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研究 | 談當今篆刻藝術作品的經濟價值(下)

  二、「印從書出」理論的建立和實踐  自宋元書法家把篆刻藝術推上自書自刻、以書入印、形式多變的歷史舞台後,諸多藝術家在此基礎上經數百年追求創造,使篆刻藝術演進到百花競放、流派紛呈、才藝卓絕、名家輩出的階段。尤其清代中期「印從書出,印外求印」理論的建立,使文人士大夫在書印結合的追求方面成就斐然。文彭、何震倡導篆刻應首重篆書,並身體力行,心摹手追,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篆刻真諦,才能左右逢源、得心應手。循著清代及近代篆刻家的藝術創作軌跡,我們可以看到,丁敬、黃易、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等藝術家無一例外都是在深厚的書法功力基礎上攀上篆刻藝術高峰的。  鄧石如精於篆、隸。其以羊毫筆以隸書筆法寫小篆,奠定了他在清代流派篆刻領域裡的顯赫地位。鄧石如出生於書香門第,其祖父、父親均為書法、篆刻高手。他自幼受家學熏陶,「摹其父篆刻及隸書甚工」,又曾雲遊四方求學。38歲時,他到江寧梅石居家,臨其所藏《石鼓文》《嶧山碑》《漢開母石闕》等數十種,各臨摹百本。他曾手寫《說文解字》20本,更搜求鐘鼎、秦漢瓦當、碑額,臨摹不輟。其刻苦精神非常人所能及。其正是在篆隸書法深厚功力之下,才逐漸形成自己神韻流動、剛健婀娜、極富筆墨情趣的獨特印風。(圖一為鄧石如篆書作品局部)其40歲所刻「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名作(見圖二)是將漢篆筆法與李陽冰篆法相結合的典型。鄧石如在畢生的藝術實踐中確立了書法審美取向,把書法與篆刻有機地融為一體,匠心獨運,終成一代宗師,也熏陶培育了包世臣、巴慰祖、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黃士陵等一大批大師級篆刻藝術家。  趙之謙為晚清篆刻大家,工於金石考據,擅詩書畫印,在篆刻上融浙、皖兩宗,熔鑄北碑南帖,參以篆、隸、真、草筆意。他深入研討秦漢璽印、宋圓朱文,深得鄧石如小篆和碑額入印三昧。他力主「印外求印」的思想,將錢幣、詔版、漢磚、封泥等風格兼收並蓄,化入印中,使作品閃現出豐富多彩、美不勝收的光暈。尤令人嘆為觀止的是,他對款識大膽鼎新,以北魏造像書法刻制陽文邊款(圖三為趙之謙所刻「仁和魏錫曾稼孫之印」及邊款)。  吳讓之是鄧石如高足,也是鄧石如藝術的忠實繼承者,學鄧三十餘年。魏錫曾《吳讓之印譜跋》稱其「篆分、刻印,私淑完白,篤守師說,有兩漢經生風」。他一生以臨「鄧篆」為根基,深得鄧氏筆法要旨,是「皖派」書家中弘揚和普及鄧石如篆書成就最卓著者。吳讓之篆刻之所以充滿書卷氣質和金石意味,與他精於書法,力行鄧的「印從書出」理論有著密切的關係。後人贊其「讓之刻印,使刀如筆,轉折處、接續處善用鋒穎,靡見其功」(高時顯《吳讓之印存》跋),其款識很有拙樸奇宕的韻致。  吳昌碩自幼愛好篆刻,在私塾就學時即「嗜刻印,磨石奏刀,反覆不已。其父多加指引,遂得門徑,益樂此不疲」。其29歲出外漫遊,多方求學,廣開眼界。他喜好漢磚瓦當,旦夕摩挲摹寫,得益頗深。這也是其篆刻取向的一個方面。書法篆刻上的深湛造詣與他數十年臨習《石鼓文》不輟,直至爐火純青的程度,有著直接的關係。他說:「余學篆好臨《石鼓》,數十載從事於此,一日有一日境界。」正因為他的《石鼓文》書法(圖四為吳昌碩為海山集石鼓字聯)圓熟精到、剛柔並濟,與印章有機結合,所以他的篆刻作品「西泠印社中人」(見圖五)極富筆意墨趣。他也是「印外求印」「以書入印」的力倡者,由周秦鐘鼎、兩漢碑刻、磚文詔版等入手,獨闢蹊徑,更使其篆刻充滿強烈的生命力。由於書法上的得心應手,所以在字法上他能將漢印、古璽、大小篆、繆篆互相參合;加之學識不斷積累,使其篆刻形成渾厚、靈動、豪放、奇巧交相輝映的風格,終成啟迪後代的藝術大家。  黃士陵以筆力犀利的大篆書法見長。他認為鄧石如「書從印入,印從書出」是「卓見定論,千古不可磨滅」的至理。他的篆刻著力追求「書情筆意,天趣流動」「化筆墨為雲煙」。他對隸法瘦勁的《朱博殘石》鍾愛之至,潛心研習,融會入印,形成凝練簡潔、峻峭沉勁的印風。其成功不僅得力於對碑帖書法的悟性,而且也與較趙之謙「印外求印」涉足更廣有關。凡所見金石碑版書體能入印者,他均汲取精華,為己所用。他刻意創新,自辟門徑,成就蜚聲印壇,直可與吳昌碩齊名。  齊白石系近代集詩書畫印之大成者。他自幼聰穎好學,自稱:「予少貧,為牧童及木工,一飽無時,而酷好文藝。」其因家貧只讀了兩年私塾,一直自學書畫;直到拜王闓運等為師,才步入正規的詩書畫印的學習。他40歲開始遊學,五齣五歸,拜師訪友,勤奮學習。其刻印初學趙之謙,浸淫頗深。他在長期學習晚清諸大家如金冬心、吳昌碩時,深知書法是篆刻的必備條件,缺乏篆書書法風格就形不成自己的印風,所以他把目光定位在鮮為人問津、恣肆高古、樸拙險絕的漢《祀三公山碑》、吳《天發神讖碑》和漢《開通褒斜道刻石》等碑刻書法上,借秦權詔版等秦篆入印,以痛快淋漓的沖刀,創造出氣勢縱橫、剛健力厚的風格,開拓出獨樹一幟的新境界。(圖六為齊白石的篆書作品,圖七為齊白石篆刻作品「奪得天工」)齊白石的篆書在用筆上膽敢獨造,掃除凡格,單純簡潔;在結體上縱橫方正,奇崛質樸。加之其大寫意的繪畫,書畫融入印章,形成其別具一格的「寫意」印風。李松在《齊白石的書法》中論及「研究齊白石書法的衍變,須與他的篆刻作一體觀」的觀點,提示我們:齊白石印風與書風之間存在著同步衍變和提升,與「書從印入,印從書出」有著內在聯繫。  三、「以書入印」是學習篆刻和提高篆刻水平的必修課  以上僅列舉了晚清及近代幾位「以書入印」,有代表意義的篆刻大家,旨在使我們領悟到書法對篆刻所起的重要作用,領會「以書入印」的要旨。同時也為我們提出一個課題:今天我們究竟如何理解古人「書從印入,印從書出」理論的精義,以此指導我們在篆刻這方寸之田中探索、耕耘,結出碩果。  要解決古人窮畢生精力上下求索的這一問題,我們首先要確立這一概念:「中國藝術最基本的緣起是書法,對於書法若沒有相當的認識與理解,那麼,和中國一切的藝術可以說絕了因緣。」(傅抱石語)很顯然,漢字自登上華夏文明的舞台,便與篆刻聯袂結緣。目前,有許多篆刻愛好者恰恰忽略了這一點,有的不從書法入手,缺乏基本功訓練,急於求成,盲目把石奏刀,結果成功者甚少;有的不習古文字知識,印文東拼西湊,南轅北轍,鬧出笑話;有的入門稍有成績者,故步自封,不求深造,一味跟風,導致作品粗率狂怪;有的對文學、歷史、考古、繪畫等印外知識疏於學習,胸無積累,作品僅在低俗中徘徊。針對以上種種現象,前輩諄諄教誨者甚多,大意可歸結為「習書臨印,持之以恆,耐得寂寞,精益求精」16字。有人說:「印人須習十年字,臨十年印,讀十年書,方可有所成。」此言雖語出驚人,但仍不失為經驗之談,不無可鑒之處。  經以上論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書法特別是篆書的研習、書寫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篆書語言及表現形式,不僅是達到「印從書出」的最終途徑,也是學習篆刻和提高篆刻水平的必由之路。  至於如何從「印從書出」領悟到前輩們的良苦用心,以書入印,書為印用,從而走出一條新路來,筆者學習思考後,以為有以下途徑,提出供印友和篆刻愛好者共商:  (一)中國書法就是漢字書寫的藝術,其字勢和筆墨情趣是幾千年審美積澱的產物;篆刻藝術不僅具備了這些特點,而且較書法更為凝練,更能體現綜合藝術美。我國高等院校凡設立書法篆刻課程的,均要求學習文史、書法史、篆刻史,進行書法臨習、篆刻臨習、書法創作、篆刻創作。可以看出,書法與篆刻是密切相隨的。所以初學者務必重視對書法的學習,靜下心來,戒除浮躁,把習字臨帖作為日常一門必修課,打好「以書入印」的堅實基礎,這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門。  (二)篆刻藝術是書法藝術與雕刻藝術結合的一門綜合性藝術,其作品格調高低,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書法的功力與修養。書法家不一定要成為篆刻家,但篆刻家則必須是書法家。所以,有一定書法篆刻基礎者應從碑帖等多種傳統文字材料中尋覓求變創新的途徑,大膽嘗試「以書入印」,提煉升華,向個性化方向努力。  (三)從字法上求變,始終是體現篆刻天然情趣的重要手段。朱簡在《印品》里提出:「印字古無定體,文隨代遷,字唯便用。」隨著時代的前進、人們審美的提升,篆刻藝術亦別開生面。從「字為便用」的方式出發,將「無定體」的字,用篆刻藝術手段賦予新的藝術語言,開拓新境界,確為「以書入印」不可或缺的途徑。正如周公瑾《印說》中總結的那樣:「法由我出,不由法出,信手拈來,頭頭是道。」  (四)印外求印是每個篆刻家必備的藝術素質,亦是發揮藝術個性、古為今用的主要手段之一。印外求印要從「金石」二字上下功夫,汲取其文字神韻,耳濡目染,心摹手追。只有以新的篆書入印,才能有新的突破。趙熊先生認為:「篆刻雖然以篆書入印為主,但並不排斥其他書體形式入印。歷代篆刻中如楷書印、行書印、隸書印、草書印等屢有所見。以篆書之外的書體入印,有一個將其文字『印化』的問題。所謂『印化』,就是要讓這些文字形態適合於印章形式,適合於篆刻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如果僅僅將某種書體的若干字羅列於印面,再加上一個方框,也就失去了篆刻的創造性和藝術性。」(《篆刻十講》)林乾良先生亦認為:「並非只有篆文可入印,凡是至今曾經有過的文字均可入印。如:詔版、盟書、楚帛文、漢簡、魏碑、章草等……」(《方寸萬千——中國篆刻藝術欣賞》)當然,這只是一種開闊思路的啟發。要將這些印外藝術元素融入印中,須有一個感受能力和領悟能力的提高問題。憑藉獨到的藝術眼光,把天然美與篆刻美融為一體,才能把印外的東西消化吸收,為己所用。  (五)當代篆書的不斷出新和地下出土金石資料的增多,依然是激發和提高當代篆刻藝術水平的動力。有經驗的書法篆刻家,隨時都在密切注視考古新發現,一旦有書法、印章、繪畫等文物出土,立即以敏銳的藝術洞察力,判定這些遠古留給我們彌足珍貴的藝術信息的取用價值,快速消化吸收,融入自己的作品裡。此類情況今天屢見不鮮。有以楚簡體創書法新體,有以封泥風格入印,有以古隸、漢磚文入印,俱創作出了別具一格的印作。  最後,我們不妨為「以書入印」的學習和實踐總結八個字:出神入化,點石成金。意思是提煉出書法的神韻,進行印化的巧妙組合,把書法美過渡、移植到印章里,取得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效果。

來源:《中國書畫報》


推薦閱讀:

我們現在一般用的刻刀只能刻青田石之類的低硬度石頭,那古代留傳下來的玉印是怎麼刻的?
金庸小說里的印章:《碧血劍》
零基礎學篆刻之一:準備材料和工具
篆刻章法里講的「分朱布白」指什麼?
抱朴含真|彭文軒篆刻作品欣賞

TAG:經濟 | 藝術 | 價值 | 篆刻 | 作品 | 經濟價值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