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繫辭》通講(二十)
下面「政陽兵陰」順理成章,也是如此。一個國家想要正常運行,就需要這個國家有健全的政治制度、政策、法律、法規這些東西。這是一個國家的常道,是國家政治生活的核心,是要處於陽面,居於主導地位,是一個國家正常運行的根本。兵者,不祥之器也。國家的軍隊、警察這些強制性機構,只能處在從屬的地位。中國曆朝在正常情況下,一般都是文官制度,掌握兵權的人永遠都處在掌握政權者之下,處於從屬地位。如果顛倒過來,「兵陽政陰」的話,國家要出大亂子了。唐朝後期的藩鎮割據,各地節度使坐大,掌握兵權的人不聽指揮了,就出現大問題。民國時期的軍閥割據狀態也是如此。現在的新聞里看到,索馬利亞海盜為啥這麼凶啊?就是因為索馬利亞一直就處於「兵陽政陰」的局面,不混亂都不行。金三角為什麼那麼亂、毒品為啥那麼凶啊?也是軍人統治的結果。一個國家的政權與兵權,必須處於陰陽平衡之中才正常,陰陽平衡就是陰陽各歸其位,就是政陽兵陰。如果反著來,由軍人掌權建立軍人政府,那老百姓就沒有太平日子了。
上面我們簡單談了「知崇禮卑、知陽禮陰、仁陽義陰、政陽兵陰」,從大原則上給大家理了一下思路,分析了一下陰陽的基本要義。如果要對陰陽變化體會得具體而深入,平時生活中就要多留心,把易象、易卦多拿來學習,多看多思。我們經常說,明辨陰陽是學習《易經》最主要的目標。有些人對《易經》的文辭很熟悉,隨口就能背出一條條的卦辭、爻辭,但如果不能明辨陰陽,背再多再熟也能徒逞口舌,沒有辦法靈活運用。
下面一句「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這裡「設位」的感覺很奇妙。天地的位置是哪個設的呢?是誰在主宰天地呢?這一句好像說大千世界、天地之間是有個主宰,是他設定出了這麼一個位置。當年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時候,大家都覺得他很了不起,認為他揭示了萬物的秘密。可是到了後來,萬有引力的第一推動力是什麼呢?世界最初的力是從哪裡來的呢?天地這個現成位置是誰設的呢?這些問題就把牛頓搞糊塗了。最後沒有辦法,他只好投入到上帝他老人家的懷抱中去了。這個問題沒辦法解釋,只有說是神、是上帝設的這個位置,上帝是第一推動力。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卻又是精密無比。如果過幾天下了雪,我們拿起放大鏡去觀察這個雪花,就會發現那麼小的事物,從科學的角度來說,也就是水蒸氣從地上蒸發,在空中遇到冷空氣結晶形成了雪花,但是這個雪花卻如此精美、如此漂亮,人工是無論如何也不能達到的。以前馮老師愛說,人別以為自己了不得,讓你造一個活生生的蒼蠅出來,行嗎?不要說蒼蠅,造一株活生生的草出來也是不可能的。現在所謂的人造,也必須要藉助草的種子和草的DNA,還要經過一個自然生成的過程。
所以,《易經》說「天地設位」,到底誰在設這個位呢?我們以前也反覆講過,就是「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就是乾坤的作用。崇和卑,陽和陰,就是天地各自所處的位置;同樣的,我們人處於社會當中,也是各有其位,各有主從關係、陰陽關係。如果我們在自己的生活中,在自己的事業中把這個陰陽、主從關係搞清楚了,真正知位守位了,在社會生活中就能如魚得水,無往而不利。
「天地設位」,說的就是乾坤二卦。乾為天,坤為地,二者相互作用,就形成了天地間萬事萬物的種種關係。我們人類社會也可以和天地乾坤間的種種關係進行類比。我們說,無論是天地之間,還是社會人事之間,這種種關係、種種格局,都是因為易道一陰一陽作用於其中才產生出來的。所以「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這是易道的精神在中間起作用。如果沒有易道一陰一陽的交互作用,下面所談到的一切都談不上了。我們大家學習易道變化,目的也是要在我們的社會人事當中能夠崇德廣業。所以,「易行乎其中」,也是對我們學易君子的一個鼓勵。我們只要明白了易道,善辨陰陽,在我們的設身處事的時候能夠知時節、通變化,在社會人事之間就能夠「易行」。把這一切都搞懂了,行為處事就會很容易,能夠遊刃有餘地行仁義之事,遊刃有餘地構建和諧社會與人生。
「成性存存,道義之門。」最後這句很重要,真正能把這一句理解透徹,就入了道義之門了。雖然這一句也是《易經》當中的名言警句之一,但歷代對此的解釋卻莫衷一是。「道義之門」基本沒有歧義,就是入道的大門。最關鍵就是對「成性存存「的理解。
我們前面講過,「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存之者性也」,講的就是易道成就萬物的本性,所以《乾文言》中說「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正性,也就是這裡的成性。乾道的變化是生生不息的,所以才能夠成就萬物的本性。這個「性」字在傳統文化裡面,不同的地方有不同意義和範疇。比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這個性指的就是萬物共同的本性。但是「乾道變化、各正性命」的這個性,指的卻是不同物種、不同現象、不同的人,都有各自的個性,是各人區別於他人的本性。「各正性命」,就形形色色的人或事,都擺在各自應該的位置上,擺在各自的正位上。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乾道變化把你變成了龍,你就到天上去飛,變成飛龍在天。你是鳳的話,就找棵高高的梧桐樹歇著,不要像麻雀一樣歇到人家屋檐底下。變成老鼠的話,就老老實實去偷油打洞。這就是「乾道變化,各正性命」的感覺。萬物之所以成其為萬物,就是因為貓有貓性,狗有狗性,我們在座各位也都有不同的個性。我們何大哥是老成持重,對大自然的觀察是入妙入微;李神仙看起來兩鬢都上了點小雪霜了,卻始終保持一種天然的心態,大家之所以把他叫「神仙」,就是因為天然而真嘛。
以前馬祖大師手下有一個丹霞天然禪師。他本來是個儒生,要進京趕考的,半路上遇到一個和尚對他說:「你選官不如選佛。」選佛就是修行成佛嘛。丹霞問他,成佛要到哪裡去?和尚就說,江西找馬祖大師那裡是最好的選佛場啊,你去找他嘛。丹霞也真是拿得起放得下,說去就去。找到馬祖大師,一見面,馬祖問他,你來幹什麼?丹霞也不開腔,只把帽子往上一頂。馬祖一看,這個人是個刺頭兒啊,要趕緊打發走才是。於是對他說:「以子因緣,合在石頭」,趕快把他找發到湖南找石頭和尚。馬祖這麼一句話,就把人家從江西推到了湖南。丹霞到了石頭那裡,石頭和尚一看,這是個調皮鬼啊!有點麻煩,於是叫他到槽廠做苦力,跟六祖初見五祖的時候有點像。六祖當時還跟五祖說了幾句話,丹霞禪師在石頭那裡話都沒說上一句,這麼干苦力一干就是三年。
有一天,石頭和尚對廟裡的僧眾說,大家明天帶上鋤頭背篼這些工具,一起鏟鋤大殿前的雜草。第二天,丹霞和尚端了一大盆水,「蹬蹬蹬」地跑到石頭跟前去了。其他人都很奇怪,老和尚讓我們帶鋤頭背篼去鋤草,這傢伙端水做什麼啊?丹霞把頭一伸,對著石頭和尚說:師父您看,我這裡草已經長得很深了,請師父來為我鋤草吧!石頭和尚很高興,覺得這個傢伙很聰明,就把頭給他剃了。剃了頭之後就要為他說戒,哪曉得丹霞一聽師父要說戒,爬起來一趟子就跑了。這一跑,一趟子就跑回江西馬祖那裡去了。到了馬祖那裡,他徑直跑到大殿裡面,爬到一尊羅漢神僧像上面,騎在羅漢脖子上耍。大家看到都很生氣,覺得這個傢伙太野蠻了,竟然跑到塑像上面去撒野,叫他下來也不肯,只好把馬祖大師請出來。馬祖出來一看,呵呵一笑說:「我子天然。」這個娃兒很好嘛,本性很天然啊!認知丹霞和尚一聽,馬上從塑像上跳下來,給馬祖磕了個頭說:「謝師賜名。」從此,他就叫天然了。
這段故事很精彩啊!他沒有老老實實學過道,只是在石頭那裡幹了三年苦力,但成為了一代大師,這就是因為他本性天然啊!禪宗史上,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禪師。有些人一輩子苦參,參到老了突然開悟,哎呀,原來是這麼回事啊!有些人,比如丹霞天然這種,一開始就是清楚明了,參拜大德,無非是走個過場,遊戲人生而已。
當然,我們李神仙還沒有敢騎到佛像的脖子上去,但是心性中的確有一份天真本然,經常流露出來。我們說人是各有各的個性。有些人是刀子嘴、豆腐心,劉阿舅就是這樣的。鐘律師經常打擊人家說:「你醫德還不如你的醫術。」實際上她不曉得,劉阿舅內心真正是個有情有義的人。我們在座的各位,大家也都是各有各的個性。「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我們每個人的個性,每個人的命運都是乾道變化的產物,這一切就是「成性」的感覺。
關鍵不好理解的就是「存存」兩個字。對此,歷代注釋很多,有些注家說,「存存」指的是「存其所存」,第一個存是動詞,第二個存是代詞,就是說讓某個東西存於它應該存在的地方。有些注家又說,「存存者,常存也」,指的是道義常存。這些註解不能算錯,但總感覺沒有搔到癢處。
南懷謹先生講得更新鮮,他說「成性存存」是什麼呢?就是如如不動,就是如來。好像來了又沒有來,好像動了又沒有動,好像存在又沒有存在。南老太爺講得很高、很玄啊!讓人聽得雲里霧裡的,他老人家好像說了又什麼都沒有說,聽的人呢,好像聽懂了又什麼都沒有聽到。當然,南老太爺一貫很滑頭,說到關鍵地方就打擦邊球跑了,要想抓住他的把柄幾乎是不可能的。他老人家的「金剛三句」煉得很好啊!存存者,即非存存,是名存存。這麼一講,就誰也沒有什麼話說了。
不過,波師兄這裡就不敢像南老太爺那麼講了。既然大家在這裡一起學習,我們也希望能從這一句裡面得到一點實在的感覺,能真正在我們心中,對這個「道義之門」留下一點實在的印象。
怎麼來談這個「成性存存」呢?我記得以前講《通書》的時候,講到乾卦九三爻,中間也有兩個字的疊加在一起。「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我們當時說,「乾乾」這兩個字疊加,就是乾之又乾。做為君子,一天從早到晚,十二個時辰,時刻要有乾之又乾的警惕性。乾為天,純陽至健,為君為主,「乾乾」兩個字一疊加,就是說要隨時做主、隨處做主、隨時隨地保持自己精神的陽明正知,所以要乾之又乾。只要我們能體會到了「君子終日乾乾」的感覺,後面的「夕惕若,厲無咎」,就很清楚了,晚上都要保持如此的警惕。即使你處的位境很危險,就像九三爻這樣上不沾天、下不著地,只要你的精神保持高度的「乾乾之惕」,隨時保持你的陽明正知,隨時警惕精神中的陰晦邪知,那麼你就能夠「雖厲而無咎」,就不會有什麼過錯。
以前有個和尚,他的師父教他佛法,但是這個人福報不夠,沒有時間天天坐禪修行,還有很多雜務要做;同時可能文化水平也不高,要讓他學經學論也不行。師父沒有辦法,就教給他一個法子,要他隨時隨地提醒自己在不在,要隨時自問自答。如比吃飯的時候,端起碗就問:「我在不在?在!在吃飯」。睡覺的時候也這麼自問自答:「我在不在?在!在睡覺」。勞動的時候也要問:「我在不在?在!在勞動」。總之,他就這麼老老實實,隨時問自己在不在,自問自答了很多年。有一天他走在大街上,沒有注意一下子撞到了台階上,一跟頭摔下去了。他爬起來也不顧痛,衝口就大聲自問自答道:「我在不在?在!在摔跟頭。」旁邊的人看得哈哈大笑,嘲笑說:「你神經病呀!成天問自己在不在,你難道還能把自己給丟了啊?」咦,他一聽到這個話,原來如此,一下子就大徹大悟了!
這個故事講的道理,就和乾卦「君子終日乾乾」是一樣的啊!一個是「終日乾乾」,一個是「終日在在」,就是不斷提醒自己做主、隨處做主,不斷體會這個乾之又乾、在之又在的感覺。大家注意啊!這個是在講真正的觀心法門哦!大家不妨一試。不要覺得學《易經》,就光是在幾個指頭上掐過來算過去,那是小術。真正的「道義之門」,是要在心地上切實體會這個「君子終日乾乾」、體會這個「和尚終日在在」。這個才是真正的易道之門,也是心地法門的關鍵之處。
回到「成性存存」上面,存存就是在在,存在是一個同義複詞。乾道變化,成就了萬物各自的本性,讓萬物各自存在於自己的正位上。我們在這個天地之間,既然各得其性、各居其位,就要安於其性、安於其位。我們要檢查一下自己的本性和正位,能不能安住得下來?前面講了「安土敦乎仁」,就是要安住於我們的心地啊!如果心地不安,不安住於自己的正位,這山望著那山高,成天犯愚痴、打妄想,這個就不行。大道把你變成狗你就好好做一隻狗,變成貓你就好好做一隻貓,變成耗子你就老老實實打洞做耗子,不要哪天打洞打高興了,想娶個貓兒當媳婦,那樣就麻煩了,就很危險。我們變成人,就要老老實實安守於做人的本分,好好地做一個人。我們學佛的都想成佛,什麼是成佛呢?太虛大師說:「人成即則佛成,是名真現實」。這就是一記當頭棒喝啊!哪裡有什麼佛可以成啊?如果人做不好,要想成佛就是痴心妄想。什麼是成佛?就是要守住做人的本分,人成即則佛成啊。人的本分是什麼?就是孔夫子提出來的仁義禮智信這五常,這是做人的常道,把這五常做好了,隨時能體現這些東西,就可以成佛。
我們愛說道法自然,以為這個境界好高深的,其實,做好自己生而為人的本分事,就是道法自然嘛!一切東西都是自然現成的。這一章中最重要的方,就是「成性存存」。這是我們進德修業的實際下手處,就是要我們認識自己的本性,然後在這個本性中安之又安、存之又存、乾之又乾、在之又在。我們不要被妄想執著牽著鼻子走,隨處觀心、隨處做主,自然而然就走在大道之上,自然而然就能開啟道義之門、頓入菩提大道。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易經?繫辭》第八章
第八章很長,內容也相對豐富,中間涉及到了七個卦。過去學習《易經》的人,看到這一章就非常重視,因為這一章裡面「子曰」最多,覺得孔聖人說的話最多,肯定就是最重要的章節。實際上這一章的中心,還是講人在社會當中要謹言慎動、安心自處。其中引出了七個卦:中孚卦、同人卦、大過卦、謙卦、乾卦、節卦、解卦,並把這七個卦當中涉及到了慎言慎動的爻辭,在人事上進行了一番引申發揮。下面我們具體來看。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這裡是談易象的來歷。聖人主要指的是發明、傳承《易經》的古之聖人,比如伏羲氏、文武周公這些所謂的聖賢先王。賾,是複雜、繁雜的意思,有包羅萬象,難以窮盡的感覺,可以說是複雜到了極點。擬,就是比擬、模擬、類比的意思;「擬諸其形容」,就是模擬萬事萬物的樣子,形容就是形體和容貌。宜,指的是恰當、合適;物宜,就是說天地間的萬物,各得其恰到好處的本性,各有其恰如其分存在現象。對於萬物本身來說,所呈現出來的一切現象,都是恰到好處的。我們每天照鏡子,每個人都覺得自己長得最好看,都覺得自己的鼻子眼睛長得恰到好處,都覺得自己的看法觀點是最正確的。當然現在有些人不一樣了,現在做整容手術很吃香,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這是因為人被異化得太厲害,受太多流行觀念的影響,覺得自己這個物已經不宜了,不恰到好處了。但實際上,老天爺把你造成這個樣子,這個樣子對於你來說就是最好的。你非要犯愚痴打妄想,把大把的錢往整容所里扔,那誰也拿你沒有辦法。
上面整個一句直譯過來,就是說古之聖王,通過自己對天地間種種紛繁複雜的事物進行觀察,發現了各種現象的變化規律。除了對天地自然的觀察外,古之聖王還對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複雜關係和行為進行觀察和研究。通過觀察,運用模擬、類比的方式,從這些現象當中抽象出了一陰一陽兩個符號,來概括天地間最根本的、也是相反相成的基本變化。在沒有成卦之前,通過陰陽二儀衍變出了八個單卦和六十四個重卦,然後以此歸納總結社會人事變化的規律。從而使雜亂無章的天地萬象,乃至於紛紜變幻的社會人生現象,通過易卦的歸納變得次序井然,可以被人們理解、掌握,可以被人們預知、預判。
這幾句講的就是《易經》卦象、爻象的來源,說得清楚明白。上節課我們說,上世紀搞新文化運動的一部分人,打著「疑古」的旗號,自己是不懂裝懂,半瓶子醋,生拉硬扯地把西方一套方法論拿過來,硬套中國的傳統文化,把傳統文化糟蹋得不成體統。《易經》是傳統文化的根本,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他們把《易經》糟蹋得不成樣子,今天我們的傳統文化低落到了如此地步,跟這批人的糟蹋也不無關係。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前面我們講的是聖人能夠把天地間各種複雜、凌亂的現象,通過易道進行歸納總結,形成卦爻之象,從而條理化、清晰化,以此對人類社會起到一種規範、有序的治理作用。前面的「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從靜態的角度言說的。下面「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就是說聖人不僅看到了天地間各種複雜、凌亂的現象,同時還看到了這些複雜、凌亂現象之間的運動關係。
天地萬象,並不是一個個孤立並靜止不動的,它們是在運動中才形成了各種關係。過去我們學辯證唯物主義,說世界是普遍聯繫的,怎麼聯繫呢?就是通過各種運動聯繫起來,並形成了各個不同的系統。天地是個大系統,天體有天體的系統,地球有地球的系統,地上的有機物和無機物都是系統,有生命的、無生命的都有各自的系統。乃至於落實到個體身上,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理結構,也有著不同的生理系統。這些系統之間,也是通過相互的運動而聯結成一個整體。
我們遠古的聖人觀察到了天地間的這些永恆的運動,並把自然現象的一切運動關係都落實到社會人事當中,與人類的社會活動相匹配。這樣,就能夠會通這些社會現象,全面掌握並認識其運動關係和規律,然後根據關係和規律,制定出規範社會大眾行為的制度、規範、禮儀。這就是「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所謂典禮,就是一整套人類社會文化活動的系統。作為我們人類來說,典禮包括政治制度、法律法規、官僚體系、禮儀規範,乃至於民俗文化系統,等等。如果要詳細系統地了解典禮,就要學習儒家五經當中的《禮記》,因為「禮」這個東西在儒家學說中處於很重要的地位。儒家提倡的五常,仁義禮智信中的這個「禮」,恰恰是處於五常之正中。如果沒有這個禮,人們所顯現出來的仁和義,就會顯得很粗放、很粗野,而所謂的智和信,如果沒有禮來作為規範的話,也很難使人理解和信服。
禮在我們傳統文化當中,確實是很重要的,而《禮記》這部經典對於儒家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儒家必修的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其中的《大學》和《中庸》兩篇就是從《禮記》當中抽出來的。如果我們要系統學習《禮記》的話,其中的內容包羅萬象,可以說中國上古文化的精神,通通都可以包羅在其中了。
我們看社會運動中形成的各種關係,必須要有典章制度,有法規、禮數來進行約束、規範和確定,才能在人與人之間形成一種良性的的社會關係。國家機器要正常運轉,就必須要有一套嚴密的政治體製作為保障。經濟生活要正常進行,同樣也要有一整套嚴密法律法規作為保障。就算是普通人,一男一女生活,所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要想過正常的夫妻生活,也必須舉行婚禮儀式,要在《婚姻法》的保障之下才能夠確立夫妻關係,不然一切就會亂套。這就是「行其典禮」的意義。這一切,都是古之聖人通過「見天下之賾」、「見天下之動」,然後「觀其會通」而提煉歸納出來的。
下一句「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我們上面所說的一系列,包括種種關係、種種禮儀變化、種種社會制度等等,以此為基礎就形成了易象、卦爻。其所呈現出來的吉凶悔吝等等的結果,就是通過繫辭、通過語言文字把它表達出來。「是故謂之爻」,這裡只說了爻辭。每個易卦都由六爻組成,每一爻的內容、意義,以及吉凶判斷等等,用語言文字能夠表達出來,就是爻辭。
熟悉了《易經》結構就知道,這裡光講了爻辭,而忽略了更重要的卦辭、象辭、彖辭,還有爻辭當中的小象辭,確實是有一定的缺失。我們說《周易》八八六十四卦,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七年,好不容易才在患難中把它搞出來,這裡卻跳過去、完全給忽略了。只談爻辭,只用六爻來斷吉凶,就會失去了各卦的卦辭、象辭這些大的前提。
在方山易的講述中,本光法師就指出,我們學易的時候觀象玩辭,斷斷不可離開一個卦的總象而斤斤計較於每一爻象。易卦的爻辭、小象辭必須結合整個卦的卦辭、象辭、彖辭來進行綜合判斷,不然就破壞了一個卦內部的整體結構。這個整體結構支離破碎了,有點像瞎子摸象的感覺。平常我們打卦,如果一卦有動爻,這個動爻就是重點,它所表現的內容就是在當下所體現的或即將發生的變化。作為一個卦來說,動爻是判斷吉凶悔吝很重要的所在。但是如果只從一爻之動來判斷結果,而不去觀察卦辭、彖辭、象辭,往往就會導致目光短淺,難以從全局、從整體長遠的眼光來判斷事情的全貌。
對於學易的人來說,如何來解、來斷這個卦是非常關鍵的。對於那些純粹用《易經》來搞占卜的人,可能對爻辭斷吉凶這方面更重視一些,而對如何整體把握全卦的精神、如何行為處事的方面,就不太重視,往往就會忽略象辭、卦辭、彖辭裡面的相關內容。
歷史上有許多易學流派,比如漢易中的《焦氏易林》就是專門打卦占卜用的書。它通過《周易》六十四卦的爻變,使每一本卦再生成六十四卦個子卦,這樣就形成了四千多個可供占斷的卦來。這四千多條卦辭也是自己通過卦象、爻象的關係推演出來的,沒有依《周易》六十四卦的卦辭、彖辭和象辭。單從占卜之術的角度而言,《易林》可能顯得比《周易》六十四卦來得更精確、細密一點,但是對於真正學易的人來說,通過易道修養心性、增上德業才是根本。對於「君子觀象玩辭」、以心性修養而進乎大易之道的要求來看,像《焦氏易林》和宋代以後衍生出來的各種易卦卜筮之學,就沒有什麼作用了。
這一章的前面是講創立《易經》的聖人,通過觀察天地之間萬物紛紜變化,用易卦恰到好處地比擬、摸擬了天地變化的規律。通過觀察天地萬物的運動變化,古代聖王制定了人間社會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並通過文辭附在《易經》的卦爻上面,用語言解釋出了這些現象當中的吉凶徵兆。
「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儘管天地萬物看起來讓人覺得眼花繚亂、不可捉摸,好在遠古聖人通過《易經》的歸納,總結出了一系列的規則,使人生活在天地之間就感覺到太亂。雖然實際上是很亂的,但我們不覺得亂,不覺得有多麼煩擾,這就要歸功於建立這一系列典章制度的古之聖人。我們看那些搞地球物理研究的,地球上面的事物那麼複雜,有山河、平原,還有大陸、海洋,地形地貌的變化非常複雜。因為地球經緯度的確定,那麼複雜的地球,任何一點就可以用經緯度準確地表示出來。有了這個經緯度的確定,地圖就產生了,要到哪裡去,一翻地圖就知道往哪裡走,走哪條路線,怎樣走才算是捷徑,等等。《易經》就是這樣的感覺。它把天地萬象用一種古代科學的方式,通過數理變化和擬象歸納,創立八個基本卦象和六十四個重卦,就把人間社會的事情基本都歸納出來了。我們生活在其中,就會感覺到有條有理。
人就是這樣的,事情一多一雜,心理上和情緒上就會產生複雜的變化。如果我們的頭腦沒有條理,就容易產生煩惱、焦躁的情緒,面對「天下之至賾」,就會產生厭惡的感覺。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這樣的情緒,事情一多,一麻煩,無名火就起來了。我們學習《易經》,就是要體會陽主陰從,體會知崇禮卑,通過《易經》這些原則的把握,通過對事情的輕重緩急的分析,把事情條理化,抓住一件事情的關鍵點,抓住主要矛盾,其它次要的東西,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帶動起來。所謂綱舉目張,就是要把綱抓住,其它自然就帶動起來了。
當然,要真正做到不惡,關鍵還是調理自己的心,把自己心調順。調心的關鍵,就是在陰陽上面找感覺。《易經》就是講陰陽,從頭到尾都是對陰陽的分析和判斷。在陰陽上把感覺找准,就能夠調節自己的心,就能夠調節自己的生活,調節我們的事業。你心中有這個底了,再紛繁複雜的情況,你都能夠成竹在胸,能夠心平氣和地面對。
下面一句「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真正掌握了易道變化的規律,掌握了天地之道一陰一陽的消長規律,對易卦的爻象就會有所領悟,其中吉凶悔吝的種種變化和結果,其中的因果關係就會清楚明白。「天下之至動」,就是在社會很動蕩的時候,甚至天下大亂的時候。在這種時候,你心中都有不會亂了方寸。
這也是在激勵大家要好好學習《易經》,無論是在天下太平還是天下大亂的時候,都會有好處的。說老實話,真正精通易道的人,如果遇到的是太平盛世,每天太陽都暖烘烘的,天天過得都很舒服、很安逸,那麼每天充其量也就是在家裡「觀象玩辭」,就像邵雍父子在家裡玩易,鄰居來借東西要打一卦,看人家到底借的是什麼?在街上買一把板凳,也要看下它的命運如何。天下太平當然是好事,但是對於精通易道之人來說,把《易經》拿來推算桌子板凳的命運,就有點殺雞用牛刀的感覺。
學易者的真功夫,是要在修齊治平上體現出來。凡是歷史上遇到大變局,遇到改朝換代的時候,能夠在大變局之下力挽狂瀾、建功立業的人,往往對易學是非常精通的。因為他能「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既處變不亂,還能夠引導局勢的發展。
現在到處鬧金融危機,在以前經濟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只要是個有點想法的人,下海都能游幾下,都能掙到錢,但真正經濟方面的高手,就顯不出來。現在金融危機一鬧,局勢就很微妙了,明年據說是最艱難的日子。在這種時候做企業還能夠有所發展,做投資還能夠持盈保泰,這就是真功夫了,在經濟上面就是真的高手。因為你有能力把握這個局勢,能夠在外界一片混亂的時候自己不亂,這就厲害了。
下面「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這就是下結論了。周敦頤《通書》裡面專門有「擬議」這一章。前面我們說了那麼多「不可惡也」、「不可亂也」的道理,歸根到底,就是這裡說的「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社會現象那麼複雜,社會人事的變動那麼巨大,一個仁人君子要想在這個社會上建功立業,在說話行動之前,一定要要考慮清楚,要非常謹慎,該不該出手?時機到沒到?都是很講究的。
這裡的擬,是模擬、擬定、類比的感覺,預先要有模擬判斷,要有個計劃。怎樣來模擬呢?就要通過易卦、易象對社會各種現象進行對比,進行模擬分析,進行深入研究。《周易》六十四個卦,可以說是整個人類社會形形色色現象的一個濃縮的模型。凡是人類社會種種現象,都可以歸納在六十四卦所代表的現象裡面。比如說教育,我們可以從蒙卦裡面得到啟發。蒙卦象辭說:「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社會思想的啟蒙教育,人的啟蒙教育,就要從蒙卦上找感覺。如果面臨社會大的變革,改朝換代,就可以從革卦中來體會。如果涉及到社會司法,就可以從訟卦、從噬嗑卦上得到啟發。如果要領兵打仗,想要出師有利,可以從師卦裡面找感覺。而平常的為人處世,要以謙卦之德來面對人事,要從損益二卦中體會怎麼做於已於人有損,怎麼做會有益於己也有益於人。還有,治家有家人卦,朋友之義有同人卦,男女婚嫁有歸妹卦,等等。
《易經》六十四卦,都能具體指導我們在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我們對照六十四卦的模型,充分地進行研究和思考,掌握其中的變化趨勢,「擬之而後言」,對照這個模型進行摸擬研究,然後再對社會生活來發言,就不會打胡亂說。即便不是一語中的,也可以做到十中八九,心頭是有把握的。
上面這個擬,可以說是我們自己一個人私下對學問進行模擬、研究、琢磨;下面的「議之而後動」,就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了,就是要吸取多方面的意見,多與其他人討論、研究,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廣泛聽取不同的聲音。議,也是易卦錯綜複雜變化的要求。一個卦出來後,會有錯綜複雜的變化,我們要站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情,不僅要從因到果,還要從果到因來反推這件事情,前後左右、四方上下都要看清楚。以前講「民主集中制」,如果真正做到了既民主又集中,那就做到了「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這樣再出手做事情,就能夠馬到成功。
最後一句「擬議以成其變化」,就是說通過擬、議的原則,就可以看清天下的大勢,就可以規劃好自己的行動步驟,就可以順勢而為,該出手時就出手。這樣的話,你的行動的步驟和節奏就能夠與天下大勢合拍,就能夠合乎於天道的變化,成就天道的變化。
以上就是《繫辭》第八章的第一段。接下來具體講了七個卦,每一卦各取一爻,具體講如何才能夠「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在這種紛紜變化的無常世事之中,怎樣才能既保全自己,同時又能夠伺機而動、達到建功立業的效果呢?這就需要通過下面的具體卦象和爻辭反映出來。
推薦閱讀:
※易經六十四卦 地風升卦
※【易經繫辭】第77講:聖人立象以盡意
※許禮明:易經與生物遺傳基因密碼
※某遼寧女問工作能否長久安穩於困境中得轉機丨案例110六爻問卦38
TAG:易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