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中華始祖 黃帝陵 - 成靖的日誌 - 網易博客
旅遊景點欣賞 2009-12-14 15:43:26 閱讀1 評論0 字型大小:大中小
引用
雙五小叟 的 中華始祖 黃帝陵
引用 孔雀寨主 的 (原創)黃帝陵
到西安旅遊,參觀了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城北約一公里處的黃帝陵。黃帝陵是國家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景區;全國面積最大古柏群、國家5A級旅遊區、「天下第一陵」;因山勢如橋所以也稱橋山。
據《史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15歲當上了部落酋長,37歲登上天子之位。自古以來被公認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中華民族能有今天這片廣闊的疆土、博大悠久的文化、震撼世界的歷史,都與黃帝的開拓創造是分不開的。黃帝開啟了文明的曙光,文明曙光照亮了整個中華大地。不論是考古發現、文字記錄、神話傳說都說明了「世之所高,莫若黃帝」。
黃帝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也是中華文化的創造者,他制衣冠、造舟車、定音律、作甲子、造曆法、分四季、務農桑、婚嫁娶、創禮儀,醇化萬象,采銅鑄鼎,使得中華民族史歷久不衰,源遠流長。
黃帝時期的文化融合了自然、宇宙和人類所有的想像和本質,觀察和總結了宇宙的根本,道德的起源,大地萬物的玄機。尤其在文字、算術、曆數、醫學、音律等方面,為後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如指南車與醫療道德迄今還為人類利用。
陵前正南,陵園圍牆以外是土築高台,即「漢武仙台」。《史記·封禪書》載:「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漢武仙台,即漢武帝祭祀黃帝所築,台高20餘米,現已用塊石砌築並建有登台石階及雲板,護欄等。
在漢武仙台的兩邊各有一座欞星門,一進一出,是進入陵園的大門,為五開三進式,仿清代牌坊門,頂部裝飾有琉璃瓦,正門梁側為磚牆,中間鑲有琉璃彩繪,圖案為神龍出水,兩條彩色飛龍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威武兇猛,具有誓死保衛黃帝陵的英雄氣概。
人有生死,死亡輪迴,黃帝也是常人,終因年齡與疾病的困擾離開人世,人們以土為安的傳統方式選擇了山水風景秀麗的橋山埋葬黃帝。
據《史記》記載「黃帝崩,葬橋山」。黃帝陵位於橋山頂的蒼柏之下,坐北面南,為半球形墓冢。高約4米,周長48米,面積約200平方米,直徑為16米。環冢砌以青磚花牆,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橋山龍馭」,意為黃帝「馭龍升天」之處。
在陵冢前有一祭亭,歇山頂,飛檐起翹,氣宇軒昂。亭內立有郭沫若手書「黃帝陵」碑石。陵園區周圍設置紅牆圍護。
軒轅橋下及其左右水面為印池,佔地約300餘畝。蓄水量可達46萬平方米。橋山古柏,倒映池中,與白雲藍天交相輝映,為黃帝陵平添了無限靈氣。印池四周綠樹成蔭,形成優美的空間環境。
軒轅橋北端為龍尾道,共設95級台階,象徵黃帝「九五之尊」至高無上的寓意。由龍尾道向上即登臨廟院山門。山門為五間廓廡式花崗岩(仿漢代木)建築。顯得格外莊嚴雄偉。
入廟院山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軒轅手植柏。傳為軒轅黃帝親手所植。今天古柏已長成高20米,樹圍11米的參天大樹,遒枝蒼勁,柏葉青翠。當地有諺語形容它「七摟八紮半,疙里旮瘩不上算」。就是說七個人手拉手合抱還剩八紮半,有些疙瘩的地方還未計算在內,可見這株老樹的古老與高大。
這是誠心亭。面闊五間,進深一間。祭祀官員至此須整飾衣冠,靜心凈面,方可進入大殿祭祀。
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題詞
原國家主席毛澤東的手跡。
碑亭,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卷棚頂。亭內東邊立有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和國民黨主席蔣*介*石的題詞;西邊立有毛澤東手跡「祭黃帝陵文」和鄧小平題詞。
人文初祖大殿位於古柏院的正殿,是軒轅廟的中軸線上的中點,建於明代,佔地約280平方米。檐下四角柱頭分別裝飾有11條木雕彩繪飛龍和兩頭大象,繞檐一周共118條飛龍和8頭大象,龍象栩栩如生,躬身集力,神態凝聚,顯現出龍象為挑起祖廟大梁齊心合力,勢不可擋的慷慨壯舉。
整個建築色彩艷麗,華麗典雅,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精湛的技術和高超的智慧。
凡是來黃陵縣謁陵拜祖的人幾乎都要到軒轅廟院內看一看黃帝的腳印。傳說這是黃帝當年的腳印。出土於黃陵縣東南的郭家窪村,1956年移至黃帝廟院內。這塊約一平方米的大青石,篆刻著一雙52厘米,深2厘米的皇帝大腳印,腳印上方刻有「黃帝腳印」字樣。
掛甲柏
據說,漢武帝修起九轉祈仙台的第二天,旭日東升,漢武帝命令18萬大軍列隊橋山,俯首默祭。武帝卸下盔甲,掛在一棵柏樹上,然後獨自登上祈仙台,祈禱黃帝保佑他長生不老,日後成仙升天;也保佑大漢江山永遠太平。祭祀完畢,當天領兵返回長安。這就是後來人們所說「18萬大軍祭黃陵」。
從這以後,漢武帝掛過盔甲的這棵柏樹,周身上下,斑痕密布,縱橫成行,柏液中出,似有斷釘在內,枝幹皆然。這就是橋山柏中獨一無二的「掛甲柏」。特別是每年清明節前,這棵古柏枝幹上流出的柏液凝結為球狀,就像掛滿了珍珠寶石,閃閃發光,晶瑩奪目,經陽光反射尤為壯觀,吸引著各地前來謁陵拜祖的人。然而清明節一過,柏液中斷,古柏從枝到桿又恢復了原來密密麻麻的甲痕。
下馬祭奠
在橋山頂上距離黃帝陵200米遠的路旁,立著一座長形石碑。上面寫有「文武官員至此下馬」八個字。封建社會不論大小文武官員,到此必須下馬。這一規定體現了後輩對祖先的崇敬。到了現代,人們都以車代馬,但所有大小車輛,到此仍主動停車,人們都下車後步行到黃帝陵祭奠瞻仰。
紀念黃帝、緬懷先祖功德,表達中華兒女尊祖敬宗的民族情感;祭祀黃帝,宣傳黃帝是為表達民族追根尋祖文化認同。特將《黃帝陵解讀》這本書的內容選錄入文章,旨在讓更多的人了解黃帝與黃帝陵,對中華文明淵源的文化有更深一層的理解。
無心居士老哥有感而發,寫出精彩詩篇。
軒轅黃帝陵
華夏一脈承
上下五千年
古柏是見證
更多照片請瀏覽我的相冊,考慮文章篇幅分兩篇文章來介紹。請看續篇《黃帝陵祭祀大院》http://blog.163.com/kongquett@126/blog/static/62903177200942083847982/
推薦閱讀:
※琅琊道人妙解《黃帝陰符經》(二)
※《黃帝內經靈樞》
※徐文兵,梁冬對話 黃帝內經 之天年(四)、(五)
※《黃帝內經》 十二時辰養生 2 (丑時~午時)