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蓋建民:《道養全書》易道融通思想發微

易學與道教內煉養生的關係,近年來業已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之一。關於這一課題,時賢已有不少論述與發掘。筆者不敏,目力所及的就有潘雨廷著《易老與養生》(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詹石窗著《易學與道教思想關係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詹石窗、連鎮標著《易學與道教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黃漢立著《易學與氣功》(學林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黎敏、彭賢著《易道氣功與養生》(中國書店1999年3月第1版)等。上述成果,為探索易學與道教內煉養生的關聯,提供了登堂入室的津梁和平台。道教素以重生貴生而著稱。歷代道門中人所著與醫藥養生有關的道書甚巨,尤其是明清之際,「出現了許多帶總結性特徵、彙集歷代道教醫學精華的醫學養生著作」。(1)《道養全書》就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種。本文擬以學界少有人論及的清代道書《道養全書》中所闡發的內煉養生理法和思想為基本素材和個案,從一個側面來探討易學思想在道教內煉養生中的運用及其意義。

一《道教全書》,又名《道教初乘忠書》,作者粘本盛。粘本盛,明末清初福建晉江人。清乾隆《晉江縣誌》卷十《人物誌》記載:「粘本盛,字道恆,崇禎已卯舉人,順治初授河南推官,務平反,出冤獄,入為給事中,歷吏戶禮兵刑五垣,前後疏五十餘上,皆關國計民生。又疏清鹽拆歸縣,嚴禁私派,泉郡受其惠焉。由禮科都給事升京堂,卒年六十七。」(2)另據清人陳壽祺所撰《粘本盛傳》記述,粘本盛,一字質公,其先祖乃金人,家族顯赫,「值世亂,棄官浮海抵泉州,始居晉江,九世至洪錄。」(3)粘洪錄乃粘本盛之父,號郁庵,萬曆戊子舉人,授江浦,惠心潔守善力行善政,後御流寇,邑賴保障,……江浦士民為立專祠於水磨供祀,既卒,泉祀學官。粘本盛自號眉春子,雖為官臣出身,卻「素淡道家水火升降之術,善導養。」(4)「所著有《道學世家像贊》、《忠書》、《天中理牘》、《道養初乘》、《道德經續注》、《滇武日記》」。(5)《道養全書》不分卷,現存有清康熙稿本四冊,藏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古籍部。冊首有「大清康熙歲次丁末端陽月晉江粘本盛題」的「忠孝全書序」,以及「凡例發明」、「某答書」、「復魏相公書」。

《道養全書》在內容上分為前編與後編兩大部分。前編以問答形式闡述道教內煉養生理法。問答一:「論長生」、「論少壯老」、「論忙閑」、「論卻病」、「論處勞」、「論生育」、「論遏欲」、「論交感」、「論坐功」、「論地仙」、「論贊化」、「論處家」、「論處境」、「論火候妙用」、「論服炁無弊」。問答二:「論性命」、「論性」、「論命」、「論神氣精」、「論汞鉛」、「論龍虎」、「論四象五行」、「論河車運輪」、「論三東搬運」、「論玄牝」、「論橐籥」、「論巽風坤火」。問答三:「論心」、「論耳目口鼻」、「論肝膽脾胃肺」、「論三隔」、「論三焦」、「論二十八脈」、「論奇經八脈」、「論節骨毛竅」、「論頂骨八門」、「論魂魄」、「論呼吸」。問答四:「論開關」、「論任督」、「論開關日期」、「論卯酉周天」、「論後三關」、「論前三關」、「論趺坐」、「論五炁朝元攢簇五行」、「論四大」、「論精炁神煉法」、「論止念」、「論金光」、「論火候」、「論鼎爐」、「問黃婆」、「問金公」、「問嬰兒」、「問奼女」、「問火中有水」、「問水中有火」、「問既濟」、「問未濟」、「論飲食」。這些問答中,作者擷取歷代道教醫學養生精華,以極為通俗化的語言對養生過程中的種種問題進行解答。關於這一特色本文後面還將論及。後編依次收有「學坐要訣」、「口訣一」、「口訣二」、「口訣三中乘」、「呂祖日用訣」、「證驗說」、「證驗」、「通玄子楊大師論六通」、「棲雲先生論沖和」、「圖像說」、「內景賦」、「求正篇」、「任脈論」、「督脈論」、「奇經考」、「呼吸說」、「得一說」、「神靈說」、「《道養初乘忠書》後跋」及各種內煉養生圖像等。二《道養全書》彙集歷代道教內煉養生之菁華,蘊涵豐富,其內煉養生思想以儒道合一、易道融通為主要特色。粘本盛儒生出身,故對儒家忠孝、孝悌及安身立命的性命之學甚為推崇。其《忠孝全書序》開篇即指出:天地人物之生統於道。道之為用於大無際,於小不違。廣乎其靡不容也,淵乎其莫可測也,而見端於忠孝堯舜之道孝悌而已。夫子之之道,忠恕而已。(6)粘本盛站在儒家道統立場上,認為忠孝乃天地大道,「成已成物之要樞」,也是性命之學的立基之本。何謂性?粘本盛在問答二《論性》中援儒入道,指出:問曰:儒者之言性與道家之言性果有異乎?答曰:元始真如謂之性。孟子曰知其性則知天矣。前所云靈光一點浩劫常存,本來面目是也。性原無二,惟孟子知天之說人多未解,蓋性之付體原屬天機,非人所測,惟精心學道者知之。(7)粘本盛認為元始真如謂之性,性原無二,儒家所言之性與道家所言之性是一致的,並無不同。同樣,在問答二《論命》中,粘本盛也持儒道合一的立場:問曰:儒者之言命與道家之言命果有異乎?答曰:人稟天地之氣以有生,即天所命。就其炁之靈光即是性。所以中庸言天命之謂性,合而言之,道家亦謂神是性兮炁是命,神不外馳炁漸定,未嘗分也。(8)在性與命的看法上,粘本盛從儒道合一的立場出發,認為性與命都是天地之理的體現。顧其理本於性而原於命。子思子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孟子曰:「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9)粘本盛飽讀儒書,故能援儒入道,以儒家思想來融通道法。粘本盛將《道養全書》又名之為《忠孝全書》也反映了他「儒道合一」的思想特色。粘本盛序云:「道養道學其道均也,忠書孝書其書一也。」(10)因為養身乃是盡孝報國盡忠的具體體現,「道養之事,壽其身以順親,保父母遺體固是孝。」(11)這種儒道合一的修道養生思想成為《道養全書》的一大特色。與這一特色相適應,粘本盛在闡述內煉養生的具體理法時,以易解道,始終將《易》理貫穿於《道養全書》之中。粘本盛的家鄉是福建晉江,易學較為發達,曾出現了不少有名的像蔡清、李贄這樣的易學家。粘本盛「早承庭訓,潛研有年」對易學頗為精通。粘本盛的小子士鳳在《道養全書》「凡例發明」中對此有過一番記述:性命大道莫備於易。先王父精於易學,有晉江易之稱,講亭舊址今猶在也,縉紳先生能言之。家大人早承庭訓,潛研有年。復於公車途次得《周易》古文讀之,其篇法與今文迥別。……增其新得,補其未備,正在參訂間,今觀《參同》、《悟真》諸書,皆本易象以立言。是以家大人一得真師口訣,即以易理之蘊而通之一身,覺大道所云乾坤水火、取坎填離、姤復、雷風,諸妙義一證,悟而即是一持,循而不爽也。(12)粘本盛之父精於易學,有「晉江易」之稱,曾設堂講易。粘本盛秉承家學,在研讀《周易參同契》、《悟真篇》等道教內煉著作時,認識到其「皆本易象以立言」,即道教內煉丹法以《易》理為理論基礎和論說工具。因此,粘本盛本著易道融通的思想認識,在闡釋道教內煉養生訣要時,始終自覺地以《易》理來發明道法,以易解道。首先,粘本盛用《周易》「窮理盡心以至於命」思想作為道教內煉性命雙修的理論基礎。《忠孝全書》序云:易曰:成性存存,道義之門。又曰:窮理盡心以至於命。夫心之神明謂性,天之付畀謂命。於何見之?人之三百日形圓,靈光入體,與母分離,天命真元著於祖竅,此真命也。真命何象?恍惚杳冥一氣而已。所以性理曰氣之息也,形之生也。(13)「成性存存,道義之門」出自《周易·繫辭上》,意為能夠用《易》理修身,成就美善德性,反覆涵養蘊存,就是找到了通向「道」和「義」的門戶。「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典出《周易·說卦》,其意為窮極萬物深妙之理,究盡生靈所稟之性,以至於通曉自然所賦之命。粘本盛以此來論說性與命的密不可分性。性與命是生命存在的兩大要素,缺一不可,故不可偏修。「善養生者,以炁而理形。道書曰:道自虛無生一氣,便以一氣產陰陽。又曰:神是性兮氣是命,神不外馳氣漸定。夫性命神氣其相關切如此,不可無以養之也。明矣此道養一書所由著也。」(14)道教內煉養生門派甚眾,在修性與修命問題上雖然各派有所側重,但一般都強調修性立命、性命雙修,存神與養氣並重,形神兼養。從某種意義上講,性命雙修是道教內煉養生的主要原則和目標,粘本盛《道養全書》將這一原則建構在《易》理基礎之上,充分體現了他以易解道、易道融通的思想認識。

其次,粘本盛針對以往道教內丹煉養著作故弄玄虛、藏頭露尾、不肯說破的舊習和弊端,運用《周易》簡易思想,指出道養之術「其功夫甚簡易」:其功夫甚簡易而正大不二,不過法天地陰陽升降之理,以調和氣血,流通經絡,為卻病延年計。(15)粘本盛認為道教內煉養生機理是法效天地自然的陰陽升降變化規律,調和臟腑氣血精液,疏經活絡,達到祛病去疾、延年益壽的目的。因此,內煉養生之術應做到「易知易行」,不可「炫人聽聞」:初無奇異可秘也,而方士以神奇秘之,各立旁門,炫人聽聞,行之無效而大道隱矣。(16)正是從《周易》簡易思想出發,粘本盛撰寫《道養全書》時,其主旨就在於破除丹書神秘氣息,將道教內煉養生理法以「易知易行」形式公之於眾,「是篇直訣大道正宗,不於旁門稍溢一語,冀人易行易行,以抒其中心之所同然也。」(17)《道養全書》在編寫體例和行文內容上遵循了《周易》簡易思想,如《道養問答引》所云「謹就公務之暇所可力行者,先撮緊要數條以答同志諸君子之下問,庶易知易行,益信長生之道為可學也。」(18)全書以相當通俗化的形式介紹各種道教醫學養生方法。關於這一特色,粘本盛子士鳳在「凡例發明」中作了進一步說明:性命大道,從前多立名色,曰金丹,曰玉液,曰金液,曰震龍兌虎,曰黃芽白雪等字以炫聽聞。不知此不過天地陰陽升降周流無息之樞機。人身一小天地也,其陰陽升降之徑路亦如之。乃天下公共大道也。家大人刪去金丹等名號,只以道養貫之,以明道為天地人物公共之至理,而養為人生日用飲食之常事也,因是以道養名。(19)據此,我們可以看出,粘本盛之所以將其著作名命為《道養全書》,也是基於道教養生方術「易知易行」的認識之上的,其源頭活水來自《周易》簡易思想。例如《問答四·論精炁神煉法》云:「問曰:精炁神之煉法定各有真訣,請細為教之。答曰:止念煉神,鼻息煉炁,逆升閭尾煉精」(20)也就是說煉神訣要在止念定心寧志,煉炁之要在鼻之數息,煉精關鍵在於逆升閭尾,回精固精。這就將原本十分玄秘的內煉功夫以極為簡約的形式公之於眾,便於人們習煉。

複次,粘本盛在闡釋道教內煉具體訣要時,也借《易》理來加以闡釋。《道養全書》中這方面的事例很多。道教內煉養生講求按一定程序循序漸進,其中關於溫養聖胎階段,粘本盛云:長養聖胎之法只是含光點點,真息綿綿,行住坐卧,念茲在茲。即《參同契》所云寢寐神相抱,覺寤候存亡,顏容浸以潤,骨節益堅強,成始成終不能離此功夫也。至於平居日用須是烹煉飲食,藉穀食之炁以壯脾胃生精液。次取陰陽配合之道,若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自是生人至理,不必斷絕以致枯槁,但須有節耳。此築基煉已,對景無心取以為要也。(21)「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語出《周易·繫辭下》,粘本盛藉此來說明內煉溫養時要注意日常飲食攝養和男女房室養生,因為陰陽交合不僅是天地自然之理,也是「生人之理」,故「不須斷絕以致枯槁」,然而對陰陽交合之事切不可放縱,「但須有節耳」。這也是築基階段的內煉要訣。

道教內煉生經過乾坤大周天、卯酉周天階段後,還須經過開治命橋守中宮階段才能進入結胎階段。《道養全書·復魏相公書》說:此謂乾坤大周天,俟行之既熟即行卯酉周天,既如此,則一身之中南北東西俱流通矣。即開治命橋守中宮。中宮初動時,如朱文公所云靜極而 ,如春沼魚,動極而翕,如百蟲蟄。此理最為真切,此景最可想像。中宮既通即易經所云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肢,發於事業,美之至也。余後功夫只有長養聖胎而已。(22)粘本盛在《論火候妙用》一節中對此也做了一番說明:初而坎離交媾為小周天,繼而乾坤交媾為大周天,又繼而進陽火退陰符金木交並為卯酉周天,又繼而開治命橋開中宮。中宮開通則由中達外。此時內煉景象粘本盛借用《周易》坤卦的卦象來加以描述。「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肢,發於事業,美之至也。」語出《周易·坤·文言》,乃釋《坤》六五爻辭。黃,中之色,六五柔居上卦中位,象徵事物守持中道,行為不偏。「黃中通理」言由中發外,其文理可見。這是稱讚君子的美質好比黃色中和、通達文理,他身居正確的位置,才美蘊存在內心,暢流於四肢,發揮於事業。(23)粘本盛這裡援引《坤》卦象來象徵內煉過程中在結胎養胎之前的一種人體生理景象。

粘本盛精於《周易》象數與義理之學,故在論述內煉養生,能嫻熟地將《易》理與道法熔為一爐。例如他在問答一「論少壯老」時,就援引十二消息卦的卦象來闡明人之生長發育的規律和每一年齡階段內煉養生的時機要訣。問曰:人有少壯老三等,俱可學道乎?答曰:可。……人之生自父母交會,二氣相合即精血為胎胞。於太初之後而有太質,陰承陽生,氣隨胎化,三百日形圓,靈光入體,與母分離。天命真元著於祖竅,晝居二目而藏於泥丸,夜潛兩腎而蓄于丹鼎。乳以養其五臟,炁則充乎六腑,骨弱如綿,肉滑如脂,精之至也……此乃赤子混沌純靜無知屬陰,如易之坤卦。自一歲至三歲,長元氣六十四銖,一陽始生,其象如復卦……(24)人的生命胚胎來自父母精血相合,當生命剛剛誕生處於赤子階段時,純靜無知屬陰,其生命狀態如坤卦之象。隨著年齡的增長,人之生命體的陰陽消長變化規律就可用十二消息卦來表徵。從一歲自十六歲,陽漸升陰漸降,依次用復、臨、泰、大壯、夬、乾六息卦。自一歲至三歲,長元氣六十四銖,一陽始生,其象如復卦;至五歲又長元炁六十四銖,二陽始生如臨卦;至八歲又長元炁六十四銖,三陽始生如泰卦 ;至十歲又長元炁六十四銖,四陽始生如大壯卦;至十三歲又長元炁六十四銖,五陽始生如夬卦;至十六歲又長元炁六十四銖,六陽全生,如乾卦。上述六個階段元炁的增長數量三百八十四銖也符合易數之變化,所謂「盜天地三百六十銖之正炁,原父母二十四銖之祖炁,共得三百八十四銖以全周天之造化而為一斤之數也。」十六歲時,陽精充沛,乃內煉最佳時機,粘本盛指出:「此時純陽既備,微陰未萌,精炁充實,如得師指,修鍊性命,立可成功。此少時可學道也。」這是指一至十六少時階段。第二階段壯時從十六歲至三十二歲,欲情萌動,元炁開始耗散,陰漸升而漸降,其生長發育可用姤、循二卦象來象徵。「由十六至二十四歲,耗元炁六十四銖,應乎姤卦,一陰初生……若勤修鍊可謂不遠復者矣;至三十二歲,耗元炁六十四銖,應乎遁卦,二陰浸長,陽漸銷,欲慮蜂起,真源流薄。然而血炁方剛,志力果敢,若勤修鍊則建立丹基亦易為力,此壯時可學道也。」(25)姤卦一陰消、遁卦二陰消、否卦三陰消、觀卦四陰消、剝卦五陰消、坤卦六陰消。《道養全書》用姤、遁二消卦來表徵壯時生命規律和特徵,用否、觀、剝、坤四消卦來表徵老時人體生理機能和內煉養生要則。

第三階段老時,從四十歲至六十四歲,其生理變化特徵和內煉養生都與少時、壯時有很大差別,粘本盛援引《周易》卦象對此作了十分形象的闡述:至四十歲又耗元炁六十四銖,應乎否卦,天地不交,二氣各復其所,陰用事於內,陽失位於外,若勤修鍊,則危者可安,亡者可保。至四十八歲又耗元氣六十四銖,應乎觀卦二陽在外而陽息微,重陰上行而陰氣盛,若勤修鍊則仰方盛之陰柔扶向微之陽德;至五十六歲又耗元氣六十四銖,應乎剝卦,五陰並升乎上,一陽將反乎下,陰氣橫潰,陽力僅存,若勤修鍊,如續火於將窮之木,布雨於垂槁之苗;至六十四歲,卦氣已通周,所得天地父母之原氣,三百八十四銖而為一斤之數者,耗散已盡復返於坤卦,純陰用事,陽炁未萌,若勤修鍊,時時採藥,時時栽接,則陰極而能生陽,窮上而能反下,革柔為剛,返老為強矣。此老時可學道也。(26)粘本盛用否卦 觀卦 剝卦 坤卦表徵人體從四十歲 四十八歲五十六歲六十四歲生命運動每八年一個的生理機能變化特徵,並根據卦象所顯示的陰陽消息規律來形象地指示內煉養生「進陽火、退陰符」的時機與法則,十分直觀而又明了簡約,便於修習。道教內煉養生的一個難點和關鍵是「火候」的把握,而道書對此常秘而不宣,以至道門中有所謂「聖人傳葯不傳火」的說法。粘本盛在《道養全書》中援引十二消息卦與一年十二個月、一月三十日、一日十二辰分別相配,以卦象陰陽消息來揭示內煉所必須遵循的天地自然法則,指導內煉者適時「進陽火、退陰符」。除此之外,粘本盛在《道養全書》後編還別立「圖像說」,用直觀的各種圖像來指示內煉養生,這是粘本盛易道融通思想的又一重要體現。關於圖像在內煉養生中的意義,粘本盛指出:學者用功之時,不得圖像指示而印證之則口授為難,而身上天機及火候何以瞭然於胸?(27)藉助於包括易學卦象、人體構造在內的各種圖像,有助於修鍊者直觀地了解人體臟腑器官的結構、經絡的分布、氣血精液的傳輸,把握陰陽升降氣機及內煉「火候」,避免瞎修盲煉。為此粘本盛在《道養全書》後編特別附上內景圖、任督二脈圖、普照圖、反照圖、外葯圖、內葯圖、火候圖、天根月窟還返三十六宮圖、返太極之圖、鉉方圖、龍含獅坐之圖、鼓巽風之圖、及行禪圖、立禪圖、坐禪圖、卧禪圖等十幾副圖像(28),作為內煉養生過程參照的圖譜,以資內煉養生。

從《道養全書》易道融通思想的剖析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周易》象數與義理之學在道教內煉養生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這種作用首先是基於「易學為道教理論休系提供了基本的思維模式。」(29)正如四庫館臣所點評:「《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30)從《道養全書》對易學思想的融攝來看,易學在道教內煉養生中有三方面的意義和具體應用。其一,《易》學為道教內煉養生理論體系的建構提供了一種思維模型和論說工具,這從《道養全書》對道教內煉術語和訣要的詮釋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諸如《問答一》至《問答四》之「論火候妙用」、「論鉛汞」、「論龍虎」、「論四象五行」、「論河東搬運」、「論巽坤火」、「論卯酉周天」、「問嬰兒」、「問奼女」、「問水中有火」、「問既濟」、「問未濟」等,茲不一一細說;其二,藉助《易》之象數語言與符號,可以形象化地描述內煉養生中產生的生理景象,直觀地表徵內煉養生的具體法式;其三,《易》圖為道教內煉養生提供了簡明扼要的臨爐操作的圖示,其作用如粘本盛所云「進道其有崖梯矣」。(31)

注釋:(1)拙著:《道教醫學》,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173頁。(2)(清)方鼎修、朱升元纂,清乾隆三十年刊《晉江縣誌》卷十一《人物誌·仕跡》,民國三十四年晉江縣時代報社鉛印本。(3)(嘉興)錢儀吉《碑傳集》卷五十二,光緒十九年江蘇書局校刊。(4)同(3)。(5)同(3)。(6)清康熙稿本《道養全書》一,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古籍部藏本,下同。(7)《道養全書》二。(8)《道養全書》二。(9)《道養全書》一。(10)《道養全書》一。(11)《道養全書》一。(12)《道養全書》一。(13)《道養全書》一。(14)《道養全書》一。(15)《道養全書》一。(16)《道養全書》一。(17)《道養全書》一。(18)《道養全書》一。(19)《道養全書》一。(20)《道養全書》三。(21)《道養全書》一。(22)《道養全書》一。(23)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版,第36頁。(24)《道養全書》一。(25)《道養全書》一。(26)《道養全書》一。(27)《道養全書》三。(28)《道養全書》四。(29)詹石窗著:《易學與道教思想關係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第278頁。(30)《四庫全書總目·易學小序》。(31)《道養全書》三。參考文獻:(1)黃壽祺、張善文撰:《周易譯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2)潘雨遷著:《易老與養生》,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3)詹石窗、連鎮標著:《易學與道教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4)黃漢立著:《易學與氣功》,學林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5)黎敏、彭賢著:《易道氣功與養生》,中國書店1999年3月第1版。(6)蓋建民著:《道教醫學》,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宋元明清道教道教醫學養生思想

宋遼金元時期,道教醫學養生理論與方法日趨完善,體系更加合理和科學化。這一時期湧現出了一批帶有總結性質的道教醫學養生專書,其中五代、宋元道教養生著作的代表作有棲真子施肩吾述的《養生辯疑訣》、茅山處士劉詞集的《混俗頤生錄》以及佚名的《太上保真養生論》等,南宋曾訸的《道樞》、元代李鵬飛的《三元延壽參贊書》頗具特色和代表性;此外,全真道、凈明道的一些傳人也著有大量的醫藥養生著作。例如全真道邱處機的《攝生消息論》、凈明道四祖趙宜真的《仙傳外科集驗方》也是這一時期有影響醫藥養生著作。等。隨著道教養生實踐的發展,道教養生理法也日趨合理和科學化,由過去偏重於某一方面或技法而逐步走向全面、綜合性的養生階段。明清之際,道教醫學發展進入了一個特殊歷史階段。一方面,由於明清道教發展式微,道教醫學發展的勢頭受到遏制。明代道教醫家占同一時斯醫家比率只有七二%,而清代知名道醫人數則大為下降,道教醫家的社會地位和影響都遠遠不及從前。但在另一方面,由於千百年來,道教醫學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積累的防病祛疾經驗知識已相當豐富,其獨到的養生理法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積極作用,道教醫學本身所內蘊的養生保健功能日益為世人所認同,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廣泛青睞。這一時期醫家普遍重視道教養生術的臨床應用價值,尤其是明清時期出現了許多帶總結性特徵、彙集歷代道教醫學精華的醫學養生著作,道教養生方法被醫家更為廣泛地應用到臨床治療中。明代陸西星的《方壺外史》、尹真人高弟的《性命圭旨》、冷謙《修齡要旨》、周履靖《赤鳳髓》、高濂《遵生八箋》、粘本盛《道養全書》、馬齊的《陸地仙經》、金倜庵的《房中八段功》、柏鶴亭的《神仙濟世良方》、祝登元的《心醫集》、天休子的《修崑崙證驗》、葉志洗的《頤身集》、席裕康的《內外功圖說輯要》、杜巽才的《霞外雜俎》等等,也都是這一時期有代表性的道教醫學養生著作。這些養生著作多切合實用,其治病療疾的針對性較強,有很強的實踐操作性。表明道教醫學的精華已逐步融入中國傳統醫學發展的大潮之中。受篇幅所限,下面我們僅就這一時期的道教綜合養生思想、性醫學思想進行討論。1 道教綜合養生思想道教綜合養生的思想的提出,首先是針對道門某些偏修行為而言的。五代道教學者施肩吾在《養生辯疑訣》中就針對熱衷服食金丹或孤修深山服氣絕粒的偏修行為作了批判:不知虛無恬淡妙用之理,徒委志於寂默之間,妄作於形神之外,是謂無益之用,非攝生之鴻漸也。且神由形住,形以神留。苟外遷形,亦難保抑。又服餌草木金石以固其形,而不知草木金石之性,不究四時順逆之宜,久而服之,反傷和氣,遠不出中年之內,疾害俱生。《養生辯疑訣》,《道藏》第18冊,第559頁。施肩吾認為,深山獨居、絕俗偏修一事有違天地陰陽運行之理,難以真正達到「保氣棲神」的養生目的。孫思邈在養生方略上也主張「兼百行」,提倡綜合養生。他在《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養性》中指出:養性者,不但餌葯餐霞,其在兼於百行。百行周備,雖絕葯服餌足以遐年。《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養性·養性序第一》。孫思邈認為養生要「兼百行」全面進行,他在書中還引《黃帝內經》「上古之人」的養生思想來說明養生大法,即要遵循「法則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度,不妄勞作。」這樣才能做到「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綜合養生思想也體現在茅山處士劉詞所集的《混俗頤生錄》一書中。《混俗頤生錄》是劉詞根據自己二十年的日常攝生經驗寫就的,全書分「飲食消息第一」,「飲酒消息第二」、「春時消息第三」、「夏時消息第四」、「秋時消息第五」、「冬時消息第六」、「患勞消息第七」、「患風消息第八」、「戶內消息第九」、「禁忌消息第十」十個部分,分別就春、夏、秋、冬四季隨時養生之法及患病、日常居處、生活禁忌等養生事項予以概述。劉詞認為:「凡居深山,處窮谷,與猿猱為侶,逐麋鹿為群,棄寰中之美樂,食 NFDA1餐霞,保壽齊於天地者,萬人中未有一二哉。稍能於飲食嗜欲間消息之,則無枉橫之虞也。」《混俗頤生錄序》,《道藏》第18冊,第512頁。所以劉詞所總結的養生之法多是從日常生活出發,貼近人倫日用,有很強的實用性。道教醫學綜合養生思想在南宋道教學者曾訸《道樞》尤為典型。曾訸,字端伯,自號至遊子,福建晉江人,南宋初道教學者。乾隆《泉州府志》卷五十四《文苑》記載:「曾訸,字端伯,晉江人,……初為尚書朗、直寶文閣,奉祠。博學能詩。閑居銀峰,集百家之說,類撰成書。可以資治體,助名教,供笑談,廣見聞者,凡六百二十餘種。自號至游居士。又采諸家修鍊之術,為《道樞》百二十篇,獨擯采御之法,以為殘生害道雲。」乾隆《泉州府志》卷五十四《文苑》。曾訸博學多識,著書頗豐。晚年潛心道教養生之術,於紹興年間纂集《道樞》,對南宋以前的道教煉養方術作了系統總結,在道教養生史上有一定的影響。其醫學養生思想有以下二點突出之處。

其一,博採眾家養生精華於一爐。考「道樞」一詞,典出《莊子·齊物論》:「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郭慶藩《莊子集釋》第1冊,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66頁。樞,要也。曾訸以「道樞」為書名,蘊涵博採道術精要之義。正如其所言:「古先至人立言如林,以道博觀,則鉤其沉。」《道樞》卷二《集要篇》,《道藏》第20冊,第617頁。現今《道藏》本四十二卷內容也體現了這一特色。《道樞》共一百零八篇。多為輯錄諸家養生精華,並根據作者本人修鍊心得,予以點評。粗略統計,全書徵引的著述達百種之多,上自漢魏兩晉,下迄北宋,洋洋大觀。書中許多篇名還徑直取自原作,諸如《坐忘篇》(上、中)、《參同契篇》(上、中、下)、《枕中篇》、《陰符篇》、《西升篇》、《玄綱篇》、《真誥篇》、《黃庭篇》、《入葯鏡篇》(上、中)等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曾訸在《道樞》一書中不僅薈萃了道門養生理法的精要,而且還擷取儒、釋二教修心養性之理進行論說。例如卷三十《九仙篇》中就引六通國師(曾訸自注謂「一行也」《道樞》卷三十《九仙篇》,《道藏》第20冊,第766頁。)之語多達八處之多;又如在卷三《碎金篇》中,曾訸點題云:「漆圓之玄,竺乾之寶,均乎正心,與儒同功。」《道樞》卷三《碎金篇》,《道藏》第20冊,第617頁。這些論述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曾訸在養生方面融通儒釋的傾向。其二,在養生技法上,曾訸主張以內丹煉養為主,輔之以存神、守一、導引、按足 NFDD2 、服氣、胎息諸法。作者在全書首篇《玄抽篇》開宗明義地指出:「心勞神疲,與道背馳,冥心堪然,乃道之幾。」《道樞》卷一《玄軸篇》,《道藏》第20冊,第610頁。道出了心性修鍊乃養生修道之要旨。《道樞》一書採擷的內丹煉養著作甚多,其中尤以鍾呂一系內丹著作為甚,並且為以《鍾呂傳道集》、《靈寶畢法》作為全書的總結,由此可見曾訸對鍾呂丹法的重視。曾訸編纂《道樞》,並不僅僅只是將前人養生理法提煉鉤沉,而且還結合個人修鍊心得予以融會貫通。書中《周天篇》、《水火篇》、《坎離篇》、《服氣篇》、《五行篇》就集中體現了作者本人的內煉心得與養生思想。曾訸認為內煉必須掌握火候,當明水火既濟、坎離配合之法。如關於火候,云:「內丹之基,資火乃成,周天之度,勿失常經。」《道樞》卷七《火候篇》,《道藏》第20冊,第646頁。表明了掌握火候的重要性。又如在《枕中篇》,曾訸指出存神守一的養生意義:「空竅不守,邪乃為哉;精神內存,病安從來。」《道樞》卷十三《枕中篇》,《道藏》第20冊,第676頁。曾訸還特別重視心性修鍊在養氣鍊形中的作用,云:「以養其氣,以煉其形,澄心絕慮,斯反真精。」《道樞》卷十《金丹篇》,《道藏》第20冊,第662頁。總之,曾訸的內煉養生思想的核心是清心寡欲為旨要,主張以「神氣為葯,天地為爐」《道樞》卷十二《大丹篇》,《道藏》第20冊,第670頁。通過水火既濟、坎離配合之法,內煉長生。這就反映出這一時期道教內丹術興盛對養生思想的影響。當然,我們還必須看到,曾訸本著「養生者以不損為本,進道者以無病為先」《道樞》卷九《順生篇》,《道藏》第20冊,第654頁。的準則,在力主內丹修鍊的同時,也強調配合服氣、導引、按足訸、咽液、胎息諸術,達到除病去疾目的。例如在卷八《服氣篇》云:「資谷以強,資氣以靈,強則有衰,靈則長生。」《道樞》卷八《服氣篇》,《道藏》第20冊,第649頁。在卷九《順生篇》則指出按?之術的養生意義:「按?之方,出於玄 NFDB7 ,可以延年,可以驅疾。」《道樞》卷九《順生篇》,《道藏》第20冊,第654頁。在卷十五《調氣篇》則具體指出調氣法的訣要:「元氣之海,調之在息,既汰其濁,清者斯集。」《道樞》卷十五《調氣篇》,《道藏》第20冊,第684頁。這些都說明了《道樞》一書在養生思想方法上的兼容並蓄特色。2《三元延壽參贊書》的性醫學思想李鵬飛,字澄心。元代池州九華山人,早年誓學醫以濟人,自稱住觀時,遇一道人「綠髮童顏,問其姓,曰:『宮也』。問所之,曰『採藥』。與語移日,清越可喜,同宿焉。道人夜坐達旦,問其齒九十餘矣。誥其所以壽,曰『子聞三元之說乎』?」《三元延壽參贊書》「李鵬飛自序」,《道藏》第18冊,第527頁。於是李鵬飛從道人那裡得到「三元之說」的傳授,即「人之壽,天元六十,地元六十,人元六十,共一百八十歲,不知戒慎,則日加損焉。精氣不固,則天元之壽減矣;謀為過當,則地元之壽減矣;飲食不節,則人元之壽減矣。」《三元延壽參贊書》「李鵬飛自序」,《道藏》第18冊,第528頁。據此理論,李鵬飛就歸采諸書集而成編,撰成《三元延壽參贊書》凡五卷,另據《三元延壽參贊書》序及跋,李鵬飛醫術頗高,還曾撰有《救急方》一集,今不存。《道藏》第18冊,第526頁。前有總論「人說」,卷一論天元之壽,卷二論地元之壽,卷三論人元之壽,卷四為卻老還童決,卷五為神仙警世和陰陽延壽論等。李鵬飛在前三卷中引經據典,熔道儒醫諸家養生理論於一體,系統地論述了養生理論和方法。卷一以「天元之壽精氣不耗者得之」為題,闡述了保精養氣的重要性和意義,並提出「欲不可絕」、「欲不可早」、「欲不可縱」、「欲不可強」、「欲有所忌」、「欲有所避」、「嗣續有方」、「妊娠有忌」等房室養生理論和衛生之法,其中蘊涵了豐富的性醫學、性衛生學思想,下面我們對此略加分析。

性行為是人類的一種本能,是人類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國古代對男女兩性的性生活與養生健體的關係十分重視,房中養生與行氣、服食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養生流派。從現有史籍及出土的馬王堆醫書來看,房中術始於戰國時代,與先秦的神仙家、秦漢之際的方仙道和漢代的黃老道有密切的淵源關係。隨著漢代道教的興起,房中術也同其它神仙方術一樣被歸入道教龐雜的修鍊系統中。早期道教主要流派「五斗米道」就曾將「行氣、導引、房中之事」作為學道修鍊的重要法術,這種三位合一的修鍊術,稱「合氣」,故房中術又稱「男女合氣之術」。東晉的葛洪、南北朝的陶弘景和唐代了孫思邈都曾對房中養生做過專門研究,有不少精闢論述。其中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養性》中就有《房中補益》專篇。孫思邈認為房中術不是淫穢之術,而是節慾養性、補益遣疾之法。他在書中明確闡明了「房中微旨」:然此方作也,非欲務於淫佚。苟求快意,務存節慾,以廣養生也。非苟欲強身力,幸女色以縱情,意在補益以遣疾也。此房中之微旨也。《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養性·房中補益第八》。繼陶弘景、孫思邈之後,李鵬飛在《三元延壽參贊書》卷一對道教房事養生思想做了系統論述。《三元延壽參贊書》卷一中的性醫學和性衛生學思想有以下幾點:第一,欲不可絕。道教認為,禁慾既違反自然之道,又有悖人性,有損健康。李鵬飛在卷一明確提出「欲不可絕」的思想主張,並引「黃帝」之語,用陰陽平衡原理從人體生理角度來論證房事生活是人類的正常需要。黃帝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又曰: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聖人不絕和合之道,但貴於閉密以守天真也。《三元延壽參贊書》卷一,《道藏》第18冊,第529頁。道教養生家從醫學和兩性身心健康出發,指出男女陰陽不交違背自然之理,輕者傷身生疾,重則早夭病亡。李鵬飛認為,男不可無女,女不可無男。他並從男女生理特點闡述了陰陽不交的害處:書云:男子以精為主,女子以血為主。故精盛則思室,血盛則懷胎。若孤陽絕陰,獨陰無陽,欲心熾而不遂,則陰陽交爭,乍寒乍熱,久而為勞。《三元延壽參贊書》卷一,《道藏》第18冊,第530頁。現代醫學也認為強行禁慾害處很大,會造成漏精尿濁,使人多病不壽。通過適度的房事來養生是道教養生學的一大特點。道教養生家不僅認為房事生活是人們所必需的,而且還認為房中生活,能「發閉通塞」,使全身氣血通暢,五臟六腑均可受到房中補益,從而達到房中補益目的。當然,道教中也不泛主張禁慾之人。由於一些妖妄之徒以修房中術為名,恣情縱慾,使道教房中術淪為淫蕩猥褻之術。在這種情形下金元時期的全真道王重陽、邱處機等便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斥房中術為傍門邪術,力主禁慾,嚴格要求道徒出家住觀。縱慾和禁慾都是道教中的二種極端主張。多數道教養生家在強調「欲不可絕」的同時,從養生角度,提倡節慾寶精,主張在縱慾和禁慾之間保持一定的張力,提出了行房有度的性醫學思想。第二,行房有度。道教房中養生的一個最基本指導思想就是節慾和寶精。節慾寶精,貴在有「節」。就是說房事要適度,不能漫無節制,必須做到行房有度。這一性醫學思想發軔於先秦道家。老子在《道德經》中就談到房中養生問題: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道德經》第55章。老子認為,生命是由於牝牡之合,亦即兩性交合產生的,其生命之源在於精。老子通過觀察發現,嬰兒無知無欲,無畏無懼,「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所以生命力特強。還不知道牝牝之事,但其(又作〓,指男孩的陽具)卻常常勃起,這是精氣旺盛的緣故,終日號哭而聲音不嘶啞,也是由於平和無欲因而精氣充沛的緣故;而貪生多欲,必然帶來妖祥(禍害)。因此,老子認為養生之道在於平和無欲,愛惜精氣,節制房事。道教承襲了老子節慾寶精的思想。《太平經》云:「三氣共一,為神根也。一為精,一為神,一為氣。……三者相助為治。故人慾壽者,乃當愛氣尊神重精也。」王明:《太平經合校》,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728頁。《老子想爾注》則告誡修房中術勿以淫慾為目的,否則傷生。云:「陰陽之道,以若結精為生。……能用此應得仙壽,男女之事,不可不勤(謹)也。」饒宗頤:《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9頁。葛洪在認為欲不可絕的同時,也強調指出:「若欲縱情恣欲,不能節宣,則伐年命。」王明:《抱朴子內篇校釋》,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29頁。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也說:凡養生在於愛精,「凡精少則病,精盡則死,不可不忍,不可不慎。」《養性延命錄·御女損益篇》,《道藏》第18冊,第484頁。李鵬飛總結了上述各家的節慾寶精思想,在《三元延壽參贊書》卷一對行房有度的思想作了系統闡述。

李鵬飛首先指明了行房有度、節慾寶精的必要性。這是因為人身「元 NFDA1 有限」,而「人慾無涯」,「尾閭不禁,滄海以竭」。《三元延壽參贊書》卷一,《道藏》第18冊,第529頁。也就是說如果「不修人道,貪愛嗜欲」,其壽數消減,「天元之壽」就難以達到。故李鵬飛指出:「天元之壽」唯「精氣不耗者得之」。李鵬飛在卷本還具體論述了行房有度的三個主要思想內容,即欲不可縱、欲不可早和欲不可強。所謂「欲不可縱」是指不可恣情縱慾濫施,否則損精傷身損壽。李鵬飛指出:欲多則損精。人可保者命,可惜者身,可重者精。肝精不固,目眩無光;肺精不交,肌肉消瘦;腎精不固,神氣減少;脾精不堅,齒髮浮落,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隨生,死亡隨至。《三元延壽參贊書》卷一,《道藏》第18冊,第531頁。李鵬飛用人體元精的生理功能來說明寶精的重要意義,有一定的科學性。李鵬飛還援引了不少道徑、醫方書來強調欲不可縱。例如:黃庭經曰:長生至慎房中急,何為死作令神泣。《三元延壽參贊書》卷一,《道藏》第18冊,第530頁。長生經云:道經精為寶,寶持宜秘密。施人則生人,留已則生己。結嬰尚未可,何況空廢棄。棄損不覺多,衰老而命墜。《三元延壽參贊書》卷一,《道藏》第18冊,第530頁。總之,節慾才能寶精,寶精才能益壽,故不可縱慾。所謂「欲不可早」,是指不可早婚早欲。李鵬飛吸收了古代醫家的思想,認為不可早婚早欲。他指出,若男子「精未通而御女,以通其精,則五體有不滿之處,異日有難狀之疾。」《三元延壽參贊書》卷一,《道藏》第18冊,第530頁。同樣,對女子而言,「未開笄之女,天癸始至,已近男色,陰氣早泄,未完而傷。」《三元延壽參贊書》卷一,《道藏》第18冊,第530頁。李鵬飛在《三元延壽參贊書》中明確提出欲不可早,主張適齡婚嫁,反對早婚。他引「齊大夫褚澄曰」,云:「男破陽早太早,則傷其精氣;女破陰太早,則傷其血脈。」《三元延壽參贊書》卷一,《道藏》第18冊,第530頁。李鵬飛還分析了欲不可早的醫學道理,「童男室女積想在心,思虛過當,多到苟損。男則神色先散,女則月水先閉。」《三元延壽參贊書》卷一,《道藏》第18冊,第530頁。這些分析論述都有很強的說服力。道教養生家反對早欲早婚的思想,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也是很科學的思想。所謂「欲不可強」是指在兩性生活中,不能不顧體力和情感,勉強行房。「養性之道,莫強不能堪爾。……欲而強,元精去,元神離,元氣散,戒之。」《三元延壽參贊書》卷一,《道藏》第18冊,第531頁。因此,陰陽交合不可強勉,這是因為「強力入房則精耗,精耗則腎傷,腎傷則髓氣內枯,腰痛不能?仰。」《三元延壽參贊書》卷一,《道藏》第18冊,第531頁。現代醫學研究也表明,強力入房者,多為陽痿、腎衰或性功能失調之人,賈勇勉強行房事,其結果會導致高骨傷壞,精髓內枯,腰痛不能俯仰等疾病叢生。李鵬飛還進一步針對有人陽痿不能快欲,服用丹石之類的興奮葯,強興其陽的做法,指其後果不堪設想,會導致「腎水枯渴,心火如焚,五臟乾燥,消渴立至」。這就如同醉而強酒、飽而強食一樣,必然會生疾傷身。所以,道教養生家總結:「強之一字,真戕生伐壽之本。」《三元延壽參贊書》卷一,《道藏》第18冊,第531頁。第三,欲有所忌。健康的性生活,不但為人類所必需,而且只要處理得當,還有利於男女雙方的身心健康。但如果沒有掌握一定的性衛生和性心理知識,不懂得房中宜忌,圖一時之快,魯莽行事,往往會造成人為損傷。《黃帝內經》、《養性延命錄》、《備急千金要方》等書都對房中宜忌作過專門論述。李鵬飛集各家之精華,在《三元延壽參贊書卷一》「欲有所忌」中對房中宜忌作了全面闡述:其一,忌「飲食過度」。「飲食過度,房室勞損,血氣流溢,滲入大腸,時便清血,腹痛,病為腸癖。」《三元延壽參贊書》卷一,《道藏》第18冊,第531頁。飽食不久,此時氣血集中在消化系統,應當適當休息,以有利於消化吸收,不宜立即行房。其二,忌「大醉入房」。「大醉入房,氣竭肝傷,丈夫則精液衰少,陽痿不起,女子則月事衰微,惡血淹留,生惡瘡。」《三元延壽參贊書》卷一,《道藏》第18冊,第531頁。道教養生家一貫主張酒後不能入房。現代醫學認為,酒後入房,房事難以自制,必欲竭其精而後快,致使恣欲無度,腎精耗散過多,對五臟均有所害,引起早衰。不但如此,而且酒後入房還會禍及後代,後患無窮。其三,忌「忿怒中儘力房事」。「忿怒中儘力房事,精虛節氣,發為癰疽,恐懼中入房,陰陽偏虛,發厥,自汗盜汗,積而成勞。」《三元延壽參贊書》卷一,《道藏》第18冊,第531頁。現代性醫學也認為,行房時雙方必須心情舒暢,精神安定,這樣有利於男女雙方性生活和諧與身心健康。其四,忌「遠行疲乏入房」、「時病未復作者」,房事必須在身體健康、精力充沛的情況下進行。患病時行房,顯然不利於疾病的康復,而且還會使疾病加重。病後不久及遠行始歸,人的體力尚未恢復,如果再急於行房,就會倍受傷害,故云:「遠行疲乏入房為五勞虛損。」《三元延壽參贊書》卷一,《道藏》第18冊,第531頁。這已為現代醫學所證實。其五,忌「月事未絕而交接」。「月事未絕而交接,生白駁,又冷氣入內,身面萎黃,不產」。《三元延壽參贊書》卷一,《道藏》第18冊,第531頁。道教這一房中禁忌思想與現代醫學完全一致。現代醫學認為,為避免女性生殖系統的感染,減少婦科疾病的發生,月經期間絕對禁止房事。

推薦閱讀:

思想理論創新:煥發「徹底說服人」的力量
陳慶州「尊古太極」武學思想論括
最高智慧是不是邏輯上的高度自洽?
孫向晨:列維納斯的「他者」思想及其對本體論的批判
佛道真的是一種消極的文化思想嗎?

TAG:思想 | 發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