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的創新與變革

我一直是主張學詩應從唐詩入手的,因為唐詩是我們國家文學史上的一座不可企及的高峰。

唐詩為什麼能成為文學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呢?我想不外乎這幾個原因。一是政治清明,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開創了一個清明的政治範圍,二是社會開放,唐代是個盛世,盛世的人思想也是開放的,並且有大家氣象。三是經濟繁榮,經濟的繁榮促使了唐詩的繁榮。那大家肯定在想,歷史上不乏盛世,但是為什麼在其它的朝代沒有形成文學上的高峰呢?剛才的三點,僅是社會的基礎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唐詩的繁榮。我想,我們還可以從藝術創作方面,來分析一下唐詩是如何達到高峰的。這就是今天我想說的重點,簡單地說,就是強調四個字,也就是唐詩的「創新」與「變新」。

有創新才有高峰,有變新才有突破。當代社會也是一樣,像我們李克強總理提出的創新社會,如果我們國家老是跟在別人的屁股後面走,就永遠沒有逾越,永遠超不過人家,超不過人家怎麼可能達到高峰呢?所以說,只有創新才能有逾越,才能達到高峰。文學創作也是一樣,唐代的詩人也正是有了創新,才超越了前人,達到了歷史的高峰。

實際上,唐詩的發展有三個高峰,一個是盛唐時期,即開元盛世,像李白杜甫。二是中興時期,像白居易。三是晚唐時期,像小李杜。後兩個高峰雖然沒有超過盛唐,但也正是有了變新才有了新的突破,形成了它特有的高峰。說起這個,就給了我們當代人一個啟示,我們也要講究創新與變新。

那唐詩是如何做到創新的呢?

首先是語言。我們看《詩經》,比如「關關雎鳩」,是四個字。後來到漢樂府的時候,成了五個字。到了唐代,大量的出現了七言句。七言的出現是唐詩的一個創新。別小看七言較五言只加了兩個字,這種創新不得了。從四言到五言,當時就已經引起了詩壇的一個大的創新,因為有了五言,所以有了漢樂府,有了古詩十九首,有了建安文學,有了陶淵明的田園詩。現在有人說詩經不叫詩,叫經,當然從韻文的角度看是應該叫詩的。真正的詩的發展是從五言詩開始的。五言之後,詩才有了大的發展。這跟語言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就像牙牙學語的小孩,從一個字到幾個字再到完整的句子。詩的發展實際上是語言的發展,文學是記錄語言的,最初的詩經也都是口頭文學,老百姓口裡的民謠,後來不斷地進化,雙音字的出現才有了五言詩,五言詩的成熟造就了唐之前詩歌的成熟。所以,五言的貢獻是很大的,包括現在,五言也還佔有重要的比例。到南北朝的時候,語言的發展就豐富了,好多人在鑽研聲韻,隨著大量的修飾詞、形容詞的出現,七言詩出現了。初唐時七言還很少,像王維、孟浩然還是五言居多,大量出現七言是在盛唐,像高適、李白、杜甫、王昌齡。所以,語言的創新是唐詩的一個最重要的創新。加了兩個字,詩的容量大大地增加了。正因為有了七言,才有了後來的七律和歌行體,正因為有了七言,才有了七言歌行的縱橫捭闔、波瀾壯闊,筆力鏗鏘、偉健高遠。咱們想,之前的五言有過這樣的評價嗎?沒有。五言詩不具備這樣的風格。因為字數的限制,五言很少有形容詞的出現,這也就形成了五言詩的古樸,它沒有七言詩的波瀾壯闊和偉健高遠等特點。所以,到了七言,詩的風格更加多樣化了,更能反映盛唐詩人擴大的胸懷,極大的增強了人們對七言的創作熱情。七言在唐詩走向高峰的過程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第二點創新就是近體詩的出現。我們大家都知道講究格律的詩是近體詩。包括五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絕句和七言律詩四個體式。近體詩的形成,比如對仗雖然也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真正形成體式的是在唐朝。有人研究,初唐時體式多為五言絕句、五言律詩和七言絕句,七言律詩要晚一些。初唐90年間,近體詩真正定型的是在中間三十年,剛開始出現僅是作為一個新興事物,並沒有佔據主導地位,佔據主導地位是在盛唐。我們常說學詩要學唐,唐詩要學杜,就是因為杜甫對七言詩的章法、結構的探索成就要高於李白。杜甫的出現,對近體詩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我們學詩,學五言絕句,要多看王維,李白,學七言絕句,要多看王昌齡和李白。近體詩雖然也存在缺陷,但優點還是非常多的。第一,嚴謹,第二,整齊,第三,講究平仄,具有音樂美。第四,能以最小的篇幅容納較大的信息。這樣,朗朗上口,鏗鏘有力的近體詩便能讓人易懂、易誦、易記。再加上科考增加了寫詩的因素,大大激發了人們學習寫詩的熱情,熱情有了,積極性上來了,唐詩的高峰也就形成了。反過來講,我認為我們當今的社會還不具備像當時的唐詩那樣走向高峰的條件,為什麼這麼說呢?有人說我們的熱情都很高啊,可是這只是小範圍的,整個社會的熱情並不高,因為學詩並不能換來飯吃。

以上提到的七言的和近體詩的出現,是唐詩在形式上對詩詞的兩大創新和貢獻。

第三個創新是意境的創造。唐之前,五言詩主要是古樸的記敘。樂府詩就主要是敘事,謝靈運的山水詩有了描寫,到了盛唐,才大量的出現以寫景入詩。但盛唐的寫景詩又不同於謝靈運的山水詩中的寫景,唐代詩人在寫景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實現了景與情的高度統一。比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就不是單純地寫景,它已經融入了作者的感情。這就形成了意境。再看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作者想表達什麼呢?沒有說。但四句詩卻給我們營造了一個意境。讓人在意境的營造中領略一種原景,領略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受。所以文學家眼裡唐詩是空靈的,這種空靈感是讀者在意境的領略中與作者心靈的碰撞和交流。這種意境的寫法,是詩詞的最高境界。而這正是唐詩在內容上的一大創新。

唐詩的三大創新,是前人所沒有的,也是後人所無法逾越的。它造就了唐詩在文學史上的高峰地位。

下面說說變新。

成就最大的是元稹和白居易。兩個人里大家可能更熟悉白居易。白居易的詩主張俗,就是通俗,做完詩給老太太讀,要老太太懂了才行。雖然也有人說白詩淺顯,藝術成就不高,但是現在在人們眼裡白居易能和李白杜甫這樣的大詩人齊名,並且有大量的詩篇流傳至今,這恰恰說明白居易的成就是不低的。

另外是韓愈和孟郊。主張以文為詩,他們的詩以怪癖、癖澀為特點,讓人讀起來很不舒服,人稱瘦硬體。但是它也是唐詩的變新的一大趨勢。元好問曾有一首評價秦觀的詩,說:「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詩。」他在批評秦觀的同時,給了韓愈較高的評價。韓愈《山石》詩有名的句子像「山石犖确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支子肥。」元好問覺得這樣的詩才是男兒詩,寫詩應該像韓愈這樣。可是現在在我看來,韓愈的詩並不在秦觀之上,我們記住了秦觀的女兒詩,卻並沒有記住韓愈的《山石》詩。

再一個是劉禹錫,劉禹錫也是走的「俗」這個變新之路,但他的成就應該比白居易要高,不說別的,就說他把民間歌謠和文人的詩詞高度結合起來,使它既通俗易懂,又喜聞樂見,又能合律,這就是變新。

總之,創新才能發展,變新才能生存。任何事物都是如此——社會發展如此,詩詞發展也是如此。就詩詞來說,大到唐詩一代,小到絕句一首,都是這個道理,只有一個「新」字才有價值。為了老祖宗的這點財富能夠保存下去,大的創新我們這一代可能實現不了,但是小的變新我們應該有所追求。?張自發 堯鄉詩詞?

推薦閱讀:

技改挖潛創新還有文章可做
高帆 | 我國經濟轉型中的創新之謎
沒有動手就不能創新
有實力所以有底氣:中國經濟開局良好,開放創新帶來發展新契機
互聯網創新與執行的困局

TAG:創新 | 唐詩 | 變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