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們的中醫緣3

本文轉載自靜空學子《我們的中醫緣3》 第三天、 大道至簡 夜談風聲7月18日。還是一大早,我們就趕到了任之堂大藥房,由於來的這兩天晚上睡得遲,再加上我和星星(就是澤偉,我們在學校這樣稱呼他的)住的房間太潮濕了,所以一晚上的我輾轉啊反側啊,根本睡不著。把周星星同學弄的也沒睡好(星星,不好意思哈!)。所以顯得整個早上一直都沒狀態,渾渾噩噩的拿起《中醫經典要聞便讀》出去背了:諸葯賦性,此類最寒。犀..角解乎……心熱;羚羊….清乎….肺肝。澤瀉利水通淋….而…..補陰不足……呼呼Zzzzz….感覺自己就是一邊看書一邊打瞌睡,慚愧啊!期間,鄒橋兄要給我們大家扎幾針,我們這是第一次見他扎針,卻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楊鑫的足三里穴,我的合谷穴就這樣被針神「刺激」了!鄒橋兄每次扎針都會先讓受扎者咳一聲,然後在突然進針(這樣子還真的感覺不到一絲絲痛處,都不知道針已經刺進皮膚腠理了),接下來他才慢慢進針、行針,並囑咐受扎者吸氣或者呼氣,在呼吸之間,針就在肌膚里運行著,一股麻脹感就來了。體內的真氣似乎在隨著鄒橋的指令,想要它到哪兒就到哪兒。「到指尖沒?」「還沒!」鄒橋又運了一下針。「到沒?」「哎喲,到啦到啦!痛啊!」鄒橋這才鬆手。鄒橋兄扎針認真!專業!嚴謹!之前要先認真給受扎者把脈,然後選穴,再仔細用手揣穴,扎完一針的整個過程要花個幾分鐘左右,和我以前被扎的那種幾十秒搞定的相比,鄒橋的這才是「大師級別」啊!果然不愧為吉林省政府的御用針灸師啊!佩服!膜拜啊!「拯救之法,妙用者針」!於是乎我們(主要是我)毫不猶豫的就給他取了個「針神」的響徹名號!我們這就下定決心一定要讓他給我們講講針灸,好好的給我們上一堂課!在以後的日子裡,鄒橋的針是越扎越出名了!除了老師叫他扎的病,人其他好多患者都主動叫他扎針!鄒師兄帶的一盒針就這樣一針針的「消失」知道沒有……對於鄒橋兄扎針的時候要讓受扎者咳一聲,還要受扎者吸氣或呼氣的情景。我一直心存疑問。為什麼要這樣呢?(理由是不是很簡單啊?)或許是我本人沒看過針類書籍吧!這個問題是不是會問的有點腦殘?也就一直沒有請教過他!直到前天,我獲得一本寶貝級舊書籍—《針灸四書》,又勾起了我的疑問!我大致快速的瀏覽了一下發現《針經指南》里有一篇叫《真言補瀉手法》的文章。現列原文如下:補法:左右掐穴,右手置針於穴上,令病人咳嗽一聲,針入透於腠理,令病人吹氣一口,隨吹針至分寸,待針頭沉緊時,轉針頭以手循捫,覺氣至,卻回針頭向下,覺針頭沉緊,令病人吹氣一口,隨吸出針乃閉其穴謂一手急然孔是也。虛贏氣弱癢麻者補之。瀉法:左手掐穴,右手置針於穴上,令病人咳嗽一聲,針入腠理,復令病人吸氣一口,隨吸氣入針至分寸,覺針頭沉緊,轉針頭向病所,覺氣至病退,便轉針頭向下,以手循捫,覺針沉悶,令病人吹氣一口,隨吹氣一口,徐出其針不閉其穴,命之曰瀉。豐肥堅硬疼痛者瀉之。素問瀉必用方補必用員…….春夏刺淺秋冬刺深……..呼吸補瀉……..寒熱補瀉……..………感覺告訴我,這好像就是鄒橋使用的針灸技巧!無論我理解的是否正確,至少可以肯定一點就是鄒師兄學針灸下了很多苦功夫的呵!後來明冠兄在我的空間日誌上留言說鄒橋兄讓病人咳一聲進針那好像是在《內經》上有記載的,叫「隨咳進針」,可以適當放鬆病人情緒,若病人心有抵抗,那會影響進針時的功效,所以咳的當兒可以轉移病人的注意力,對一些沒扎過針或膽小的病人可以採用,非常有效。對於上面提到的補瀉手法,明冠兄用了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只要把人體想像成氣球,然後把補和瀉的氣機是進是入搞懂就明白了。吸氣就像在氣球上擠壓,呼氣則是拉伸氣球。(關於鄒橋和針灸之間的緣分和故事,在以後的日誌會為大家好好敘述的,感覺很那麼的傳奇和不可思議,給大家留個懸念,哈哈)早晨在藥房背書學習是相當有壓力的,大伙兒都很努力,尤其是阿發,每天都是那麼專心致志,埋頭苦幹!這兒的學習氛圍會讓我們所有學生都不敢鬆懈。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大家這樣努力的讀書,自然會在將來的一天突有覺悟!孩子們!加油吧!由於明冠兄學過推拿按摩(好像所有中醫類專業的學生都要學的吧呵),我背書背累的時候就叫他給我按摩一下頸椎肩膀,真是享受啊!嘿嘿~我不會針,也不會專業按摩,所以就只能「坐享其成「咯!老師說下午沒有活動安排,就讓大家在寢室自己好好看書看書整理整理!由於明冠兄昨天和房東談好了,今天就準備搬過來住在我們對面。所以我們就早早收拾離開藥房坐公交回去了。這樣一來,我們四個「活寶」總算呆在一起了,一起去、一起回、一起吃飯、一起打的坐車。整天都會「黏」在一起似的!大師姐來了後就很自然的把我們四個當成一個整體了!這樣就為大師姐叫我們「四個活寶」奠定了範圍基礎呵!所謂「一日之計在於晨」!然而在這裡我們會毫不猶豫的告訴你「一日之計在於夜」!因為在任之堂真正學到知識的時候大多是晚上呵!吃過晚飯,我們四個早早來到藥房開始忙著自己的事,等著老師和大師兄他們過來。八點半,大家準時到齊了,本來老師說今晚我們繼續把視頻投到「白板」上看老師這些年的走遍大江南北的視頻,但是又覺得剩下的視頻沒有什麼學習的東西了,所以就提議說大家坐下來好好聊聊,侃侃大山!於是乎大家都抬來椅子圍坐在桌邊,洗耳恭聽哦!老師一開始就提到了「大道至簡」和「無為而治」。老師說:「中醫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見得。就看你怎麼圓融地運用自己所學。理清自己的中醫思路。大道至簡!」無論是什麼養生之道還是治病之道,只要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和規律,其實都是很簡單的。「治病求本」,這個「本」就是道,保本才是王道!把握好道把握好規律,要做到「順道而行」。就如我們在治療水氣型的心臟病時(如心包積液和水汽上泛的痘痘),就常用到丹參、枇杷葉、檳榔、菖蒲這四味葯。丹參通心脈,菖蒲通心竅,將心脈心竅打開讓水濕水汽過濾到肺臟,再用枇杷葉和檳榔肅降肺氣,氣下則水下,水隨氣行,通過二便排出體外!所以明白疾病背後隱藏的「道」,治療起來就相當簡單了,好一個「大道至簡」啊!我下來又回想了一下,這也還不就是昨天大師兄給我們提到過的「降本流末」的大道思想嗎?道家經典里真是藏了這麼多醫學思想啊!真是醫與道不可分啊!看來下來得多把《道德經》看看了!接下來我們談到了中醫和西醫。老師說西醫主要是診斷性治療,而我們中醫師治療性診斷。在西醫看來,一定要非得弄清到底是什麼病毒?什麼細菌?哪個細胞多了少了?哪個生化指標高了低了?只有診斷好了才能說治療!而中醫則是把握一種整體的觀念,對人體總體的認識,結合陰陽五行,辨證施治,不去講究太細節的東西,有時就這樣「糊裡糊塗」的把病治好了,故而稱治療性診斷!所以啊我覺得有人說中醫不科學!用西方所謂的「科學」來衡量中國先人們的智慧?這「科學」嗎?某某舟子同志啊!不懂中醫就不要來瞎參合嘛!老師說無論中醫還是西醫都是醫學,都是為人民服務的。不應該有門戶之見!有的中醫在治療疾病的時候也會用到西藥。比如感康也可以用來發汗退燒;又如風寒感冒,用紅參沖服阿莫西林常常有奇效;又如治療風熱型蕁麻疹,服維C銀翹片和丹參片即可,就是採用了維C銀翹片有辛涼解表的作用以及丹參通心脈的作用。或許有人要問蕁麻疹和通心脈有關係嗎?哈哈!《黃帝內經》告訴我們:「諸痛癢瘡,皆屬於心」了的嘛!看來《內經》里也傳承了很多大道啊!我們下來可一定要多看經典,多悟才能多得啊!接下來老師又談到了現代中成藥的問題,現在市面上假藥無效葯層出不窮,所以就造成了很多用藥治不好病,表面上看上去是藥材是醫生的問題,而實質上是人心的問題!(呀!這社會什麼假的都有,人心啊!道德啊!這麼都這樣了,難道社會畸形了嗎?)老師最後聊到「醫心」,意味深長的說:「我們做醫生的要腳踏實地,不過分自卑,不過分自傲,不卑不亢,平和心態!要做到厚德載物!」醫者仁心啊,現在有那麼極少數醫生連根本的仁心道德都沒了,我都不想多說了。老師還說:我們醫生的氣場一定要壓得住病人的氣場,帶著一種祥和之氣,讓病人敞開心扉,感悟病人的心靈顫抖點,說到病人心坎里去,不僅要關心患者的病情,還要關心到她的生活方面,許多情志病就是生活中的不容易才造成的嘛(看來余老師還是一位不錯的心理醫生哈)。這樣病人才會感動才會心服口服,才會相信你,才會吃你的葯!接著老師就給我們講了一個他曾經看過的一個病人的故事:一個看上去蠻孝順的兒子帶著他的老母親四處求醫治療母親的高血壓,卻難有療效。就到了老師這裡,老師一看到這位老人滿手的繭子,再看看老人的手相、面相,還沒把脈便大概得知老人這是操勞操心太多了,有很多委屈憋在心裡無認所聞,這樣憋久了,就出問題了。老師轉頭對她兒子說:「對你媽好點,就不會得這病」。這簡單隨口的一句話估計說到老人心坎里去了,老人很感動!兒子這才恍然大悟,自己常年在外工作,把孫子就扔給老人照顧,是讓老人家太操心了。兒子說今後要好好對他母親以彌補這些年對母親的虧欠!寫到這裡我也再被這個故事感動一次。「百善孝為先」,現在有多少在外打工的遊子,留下自己年邁的母親父親在家裡孤獨的生活。「常回家看看吧」多在家陪陪老人家,因為說不定哪一天他們突然就離開了,老人們根本不需要什麼物質金錢,他們只要他們的親人能多留在他們身邊陪陪哪怕只有一分鐘,他們也會心滿意足了!所以我想說:不要讓家裡的老人有所遺憾!讓他們走的時候也是安心幸福知足的閉上雙眼!(想到這次暑假回家都沒好好陪過爺爺,現在再後悔也晚了,也來不及了!我是個不孝孫!)余老師不僅在傳授給我們治病之道,更在給我們給病人傳授為人之德!在任之堂我們真的學到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余老師,我們真的很感謝你!……..……..這就是我們在任之堂的第三天!在第四天,我們終於要上山啦!認葯!採藥!到底在山上我們有著怎樣的故事發生?有著怎樣的藥學收穫呢?敬請大家繼續關注我的下一篇日誌《那些天,我們在任之堂學習的日子4》之第四天 牛頭山識葯記 憶神農嘗百草
推薦閱讀:

雙城婚姻,讓我們幸福地「分居」
為什麼我們更願意向陌生人傾訴
我們為什麼不敬業?
假若我們還年輕
我們都是倖存者

TAG:中醫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