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震亨挽救唐詩命運
胡震亨 詩聖杜甫40歲之前的詩沒流傳下來幾首;詩仙李白的詩大概只流傳下來十分之一;李商隱親自編了四十卷詩文集,可惜全部失傳……在歷史長河中,很多唐詩堙沒了。然而,如果沒有明代的胡震亨,唐詩可能更慘。辭官回鄉編書 胡震亨,明代文學家,字孝轅,號遯叟、赤城山人。浙江海鹽人。1969年出生於浙江海鹽的一個書香世家,家境富裕。胡震亨自小勤奮好學,飽覽群書,18歲中秀才,29歲中舉人。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胡震亨被派到合肥做知縣。 胡震亨在合肥五年間,大興水利,改革官糧運輸,頗多善政。地方公務之餘,胡震亨還喜歡研究兵書。萬曆四十六年同,胡震亨被提拔為德州知州,但他推辭了,理由是年老的母親需要服侍。 崇禎末年,胡震亨又被推薦任定州知州。到了定州,他曾捐獻薪俸,保證民間渡橋之便。當時戰事頻繁,軍隊往來眾多,他巧於應付,供應有法,使軍隊不肆掠民間而得宿飽。後因守城有功,他又被擢升為兵部職方司員外郎。但陷於皇帝歇斯底里的勤政作風與文武百官的明爭暗鬥中,他真的不想幹了,於是辭職回家。 胡震亨56歲那年,做了一個影響中國文學史的決定:編一部最詳盡的唐詩全集。在家鄉書齋的燭光下,胡震亨發現了一個詩壇大問題:唐代詩歌居然失傳了將近一半!為李白杜甫排名 當時,號稱最全、最完整的一本唐詩集叫做《唐詩記》,胡震亨只翻開第一卷就怒了:「開篇就把唐高祖李淵的一首詩給記漏了,這也能號稱是最全的唐詩集嗎?」 1625年,胡震亨挽起袖子,幹了起來。他不但收錄詩歌,還整理出每一個詩人的小傳、評語,甚至連詞曲、歌謠、諺語、酒令都不遺漏。整整十年過去,1636年,胡震亨終於完成巨著《唐音統簽》,共一千零三十三卷,不但有當時最完整的唐詩,還有極其珍貴的文學評論、傳記史料。 胡震亨還覺得不過癮,又用了七年時間,寫出了研究李白、杜甫的《李詩通》、《杜詩通》兩部大書。他的臉上露出微笑:我終於完成了一生的夢想,「這才叫不辜負我的時代」。這時,他已經是70多歲的老人了。 正是從胡震亨開始,李白杜甫並提,成為唐代最偉大的兩位詩人——這是胡震亨給出的排名。胡震亨憑一己之力,就挽救了唐詩的命運。今天的《全唐詩》,就是以《唐音統簽》為藍本的。胡震亨對唐詩的評論,每一條意見都是後人無法忽視的。 臨死前,胡震亨叮囑子孫,這些手稿和藏書都必需珍重保藏,免遭戰亂。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皇帝下詔尋找《唐音統簽》書稿重刻,由江南織造府的曹寅(曹雪芹的祖父)主持此事。《唐音統簽》此後深藏大內,總算流傳了下來。其文稿匯成《赤城山人稿》傳世。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