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醫學堂丨服食派代表人物及其理論
服食又名服餌,指服食藥物以養生。道醫根據老子的「五味令人口爽」(《道德經》十二章) 的原則。認為飲食不當(差失) 非但不能養生,反而導致疾病,《素問 上古天真論》指出: 只有做到「飲食有節」,才能達到養生目的。如「以酒為漿」,溺於飲食。必定「半百而衰也」。
一、葛洪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從驗(有效應)、便(便利)、康(價康) 三方面著眼,收集許多民間的單方與驗方,貧苦病家在野處即可找到的蔬果物品,如生薑、烏梅、井水、童便、雞蛋、人發、蓮葉及苧根等,在書中均被巧妙地組成各種方劑,用來治療臨床常見疾病。《肘後備急方》還載有很多食療方劑,如生梨汁治嗽; 蜜水送炙鱉甲散催乳; 小豆與白雞燉汁、青雄鴨煮汁治療水腫病; 小豆汁治療腹水; 用豆豉與酒治療腳氣病等等。葛洪還進一步指出,「欲預防不必待時,便也酒煮豉服之」,把食療應用到預防疾病方面。
二、陶弘景南北朝時期,陶弘景著有《本草經集注》,是我國藥物學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里程碑,記載大量的藥用食物,諸如蟹、魚、豬、麥、棗、豆、海藻、昆布、苦瓜、蔥、姜等日常食物及較罕用的食物達百多種。並較深入地提出食物的禁忌和食品衛生。
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 食誡篇》中亦指出:「養性之道,不欲飽食」。主張「先飢乃食,先渴而飲」。根據四時季節之不同,規定「春宜食辛,夏宜食酸,秋宜食苦,冬宣食咸」。《養性延命錄 教誡篇第一》說:「《神農經》曰: 食谷者,智慧聰明。食石者,肥澤不老。食芝者,延年不死。食元氣者,地不能理,天不能殺。是故食葯者,與天相畢,日月並列。」陶弘景的「食誡」說列出的食療法一百多種。南北朝時期,著有多種《食經》; 《隋志》錄有《神仙服食經》,皆受此深刻影響。
三、孫思邈孫懇邈認為食物對於養生、治病防疾的意義十分重大。他在《千金要方》卷二十六中特別列出《食治》一門,又是《千金翼方 養性》中特辟《養老食療》專論,這在中國傳統醫學史上有著重大意義。孫思邈在他的食療學專論中,對食療法在治病養生的重要作用作了專門探討,系統闡述了道教食療學的思想。
首先,孫思邈論述了食療法的重要意義。
他在《食治》中雲:「安身之本,必資於食。救疾之速,必憑於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 不明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斯之二事,有靈之所要也,若忽而不學,誠可悲夫! 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若能用食平縣、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長年餌老之奇法,極養生之術也。」孫思邈認為,食物是安身立命之本,生命活動的物質和能量基礎。由於食物營養豐富,又無藥物常有的副作用,能有效地補充體內營養,達到調理臟腑機能、增強體質、祛病去邪的醫療效果;而且一些富含營養、味道鮮美的食物也是一種生活享受,能使人悅神爽志,有利於身心健康,飲食調養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養生之術。所以,孫思邈高度評價了那些善於應用食物來「平痾、釋情、遣疾」的醫師,並把他們稱之為良工,即良醫。
其次,孫思邈認為對疾病的治療應當葯食並重,要把葯療與食療結合起來,提倡用藥食兩攻的方法。
他在《千金翼方) 卷十二《養性》中聲稱,「葯食兩攻,則病無逃矣」。由於考慮互食物性平和,又無副作用,而藥物則不能,「藥性剛烈,猶若御兵,兵之猛暴,豈容妄發?」因此,孫思邈認為用藥要十分謹慎,並告誠人們對疾病的治療不僅要採用「葯食兩攻」的方法,而且要優先考慮食療:「夫為醫者,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葯。」也就是說,作為一名醫生在為病人治療時,首先要弄清楚病人的癥狀及發病原因,首先用相應的食物進行食療,所謂「葯補不如食補」就是這個意思。如果食療無效,再考慮用藥。
孫思邈這種「葯食兩攻」並優先考慮食療的食療學思想,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也是相當精闢的,值得提倡。「民以食為天」,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營養成分是人體重要的物質基礎,同樣也是人體抗禦疾病能力的基礎。而利用中草藥與膳食的合理搭配,能有效地增強人體機能,提高人體免疫能力,達到治疾、防病和強身健體的目的。孫思邈本人在行醫濟世過程中,就曾用谷糠預防腳氣病,用動物肝臟治療夜育症,用海帶治療甲狀腺,取得良好療效,為醫界中人所讚頌。
此外,孫思邈對食療法的基本原則及飲食宜禁也都作了闡述。
作為一名道教養生家,孫思邀認為養生有十「大要」: 「一曰青神,二曰愛氣,三曰養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論,六曰飲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藥,十曰禁忌。」《千金翼方卷十二《養性禁忌第一》將飲食列為養生第六大要,並特彆強調伙食有節。雲:「凡常飲食,每令節儉,若貪味多餐,臨盤大飽,食訖,覺腹中彭亨短氣,或致暴疾,仍為霍亂。又夏至以後迄至秋分,必須慎肥膩、餅餳酥油之屬。此物與酒漿瓜果理極相仿。大在身所以多疾者,皆由春夏取冷太過,飲食不節故也」(《千金要方》卷十二《食治》)。以孫思邈為代表的道教養生學家以道法自然為其養生宗旨,故要求人的生活起居、伙食衛生都要取法自然,順天應時,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起到攝生保健的作用。孫思邈的上述食療學具有極強的科學性,在中國傳統醫學史上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奠定了中國傳統食療學的理論基礎,極大地促進了我國食療學的形成與發展。
四、李時珍
從《本草綱目》中的食療可以看出葯食的同源性,當遇到某些慢性、輕證時,可以通過合理飲食,來達到治病的目的。
1有關主食的選擇《本草綱目》已詳細記載了許多資料,如秈米性溫,能除濕止泄; 粳米性平,常食令人不噎; 糯米性溫,收自汗; 蕎麥性微寒,養心氣,心病者宜食之; 大麥性微寒,久食頭髮不白; 粟米性微寒,嬰兒初生七日,助穀神以導達腸臂,研粟米煮粥如飴,每日哺少許; 玉米性平,調中開胃; 高梁米性溫,澀腸胃; 稷米性寒,食之除辟瘟疫; 綠豆性寒,解熱毒及一切藥草、牛馬、金石諸毒; 赤小豆性平,利水消腫; 黃豆性溫,寬中下氣; 黑豆性平,久服好顏色,變白不老; 豌豆性平,煮食下乳汁; 白飯豆性平,腎病者宜食之。白扁豆性微溫,久服頭不白,解一切草木毒及禽肉毒等,資料很寶貴。
2有關蔬萊的選擇《本草綱目》中提供: 蔥殺一切魚、肉毒; 薤白,作羹食利病人; 大蒜,久食損人目; 油菜,煮食治腰腿痹; 白菜性溫,消食下氣; 薺菜,通肺豁痰,利膈開胃; 白蘿蔔,消谷和中,去痰癖,肥健人; 苘蒿,安心氣,養脾胃,消痰飲,利腸胃; 芹菜,久食,可除心中煩熱; 小茴香,下氣利膈; 菠菜,通血脈,開胸膈; 萵苣,通乳+,利小便; 山藥,補益虛損; 冬瓜,利小便,止渴; 南瓜,補中益氣; 黃瓜,清熱解渴利水道; 苦瓜,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 紫菜,病癭瘤腳氣者宜食之; 石花菜。去上焦浮熱,發下部虛寒等寶貴資料。
3有關果類的選擇栗子益氣,厚腸胃,補腎氣; 梨,多食令人寒中,菱困,金瘡、乳婦、血虛者尤不可食; 橘子,甘者潤肺,酸者聚痰; 柑子,下氣調中利小便; 橙子,療癭氣,發瘰癘,殺魚蟹毒; 柚子,消食,解酒毒; 金橘,下氣快膈; 枇杷,利肺氣,利五臟; 櫻桃,調中益脾氣,令人好顏色; 龍眼,開胃益脾,補虛長智; 青果,生津液,利咽喉; 西瓜,消煩,止渴解毒; 甜瓜,止滿除煩,利小便; 葡苟,益氣強志,令人肥健: 甘蔗,除心中煩,解酒等。
4有關葷食類的選擇《本草綱目》提供了豬、羊、牛、驢、馬、兔、狗、騾、雞、鴨、鵝、野雞、鴿、鯉魚、鯽魚、銀魚、鏈魚、鰣魚、比目魚、蝦子、鱉、白花蛇、腹蛇等動物的各可食部分的有關資料。
5葯膳配餐的指導作用
《本草綱目》記載了2000餘食療方,且許多配方至今仍還使用。
葯粥類: 赤小豆粥,利小便,消水腫腳氣,辟邪癘; 綠豆粥,解熱毒,止煩渴;蓮子粉粥,健脾胃,止泄痢; 栗子粥,補腎氣,益腰腿; 山藥粥,補腎精,固腸胃;百合粥,潤肺調中; 白蘿蔔粥,消食利膈; 胡蘿蔔粥,寬中下氣; 蔥豉粥,發汗解肌; 茯苓粥。清上實下; 松子仁粥,潤心肺,調大腸; 枸杞子粥,補精血,益腎氣;竹葉湯粥,止渴清心; 豬腎粥、羊腎粥、鹿腎粥並補腎虛諸疾; 羊肝粥、雞肝粥並補肝虛,明目; 鹿角膠粥,助元陽、治諸虛; 燒鹽入粥,食,止血痢等等記載。
6書中記載的葯膳、萊譜如水腫病人可用大鯉魚一條,赤小豆一升,水三斗,煮食飲汁,一頓服盡,當下利盡即瘞; 小腸疝氣,每頓用鯽魚一條,用茴香煮食,久食自愈; 水氣浮腫,用小豆升,白雄雞一隻,治如食法; 補益虛弱,可用烏雄雞一隻,五味煮極爛,空腹飽食之; 產後虛贏,可用雌雞一隻,如食法,入腹內生百合三枚,白粳米半升,縫合,入五味汁中煮熟,開發取百合併飯,合汁作羹食之,並食肉: 赤白帶下,用白菜、蓮肉、江米各15g,胡椒3g,為末入烏骨雞內煮熟,空腹食之; 急心疼痛,用豬心一枚,每次入胡椒一粒同鹽、酒煮食; 久泄不止,用豬腎一個劈開,摻骨碎補末,煨熟食之,神效;產後虛贏腹痛、冷氣不調、及腦中風、汗自出,用白羊肉500g 切治如常,調和食之: 消渴贏瘦,用兔一隻,去皮、爪、五臟,以水一斗半煎稠,去渣澄冷,渴即飲之,極重者不過二兔; 水蠱腹大,動搖有聲,皮膚黑者,用赤小豆三升,白茅根一握,水煮以亘為菜食,治消為度; 休息久痢,用白豆腐,醋煎食之,即愈;等等,不一一列舉,均為極寶貴的資料。
推薦閱讀:
※理論大講堂:肩袖肌群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批判理論的原初視域
※中醫基礎理論11-2
※五行相生相剋理論
※科學心理學的夢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