沒有能夠做到;用我所要求朋友應該先做到的,我沒有能夠做到。實踐平常的道德,謹慎平常的言論,還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再努力;言談要留有餘地,不說過頭話。言論要符合自己的行為,行為要符合自己的言論;這樣的君子怎麼會不忠厚誠實呢!」
至用:
1 、庸德之行,庸言之謹
平常的德行努力實踐,平常的言談盡量謹慎。德行的實踐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勵自己;言談卻不敢放肆而無所顧忌。說話符合自己的行為,行為符合自己說過的話,這樣的君子,是忠厚誠實的。
中庸智慧告訴人們,塑造真實自我是一種做人的藝術。真實帶來的好處,是長遠的,它會增加一個人的可信度,得到更多的成功機會。
2 、兼濟天下,獨善其身
「君子應當謹慎有所看不到的地方,害怕有所聽不到的東西。看不見的善於隱蔽,不明顯的似乎微弱,所以君子必須慎防。」
為人處世,不可能不表現自己,但要注意自己看不到、聽不到的東西,如果在別人面前過於表現、誇耀自己,必定會受到別人的嫉恨,引來不必要的麻煩。
高明的人,能上能下,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為此,先從做事留餘地來說。過分自滿,不如適可而止;鋒芒太露,勢頭難保長久;金玉滿堂,往往無法永遠擁有;富貴而驕奢,必定自取滅亡。所謂「物極必反」。
3 、貪佔便宜,得不償失
有人反中庸而行,孔子認為這是肆無忌憚,專走極端。人如果無所顧及,什麼事都會幹出來。自私有度,極端自私,就是失之於度,胡作非為,結果必然是失不償失。
人具有社會屬性,每個人都無法脫離大眾而生活。與人相處,克服自私的缺點,最好的辦法就是付出,付出才能得到,才會長久。
友情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是錯誤的。這樣的人交往,目的在於對方有什麼利用價值,算計與人交往帶來什麼好處。對方能滿足自己要求時,便心生喜色,形影不離,彷彿情深義重。一旦對方沒了利用價值,或者遇到了麻煩,便推諉 責任,退避三舍,甚至落井下石。結果,無疑是向人表明,自己是多麼的無情無義,多麼的無恥。以後當別人與他交往時,必然會小心提防,以免被其利用。
愛因斯坦說:「世間最美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民族地區都很正直且嚴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把友誼永恆為知心的傾訴,敞開心扉,樂於為對方付出,然後愉快地享受彼此的勞動成果。
我們給予他人的,必須是愛。我們對給予的結果必須負起責任,同時,又要尊重對方的付出,不要對對方的付出不屑一顧。
4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真正有修養,稱得上君子的人,不會只關心個人利益的得與失,便不會一心想去追求個人的私利。否則,就會招來怨恨和指責。
只有用「仁道」修養自己的人,才會施「仁」於人。能以「仁道」立身的人,無疑地仁愛他人。
謀取個人利益並無什麼不合理的地方,「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在為人外世中,不能只為個人私利,不擇手段,小氣貪婪。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的含義?及與《道德經》道學的關聯?
※騰達有道,唯中庸與順從
※缺啥補啥,《中庸》的出現反證了孔儒一脈的務虛行當
※中庸精華總綱
TAG:中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